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医科背景下麻醉解剖学基础与临床融合的教学探索
1
作者 司道文 高玲焕 江小华 《学园》 2024年第22期29-32,共4页
新医科对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通过在麻醉解剖学授课中融入临床操作微视频,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进行专题汇报,引入临床学科教师协同指导等一系列基础与临床融合的改革措施,全面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进一... 新医科对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通过在麻醉解剖学授课中融入临床操作微视频,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进行专题汇报,引入临床学科教师协同指导等一系列基础与临床融合的改革措施,全面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分析,了解基础与临床融合的教学效果,为麻醉解剖学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与临床融合 麻醉解剖学 调查分析
原文传递
服用硝苯地平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秦丽 卢峰 +5 位作者 陈海赑 李华 张志勇 穆怀彬 李斯 郑文成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0期55-62,共8页
目的基于药物基因组学技术,分析服用硝苯地平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评估基因导向使用硝苯地平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485例服用硝苯地平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硝苯地平... 目的基于药物基因组学技术,分析服用硝苯地平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评估基因导向使用硝苯地平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485例服用硝苯地平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硝苯地平药物相关基因,并进一步分析各基因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分布情况,比较不同疗效、有无下肢水肿患者各基因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分布情况,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多态性位点与疗效、下肢水肿的关系。结果细胞色素P450(CYP)3A5*3 A6986、尿素转运型糖蛋白A2抗体(SLC14A2)rs1123617、SLC14A2 rs3745009、CYP3A4 rs2242480、肾上腺素能α_(1)A受体(ADRA1A)rs1048101、肾上腺素能β1受体(ADRB1)c.1165、肾上腺素能β2受体(ADRB2)rs104271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rs4646994基因多态性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说明样本具有代表性。不同疗效、有无下肢水肿患者CYP3A5*3 A6986、CYP3A4 rs2242480、ADRB1 c.1165、ADRB2 rs1042713、ACE rs4646994位点基因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SLC14A2 rs1123617、SLC14A2 rs3745009、ADRA1A rs1048101位点基因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P3A5*3 A6986 G>A、CYP3A4 rs2242480 C>T、ADRB1 c.1165 C>G、ADRB2 rs1042713 G>A、ACE rs4646994 I>D与服用硝苯地平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疗效、下肢水肿显著相关(P<0.01)。结论服用硝苯地平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与疗效、下肢水肿密切相关,可为临床医师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基因组学 高血压 硝苯地平 基因多态性 基因位点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低年级本科生科研写作训练及调查研究
3
作者 司道文 周洪霞 +2 位作者 张国伟 司世卿 高玲焕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4年第12期119-122,共4页
以创新思维训练为目的,针对低年级本科生进行科研综述撰写技巧的教学实践,并展开实证研究,旨在寻求提升学生创新素养与学术写作技能的方法。通过对参与创新创业课程的低年级本科生施加综述写作训练,围绕综述撰写的概述、操作流程以及学... 以创新思维训练为目的,针对低年级本科生进行科研综述撰写技巧的教学实践,并展开实证研究,旨在寻求提升学生创新素养与学术写作技能的方法。通过对参与创新创业课程的低年级本科生施加综述写作训练,围绕综述撰写的概述、操作流程以及学生反馈情况三个层面,实施问卷调查,并运用Excel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学生普遍意识到选题的重要性,掌握了文献检索与梳理的技巧,大致学会了撰写过程中的层次结构与格式化要求,从而提升了自身的科学研究能力。进行文献综述的写作练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敏感度,这无疑是提升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养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年级本科生 创新能力 科研写作训练 调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多孔钽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7植入兔竖脊肌内的生物相容性 被引量:4
4
作者 张辉 王茜 +5 位作者 陶建峰 王爱军 史伟 卞育婕 李琪佳 王志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2376-2383,共8页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7在体内可诱导骨及软骨形成,并可诱导肌肉中和血管周围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软骨和骨细胞,有促进软骨和骨形成的作用。目的:观察多孔钽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7植入兔竖脊肌后,钽-肌肉界面纤维包膜结构、肌肉与小血管向多...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7在体内可诱导骨及软骨形成,并可诱导肌肉中和血管周围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软骨和骨细胞,有促进软骨和骨形成的作用。目的:观察多孔钽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7植入兔竖脊肌后,钽-肌肉界面纤维包膜结构、肌肉与小血管向多孔钽内生性生长及异位成骨的能力。方法:在新西兰大白兔左右两侧竖脊肌内分别植入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多孔钽片(实验组)和多孔钽片(对照组),植入后2,4,8周,取钽片及其周围0.5 cm肌肉组织,进行扫描电镜、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及硬组织切片观察。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两组材料周围均有纤维性包膜形成,随时间延长,纤维性包膜逐渐由疏松变致密,厚度也逐渐变薄,材料与肌肉交界面无明显炎症反应。两组间纤维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扫描电镜:植入2周时,两组多孔钽表面可见少量肌肉及胶原纤维逐渐长入孔隙内部,部分胶原纤维附着于孔壁;植入8周时,多孔钽孔隙内充满了肌腱纤维,纤维与孔壁结合紧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③硬组织切片:植入2周时,两组多孔钽孔隙均内有少量成纤维细胞及肌纤维长入,实验组材料孔隙内可见有新生小血管长入;植入8周时,两组多孔钽表面和孔隙内均长满呈条索状交错排列的肌纤维,小血管及细胞成分减少,钽-肌肉紧密融合。④Masson染色:植入8周时,实验组钽-肌肉界面边缘处肌肉内可见大量间充质细胞、骨胶原及软骨基质形成,以及少量新生的软骨化骨,对照组未见软骨化骨。⑤结果表明,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多孔钽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及诱导成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7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多孔钽 支架 生物相容性 异位成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大切口钢板固定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赵国志 彭义 +2 位作者 刘奕蓉 曲家富 曹立海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18年第3期22-25,33,共5页
目的探讨扩大切口钢板固定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影响因素和疗效。方法选取唐山市第二医院足跟骨关节内骨折298足病例,手术方式均为扩大切口钢板内固定。观察内容包括损伤程度(Sanders分型)、术前术后跟骨的B?hler角(B角)、Gissane角(G角)及... 目的探讨扩大切口钢板固定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影响因素和疗效。方法选取唐山市第二医院足跟骨关节内骨折298足病例,手术方式均为扩大切口钢板内固定。观察内容包括损伤程度(Sanders分型)、术前术后跟骨的B?hler角(B角)、Gissane角(G角)及美国矫形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评分和相应的评估等级。临床检查依照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进行评分。所得数据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AOFAS平均得分(86.78±8.18)分,优良率91.6%。Sanders分型级别越高,受伤程度越重,AOFAS评分越低,临床效果越差(P=0.00)。跟骨术前、术后B角异常者较术前、术后B角正常者AOFAS评分低,临床效果差;跟骨术后G角异常较术后G角正常者AOFAS评分低,临床效果差。结论 Sander分型级别高治疗效果差,术后B角异常治疗效果差,术后G角度恢复越接近正常值,AOFAS评分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跟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钢板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神经炎症反应与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莹雪 卞育婕 +5 位作者 周玉奇 崔逸爽 周国龙 魏子峰 张宇新 王茜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0-94,共5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元退化性疾病。目前,P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为更好地理解其发病机制,我们通过建立PD的多种动物模型来模拟PD病的发病过程,为PD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近年来有报道小胶...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元退化性疾病。目前,P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为更好地理解其发病机制,我们通过建立PD的多种动物模型来模拟PD病的发病过程,为PD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近年来有报道小胶质细胞是脑组织中主要的免疫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小胶质细胞静息状态下对机体起到一定保护作用,但其长期慢性激活有神经毒性,对机体会造成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炎症反应 小胶质细胞 6-OHDA MPTP L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莫地平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黑质iNOS和COX-2表达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李雅鑫 徐帆 +4 位作者 秦丽娟 张宇新 周洪霞 耿菲 张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99-801,共3页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所诱导的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健康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腹腔注射MPTP(25 mg/kg);尼莫地平治疗组,...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所诱导的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健康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腹腔注射MPTP(25 mg/kg);尼莫地平治疗组,每次注射MPTP前3 h灌胃给予尼莫地平(15 mg/kg)。观察各组小鼠行为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蛋白印迹法观察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i NOS)和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COX-2)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小鼠比较,MPTP模型组小鼠出现典型的PD症状,中脑黑质TH阳性神经元大量丢失,i NOS和COX-2阳性细胞显著增多,蛋白水平明显升高;经尼莫地平处理后,上述情况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在此PD小鼠模型中,尼莫地平通过抑制炎症因子i NOS和COX-2的表达,可对多巴胺能神经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酪氨酸羟化酶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环氧化酶-2 尼莫地平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1-7)通过抑制中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蛋白表达参与肾脏纤维化
8
作者 许石 刘耀浩 王丽萍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2-516,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Ang)(1-7)在肾纤维化过程中的保护作用与中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KCa3. 1)的关系。方法 60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W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组:皮下注射AngⅡ[1. 4 mg/(kg.d)];注射AngⅡ的同时给予以下药物干...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Ang)(1-7)在肾纤维化过程中的保护作用与中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KCa3. 1)的关系。方法 60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W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组:皮下注射AngⅡ[1. 4 mg/(kg.d)];注射AngⅡ的同时给予以下药物干预:AngⅡ阻断剂洛沙坦(Losartan)组:皮下注射Losartan[40 mg/(kg.d)];Ang (1-7)组:皮下注射Ang(1-7)[0. 14 mg/(kg.d)];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激动剂重氮氨苯脒乙酰甘氨酸盐(DIZE)组:皮下注射DIZE[10 mg/(kg.d)]。连续给药4周后对相关指标进行检测。Masson染色法检测肾组织胶原沉积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肾组织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KCa3. 1通道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ngⅡ组小鼠肾组织内胶原沉积量明显增加(n=12,P<0. 01),表明肾纤维化模型复制成功。AngⅡ使肾组织Ⅰ、Ⅲ型胶原合成显著增多(n=6,P<0. 01),同时促进了肾组织KCa3. 1通道蛋白的表达(P<0. 01),而Ang (1-7)及ACE2激活剂DIZE的应用抑制了肾组织内胶原沉积量、Ⅰ/Ⅲ型胶原合成及KCa3. 1通道蛋白的表达(n=12或6,P<0. 01)。结论 Ang (1-7)在肾纤维化过程中发挥保护作用,这一作用可能与其下调肾组织中KCa3. 1通道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化 肾脏 血管紧张素(1-7) 中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蛋白 免疫印迹法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脑出血大鼠自噬的影响及机制探究
9
作者 范语彤 白兆荣 +3 位作者 张耀国 李鹏飞 高俊玲 周洪霞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502-511,共10页
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对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大鼠自噬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在无菌环境下分离健康SD大鼠腹股沟周围脂肪,体外培养ADSCs,并培养至第4... 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对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大鼠自噬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在无菌环境下分离健康SD大鼠腹股沟周围脂肪,体外培养ADSCs,并培养至第4代,应用流式细胞仪对ADSCs表面标志物进行测定。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ICH组、ADSCs组。ICH组和ADSCs组大鼠建立ICH模型,Sham组同样的方法建立模型,但不注射自体血。建模术后2 h,ADSCs组经右侧纹状体区域注射给予5μL细胞悬液(1×10^(5)个细胞),Sham组和ICH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建模成功后分别于第12 h、1 d、3 d、5 d、7 d对大鼠进行Longa神经功能评分,处死大鼠后,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尼氏染色观察未受损神经元数量、测定脑组织水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细胞内自噬相关蛋白人重组自噬效应蛋白(recombinant human beclin 1,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in vitro kinase assay for 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 AKT/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AKT/mTOR)信号通路磷酸化的表达情况。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1 d、3 d脑组织内LC3、Beclin1、AKT/mTOR信号通路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所培养的大鼠ADSCs中黏附分子CD29、CD90呈阳性表达,CD45呈阴性表达。与Sham组相比,ICH组大鼠脑组织病理症状均明显增加,Longa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受损神经元数量,自噬相关蛋白LC3和Beclin1、AKT/mTOR信号通路磷酸化阳性细胞表达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P<0.05)。与ICH组相比,ADSCs组大鼠脑组织病理症状均明显减轻,Longa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受损神经元数量明显降低(P<0.05),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1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AKT/mTOR信号通路磷酸化阳性细胞表达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结论ADSCs移植治疗脑出血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通过激活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ICH大鼠细胞自噬水平进而减轻大鼠脑损伤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间质干细胞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钽复合BMP-7修复兔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辉 王茜 +5 位作者 甘洪全 史伟 刘永庆 张大鹏 李琪佳 王志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36-842,共7页
目的研究多孔钽与BMP-7复合后对兔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探讨其软骨修复能力及与宿主组织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取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48只,随机分为3组(n=16),制备兔股骨内髁软骨缺损模型,分别于右侧股骨内髁植入复合BMP-7多... 目的研究多孔钽与BMP-7复合后对兔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探讨其软骨修复能力及与宿主组织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取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48只,随机分为3组(n=16),制备兔股骨内髁软骨缺损模型,分别于右侧股骨内髁植入复合BMP-7多孔钽材料(A组)、多孔钽材料(B组)及不植入材料(C组)。术后观察动物一般状况,术后4、8、16周取材行大体、组织学、扫描电镜观察,术后16周行Micro-CT观察A、B组组织空隙内软骨及骨长入情况和多孔钽周围成骨情况。结果术后动物存活良好,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大体观察示,随时间延长,A、B组术后缺损区材料表面均出现新生软骨并逐渐覆盖缺损区域,A组术后新生软骨组织出现更早,表面平整光滑,修复程度较B组好;C组术后各时间点缺损区均未修复,表面逐渐被纤维组织填充。除术后4周A、B组软骨缺损修复大体观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术后8、16周A组评分均高于B组(P<0.05)。扫描电镜观察示,随时间延长,A组材料表面新生软骨及成骨细胞数量逐渐增多,细胞外基质逐渐将材料覆盖,孔隙内长入的新生骨组织逐渐增多,A组新生骨组织及细胞外基质分泌明显多于B组。甲苯胺蓝染色组织学观察示,术后4、8、16周两组多孔钽界面新生软骨及骨组织逐渐增加,出现新生骨小梁并向材料孔隙内生长,骨组织与多孔钽接触趋于紧密,软骨缺损区域逐渐被新生软骨样组织覆盖,新生软骨组织与多孔钽结合越发紧密;A组新生软骨及骨组织多于B组。Micro-CT观测示,术后16周A组组织骨密度、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目、骨体积分数均高于B组,骨小梁间隙低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孔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与BMP-7复合后可与宿主形成稳定的连接与整合,对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修复起良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钽 BMP-7 软骨缺损 软骨下骨 修复
原文传递
女性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曹艳艳 谢军 +1 位作者 吴如梅 张宇新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6年第2期239-243,共5页
目的探讨女性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2月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的女性冠心病患者183例,入院24h内完成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脂等相关实验室检查,分析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对冠... 目的探讨女性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2月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的女性冠心病患者183例,入院24h内完成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脂等相关实验室检查,分析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对冠脉病变程度的影响。结果 (1)冠心病患者〈50岁及50~60岁单支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61~70岁及〉70岁组,且病变均以轻度狭窄为主。而61~70岁及〉70岁组患者双支、三支病变的发生率高于其他二组,且重度狭窄的比例较其他二组明显升高。(2)冠心病组吸烟者重度狭窄的发生率较非吸烟者高。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以及合并糖尿病患者双支病变、三支病变以及冠脉重度狭窄的比例明显高于无高血压患者和无糖尿病患者(P〈0.05)。(3)三支病变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双支病变组LDL-C平均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而HDL-C的平均水平低于单支病变组。中度、重度狭窄组TC、LDL-C、甘油三酯(TG)的平均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狭窄组,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平均水平低于轻度狭窄组。(4)冠脉病变程度与年龄、高血压、2型糖尿病、TC、LDL-C、TG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结论女性冠脉病变程度与年龄、吸烟、高血压、2型糖尿病、TC、LDL-C、TG呈明显的相关性,与HDL-C呈明显的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性别差异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原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卞育婕 王莹雪 +6 位作者 刘胜冬 周玉奇 崔逸爽 周国龙 魏子峰 张宇新 王茜 《中国综合临床》 2016年第11期-,共3页
原发性震颤( ET)和帕金森病( PD)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二者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疾病,但二者的发病都与年龄、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有关,在流行病学、影像学、临床表现等方面也存在相似性,极易混淆... 原发性震颤( ET)和帕金森病( PD)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二者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疾病,但二者的发病都与年龄、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有关,在流行病学、影像学、临床表现等方面也存在相似性,极易混淆,导致误诊。因此,了解ET与PD的相关性至关重要,现就ET和PD间的相关性进行阐述,以期为两病的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震颤 帕金森病 相关性
原文传递
帕金森病震颤机制脑部网络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卞育婕 王莹雪 +5 位作者 周玉奇 崔逸爽 周国龙 魏子峰 张宇新 王茜 《中国综合临床》 2016年第8期749-753,共5页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元退化性疾病,具有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动作缓慢、姿势平衡障碍四大症状。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至今未明,大量研究认为可能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老年化、免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涉及氧化应激、...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元退化性疾病,具有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动作缓慢、姿势平衡障碍四大症状。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至今未明,大量研究认为可能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老年化、免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涉及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等多种机制。50%患者首发症状为震颤,震颤是帕金森病目前最难治疗的症状,但其产生机制尚有争议,因此了解震颤的产生机制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研究和临床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震颤 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