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9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海水资源直接农业灌溉的研究 被引量:45
1
作者 刘兆普 刘玲 +4 位作者 陈铭达 邓力群 赵耕毛 唐奇志 夏天翔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3-429,共7页
2000~2002年在半干旱的山东莱州地区进行了海水直接灌溉鲁梅克斯(Rumexpatientia×R.Tianschanicus.cv.RumexK-1)、油葵(HelianthusannuusL.“G101B”)、菊芋(HelianthustuberosusL.)等耐盐植物的田间小区试验和室内模拟试验,结果... 2000~2002年在半干旱的山东莱州地区进行了海水直接灌溉鲁梅克斯(Rumexpatientia×R.Tianschanicus.cv.RumexK-1)、油葵(HelianthusannuusL.“G101B”)、菊芋(HelianthustuberosusL.)等耐盐植物的田间小区试验和室内模拟试验,结果表明:①试验期总降雨量212.9mm,灌溉定额每年为1500m3·hm-2,海淡水比例0∶1、1∶9、1∶3、1∶1混合灌溉后的耕层土壤(0~40cm)盐分没有差异;室内模拟表明,降雨量为800mm,即使用1∶1的处理,1m土体脱盐率仍可达17%左右,表明海水适量灌溉可以缓解滨海盐土的土壤盐渍化;②海水灌溉大大减缓滨海盐土水分蒸发,1∶1处理灌溉30d后土壤水吸力仅为0∶1(全淡水)处理的50%左右;③1∶1海淡水灌溉处理的鲁梅克斯、油葵、菊芋产量与全淡水灌溉的没有显著差异,比不灌溉的增产1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资源 农业 灌溉 经济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多酚在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2
作者 付美云 周立祥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9期1673-1677,共5页
植物多酚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物 .自然界含多酚的常见植物已超过 6 0 0种 .随着植物多酚化学结构鉴定及其理化性状的深入研究 ,人类对植物多酚的应用由传统的化工和医药等领域扩展到了农业和环境等多个领域 .文中就植物... 植物多酚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物 .自然界含多酚的常见植物已超过 6 0 0种 .随着植物多酚化学结构鉴定及其理化性状的深入研究 ,人类对植物多酚的应用由传统的化工和医药等领域扩展到了农业和环境等多个领域 .文中就植物多酚对植物抗逆境能力以及在环境污染控制和农业生产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酚 性质 农业 环境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资源综合评价与发展建议 被引量:9
3
作者 王锋 王永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0-64,共5页
环太湖的苏锡常湖4市是长三角乃至全国有名的旅游目的地。随着旅游合作组织的建立,旅游一体化发展问题显得突出而重要。在优越的农业旅游资源及条件基础上,生态农业旅游近几年得到了很大发展。为了能够整体上把握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的... 环太湖的苏锡常湖4市是长三角乃至全国有名的旅游目的地。随着旅游合作组织的建立,旅游一体化发展问题显得突出而重要。在优越的农业旅游资源及条件基础上,生态农业旅游近几年得到了很大发展。为了能够整体上把握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态势,本文分析了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及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各项影响因素,构建层次模型,综合专家意见,利用AHP方法进行计算,评价得分为8.289,属于成功的有影响力的生态农业旅游地。建议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发挥区位及资源优势,增强4市间的产业联合,克服资源同质化带来的影响,环境保护与开发建设并重,提升特色农业基地的旅游吸引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太湖 生态农业旅游圈 层次分析法 综合评价 发展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院校创业环境对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王未未 魏威岗 周佳慧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0年第11期102-103,共2页
大学生自主创办企业是实现学生就业和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其中农业院校的特殊地位使得其创业意愿更为重要。基于此背景,要想使越来越多的农业院校大学生投身于自主创业之中,就需要高校为其提供一个优质的创业环境,从而调动大学生的创业... 大学生自主创办企业是实现学生就业和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其中农业院校的特殊地位使得其创业意愿更为重要。基于此背景,要想使越来越多的农业院校大学生投身于自主创业之中,就需要高校为其提供一个优质的创业环境,从而调动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使其愿意自主创业。本文针对创业环境对当代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意愿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并且立足于创业环境,对提高大学生创业意愿提出相应的培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自主创业 创业环境 创业意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炭基纳米硒对猪粪中温和中高温产甲烷及砷去除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朱燕云 靳红梅 +5 位作者 龙玉娇 朱宁 王欣 冯彦房 曹云 张晶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8-267,共10页
在消化过程中投加负载微量元素硒(Se)的纳米材料或生物炭基材料,是解决畜禽养殖废弃物厌氧消化效率低以及有害重金属元素富集的有效途径。该研究通过水热炭化法制得水热炭基纳米硒(SeHC),并对其物理化学特性进行了具体表征分析。基于此... 在消化过程中投加负载微量元素硒(Se)的纳米材料或生物炭基材料,是解决畜禽养殖废弃物厌氧消化效率低以及有害重金属元素富集的有效途径。该研究通过水热炭化法制得水热炭基纳米硒(SeHC),并对其物理化学特性进行了具体表征分析。基于此,以含砷(以As计,4.43 mg/kg)猪粪废水为研究对象,开展批次厌氧消化试验,探究中温(37℃)和中高温(44℃)两种工艺条件下SeHC对猪粪厌氧消化产甲烷性能及发酵物中砷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SeHC相对未负载纳米硒的水热炭HC比表面积显著(P<0.05)增加15.1%,表面官能团(N-H、C=O、C-O和C-X)种类更为丰富;通过厌氧发酵产气性能监测及Gompertz模型拟合,发现中高温耦合外源SeHC处理组强化厌氧产甲烷效果最佳,SeHC处理组的P’(甲烷生产潜力)和R_(m)(最大产甲烷速率)分别较CK组显著提升72.20%和75.54%,提升率远高于中温条件下;添加SeHC对厌氧消化体系中的砷含量削减效果也最佳,中温下SeHC处理组的砷去除率为5.3%,是CK组的1.86倍,中高温下SeHC处理组的砷去除率为10.7%,是同等温度条件下CK组的3.2倍。综上所述,水热炭基纳米硒SeHC耦合中高温厌氧消化工艺,在同步提高厌氧消化性能和有害物质砷去除方面更具优势,研究结果将为今后水热炭基纳米硒材料功能开发及其在环境和能源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炭 纳米硒 厌氧消化 金属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主要食物含硒量分析及居民硒营养水平评价 被引量:52
6
作者 陈历程 杨方美 +1 位作者 胡秋辉 潘根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57-59,共3页
随机采购南京市农贸市场出售的粮食类食物、动物性食物、水果和蔬菜等,采用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了各种食物的含硒量。结果表明:动物性食物含硒量高于植物性食物,尤以动物内脏含硒量为最高;禾谷类和豆类食物的含硒量又比水果和蔬菜高... 随机采购南京市农贸市场出售的粮食类食物、动物性食物、水果和蔬菜等,采用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了各种食物的含硒量。结果表明:动物性食物含硒量高于植物性食物,尤以动物内脏含硒量为最高;禾谷类和豆类食物的含硒量又比水果和蔬菜高,多数食物含硒量小于全国代表值。调查了南京市居民的日常饮食,根据现代营养原理制定了膳食结构,对该膳食结构进行硒营养评价,计算南京市居民日常硒的摄入量、结果表明:南京市居民硒摄入量为30.4μg/d,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硒摄入量的最低限值50μg/d相差甚远,日常膳食不能满足人体对硒的最低需要,开发高效安全的补硒食品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 含硒量 摄入量 营养学 膳食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蚯蚓资源的开发应用研究及展望 被引量:31
7
作者 李典友 潘根兴 +2 位作者 向昌国 褚清河 丁玉川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10期340-347,共8页
在阅读国内外有关蚯蚓研究的100余篇论文的基础上,总结了土壤生态系统中蚯蚓资源的开发应用研究状况,梳理了蚯蚓资源开发应用的10个重要方面,提出了目前蚯蚓资源应用与开发研究的重点内容。建议进一步加强有关蚯蚓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等领... 在阅读国内外有关蚯蚓研究的100余篇论文的基础上,总结了土壤生态系统中蚯蚓资源的开发应用研究状况,梳理了蚯蚓资源开发应用的10个重要方面,提出了目前蚯蚓资源应用与开发研究的重点内容。建议进一步加强有关蚯蚓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等领域应用开发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蚯蚓粪 生态毒理学 垃圾处理 产业化 土壤生态系统 资源开发 蚯蚓 应用 展望 开发研究 全球变化 国内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进程中的南京市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 被引量:25
8
作者 李佑国 房世波 +3 位作者 潘剑君 杨武年 姜小三 林健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1期93-96,共4页
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168 1995)二级标准为评价标准,对南京市土壤重金属Pb、Zn、Cr、Hg、Cu的污染状况作了调查评价.研究发现:南京近郊重金属污染以汞和锌为主,江宁县附近为污染重区,并对污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在评价的3种... 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168 1995)二级标准为评价标准,对南京市土壤重金属Pb、Zn、Cr、Hg、Cu的污染状况作了调查评价.研究发现:南京近郊重金属污染以汞和锌为主,江宁县附近为污染重区,并对污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在评价的3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中污染比较严重的是受人为影响比较大的菜地和水田.也从重金属污染的时间变化中说明随着南京城市化的进程的发展,南京土壤重金属含量在增加,城市化加剧了土壤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重金属 土壤 环境评价 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茶园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被引量:31
9
作者 宗良纲 周俊 +2 位作者 罗敏 陆丽君 费新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61-64,共4页
通过对江苏20多个典型茶场的调查取样,分析了江苏典型茶园的土壤肥力和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江苏茶园土壤总体肥力状况良好,少数茶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茶园土壤施用的有机肥中,菜饼肥有机质含量较高,养分组成合理,重金属含量低... 通过对江苏20多个典型茶场的调查取样,分析了江苏典型茶园的土壤肥力和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江苏茶园土壤总体肥力状况良好,少数茶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茶园土壤施用的有机肥中,菜饼肥有机质含量较高,养分组成合理,重金属含量低,适合茶园长期施用。在茶园施肥管理方面,普遍存在有机肥施用时间偏晚的现象。此外,江苏茶园土壤存在较明显的酸化现象,且有加重趋势。个别茶场的土壤中Pb含量超标需引起重视,否则会导致茶叶中Pb含量超标而影响茶叶质量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土壤环境质量 施肥管理 土壤酸化 P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元素^(147)Pm、^(141)Ce、^(147)Nd的环境毒理研究 被引量:25
10
作者 陈祖义 刘玉 +3 位作者 程薇 章力干 李辉信 王元兴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2-55,共4页
应用核素示踪技术研究了稀土元素的环境行为、生物富集性及其对动物性腺的影响。结果表明 :(1) 14 7Pm、14 1Ce和14 7Nd具有强吸附性 ,易在土壤和底泥中积累 ;(2 )供试的各生物对14 7Pm均具有明显的富集性 ;(3) 14 7Pm、14 1Ce和14 7Nd... 应用核素示踪技术研究了稀土元素的环境行为、生物富集性及其对动物性腺的影响。结果表明 :(1) 14 7Pm、14 1Ce和14 7Nd具有强吸附性 ,易在土壤和底泥中积累 ;(2 )供试的各生物对14 7Pm均具有明显的富集性 ;(3) 14 7Pm、14 1Ce和14 7Nd在动物体内脏器和组织间呈不均匀分布 ,在骨骼、骨髓、眼、大脑、心脏、脂肪和睾丸中残留量较高 ,且随剂量或摄入时间增加而增加 ,表现了明显的选择性蓄积。其中 ,骨骼对稀土元素的富集尤为突出 ;14 1Ce在眼中的蓄积高于其它脏器和组织 ;(4 )一次性腹腔注射剂量为 2 0 0mg·kg-1的Ce或Nd对小鼠性腺激素分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小鼠血清中睾酮或孕酮浓度比对照减少 ;虽然随饲料摄入 2 0 0和 80 0mg·(kg·d) -1的Ce ,对小鼠睾酮浓度没有明显影响 ,但精子畸形率升高。探讨了农业应用稀土的环境安全性 ,并就稀土农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环境毒理 环境行为 生物富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水溶性有机质的结构特征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38
11
作者 周江敏 代静玉 潘根兴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31-735,共5页
采用元素分析,1H—NMR和FTIR研究了3种水稻土中水溶性有机质(DOM)的组成及结构特征,并与富里酸(FA)、胡敏酸(HA)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DOM主要由碳水化合物组成,芳香族物质少,烷基链烃含量少且支链短,分子结构简单;HA含有大量的芳香族... 采用元素分析,1H—NMR和FTIR研究了3种水稻土中水溶性有机质(DOM)的组成及结构特征,并与富里酸(FA)、胡敏酸(HA)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DOM主要由碳水化合物组成,芳香族物质少,烷基链烃含量少且支链短,分子结构简单;HA含有大量的芳香族不饱和物质,烷基链烃含量多且支链长;FA含有大量的羧基官能团。3种土壤HA的结构组成相似,而DOM则变化较大,即桑园土壤DOM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对较多;水杉土壤DOM烷烃物质和芳香族不饱和物质较多,而碳水化合物相对少;水田土壤DOM介于两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溶性有机质 结构特征 环境条件 富里酸 胡敏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TM影像分析南京城市生态绿地格局 被引量:19
12
作者 周文佐 潘剑君 +1 位作者 房世波 姜小三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6,共3页
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对南京城市生态绿地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研究中试用NDVI波段及其它波段组合对南京城市植被进行解译 ,效果较好。研究结果表明 ,南京生态绿地分布很不平衡。
关键词 生态绿地 遥感图像 南京市 城市生态 TM影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展望 被引量:20
13
作者 宗良纲 卢东 +2 位作者 杨永岗 肖兴基 周泽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52-154,共3页
简介了有机农业的起源、内涵和国外有机食品的发展概况以及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阐述了我国发展有机农业、开发有机食品的战略意义,并提出发展有机农业的对策。
关键词 中国 发展前景 有机农业 有机食品 可持续发展 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塘江中游流域不同空间尺度环境因子对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8
14
作者 张勇 刘朔孺 +2 位作者 于海燕 刘东晓 王备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4309-4317,共9页
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受不同空间尺度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基于2010年钱塘江中游流域60个样点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和环境变量数据,寻找与研究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密切相关的关键环境变量,解析流域尺度和河段尺度的环境因子对底栖... 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受不同空间尺度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基于2010年钱塘江中游流域60个样点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和环境变量数据,寻找与研究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密切相关的关键环境变量,解析流域尺度和河段尺度的环境因子对底栖动物群落的相对影响。PCA分析表明该区域的主要环境梯度是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引起的溪流物理生境退化程度和水体营养状态。CCA分析发现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流域尺度的关键环境变量是纬度、海拔、样点所在流域大小、森林用地百分比,河段尺度是总氮、总磷、钙浓度、二氧化硅浓度和平均底质得分。偏CCA分析得到两种尺度环境因子对底栖动物变异的总解释量为26.4%,流域尺度和河段尺度变量分别为总解释量的50%和31%;方差分解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受到两种尺度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且流域尺度环境因子较河段尺度环境因子更为重要,体现了其在溪流生态系统保护、恢复、监测和评价中的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尺度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关键变量 相对影响 钱塘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光能资源利用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38
15
作者 毕常锐 白志英 +4 位作者 杨訸 李存东 郑金风 李东晓 唐光雷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1-176,共6页
为提高小麦光能利用率和产量本试验于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品种石新828群体光能资源利用的调控效应。设置4个密度水平处理(210×104基本苗/hm2(D1)、270×104基本苗/hm2(D2)、330×104基本苗/hm2(D3)和390... 为提高小麦光能利用率和产量本试验于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品种石新828群体光能资源利用的调控效应。设置4个密度水平处理(210×104基本苗/hm2(D1)、270×104基本苗/hm2(D2)、330×104基本苗/hm2(D3)和390×104基本苗/hm2(D4))。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小麦石新828群体光能利用具有显著的调控效应。D3处理的小麦群体合理,叶面积指数适宜,群体受光态势良好,且小麦群体的消光系数和生物量光能利用率均在生育后期表现出明显优势,最终使得小麦籽粒光能利用率及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D1和D2处理的群体透光率和净同化率在整个生育期均表现出明显优势,但由于小麦群体相对较小,农田漏光严重,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D4处理的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在整个生育期均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但由于群体相对较大,群体基部透光率较小,小麦群体的净同化率、消光系数和生物量光能利用率在生育后期表现出明显的劣势;最终均导致了小麦籽粒光能利用率和产量的降低。由此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种植密度使群体具有良好的受光结构和持久的光合同化能力,得到适宜的干物质积累量,协调营养物质向籽粒中转运,最终使小麦籽粒光能利用率高达0.5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植密度 光能利用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态效率评价--以盆栽水稻实验为例 被引量:24
16
作者 吴小庆 徐阳春 陆根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481-2488,共8页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主要环境污染源,但目前缺乏一套针对农业生产的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对农业面源污染评估和监督的依据。根据生态效率理论,结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建立了综合考虑经济效益、资源物质消耗和环境影响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主要环境污染源,但目前缺乏一套针对农业生产的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对农业面源污染评估和监督的依据。根据生态效率理论,结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建立了综合考虑经济效益、资源物质消耗和环境影响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以不同氮处理下(0.05、0.15、0.25 g N kg-1)不同水稻品种(锡稻11和武粳4)的盆栽实验为例,以氨挥发、肥料使用量和经济产量等数据为基础,运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TOPSIS法对6个评价对象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了评价和排序,分析各对象在经济效益、资源物质消耗和环境影响方面的差异与特点,指出施氮量和作物品种都对生态效率具有明显的影响。该评价体系的建立,将为我国农业生产模式从片面追求产量向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效率 评价指标体系 TOPSIS法 层次分析法 农业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滨海集约农区耕地生态环境评价研究 被引量:27
17
作者 唐秀美 赵庚星 路庆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74,共6页
该文以山东广饶县为例,进行了滨海集约农区耕地生态环境的评价研究。采用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叠置方法划分评价单元,系统聚类与D e lph i法结合筛选参评因素,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其权重,模糊评判法确定耕地生态环境等级。结果显示... 该文以山东广饶县为例,进行了滨海集约农区耕地生态环境的评价研究。采用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叠置方法划分评价单元,系统聚类与D e lph i法结合筛选参评因素,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其权重,模糊评判法确定耕地生态环境等级。结果显示,广饶县耕地生态环境总体良好,一、二等地占总面积的39.92%;三、四等地占总面积45.75%;五、六等级仅占14.33%。耕地生态环境等级由东北沿海向西南部的过渡,与耕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呈现明显的反向关系,同时受不同的耕地利用方式影响明显。该研究探索了滨海集约农区耕地生态环境的评价技术方法,分析了耕地集约利用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对集约农区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滨海集约农区 耕地 生态环境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常用有机物料中水溶性有机物的理化性质特征 被引量:15
18
作者 占新华 周立祥 卢燕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9-624,共6页
以水稻土水溶性有机物(DOM)为对照,采用物理化学和光谱学实验研究了农业上常用有机物料:猪粪、绿肥和污泥DOM的理化性质差异.结果表明,水稻土、污泥、猪粪和绿肥DOM含量分别为122,23793,12904,380560mgC/kg.若施用等量有机物料,带入土壤... 以水稻土水溶性有机物(DOM)为对照,采用物理化学和光谱学实验研究了农业上常用有机物料:猪粪、绿肥和污泥DOM的理化性质差异.结果表明,水稻土、污泥、猪粪和绿肥DOM含量分别为122,23793,12904,380560mgC/kg.若施用等量有机物料,带入土壤的DOM量最多的应是绿肥.不同有机物料DOM中大分子组分含量高低顺序为:水稻土(51.08%)>猪粪(41.25%)>污泥(23.33%)>绿肥(7.36%);而极性组分含量的顺序则相反,水稻土(10.71%)<猪粪(31.04%)<污泥(31.91%)<绿肥(54.16%).DOM的生物可降解性与DOM的分子量、极性组分含量有关,分子量越大,极性组分含量越低,其越难被降解;反之则易.红外图谱显示DOM中存在醇及苯酚中的-OH、脂肪族饱和C-H、-NH4+、苯环C=C、-NH、多糖类、醇类、羧酸类与酯类C-O及苯环C-H等基团.其非极性基团与极性基团峰高之和的比值顺序显示土壤DOM非极性(1.21)>猪粪DOM(1.12)>污泥DOM(1.11)>绿肥DOM(0.98),紫外图谱也证实了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有机物 有机物料 分子量分级 极性 生物可降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多层次利用模式探讨 被引量:20
19
作者 王颖 赵言文 +2 位作者 丁美 籍春蕾 王春梅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3-396,共4页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宝贵的生物质资源,如何推进秸秆的开发利用,保护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文章分析了江苏省秸秆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秸秆循环利用的必要性及需要贯彻的原则,探讨了秸秆多层次循环利用模式,有针对性地...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宝贵的生物质资源,如何推进秸秆的开发利用,保护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文章分析了江苏省秸秆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秸秆循环利用的必要性及需要贯彻的原则,探讨了秸秆多层次循环利用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预测了秸秆利用技术产业化发展和多层次利用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循环 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农业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与有机碳组分的关系 被引量:16
20
作者 邬建红 潘剑君 +3 位作者 葛序娟 曹罗丹 李炳亚 陈昕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8-183,共6页
通过土壤样品室内培养法测定菜园、桃园、水田及旱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动态和3种土壤有机碳组分,并根据三库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库各库大小及周转速率,探讨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与有机碳组分的... 通过土壤样品室内培养法测定菜园、桃园、水田及旱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动态和3种土壤有机碳组分,并根据三库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库各库大小及周转速率,探讨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与有机碳组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日矿化速率差异主要在培养前期,表现为菜园>桃园>水田>旱地,后期差异减小且保持平稳。旱地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最小,菜园、桃园、水田分别为其2.61,2.50,1.63倍。由三库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参数发现,活性碳库(C_a)所占总有机碳(TOC)比例最小,且与易氧化碳(ROC)、颗粒态碳(POC)、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除桃园外,缓效性碳含量(Cs)均低于惰性碳含量(Cr),且ROC、POC、LFOC亦与Cs具有显著相关性。活性碳库周转速率(Ka)和缓效性碳库周转速率(Ks)仅与LFOC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具有显著相关性,故可用LFOC/TOC来指示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及缓效性碳库的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矿化 三库 周转 土壤有机碳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