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患者血清蛋白组学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孙志岭 王玲 +2 位作者 王富强 许志洋 钱鑫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01-905,共5页
目的从蛋白质表达水平初步探讨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寒湿痹阻证的本质内涵。方法选择24例2009年7月—2010年9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寒湿痹阻证组和湿热痹阻证组,每组12例,另选择本院... 目的从蛋白质表达水平初步探讨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寒湿痹阻证的本质内涵。方法选择24例2009年7月—2010年9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寒湿痹阻证组和湿热痹阻证组,每组12例,另选择本院体检中心健康志愿者12名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析各组蛋白图谱,分别比较寒湿痹阻证组和其他两组图谱,找出共同的寒湿痹阻证差异蛋白质点,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进行鉴定。采用Mascot软件在SwissProt数据库中搜索肽质量指纹谱数据并确定蛋白质。结果寒湿痹阻证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蛋白质点共有81个;寒湿痹阻证组与湿热痹阻证组差异蛋白质点共有45个;有13个蛋白点是寒湿痹阻证组较其他两组蛋白表达量均高或均低的蛋白点;通过质谱鉴定和数据库检索获得9个差异蛋白质。这些差异蛋白大多与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等细胞事件的抑制相关。结论 4.1蛋白、DLC-1蛋白等与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相关蛋白具有潜在的作为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诊断、预后标志物或治疗靶点的意义,也为进一步研究寒湿痹阻证实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湿痹阻证 类风湿关节炎 双向凝胶电泳 质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灸对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滑膜病变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江星 孙志岭 +5 位作者 周丹萍 徐骁 王苗苗 王富强 许志洋 纪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5386-5389,共4页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观察艾灸对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滑膜病变的影响。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6只作为正常组,余42只建立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模型,其中造模成功的36只随机分为6组:艾灸Ⅰ、Ⅱ、Ⅲ组,模型Ⅰ、Ⅱ、Ⅲ组,每组6只...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观察艾灸对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滑膜病变的影响。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6只作为正常组,余42只建立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模型,其中造模成功的36只随机分为6组:艾灸Ⅰ、Ⅱ、Ⅲ组,模型Ⅰ、Ⅱ、Ⅲ组,每组6只。艾灸组选取双侧"足三里"、"肾俞"穴治疗,Ⅰ、Ⅱ、Ⅲ组分别干预1、2、3 w。模型组不治疗。7组大鼠分别收集滑膜组织标本,双向电泳。软件分析比对各时间点艾灸组、模型组以及正常组。选取各时间点模型组与艾灸组共同差异蛋白点,应用MALDI-TOF MS鉴定,IPA软件分析差异蛋白的生物功能、信号通路及信号网络。结果 1成功建立了各组关节滑膜双向凝胶电泳图谱。2发现并鉴定各时间点艾灸组与模型组共同差异蛋白质9个,PRDXⅠ,EHHADH,MLC3,HPX等蛋白主要通过自身变化调节脂肪酸β-氧化通路Ⅲ、NRF2-介导的氧化应激反应通路、急性期反应通路、细胞骨架肌动蛋白通路、上皮细胞黏附通路等,从而参与功能涉及DNA复制、重组和修复、细胞集结和炎性反应的信号网络,最终调控本研究中RA的发生与发展。结论PRDXⅠ,EHHADH,MLC3,HPX等蛋白具有潜在的作为艾灸治疗RA靶点或疗效标志物的意义,为进一步研究艾灸作用机制提供蛋白质组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 类风湿关节炎 胶原 双向凝胶电泳 质谱 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血清比较蛋白组学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孙志岭 王玲 +3 位作者 王富强 许志洋 钱鑫 纪伟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31-233,共3页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开展中医湿热痹阻证证候学研究。方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n=12)、类风湿性关节炎肝肾阴虚证(n=12)、正常对照(n=12)共三组血清,分别进行双向凝胶电泳,通过软件分别比较湿热痹阻证组和其他两组图谱,找出...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开展中医湿热痹阻证证候学研究。方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n=12)、类风湿性关节炎肝肾阴虚证(n=12)、正常对照(n=12)共三组血清,分别进行双向凝胶电泳,通过软件分别比较湿热痹阻证组和其他两组图谱,找出共同的湿热痹阻证差异蛋白质点,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进行鉴定。结果对14个湿热痹阻证共同的差异蛋白点,应用质谱进行鉴定和SwissProt数据库检索,得到9个湿热痹阻证差异蛋白,涉及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分泌多肽、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蛋白、膜蛋白质类、运输蛋白等。结论这些蛋白具有潜在的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诊断、预后标志物或治疗靶点的意义,也为进一步研究湿热痹阻证实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痹阻证 类风湿关节炎 双向凝胶电泳 质谱 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癫痫患者脑脊液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孙志岭 高觉民 +2 位作者 许志洋 王铮 王富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31-934,共4页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脑脊液的癫痫相关蛋白,以便从蛋白质水平揭示癫痫发生发展机制及可能的诊断标志物。方法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技术分离和鉴定癫痫组(n=8)和对照组(n=8)脑脊液的差异表达蛋白。结果约68个蛋白质点表达水平在两...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脑脊液的癫痫相关蛋白,以便从蛋白质水平揭示癫痫发生发展机制及可能的诊断标志物。方法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技术分离和鉴定癫痫组(n=8)和对照组(n=8)脑脊液的差异表达蛋白。结果约68个蛋白质点表达水平在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选择18个差异蛋白质点质谱鉴定。除4个假想蛋白和未知功能蛋白及得到7个已知功能蛋白,涉及免疫反应、运输蛋白、能量代谢酶蛋白、细胞骨架蛋白和热休克蛋白。结论大部分被鉴定的蛋白为首次报道,这些蛋白与癫痫的发生发展相关,可能成为癫痫脑脊液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脑脊液 双向凝胶电泳 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与鉴定癫痫疾病的差异蛋白质 被引量:2
5
作者 孙志岭 高觉民 +2 位作者 许志洋 王铮 王富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970-1975,共6页
应用蛋白质组学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和质谱技术,定量分析和鉴定了癫痫组(n=3)和正常组(n=3)脑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以从蛋白质水平上揭示癫痫病的发生机制.结果表明,凝胶图谱可辨识2500~3000个蛋白点... 应用蛋白质组学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和质谱技术,定量分析和鉴定了癫痫组(n=3)和正常组(n=3)脑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以从蛋白质水平上揭示癫痫病的发生机制.结果表明,凝胶图谱可辨识2500~3000个蛋白点,对21个显著差异表达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和SwissProt数据库检索,得到17个癫痫差异蛋白,其中2个蛋白在癫痫组织中表达上调,15个蛋白表达下调.部分蛋白与癫痫的关系属首次报道.这些蛋白与癫痫的病变相关,可能成为癫痫的分子标志物和药物治疗的靶向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双向凝胶电泳 质谱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质联用技术鉴定蛋白的方法建立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富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35-1138,共4页
目的:建立液质联用鉴定蛋白的方法。方法:通过与目前最常用质谱(MALDI-TOF/TOF-MS)鉴定蛋白对比,判断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鉴定蛋白技术——增加色谱(CapLC)分离,用质谱鉴定蛋白是否是一种可行的实验方法。结果:直接使用MALDI-TOF/TOF-MS... 目的:建立液质联用鉴定蛋白的方法。方法:通过与目前最常用质谱(MALDI-TOF/TOF-MS)鉴定蛋白对比,判断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鉴定蛋白技术——增加色谱(CapLC)分离,用质谱鉴定蛋白是否是一种可行的实验方法。结果:直接使用MALDI-TOF/TOF-MS鉴定出酶切产物中的17种肽段,覆盖率:31.5%检索的得分为130;CapLC联合使用MALDI-TOF/TOF-MS共鉴定出35种肽段,覆盖率为59.35%,检索的得分为2976。结论:CapLC联合使用MALDI-TOF/TOF-MS对酶切产物进行鉴定的方法,是一种可行的实验方法,并且该技术路线与MALDI-TOF/TOF-MS相比,是更加准确有效的蛋白鉴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质联用 飞行时间质谱 毛细管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囊癌组织的蛋白质组研究
7
作者 谈燚 孟海萍 +3 位作者 王富强 谢毅 许志祥 吴浩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86-389,共4页
目的:通过分离并鉴定胆囊癌和胆囊良性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质,以发现可能用于早期诊断的胆囊癌肿瘤标志物。方法:提取人胆囊癌和胆囊良性组织的总蛋白质,用双向电泳分离蛋白并进行比较。选择在胆囊癌组织中明显差异表达的蛋白点,行质谱... 目的:通过分离并鉴定胆囊癌和胆囊良性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质,以发现可能用于早期诊断的胆囊癌肿瘤标志物。方法:提取人胆囊癌和胆囊良性组织的总蛋白质,用双向电泳分离蛋白并进行比较。选择在胆囊癌组织中明显差异表达的蛋白点,行质谱分析。结果: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均很好的凝胶蛋白图谱。对筛选出的在胆囊癌组织中明显差异表达的46个蛋白点,共有17个蛋白点被成功鉴定,其中在胆囊癌组织中高表达的为9个,低表达的为8个。结论:胆囊癌组织相对于胆囊良性组织蛋白存在明显的差异,通过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并鉴定出的这些蛋白质可能成为用于胆囊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分子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肿瘤 蛋白质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囊癌组织蛋白质组研究及膜联蛋白A3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谈燚 孟海萍 +2 位作者 吴穷 王富强 吴浩荣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82-386,共5页
目的 通过分离并鉴定胆囊癌和胆囊良性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质,以发现可能用于早期诊断或治疗的胆囊癌肿瘤标志物.方法 提取人胆囊癌和胆囊良性组织(各6例)的总蛋白质,用双向电泳分离蛋白并进行比较.选择在胆囊癌组织中明显差异表达的... 目的 通过分离并鉴定胆囊癌和胆囊良性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质,以发现可能用于早期诊断或治疗的胆囊癌肿瘤标志物.方法 提取人胆囊癌和胆囊良性组织(各6例)的总蛋白质,用双向电泳分离蛋白并进行比较.选择在胆囊癌组织中明显差异表达的蛋白点,行质谱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对50例原发性胆囊癌38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膜联蛋白A3表达进行检测,分析胆囊癌中膜联蛋白A3的表达状况及其与胆囊癌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均很好的凝胶蛋白图谱.对筛选出的在胆囊癌组织中明显差异表达的46个蛋白点,共有17种蛋白质被成功鉴定,其中在胆囊癌组织中高表达9个,低表达8个.膜联蛋白A3在胆囊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胆囊炎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0%:21.1%,P〈0.01),其表达水平与胆囊癌患者年龄、性别及组织学类型等因素均无明显关系(P〉0.05),但高表达与胆囊癌的低分级(40.0%:82.5%,P〈0.05)、淋巴结或远处转移(40.9%:100.0%,P〈0.05)以及术后生存时间减少(50.0%:93.8%,P〈0.05)有明显关系.结论 胆囊癌组织蛋白与胆囊良性组织存在明显的差异.膜联蛋白A3可能对胆囊癌的发生、发展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肿瘤 蛋白质组 电泳 凝胶 双向 膜联蛋白 A3
原文传递
类风湿关节炎肝肾阴虚证血清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孙志岭 王玲 +2 位作者 王富强 许志洋 钱鑫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079-3081,共3页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开展中医肝肾阴虚证证候学研究。方法:对类风湿关节炎(RA)肝肾阴虚证、RA寒湿痹阻证、正常对照共3组各12例血清,分别进行双向凝胶电泳,通过软件分别比较肝肾阴虚证组和其他两组图谱,找出共同的肝肾阴虚证差异...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开展中医肝肾阴虚证证候学研究。方法:对类风湿关节炎(RA)肝肾阴虚证、RA寒湿痹阻证、正常对照共3组各12例血清,分别进行双向凝胶电泳,通过软件分别比较肝肾阴虚证组和其他两组图谱,找出共同的肝肾阴虚证差异蛋白质点,应用质谱进行鉴定。结果:对10个肝肾阴虚证共同的差异蛋白点,进行鉴定和SwissProt数据库检索,得到6个肝肾阴虚证差异蛋白,涉及蛋白酶抑制剂、代谢相关酶蛋白、分泌多肽、运输蛋白等。结论:这些蛋白具有潜在的作为RA肝肾阴虚证诊断、预后标志物或治疗靶点的意义,也为进一步研究肝肾阴虚证实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肾阴虚证 类风湿关节炎 双向凝胶电泳 质谱 血清
原文传递
胆囊良恶性组织中蛋白质组差异表达及膜联蛋白A3的功能 被引量:4
10
作者 谈燚 孟海萍 +2 位作者 崔培元 许志祥 吴浩荣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79-882,共4页
目的 分离并鉴定胆囊癌和胆囊良性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质,以发现可能用于早期诊断胆囊癌的肿瘤标志物.观察RNA干扰沉默膜联蛋白A3(AnnexinA3)基因对胆囊癌细胞增殖及周期的影响.方法 提取人胆囊癌和胆囊良性组织的总蛋白质,用双向电泳... 目的 分离并鉴定胆囊癌和胆囊良性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质,以发现可能用于早期诊断胆囊癌的肿瘤标志物.观察RNA干扰沉默膜联蛋白A3(AnnexinA3)基因对胆囊癌细胞增殖及周期的影响.方法 提取人胆囊癌和胆囊良性组织的总蛋白质,用双向电泳分离蛋白并进行比较.选择差异表达超过2倍的蛋白点进行MALDI-TOF/TOF质谱和生物学分析.miRNA干扰胆囊癌细胞株中AnnexinA3的表达后,通过噻唑蓝(MTT)实验及流式细胞仪观察癌细胞增殖能力及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筛选出在胆囊癌组织中明显差异表达的46个蛋白点,共有17个蛋白质被成功鉴定,其中在胆囊癌组织中高表达的为9个,低表达的为8个,包括AnnexinA3、TTR蛋白等.RNA干扰胆囊癌细胞株AnnexinA3蛋白的表达后,MTT显示干扰后细胞增殖明显下降效率为44.14%(P〈0.05).流式细胞仪观察显示干扰后G1期增加(P〈0.05),S期减少(P〈0.05).结论 胆囊癌组织相对于胆囊良性组织蛋白存在明显差异.干扰AnnexinA3蛋白的表达可以改善胆囊癌细胞的某些恶性生物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癌 蛋白质组 肿瘤标志物 膜联蛋白A3 RNA干扰
原文传递
胆囊癌血清标志物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谈燚 金浩 +3 位作者 王富强 许志祥 孟海萍 吴浩荣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597-1599,F0003,共4页
目的分析胆囊癌患者和健康人血清蛋白质组的差异,筛选胆囊癌血清分子标志物。方法以6例健康人和6例早胆囊癌患者的血清为样本,图像分析两组血清图谱寻找差异蛋白质点,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差异蛋白点进行鉴定。Western... 目的分析胆囊癌患者和健康人血清蛋白质组的差异,筛选胆囊癌血清分子标志物。方法以6例健康人和6例早胆囊癌患者的血清为样本,图像分析两组血清图谱寻找差异蛋白质点,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差异蛋白点进行鉴定。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差异蛋白质S100A10和结合珠蛋白在胆囊癌患者和健康人血清中的表达。结果建立了健康人和胆囊癌患者血清样品的二维凝胶电泳图谱,质谱鉴定出24种非冗余的血清蛋白质。Westernblot证实了S100A10蛋白和结合珠蛋白在胆囊癌患者和健康人血清中的差异表达。免疫组织化学证实胆囊癌组织中S100A10及结合珠蛋白高表达。结论24种血清差异蛋白质为筛选胆囊癌的血清分子标志物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癌 血清蛋白质组学 分子标志物 二维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胆囊癌组织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谈燚 孟海萍 +3 位作者 王富强 承泽农 昊穷 吴浩荣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通过分离、鉴定胆囊癌和胆囊良性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质,探讨可能用于早期诊断或治疗胆囊癌的肿瘤标志物。方法对6例人胆囊癌组织和胆囊良性组织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蛋白,经图像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 目的通过分离、鉴定胆囊癌和胆囊良性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质,探讨可能用于早期诊断或治疗胆囊癌的肿瘤标志物。方法对6例人胆囊癌组织和胆囊良性组织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蛋白,经图像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TOF-MS)鉴定差异蛋白质。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差异蛋白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1(PEBPI)进行验证。结果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均较好的凝胶蛋白图谱。共筛选出46个在胆囊癌组织中明显差异表达的蛋白点,其中17个蛋白质鉴定成功。在这17个蛋白质中,胆囊癌组织中高表达9个,低表达8个。PEBP1在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4.0%。结论成功鉴定了17个胆囊癌相关蛋白,为进一步筛选胆囊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的分子标志物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肿瘤 蛋白质组 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1
原文传递
脱氧鬼臼毒素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膜电位的影响及其与钠通道的关系
13
作者 孙芹 许鹏 +4 位作者 胡凡 张一鸣 程洁 肖杭 高蓉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9年第11期2503-2505,共3页
目的:研究脱氧鬼臼毒素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膜电位的影响及其与钠通道的关系。方法:分别用终浓度为1、5、25、125μmol/L的脱氧鬼臼毒素作用于荧光染料DiBAC4(3)标记的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上监测神经元膜电... 目的:研究脱氧鬼臼毒素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膜电位的影响及其与钠通道的关系。方法:分别用终浓度为1、5、25、125μmol/L的脱氧鬼臼毒素作用于荧光染料DiBAC4(3)标记的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上监测神经元膜电位的实时动态变化,并观察钠通道阻断剂TTX(tetrodotoxin)对脱氧鬼臼毒素膜电位效应的影响。结果:加入脱氧鬼臼毒素后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膜电位呈去极化改变,5 min后达到最大水平,8 min内趋于稳定。1、5、25、125μmol/L的脱氧鬼臼毒素作用5 min后,所测得的荧光强度值分别为62.3±2.1、63.8±3.6、68.5±3.8、88.1±5.4,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1μmol/L TTX与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共孵育20 min后再加入25μmol/ml脱氧鬼臼毒素所测值为57.5±2.3,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脱氧鬼臼毒素的膜电位效应可被TTX完全抑制。结论:脱氧鬼臼毒素可引起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膜电位去极化,且其效应在1~125μmol/L范围内随浓度增加而增大,钠通道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鬼臼毒素 背根神经节神经元 膜电位 钠通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