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院国产医学影像装备示范推广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灿 胡晓云 +8 位作者 于洋 王希明 陈修海 杨玲 刘楠 顾云斌 朱默 葛国曙 胡春洪 《中国医学装备》 2022年第2期134-137,共4页
目的:探讨医院在国产医学影像装备示范推广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分析国产医学影像装备的应用现状,指出国产医学影像装备发展契机,建立多区域、多中心的医院国产影像设备发展帮扶示范点,探讨国产医学影像装备示范推广策略,统计策略实施... 目的:探讨医院在国产医学影像装备示范推广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分析国产医学影像装备的应用现状,指出国产医学影像装备发展契机,建立多区域、多中心的医院国产影像设备发展帮扶示范点,探讨国产医学影像装备示范推广策略,统计策略实施后示范点国产医学影像装备的市场占有率变化。结果:通过医院的人员互动、技术下沉、帮扶培训及示范引领,示范点基层医院在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同时,国产计算机断层扫描(CT)设备市场占有率提升78%,国产磁共振成像(MRI)设备市场占有率提升22.1%,国产医学影像装备市场占有率低的现状得到改善。结论:医院在促进国产影像设备发展,增加医疗人员及患者对国产影像设备的认同及提高影像设备在各级医疗机构的国产化率方面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影像 国产医疗设备 示范应用 推广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影像分析(附4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2
作者 徐吉雄 周芸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20期3010-3012,共3页
目的分析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4例患者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2例同时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均经手术治疗。结合文献对SANT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进行讨论。结果 4例SANT的影像学特... 目的分析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4例患者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2例同时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均经手术治疗。结合文献对SANT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进行讨论。结果 4例SANT的影像学特点为单发、无包膜和囊变坏死、伴有始终无强化的星芒状瘢痕、以及特异的从动脉期到延迟期呈现逐渐向心性充填的"辐轮状"强化。SANT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SANT的CT与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熟悉其影像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但最终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脾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
3
作者 顾岚 陈务兵 +2 位作者 胡晓云 鲍亚星 耿闯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9期2975-2977,共3页
目的探讨甲型H1N1患者肺部感染的胸片和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7例甲型H1N1患者肺部感染的胸片及CT征象及动态观察的影像特点。结果 (1)胸片改变:25例阳性,2例CT证实假阴性。22例为两肺淡片状模糊影,以两下肺为主;... 目的探讨甲型H1N1患者肺部感染的胸片和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7例甲型H1N1患者肺部感染的胸片及CT征象及动态观察的影像特点。结果 (1)胸片改变:25例阳性,2例CT证实假阴性。22例为两肺淡片状模糊影,以两下肺为主;2例病变仅限于右肺,3例仅限于左肺。(2)CT表现:27例中肺部实质性渗出影27例(100%),实质间质混合渗出8例(29.6%),双肺受累22例(81.48%)。(3)动态影像学特点:多发、多部位、肺外带受累,以双肺下叶为著。早期以斑片状、磨玻璃影为主,早中期病变的形态、分布变化迅速。若及时治疗,后期病变可明显吸收消散,预后总体较好(24例完全恢复正常,1例见片状肺不张,2例已出现部分纤维化)。结论 胸部影像异常是甲型H1N1诊断的必要指标,系列X线平片与CT可以观察甲型H1N1病情的动态变化,以指导治疗并提示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甲型H1N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影像学的管壁切应力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曾上予 陈宏伟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3-317,共5页
管壁切应力(WSS)属于血流动力学因素,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演变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综述WSS的基本概念及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重点探究基于血管内成像技术、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等影像学技术的WSS研究现状,以及相... 管壁切应力(WSS)属于血流动力学因素,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演变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综述WSS的基本概念及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重点探究基于血管内成像技术、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等影像学技术的WSS研究现状,以及相关血流动力学模型在预测斑块进展、破裂并评估血流动力学风险中的价值,以提高识别责任斑块的效能,为临床进一步诊疗提供重要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管壁切应力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探T1 mapping联合DWI识别早期肾间质纤维化的价值
5
作者 孔欣悦 华晨辰 +4 位作者 周乐汀 庄毅 刘晓斌 蔡婷 王凉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6-102,共7页
目的探讨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1 mapping)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早期识别肾间质纤维化(interstitial fibrosis,IF)方面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 目的探讨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1 mapping)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早期识别肾间质纤维化(interstitial fibrosis,IF)方面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就诊的经肾内科医师评估后接受肾穿刺活检的38例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检测所有受试者的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并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同时行T1 mapping和DWI检查,分别测量肾脏皮质T1值(cortex T1,cT1)、髓质T1值(medulla T1,mT1)、皮质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cADC)和髓质ADC值(mADC)。根据肾脏病理的间质损伤程度,将CKD患者分为无IF的CKD-IF0组(7例)和轻度IF的IF1组(31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20例)。分别比较对照组、CKD-IF0组、IF1组的肾脏皮髓质T1值和ADC值,分析皮髓质T1值和ADC值与eGFR的相关性,进一步评估eGFR、皮髓质T1值和ADC值诊断肾间质无纤维化和轻度纤维化的效能。结果(1)对照组和CKD-IF0组的皮髓质T1值和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皮髓质ADC值均高于IF1组(P<0.05),T1值均低于IF1组(P<0.05);CKD-IF0组的皮髓质ADC值均高于IF1组(P<0.05),cT1低于IF1组(P<0.05),mT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将对照组和CKD-IF0组合并为IF0组后,IF0组的皮髓质T1值低于IF1组(P<0.05),ADC值高于IF1组(P<0.05)。(3)所有受试者的cT1与eGFR呈负相关(ρ=-0.476,P<0.05),cADC与eGFR呈正相关(ρ=0.391,P<0.05)。mT1和mADC与eGFR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当单独用eGFR、cT1、mT1、cADC、mADC鉴别IF0组和IF1组时,以eGFR效能最高,AUC为0.86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61~0.962],敏感度为80.6%,特异度为88.9%;当联合cT1和cADC后,鉴别IF0组和IF1组的效能进一步提高,AUC为0.912(95%CI:0.839~0.984),敏感度为83.9%,特异度为85.2%;当联合eGFR、cT1和cADC后,达到最高鉴别效能,AUC为0.963(95%CI:0.922~1.000),敏感度为87.1%,特异度为96.3%。结论T1mapping联合DWI可无创有效地鉴别肾脏IF,有望辅助eGFR来进一步提高早期识别肾脏组织结构损伤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肾间质纤维化 磁共振成像 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早期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I在慢性腰痛中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丁钰潇 鲁薛芳 方向明(审校)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24年第2期204-208,共5页
慢性腰痛(CLBP)是当前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致残疾病之一。许多关键的中枢脑区在慢性腰痛的发生及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I(BOLD-fMRI)是研究大脑中各脑区神经元活动的无创性成像技术,在探究大脑功能变化与疾病进展间... 慢性腰痛(CLBP)是当前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致残疾病之一。许多关键的中枢脑区在慢性腰痛的发生及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I(BOLD-fMRI)是研究大脑中各脑区神经元活动的无创性成像技术,在探究大脑功能变化与疾病进展间的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就BOLD-fMRI在CLBP发病机制和不同治疗评估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腰痛 血氧水平依赖 功能磁共振成像 发病机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囊癌多b值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7
作者 蔡崧 崔兴宇 +4 位作者 王国祥 孟祥鸿 王成达 蒋兆贯 顾光官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10期1579-1583,共5页
目的评价不同b值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胆囊癌的显示能力和最佳b值的选择;并探讨表观扩散系数值与胆囊癌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33例胆囊癌患者术前行常规MRI和DWI检查。测量肿瘤的ADC值,计算多b值扩散成像和T2WI图像中的信噪比、对比噪... 目的评价不同b值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胆囊癌的显示能力和最佳b值的选择;并探讨表观扩散系数值与胆囊癌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33例胆囊癌患者术前行常规MRI和DWI检查。测量肿瘤的ADC值,计算多b值扩散成像和T2WI图像中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及信号强度比等数据;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胆囊癌患者进行病理分级,比较不同b值时不同分化程度胆囊腺癌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3例胆囊癌病灶均被DWI检出,肿瘤的SNR和肿瘤与正常肝脏的CNR随b值的增加逐渐下降,而肿瘤的SIR随b值增加逐渐升高。b值800s/mm2时DWI图像肿瘤与正常肝脏的CNR、肿瘤的SIR和SNR均高于T2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腺癌的ADC值随着b值增高逐渐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癌扩散加权成像的最佳b值为800s/mm2,可以得到胆囊癌的良好显示;胆囊腺癌ADC值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癌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B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的MR扩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万红燕 毕芸祺 +3 位作者 衣岩 汤群锋 陈静雯 方向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6期445-449,共5页
目的初步评价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理论的MR扩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连续性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MR IVIM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和穿刺活检病理结果的前列腺癌患者45例及非前列腺癌者13例,IVIM扩散加权成... 目的初步评价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理论的MR扩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连续性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MR IVIM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和穿刺活检病理结果的前列腺癌患者45例及非前列腺癌者13例,IVIM扩散加权成像采用8个b值(0、50、100、150、200、400、600、800 s/mm2),利用软件双指数函数方式计算信号衰减曲线得出纯水分子扩散系数D值、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值及灌注分数f值,并且获取各参数图。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前列腺癌与非癌外周带组织间各值的差异。结果前列腺癌区域的D值、D*值及f值分别为(0.83±0.14)×10-3 mm2/s、(5.88±1.21)×10-3 mm2/s及(14.3±4.7)%,非癌前列腺外周带组织D值、D*值及f值分别为(1.30±0.23)×10-3mm2/s、(6.25±1.10)×10-3 mm2/s及(15.4±3.8)%,其中前列腺癌区域D值明显低于非癌外周带组织,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0)。D*值及f值无统计学差异。D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952,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66.7%。结论基于MR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理论MR扩散成像能提供关于前列腺癌组织扩散及灌注方面更多的信息,D值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R摄影中不同摄影仟伏对成像质量和辐射效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9
作者 崔志敏 穆晶伟 朱永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623-1624,共2页
目的:探讨在直接数字化摄影(directly radiography,DR)成像中不同摄影仟伏(KV)的变化对辐射效能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利用图像检测板在飞利浦DR系统上,通过改变摄影KV(50~120KV)曝光,记录专用图像检测板中心区及空曝区的表面吸收剂... 目的:探讨在直接数字化摄影(directly radiography,DR)成像中不同摄影仟伏(KV)的变化对辐射效能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利用图像检测板在飞利浦DR系统上,通过改变摄影KV(50~120KV)曝光,记录专用图像检测板中心区及空曝区的表面吸收剂量,并测定不同KV成像的中心区、空曝区、各级灰阶的密度值,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摄影KV在80~100变化时表面吸收剂量减少明显,成像的中心区、空曝区、各级灰阶的密度值变化不大,具有较好的辐射效能和影像质量。结论:适当提高摄影KV可明显减少表面吸收剂量,提高辐射效能,而DR成像质量基本不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术 仟伏 DR成像 辐射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意外结节增强CT的纹理特征分析对良恶性鉴别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吴宇强 靳激扬 冯银波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2-116,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灰度共生矩阵(GLCM)的纹理特征值测量技术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具有甲状腺意外结节患者(46例,结节共61个)的增强CT资料,其中甲状腺良性结节23个,甲状腺恶性结节38个。使用Image J... 目的:探讨基于灰度共生矩阵(GLCM)的纹理特征值测量技术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具有甲状腺意外结节患者(46例,结节共61个)的增强CT资料,其中甲状腺良性结节23个,甲状腺恶性结节38个。使用Image J软件剪影病灶同一层面的平扫图像与动脉期图像后,测量结节内部的纹理特征值(对比度、熵和FD值)。结果:甲状腺恶性结节的熵为5.170±0.404,FD值为1.374±0.093,均高于甲状腺良性结节(熵为4.194±1.625,FD值为1.210±0.169),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比度在良恶性结节间测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曲线分析,判断FD最佳临界点为1.300,此时诊断的灵敏度为78.9%,特异度为65.2%;Entropy最佳临界点为5.000,其诊断的灵敏度为65.8%,特异度为60.9%。结论:甲状腺结节内部CT增强前后剪影图像的纹理特征值(熵和FD值)可以为定性诊断提供相对可靠的特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意外结节 增强CT 纹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荷动态CT心肌灌注对检测心肌缺血及与其责任血管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洁 陈宏伟 +1 位作者 方向明 钱萍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55-1259,共5页
目的:探讨二代双源CT负荷动态心肌灌注成像(CT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CT-MPI)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及其与责任血管的关系。方法:对临床疑似或确诊为冠心病的45例患者行负荷动态CT-MPI和CT冠脉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扫描... 目的:探讨二代双源CT负荷动态心肌灌注成像(CT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CT-MPI)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及其与责任血管的关系。方法:对临床疑似或确诊为冠心病的45例患者行负荷动态CT-MPI和CT冠脉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扫描,分析患者心肌灌注情况及其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心肌非缺血区心肌血流(myocardial blood flow,MBF)值(1.206 1±0.288 2)ml/(ml·min)与缺血区MBF值(0.826 0±0.221 5)ml/(ml·min)存在明显差异(P<0.001)。临床已确诊陈旧性心梗的20例患者均出现心肌灌注缺损,12例重度狭窄者11例可见灌注缺损,9例轻中度狭窄者灌注正常,另4例患者血管虽为轻中度狭窄,但仍出现负荷下的灌注缺损。结论:负荷动态CT-MPI可定量得出心肌血流值,对心肌缺血状况进行评估;心肌灌注情况与血管的狭窄程度基本呈线性相关(P<0.001)。但对一些轻度甚至无血管狭窄的患者,负荷CT-MPI仍检测出小部分的心肌灌注缺损,负荷CT-MPI可检测出隐匿性的心肌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灌注 动态增强扫描 冠心病 双源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刀锋伪影校正技术在颅脑高场MR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玉林 吴力源 +6 位作者 胡晓云 陆艳艳 翟晓东 夏震 陈静雯 方向明 陈宏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2929-2931,2934,共4页
目的探讨刀锋伪影校正(BLADE)技术在高场强MRI颅脑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西门子3.0T全身MRI扫描仪,相控阵线圈,对75例有运动或磁敏感伪影的患者同时行BLADE T2WI和常规T2WI轴位扫描(或者BLADE FLAIR和常规FLAIR矢状扫描),由2名高... 目的探讨刀锋伪影校正(BLADE)技术在高场强MRI颅脑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西门子3.0T全身MRI扫描仪,相控阵线圈,对75例有运动或磁敏感伪影的患者同时行BLADE T2WI和常规T2WI轴位扫描(或者BLADE FLAIR和常规FLAIR矢状扫描),由2名高年资诊断医师对图像进行双盲法质量评级。结果常规序列与BLADE序列扫描后所得图像质量评级一致性较差(k=0.02),BLADE序列所得图像优于常规序列。常规序列与BLADE序列扫描后所得诊断级图像比例总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P<0.05)。结论 BLADE技术对消除常规MRI序列扫描出现的运动或磁敏感伪影有显著作用,可设为特殊患者MRI检查的常规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锋伪影校正 磁共振成像 伪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瘘的双源CT血管成像诊断 被引量:3
13
作者 蔡崧 崔兴宇 +4 位作者 陈宏伟 鲍健 方向明 崔志敏 侯金玲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49-1153,共5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瘘的双源CT(DSCT)血管成像表现,并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比较,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CAG确诊为冠状动脉瘘的患者,均行D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其中10例进行了手术治疗。分析每例患者的DSCT表现,并与CA...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瘘的双源CT(DSCT)血管成像表现,并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比较,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CAG确诊为冠状动脉瘘的患者,均行D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其中10例进行了手术治疗。分析每例患者的DSCT表现,并与CAG及术后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3例冠状动脉瘘DSCT血管成像均获得正确诊断,并可以清楚显示异常冠状动脉的起源、走行、汇入心腔或心外的准确解剖位置以及瘘口的大小和数量。DSCT诊断3例患者合并其他心脏畸形,1例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肺动脉栓塞。患者的DSCT有效辐射剂量(ED)为(2.9±1.1)mSv。结论:DSCT血管成像对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可发现伴随的其他病变,是无创性诊断本病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崔志敏 童耀英 俞向荣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0期1756-1758,共3页
目的:总结DSA血管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对4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的过程和效果。结果:43例病例中,栓塞颅内动脉瘤45个。其中... 目的:总结DSA血管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对4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的过程和效果。结果:43例病例中,栓塞颅内动脉瘤45个。其中动脉瘤单发41例,多发2例。按动脉瘤发生部位分后交通动脉瘤19个,前交通动脉瘤15个,颈内动脉瘤4个,眼动脉动脉瘤2个,大脑中动脉2个,大脑后动脉2个,基底动脉瘤1个。本组45个有39个为完全闭塞,有6个为大部分闭塞。无死亡及永久并发症发生。结论:DSA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三维重建 路径图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荷CT心肌灌注在冠心病中应用的初步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洁 陈宏伟 方向明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3年第2期122-126,共5页
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氧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缺血性心肌损害,仅凭冠状动脉狭窄来诊断冠心病不能准确反映心肌缺血状况,也不能对缺血性心脏事件的发生做出较准确的预警。负荷CT心肌灌注成像则可定性及定量地评价心肌血流状态... 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氧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缺血性心肌损害,仅凭冠状动脉狭窄来诊断冠心病不能准确反映心肌缺血状况,也不能对缺血性心脏事件的发生做出较准确的预警。负荷CT心肌灌注成像则可定性及定量地评价心肌血流状态,检测心肌微循环及心肌活性,对心脏事件的发生进行预测并对早期干预提供客观依据等。对负荷CT心肌灌注的检测原理、方法及在冠心病中临床应用的初步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负荷CT心肌灌注成像 动态增强CT心肌灌注成像 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勃勒纳瘤的CT表现及病理特点 被引量:5
16
作者 高韻 胡晓云 +2 位作者 李国良 方向明 陈宏伟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11期1242-1245,共4页
目的:探讨卵巢勃勒纳瘤的CT表现及病理特点,提高对卵巢勃勒纳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卵巢勃勒纳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对肿块的位置、大小、结构、钙化及强化程度等CT表现以及对其病理改变进行回... 目的:探讨卵巢勃勒纳瘤的CT表现及病理特点,提高对卵巢勃勒纳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卵巢勃勒纳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对肿块的位置、大小、结构、钙化及强化程度等CT表现以及对其病理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6例勃勒纳瘤均行根治切除术,术后未行放化疗,随访时间为术后3年。结果:6例肿瘤均位于单侧,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其中5例为良性,1例为交界性。良性者CT表现为囊实性,以囊性为主,内见分隔;其中4例增强后实性部分及分隔呈轻度强化表现,囊性成分无强化;3例合并卵巢囊腺瘤。1例交界性病灶呈实性改变,增强后呈中等度强化。全部病例中肿瘤实性部分均可见钙化。术后3年内CT随访6例患者均无明显复发及转移征象。结论:囊实性肿块的实性部分广泛多形性钙化及常合并卵巢囊性瘤为卵巢勃勒纳瘤的CT特点,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勃勒纳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SPECT/CT对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术前定位的增益价值 被引量:3
17
作者 华茜 赵艳军 +1 位作者 唐平 倪建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1-274,共4页
目的:探讨^(99m)Tc-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及早期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单发及多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病灶术前定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间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53.1±14.8岁)临床诊断为原发或继发... 目的:探讨^(99m)Tc-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及早期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单发及多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病灶术前定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间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53.1±14.8岁)临床诊断为原发或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且获得手术病理结果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99m)Tc-MIBI双时相甲状旁腺平面显像及早期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进行术前定位。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评价平面显像及早期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单发及多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病灶的诊断效能。结果:42例患者术中共探得甲状旁腺阳性病灶78个,早期SPECT/CT对单发及多发病灶的诊断准确性均显著高于双期平面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95,P<0.05;χ~2=9.001,P<0.05)。结论:增加早期SPECT/CT对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术前定位较传统双时相平面显像有较高的增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放射性核素显像 MIBI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纵隔组合性淋巴瘤1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夏钰弘 杨国仪 +2 位作者 侯刚 洪建刚 孙爱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8-109,共2页
患者,男性,29岁,因体检发现纵隔占位性病变10天入院。患者临床无特殊症状,生化检查未见异常。胸部CT:前纵隔内见一软组织团块,直径约6.5 cm,呈分叶状,偏向右侧,强化后密度欠均,邻近血管受压移位,纵隔内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图1)。心影... 患者,男性,29岁,因体检发现纵隔占位性病变10天入院。患者临床无特殊症状,生化检查未见异常。胸部CT:前纵隔内见一软组织团块,直径约6.5 cm,呈分叶状,偏向右侧,强化后密度欠均,邻近血管受压移位,纵隔内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图1)。心影检查未见异常。考虑前纵隔占位,伴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侵袭性胸腺瘤不排除。外周血未及异常改变。行胸腺瘤切除术,术中探查发现胸腺肿大明显,大小8 cm×7 cm×5 cm,质地硬,境界不清,无完整包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性淋巴瘤 原发性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数字化摄影技术在静脉肾盂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钱立新 崔志敏 吴洪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75-576,共2页
在临床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中,最直接的检查方法就是采用静脉肾盂造影(IVP)技术。为了探讨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R)对IVP的应用价值,本文对本院利用DR技术和传统技术进行IVP检查的资料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直接数字化摄影 静脉肾盂造影 图像后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脾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7
20
作者 蔡崧 崔兴宇 +4 位作者 王国祥 孟祥鸿 宋杰 蒋兆贯 顾光官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3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脾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12例脾动脉瘤患者的MSCTA影像资料,结合原始图像和重组图像做出诊断;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结果...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脾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12例脾动脉瘤患者的MSCTA影像资料,结合原始图像和重组图像做出诊断;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结果 12例脾动脉瘤瘤体直径平均27 mm,MSCTA清晰的显示了脾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在立体的显示脾动脉瘤及与邻近血管的关系优于传统血管造影。本组行包括胰尾、脾的脾动脉瘤切除术2例,脾动脉瘤切除加脾动脉重建术2例,介入治疗4例。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手段,有利于合理的治疗方案的制定,可作为脾动脉瘤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动脉瘤 脾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