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对伴焦虑抑郁的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6
1
作者 徐杲 华娴 +1 位作者 徐希 龚菲 《医学研究杂志》 2016年第1期138-140,162,共4页
目的研究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伴焦虑抑郁症状的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2014年9月笔者医院消化内科治疗的伴焦虑抑郁症状的NERD患者9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 目的研究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伴焦虑抑郁症状的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2014年9月笔者医院消化内科治疗的伴焦虑抑郁症状的NERD患者9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PPI埃索美拉唑治疗(每日早晨空腹口服),同时辅以心理疏导,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早餐、午餐后各1次),疗程均为8周。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焦虑抑郁及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84.4%,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6.7%(P〉0.05);治疗后,两组HAMD、HAMA评分均有明显改善,联合组HAMD、HAMA、PSG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的复发率为8.9%,显著低于对照组24.4%(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PPI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伴焦虑抑郁的NERD患者的可改善躯体不适症状,缓解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及睡眠状况,降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 质子泵抑制剂 焦虑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腹肠道超声诊断小肠克罗恩病并发症 被引量:8
2
作者 郑凯 黄敏 +1 位作者 庞智 褚行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85-1489,共5页
目的评估经腹肠道超声(TBUS)诊断小肠克罗恩病(SBCD)并发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确诊SBCD患者10年42例次超声检查,包括活动期26例次(活动期组)、缓解期16例次(缓解期组)的声像图特征,观察超声评估病变活动度结果与Harvey-Bradsha... 目的评估经腹肠道超声(TBUS)诊断小肠克罗恩病(SBCD)并发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确诊SBCD患者10年42例次超声检查,包括活动期26例次(活动期组)、缓解期16例次(缓解期组)的声像图特征,观察超声评估病变活动度结果与Harvey-Bradshaw指数(HBI)的一致性。结果TBUS与HBI评估病变活动度的一致性较高(Kappa=0.897)。瘘、脓肿、炎性包块均见于活动期组;活动期组狭窄、爬行脂肪征、淋巴结炎、腹腔积液等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缓解期组(P均<0.05),肠壁及爬行脂肪厚度明显大于缓解期组(P均<0.01)。42例次超声检查中,15例次见肠管狭窄,8例次见瘘;31例次病变肠壁周围脂肪组织炎性增生,20例次见多发肠系膜淋巴结炎;腹腔积液16例次,腹部包块9例次,其中5例次伴脓肿,穿孔1例次,炎性息肉8例次,憩室形成3例次。结论TBUS能准确显示SBCD腹部并发症,可作为评估SBCD并发症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小肠 并发症 腔内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准三联疗法联合益生菌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慢性胃炎的疗效 被引量:28
3
作者 徐杲 华娴 +1 位作者 华婷琰 陆雯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21期2470-2472,共3页
目的探讨标准三联疗法联合益生菌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130例Hp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三联组(65例)和联合组(65例)。三联组给予标准三联疗法(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雷贝拉唑,联合组给予标准三联疗法... 目的探讨标准三联疗法联合益生菌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130例Hp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三联组(65例)和联合组(65例)。三联组给予标准三联疗法(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雷贝拉唑,联合组给予标准三联疗法+益生菌,疗程均为2周。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束4周复查Hp并随访1年,比较2组Hp根除率、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周、2周后,2组临床症状评分均显著降低,联合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三联组(P<0.05);治疗2周后,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4%,高于其治疗1周时的77%,也显著高于三联组82%(P<0.05);联合组Hp根除率、1年复发率分别为86%、12%,三联组分别为71%、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显著低于三联组32%(P<0.05)。结论标准三联疗法联合益生菌治疗Hp相关慢性胃炎,可明显提高Hp的根治率,减轻胃黏膜炎症程度,降低复发率及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慢性胃炎 标准三联疗法 益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大肠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朱俊义 管惟苓 +2 位作者 吴德明 柴玉海 顾永平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061-1063,F003,共4页
目的 :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EGFR)在大肠癌的生长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 S- P法对 71例大肠癌标本检测 EGFR。结果 :有、无淋巴结转移组 EGFR表达率 ,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意义。不同病理分级的... 目的 :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EGFR)在大肠癌的生长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 S- P法对 71例大肠癌标本检测 EGFR。结果 :有、无淋巴结转移组 EGFR表达率 ,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意义。不同病理分级的大肠癌EGFR表达率 ,经统计学检验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单因素分析提示 EGFR阳性者生存率要低于 EGFR阴性者。结论 :EGFR在肿瘤细胞的分化及肿瘤的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大肠癌 免疫组织化学 检测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罗恩病患者饮食习惯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史肖华 郭志荣 +2 位作者 郑家驹 陈冯梅 王珍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434-436,共3页
目的旨在探查克罗恩病(CD)发生相关的膳食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4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51例CD患者和204例对照的膳食因素,分别是:是否常吃奶类、豆类、鱼类、蛋类、禽类、水果、水果是否削皮、是否常吃蔬菜、腌渍类食物、食用油的的... 目的旨在探查克罗恩病(CD)发生相关的膳食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4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51例CD患者和204例对照的膳食因素,分别是:是否常吃奶类、豆类、鱼类、蛋类、禽类、水果、水果是否削皮、是否常吃蔬菜、腌渍类食物、食用油的的选择、甜食、冷饮及茶类。对CD可能的膳食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下列膳食因素可能为CD危险因素:牛奶(aOR=2.10);豆类(OR=2.20,aOR=2.19);鱼类(OR=3.30,aOR=3.89);蛋类(OR=3.11,aOR=3.13);水果(OR=2.25,aOR=2.64)。结论常饮牛奶、常吃蛋类可能是CD的危险因素,而少吃或不吃豆类、鱼类、水果亦可能与克罗恩病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饮食习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与结肠癌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包怀鸣 陈志荣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2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与结肠癌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50例结肠癌患者血清HGF水平,其中32例行结肠癌根治术,10例因有远处转移而未手术,8例为结肠癌术后复发;同时选取15例良性肠病患者以及1...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与结肠癌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50例结肠癌患者血清HGF水平,其中32例行结肠癌根治术,10例因有远处转移而未手术,8例为结肠癌术后复发;同时选取15例良性肠病患者以及12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比较观察各组患者血清HGF水平。结果结肠癌组患者血清HGF水平高于良性肠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5);结肠癌术后复发患者血清HGF水平高于良性肠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5);行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术前血清HGF水平高于术后(P<0.05);结肠癌患者术前血清HGF水平与结肠癌的分化程度以及有无远处转移有关(P均<0.05)。结论 HGF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生长因子 结肠癌 酶联免疫吸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托必利及莫沙必利治疗肝硬化腹胀患者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施惠海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年第8期60-61,共2页
目的观察伊托必利及莫沙必利改善肝硬化患者腹胀症状的疗效,并对两者进行比较。方法 2012年8月-2013年12月在医院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234例,随机分成伊托必利组(A组)、莫沙必利组(B组)和对照组(C组)各78例。A、B 2组分别在常规治... 目的观察伊托必利及莫沙必利改善肝硬化患者腹胀症状的疗效,并对两者进行比较。方法 2012年8月-2013年12月在医院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234例,随机分成伊托必利组(A组)、莫沙必利组(B组)和对照组(C组)各78例。A、B 2组分别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伊托必利片和莫沙必利片,C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和总胆红素(TB)及症状缓解有效率的差别。结果 A、B组的肝硬化患者腹胀症状较C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在改善肝硬化患者腹胀症状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均无明显影响。结论伊托必利及莫沙必利均可有效改善肝硬化腹胀症状,且不影响肝功能,但两者间疗效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托必利 莫沙必利 肝硬化 腹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在UC临床特征评估中的价值
8
作者 徐亚 陆忠凯 陈志荣 《胃肠病学》 2012年第3期161-163,共3页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诊治有时较为困难,目前尚缺乏可反映本病临床特征的特异性生物学指标。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在评估UC临床特征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124例UC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I...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诊治有时较为困难,目前尚缺乏可反映本病临床特征的特异性生物学指标。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在评估UC临床特征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124例UC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IGF-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表达,并探讨两者与UC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和癌变的相关性。结果:UC患者外周血IGF-Ⅰ和IGFBP3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且随病情加重呈进行性下降,以中重度UC为著(P<0.05)。UC治疗有效者IGF-Ⅰ和IGFBP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以中重度UC为著(P<0.05)。UC癌变时IGF-Ⅰ和IGFBP3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IGF-Ⅰ和IGFBP3可有助于评估UC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且在预测UC癌变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结肠炎 溃疡性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标志物mesothelin在胰腺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9
作者 陈志荣 包怀鸣 +1 位作者 徐天放 张春宝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08年第6期359-361,共3页
研究胰腺癌组织mesothelin的表达及其与临床肿瘤指标的关系。收集43例手术切除的胰腺癌及39例癌旁胰腺组织石蜡标本,利用EnV ision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癌组织和癌旁胰腺组织mesothelin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43例胰腺癌组织中mesothelin... 研究胰腺癌组织mesothelin的表达及其与临床肿瘤指标的关系。收集43例手术切除的胰腺癌及39例癌旁胰腺组织石蜡标本,利用EnV ision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癌组织和癌旁胰腺组织mesothelin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43例胰腺癌组织中mesothelin阳性表达32例(74.4%),39例癌旁胰腺组织中无阳性表达病例;mesothelin阳性率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005),与肿瘤的大小、淋巴及远处转移无关(P>0.05)。结论:mesothelin在胰腺癌组织中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检测其表达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并可作为判断胰腺癌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MESOTHEL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间质瘤内镜下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马佳林 徐伟 周春晓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年第14期131-136,共6页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具有恶性潜能,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GIST是黏膜下肿瘤,病理组织获取困难,术前诊断难以明确。既往GIST多行外科手术进行切除治疗。近些年,随着内镜检查的广泛应用和超声内镜(EUS)技术的发...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具有恶性潜能,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GIST是黏膜下肿瘤,病理组织获取困难,术前诊断难以明确。既往GIST多行外科手术进行切除治疗。近些年,随着内镜检查的广泛应用和超声内镜(EUS)技术的发展,GIST的诊断水平及病理组织获取能力有很大提高。内镜在治疗GIST方面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费用低等优势。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对GIST的内镜下诊断方法、内镜活检技术以及内镜下治疗方式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超声内镜 直肠 结肠 食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CD13基因克隆及其基因转染细胞株的构建
11
作者 杨鹏 葛彦 +5 位作者 陆婷 邓云 蒋林华 殷丽丽 居颂文 居颂光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181-183,197,F0002,共5页
目的克隆人CD13全长cDNA,构建稳定表达人CD13分子的基因转染细胞株。方法提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总RNA,通过RT-PCR克隆人CD13基因,将人CD13基因重组入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EGZ-Term。将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EGZ-Term/CD13和辅助病毒... 目的克隆人CD13全长cDNA,构建稳定表达人CD13分子的基因转染细胞株。方法提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总RNA,通过RT-PCR克隆人CD13基因,将人CD13基因重组入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EGZ-Term。将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EGZ-Term/CD13和辅助病毒载体用脂质体法共转染包装细胞293T,收集含有完整重组逆转录病毒颗粒的293T细胞培养上清感染L929细胞,筛选获得Zeocin抗性的基因转染细胞。结果成功克隆人CD13基因和构建逆转录病毒载体pEGZ。Term/CD13,并成功获得稳定表达人CD13的基因转染细胞株L929/CD13。结论成功克隆了人CD13基因及其逆转录表达载体,成功制备了稳定表达人CD13的基因转染细胞株,为研究CD13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3 APN 基因转染细胞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预后效果评估 被引量:29
12
作者 徐杲 苏江 +1 位作者 华婷琰 王皓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6年第2期91-94,共4页
[目的]比较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EGC)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将EGC患者90例,随机分成ESD组(45例)和外科手术组(45例)。术后随访至少2年,比较2组手术的临床效果,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与... [目的]比较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EGC)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将EGC患者90例,随机分成ESD组(45例)和外科手术组(45例)。术后随访至少2年,比较2组手术的临床效果,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与外科手术组比较,ESD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增加,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降低(P<0.05),但ESD组、外科手术组整块切除率(93.3%∶100.0%)、治愈性切除率(84.4%∶93.3%)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9%,显著低于外科手术组的24.4%(P<0.05);术后1年、2年,ESD组与外科手术组生存率(100.0%∶100.0%)、(93.3%∶97.8%),复发率(0%∶0%)、(4.4%∶2.2%)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对EGC的治疗与外科手术疗效及预后相当,且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外科手术 预后
原文传递
我国克罗恩病不同年代发病率及患病率的比较 被引量:31
13
作者 郑家驹 史肖华 +2 位作者 竺霞霜 皇甫照 郭志荣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97-600,共4页
目的收集并分析近年来我国克罗恩病(CD)的发病情况及时代变迁。方法对2003至2007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全国性会议交流的所有CD相关描述性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检索、复习及分析,并与既往50余年(1950至2002年)的系统... 目的收集并分析近年来我国克罗恩病(CD)的发病情况及时代变迁。方法对2003至2007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全国性会议交流的所有CD相关描述性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检索、复习及分析,并与既往50余年(1950至2002年)的系统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到2003至2007年相关文献417篇,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62篇资料入选,包含2149例CD患者[男1288例,女861例;男女比例为1.50:1,年龄为2.5~86(39.9±2.2)岁]。本研究中2003至2007年报道的CD患者例数是1950至2002年(1526例)的1.41倍,发病年龄(仍以中青年患者为主)与性别之比(仍男性多于女性)无明显变化。推算2003至2007年我国的CD平均发病率及患病率分别为1.21/10万人年与2.29/10万,均比1950至2002年的相应数据(0.28/10万人年与1.38/10万)增高。结论我国大陆地区CD患者近年来进一步增多,似呈快速上升趋势,但仍低于西方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CROHN病 发病率 患病率
原文传递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疗效及对血清ProGRP、PGI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华婷琰 华娴 +2 位作者 闵寒 杨建龙 陆筱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3年第9期1731-1735,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疗效及对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胃蛋白酶原I(PGI)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8月到2022年8月收治的120例胃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手术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将选择常规内镜...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疗效及对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胃蛋白酶原I(PGI)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8月到2022年8月收治的120例胃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手术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将选择常规内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的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选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治疗费用,手术前与手术后血清ProGRP、PGI表达水平以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对比两组患者整体切除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总治疗费用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血清ProGRP、PGI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PCT、CRP、IL-6、IL-2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PCT、CRP、IL-6、IL-2均升高,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胃息肉均被完整切除,整体切除率对比无差异;且观察组穿孔、迟发性出血以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虽低于对照组,但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对胃息肉患者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常规内镜下电凝切除术均能够完整的切除胃息肉,且治疗费用相当。而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能够降低患者ProGRP、PGI水平,降低机体炎症因子反应,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胃息肉 胃蛋白酶原Ⅰ 胃泌素释放肽前体 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克罗恩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郑家驹 王毓明 +4 位作者 朱凡 顾頠 邢晔陈 周春立 沈必武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22-925,共4页
目的探讨TNFα单克隆抗体英夫利西(infliximab,IFX)单抗治疗活动性克罗恩病(CD)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传统药物治疗后未能完全缓解、手术治疗后复发或对药物不耐受的CD患者,于0、2、6周时静脉输注IFX(5mg/kg)诱导缓解治疗,... 目的探讨TNFα单克隆抗体英夫利西(infliximab,IFX)单抗治疗活动性克罗恩病(CD)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传统药物治疗后未能完全缓解、手术治疗后复发或对药物不耐受的CD患者,于0、2、6周时静脉输注IFX(5mg/kg)诱导缓解治疗,并对第一次输注后14周内的临床疗效,包括疾病活动度、血生化指标及结肠镜表现作出评估。结果10例患者接受了IFX治疗,其中男8例,女2例,中位年龄31.4岁。5例患者IFX治疗1周后即感症状得到改善,主观症状评分从2.2±0.6降为1.2±0.4(P〈0.05);简化CD活动性指数(H—B指数)从6.6±1.6降为2.1±1.0(P〈0.05);ESR、C反应蛋白、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也有明显改善;内镜下CD严重度指数也得到明显改善。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输注反应;1例患者在第3次IFX输注后,血ALT及AST暂时性升高;1例患者输注后35周出现严重贫血(二系列均减少)。结论经3次IFX静脉输注方案治疗,本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结肠镜下表现可获得较快、较好的改善。IFX长期应用的安全性尚需进一步扩大样本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HN病 英夫利西
原文传递
小肠克罗恩病的经腹超声图像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郑凯 黄敏 +2 位作者 庞智 褚行琦 邓学东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70-976,共7页
目的分析总结小肠克罗恩病肠道及肠周病变的超声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选取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临床已确诊小肠克罗恩病的患者25例,共计进行42人次经腹肠道超声检查。对其病变肠壁、肠壁外腹部并发症的... 目的分析总结小肠克罗恩病肠道及肠周病变的超声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选取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临床已确诊小肠克罗恩病的患者25例,共计进行42人次经腹肠道超声检查。对其病变肠壁、肠壁外腹部并发症的超声图像及小肠克罗恩病的活动度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病变肠壁表现:主要表现为肠壁增厚(41/42),多为全周性及全层性增厚,最厚段36人次位于下腹部,其中以右下腹最多(30/36,83.3%);活动期及严重者肠壁层次消失(16/42),僵硬,蠕动消失;26人次病变肠壁发现深达肠壁各层的溃疡。并发症表现:15人次出现狭窄,图像特征为肠壁增厚、肠腔变窄及近端肠管扩张;8人次出现瘘,图像特征为肠壁与其他器官之间的条状或分支状低回声带,含有或不含有气体强回声;爬行脂肪征30人次,图像特征为高回声脂肪团块包绕肠壁;肠系膜淋巴结炎20人次,其中18人次病灶长径<20 mm,为多发;腹腔积液16人次;腹部包块9人次,其中脓肿5人次,图像特征为炎性肿块内或肠系膜区局限性液区,透声差,无血流信号;穿孔1人次,超声图像表现为肠壁增厚,连续性中断,局部肠壁外见低回声区,腹腔内见游离液区,液区透声差;炎性息肉8人次,单发或多发,超声图像特征为凸入肠腔内的低回声或等回声凸起;憩室形成3人次,图像表现为局部肠壁变薄膨出,多位于系膜缘。活动期(超声评估)狭窄、爬行脂肪征、肠系膜淋巴结炎、腹腔积液等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缓解期(超声评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0、0.024、0.025);活动期(超声评估)肠壁和爬行脂肪的最大厚度平均值明显大于缓解期(超声评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超声与Harvey-Bradshaw指数对小肠克罗恩病活动性评估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97,P<0.05)。结论经腹肠道超声能够清晰显示小肠克罗恩病的肠道病变及肠外并发症的改变,可以较准确地评估病变的活动度,且操作灵活,患者依从性好,可以作为小肠克罗恩病的常规影像学评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小肠 克罗恩病 并发症
原文传递
溃疡性结肠炎及其并发症的几种临床、内镜与病理学改变特点 被引量:6
17
作者 郑家驹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9-279,共1页
病理学改变是临床表现的基础,临床表现是病理学改变的反映。炎症性肠病的临床与内镜表现往往直接反映了肠道病变的病理学改变特点与程度。了解病理学改变特点有助于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案的制定。
关键词 病理学改变 临床表现 内镜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 并发症 炎症性肠病 肠道病变 治疗方案
原文传递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 被引量:1
18
作者 闵寒 陈志荣 +2 位作者 徐亚 陈巍峰 龚菲 《江苏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38-1339,F0002,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0例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患者全麻下行ESD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所有病例内镜随访6个月。结果采用ESD成功切除所有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整块切除率100%,切除病...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0例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患者全麻下行ESD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所有病例内镜随访6个月。结果采用ESD成功切除所有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整块切除率100%,切除病灶直径2.5-4.0cm,平均3.2cm;从黏膜下注射至创面处理结束时间为75-145min,平均109min;术中均有少量出血(<150ml)。术后病理评估切除病变,9例切缘为阴性,1例腺癌,进一步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未见肿瘤残留,肠壁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1例发生穿孔,予以金属钛夹夹闭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4例完成6个月随访,无一例出现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采用ESD可以安全有效的切除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是一项极有前景的内镜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直肠
原文传递
顺序性治疗途径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郑家驹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872-875,共4页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具有慢性、反复、持续发作的特点。在活动性病变启动诱导缓解治疗或黏膜愈合治疗前,应制订一个患者可接受的个体化顺序性治疗方案以进行较长期的维持缓解或预防复发治疗。患者确诊后根...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具有慢性、反复、持续发作的特点。在活动性病变启动诱导缓解治疗或黏膜愈合治疗前,应制订一个患者可接受的个体化顺序性治疗方案以进行较长期的维持缓解或预防复发治疗。患者确诊后根据病变活动性与病变部位,分别按相应途径使用诱导缓解和维持缓解药物进行顺序性治疗,并在阶段性病情评估基础上调整途径和药物以进行进一步的治疗。见表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治疗前 诱导缓解治疗 病变活动性 应用 病变部位 持续发作 预防复发
原文传递
炎症性肠病顺序性药物治疗路径
20
作者 郑家驹 欧阳钦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15-421,共7页
近年来炎症性肠病(IBD)药物治疗进展较快。但目前仍有较多患者未得到有效治疗,其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治疗开始时未制定具有预期目标的治疗方案;反复使用不能达到有效控制炎症作用的药物,或同时使用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叠加治... 近年来炎症性肠病(IBD)药物治疗进展较快。但目前仍有较多患者未得到有效治疗,其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治疗开始时未制定具有预期目标的治疗方案;反复使用不能达到有效控制炎症作用的药物,或同时使用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叠加治疗,剂量低,治疗不足,疗效欠佳,而副作用增多;治疗过程中随意变更药物或治疗方案,或患者治疗依从性差,使肠道病变未能得到有效控制,长期处于慢性活动状态,最终产生严重或难以治疗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药物治疗 路径 治疗方案 有效治疗 反复使用 治疗不足 疗效欠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