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文化程度中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调查 被引量:21
1
作者 孟希 陈凤平 +2 位作者 林芳 程丹丹 赵璧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10期68-70,共3页
目的了解中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以期为制定针对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心内科治疗的66例中青年男性AMI患... 目的了解中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以期为制定针对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心内科治疗的66例中青年男性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其入院及出院时,采用自行设计的心肌梗死相关知识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入院和出院时,不同文化程度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对AMI知识认知不均衡,主要在疾病诱因、危险因素、治疗手段及预防措施上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45%患者获得疾病相关知识主要途径是医护人员的宣传讲解,39%患者则利用朋友间交流了解疾病知识,网络报刊等媒介利用率不高。结论中青年男性AMI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不高,应积极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从而预防AMI的再发,促进患者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中青年 男性 疾病相关知识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卡尼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0
2
作者 陈哲明 郑卫星 +1 位作者 罗助荣 盖晓波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2-274,共3页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左卡尼汀组及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左卡尼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另用左卡尼汀3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共15d。结果左卡尼汀组总有效...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左卡尼汀组及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左卡尼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另用左卡尼汀3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共15d。结果左卡尼汀组总有效率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P<0.05),左卡尼汀组左室收缩功能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左卡尼汀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有明显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卡尼汀 慢性心力衰竭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晕船口服液对晕船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侯建萍 盖晓波 +5 位作者 宋青扬 黄明方 林洁 黄继华 杨烨 于西全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9-490,共2页
目的观察在海上口服防晕船口服液对晕船高敏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在登陆艇上进行双盲对照试验,随机选取10名晕船不敏感者作为对照组,40名晕船高敏者分为安慰组和试验组,分别于开船前半小时服用安慰剂(对照组、安慰组)和防晕船口服液... 目的观察在海上口服防晕船口服液对晕船高敏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在登陆艇上进行双盲对照试验,随机选取10名晕船不敏感者作为对照组,40名晕船高敏者分为安慰组和试验组,分别于开船前半小时服用安慰剂(对照组、安慰组)和防晕船口服液(试验组),记录受试者4h动态心电图,应用心率变异时域、频域分析方法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并记录受试者出现的晕船症状。结果防晕船口服液具有良好的预防晕船作用,安慰组抗晕船作用很小,有效率仅20%,而试验组中有7例显效,总有效率达85%,明显优于安慰组(P<0.01)。安慰组和试验组的时域指标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相邻RR间期大于50ms占总心动周期数的百分比(PNN50)、每5min时段平均R-R间期的标准差(SDANN)、每5min时段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ndex)和频域指标总功率(TP)、高频功率(H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上述指标在试验组均显著低于安慰组;而极低频功率(VLF)在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防晕船口服液具有明显的预防晕船作用,其抗运动病机制可能与降低过高的迷走神经兴奋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动病 生姜 心率变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耳封堵器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4
作者 汤学超 白元 +1 位作者 张志钢 秦永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1-284,共4页
心房颤动是常见心律失常,是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左心耳是非瓣膜性房颤(NVAF)形成血栓的主要部位。研究表明封堵左心耳可有效地减少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其疗效不亚于华法林预防治疗作用。理想的左心耳封堵器是完成... 心房颤动是常见心律失常,是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左心耳是非瓣膜性房颤(NVAF)形成血栓的主要部位。研究表明封堵左心耳可有效地减少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其疗效不亚于华法林预防治疗作用。理想的左心耳封堵器是完成左心耳封堵的关键因素。经过数十年研究,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左心耳封堵器有Watchman封堵器、ACP封堵器,还有部分封堵器处于临床前试验研究阶段。该文就目前左心耳封堵器研究和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 左心耳封堵器 心房纤维性颤动 脑卒中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急性发作后血栓前状态的改变 被引量:6
5
作者 黄明方 侯建萍 +3 位作者 张慧敏 陈娟 杨湘越 盖晓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房颤)急性发作时及药物复律后血栓前状态的改变。方法老年高血压患者急性房颤发作29例(急性房颤组),发作48 h内成功复律,未予抗凝治疗,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时间>1个月。分别于复律前,复律后1、7、14...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房颤)急性发作时及药物复律后血栓前状态的改变。方法老年高血压患者急性房颤发作29例(急性房颤组),发作48 h内成功复律,未予抗凝治疗,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时间>1个月。分别于复律前,复律后1、7、14、30天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活性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 1)活性。另选高血压合并窦性心律患者30例(窦性心律组),高血压合并永久性房颤,且未予华法林抗凝治疗者30例(慢性房颤组),健康体检者30例(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上述指标。结果急性房颤组和慢性房颤组患者Fib、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和健康对照组。急性房颤组患者复律后Fib水平于第7天降至窦性心律组水平,D-二聚体浓度于第7天升至最高峰,其后逐渐下降,但直至复律后第30天仍高于窦性心律组。急性房颤组患者复律前及复律后t-PA及PAI-1活性与健康对照组和窦性心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房颤急性发作时存在血栓前状态,并且在复律后仍可持续1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高血压 血栓栓塞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p22phox基因多态性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盖晓波 黄明方 +6 位作者 何家科 张志钢 侯建萍 陈哲明 林毅 杨湘越 郑卫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患者p22phox基因C242T和-930A/G位点多态性与发生心房颤动(AF)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81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LVH患者,纳入其中128例合并心房颤动者作为AF组,在753例窦性心律患者中,根据年龄、性别、左室重量...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患者p22phox基因C242T和-930A/G位点多态性与发生心房颤动(AF)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81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LVH患者,纳入其中128例合并心房颤动者作为AF组,在753例窦性心律患者中,根据年龄、性别、左室重量指数等临床资料与AF组进行1∶2配比,选择256例窦性心律者作为对照组。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法检测p22phox基因C242T和-930A/G位点的多态性,比较两个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结果AF组p22phox基因C242T多态位点的TT和CT基因型以及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5.460,P=0.019;χ2=4.414,P=0.036)。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左房直径后,T等位基因携带者(TT+CT)发生房颤的风险约为CC型纯合子的0.5倍(OR=0.516,95%CI0.312~0.925,P=0.025)。p22phox基因-930A/G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AF组与对照组间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22phox基因C242T位点的多态性与高血压LVH患者房颤的发生显著相关,T等位基因在其中发挥了保护性作用,而-930A/G多态与高血压LVH患者房颤的发生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肥大 左心室 心房颤动 基因 P22PHOX 多态性 限制性片段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ACE和Chymase基因多态性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侯建萍 黄明方 +5 位作者 罗助荣 张慧敏 章文莉 张志刚 兰小鹏 盖晓波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3-146,共4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和Chymase基因的多态性与心房颤动(AF)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5年12月-2008年5月在福州总医院住院的881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LVH患者。纳入其中128例AF患者作为AF组,按年龄、...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和Chymase基因的多态性与心房颤动(AF)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5年12月-2008年5月在福州总医院住院的881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LVH患者。纳入其中128例AF患者作为AF组,按年龄、性别、左心室体重指数等临床资料进行1∶2配比,选择256例窦性心律者作为对照组。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ACE基因的I/D多态性,运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Chymase基因的CMA/B多态性。结果ACE基因的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在AF组和对照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11.020,P=0.004;χ2=9.327,P=0.002)。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与Ⅱ型纯合子相比,DD型纯合子使高血压LVH患者发生AF的风险增加2.6倍(OR=2.649,95%CI:1.47~5.31)。Chymase基因CMA/B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AF组和对照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CE基因I/D多态与高血压LVH患者AF的发生显著相关,DD基因型增加AF发生的风险。Chymase基因CMA/B多态与高血压LVH患者AF的发生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肥大 左心室 肽基二肽酶A 多态性 限制性片段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与心理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陈哲明 郑卫星 +1 位作者 罗助荣 盖晓波 《四川医学》 CAS 2010年第9期1282-1283,共2页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指导临床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方法选择2007年7月~2009年7月入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8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和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对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指导临床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方法选择2007年7月~2009年7月入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8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和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对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冠心病患者的总生活质量得分为47.7±7.9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家庭来源、职业类型、文化程度、焦虑及抑郁的心理状况存在相关性。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较高的焦虑、抑郁状况,而焦虑抑郁的心理状况与其生活质量之间存在着负相关性,这是临床治疗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生活质量 心理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心房组织内血管紧张素原基因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黄明方 盖晓波 +1 位作者 许春萱 林立芳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5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组织内血管紧张素原(ATG)和肾素基因的表达。方法将39例风湿性心瓣膜病接受换瓣手术者于术中获取的右心耳(约100mg)分为三组,其中窦性心律组15例,阵发性房颤组8例,持续性房颤组16例(≥6个月),以β-actin...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组织内血管紧张素原(ATG)和肾素基因的表达。方法将39例风湿性心瓣膜病接受换瓣手术者于术中获取的右心耳(约100mg)分为三组,其中窦性心律组15例,阵发性房颤组8例,持续性房颤组16例(≥6个月),以β-actin为内参照基因,通过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测定各组心房组织中ATG及肾素的mRNA含量。结果和窦性心律组相比,ATGmRNA表达在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组均显著增加,且随着房颤时程的延长而明显增加;在右心房组织中未能检测到肾素基因的明显表达。结论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ATGmRNA表达上调可能与房颤的发生、维持有关,可能是ACEI类药物能防治房颤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血管紧张素原 肾素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10
作者 郑卫星 盖晓波 南柏松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5年第4期195-197,共3页
血中循环内皮细胞(CEC)检测,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指标。CEC用免疫荧光VIII因子相关抗原鉴定,并测定血中脂质过氧化物(MDA)变化。本文对42例有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与正常人、无CHF的心脏病患者及治疗... 血中循环内皮细胞(CEC)检测,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指标。CEC用免疫荧光VIII因子相关抗原鉴定,并测定血中脂质过氧化物(MDA)变化。本文对42例有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与正常人、无CHF的心脏病患者及治疗前后对照。结果显示,CHF患者CEC数和MDA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及无CHF的心脏病患者,两指标呈显著正相关(r=0.75),CEC数与CH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这提示,CHF时伴有明显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还可能与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本文讨论了血管内皮损伤在CHF病理生理过程中的意义,并提出CEC检测可能作为临床判断病情的一项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内皮细胞 过氧化脂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维地洛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标志物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郑卫星 盖晓波 +1 位作者 章文莉 李慧忠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12-415,共4页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和单盲方法将8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n=43)和卡维地洛组(n=43)。疗程均为4周。治疗过程中有6例被剔除,其中常规治疗组4例,...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和单盲方法将8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n=43)和卡维地洛组(n=43)。疗程均为4周。治疗过程中有6例被剔除,其中常规治疗组4例,卡维地洛组2例。正常组(20例)不予任何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功能变化,测定血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结果:①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功能较正常人明显减弱[(5.8±2.7)%比(13.8±3.6)%,P<0.001],hS-CRP、TNF-α及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1)。②常规治疗组和卡维地洛组治疗前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功能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卡维地洛组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功能明显增强,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5.7±2.1)%比(8.6±1.8)%,P<0.001],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后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功能增强与hsCRP、TNF-α、IL-6含量减少具有明显相关性(r=-0.68、-0.62、-0.65,P均<0.01)。③卡维地洛治疗后血中hsCRP、TNF-α、IL-6含量均显著降低(P均<0.01),而常规治疗前后则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管内皮损伤与炎症具有密切关系。卡维地洛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具有明显的改善内皮功能作用和抗炎效应。抗炎作用可能是卡维地洛重要的药理作用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卡维地洛 内皮功能 炎症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缬沙坦减少心房颤动复发及延缓心房结构重构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盖晓波 黄明方 +4 位作者 侯建萍 李刚 张慧敏 曹小织 郑卫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24-726,共3页
目的评价缬沙坦联合小剂量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房颤复发、左心房内径(LAD)、P波离散度(Pd)及P波最大时限(Pmax)的影响。方法将7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缬沙坦+胺碘酮)和对照组(安慰剂+胺碘酮),共治疗18个月。如出现症状... 目的评价缬沙坦联合小剂量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房颤复发、左心房内径(LAD)、P波离散度(Pd)及P波最大时限(Pmax)的影响。方法将7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缬沙坦+胺碘酮)和对照组(安慰剂+胺碘酮),共治疗18个月。如出现症状性房颤发作,立即与医生联系,并尽快描记心电图。计算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12、18个月的房颤负荷、Pmax、Pd和LAD。结果18个月随访中,对照组共有15例(41%)发生心电图证实的房颤发作,而试验组为6例(1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房颤负荷无显著差异,但治疗后12个月和18个月,试验组患者的房颤负荷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者Pmax、Pd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6、12、18个月治疗组的Pmax、P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LAD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内无显著差异,治疗后12、18个月对照组LAD显著大于试验组。结论缬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较单用胺碘酮能更有效地减少复发,这种效应可能与血管紧张素受体(ARB)改善心房结构重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胺碘酮 缬沙坦 心房结构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迟性冠脉介入及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罗助荣 盖晓波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440-442,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延迟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ICS)与静脉溶栓术(IT)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36例初次AMI患者被分为2组,即延迟PCI组(A组)16例、静脉溶栓成功组(B组)20例。结果:(1)住院期间A组... 目的:对比研究延迟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ICS)与静脉溶栓术(IT)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36例初次AMI患者被分为2组,即延迟PCI组(A组)16例、静脉溶栓成功组(B组)20例。结果:(1)住院期间A组和B组平均住院天数(d)、再发不稳定心绞痛(%)、非致死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住院期死亡及复合终点事件(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和死亡的总和)(%)、室壁运动异常积分指数等指标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随访期间A组左室扩大(%)、室壁瘤形成(%)、死亡及复合终点事件(%)、再狭窄率(%)等发生率低于B组(P<0.05)、存活率(%)及射血分数(%)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失去溶栓时机或溶栓失败的AMI患者积极行延迟PTCA及支架植入治疗,对改善近期及远期预后是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 患者 死亡 远期预后 延迟性 冠脉介入 PTCA 急性心肌梗死 AMI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电风暴一例的急救护理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凤平 黄明方 +1 位作者 盖晓波 潘多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年第11A期66-67,共2页
报告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电风暴患者的护理体会。认为:充分准备抢救用物,密切观察病情及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心电图并进行电除颤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保证。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电除颤 电风暴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力衰竭患者脂质过氧化物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5
作者 郑卫星 南柏松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12-15,共4页
本文报道了38例不同病因、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HF)患者血中脂质过氧化物(L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值的变化。结果表明 1.HF 患者血中 LPO 升高、SOD 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0.01。2.心功能越差、LPO 值越高、SOD 值越低,心... 本文报道了38例不同病因、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HF)患者血中脂质过氧化物(L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值的变化。结果表明 1.HF 患者血中 LPO 升高、SOD 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0.01。2.心功能越差、LPO 值越高、SOD 值越低,心功能Ⅳ级组与心功能Ⅱ级和Ⅲ级组比较 P 均<0.01,心功改善后 LPO 值降低、SOD 值上升。3.不同病因的 HF 患者,LPO 和 SOD 值也有明显差异,扩张性心肌病组和冠心病组 LPO 值显著升高,SOD 值明显降低,与高心病组、风心病组、先心病组比较 P 均<0.01。提示心衰时脂质过氧化增强,SOD 活性降低,参与了 HF 的发生发展,对 HF 患者,尤其是扩心病和冠心病引起的 HF,进行抗氧化治疗可能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脂质过氧化物 氧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建立实验犬经皮左心耳封堵途径的方法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志钢 李长永 +9 位作者 谭洪文 储国俊 朱玉峰 白元 许旭东 熊文峰 黄新苗 赵仙先 吴弘 秦永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97-900,共4页
目的验证一种建立实验犬经皮左心耳封堵途径方法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12只实验犬房间隔穿刺后在不同体位左房造影后测量左心耳颈部直径,沿导丝送入输送封堵器的鞘管至左房中部,沿鞘管送入猪尾导管至左心耳内,沿猪尾导管推送输送长鞘... 目的验证一种建立实验犬经皮左心耳封堵途径方法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12只实验犬房间隔穿刺后在不同体位左房造影后测量左心耳颈部直径,沿导丝送入输送封堵器的鞘管至左房中部,沿鞘管送入猪尾导管至左心耳内,沿猪尾导管推送输送长鞘进入左心耳内,退出猪尾导管经长鞘管造影观察鞘管在左心耳内的位置。术后1 h行心电图及经胸超声检查,即刻处死5只实验犬,取心脏观察房间隔穿刺位置、左房及左心耳内损伤情况。其余犬术后1 h及2周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1个月。结果术中1只犬因心脏压塞死亡。8只犬在RAO30°+CRA20°造影可以清楚显示左心耳形态,3只在RAO30°,1只在RAO30°+CAU20°清楚显示左心耳形态,测量左心耳颈部直径为(13.6±5.2)mm,输送长鞘管均成功送入左心耳远端,无气栓、血栓、心脏压塞,2只穿刺点血肿,经加压包扎血肿吸收。术后即刻处死犬取心脏观察心包腔内未见血性液体,1只犬左房后壁轻度血肿,2只左心耳上缘内膜轻度损伤可见血肿,手术操作时间(58±12)min,透视时间(10.1±2.5)min。其余犬术后及2周经胸超声随访无心包积液。随访1个月无猝死、卒中、感染。结论应用本方法可安全有效的建立输送左心耳封堵器至左心耳内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纤颤 左心耳 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17
作者 罗助荣 盖晓波 林毅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555-557,共3页
目的:探讨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65例初次AMI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直接PCI组(A组,35例)及静脉溶栓成功组(B组,30例)。比较分析住院及随访期间两组主要临床... 目的:探讨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65例初次AMI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直接PCI组(A组,35例)及静脉溶栓成功组(B组,30例)。比较分析住院及随访期间两组主要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1)住院期间直接PCI组的平均住院天数(d)、出血率(%)、再发不稳定心绞痛(%)、非致死心肌梗塞(%)、心源性死亡率(%)明显低于溶栓组(P〈0.01);(2)随访期直接PCI组左室扩大(%)、室壁瘤形成(%)、死亡(%)、再狭窄率(%)等发生率亦显著低于溶栓组(P〈0.01).存活率(%)及射血分数(%)明显高于溶栓组(P〈0.05-〈0.01)。结论:急诊直接PCI治疗是早期再灌注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提高再通率、减少并发症及改善心功能优于溶栓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血栓溶解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波离散度与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慧敏 曹小织 盖晓波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387-389,共3页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和高血压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相关性问题。方法:对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的高血压患者215例,以12导联体表心电图测量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并计算出Pd值,以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LAD)和左室射...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和高血压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相关性问题。方法:对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的高血压患者215例,以12导联体表心电图测量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并计算出Pd值,以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所有测量值和计算值均与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的高血压患者(242例)的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Pmax[(123.7±11.2)ms:(115.8±12.6)ms]和Pd[(49.8±12.7)ms:(37.2±10.1)ms]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的Pmin、LAD和LVEF差别无显著性(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max和Pd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因子。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仅Pd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子(OR=3.136,P<0.01)。结论:Pmax和Pd均可预测高血压患者伴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但Pd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描记术 高血压 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药物的选择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哲明 郑卫星 +1 位作者 罗助荣 盖晓波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33-634,共2页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NSTEMI的药物较多,但较为混乱,许多学者对其治疗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笔者对2007年1月—2010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10例NSTEMI患者的情...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NSTEMI的药物较多,但较为混乱,许多学者对其治疗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笔者对2007年1月—2010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10例NSTEMI患者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急性病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 心血管药物 治疗结果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的疗效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永强 盖晓波 颜光烈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345-346,共2页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75例AMI 患者在发病12小时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并对73例的梗死相关动脉行急诊PCI,随访1~12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73例接受PCI 的患者中7例行...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75例AMI 患者在发病12小时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并对73例的梗死相关动脉行急诊PCI,随访1~12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73例接受PCI 的患者中7例行单纯PTCA,66例(88%)置入支架;2例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例术中发生室颤,复律无效死亡,共有3例于住院期间死亡。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1. 6% (8/69) ,其中2例猝死,4例出现再梗死,2例因支架内再狭窄行再次PCI。结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有效地使梗死相关动脉再通,成功率高,死亡率低,近期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