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中部海岸互花米草盐沼底栖动物的组成特征 被引量:10
1
作者 谢文静 高抒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53-560,共8页
在江苏海岸,人工引种的互花米草正在成为盐沼植被的优势物种.为了了解互花米草引种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调查了互花米草盐沼底栖动物的组成特征.在王港地区互花米草滩由西向东设置的4个站位上,进行了夏初和秋末两个时期的野外调查,采集... 在江苏海岸,人工引种的互花米草正在成为盐沼植被的优势物种.为了了解互花米草引种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调查了互花米草盐沼底栖动物的组成特征.在王港地区互花米草滩由西向东设置的4个站位上,进行了夏初和秋末两个时期的野外调查,采集了40个样方内可见的全部动物样本,记录了环境特征.在实验室鉴定了样本的种属,测量了动物介壳的长度.对所获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本区互花米草盐沼中有7种大型底栖动物,夏初和秋末生物种类相同,但秋末生物量明显高于夏初.在代表性种属中,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的壳长从初夏到秋末有明显增大,而秋末粗糙滨螺(Littorna scabra)和赤豆螺(Bithynia fuchsiana)比初夏小且少.在互花米草盐沼的不同部位,腹足类物种分布有显著差异.现场观察数据显示,一些当地盐沼动物已经适应于在人工引种的互花米草盐沼中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盐沼 底栖动物 生物量 介壳长度 江苏海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中南通河流生态系统中植物灌溉的调查研究
2
作者 董科 须景昌 +4 位作者 严如忠 王颖 史运良 柯贤坤 周旅复 《环境与发展》 2017年第5期197-198,200,共3页
将南通沿江农业区、崇明岛的27条河流作为研究对象,用一元回归方程求取灌溉面积、排洪面积同蓄水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设计公式计算这三项变量的综合指数。现有渠道基本上能满足供水需求,但利用效率很低,且不适应进一步扩大灌区的要求。... 将南通沿江农业区、崇明岛的27条河流作为研究对象,用一元回归方程求取灌溉面积、排洪面积同蓄水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设计公式计算这三项变量的综合指数。现有渠道基本上能满足供水需求,但利用效率很低,且不适应进一步扩大灌区的要求。引入灌区快速评估方法,设计指标体系评价南通河渠的灌溉状况,说明供水能力低下。应当使长江的输水渠系更加密集,并在途中节约用水,提高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 植物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水下三角洲^(210)Pb分布特征及其沉积速率 被引量:30
3
作者 张瑞 潘少明 +1 位作者 汪亚平 高建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04-713,共10页
通过对长江水下三角洲采集的十个沉积物柱状样中的放射性核素210Pb分析得知,长江水下三角洲表层210Pb放射性比度在2.15~4.22dpm.g-1之间,210Pb沉降通量在1.50~11.21dpm.cm-2yr-1之间,过剩210Pb总量在>48.29~>361.68dpm.cm-2之... 通过对长江水下三角洲采集的十个沉积物柱状样中的放射性核素210Pb分析得知,长江水下三角洲表层210Pb放射性比度在2.15~4.22dpm.g-1之间,210Pb沉降通量在1.50~11.21dpm.cm-2yr-1之间,过剩210Pb总量在>48.29~>361.68dpm.cm-2之间;210Pb沉降通量以及过剩210Pb总量均高于理论值,这表明在沉积物中存在210Pb的净输入和聚集。由210Pb放射性比度剖面所反映的沉积速率可知长江水下三角洲泥质沉积区沉积速率介于1.36~4.11cm.yr-1之间;总体上呈现近岸沉积速率较低,沿31°N纬线向20m等深线沉积速率升高的趋势,从122°15′E到122°30′E范围为长江水下三角洲的泥质沉积物堆积中心,其平均沉积速率为3.51cm.yr-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速率 沉积通量 过剩210Pb总量 长江口 水下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海交互作用沉积与平原地貌发育 被引量:47
4
作者 王颖 傅光翮 张永战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74-689,共16页
河流是搬运陆源泥沙的主要动力,对相邻的海岸海洋沉积动力有巨大影响。中国河流汇入海洋中的泥沙曾占全球入海泥沙的10%,现代中国边缘海大陆架在晚更新世时曾是海岸平原,河-海交互作用是形成海岸平原与浅海输积泥沙的主要因素。本文选择... 河流是搬运陆源泥沙的主要动力,对相邻的海岸海洋沉积动力有巨大影响。中国河流汇入海洋中的泥沙曾占全球入海泥沙的10%,现代中国边缘海大陆架在晚更新世时曾是海岸平原,河-海交互作用是形成海岸平原与浅海输积泥沙的主要因素。本文选择5个不同类型的河流展示其不同的泥沙运动与河口沉积的特性以及对相邻陆架之影响,包括:1)强潮型动力的鸭绿江河口湾,形成从陆向海与从海向陆的双向水流交汇沉积,海岸形成潮流脊体系。2)季风波浪为主导动力的滦河口,以泥沙的横向运动为主,形成沙坝环绕的双重海岸,沉积粒径自海向陆减小;沿岸浪流携运泥沙向河口两侧分布,使沙坝具有沙咀状的复合特点。3)弱潮型、多沙的黄河口,径流于两侧堆积指状沙咀,沙咀下风侧形成粉砂粘土淤泥湾,沿岸流携运泥沙向渤海湾延伸为淤泥舌。4)径流与沿岸流组合作用的沉积模式,以长江口为代表,泥沙沿岸向南输运为主导,向海岸与向内陆架构成颗粒变细的带状沉积,外陆架出露残留砂。5)充填河口湾的三角洲,以珠江为代表,河流分汊与会潮点泥沙堆积,悬移质扩散至湾外,被沿岸流携带沿海岸向SW运移,外陆架为残留砂沉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述河流均受到人为活动的改造影响,河流自然过程与河海交互作用效应均发生改变。本文主要以滦河三角洲为例阐述河-海交互作用与平原的地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海交互作用 沉积模式 黄河口 长江河口 海岸海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西洋潮道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沉积环境 被引量:13
5
作者 殷勇 张宁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8-628,共11页
利用首次在江苏大丰港岸外西洋潮流通道内获取的钻孔沉积物,通过沉积相分析和浅地层剖面解译,结合同位素测年,对西洋长周期演变和成因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共识别出7种沉积相,即:潮道底部滞留相、潮间—潮下相、贝壳层、潟湖相、泛滥平... 利用首次在江苏大丰港岸外西洋潮流通道内获取的钻孔沉积物,通过沉积相分析和浅地层剖面解译,结合同位素测年,对西洋长周期演变和成因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共识别出7种沉积相,即:潮道底部滞留相、潮间—潮下相、贝壳层、潟湖相、泛滥平原相、滨海湖沼相及滨海沙坝相。西洋潮流通道长周期演化显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研究区经历了滨海沙坝→滨海湖沼→泛滥平原→滨岸潟湖→潮流沙脊→潮道充填→潮道侵蚀一系列复杂的沉积环境演变。进入全新世,随着海侵的加剧,潮流作用逐渐增强并改造下伏沉积物形成潮流沙脊。晚全新世期间,中全新世形成的潮流沙脊沉积体系面临调整,西洋潮流通道在此期间通过沙脊蚀低形成。公元1128—1855年黄河夺淮,带来大量泥沙,充填了西洋潮流通道。随着黄河北归、沙源被切断,潮道底部遭受强烈冲刷和侵蚀,遂成为强潮水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晚更新世 沉积相 沉积环境 西洋潮流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开发的思考 被引量:4
6
作者 徐亮 朱强 高敏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11727-11728,共2页
介绍了江苏沿海地区的概况,分析了其具备的优势,并提出了经济开发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沿海地区 经济开发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小型自动水下环境探测器及其对我国近海环境监测技术的启示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振克 王万芳 《科技创新导报》 2008年第1期67-68,共2页
环境数据的采集是开展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美国小型自动水下环境探测器是海洋环境监测中具有创新性、集成性的特征,对近海、河口海岸环境的监测十分有利。我国近海富营养化问题严重,开展类似的自动水下环境探测器的研制和开发具有重要... 环境数据的采集是开展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美国小型自动水下环境探测器是海洋环境监测中具有创新性、集成性的特征,对近海、河口海岸环境的监测十分有利。我国近海富营养化问题严重,开展类似的自动水下环境探测器的研制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海洋环境监测传感器、信息无线传输和水下机器人三者之间的系统集成技术领域,还有诸多难题需要攻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探测器 海洋环境 监测 高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沙波运动估算推移质输沙率的误差分析
8
作者 青平 唐郑亮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2期179-182,共4页
通过沙波运动估算推移质输沙率的方程分析,论证误差的主要来源不是推移质泥沙和悬移质泥沙之间的交换,而是由波谷附近涡流区的逆向推移造成的。涡流区的长度决定着误差的大小和正负。因此误差的大小和沉积物粒度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和... 通过沙波运动估算推移质输沙率的方程分析,论证误差的主要来源不是推移质泥沙和悬移质泥沙之间的交换,而是由波谷附近涡流区的逆向推移造成的。涡流区的长度决定着误差的大小和正负。因此误差的大小和沉积物粒度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和流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波 推移质输沙率 悬移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海交互作用与黄东海域古扬子大三角洲体系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颖 邹欣庆 +2 位作者 殷勇 张永战 刘绍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55-1064,2,共10页
河海交互作用与堆积型大陆架发育,是中国海浅海地貌的主要特色。发源于世界屋脊的大河中有5条汇人中国海,源远流长,携运了巨量泥沙被阻积于岛弧背侧的边缘海中。经过漫长的新生代地质时期,尤其是在中、晚更新世堆积为陆架,并经历着全新... 河海交互作用与堆积型大陆架发育,是中国海浅海地貌的主要特色。发源于世界屋脊的大河中有5条汇人中国海,源远流长,携运了巨量泥沙被阻积于岛弧背侧的边缘海中。经过漫长的新生代地质时期,尤其是在中、晚更新世堆积为陆架,并经历着全新世海侵过程中的浪流改造。作者通过近30年对区域海岸海洋研究的成果积累,逐渐认识到:在南黄海-东海海域,分布着一个巨型的三角洲体系:基底的大三角洲是中、晚更新世由古长江、古黄河两条世界级大河输水供沙,受季风波浪和潮流作用形成的,其发育时代应在长江贯通下游汇入黄、东海以后;其上叠置发育了规模逐次减小的古江河三角洲、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全新世—现代长江三角洲和历史时期的废黄河三角洲,组成巨型的复合三角洲体系,表层经全新世以来海侵改造发育了波浪与潮流共同作用的沙脊地貌。大三角洲体系覆盖着东海及南黄海海底,形成大陆架表层沉积地貌。这一巨型的河-海交互作用大陆架、三角洲体系,独具特色,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建议:首先需进行一体化全方位的多项调查,包括遥感影像判识,水深与地震剖面探测,海底底质与钻孔取样,以及现代水文泥沙测量等,阐明其分布与环境特征;再进一步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地质地理、地貌、沉积、海洋动力、海平面变化与河流变迁、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等,期以阐明古扬子大三角洲体系各组成部分分布的范围、沉积组成和地貌特点,以及相互叠置关系。最终期以揭示中、晚更新世以来河-海交互作用过程与动力机制、海岸变迁与陆架堆积发育等基础科学问题,为亚太边缘海与大河相互作用的堆积型陆架发育提供实证,丰富海洋地质学理论。同时,可阐明现代海岸滩涂的蚀、淤动态,为新生土地资源规划利用,物源及陆架海疆权益维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海交互作用 古扬子大三角洲体系 堆积型大陆架南黄海-东海海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