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代南京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研究综述 被引量:4
1
作者 殷洁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7-161,共5页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源远流长,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更达到史无前例的规模。南京作为明王朝的兴国之所在,皇权中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决定了南京成为中外交往的核心地带,现存的造船厂、郑和墓、洪保墓、淳泥国王墓等多处遗迹也印证了南京...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源远流长,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更达到史无前例的规模。南京作为明王朝的兴国之所在,皇权中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决定了南京成为中外交往的核心地带,现存的造船厂、郑和墓、洪保墓、淳泥国王墓等多处遗迹也印证了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受海上丝绸之路影响最直接、显著、深远的一座城市。郑和团队七下西洋共访问国家三十多个,带去大批中国的丝绸、瓷器、铜铁器等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也带回到访国家的宝石、特产、香料等,不仅开辟了中国到东南亚直至非洲十万余里的航线,更为重要的是打开了与亚非各国文化、贸易交往的大门,横贯东西的海上丝绸之路为沟通东西方文明、促进不同民族相互交流和合作做出过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早期佛教遗存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论
2
作者 贺云翱 潘婷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4-94,共11页
中国早期佛教考古是指从佛教正式传入的东汉至两晋时期的佛教考古。这一时期的佛教遗存发现相对较少,有些佛教遗物在形态和性质上较为模糊,不易辨识,但它们对研究佛教如何进入中国及进入中国后的早期历史表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19... 中国早期佛教考古是指从佛教正式传入的东汉至两晋时期的佛教考古。这一时期的佛教遗存发现相对较少,有些佛教遗物在形态和性质上较为模糊,不易辨识,但它们对研究佛教如何进入中国及进入中国后的早期历史表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直到近年,学者们对中国境内发现的早期佛教遗存的性质、时代、分期、艺术风格、传入路径等开展了大量研究,相关成果对认识东汉至两晋时期的佛教历史文化具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至两晋时期 佛教考古 佛教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传统考古学方法的瓷质遗物研究局限与对策
3
作者 马涛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62-67,72,共7页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古代中国,尤其是汉代以后,瓷器成为各个阶层最主要的日用器具,用量极大。瓷质遗物可以较好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是研究历史时期考古的最佳遗物之一。但截至目前,在发掘报告和论文中,基于传统考古学方...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古代中国,尤其是汉代以后,瓷器成为各个阶层最主要的日用器具,用量极大。瓷质遗物可以较好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是研究历史时期考古的最佳遗物之一。但截至目前,在发掘报告和论文中,基于传统考古学方法的瓷质遗物研究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从考古类型学、定名、配图、历史文献和科技方法的运用这五大方面做列举说明和案例分析,旨在厘清瓷质遗物和陶质遗物在研究方法上的异同。为促进瓷质遗物更深更广的考古学研究,做一些初步尝试,并提出了具体方法论层面上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瓷质遗物 考古类型学 定名 配图 历史文献 科技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者印象:广州外销画对中国形象的建构 被引量:3
4
作者 殷洁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7-51,共5页
18世纪中叶,广州成为一口通商之地,外销画作为一种采用西方画技展现中国社会各场域的纪实性绘画形式应时而生,这种全景式的图像资料成为西人理解中国的视觉蓝本。尽管外销画本身存在程式化创作、对西式画技的过度效仿以及西人订制的问题... 18世纪中叶,广州成为一口通商之地,外销画作为一种采用西方画技展现中国社会各场域的纪实性绘画形式应时而生,这种全景式的图像资料成为西人理解中国的视觉蓝本。尽管外销画本身存在程式化创作、对西式画技的过度效仿以及西人订制的问题,然而有限的偏差不足以影响外销画的整体写实性。开放包容的广州口岸文化更赋予外销画创作者运用直白通俗的视觉图像实现跨文化语境的交流,建构起西方对中国形象的深入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销画 口岸文化 中国形象 他者一 文化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元人口迁移与瓷器支圈覆烧技术南传 被引量:2
5
作者 胡雪琪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15年第11期31-35,共5页
北宋后期定窑窑工发明的支圈覆烧技术,在南宋和元代被许多南方窑场采用。通过对比这一时期人口迁移路线图与采用支圈覆烧技术的窑场分布图就会发现,人口迁移与支圈覆烧技术南传之间存在密切相关关系。新的装烧方法传入南方之后,各地窑... 北宋后期定窑窑工发明的支圈覆烧技术,在南宋和元代被许多南方窑场采用。通过对比这一时期人口迁移路线图与采用支圈覆烧技术的窑场分布图就会发现,人口迁移与支圈覆烧技术南传之间存在密切相关关系。新的装烧方法传入南方之后,各地窑场根据自身的生产状况、技术传统及市场定位,对是否采用新技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 人口迁移 支圈覆烧技术 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考古的美食博主的微旅行:以味蕾追溯历史
6
作者 张良仁 《中学生天地(初中综合版)(A版)》 2024年第7期39-41,共3页
我今年五十五岁,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学习与工作中,我一直在和考古打交道,直到去年我才开启了一段全新的体验——美食探店。从考古教授化身成美食探店博主,其实并没有多么复杂的缘由。
关键词 追溯历史 美食 考古 旅行 博主 打交道
原文传递
南北朝石刻、壁画中的神怪像——祆教元素与本土艺术的“文化冲突” 被引量:1
7
作者 樊响 殷洁 《亚太艺术》 2021年第1期60-80,共21页
南朝石刻中的造像,尤其是萧宏墓碑上充满异域风情和复杂性的纹样,使得一种造型奇特的神怪像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对其形象的解读多元,“乌获”、祆教“神王”“方相氏”等实际上体现了不同宗教或地方艺术对石刻造像的影响;南朝时期是一... 南朝石刻中的造像,尤其是萧宏墓碑上充满异域风情和复杂性的纹样,使得一种造型奇特的神怪像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对其形象的解读多元,“乌获”、祆教“神王”“方相氏”等实际上体现了不同宗教或地方艺术对石刻造像的影响;南朝时期是一个中西交往十分频繁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进行碰撞对石刻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在北方的北朝,诸多石刻、石窟、壁画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神怪像,且学界解读不一,其身上的神秘色彩愈发浓厚。通过对南北朝著名石刻、壁画等进行梳理和对比研究,本文试图对该时期这种特殊神怪像进行合理的解释,并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得出进一步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石刻 壁画 畏兽 祆教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制瓷工艺对海洋出水瓷器保护修复的研究意义——以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马涛 杨玉洁 金爽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0-138,共9页
可移动文物中瓷质文物通常被认为理化性质比较稳定,但海洋出水的瓷质文物因为埋藏环境复杂,常有盐析、附着物、侵蚀等病害。文保工作者在对其保护修复过程中,容易将部分病害与瓷器制作过程中的制作缺陷混淆。为了在清理过程中尽可能保... 可移动文物中瓷质文物通常被认为理化性质比较稳定,但海洋出水的瓷质文物因为埋藏环境复杂,常有盐析、附着物、侵蚀等病害。文保工作者在对其保护修复过程中,容易将部分病害与瓷器制作过程中的制作缺陷混淆。为了在清理过程中尽可能保留文物历史信息,系统梳理景德镇窑传统制瓷工艺,对易与病害混淆的典型制作缺陷进行研究与识别,探讨传统制瓷工艺和成分特征对清理方法、修复材料选择方面的指导。从可识别性和耐老化性两方面讨论博物馆展览的瓷器修复尺度,结合实际工作谈瓷质文物保护修复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日后的实际工作与研究做一些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瓷器 景德镇窑 工艺 病害 保护修复 修复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赣地区古代越人的铁器化进程 被引量:2
9
作者 文国勋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2-148,共7页
湘赣地区一直是古代越人的重要聚居地,随着东周时期各国铁器的发展,湘赣地区越人也开始了铁器化进程,但这进程是伴随楚文化的南渐而逐步完成的。春秋中晚期,越文化遗址和高等级越墓中已开始出土铁质工具;至战国早中期,越人铁器使用进入... 湘赣地区一直是古代越人的重要聚居地,随着东周时期各国铁器的发展,湘赣地区越人也开始了铁器化进程,但这进程是伴随楚文化的南渐而逐步完成的。春秋中晚期,越文化遗址和高等级越墓中已开始出土铁质工具;至战国早中期,越人铁器使用进入发展阶段,除遗址外在平民墓葬中也有铁器出土;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湘赣地区越人完成铁器化的进程,种类数量增多、分布范围向南扩大,为湘赣地区越文化融入汉文化一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赣地区 越人 铁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漏斗功用初考 被引量:2
10
作者 满泽阳 《农业考古》 2018年第3期148-155,共8页
漏斗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期,此后作为中国传统器具而存在于社会日常生活之中,对于研究古代饮食、医疗、农业、建筑、科技、军事等内容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历史文献资料和考古出土实物可知,漏斗自新石器时期出现以来,经过西周至元代的过渡... 漏斗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期,此后作为中国传统器具而存在于社会日常生活之中,对于研究古代饮食、医疗、农业、建筑、科技、军事等内容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历史文献资料和考古出土实物可知,漏斗自新石器时期出现以来,经过西周至元代的过渡期,在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器物形态趋向多样,功能用途也从最初的取水器逐渐扩展为制酒用器、制陶用器、饮食用器、建筑用器、医疗用器、农业用器、工业用器、军事用器、陈设器、礼器等诸多类型,而其功能用途之流变则是缘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对于漏斗功能需求的多元与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漏斗 功用 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孝经图》考辨综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顾田田 《中国美术》 2020年第3期144-149,共6页
现存《女孝经图》有故宫本、台北本、刘海粟美术馆本,这三本的时代、作者都不明确。本文从文献著录、画面内容、作者归属辨析等方面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以期为作品断代。
关键词 《女孝经图》 仕女画 书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疏附阿克塔拉遗址群2021~2022年考古发掘收获与初步认识 被引量:1
12
作者 曹凯 马鹏 曲梦圆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5-131,171,172,共9页
阿克塔拉遗址群由38处独立遗址点组成。2021~2022年,在其中的6个遗址点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灰坑、火膛、灰堆、灰沟、灶、活动面等,出土陶器、铜器、石器、骨器、铜矿石、铜炼渣等遗物百余件。基本确认了阿克塔拉遗址群是塔里... 阿克塔拉遗址群由38处独立遗址点组成。2021~2022年,在其中的6个遗址点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灰坑、火膛、灰堆、灰沟、灶、活动面等,出土陶器、铜器、石器、骨器、铜矿石、铜炼渣等遗物百余件。基本确认了阿克塔拉遗址群是塔里木盆地西南缘青铜时代的一处大型聚落遗址。阿克塔拉遗址群的发现对完善喀什地区史前文化的编年序列,构建喀什绿洲乃至新疆南疆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塔拉遗址群 青铜时代 史前聚落 时空框架
原文传递
明代徐州卫卫镇抚司遗址考古发现与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爱芹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4-48,共5页
明代各地遍设卫所,徐州卫即是其中之一,卫镇抚司隶属其下。在徐州明代地下城考古中,发现了一组组合式大型建筑基址。该建筑以五开间的宽大厅堂为中心,两边附有厢房,基址内还出土了大量的军备物品。根据厅堂前部出土的碑志可知该组建筑... 明代各地遍设卫所,徐州卫即是其中之一,卫镇抚司隶属其下。在徐州明代地下城考古中,发现了一组组合式大型建筑基址。该建筑以五开间的宽大厅堂为中心,两边附有厢房,基址内还出土了大量的军备物品。根据厅堂前部出土的碑志可知该组建筑为徐州卫卫镇抚司公署。该组建筑基址保存较为完好,结构较为完整,在目前徐州城市考古中较为罕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徐州卫 卫镇抚司 建筑遗址
原文传递
2018年渤海湾西岸地区盐业考古调查简报
14
作者 曹洋 马小飞 +1 位作者 雷建红 张宝刚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5-146,共12页
为明确渤海湾西岸地区战国以后盐业遗址的分布与保存状况,2018年春季,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以黄骅市为中心的沿海区域开展了盐业考古专项调查。调查共发现和复查了战国至明清时期的55处遗址。经初步判断,大部分与盐业生产有关... 为明确渤海湾西岸地区战国以后盐业遗址的分布与保存状况,2018年春季,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以黄骅市为中心的沿海区域开展了盐业考古专项调查。调查共发现和复查了战国至明清时期的55处遗址。经初步判断,大部分与盐业生产有关。本文按照时代先后顺序介绍了调查发现的典型遗址和遗物,并得出了一些认识:战国时,渤海湾西部沿岸应为齐国产盐区,主要生产区在武帝台贝壳堤附近和以西,调查区处于边缘位置;隋唐时期遗址点较少可能与海侵活动有关,但盐业遗址的功能、布局特征仍体现了较高的生产专业化水平;宋金元时期的遗址数量激增,说明本时期是渤海湾西岸盐业生产的繁荣期,与文献记载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岸 盐业考古调查 制盐作坊 贝壳堤
原文传递
20世纪以来五代十国的考古学研究
15
作者 朱祎 《唐史论丛》 2020年第2期287-311,共25页
传统史学认为唐亡于天祐四年(907)朱温篡唐,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至建隆元年(960)陈桥兵变入宋,是为"五代",凡五十三年。大略同一时期,建立在南方的杨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前蜀、后蜀等九个政权... 传统史学认为唐亡于天祐四年(907)朱温篡唐,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至建隆元年(960)陈桥兵变入宋,是为"五代",凡五十三年。大略同一时期,建立在南方的杨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前蜀、后蜀等九个政权及割据在今山西一带的北汉,合为"十国"。若以"十国"纪年,则"十国"结束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北汉刘继元降宋,凡七十二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研究 太平兴国 五代十国 刘继元 建隆 南汉 朱温 天祐
原文传递
六朝都城建康出土瓷器编年研究——以纪年墓资料为中心
16
作者 贺云翱 杨平平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44,共14页
本文利用纪年墓资料对六朝都城出土陶瓷进行了编年及分期专题研究。共分为八期:东汉晚至前孙吴时期、孙吴前中期、孙吴后期至西晋前期、西晋后期至东晋前期、东晋中期、东晋后期到刘宋、萧齐至梁侯景之乱、梁侯景之乱至陈朝,同时对分期... 本文利用纪年墓资料对六朝都城出土陶瓷进行了编年及分期专题研究。共分为八期:东汉晚至前孙吴时期、孙吴前中期、孙吴后期至西晋前期、西晋后期至东晋前期、东晋中期、东晋后期到刘宋、萧齐至梁侯景之乱、梁侯景之乱至陈朝,同时对分期依据和历史背景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陶瓷 建康 分期 纪年墓
原文传递
2022年江苏省盐城市串场河南段盐业遗址调查简报
17
作者 赵永正 苏楠(绘图) +5 位作者 黄诗咏(绘图) 申玲芝(绘图) 张惟杰(绘图) 曹洋 史为征 刘宗荣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8-77,共10页
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中国海盐博物馆、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联合调查队在江苏省盐城市以串场河—范公堤为中心的沿线地区开展了盐业考古专项调查。调查发现五代至清代遗址50处,与制盐业相关的遗址主要包括基层盐官官署、制盐作坊等。... 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中国海盐博物馆、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联合调查队在江苏省盐城市以串场河—范公堤为中心的沿线地区开展了盐业考古专项调查。调查发现五代至清代遗址50处,与制盐业相关的遗址主要包括基层盐官官署、制盐作坊等。此次调查是江苏地区首次盐业考古专项调查,不仅使学界对本区古代盐业生产工艺、盐业聚落空间结构及历时性变化产生了新认识,也为两淮盐业史、苏北地区海陆变迁及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城市 盐业考古 遗址调查 串场河 五代
原文传递
殷墟贞人墓冠饰及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毓灵 赵俊杰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3-60,共8页
实验室考古给田野考古发掘带来新的突破与契机。经重新梳理发掘资料及清理发现,殷墟王裕口南M103贞人墓出土的绿松石镶嵌条带状饰件是冠饰的重要部件,这在殷墟并非个案,装饰华丽、形体高大的冠饰是墓主身份的标志。
关键词 殷墟 贞人墓 冠饰 绿松石镶嵌条带状饰件
原文传递
殷墟北徐家桥墓地“南方文化因素”器物及相关问题
19
作者 何毓灵 赵清荣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9-86,共8页
本文对殷墟北徐家桥制石工匠墓地中14座随葬有南方文化因素器物的墓葬进行研究,指出该人群在墓地内分布零散,历时较长,并同样从事石器生产或管理。他们虽已高度融合于殷墟本地文化之中,但还保留有部分自身文化传统,显示出作为都城的殷... 本文对殷墟北徐家桥制石工匠墓地中14座随葬有南方文化因素器物的墓葬进行研究,指出该人群在墓地内分布零散,历时较长,并同样从事石器生产或管理。他们虽已高度融合于殷墟本地文化之中,但还保留有部分自身文化传统,显示出作为都城的殷墟所具备的文化多样性与复杂性。故殷墟应仍有不少类似人群,需要今后更加深入的整理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墟 墓地 器物 文化因素
原文传递
上海青龙镇遗址出土瓷器的初步研究
20
作者 王建文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25年第3期16-32,146,共18页
青龙镇是文献记载中上海唐宋时期的贸易港。自2010年起,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对其展开持续的考古发掘与调查,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本文选取青龙镇遗址典型遗迹出土瓷器,对瓷器组合的产地与编年加以初步分析,尝试复原青龙镇的贸易网络,... 青龙镇是文献记载中上海唐宋时期的贸易港。自2010年起,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对其展开持续的考古发掘与调查,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本文选取青龙镇遗址典型遗迹出土瓷器,对瓷器组合的产地与编年加以初步分析,尝试复原青龙镇的贸易网络,并探讨该港口在东亚贸易中发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龙镇遗址 港口 陶瓷器 编年与组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