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9至2010年南京儿童医院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分子流行病学特点 被引量:43
1
作者 林谦 金玉 +4 位作者 周进苏 陆芬 李晓乐 李玫 段招军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对南京儿童医院(我院)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HRV)、人杯状病毒(HuCV)、星状病毒(AstV)和肠道腺病毒(Ad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进行研究,为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于我院消化科门诊就诊... 目的对南京儿童医院(我院)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HRV)、人杯状病毒(HuCV)、星状病毒(AstV)和肠道腺病毒(Ad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进行研究,为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于我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5岁以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A组HRV,阳性标本采用RT-PCR法进行毒株分型鉴定;HuCV、AstV和AdV采用RT-PCR或PCR法进行检测。结果研究期间共收集病毒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300份,其中男188例,女112例。年龄1~59月龄,平均(10.5±9.2)月龄。4种病毒检测阳性率依次为HRV(37.7%,113/300)、HuCV(23.7%,71/300)、AstV(4.0%,12/300)和AdV(2.7%,8/300)。①HRVG血清型以G3型(38.9%)最常见,其次为G2型(8.8%);P基因型以P[8](33.6%)为主。G血清型和P基因型组合以G3P[8](15.9%)为主。113份HRV阳性标本中,7~12月龄儿童占43.4%(49/113),高发季节为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②HuCV感染中诺如病毒检出67份,扎如病毒4份。HuCV感染于2009年8月出现一个小高峰,发病年龄高峰为7~12月龄(38/71),24月龄以下患儿占95.8%(68/71)。③10/12例AstV感染发生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月龄分布为2~16月龄。④8例AdV阳性标本PCR产物经克隆测序,AD2、3、5、7、12和41型各1例,AD31型2例。AdV感染高发于2010年1至6月,发病高峰为7~12月龄(4/8)。⑤60.0%(180/300)至少检出4种病毒中的一种。混合感染23份,其中12份(52.2%)为HRV+HuCV,5份(21.7%)为HRV+AstV,2份为HuCV+AstV,HRV+AdeV、HuCV+AdeV、AdeV+AstV、HRV+AstV+HuCV各1份。结论 HRV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最主要的病毒病原,以G3P[8]为主要优势株。HuCV、AstV和AdV也是重要的病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腹泻 儿童 轮状病毒 杯状病毒 星状病毒 腺病毒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上消化道异物93例治疗 被引量:9
2
作者 李玫 林谦 +3 位作者 郭红梅 郝理华 练敏 金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488-1490,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上消化道异物胃镜下治疗的时机与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3月~2009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就诊的93例消化道异物患儿,全部患儿分为治疗组和保守组,治疗组应用胃镜摘取消化道异物,保守组留院... 目的:探讨儿童上消化道异物胃镜下治疗的时机与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3月~2009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就诊的93例消化道异物患儿,全部患儿分为治疗组和保守组,治疗组应用胃镜摘取消化道异物,保守组留院观察直至异物排出。结果:治疗组69例,65例(98.5%)皆安全顺利取出,异物位于食管内6例(8.6%),胃内60例(87%),已掉入小肠3例(4.4%),1例因缝衣针两端扎入幽门管行剖腹手术治疗。保守组24例,23例均在1周内自行排出,自排率95.8%,1例自排失败于1个月后行胃镜下摘取。结论:①超过24h的食管内异物内需行急诊胃镜下治疗;②圆钝无毒的胃内异物不需急诊胃镜处理;③选取合适的器械有助于操作成功且减少操作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镜 上消化道 异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10年南京地区腹泻婴幼儿中人类杯状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林谦 程卫霞 +5 位作者 金玉 李玫 练敏 周进苏 陆芬 段招军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24-927,共4页
目的 研究南京地区5岁及以下腹泻患儿人类杯状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在南京儿童医院共采集1-59个月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300份,采用多重RT-PCR方法检测人类杯状病毒(诺如病毒、札如病毒)。结果300份标... 目的 研究南京地区5岁及以下腹泻患儿人类杯状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在南京儿童医院共采集1-59个月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300份,采用多重RT-PCR方法检测人类杯状病毒(诺如病毒、札如病毒)。结果300份标本中71份检出人杯状病毒,检出率23.67%。其中,诺如病毒67份,其中58份为GⅡ/4基因型(2006b亚型),8份为GⅡ/3基因型,1份为GⅡ/12基因型;扎如病毒4份,其中2份为GⅠ/1基因型,GⅠ/2和GⅡ/1基因型各1份。结论人类杯状病毒是南京地区腹泻婴幼儿中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主要的流行优势株是诺如病毒GⅡ/4基因型(2006b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 人类杯状病毒 流行病学 基因型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皖地区14岁以下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和胃镜特征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杨辉 金玉 +2 位作者 李玫 郝理华 何祖蕙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2-56,共5页
目的分析苏皖地区14岁以下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胃镜下改变、病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2月该院小儿消化科因上消化道出血住院病例113例,分析其在临床症状、内镜下改变、病因及预后的差异。结果各组患儿均有... 目的分析苏皖地区14岁以下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胃镜下改变、病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2月该院小儿消化科因上消化道出血住院病例113例,分析其在临床症状、内镜下改变、病因及预后的差异。结果各组患儿均有呕血或黑便症状,除<1岁患儿组外,其余各组患儿还有上腹痛、头晕乏力及休克征的表现。≥1岁且<3岁患儿组临床表现为呕血合并黑便高于≥3岁且<6岁患儿组(χ2=4.07,P=0.044)和<1岁患儿组(χ2=3.87,P=0.049),但与≥6岁且≤12岁患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2,P=0.082),其他症状,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内镜检查显示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包括:出血性或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及溃疡、返流性或糜烂性食管炎、食管狭窄、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和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除≥6岁且≤12岁患儿组食管狭窄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明显低于≥1岁且<3岁患儿组(χ2=5.64,P=0.018)外,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此外,诱发因素的分析显示,≥1岁且<3岁患儿组误服化学制剂的比例明显高于≥3岁且<6岁患儿组(χ2=4.09,P=0.043),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有效率比较,各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苏皖地区14岁以下儿童上消化道出血呈现如下特点:以呕血为首要临床表现;内镜下以糜烂性或出血性胃炎为首要病因;大部分患儿无明显诱因;内镜及药物治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上消化道出血 临床特征 胃镜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南京地区288例高危婴幼儿遗传代谢疾病筛查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郭红梅 林谦 李玫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56-1058,共3页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高危婴幼儿遗传性代谢疾病的发病率,并对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对288例疑似遗传代谢病高危婴幼儿,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方法(GC/MS)进行尿液化学分析。结果:288例患儿中尿液异常者32例(11.1%),其中Citrin缺陷病15...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高危婴幼儿遗传性代谢疾病的发病率,并对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对288例疑似遗传代谢病高危婴幼儿,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方法(GC/MS)进行尿液化学分析。结果:288例患儿中尿液异常者32例(11.1%),其中Citrin缺陷病15例,甲基丙二酸血症4例,酪氨酸血症3例,丙酸血症3例,尿素循环异常2例,原发性甘油酸尿症、乙酰乙酰辅酶A硫解酶缺乏症、脂肪酸代谢异常、苯丙酮尿症、果糖-1,6-二磷酸酶缺乏症各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肝脾肿大22例,黄疸20例,精神运动发育落后14例,肌张力异常10例,惊厥或间断性抽搐8例,昏迷4例。实验室检查为肝功能异常21例,血氨升高21例,代谢性酸中毒20例,空腹低血糖10例,头颅CT或MR显示异常11例。结论:对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不能明确病因的患儿应进行遗传性代谢疾病的筛查,GC/MS是诊断遗传代谢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法 遗传代谢疾病 筛查 婴幼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地区21例SLC25A13基因突变所致Citrin蛋白缺陷引发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郭红梅 郑毕霞 李玫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1127-1131,共5页
目的探讨南京地区新生儿特发性胆汁淤积症(INC)中Citrin蛋白缺陷导致的肝内胆汁淤积症(NICCD)的发病率、SLC25A13基因突变及临床特点。方法对2009年9月到2013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52例INC患儿进行SLC25A13基因突变... 目的探讨南京地区新生儿特发性胆汁淤积症(INC)中Citrin蛋白缺陷导致的肝内胆汁淤积症(NICCD)的发病率、SLC25A13基因突变及临床特点。方法对2009年9月到2013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52例INC患儿进行SLC25A13基因突变分析。对确诊NICCD的患儿根据年龄及性别与INC患儿进行1∶2配对,比较两组之间的生化指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经Bonferroni校正后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152例INC患儿中经SLC25A13基因突变分析确诊为NICCD21例(21/152,13.82%),5种突变类型分别为851_854del(27/42,64.29%)、IVS6+5 G→A(7/42,16.67%)、1638ins23(5/42,11.90%)、IVS11+1 G→A(2/42,4.76%)、Q259X(1/42,2.38%)。NICCD组ALT、AST、胆汁酸、白蛋白、空腹血糖、血氨、凝血酶原时间分别为(39.42±23.40)U/L、(124.85±92.65)U/L、(142.43±24.34)μmol/L、(30.66±2.70)g/L、(2.79±0.54)mmol/L、(117.57±27.88)μmol/L、(14.03±2.79)s;INC组ALT、AST、胆汁酸、白蛋白、空腹血糖、血氨、凝血酶原时间分别为(136.02±113.67)U/L、(226.12±129.26)U/L,(80.47±31.53)μmol/L、(36.87±4.96)g/L、(3.14±0.45)mmol/L、(76.43±20.80)μmol/L、(11.40±1.55)s。NICCD组ALT、AST低于I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2,P=0.000;Z=-3.66,P=0.000);NICCD组胆汁酸高于I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58,P=0.000);NICCD组白蛋白、空腹血糖低于I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2,P=0.000;Z=-2.56,P=0.010);NICCD组血氨高于I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5,P=0.000);NICCD组凝血酶原时间较INC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0,P=0.000)。结论 SLC25A13基因突变所致Citrin蛋白缺陷是南京地区INC的一种重要原因,其中最常见的3种突变分别为851_854del、IVS6+5 G>A和1638_1660dup23,占所有SLC25A13等位基因变异的92.86%。重视临床分析及SLC25A13基因突变检测是明确诊断NICCD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RIN缺陷 胆汁淤积 肝内 突变 婴儿 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功能性胃肠病中IgE介导食物过敏原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志峰 郝理华 +2 位作者 金玉 练敏 李玫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4-96,共3页
目的:通过儿童功能性胃肠病及皮肤过敏性疾病中食物过敏原的检测,明确IgE在介导食物过敏及皮肤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方法:2010年1月1日~2011年3月4日,选择AllergyScreen体外过敏原检测系统检测3 124例患儿过敏原特异性IgE及总IgE。结果... 目的:通过儿童功能性胃肠病及皮肤过敏性疾病中食物过敏原的检测,明确IgE在介导食物过敏及皮肤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方法:2010年1月1日~2011年3月4日,选择AllergyScreen体外过敏原检测系统检测3 124例患儿过敏原特异性IgE及总IgE。结果:功能性胃肠病组及皮肤过敏组总IgE阳性率分别为57.20%及61.50%,两组总IgE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P<0.05)。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阳性患儿1 811例。阳性率57.97%,功能性胃肠病组及皮肤过敏组特异性IgE阳性差别无显著意义(χ2=3.77,P>0.05)。结论:部分功能性胃肠病系由食物过敏所致,提示在诊断中对可疑食物过敏的功能性胃肠病患儿应进行食物过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过敏性疾病 食物过敏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上消化道出血100例胃镜检查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何祖蕙 周静 张理菁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48-249,共2页
目的 探明小儿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方法 对 10 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儿进行纤维胃镜检查。结果发现病变者 93例 (93% )。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多见 ,有 33例 (33% ) ;其次为重度浅表性胃炎 19例 (19% ) ;其它依次为十二指肠球炎伴胃炎 1... 目的 探明小儿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方法 对 10 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儿进行纤维胃镜检查。结果发现病变者 93例 (93% )。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多见 ,有 33例 (33% ) ;其次为重度浅表性胃炎 19例 (19% ) ;其它依次为十二指肠球炎伴胃炎 11例 (11% ) ;食管炎 9例 (9% )和胃溃疡 8例 (8% ) ;检测幽门螺杆菌 (HP)阳性 6 0例 (6 0 % )。结论 小儿上消化道出血好发于学龄期儿童 ,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所致出血最多见 ,且与HP感染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 胃镜检查 儿童 病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沙门菌感染临床特点及耐药模式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庭庭 徐飞 +1 位作者 李玫 郭红梅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46-248,共3页
目的了解儿童沙门菌感染的流行特征和耐药模式。方法分析2012年2月—2014年9月住院且粪便细菌培养出沙门菌菌株患儿的临床特点,以及沙门菌的血清型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从2 678例住院患儿粪便标本中检测出87株沙门菌,5—9月份共检测出64... 目的了解儿童沙门菌感染的流行特征和耐药模式。方法分析2012年2月—2014年9月住院且粪便细菌培养出沙门菌菌株患儿的临床特点,以及沙门菌的血清型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从2 678例住院患儿粪便标本中检测出87株沙门菌,5—9月份共检测出64株(73.56%)。87例沙门菌阳性患儿中,男58例、女29例,其中<2岁的68例(78.16%)。临床症状主要为脓血便65例(74.71%),发热72例(82.76%)。合并有轮状病毒感染10例(11.49%)。经沙门菌血清学鉴定,分别为布利丹沙门菌6株,肠炎沙门菌6株,鼠伤寒沙门菌5株,亚利桑那沙门菌3株,奥拉宁堡沙门菌2株,策维埃沙门菌2株,纽兰芝沙门菌、德比沙门菌、阿哥纳沙门菌、布伦登芦普沙门菌、埃可沙门菌各1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沙门菌对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4.25%、87.36%、87.36%,有26株(29.89%)沙门菌呈多重耐药。结论 <2岁儿童沙门菌易感,男性患儿居多,主要表现为脓血便、发热,有部分合并轮状病毒感染;沙门菌血清型以布利丹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多见,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甚至多重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菌 临床特点 药敏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炎症性肠病生物学标志物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辉 金玉 +1 位作者 李玫 郝理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21-725,共5页
目的探讨生物学标志物在炎症性肠病(IBD)患儿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IBD患儿22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6例,克罗恩病(CD)16例;非IBD儿童24例。用间接荧光法测定血清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酶联免疫法测定抗酿酒... 目的探讨生物学标志物在炎症性肠病(IBD)患儿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IBD患儿22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6例,克罗恩病(CD)16例;非IBD儿童24例。用间接荧光法测定血清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酶联免疫法测定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IgG和IgA、抗乙糖苷甘露糖抗体(AMCA)IgG、抗乙糖苷壳糖抗体(ACCA)Ig A、抗细菌鞭毛蛋白抗体cBir1-IgG(Anti-c Bir1-IgG)和粪钙卫蛋白(FC)水平。结果 UC患儿血p ANCA抗体均阳性(100.0%),而CD患儿和非IBD儿童均阴性,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患儿血ASCA Ig A和抗cBir1-IgG阳性率均为62.5%,血ASCA Ig G阳性率为50.0%,血ACCA Ig A和AMCA IgG阳性率均为37.5%;而UC患儿和非IBD儿童上述抗体均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IBD患儿FC阳性率为100.0%,高于非IBD儿童的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pANCA是诊断UC的特异性指标。血ACCA IgA、AMCA IgG、ASCA IgG和Ig A、抗cBir1-IgG对CD的诊断有一定特异性。FC增高可反映IBD病情的活动性,但不能作为IBD与非IBD鉴别诊断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生物学标志物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吞气症1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郝理华 刘志峰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74-575,共2页
目的提高对儿童功能性胃肠疾病吞气症的临床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儿童功能性胃肠疾病吞气症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吞气症均符合儿童功能性胃肠病的罗马Ⅲ诊断标准。儿童吞气症临床主诉为腹胀12例(100.0%),可以看见的或不自... 目的提高对儿童功能性胃肠疾病吞气症的临床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儿童功能性胃肠疾病吞气症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吞气症均符合儿童功能性胃肠病的罗马Ⅲ诊断标准。儿童吞气症临床主诉为腹胀12例(100.0%),可以看见的或不自主的吞气现象12例(100.0%),频繁嗳气11例(91.7%),食欲不振11例(91.7%),心理上有不同程度的压力8例(66.7%),反复腹痛6例(50.0%),慢性腹泻1例(8.3%)和急性腹痛2例(16.7%)。腹胀晨起较轻,随着不自主的吞气现象和进食后逐渐开始明显,越进食越加重饱胀感。睡觉时腹胀基本消失。影像学检查显示胃肠道有大量气体,无液平面。结论儿童吞气症是功能性胃肠疾病,容易漏诊和误诊,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气症 儿童 功能性胃肠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C病毒T抗原在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中的表达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莉娜 潘键 金玉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36-539,共4页
目的探讨JC病毒感染与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免疫组化PV-9000法检测35例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和23例儿童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JC病毒DNA片段及T-Ag蛋白。结果JC病毒DNA片段在儿童结直肠幼年性... 目的探讨JC病毒感染与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免疫组化PV-9000法检测35例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和23例儿童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JC病毒DNA片段及T-Ag蛋白。结果JC病毒DNA片段在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中的检出率为31.4%(11/35),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中的检出率[8.7%(2/23)];T-Ag蛋白在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2.9%(8/35),在正常结直肠黏膜中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结直肠幼年性息肉患儿的息肉组织中,JC病毒DNA片段检出率和T-Ag蛋白阳性率与患儿年龄、性别及息肉数量、部位、大小无明显关系(P均>0.05)。结论 JC病毒感染可能与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有关,JC病毒感染可能是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C病毒 幼年性息肉 结直肠息肉 聚合酶链式反应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中国家婴儿和儿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诊疗指南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红梅 王建设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1790-1792,共3页
HIV感染威胁婴儿和儿童健康。目前我国部分儿童HIV感染者尚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WHO在2006发布发展中国家HIV感染婴儿和儿童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指南。该指南对于HIV感染婴儿和儿童的诊断,母乳喂养、使用抗反转录病毒药物、HI... HIV感染威胁婴儿和儿童健康。目前我国部分儿童HIV感染者尚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WHO在2006发布发展中国家HIV感染婴儿和儿童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指南。该指南对于HIV感染婴儿和儿童的诊断,母乳喂养、使用抗反转录病毒药物、HIV症状进行详细说明;详细阐述了不能开展病毒学检测情况下的临床疑似诊断病例和确诊HIV感染婴儿和儿童,开始ART的时机;详细阐述一线、二线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二线药物治疗失败后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球缺陷病毒 感染 婴儿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何祖蕙 郭红梅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819-820,共2页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十二指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10年南京地区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性腹泻临床特点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林谦 周进苏 +3 位作者 陆芬 李晓乐 李玫 金玉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1709-1711,共3页
目的了解2009年7月-2010年6月南京地区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情况及病毒的血清及基因分型特点,为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7月-2010年6月本科随机留取水样泻患儿粪便标本300份,标本采集后立即保存于-20... 目的了解2009年7月-2010年6月南京地区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情况及病毒的血清及基因分型特点,为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7月-2010年6月本科随机留取水样泻患儿粪便标本300份,标本采集后立即保存于-20℃冰箱,集中进行病毒检测和数据分析。使用ELISA法检测A组人类轮状病毒(HRV),应用Trizol法提取HRVRNA,反转录合成病毒cDNA,采用巢式反转录PCR法对HRV标本进行G血清型和P基因型分型。结果 300份患儿粪便标本中113份标本检测出A组HRV,阳性率为37.67%。G血清型最常见的为G3型[44份(38.94%)],其次为G2型[10份(8.85%)],G1型、G2+G3型各2份(1.77%),G9型1份(0.88%),未能分型54份(47.79%);P基因型最常见的为P[8]型[38份(33.63%)],其次为P[4]型[19份(16.81%)],未能分型56份(49.56%),未发现P[6]、P[9]、P[10]型。G血清型和P基因型组合以G3P[8]为主(18/113例,15.93%)。南京地区HRV腹泻季节高峰在10月份-次年1月份,95.58%的腹泻儿童在2岁以前感染过HRV,HRV组发热率、腹泻次数、出现呕吐和脱水症状的概率与HRV阴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HRV是引起南京地区婴幼儿水样泻的最主要的病原体,以G3P[8]为主要优势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轮状病毒 腹泻 临床特点 分子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2001年至2010年南京地区经胃镜检查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被引量:13
16
作者 郭红梅 何祖蕙 +3 位作者 林谦 练敏 潘健 李玫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10-513,共4页
【摘要】目的调查南京地区经胃镜检查儿童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胃镜检查儿童2990例,进行胃窦黏膜标本快速Hp尿素酶试验。结果10年间2990例患儿行胃镜检查,其中... 【摘要】目的调查南京地区经胃镜检查儿童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胃镜检查儿童2990例,进行胃窦黏膜标本快速Hp尿素酶试验。结果10年间2990例患儿行胃镜检查,其中男性患儿1718例,Hp感染检出率为53.8%(924/1718例);女性患儿1272例,Hp感染检出率为52.4%(667/1272例),男女之间Hp感染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32,P〉0.05)。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检测611例儿童,Hp感染检出率为66.9%(409/611例),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检测2379例儿童,Hp感染检出率为49.7%(1182/237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13,P=0.01)。0—6岁359例,Hp感染检出率为49.6%(178/359例);〉6~9岁930例,Hp感染检出率为48.1%(447/930例);〉9~12岁1089例,Hp感染检出率为55.2%(601/1089例);〉12岁612例,Hp感染检出率为60.0%(365/612例),4组间Hp感染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66,P〈0.01)。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症状、不明原因贫血及不明原因的脐周痛Hp感染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04,P〉0.05)。结节性胃炎Hp感染检出率高达61.4%,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Hp感染检出率(5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2=7.42,P〈0.01);过敏性紫癜Hp感染检出率为46.2%,高于胃镜正常儿童Hp感染检出率(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9,P〈0.01)。结论南京地区胃镜检查儿童Hp感染率有逐年下降趋势;6岁后Hp阳性率随年龄而稳定增长;Hp感染在儿童结节性胃炎和过敏性紫癜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镜 幽门螺杆菌 儿童
原文传递
南京地区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岳玉林 张燕 +3 位作者 韩军 钟天鹰 练敏 金玉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1516-1517,共2页
目的 了解南京地区儿童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流行病学特征,为H.pylori感染及其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对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南京地区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门诊和住院及体检的10 126例儿童... 目的 了解南京地区儿童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流行病学特征,为H.pylori感染及其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对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南京地区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门诊和住院及体检的10 126例儿童采用13C呼气试验方法进行H.pylori感染检测,并结合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地区儿童H.pylori总感染率为49.48%,健康体检儿童感染率为27.47%;2011年、2012年、2013年感染率分别为51.33% 、48.51% 、49.83%;各年龄组H.pylori感染有所不同,学龄前组为43.11%,学龄组55.99%;男童为49.01%,女童为50.09%;城区儿童H pylori感染率为45.89%,农村儿童为57.56%;消化系统疾病感染率最高为71.53%,明显高于健康体检儿童,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疾病儿童感染率分别为37.64%、32.31%、27.72%、26.92%、28.85%、27.46%、29.26%.结论 南京及周边地区儿童H.pylori感染率低于全国平均自然感染率;学龄后较学龄前易感,有随年龄递增的趋势,与性别无关系,农村较城市高,全年均可发生;不同疾病中消化系统疾病感染率最高,其次为血液系统疾病,在相关疾病的诊治中要注意该菌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幽门螺杆菌 感染率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南京2011-2013年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29
18
作者 王鹏 原新慧 +5 位作者 林谦 沈一燚 卢燕 全瑶 金玉 程卫霞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07-209,共3页
目的 研究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南京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南京市儿童医院腹泻门诊5岁以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80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轮状病毒检测,使用巢式PCR法结合测序对轮状病毒... 目的 研究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南京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南京市儿童医院腹泻门诊5岁以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80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轮状病毒检测,使用巢式PCR法结合测序对轮状病毒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807份腹泻标本中,轮状病毒阳性251份,总检出率31.1%;感染对象主要以2岁以下儿童为主,腹泻流行高峰为10月至次年1月.其中2011-2012年度,2012-2013年度轮状病毒检出率分别为30%和32.19%.对251份轮状病毒阳性标本G/P分型结果显示,G基因型主要以G9、G3为主,其中G9型阳性率为53.39%,G3型阳性率为16.33%,P基因型主要以P[8]型为主,阳性率为86.1%.2011-2012年度轮状病毒流行毒株以G9P[8](28.3%)、G3P[8] (25%)、G1P[8] (17.5%)及G2P[4](15%)四种为主,2012-2013年度以G9P[8](72.52%)为主.结论 轮状病毒在南京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中占重要地位,RV G9型取代G3型,逐渐成为本地区主要流行毒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 婴幼儿 轮状病毒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胃镜下食管扩张术治疗小儿重度食管狭窄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玫 林谦 +4 位作者 练敏 郭红梅 潘健 蒋福琴 金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43-1446,共4页
目的:探讨胃镜下食管扩张治疗小儿重度食管狭窄的方法及有效性。方法:6例重度食管狭窄患儿,其中先天性食管狭窄3例、反流性食管炎3例,平均年龄3.5岁,给予胃镜下食管狭窄扩张治疗。记录治疗前后食管狭窄内径,扩张次数,扩张间隔时间以及... 目的:探讨胃镜下食管扩张治疗小儿重度食管狭窄的方法及有效性。方法:6例重度食管狭窄患儿,其中先天性食管狭窄3例、反流性食管炎3例,平均年龄3.5岁,给予胃镜下食管狭窄扩张治疗。记录治疗前后食管狭窄内径,扩张次数,扩张间隔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3~20个月并记录患儿进食和营养状况改善的情况。结果:6例患儿共进行18次食管扩张治疗,其中球囊扩张4次,探条扩张14次,扩张治疗2~5次/人,1例术后并发食管穿孔;治疗前食管狭窄内径平均为3.3mm,扩张治疗后平均为10.6mm;所有患儿进食困难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扩张有效率为100%。结论:胃镜下食管扩张治疗小儿重度食管狭窄操作简单、效果确切,建议扩张间隔时间为3~4周,目标直径1.1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狭窄 食管扩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南京市手足口病患儿的病原构成及肠道病毒71型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静 金玉 +5 位作者 檀晓娟 叶宁 喻文亮 张亚婷 李晓乐 许文波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67-270,共4页
目的研究2010年南京市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及肠道病毒71型(EV71)VPl编码区基因特征。方法采集南京儿童医院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的248份咽拭子标本,进行病毒分离,然后利用real—timePCR法对阳性分离物进行肠道病毒属、EV71和柯萨奇病毒A1... 目的研究2010年南京市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及肠道病毒71型(EV71)VPl编码区基因特征。方法采集南京儿童医院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的248份咽拭子标本,进行病毒分离,然后利用real—timePCR法对阳性分离物进行肠道病毒属、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鉴定。选取临床诊断为普通型病例、重型病例和危重型病例的EV71共20株进行VPl编码基因区基因扩增及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然后与EV71各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的代表株构建亲缘性进化树。结果248份咽拭子标本共分离出146株病毒分离物。其中110株EV71,阳性率为44+35%,28株CoxA16,阳性率为11.29%,其他肠道病毒8株,占3.23%。对20株EV71进行VPl区核苷酸和氨基酸分析,发现其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5.51%-100%和98.32%-100%。构建亲缘性进化树显示20株EV71与c4基因亚型的代表株处于同一分支,属于c4基因亚型。结论南京地区2010年手足口病病原以EV71为主,且流行基因型为c4基因亚型;不同病例分型的EV71在VPl区未发现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分子生物学 肠道病毒71型 C4基因亚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