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迷走神经调控效应的中医药防治心房颤动研究进展
1
作者 汤嘉慧 王新东 董其美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9期45-48,共4页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自主神经系统机制作为触发和维持房颤的重要因素受到界内广泛重视,临床实践发现长期药物干预、射频消融及侵入性手术操作带来了难以忽视的副作用,因此围绕自主...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自主神经系统机制作为触发和维持房颤的重要因素受到界内广泛重视,临床实践发现长期药物干预、射频消融及侵入性手术操作带来了难以忽视的副作用,因此围绕自主神经系统探索非药物非消融的新型房颤治疗方法是学界探索的前沿热点,研究发现中医通过干预自主神经功能在低强度迷走神经刺激治疗房颤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临床上仍缺乏个体化的低强度迷走神经刺激治疗方案,因此低强度迷走神经刺激的方案仍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本文从自主神经与房颤的关系、自主神经治疗房颤的临床证据及中医药通过自主神经干预房颤3个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 低强度迷走神经刺激 低强度耳屏刺激 中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活动水平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孙珍珍 崔茜 +4 位作者 楼青青 陈晓栋 方丹 姚平 袁晓丹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97-704,共8页
背景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增厚可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中高水平的身体活动(PA)可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风险。探讨这一可改变的生活方式与CIMT的关系... 背景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增厚可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中高水平的身体活动(PA)可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风险。探讨这一可改变的生活方式与CIMT的关系可能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有效策略。目的分析不同PA水平与T2DM患者CIMT增厚的关系,为患者推荐个性化活动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22年2月于江苏省两家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3099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身体活动量表(IPAQ)短问卷评估患者的PA水平,将患者分为轻度及以下PA组、中度PA组和高强度PA组。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PA与CIMT增厚的关系,并按照不同肥胖程度和血压、血脂及糖化达标状况进行分层分析。将PA水平作为连续变量绘制限制性立方样条评价PA与CIMT增厚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与轻度及以下PA患者(n=981)相比,中度(n=1389)和高强度(n=729)PA患者的年龄较小,糖化血红蛋白(HbA_(1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高(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度PA与发生CIMT增厚的风险呈负关联(OR=0.775,95%CI=0.629~0.956,P<0.05),这种关联独立于社会人口学、生活方式及血脂等生化指标。进一步绘制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显示,PA与CIMT增厚的风险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P_(非线性)=0.014)。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体质量正常(n=996)和超重(n=1395)的患者中未发现PA与CIMT的关系(P>0.05);而在肥胖患者(n=708)中仅中度PA与CIMT增厚相关(OR=0.614,95%CI=0.382~0.987,P<0.05);血压、血脂及糖化3项指标均不达标(n=324)和仅1项指标达标(n=1416)的患者,中度PA与发生CIMT增厚呈负相关(P<0.05)。结论PA水平与CIMT增厚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中度PA与CIMT增厚呈负相关,尤其是在肥胖、血压、血脂及糖化控制较差的人群中,而高强度PA对CIMT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身体活动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横断面研究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平阳益心饮治疗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3
作者 汤嘉慧 王新东 董其美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5期111-114,共4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平阳益心饮治疗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的潜在作用靶点与通路。方法依托HERB数据库和SwissTarget Prediction数据平台预测平阳益心饮成分靶点,通过OMIM、PhamGKB及GeneCards数据库获得HFpEF靶点,采用V...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平阳益心饮治疗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的潜在作用靶点与通路。方法依托HERB数据库和SwissTarget Prediction数据平台预测平阳益心饮成分靶点,通过OMIM、PhamGKB及GeneCards数据库获得HFpEF靶点,采用Venny 2.1.0对药物与疾病的靶点进行交集选取,采用Cytoscape构建“成分-疾病靶点”网络,进行蛋白互作网络(PPI),并通过网络拓扑分析得到平阳益心饮治疗HFpEF的核心靶点,并将核心靶点通过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结果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得到平阳益心饮治疗HFpEF的潜在靶点有524个,它们主要参与细胞对氮化合物的反应、系统进程调节、循环系统过程和磷酸化的正调控等生物过程;参与调控癌症相关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等235条通路。结论平阳益心饮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参与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等,从而达成治疗HFpEF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平阳益心饮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活血类中药制剂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保护作用机制研究现状 被引量:1
4
作者 贾欣荣 陈晓栋 +1 位作者 阎芹 董其美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19期41-44,共4页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最严重的表现形式。AMI后由于心室重塑的发生,各种不良心血管事件层出不穷。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医药能够从多靶点、多角度、多机制调控AMI后心肌保护机制,弥补了现代医学对AMI治疗方面的...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最严重的表现形式。AMI后由于心室重塑的发生,各种不良心血管事件层出不穷。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医药能够从多靶点、多角度、多机制调控AMI后心肌保护机制,弥补了现代医学对AMI治疗方面的不足。通过对文献进行研习,本文就益气活血类中药制剂对AMI后促进心肌组织血管再生、抗氧化应激、调控细胞自噬机制方面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中药制剂 血管新生 氧化应激 细胞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室起搏生理性电学传导的探索——浅谈希氏束起搏与左束支起搏 被引量:3
5
作者 翟鑫坤 陈晓栋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0年第5期356-362,共7页
心室起搏后电学的同步性是生理性起搏的目标。长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会增加房颤、心衰等的发病风险。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以改善左右心室的不同步性,但在临床应用中存在20%~35%的无反应率,且起搏后QRS波呈现的电学同步性与正常的电学左... 心室起搏后电学的同步性是生理性起搏的目标。长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会增加房颤、心衰等的发病风险。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以改善左右心室的不同步性,但在临床应用中存在20%~35%的无反应率,且起搏后QRS波呈现的电学同步性与正常的电学左室传导有一定差距。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的起搏激动点位于希氏束,电激动沿着希浦系统下传,是真正的生理性起搏,然而HBP在临床实践中面临成功率不够高,起搏阈值高,电极难定位、难固定,心室感知不佳等困难。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的起搏理念,希冀实现起搏后电学同步与临床操作高效安全之间的平衡,但其适应证和安全性目前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的支持,尚需更长时间的随访结果证实。本文从生理性电学同步性的角度,阐述了HBP和LBBP的理论基础、发展现状、各自优势以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性起搏 希氏束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达标患者身体活动量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相关性的研究
6
作者 方丹 崔茜 +4 位作者 楼青青 孙珍珍 陈晓栋 姚平 袁晓丹 《中国糖尿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97,共8页
目的 探讨HbA_(1)c不达标的T2DM患者身体活动量(PA)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增厚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HbA1c不达标的T2DM患者... 目的 探讨HbA_(1)c不达标的T2DM患者身体活动量(PA)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增厚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HbA1c不达标的T2DM患者2505例,根据代谢当量(MET)分为轻度PA组(1~599 MET-min/w,n=795)、中度PA组(600~1499 MET-min/w,n=1107)和高强度PA组(≥1500 MET-min/w,n=603)。Logistic回归分析PA与CIMT增厚的关系,分层探讨不同PA的BP和LDL-C达标情况对CIMT增厚的影响。结果 限制性立方样条图显示,PA与CIMT增厚的风险存在非线性关系(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中度PA为对照,高强度PA是CIMT增厚的影响因素(OR1.581,95%CI 1.244~2.010,P<0.05)。分层结果显示,轻度PA时,以BP和LDL-C均不达标为对照,任一指标达标及两指标均达标是CIMT增厚的影响因素;仅BP达标为对照,两指标均达标和两指标均不达标及仅LDL-C达标是CIMT增厚的影响因素;仅LDL-C达标为对照,两指标均不达标和仅BP达标是CIMT增厚的影响因素。高强度PA时,两指标均达标是CIMT增厚的影响因素。结论 中度PA为预防HbA_(1)c不达标T2DM患者CIMT增厚的推荐方案,轻度PA与CIMT增厚风险不相关,高强度PA是CIMT增厚风险的影响因素,关注LDL-C达标对避免CIMT增厚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身体活动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代谢当量
原文传递
六味地黄丸对肾阴虚型绝经后女性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童黄锦 杨月东 +5 位作者 邓良英 陈子雯 丁峰 卞慧敏 沈建平 吴溧兴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1469-1473,共5页
目的:考察六味地黄丸对肾阴虚型绝经后女性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临床症状及雌激素、血脂、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行PC... 目的:考察六味地黄丸对肾阴虚型绝经后女性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临床症状及雌激素、血脂、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行PCI术后肾阴虚型绝经后女性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标准治疗,治疗组加用六味地黄丸。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与中医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血脂水平及血脂达标率,雌激素水平及炎症指标变化。结果:经治疗后,2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其中治疗组腰膝酸软、烦热和盗汗中医症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TC及LDL-C水平显著下降(P<0.05),同时治疗组LDL-C达标率较对照组显著提升(P<0.05);治疗组雌二醇水平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显著降低绝经后女性LDL-C和hs-CRP水平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能是通过雌激素-脂质代谢-炎症反应轴提高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实现抗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冠心病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味地黄丸 肾阴虚型 绝经后 冠心病 PCI术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