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药调节脂肪细胞因子表达和分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张红霞 赵娟 +1 位作者 潘扬 尚文斌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754-2756,共3页
脂肪组织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产生众多的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广泛影响机体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参与炎性反应、引起以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为代表的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的发生。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方面有着较大... 脂肪组织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产生众多的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广泛影响机体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参与炎性反应、引起以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为代表的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的发生。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方面有着较大的进展,其中通过调节脂肪细胞因子的表达和分泌是诸多中医方药治疗相关疾病的机制之一。文章针对最新的研究概况加以分析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脂肪细胞因子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火理脾颗粒剂治疗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李伟 陈安亮 于希忠 《光明中医》 2017年第4期461-463,共3页
目的观察抑火理脾颗粒剂对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饮食教育、适量运动及诺和灵30R治疗。治疗组予"抑火理脾颗粒剂",每日1剂,共8周,对照组予"抑火理脾颗... 目的观察抑火理脾颗粒剂对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饮食教育、适量运动及诺和灵30R治疗。治疗组予"抑火理脾颗粒剂",每日1剂,共8周,对照组予"抑火理脾颗粒剂安慰剂"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血脂变化。结果治疗组经治疗后TC、TG、APOB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DL、APOA较治疗前亦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C、LDL较治疗前亦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TC、TG、LDL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火理脾颗粒剂可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患者血脂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抑火理脾 高脂血症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相关研究进展
3
作者 徐思佳 方彭华 张真稳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24期141-144,共4页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患者特定免疫受损时,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重新激活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容易受到各种感染,且感染通常较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DM是HZ的重要危险因素,而DM...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患者特定免疫受损时,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重新激活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容易受到各种感染,且感染通常较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DM是HZ的重要危险因素,而DM患者发生HZ的风险是否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无统一结论。本文探讨DM患者发生HZ的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DM类型、血糖控制、并发症等,并阐述DM患者发生HZ的可能机制,为DM患者接种HZ疫苗的政策更新提供更多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带状疱疹 机制 疫苗 胰岛素降解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及其有效成分抗糖尿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赵娟 尚文斌 于希忠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704-1706,共3页
大黄及其主要有效成分在临床和药理实验中被证实可治疗2型糖尿病、改善胰岛素抵抗,其作用通过多种信号通路调节胰岛素敏感性,包括作为PPARγ配体激活剂,抑制11β-1型羟基固醇脱氢酶,抑制胰岛素信号通路抑制蛋白PTP1B,和抑制脂肪组织间... 大黄及其主要有效成分在临床和药理实验中被证实可治疗2型糖尿病、改善胰岛素抵抗,其作用通过多种信号通路调节胰岛素敏感性,包括作为PPARγ配体激活剂,抑制11β-1型羟基固醇脱氢酶,抑制胰岛素信号通路抑制蛋白PTP1B,和抑制脂肪组织间的低度炎症等。了解大黄的有效成分通过多种作用机制改善胰岛素抵抗,可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中药多药效、多靶点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原文传递
达格列净促进高脂诱导肥胖小鼠肝脏脂肪酸氧化的初步机制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郭万成 王雅静 +6 位作者 居梦娴 易书欣 王珺珺 黄玉杰 季欣 方彭华 张真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7-44,共8页
目的探讨达格列净对高脂诱导肥胖小鼠肝脏脂代谢的影响及初步作用机制。方法将16只高脂饮食12周的C57BL/6肥胖小鼠分为达格列净组和模型对照组(OC组),每组8只,另选取8只低脂饮食小鼠为正常对照组(NC组)。达格列净组按照10 mg/(kg·d... 目的探讨达格列净对高脂诱导肥胖小鼠肝脏脂代谢的影响及初步作用机制。方法将16只高脂饮食12周的C57BL/6肥胖小鼠分为达格列净组和模型对照组(OC组),每组8只,另选取8只低脂饮食小鼠为正常对照组(NC组)。达格列净组按照10 mg/(kg·d)给予连续3周灌胃,OC组和NC组分别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测量各组小鼠体重、血糖、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耐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血清胰岛素及脂质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肝脏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及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CPT1A)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实验后达格列净组小鼠体重和空腹血糖水平较实验前下降最明显(P<0.05)。实验后达格列净组小鼠血浆胰岛素水平、葡萄糖耐量曲线下面积、胰岛素耐量曲线下面积及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均低于OC组(P<0.05)。与OC组比较,达格列净组小鼠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均降低(P<0.05)。与OC组比较,达格列净组小鼠肝脏甘油三酯、胆固醇及肝脏重量均降低(P<0.05)。肝脏PGC-1α、SIRT1、CPT1A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0.05)。结论达格列净可能通过激活肝脏SIRT1/PGC-1α/CPT1A通路促进肥胖小鼠的肝脏脂肪酸氧化,减少肝脏脂肪蓄积,改善胰岛素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达格列净 胰岛素抵抗 肝脏 脂肪酸氧化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高血糖素样肽受体激动剂对脑卒中影响研究进展
6
作者 王雅静 方彭华 张真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49-553,共5页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其发病率、死亡率高,目前仍需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方法。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s,GLP-1RA)是一种新型降糖药,GLP-1RA在作用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其发病率、死亡率高,目前仍需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方法。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s,GLP-1RA)是一种新型降糖药,GLP-1RA在作用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受体发挥降糖、减重作用的同时还可通过抑制炎症、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改善血脑屏障通透性等病理生理途径减小脑卒中的梗死面积、促进神经恢复。本文总结了GLP-1在脑卒中发生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初步探讨GLP-1RA通过哪些病理机制影响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同时将GLP-1RA对于脑卒中治疗效果进行了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高血糖素样肽受体激动剂 脑卒中 糖尿病 氧化应激 神经元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格列净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肾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珺珺 方彭华 张真稳 《中国医药》 2023年第2期233-237,共5页
目的探讨达格列净调节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肾脏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区组法将24只雄性健康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模型对照(OC)组和达格列净组,每组8只。NC组小鼠予低脂饮食喂养,其他小鼠予高脂饲料喂养16周... 目的探讨达格列净调节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肾脏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区组法将24只雄性健康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模型对照(OC)组和达格列净组,每组8只。NC组小鼠予低脂饮食喂养,其他小鼠予高脂饲料喂养16周以建立肥胖小鼠模型。达格列净组小鼠予10 ml/(kg·d)达格列净连续灌胃21 d,NC组和OC组小鼠予等容积0.9%氯化钠注射液腹腔注射21 d。药物干预14 d后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耐量试验;药物干预结束后,检测小鼠体质量、空腹血糖、血浆胰岛素以及肾脏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kelch样ECH关联蛋白1(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药物干预结束后,OC组、达格列净组体质量均高于NC组,而达格列净组低于OC组(均P<0.001);OC组空腹血糖及血浆胰岛素水平均高于NC组,而达格列净组均低于OC组(均P<0.05)。OC组葡萄糖耐量试验曲线下面积(AUC)、胰岛素耐量试验AUC均大于NC组,而达格列净组均小于OC组(均P<0.05)。OC组肾脏组织PGC-1α、Nrf2 mRNA及蛋白水平均低于NC组,Keap1 mRNA及蛋白水平均高于NC组(均P<0.05)。达格列净组肾脏组织PGC-1αmRNA及蛋白水平和Nrf2蛋白水平均高于OC组[(0.97±0.16)比(0.64±0.13)、(0.90±0.23)比(0.45±0.13)、(0.98±0.13)比(0.65±0.13)],Keap1的mRNA及蛋白水平均低于OC组(均P<0.05)。结论达格列净可改善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的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调节肾脏组织PGC-1α/Keap1/Nrf2抗氧化应激通路,并可能通过该通路减轻糖尿病肾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达格列净 肥胖 肾损伤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红素对高脂诱导肥胖小鼠肾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8
作者 居梦娴 王珺珺 +3 位作者 郭万成 王雅静 方彭华 张真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106-111,共6页
目的探讨雷公藤红素调节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肾脏氧化应激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C57BL/6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雷公藤红素组,每组8只。将正常对照组小鼠以普通饲料喂养,模型对照组、雷公藤红素组小鼠以高... 目的探讨雷公藤红素调节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肾脏氧化应激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C57BL/6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雷公藤红素组,每组8只。将正常对照组小鼠以普通饲料喂养,模型对照组、雷公藤红素组小鼠以高脂饲料喂养12周建立高脂诱导肥胖小鼠模型;连续21 d对雷公藤红素组小鼠腹腔注射雷公藤红素100μg/(kg·d),另2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观察各组小鼠体质量和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胰岛素耐量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肾脏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m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肾脏Keap1、Nrf2、PGC-1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对照组小鼠体质量、空腹血糖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而雷公藤红素组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期间,模型对照组小鼠摄食量高于正常对照组,而雷公藤红素组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葡萄糖耐量、胰岛素耐量试验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各时点血糖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而雷公藤红素组血糖水平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小鼠肾脏Nrf2、PGC-1αmRNA和Nrf2、PGC-1α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Keap1 mRNA和Keap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雷公藤红素组小鼠肾脏Nrf2、PGC-1αmRNA和Nrf2、PGC-1α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模型对照组,Keap1 mRNA和Keap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红素能够改善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的糖代谢,使小鼠体质量及摄食量下降,起到抗炎、抗氧化应激作用,改善肾脏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肾脏Keap1/Nrf2/PGC-1α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肥胖 雷公藤红素 肾脏 氧化应激 Keap1/Nrf2/PGC-1α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丘脑神经肽在中枢能量代谢方面的调节作用
9
作者 居梦娴 方彭华 张真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5-50,共6页
下丘脑作为调控能量稳态的中枢,在维持机体能量代谢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下丘脑弓状核内神经肽Y、Agouti相关蛋白、阿黑皮素原及甘丙肽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调节网络控制能量摄入及消耗,维持代谢稳态。但调控网络上任何一个环节产生... 下丘脑作为调控能量稳态的中枢,在维持机体能量代谢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下丘脑弓状核内神经肽Y、Agouti相关蛋白、阿黑皮素原及甘丙肽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调节网络控制能量摄入及消耗,维持代谢稳态。但调控网络上任何一个环节产生异常都有可能导致机体能量调节紊乱,最终导致肥胖症。该文主要综述了下丘脑神经肽在中枢能量代谢方面的调控作用,为将来干预和治疗肥胖等内分泌疾病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脑神经肽 能量代谢 摄食 肥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红素改善糖尿病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初步机制研究
10
作者 季欣 王雅静 +4 位作者 徐思佳 居梦娴 冯颖杰 方彭华 张真稳 《中华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02-1410,共9页
目的探讨雷公藤红素对糖尿病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影响及初步作用机制。方法(1)选取10只db/db雄性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模型(db/db)组和雷公藤红素(Cel)组,每组5只,另选5只同周龄雄性db/m小鼠作为空白(db/m)组。Cel... 目的探讨雷公藤红素对糖尿病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影响及初步作用机制。方法(1)选取10只db/db雄性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模型(db/db)组和雷公藤红素(Cel)组,每组5只,另选5只同周龄雄性db/m小鼠作为空白(db/m)组。Cel组连续腹腔注射雷公藤红素21 d,db/m组、db/db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根据实验方案记录体重、摄食量,完善葡萄糖耐量实验及胰岛素耐量实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小鼠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空腹胰岛素、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计算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脏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CPT1A)mRNA和蛋白水平。(2)棕榈酸(PA)刺激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建立肝脂肪变性模型,将脂肪变性肝细胞分为模型(PA)组、雷公藤红素(Cel)组,正常肝细胞作为空白(Con)组。通过CCK8实验明确雷公藤红素干预细胞的最佳剂量,然后以1μmol/L雷公藤红素干预脂肪变性肝细胞模型24 h。干预结束后观察肝细胞中TG水平变化,利用实时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细胞中SIRT1、PGC-1α、CPT1A mRNA和蛋白水平。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与db/m组比较,db/db组小鼠体重、摄食量、脂肪含量、空腹血糖、HOMA-IR明显升高(P<0.05)。与db/db组比较,Cel组小鼠体重、摄食量、脂肪含量、空腹血糖、HOMA-IR显著下降(P<0.05)。(2)与db/m组比较,db/db组小鼠血浆及肝脏中TG、TC含量明显上升(P<0.05),血浆IL-1β、IL-6、TNF-α水平明显上升(P<0.05)。与db/db组比较,Cel组小鼠血浆及肝脏中TG、TC含量显著下降(P<0.05),血浆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下降(P<0.05)。(3)与db/m组比较,db/db组小鼠肝脏中SIRT1、PGC-1α、CPT1A 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下降(P<0.05),PGC-1α乙酰化水平上升。与db/db组相比,Cel组小鼠肝脏中SIRT1、PGC-1α、CPT1A 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上升(P<0.05),PGC-1α乙酰化水平下降。(4)与Con组比较,PA组肝细胞TG水平显著上升(P<0.05),与PA组比较,Cel组肝细胞TG水平显著下降(P<0.05)。(5)与Con组比较,PA组肝细胞中SIRT1、PGC-1α、CPT1A 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PA组比较,Cel组肝细胞中SIRT1、PGC-1α、CPT1A 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上升(P<0.05)。结论雷公藤红素可能通过激活肝细胞SIRT1/PGC-1α/CPT1A通路,改善db/db小鼠的糖脂代谢,增加脂肪酸氧化,减少肝脏TG蓄积,逆转NAFLD肝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雷公藤红素 脂肪酸氧化 胰岛素抵抗
原文传递
SGLT2抑制剂对高尿酸血症影响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居梦娴 方彭华(综述) 张真稳(审校) 《重庆医学》 CAS 2023年第11期1738-1742,共5页
随着现代人们饮食习惯改变,高尿酸血症(HUA)的发病率逐年上升。HUA是由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导致的代谢性疾病,新型降糖药物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是一类作用于新靶点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具有控制血糖、降低血压、减轻体... 随着现代人们饮食习惯改变,高尿酸血症(HUA)的发病率逐年上升。HUA是由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导致的代谢性疾病,新型降糖药物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是一类作用于新靶点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具有控制血糖、降低血压、减轻体重、降尿酸及心血管及肾脏保护等作用。研究发现SGLT2抑制剂可通过尿酸盐转运蛋白1(URAT1)、葡萄糖转运蛋白9(GLUT9)及ATP结合盒亚家族G成员2(ABCG2)等与尿酸相关的转运体来起到降低尿酸的作用。该文主要围绕SGLT2抑制剂的特性、对血尿酸影响机制及其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高尿酸血症 2型糖尿病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感知受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雅静 方彭华 张真稳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3年第2期132-135,共4页
低血糖感知受损指患者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减弱或缺失的一种现象。目前,低血糖感知受损的评估主要为葡萄糖钳夹实验及问卷法,近年研究发现负反馈调节异常、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调节异常均可能参与了低血糖感知受损的发生。连续血糖监测等... 低血糖感知受损指患者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减弱或缺失的一种现象。目前,低血糖感知受损的评估主要为葡萄糖钳夹实验及问卷法,近年研究发现负反馈调节异常、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调节异常均可能参与了低血糖感知受损的发生。连续血糖监测等手段也为低血糖感知受损的缓解提供新的方向。现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感知受损的评估、发生机制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低血糖感知受损 严重低血糖
原文传递
DPP-4抑制剂相关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居梦娴 方彭华 张真稳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3年第1期46-49,共4页
新型口服降糖药物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可通过抑制DPP-4活性,提高体内内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1水平,增强肠促胰岛素作用从而维持机体的血糖稳态。除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外,它还起到保护胰岛功能,延缓疾病病程的作用。近年来,众多流行... 新型口服降糖药物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可通过抑制DPP-4活性,提高体内内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1水平,增强肠促胰岛素作用从而维持机体的血糖稳态。除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外,它还起到保护胰岛功能,延缓疾病病程的作用。近年来,众多流行病学研究发现,DPP-4抑制剂可诱导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发生,在临床诊疗中,对于新发或是突然加重的BP患者,应警惕药物诱发的可能性。通过对DPP-4抑制剂、BP诊断及机制、DPP-4抑制剂相关BP的免疫特征及发病机制等方面展开综述,旨在为这类患者的诊疗提供理论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 大疱性类天疱疮
原文传递
利拉鲁肽对高脂诱导肥胖小鼠肝脏脂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玉杰 郭万成 +4 位作者 居梦娴 王珺珺 易书欣 方彭华 张真稳 《中华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04-710,共7页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调节高脂诱导肥胖小鼠肝脏脂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雄性健康C57BL/6小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组)、肥胖对照组(OC组)和利拉鲁肽组,每组6只。NC组小鼠给予低脂饮食喂养,OC组以及利拉鲁肽组小鼠喂养12周高脂饲料...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调节高脂诱导肥胖小鼠肝脏脂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雄性健康C57BL/6小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组)、肥胖对照组(OC组)和利拉鲁肽组,每组6只。NC组小鼠给予低脂饮食喂养,OC组以及利拉鲁肽组小鼠喂养12周高脂饲料以建立高脂诱导肥胖小鼠模型。之后,利拉鲁肽组小鼠连续7 d腹腔注射利拉鲁肽400μg·kg^(-1)·d^(-1),NC和OC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检测脂肪组织及肝脏重量。检测小鼠体重、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耐量,血清、肝脏甘油三酯(TG)及总胆固醇(TC)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小鼠血清胰岛素、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脏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肝脏SIRT-1、PGC-1α及PEPCK蛋白的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NC组相比,OC组小鼠的体重、脂肪重量、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水平均升高(P<0.05),葡萄糖和胰岛素耐量水平降低(P<0.05),血清TG、TC、IL-6、TNF-α水平及肝脏TG、肝脏TC、肝脏重量均升高(P<0.05),肝脏SIRT-1、PGC-1α、PEPCK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与OC组相比,利拉鲁肽组小鼠的体重、脂肪重量、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水平均降低(P<0.05),葡萄糖和胰岛素耐量水平升高(P<0.05),血清胰岛素、IL-6、TNF-α及TG水平均降低(P<0.05),肝脏脂质降低(P<0.05),肝脏SIRT-1、PGC-1α、PEPCK mRNA及蛋白水平均升高(P<0.05)。结论:利拉鲁肽能够改善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的糖脂代谢,提高肝脏脂肪酸氧化,减少肝脏脂肪蓄积,其机制可能与激活肝脏SIRT-1/PGC-1α/PEPCK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肥胖 利拉鲁肽 肝脏 脂代谢
原文传递
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使用不同治疗方法
15
作者 金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2期99-102,共4页
探究不同治疗方法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从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采集13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西医组(66例,西医治疗)与中西结合组(66例,西... 探究不同治疗方法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从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采集13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西医组(66例,西医治疗)与中西结合组(66例,西医治疗联合中医治疗),通过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不良反应、治疗满意度等观察比较,评价2组疗法应用效果。结果 中西结合组临床治疗优良率95.45%,高于西医组84.85%(=4.181,P<0.05);中西结合组治疗后肢体麻木(1.82±0.41)分、感觉异常(1.43±0.36)分、挛急疼痛(1.39±0.55)分、腹胀便秘(1.29±0.54)分、中医证候总积分(5.97±2.11)分,低于西医组(2.24±0.76)分、(2.17±0.26)分、(2.32±0.54)分、(2.36±0.77)分、(9.09±2.68)分(t=3.951~13.538,P<0.05);中西结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06%,与西医组7.58%相当(=0.603,P>0.05);中西结合组治疗总满意度96.97%,高于西药组87.88%(=3.985,P<0.05)。结论 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辅以中医疗法具有较高安全性,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临床疗效提高,对患者症状消除、治疗满意度提高等存在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中医治疗 周围神经病变 西医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