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资源共享助力新医科背景下创新性教学—以病理生理学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利军 孙涵卿 +5 位作者 吴静 李宏杰 孔小燕 李兰 苗智颖 门秀丽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44-347,共4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科技、人才、创新进行了三位一体的安排部署,赋予了教育新的战略地位、历史使命和发展格局,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健康中国战略给中国医学事业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科技、人才、创新进行了三位一体的安排部署,赋予了教育新的战略地位、历史使命和发展格局,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健康中国战略给中国医学事业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医学教育体系必须以现代科技发展为支撑,推进教育数字化,进行适应新时代医学学科发展模式的转变[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新医科 教学方法 资源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执业医师考试大环境下病理生理学教学的适应性改革 被引量:10
2
作者 赵利军 吴静 门秀丽 《基础医学教育》 2020年第1期15-17,共3页
按照我国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的要求,结合华北理工大学的教学实际进行病理生理学教学适应性改革。以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为实验组(285人),实施多项教学改革措施;2016级同专业其他学生为对照组(312人),应用传统教学模式。通过问卷调查... 按照我国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的要求,结合华北理工大学的教学实际进行病理生理学教学适应性改革。以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为实验组(285人),实施多项教学改革措施;2016级同专业其他学生为对照组(312人),应用传统教学模式。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考试成绩分析检验改革效果。结果显示,教学改革措施在学生中有较高认可度,实验组学生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基于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教学改革 执业医师考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讲绪论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赵利军 门秀丽 吴静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9年第3期370-372,共3页
我国医学高校教学存在轻视课程绪论的普遍现象。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中较为复杂抽象的学科,绪论是对课程概况的全方位介绍。精讲病理生理学绪论对学生深刻理解课程内涵,明确学习方向以及强化学习动力有重要作用,对教师的自身成长也有... 我国医学高校教学存在轻视课程绪论的普遍现象。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中较为复杂抽象的学科,绪论是对课程概况的全方位介绍。精讲病理生理学绪论对学生深刻理解课程内涵,明确学习方向以及强化学习动力有重要作用,对教师的自身成长也有刺激和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绪论 病理生理学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生理学“三层三步式”教学方案探讨 被引量:4
4
作者 赵利军 门秀丽 +1 位作者 吴静 李兰 《基础医学教育》 2017年第1期27-29,共3页
在临床专业本科生病理生理学理论课教学中应用"三层三步式"教学方案,统计并分析学生的课堂全勤率、期末总成绩和成绩及格率。研究发现"三层三步式"教学方案的应用,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 在临床专业本科生病理生理学理论课教学中应用"三层三步式"教学方案,统计并分析学生的课堂全勤率、期末总成绩和成绩及格率。研究发现"三层三步式"教学方案的应用,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理念下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3
5
作者 赵利军 门秀丽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5期778-780,784,共4页
响应国家加快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要求,结合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从内容构架、课堂模式、资源优化、学习时空以及内容更新等方面对教学进行了创新改革。两年多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创新为病理生理学教学的稳步发展注入了活力,实现... 响应国家加快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要求,结合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从内容构架、课堂模式、资源优化、学习时空以及内容更新等方面对教学进行了创新改革。两年多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创新为病理生理学教学的稳步发展注入了活力,实现了师生共赢,具有极大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 病理生理学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实例嵌入式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赵利军 门秀丽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年第5期109-110,共2页
病理生理学内容抽象且理论性强,是基础医学课程中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教师将生活中诸多浅显易懂的事物恰当地运用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增加了知识的形象生动性,化繁为简,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 病理生理学内容抽象且理论性强,是基础医学课程中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教师将生活中诸多浅显易懂的事物恰当地运用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增加了知识的形象生动性,化繁为简,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实例 病理生理学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生理学“三层三步式”教学模式应用体会
7
作者 赵利军 门秀丽 吴静 《基础医学教育》 2018年第5期345-347,共3页
结合目前高校基础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创建并实际应用了病理生理学"三层三步式"教学模式。通过对"三层三步式"教学模式内涵的介绍及实施条件的列举,深层次剖析了该模式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及实际... 结合目前高校基础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创建并实际应用了病理生理学"三层三步式"教学模式。通过对"三层三步式"教学模式内涵的介绍及实施条件的列举,深层次剖析了该模式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及实际意义。探讨了传统的、普遍存在的"接力式"教学模式,发现其已逐渐不适应新的医学教育形势和要求,显现出诸多弊端。将"三层三步式"教学模式与"接力式"教学模式进行比较,从教学完整性、教师成长及师生关系等多方面论述了"三层三步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教学方法 三层三步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后处理减轻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开济 贺宝玲 +2 位作者 卢秋玲 门秀丽 赵利军 《天津医药》 CAS 2016年第4期453-456,共4页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I-post C)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LIR)后肺损伤的影响,探讨缺血后处理的器官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n=8),对照组(Control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ost C组)。结扎大...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I-post C)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LIR)后肺损伤的影响,探讨缺血后处理的器官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n=8),对照组(Control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ost C组)。结扎大鼠双后肢根部以阻断血流4 h,后再恢复血流灌注4 h,制作大鼠LIR动物模型。Control组橡皮带松弛环绕双后肢不阻断血流,I-post C组在血流再灌注前,行重复3次的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再恢复4 h的血流再灌注。留取血液及肺组织标本,测定各组动物动脉血气指标氧分压[p(O2)]和二氧化碳分压[p(CO2)],检测血浆及肺组织的丙二醛(MDA)含量及黄嘌呤氧化酶(X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LIR后p(O2)和p(CO2)明显降低,血浆和肺组织中SOD活性明显降低,而XOD、MDA明显增加(P<0.05);镜下可见肺间质内血管扩张充血,中性粒细胞浸润,血管周围间隙增大,肺泡间隔增宽,肺泡腔内有渗出液等损伤表现。与IR组比较,I-post C组p(O2)和p(CO2)明显增加,血浆及肺组织SOD活性升高;而XOD、MDA水平降低(P<0.05);镜下观察肺组织只可见轻度病理改变。结论 I-post C可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大鼠LIR后肺损伤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氧化性应激 丙二醛 黄嘌呤氧化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缺血后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4
9
作者 赵利军 李开济 +1 位作者 卢秋玲 门秀丽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5-259,I0004,共6页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I-postC)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LIR)后肺损伤的影响,探讨I-postC的器官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I-postC组(n=8)。橡皮带结扎动物双后肢根部4h后松解橡皮带恢...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I-postC)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LIR)后肺损伤的影响,探讨I-postC的器官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I-postC组(n=8)。橡皮带结扎动物双后肢根部4h后松解橡皮带恢复血流灌注4h,制作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对照组橡皮带松弛环绕大鼠双后肢根部,不阻断血流。I-postC组大鼠在血流再灌注前,行缺血5 min-再灌注5min,重复3次,再恢复血流灌注4h。实验结束留取血液及肺组织标本,测定各组大鼠血液中性粒细胞CD18阳性细胞百分率、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P-选择素(P-selectin)水平以及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P-selectin水平,测定各组大鼠动脉血气指标氧分压(PaO_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的形态学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R组大鼠外周血中CD18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P<0.01);血浆和肺组织中sICAM^(-1)及P-selectin水平均升高(P<0.01);肺组织中MPO活性升高(P<0.01);PaO_2和PaCO_2明显降低(P<0.01)。IR组大鼠肺组织镜下可见肺间质内血管扩张、充血,中性粒细胞浸润,血管周间隙增大,肺泡间隔增宽,肺泡腔内有渗出液,支气管上皮细胞脱落坏死。与IR组比较,I-postC组上述生化指标检测值明显降低(P<0.01),PaO_2和PaCO_2明显升高(P<0.01);血浆及肺组织炎性因子活性降低(P<0.01);镜下可见肺组织损伤减轻。结论:I-postC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大鼠LIR后的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后处理 炎症反应 再灌注损伤 肺组织 肢体 大鼠 Wist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肾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利军 李开济 +1 位作者 吴静 门秀丽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25-728,I0003,I0004,共6页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LIR)后肾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加再灌注组(I-postC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LIR)模型,即橡皮带...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LIR)后肾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加再灌注组(I-postC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LIR)模型,即橡皮带环绕大鼠双后肢根部阻断血流4h再恢复血流灌注4h。对照组大鼠仅松弛环绕橡皮带不阻断血流,I-postC组大鼠则在再灌注前附加反复3次缺血5min-再灌注5min操作,即缺血后处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各组大鼠血浆肌酐(Cr)、尿素氮(BUN)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肾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采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统计其定量结果并计算Bcl-2/Bax比值;TUNEL染色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肾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电镜下观察肾组织超微结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R组和I-postC组大鼠血浆Cr、BUN和CRP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与IR组比较,I-postC组大鼠血浆Cr、BUN和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IR组和I-postC组大鼠肾组织中Bax和Bcl-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Bcl-2/Bax比值降低(P<0.05);与IR组比较,I-postC组大鼠肾组织中Bax表达水平降低(P<0.05),Bcl-2表达水平升高(P<0.01),Bcl-2/Bax比值升高(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与对照组比较,IR组大鼠肾组织中凋亡细胞明显增多;与IR组比较,I-postC组大鼠肾组织中凋亡细胞明显减少。透射电镜下观察,对照组大鼠肾组织细胞结构清晰完整;IR组大鼠肾组织中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核固缩,溶酶体和致密颗粒沉积增多,线粒体数目减少,部分线粒体嵴断裂或模糊,肾小球足突细胞突起不规则、融合,有空泡现象,粗面内质网扩张;与IR组比较,I-postC组大鼠肾组织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肾小球损伤有一定程度改善。结论:LIR可诱发大鼠肾组织细胞凋亡,缺血后处理可抑制肢体缺血再灌注后的肾细胞凋亡,对改善大鼠肾功能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 肾脏 细胞凋亡 缺血后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后处理对止血带休克致肾损伤的作用
11
作者 赵利军 李开济 +1 位作者 吴静 门秀丽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328-332,共5页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止血带休克致肾损伤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止血带休克组(TOS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ostC组)。止血带法制作止血带休克动物模型,另对I-postC组动物在止血带休克基础...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止血带休克致肾损伤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止血带休克组(TOS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ostC组)。止血带法制作止血带休克动物模型,另对I-postC组动物在止血带休克基础上实施缺血后处理。经腹主动脉取血测各组大鼠血浆肌酐(Cr)、尿素氮(BUN)、C反应蛋白(CRP)水平;肾组织匀浆测组织SOD、MDA、XOD和MPO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及Bax的表达;TUNEL法检测肾细胞凋亡;电镜下观察肾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1)与Control组比较,后两组肾组织SOD活力明显降低(P<0.01),血浆Cr、BUN、CRP均升高(P<0.01);肾组织MDA、XOD和MPO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免疫组化检测中Bax蛋白表达增强而Bcl-2蛋白表达略增强;TUNEL法检测可见肾细胞凋亡数目增多;透射电镜下可见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核固缩,胞内空泡,溶酶体和致密颗粒沉积增多,部分线粒体嵴断裂或模糊。肾小球足突细胞突起不规则、融合,线粒体嵴断裂并减少,有空泡,粗面内质网扩张。(2)与TOS组比较,I-postC组肾组织SOD活性增强,血浆Cr、BUN、CRP及肾组织MDA、XOD、MPO等相关损伤指标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Bcl-2蛋白表达增强而Bax减弱,肾凋亡细胞数目减少。电镜下观察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程度减轻。结论肢体长时间应用止血带可导致肾功能障碍和肾组织结构损伤,缺血后处理可通过减少氧自由基生成和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肾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血带休克 肾损伤 缺血后处理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b/db小鼠肝脏中实时定量逆转录PCR内参照基因及标准化方法的评估与整合(英文)
12
作者 李开济 田增有 +2 位作者 田景瑞 门秀丽 吴静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106-2112,共7页
目的:实时定量逆转录PCR(RT-q PCR)结果的标准化对于保证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尤其重要。常用的标准化方法包括用加入的核酸量校正(ΔCt法)、用单个内参照基因校正(ΔΔCt法)和用统计学软件计算多个内参照基因的几何平均值进行校正。我们在d... 目的:实时定量逆转录PCR(RT-q PCR)结果的标准化对于保证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尤其重要。常用的标准化方法包括用加入的核酸量校正(ΔCt法)、用单个内参照基因校正(ΔΔCt法)和用统计学软件计算多个内参照基因的几何平均值进行校正。我们在db/db小鼠肝脏中对各种校正方法进行评估。方法:用ge Norm和NormFinder两种软件评估ACTB、e IF5、GAPDH、HMBS、HPRT1、Polr2A和RPLP0共7个内参照基因,以肝脏脂质合成相关基因Thrsp、SCD、SREBP1c和FAS作为目的基因。结果:应用ΔCt法,db/db小鼠肝脏中所有目的基因及GAPDH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ge Norm计算认为ACTB和HMBS最稳定。Norm Finder计算认为ACTB最稳定,而GAPDH和RPLP0为最佳组合。以单个基因ACTB或RPLP0,以及ACTB与HMBS,或GAPDH与RPLP0的几何平均值进行校正,db/db小鼠肝脏中除SREBP1c以外,Thrsp、SCD1和FAS的表达均升高(P<0.05)。结论:用ΔCt法校正RTq PCR的结果稳定并具有生物学意义。统计学软件ge Norm或Norm Finder应与ΔCt法整合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定量逆转录PCR 标准化方法 内参照基因 DB/DB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与血浆激肽释放酶表达量及妊娠免疫耐受的相关性
13
作者 李兰 陈燕 张东方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56-61,共6页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RPL)与血浆激肽释放酶(PK)表达量及妊娠免疫耐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0例不明原因RPL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30名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中PK的活性;采用Real-time PCR与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RPL)与血浆激肽释放酶(PK)表达量及妊娠免疫耐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0例不明原因RPL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30名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中PK的活性;采用Real-time PCR与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PK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将MOCK、pcDNA3-6myc-PK、pcDNA3-6myc-PK S578A及MOCK、SiControl、SiPK转染入JEG-3细胞,比较Th1/Th2细胞因子的分泌量;利用Transwell小室法和CCK-8实验检测干扰及过表达PK基因对滋养层细胞的侵袭及免疫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观察组血清中PK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PBMC中PK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过表达和RNA干扰实验结果表明,观察组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PK基因siRNA沉默可明显增加滋养层细胞的侵袭,而siPK组对免疫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P<0.05).[结论] PK在观察组患者血清与PBMC中呈高表达,且PK可增强炎性反应及免疫细胞增殖,且对滋养层细胞侵袭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惯性流产 血浆激肽释放酶 炎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应激在类固醇糖尿病大鼠胰岛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14
作者 王洁康 门秀丽 +1 位作者 董丽儒 宋旭东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6年第6期868-872,共5页
目的采用高脂饮食联合地塞米松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类固醇糖尿病大鼠模型,初步探讨氧化应激对大鼠胰岛β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二组:NC组以普通维持饲料喂养,HF组以MD45%脂肪含量饲料喂养。12周后HF组随机分为HF... 目的采用高脂饮食联合地塞米松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类固醇糖尿病大鼠模型,初步探讨氧化应激对大鼠胰岛β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二组:NC组以普通维持饲料喂养,HF组以MD45%脂肪含量饲料喂养。12周后HF组随机分为HFO亚组和HF+DEX亚组,HF+DEX亚组腹腔注射地塞米松,余2组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各组喂养饲料不变。16周后取腹主动脉血离心后备用。建模过程中定期监测体重、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含量,并进行OGTT。检测血浆中胰岛素、C肽、SOD和MDA含量。结果第十二周,HF组大鼠比NC组的体重、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空腹胰岛素均升高(P<0.01),葡萄糖曲线下面积增加(P<0.05),但空腹血糖变化不明显(P>0.05)。第十六周,HF+DEX亚组大鼠与HFO亚组相比体重下降(P<0.01),空腹血糖、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升高(P<0.05),葡萄糖曲线下面积增加(P<0.01),血浆胰岛素及C肽含量降低(P<0.01),血浆SOD活力下降,MDA含量升高(P<0.01)。结论采用高脂饮食联合地塞米松腹腔注射的方法可成功建立类固醇糖尿病大鼠模型,氧化应激可能是造成胰岛素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应激 类固醇糖尿病 胰岛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