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CR-SSCP技术及其在寄生虫学上的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陈红玲 林瑞庆 +1 位作者 朱兴全 李国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239-242,218,共5页
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技术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的基因突变分析方法 ,能有效地检出碱基突变。目前 ,该方法在寄生虫学领域已得到日益广泛和深入的应用 ,尤其是近几年来用于寄生虫的分子分类学、分子遗传学、虫种... 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技术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的基因突变分析方法 ,能有效地检出碱基突变。目前 ,该方法在寄生虫学领域已得到日益广泛和深入的应用 ,尤其是近几年来用于寄生虫的分子分类学、分子遗传学、虫种及虫株鉴定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本文综述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SSCP 寄生虫学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FLP技术及其在寄生虫学上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魏冬霞 邓艳 +1 位作者 马妮妮 朱兴全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247-250,共4页
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amplified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AFLP)是1993年由Zabeau和Vos犤1犦发明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DNA多态性的新方法。它克服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和PCR的缺点,结合了RFLP技术的可靠性和PCR技术的高效性。... 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amplified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AFLP)是1993年由Zabeau和Vos犤1犦发明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DNA多态性的新方法。它克服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和PCR的缺点,结合了RFLP技术的可靠性和PCR技术的高效性。该方法问世后很快应用于动物犤2~10犦、植物犤11~14犦、微生物犤15~19犦、寄生虫犤5,16,18,20犦等生物的遗传育种、构建遗传图谱、遗传多样性分析、基因定位、分类等方面的研究。本文简要介绍了这种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在寄生虫学上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LP技术 寄生虫学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号肽捕获系统及其在寄生虫学领域的应用
3
作者 陈强 朱兴全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0期1135-1137,共3页
分泌性蛋白是生物体各组织细胞间传递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分离和鉴定编码分泌性蛋白的基因将会对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信号肽捕获系统是一种近年发展起来的分离和鉴定编码分泌性蛋白基因的新方法,利用分泌性蛋白在N末端... 分泌性蛋白是生物体各组织细胞间传递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分离和鉴定编码分泌性蛋白的基因将会对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信号肽捕获系统是一种近年发展起来的分离和鉴定编码分泌性蛋白基因的新方法,利用分泌性蛋白在N末端都含有信号肽这一特性,来特异性克隆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本文主要对信号肽捕获系统的发展及其在寄生虫学领域的应用作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泌性蛋白 信号肽捕获系统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弓形虫分子遗传学研究概况 被引量:8
4
作者 谢德华 林瑞庆 +1 位作者 翁亚彪 朱兴全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909-911,905,共4页
关键词 弓形虫 分子遗传学 研究 病原体 弓形虫病 弓形虫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大发现——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与秀丽新杆线虫介绍
5
作者 林瑞庆 陈红玲 +1 位作者 朱兴全 宋慧群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25-127,共3页
因在器官发育及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遗传调节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SydneyBrenner ,H .RobertHorvitz及JohnE .Sulston荣获 2 0 0 2年度诺贝尔生理学 /医学奖。本文概要介绍这一生命科学的重大发现 ,以及这一科学发现和其它生命科学研究... 因在器官发育及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遗传调节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SydneyBrenner ,H .RobertHorvitz及JohnE .Sulston荣获 2 0 0 2年度诺贝尔生理学 /医学奖。本文概要介绍这一生命科学的重大发现 ,以及这一科学发现和其它生命科学研究所用的优秀模型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奖 器官发育 细胞程序性死亡 遗传调节 秀丽新杆线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FLP标记在微生物学上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马妮妮 魏冬霞 +1 位作者 林瑞庆 朱兴全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9期1048-1051,共4页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AFLP)是一种用来检测基因组多态性的新一代分子标记,具有分辨率高、稳定性好、重复性好等特点。近年来,AFLP已广泛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许多研究领域,在遗传图谱的构建、...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AFLP)是一种用来检测基因组多态性的新一代分子标记,具有分辨率高、稳定性好、重复性好等特点。近年来,AFLP已广泛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许多研究领域,在遗传图谱的构建、遗传多态性的分析、系统分类学等方面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本文主要介绍其原理、方法特点以及在微生物学上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LP 分子标记 应用 微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AP分子标记及其应用概述 被引量:37
7
作者 李巧燕 林瑞庆 朱兴全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467-469,F0004,共4页
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SRAP)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标记系统,它具有简便、中等产量、高共显性、重复性、易于分离条带及测序等优点,最大的特点是它针对的是基因的阅读框区域(ORFs)。SRAP标记中,引物的设计是关键,它是基于两个引... 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SRAP)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标记系统,它具有简便、中等产量、高共显性、重复性、易于分离条带及测序等优点,最大的特点是它针对的是基因的阅读框区域(ORFs)。SRAP标记中,引物的设计是关键,它是基于两个引物的扩增,上游引物长17bp,对外显子进行特异扩增,下游引物长18bp,特异扩增的是内含子及启动子区域,由于个体不同以及物种之间的内含子、启动子之间间隔长度不同而产生多态性。两个引物均由5P端14~15bp的核心序列,和3’端3个选择性碱基组成,其中核心序列又由长为10~11bp的无特异性的填充序列以及CCGG(正向引物中),或AATT(反向引物中)组成。且正向和反向引物中的填充序列必须不同。扩增的过程采用复性变温法,前5个循环复性温度为35℃,后30~35个循环则为50℃,扩增后的DNA片段可用聚丙烯酰胺或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EB、银染或放射自显影检测。目前SRAP已开始在植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种缘进化关系、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重要性状标记以及比较基因组学方面得到成功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P 分子标记 ORFs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蛔虫的生活史及体外培养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陈宁 黄翠琴 朱兴全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220-223,共4页
猪蛔虫病对养猪业的危害严重。蛔虫体外培养技术即是人工模拟宿主体内环境条件,从而使蛔虫在离开宿主状态下完成生活史中的部分或全部的发育阶段。通过该技术可对其生活史、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变化、感染机制及基因功能等方面进行深入研... 猪蛔虫病对养猪业的危害严重。蛔虫体外培养技术即是人工模拟宿主体内环境条件,从而使蛔虫在离开宿主状态下完成生活史中的部分或全部的发育阶段。通过该技术可对其生活史、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变化、感染机制及基因功能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对寄生虫学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主要阐述不同学者对蛔虫生活史的看法及培养过程中培养条件变化,如pH、气相、培养基化学成分的变化,对虫体生长发育的影响。但目前对蛔虫体外培养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最适培养基、气相及pH值的筛选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蛔虫 生活史 体外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孢子虫病的检测方法概况 被引量:1
9
作者 魏冬霞 邓艳 马继暄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05年第3期15-17,共3页
关键词 隐孢子虫病 检测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 1986年 人畜共患 哺乳动物 功能缺陷 消化系统 临床特征 寄生虫学 诊断方法 研究情况 原虫病 两栖类 爬行类 持续性 爱滋病 腹泻 肠道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G1-MIC8复合DNA基因疫苗免疫小鼠诱导抗弓形虫感染的保护性研究(英文) 被引量:8
10
作者 姚远 何深一 +5 位作者 王花欣 周怀瑜 赵红 李婷 薛明福 朱兴全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1-88,共8页
目的观察弓形虫SAG1-MIC8复合DNA基因疫苗对C57BL/6J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SAG1、pcDNA3.1-MIC8和pcDNA3.1-SAG1-MIC8,并分别转染Hela细胞体外表达蛋白,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ting)分析鉴定。将70只小鼠随机... 目的观察弓形虫SAG1-MIC8复合DNA基因疫苗对C57BL/6J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SAG1、pcDNA3.1-MIC8和pcDNA3.1-SAG1-MIC8,并分别转染Hela细胞体外表达蛋白,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ting)分析鉴定。将7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5组,分别为PBS组、空质粒组、pcDNA3.1-SAG1组、pcDNA3.1-MIC8组和pcDNA3.1-SAG1-MIC8组,每2周肌注免疫(100μg/只)1次,共3次,于免疫前和初次免疫后13、27、41和55d采血分离血清。初次免疫后56d,每组小鼠中7只剖杀后分离脾细胞,另7只经腹膜感染弓形虫RH株速殖子(1×104/只),观察各组生存时间。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小鼠血清IgG、IgG1、IgG2b和IgG2c水平,以及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4(IL-4)水平。放射法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cDNA3.1-SAG1、pcDNA3.1-MIC8和pcDNA3.1-SAG1-MIC8均能在Hela细胞表达,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分别为34000、74000和109000。pcDNA3.1-SAG1-MIC8组初次免疫后41d和55d血清中IgG,末次血清中IgG2b、IgG2c和IFN-γ,以及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均P<0.05)。各组的末次血清中IgG1和IL-4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组小鼠感染弓形虫速殖子后生存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4、7、7和10d,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弓形虫SAG1-MIC8复合DNA抗原较SAG1和MIC8单基因抗原有更好的免疫保护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SAG1-MIC8复合抗原 核酸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