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外膜氧合在心胸外科围术期临床应用与经验总结
1
作者 仇冰梅 张雷 +3 位作者 张晓华 周志强 吴海卫 王常田 《东南国防医药》 2021年第4期416-418,共3页
目的分析总结体外膜氧合(ECMO)在心胸外科围术期应用管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接受ECMO治疗的14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23~71(49.93±13.77)岁。ECMO辅助方式:10例采用静脉-动脉(... 目的分析总结体外膜氧合(ECMO)在心胸外科围术期应用管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接受ECMO治疗的14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23~71(49.93±13.77)岁。ECMO辅助方式:10例采用静脉-动脉(V-A)模式,3例采用静脉-静脉(V-V)模式,1例V-A转为静脉-动脉-静脉(V-A-V)再转为V-V模式。结果辅助循环时间6~288(94.14±73.85)h。7例(50%)患者成功脱离ECMO并痊愈出院。其余7例中5例死亡,其中心血管外科3例(33.33%),胸外科2例(40%),死亡原因有循环衰竭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感染性休克2例、出血1例;另2例因家属放弃自动出院回当地治疗,随访1周内死亡。ECMO治疗期间出血3例,膜肺血栓1例,出现插管远端肢体缺血1例。结论ECMO是辅助治疗心胸外科围术期难治性重症循环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正确掌握ECMO适应证和介入时机,减少并发症以及及时纠正原发病因可以提高ECMO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氧合 心胸外科围术期 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正中开胸升主动脉根部阻断灌注心脏停搏液体外循环模型的建立
2
作者 仇冰梅 王雷 +4 位作者 丁培成 章兴 许汝坤 胡兰鑫 王安立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4年第4期313-317,323,共6页
目的建立大鼠正中开胸模拟心肺转流(CPB)升主动脉根部阻断灌注心脏停搏液心脏停搏及复苏过程。方法选取10只成年雄性SD大鼠350~450 g,吸入诱导及腹腔注射麻醉后气管插管接小动物呼吸机辅助通气。右颈内静脉穿刺自制带侧孔引流管,尾动脉... 目的建立大鼠正中开胸模拟心肺转流(CPB)升主动脉根部阻断灌注心脏停搏液心脏停搏及复苏过程。方法选取10只成年雄性SD大鼠350~450 g,吸入诱导及腹腔注射麻醉后气管插管接小动物呼吸机辅助通气。右颈内静脉穿刺自制带侧孔引流管,尾动脉灌注建立体外循环,股动脉监测血压。CPB开始,正中开胸,暴露心脏,阻断升主动脉,经升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脏停搏液,阻断30 min后开放升主动脉,予以氯化钙、小剂量肾上腺素、速尿,待血流动力学稳定及血气调整满意后停机。分别于CPB开始前、CPB开始、CPB 10 min、升主动脉阻断、阻断10 min、20 min、开放升主动脉、停机、停机后2 h采集血液进行血气分析并观察停机后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7只大鼠成功建模,1只在开胸过程中呼吸心跳骤停,1只颈内静脉穿刺失败出血性休克死亡,1只颈内静脉插管过深刺激窦房结导致心脏骤停。转机时间(72±12)min,后并行时间(21±6)min,CPB期间红细胞压积显著低于基线生理值,各检测点血气均符合CPB正常标准要求。结论大鼠正中开胸CPB升主动脉阻断模型是一种成本低廉、稳定可靠的实验模型,可以作为心脏手术患者器官损伤、心肌保护等的替代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动物模型 体外循环 正中开胸 升主动脉阻断 心肌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反应蛋白与清蛋白比值对食管癌根治术后早期吻合口瘘的辅助诊断价值 被引量:6
3
作者 王荣春 刘小龙 +7 位作者 齐晨 刘译阳 彭昊 陈豪 买买提江•艾木都拉 麦尔哈巴•买提亚森 易俊 李德闽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68-1072,共5页
目的既往多项研究探讨C-反应蛋白(CRP)对吻合口瘘的预测价值,但其衍生的整合指标,即CRP与清蛋白比值(CAR)对瘘的辅助诊断价值尚未得到明确的阐释。文中探讨CAR在食管癌根治术后早期吻合口瘘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 目的既往多项研究探讨C-反应蛋白(CRP)对吻合口瘘的预测价值,但其衍生的整合指标,即CRP与清蛋白比值(CAR)对瘘的辅助诊断价值尚未得到明确的阐释。文中探讨CAR在食管癌根治术后早期吻合口瘘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接受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术后第1、3、5天(POD1、3、5)的CRP和清蛋白水平。绘制ROC曲线以评价单一指标和整合指标对吻合口瘘的诊断价值。经logistic多元回归方程得出CAR独立的效应值。最后将CAR与吻合口瘘的发生进行曲线拟合。结果研究最终纳入了417例患者,其中53例(12.7%)患者发生了吻合口瘘。CAR POD3和CRP POD3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2和0.704。整体上,CAR POD3是早期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0,95%CI:1.13~1.49,P=0.002)。CAR<7.4是瘘的危险因素(OR=1.40,95%CI:1.20~1.70,P<0.001);CAR≥7.4却与瘘呈负相关(OR=0.90,95%CI:0.50~1.40,P=0.627)。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患者CAR也与瘘呈负相关(OR=0.7995%CI:0.46~1.34,P=0.3800)。结论对于年龄≥55和CAR<7.4患者,CAR POD3可以作为食管癌术后早期瘘的辅助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清蛋白 吻合口瘘 危险因素 食管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中股静脉-股动脉转流的体外循环管理 被引量:3
4
作者 仇冰梅 王康 +4 位作者 张雷 吴海卫 张晓华 王常田 李德闽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9-81,共3页
目的目前胸腹主动脉置换术(TAAR)中股静脉-股动脉转流的体外循环管理相关报道较少。文中旨在探讨采用股静脉-股动脉转流下TAAR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4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9例接受TAAR体外循环... 目的目前胸腹主动脉置换术(TAAR)中股静脉-股动脉转流的体外循环管理相关报道较少。文中旨在探讨采用股静脉-股动脉转流下TAAR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4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9例接受TAAR体外循环管理患者的临床资料。TAAR术中采用股静脉-股动脉插管部分体外循环转流联合腹腔器官持续灌注的体外循环管理。统计分析主要评价指标肾、脊髓术后损伤情况,以及肠系膜、腹腔干缺血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均无截瘫、肠缺血。2例患者术后出现脊髓可逆性缺血性损伤,经治疗后改善;1例术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经治疗肾功能恢复;1例患者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经治疗症状改善;其余患者恢复良好,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中采用股静脉-股动脉插管部分体外循环转流联合腹腔器官持续灌注的体外循环管理,技术安全可行,腹腔器官保护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动静脉插管 胸腹主动脉置换术 股静脉-股动脉转流 体外循环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斯特保护液与含血停搏液在David及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中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5
5
作者 仇冰梅 孙磊 +6 位作者 张雷 张晓华 王常田 吴海卫 周志强 申翼 李德闽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9年第2期76-80,共5页
目的探讨康斯特保护液(HTK液)与含血停搏液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行David手术及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中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本院行该手术的38例患者,按其心肌保护时采用不同的灌注液分为两组:HT... 目的探讨康斯特保护液(HTK液)与含血停搏液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行David手术及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中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本院行该手术的38例患者,按其心肌保护时采用不同的灌注液分为两组:HTK液组(n=19)和4∶1含血心脏停搏液组(n=19)。分别收集术前(T1)、开放升主动脉后10 min(T2)、术后24 h(T3)、术后48 h(T4)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血清肌钙蛋白I(c Tn I)、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等情况。结果两组围术期各2例患者出现死亡,其中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死于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死于继发腹主动脉破裂出血。含血停搏液和HTK液两组转机时间、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停搏液用量两组有差异。两组患者血液心肌酶谱浓度在升主动脉开放后及术后24 h均显著升高(P <0.01),术后48 h开始呈下降趋势,CK浓度在T2、T4时间点HTK液组显著低于含血停搏液组(P <0.05),CKMB浓度在T3时间点HTK液组显著低于含血停搏液组(P <0.05),cTnI浓度在T3、T4时间点HTK液组显著低于含血停搏液组(P <0.01,P <0.05),两组患者费用有差异(P <0.01)。结论两种心肌保护液都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CK浓度在T2、T4时间点、CKMB浓度在T3时间点、c Tn I浓度在T3、T4时间点HTK液组显著低于含血停搏液组(P <0.05),从心肌酶谱数值上其心肌保护效果优于含血停搏液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低温停循环 主动脉夹层 David手术 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术 心肌保护 HTK液 含血停搏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阻抗成像技术在战创伤液气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齐晨 徐杨(综述) +1 位作者 易俊 申翼(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15-718,共4页
目前战创伤救治一线液气胸的诊断面临检查手段匮乏、诊断效率低下等难题。电阻抗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的成像技术,在重症患者肺通气监测等方面已开展临床应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电阻抗成像在胸腔积气、胸腔积液诊断方面的应用... 目前战创伤救治一线液气胸的诊断面临检查手段匮乏、诊断效率低下等难题。电阻抗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的成像技术,在重症患者肺通气监测等方面已开展临床应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电阻抗成像在胸腔积气、胸腔积液诊断方面的应用,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研究进展。文章拟探讨电阻抗成像技术在战创伤液气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抗成像 战创伤 液气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甲环酸在迷宫Ⅲ手术中血液保护的临床分析
7
作者 仇冰梅 张雷 +3 位作者 张晓华 吴海卫 李德闽 王常田 《东南国防医药》 2022年第5期531-533,共3页
目的总结氨甲环酸在迷宫Ⅲ手术中血液保护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1年8月82例迷宫Ⅲ合并慢性房颤的心脏外科疾病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按其有无输注氨甲环酸及不同给药方式分为3组,未输注氨甲环酸组(未输注组)23例,常... 目的总结氨甲环酸在迷宫Ⅲ手术中血液保护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1年8月82例迷宫Ⅲ合并慢性房颤的心脏外科疾病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按其有无输注氨甲环酸及不同给药方式分为3组,未输注氨甲环酸组(未输注组)23例,常规给药氨甲环酸组(常规给药组)19例,优化给药方案氨甲环酸组(优化给药组)40例。收集各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手术结束时(T1)、术后24 h(T2)、术后72 h(T3)各时间点凝血指标、引流液量。结果未输注组术后血小板(PLT)值较常规给药组和优化给药组下降明显,在T2、T3时间点下降更为显著(P<0.05),常规给药组PLT值低于优化给药组(P<0.05);未输注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IB)值(2.09±1.22)g/L在T1时间点显著低于优化给药组(2.94±1.41)g/L(P<0.05),未输注组患者FIB值(2.93±1.28)g/L在T2时间点显著低于优化给药组(3.93±1.10)g/L(P<0.01)。常规给药组和优化给药组在术后24 h、48 h、72 h心包纵隔引流液总量显著少于未输注组(P<0.01);优化给药组在术后24 h、48 h、72 h心包纵隔引流液总量显著少于常规给药组(P<0.01)。结论氨甲环酸在迷宫Ⅲ治疗慢性房颤的手术中具有血液保护作用,优化给药方式较常规持续泵注给药方式可进一步改善术后患者凝血功能及减少心包纵隔引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心脏外科疾病 迷宫Ⅲ手术 血液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肺转流用于迷宫Ⅲ手术单中心经验
8
作者 仇冰梅 张雷 +3 位作者 张晓华 吴海卫 李德闽 王常田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1年第3期141-143,178,共4页
目的总结本中心100例Cox迷宫Ⅲ治疗心脏外科疾病合并慢性心房颤动(AF)的心肺转流(CPB)管理策略的经验。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20年8月,本科共施行迷宫Ⅲ手术治疗心脏外科疾病合并慢性AF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在中低温CPB下采用切和缝的... 目的总结本中心100例Cox迷宫Ⅲ治疗心脏外科疾病合并慢性心房颤动(AF)的心肺转流(CPB)管理策略的经验。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20年8月,本科共施行迷宫Ⅲ手术治疗心脏外科疾病合并慢性AF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在中低温CPB下采用切和缝的方法同期完成迷宫Ⅲ及心脏外科手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3%),CPB时间89~274(175.1±3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6~180(114.8±23.5)min。二次开胸止血2例(2%,非迷宫切口),气管切开4例,持续性肾替代治疗7例,术后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4例(出院前和术后3个月各2例)。术后住院天数9~48(15±9)d。出院时窦性心律84例(86.6%,84/97),房颤5例(5.2%,5/97),交界性心律8例(8.2%,8/97)。结论良好的CPB管理、术中心肌保护及血液保护是迷宫Ⅲ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脏外科疾病 迷宫手术 心肺转流 心肌保护 血液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胸部战创伤分级救治的现状及思考
9
作者 张鹏 申翼 《联勤军事医学》 2025年第2期172-176,共5页
目的总结现代胸部战创伤的分级救治现状,探索现代胸部战创伤分级救治的新模式。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现代胸部战创伤分级救治现状及模式,结合我军当前卫勤保障体系的特点和需求,探索适合我军的现代胸部战创伤分级救治的新模式。结果现... 目的总结现代胸部战创伤的分级救治现状,探索现代胸部战创伤分级救治的新模式。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现代胸部战创伤分级救治现状及模式,结合我军当前卫勤保障体系的特点和需求,探索适合我军的现代胸部战创伤分级救治的新模式。结果现代胸部战创伤具有伤员伤情危重化、致伤因素多样化、识别诊断复杂化等特点。现代胸部战创伤分级救治的策略主要围绕战场院前紧急救治、战地医院综合救治及战后医院康复救治三阶梯展开,目前仍存在医疗后送不及时、专科人才不充足、研究数据不规范等问题。结论可以通过提升战术战伤救治质量,优化胸部战伤救治流程;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促进军地融合交流学习;建立胸部战创伤数据库,深入战伤救治模式研究来构建现代胸部战创伤分级救治新模式,以满足现代战争中战伤救治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伤 战创伤 分级救治 救治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心脏手术后患者口渴护理干预流程的构建 被引量:10
10
作者 屈蕊 仲继红 +2 位作者 朱学敏 叶磊 张爱琴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年第7期881-888,共8页
目的:构建ICU心脏手术后患者口渴的护理干预流程,用于指导临床实践,为心脏术后患者口渴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获取、评价危重患者口渴相关文献,经课题组讨论,制订口渴干预流程初稿。采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咨询,... 目的:构建ICU心脏手术后患者口渴的护理干预流程,用于指导临床实践,为心脏术后患者口渴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获取、评价危重患者口渴相关文献,经课题组讨论,制订口渴干预流程初稿。采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咨询,最终确定ICU心脏术后患者口渴的护理干预流程。结果:通过2轮专家咨询,形成4个一级指标(干预前评估、分级干预、干预后评价、健康宣教),11个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2轮专家咨询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3和0.85,Kendall's W值分别为0.259和0.214。结论:专家咨询意见趋于一致,权威性高,协调程度好,可为ICU心脏手术后患者口渴护理干预流程的构建提供科学管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心脏手术 口渴 护理干预
原文传递
达芬奇机器人食管癌根治术左侧胸膜部分切除后纵隔引流管置入左侧胸腔与置于纵隔内的效果差异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杨 彭昊 +4 位作者 胡力文 秦涛 仲继红 申翼 易俊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40-1147,共8页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食管癌根治术中部分切除左侧纵隔胸膜后将纵隔引流管置入左侧胸腔内的引流效果,并与传统的纵隔引流管置于食管床内的方法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1年3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心胸外科由同...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食管癌根治术中部分切除左侧纵隔胸膜后将纵隔引流管置入左侧胸腔内的引流效果,并与传统的纵隔引流管置于食管床内的方法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1年3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心胸外科由同一医疗组医生行达芬奇机器人食管癌根治术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8例、女18例,年龄52~79岁。所有患者均从右侧进胸,术中部分切除左侧纵隔胸膜。根据纵隔引流管置管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置于纵隔食管床内;观察组经胸膜破口置入左侧胸腔同时留置部分侧孔于纵隔内。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左侧胸腔穿刺或置管比例、吻合口瘘发生率及吻合口愈合时间、肺部感染等其它并发症、术后疼痛评分以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手术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因左侧大量胸腔积液需再次胸腔穿刺或置管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5.6%vs.21.4%,P=0.020)。两组吻合口瘘的发生率(3.7%vs.7.1%,P=0.651)及吻合口愈合时间[(18.56±4.27)d vs.(24.33±5.48)d,P=0.30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肺部感染等其它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疼痛评分等方面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达芬奇机器人食管癌根治术中部分切除纵隔胸膜的患者,将引流管经纵隔胸膜置入对侧胸腔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胸腔积液的排出,减少了患者术后左侧胸腔穿刺或置管的风险,可能对患者术后恢复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纵隔引流管 胸腔积液 达芬奇外科系统 加速康复外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