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研究的重要尝试——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证研究》
1
作者 吴世勇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128,共3页
本科院校非常重视学科建设,高职院校尤为重视专业建设,甚至认为“办高职就是办专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证研究》一书运用访谈调查等方法收集资料、借助扎根理论等方法处理资料,以专业的内涵解析和功能研究为理论基础,深入探究高职... 本科院校非常重视学科建设,高职院校尤为重视专业建设,甚至认为“办高职就是办专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证研究》一书运用访谈调查等方法收集资料、借助扎根理论等方法处理资料,以专业的内涵解析和功能研究为理论基础,深入探究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专业建设评估等重要论题并为之研制配套的指标体系,彰显了实证研究的魅力,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建设研究 专业结构调整研究 专业建设评估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如何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
作者 李正 马宏伟 +3 位作者 戴青云 谢笑珍 张育广 吴世勇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6,共12页
围绕新工科如何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教探索》编辑部组织了一组笔谈。李正在题为《新工科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路径思考》的文章中提出三条路径:一是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通过优化学科布局、革新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建设和搭... 围绕新工科如何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教探索》编辑部组织了一组笔谈。李正在题为《新工科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路径思考》的文章中提出三条路径:一是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通过优化学科布局、革新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建设和搭建产学研平台,为产业提供适配性人力支撑;二是推动产业需求侧牵引,建立产业需求导向的科研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成果孵化功能,实现知识价值高效转化;三是强化教育-产业双链耦合,构建协同创新联盟和创新协作网络,与产业共创区域创新生态。马宏伟在题为《全面深化新工科改革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文章中指出,新工科建设应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地方高校需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布局,动态调整学科结构。他还提出了持续优化顶层战略谋划、进一步完善落实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激发多主体深度参与等深化新工科改革的思考,以强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人才支撑,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戴青云在题为《重构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文章中指出,重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包括重构学科专业体系,打破学科壁垒,聚焦根技术与产业需求;优化中高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强化目标衔接与能力进阶;建设产教融合的实践课程和教材体系,破解“两张皮”难题;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提升教师实践与创新能力。通过综合改革,为新工科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谢笑珍在题为《新工科何以赋能产业技术变革》的文章中,阐释了新工科建设与产业技术变革这两大异质的社会系统之间的共性诉求和内在逻辑一致性。新工科以“使命、问题、需求”为导向,与产业界及国家/区域发展之间形成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一致性,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技术开发融合发展。通过构建可模式化的“人才培养—创新研究-科技成果转化”融合机制,设计以学科逻辑与产业技术逻辑为双导向的专业建设机制,及完善的知识管理制度与跨校企合作创新平台等组织机构,校企业人员双向聘用的兼容机制,实现“四链”融合发展。这一过程需国家系统化制度和政策保障,其中的关键是学术治理制度变革,建构与此适配的学术治理机制,确保可持续性的产教融合发展。张育广在《以新工科之“新”育产业发展之“智”》的文章中指出,新工科以其学科交叉、实践导向、动态适应的特质,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激活产业创新原动力;产教协同育人,为企业培养实战人才;建立动态响应机制,构建产业生态韧性网。新工科与产业集群的“双向赋能”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智慧动能”,助力中国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吴世勇在题为《重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韧性》的文章中指出,新工科教育需从学科交叉、产教融合、能力塑造三维重构,以培养韧性人才。当前新工科教育面临学科交叉行政化、产教协同表面化、课程体系理科化等问题。面向未来,应构建以AI为核心模块的课程体系,实施“订单式”培养计划,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并加强价值、知识、能力韧性培养。通过系统性重构,新工科教育将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教育供给侧改革 教育-产业双链耦合 区域创新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 产教融合 科技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 韧性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前学习认定嵌入现代学徒制的模式研究
3
作者 吴世勇 黄雨媚 《现代教育论丛》 2018年第5期83-89,共7页
先前学习认定是对学习者的技能和知识进行鉴定,以作为进入学校学习、免修课程、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凭证。其关注学习者先前学习成果、淡化学习场所和时间的评价理念与现代学徒制强调"招生与招工相结合""课程与岗位相结合... 先前学习认定是对学习者的技能和知识进行鉴定,以作为进入学校学习、免修课程、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凭证。其关注学习者先前学习成果、淡化学习场所和时间的评价理念与现代学徒制强调"招生与招工相结合""课程与岗位相结合""毕业与就业相结合"的双主体育人模式存在高度耦合关系。其成熟的个人档案评估、资格证书认定、课程挑战考试、任务测评和面试等具体方法可应用于现代学徒制中的入学评价、课程学分认定、资格证书认定等关键环节。其具体实施步骤遵循成立先前学习认定委员会、设计开发能力指标、分设工作组、资料填写收集、评估认定等五个特定程序。未来先前学习认定在现代学徒制中的规模应用和无缝嵌入仍面临政策层面、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上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前学习认定 现代学徒制 学分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