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勤工助学资助育人机制的构建及其路径——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 被引量:8
1
作者 王璐 赵兴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133-140,共8页
勤工助学作为一种有偿资助,实现了扶困与扶志扶智的有机结合,积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依托华北电力大学勤工助学资助育人实践,构建勤工助学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文中阐述了勤工助学资助育人机制在防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返... 勤工助学作为一种有偿资助,实现了扶困与扶志扶智的有机结合,积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依托华北电力大学勤工助学资助育人实践,构建勤工助学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文中阐述了勤工助学资助育人机制在防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返贫、丰富发展型资助体系、深入推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重要意义,论述了构建勤工助学资助育人机制的原则。分析了勤工助学资助育人机制的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四个基本要素内容及关系。讨论了勤工助学资助育人机制中运行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的构建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勤工助学 资助育人 机制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人才”战略提升学校发展内涵——华北电力大学坚持人才优先发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双辰 赵秀国 《中国人才》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40-41,共2页
华北电力大学是一所被誉为"新中国电力人才摇篮"的能源电力类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新世纪以来,学校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突出地位,积极实施"大人才"发展战略,以大视野、大气魄、大举措来统筹规划和推动人才队伍建设... 华北电力大学是一所被誉为"新中国电力人才摇篮"的能源电力类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新世纪以来,学校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突出地位,积极实施"大人才"发展战略,以大视野、大气魄、大举措来统筹规划和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开创人人皆可成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电力大学 电力人才 学校发展 优先发展 人才队伍建设 内涵 特色型大学 可持续发展
原文传递
浅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3
作者 赵鹏程 黄楠楠 《商情》 2010年第6期1-1,共1页
大学之大应在于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犹如大树之参天,根茎越深,树干才越高大茂盛。大学校园文化是办学治学精神的时间积累,是大学精神、管理制度、校园建设以及校园环境等体现的文化的总和,这一总和形成一种追求理想的氛围,... 大学之大应在于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犹如大树之参天,根茎越深,树干才越高大茂盛。大学校园文化是办学治学精神的时间积累,是大学精神、管理制度、校园建设以及校园环境等体现的文化的总和,这一总和形成一种追求理想的氛围,而且以反作用的力量渗透到大学发展和建设的方方面面,形成良性的循环。在对悠久传统、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理解基础上行成的这种文化对校园里的每一分子都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尤其是大学校园文化引导了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人格构建,好的大学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一生的奋斗留下很深的烙印,鼓舞和激励着学生在校期间以及毕业以后的成长与奋斗。笔者仅就大学文化建设的管理理念、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和国内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些具体措施的比较做一些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校园 文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教师绩效考核 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被引量:1
4
作者 孟大伟 《人力资源管理》 2013年第12期229-230,共2页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等文件精神,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大学使命方面方向更加明确,任务更加艰巨,高校教师的...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等文件精神,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大学使命方面方向更加明确,任务更加艰巨,高校教师的作用更加明显,迫切需要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的作用 绩效考核 师资队伍 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学校 文件精神 能力提升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黄新颖 高正阳 孙芳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128-132,共5页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充分发挥广大教师通过课堂主渠道实现课程育人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理工科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内容是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本项研究将自然科学专业课程与思想...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充分发挥广大教师通过课堂主渠道实现课程育人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理工科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内容是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本项研究将自然科学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融合研究与实践,更有效地做到理工科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理工科 融合 三全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与中国国家经济安全 被引量:2
6
作者 屈朝霞 寿莉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0-41,共2页
跨国公司大规模大范围的直接投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对于中国而言,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既为我国参与世界经济、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经济安全提出了挑战。对此,... 跨国公司大规模大范围的直接投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对于中国而言,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既为我国参与世界经济、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经济安全提出了挑战。对此,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公司 企业直接投资 中国 国家经济安全 发展中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李红霞 戈弋 《人民论坛(中旬刊)》 2014年第4期87-89,共3页
我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计划分三步进行,目前改革滞留在第三阶段,进程缓慢,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通过对目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现状的研究分析,文章归纳出当前改革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并设计出一套系统性战略实施方案,以期为加快... 我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计划分三步进行,目前改革滞留在第三阶段,进程缓慢,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通过对目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现状的研究分析,文章归纳出当前改革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并设计出一套系统性战略实施方案,以期为加快事业绩效工资改革进程提供可行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业单位 绩效工资 改革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养老保险改革与职业年金建立 被引量:5
8
作者 李红霞 《经济论坛》 2014年第3期160-163,共4页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财政负担日趋加重,高校教职工问题、高校自身问题与社会问题日渐凸显,高校养老保险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基于以上改革背景,分析高校养老保险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社会政策氛围淡薄、改革中坚力量不足、缺乏改革基...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财政负担日趋加重,高校教职工问题、高校自身问题与社会问题日渐凸显,高校养老保险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基于以上改革背景,分析高校养老保险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社会政策氛围淡薄、改革中坚力量不足、缺乏改革基石等问题,提出了高校养老保险改革的设计战略与路径:首先通过政府支持偿清历史遗留债务;其次完善立法、扩大宣传等优化社会环境;再次完善改革措施,延长退休年龄,做实个人账户与建立职业年金;最后探索养老方式社会化,建立多层次、多支柱的高校养老保险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职业年金 护理保险 退休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理论和国民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
9
作者 曹晓新 程瑜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4期37-38,40,共3页
关键词 共同富裕理论 国民收入分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个人收入 平均主义 经济体制改革 按劳分配原则 邓小平理论 利益关系 灰色收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10
作者 曹淑章 王金霞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12-14,共3页
落实江泽民总书记“一定要讲政治的要求 ,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就必须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只有增强政治上的敏锐性和鉴别力 ,才能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面前、在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面前、在深化改革开放... 落实江泽民总书记“一定要讲政治的要求 ,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就必须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只有增强政治上的敏锐性和鉴别力 ,才能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面前、在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面前、在深化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面前立于不败之地。增强政治上的敏锐性和鉴别力 ,最根本的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讲政治 政治敏锐性 江泽民 政治斗争 马克思主义 根本 坚定 政治鉴别力 人生观 世界观
全文增补中
“四有”“四引”标准传承下的新时代“大先生”培育路径思考
11
作者 许云燕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34-140,共7页
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之后,高校要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四引”好老师标准为导向,扎实推进教师队... 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之后,高校要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四引”好老师标准为导向,扎实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以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为着力点,坚持传承创新,培育更多具备“四有”“四引”特质的新时代“大先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有 四引 大先生 培育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