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全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9
1
作者 朱顺兵 蒋军成 《化工高等教育》 2010年第6期54-58,共5页
本文从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认证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及国家对注册安全工程师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出发,结合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分析研究了安全工程专业工业安全方向的实验课程设置及具体实验教学内容,就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本文从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认证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及国家对注册安全工程师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出发,结合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分析研究了安全工程专业工业安全方向的实验课程设置及具体实验教学内容,就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等方面介绍了我们实际工作中的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专业 安全工程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联网感知安全应用的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14
2
作者 朱顺兵 魏秋萍 杜春泉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64-170,共7页
为拓展物联网行业应用、加快发展中国物联网产业,基于提前感知,超前防范对安全科学与工程的重要性,介绍物联网感知安全应用的研究现状,深入分析物联网感知安全行业应用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和研究方向;在分析国内外物联网发展路径的差异、... 为拓展物联网行业应用、加快发展中国物联网产业,基于提前感知,超前防范对安全科学与工程的重要性,介绍物联网感知安全应用的研究现状,深入分析物联网感知安全行业应用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和研究方向;在分析国内外物联网发展路径的差异、现有标准及新标准制定的基础上,研究顶层设计、资源部署、应用标准建设等感知安全应用系统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物联网应用示范研究的内容、目标;提出在公共安全和安全生产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对防范重特大事故、安全监管、事故应急救援的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IOT) 感知 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射频识别(RFID) 应用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重实验的硫化亚铁氧化的热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赵声萍 蒋军成 杨永喜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72-976,共5页
采用热重分析(TG)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FeS热氧化过程,运用多升温速率法计算了FeS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FeS试样的DSC曲线在143℃左右出现1个由相变引起的吸热峰,在高温段出现1个由氧化引起的放热峰;TG曲线呈恒重→增重→失重... 采用热重分析(TG)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FeS热氧化过程,运用多升温速率法计算了FeS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FeS试样的DSC曲线在143℃左右出现1个由相变引起的吸热峰,在高温段出现1个由氧化引起的放热峰;TG曲线呈恒重→增重→失重→恒重的变化过程,氧化起始温度较高,氧化过程缓慢,且受升温速率的影响明显。FeS热氧化反应的平均活化能E为125.89 kJ/mol,指前因子A为1.55763×1011K/s-1。其反应符合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动力学模型,最概然函数G(x)=[-ln(1-x)]0.41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S 自燃 活化能 反应机理函数 指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盖物业地下车辆段混合排烟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杜巍巍 朱立 +3 位作者 潘旭海 汪志雷 华敏 蒋军成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16-1520,共5页
提出一种适用于上盖物业地下车辆段的混合排烟系统,搭建1∶50的缩尺模型实验设备,对混合排烟系统的排烟效果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设置自然排烟系统作为对比实验。共设置4种HRR和5种风速,测量底层顶棚不同位置的温度,拍摄夹层烟气层激... 提出一种适用于上盖物业地下车辆段的混合排烟系统,搭建1∶50的缩尺模型实验设备,对混合排烟系统的排烟效果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设置自然排烟系统作为对比实验。共设置4种HRR和5种风速,测量底层顶棚不同位置的温度,拍摄夹层烟气层激光图。结果表明:HRR为281~866 W时,底层温度在混合排烟系统的控制下明显低于自然排烟系统,这说明混合排烟系统的控温能力较好;当风速低于1.0 m/s时,不仅底层温度会上升,而且烟气不能被有效排出夹层外;当风速高于1.9 m/s时,夹层中烟气层的稳定性会遭到破坏,同时烟气会蔓延到整个夹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车辆段 火灾 缩尺实验 排烟模式 温度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聚乙烯粉尘燃爆特性及泄爆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吴雪梅 朱顺兵 +2 位作者 吴佳梦 孙悦 段毅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4-150,共7页
为研究高密度聚乙烯(HDPE)粉尘燃爆及其泄爆特性,通过结合热重(TG)和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高密度聚乙烯燃爆机理,利用20 L球形爆炸测试系统、最小点火能测定仪、最低着火温度测定仪等探究粉尘质量浓度对最小点火能(MIE)、最低着火温度(... 为研究高密度聚乙烯(HDPE)粉尘燃爆及其泄爆特性,通过结合热重(TG)和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高密度聚乙烯燃爆机理,利用20 L球形爆炸测试系统、最小点火能测定仪、最低着火温度测定仪等探究粉尘质量浓度对最小点火能(MIE)、最低着火温度(MIT)、最大爆炸压力(P_(max))和爆炸指数(K_(st))的影响;在300 g/m^(3)爆炸浓度及以上时,分析高密度聚乙烯泄放特性并探究在不同质量浓度下的泄放火焰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HDPE粉尘质量浓度增加,最大爆炸压力先增加后减小、最低着火温度和最小点火能先减小后增加;泄爆压力峰值随着HDPE粉尘泄爆膜层数增加而升高,随着泄爆口径的增大而下降;在质量浓度为300 g/m^(3)时,出现2次火焰长度较大值,且第2次泄放火焰更亮,燃烧面积更大;在质量浓度为400 g/m^(3)时,产生2次火焰。研究结果可为预防聚乙烯粉尘爆炸事故以及减小相应事故损失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聚乙烯(HDPE) 最小点火能 最低着火温度 最大爆炸压力 爆炸指数 泄爆压力 泄放火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盖物业地下车辆段排烟系统的实验研究
6
作者 朱立 潘旭海 +2 位作者 汪志雷 华敏 蒋军成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88-892,共5页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上盖物业地下车辆段的混合排烟系统,通过1∶50的缩尺实验对混合排烟系统的排烟效果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同时设置了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作为对比实验。设置了4种HRR和5种风速,测量了底层顶棚的平均温度。结果表明:搭...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上盖物业地下车辆段的混合排烟系统,通过1∶50的缩尺实验对混合排烟系统的排烟效果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同时设置了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作为对比实验。设置了4种HRR和5种风速,测量了底层顶棚的平均温度。结果表明:搭建的缩尺模型可以有效地模拟实际建筑火灾情况;混合排烟系统对底层温度的控制效果会随着排烟风速的增大而提高;三种排烟模式的散热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混合排烟、机械排烟和自然排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车辆段 火灾 缩尺实验 排烟模式 温度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层建筑着火层中性面变化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王晓栋 周汝 +2 位作者 何嘉鹏 赵贤 谢娟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4-178,共5页
为探究不同防排烟模式对走廊中性面的影响,采用FDS模拟长廊型高层建筑。设置有无机械排烟、不同机械排烟量和不同挡烟垂壁组合的9组工况,分析比较各工况下烟气的中性面高度、温度分布和CO_2浓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走廊中增设机械排烟... 为探究不同防排烟模式对走廊中性面的影响,采用FDS模拟长廊型高层建筑。设置有无机械排烟、不同机械排烟量和不同挡烟垂壁组合的9组工况,分析比较各工况下烟气的中性面高度、温度分布和CO_2浓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走廊中增设机械排烟可以将中性面位置提高约0.25 m;在正压送风加机械排烟条件下,自然排烟可以提高中性面0.2 m;在自然排烟条件下,改变机械排烟量对中性面影响很小;在走廊中部排烟口EP1右侧增设挡烟垂壁时,可以将中性面位置提高0.3m,并达到烟气抑制临界条件,保证前室无烟状态,给人员安全疏散提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 走廊中性面 烟气控制 数值模拟 建筑防火 正压送风 机械排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层建筑“走廊-前室缓冲区”防火效果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何嘉鹏 李静娴 +1 位作者 周汝 许晓磊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8-104,共7页
在高层建筑火灾研究中,随着前室正压送风研究的深入,发现其存在着一些缺陷。于是提出在走廊段设置"走廊-前室缓冲区"的方式来改善传统正压送风模式。采用Fire Dynamic Simulation(FDS)场模拟软件模拟长廊型高层建筑模型。设置... 在高层建筑火灾研究中,随着前室正压送风研究的深入,发现其存在着一些缺陷。于是提出在走廊段设置"走廊-前室缓冲区"的方式来改善传统正压送风模式。采用Fire Dynamic Simulation(FDS)场模拟软件模拟长廊型高层建筑模型。设置8组工况进行分析,比较各种工况下烟气的温度分布,浓度分布,并通过模拟设计出最佳的参数值。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内,当排烟量为定值,空气幕射流速越低且正压送风越高时越好;当空气幕为定值,缓冲区机械排烟口排烟量越低越好。比较发现工况4参数最佳,其机械效率也是最高为74.06%。从而说明前室加压送风,缓冲区防烟空气幕与机械排烟组合的搭配能够较好的体现出"走廊-前室缓冲区"思想,能够更好的便于火灾时人员疏散,并且提供较高的排烟效率,保证走廊内烟气的及时排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 烟气控制 数值模拟 缓冲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S热分解动力学的热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赵声萍 蒋军成 郑洁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0-144,共5页
FeS诱发含硫油品自燃的事故受到了业界的日益关注。通过在不同升温速率(2,5,8,10,15℃/min)下的热分析实验,应用模型和非模型拟合研究了FeS的热分解动力学机理,结果表明:FeS受热氧化是FeS与氧气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化学反应过程,对FeS... FeS诱发含硫油品自燃的事故受到了业界的日益关注。通过在不同升温速率(2,5,8,10,15℃/min)下的热分析实验,应用模型和非模型拟合研究了FeS的热分解动力学机理,结果表明:FeS受热氧化是FeS与氧气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化学反应过程,对FeS的模型拟合结果不稳定,可靠性较差;采用等转化率法得到FeS热分解的表观活化能E=(135.81±8.27)kJ/mol;通过Satava-Sestak方程确定了FeS的受热分解符合成核和生长模型函数A2:g(α)=[-ln(1-α)]1/2,其表观活化能E=148.43kJ/mol,表观指前因子A=3.82×109 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S 动力学 模型拟合 非模型拟合 表观活化能 表观指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屏蔽门对地铁站台层火灾烟气控制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周汝 何嘉鹏 蒋军成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2-67,共6页
在地铁站火灾中,对人员危害最大的不是火本身,而是因火灾而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因此研究高效的烟气控制模式就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采用CFD方法运用κ-ε双方程三维紊流模型分别对轨道中央列车车厢和站台层左侧两楼梯中间位置着火情况下... 在地铁站火灾中,对人员危害最大的不是火本身,而是因火灾而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因此研究高效的烟气控制模式就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采用CFD方法运用κ-ε双方程三维紊流模型分别对轨道中央列车车厢和站台层左侧两楼梯中间位置着火情况下烟气扩散情况进行模拟,比较屏蔽门对站台层火灾烟气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安装屏蔽门并制定相对应的自动门开启数量后,至少能保证6 min的安全疏散时间;排烟风机对站台层的抽吸作用更加集中,风机的效率至少提高10%;站台层内温度也随着排烟效率的提高而显著降低。该研究为城市地铁防排烟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也为地铁应急疏散预案的制定和性能化消防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站 火灾 烟气控制 屏蔽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亚铁的热分析动力学 被引量:10
11
作者 赵声萍 蒋军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64-167,173,共5页
利用热重(TG)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DSC)法考察FeS受热氧化性质的特点,运用多升温速率法计算FeS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FeS试样的DSC曲线有2个明显的峰,在143℃左右有1个由相变引起的吸热峰,在高温段有1个氧化放热峰;其TG曲线呈恒重→增... 利用热重(TG)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DSC)法考察FeS受热氧化性质的特点,运用多升温速率法计算FeS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FeS试样的DSC曲线有2个明显的峰,在143℃左右有1个由相变引起的吸热峰,在高温段有1个氧化放热峰;其TG曲线呈恒重→增重→失重→恒重的变化规律,但是氧化起始温度较高,氧化过程缓慢;FeS热分解反应的平均活化能为125.89kJ/mol,指前因子为1.55763×1011s-1,其反应符合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动力学模型,最概然函数为G(α)=[-ln(1-α)]0.41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 硫化亚铁 多升温速率法 活化能 反应机制函数 指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S氧化性的热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赵声萍 蒋军成 丁阿平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2-35,共4页
通过热分析实验,利用热质量(TG)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DSC)研究FeS受热氧化性质的特点,以期为含硫油品自燃火灾事故的避免提供一定的借鉴.结果表明:FeS对温度变化不敏感,一般在250℃以上才开始受热氧化,而且氧化过程比较缓慢,7... 通过热分析实验,利用热质量(TG)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DSC)研究FeS受热氧化性质的特点,以期为含硫油品自燃火灾事故的避免提供一定的借鉴.结果表明:FeS对温度变化不敏感,一般在250℃以上才开始受热氧化,而且氧化过程比较缓慢,75μm的FeS试样在251.12℃时发生氧化.颗粒大小对FeS的受热氧化性质影响比较明显,随着试样颗粒的增大,FeS氧化起始温度升高,而且整个氧化周期的温度范围变宽.120μm的FeS试样的氧化温度范围256.74~797.52℃,而250Ixm的FeS试样的氧化温度范围为335.88~959.47℃.不同升温速率对FeS受热氧化的性质有一定影响,升温速率小有利于FeS的受热氧化,75μm的FeS试样在2℃/min的升温速率下263.92℃即开始氧化,当升温速率增大到20℃/min时,298.11℃才开始缓慢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硫油品 热分析 FeS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氢事故性泄漏扩散的后果模拟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方敏 徐冰 +2 位作者 尹新 阚军 潘旭海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93-196,共4页
通过对1起BOC(叔丁氧羰基)生产中误操作造成的氯化氢泄漏事故的后果模拟分析,说明扩散模型与后果伤害模型对预测事故伤亡后果和人员应急响应策略选择的作用。首先确定事故中氯化氢的泄漏量和泄漏方式,采用高斯烟团模型模拟扩散过程,利... 通过对1起BOC(叔丁氧羰基)生产中误操作造成的氯化氢泄漏事故的后果模拟分析,说明扩散模型与后果伤害模型对预测事故伤亡后果和人员应急响应策略选择的作用。首先确定事故中氯化氢的泄漏量和泄漏方式,采用高斯烟团模型模拟扩散过程,利用室内外换气公式,得出室内外氯化氢气体质量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然后结合概率函数法得出室内外暴露剂量以及概率变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模拟结果表明,室内外的概率变量都小于-7,因此人员死亡概率为0,与事故实际造成的后果基本相符。因此,选择相应的扩散模型与后果伤害模型对毒气泄漏事故进行后果模拟分析,能定量确定泄漏事故对特定范围内造成的危险程度,预测事故伤亡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氯化氢 扩散 中毒 暴露剂量 概率变量 应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放热系统热失控临界判据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蒋军成 江佳佳 潘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890-1895,共6页
化工过程安全是绿色化工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研究化学放热系统热失控临界判据,实质上就是确定反应系统安全操作区域,避免热失控行为的发生。本文对热失控临界判据进行了详细总结,对各判据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临界判据有效性... 化工过程安全是绿色化工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研究化学放热系统热失控临界判据,实质上就是确定反应系统安全操作区域,避免热失控行为的发生。本文对热失控临界判据进行了详细总结,对各判据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临界判据有效性的判定方法。最后,对非线性科学在放热系统热失控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失控 化学放热系统 临界判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火分隔对金属面EPS夹芯板对火反应特性和火蔓延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尤飞 王振华 +1 位作者 邵玥 胡源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00-505,共6页
利用既定强度汽油火源引燃金属面可发性聚苯乙烯泡沫夹芯板,采用ISO9705房屋/墙角试验装置和热电偶树分别测定了以石棉布和防火条嵌入分隔板材的对火反应特性和火蔓延特性.结果发现,在既定强度火源下加装石棉布和防火条分隔的EPS夹芯板... 利用既定强度汽油火源引燃金属面可发性聚苯乙烯泡沫夹芯板,采用ISO9705房屋/墙角试验装置和热电偶树分别测定了以石棉布和防火条嵌入分隔板材的对火反应特性和火蔓延特性.结果发现,在既定强度火源下加装石棉布和防火条分隔的EPS夹芯板最大热释放速率(双峰)分别比仅封装但未加装分隔时降低34.3%,和9.6%,、30.2%,和8.2%,,总释放热量分别降低12.5%,和14.1%,;防火隔断可起到很好的隔热效果,阻止热量快速传播和EPS芯材受火行为(热解、熔融、燃烧等);综合而言,石棉布的防火隔断效果大大优于防火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面 可发性聚苯乙烯夹芯板 对火反应特性 火蔓延特性 防火分隔 石棉布 防火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火源释放后冷气溶胶灭火剂运动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大用 戴晓莹 +3 位作者 华敏 周汝 潘旭海 潘仁明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0-135,共6页
采用Fluent软件对无火源释放后冷气溶胶灭火剂运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模拟结果表明:灭火剂微粒释放后主要受驱动气体控制先运动到灭火室底部,受到底部撞击后向上折返到达灭火室顶部,0.5 s左右已有灭火剂微粒到... 采用Fluent软件对无火源释放后冷气溶胶灭火剂运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模拟结果表明:灭火剂微粒释放后主要受驱动气体控制先运动到灭火室底部,受到底部撞击后向上折返到达灭火室顶部,0.5 s左右已有灭火剂微粒到达灭火室顶部;装填1 000 g灭火剂的灭火室内微粒浓度高于500 g的;在1.2MPa的喷射压力下,500和1 000 g 2种充装量灭火剂的弥漫特性均较好;在1.0和1.2 MPa的喷射压力下,2种充装量灭火剂释放后的全淹没效果形成时间较快。与实验对比发现,模拟结果浓度曲线与实验结果有所差别,但是对于灭火剂整体运动情况,两者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气溶胶灭火剂 运动情况 数值模拟 浓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质聚氨酯泡沫阴燃前期热解特性和成炭形貌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振华 尤飞 +3 位作者 周亚 邵玥 周建军 胡银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2-287,共6页
利用热重分析仪(TGA)、差热分析仪(DTA)和扫描电镜(SEM),在不同升温速率(10,℃/min、20,℃/min 和50,℃/min)加热至不同终止温度(100~700,℃)实验工况下,对开孔软质聚氨酯泡沫(FPUF)在建立阴燃过程前期的热解特性及炭化... 利用热重分析仪(TGA)、差热分析仪(DTA)和扫描电镜(SEM),在不同升温速率(10,℃/min、20,℃/min 和50,℃/min)加热至不同终止温度(100~700,℃)实验工况下,对开孔软质聚氨酯泡沫(FPUF)在建立阴燃过程前期的热解特性及炭化残余物微观形貌进行表征.TGA 结果表明,FPUF 热解历程分为200~340,℃和340~450,℃两个阶段,阴燃主要发生在200~300,℃和320~400,℃之间,第2阶段多元醇的分解造成阴燃过程主要的质量损失,并为阴燃建立和维持提供主要能量来源;DTA 结果表明,氮气气氛中 FPUF 在230~430,℃范围内进行吸热,阴燃波不断前移主要受第2阶段炭化物氧化放热效应驱动;SEM 结果表明,受热成炭后 FPUF 内部呈现出轮廓清晰的细削骨架,孔径尺寸增加的同时空气气流量和氧气容纳量也相应增加,便于阴燃过程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孔软质聚氨酯泡沫 阴燃 热解特性 炭化 微观形貌 演变 多元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理想优基点法的原油储罐区布局多目标决策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阳 张明广 +2 位作者 钱城江 桂阳 冷源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6年第2期66-70,74,共6页
原油罐区是重大的火灾爆炸危险源,储罐之间易产生多米诺效应加之危险源与居民区的距离较近,使罐区的风险较大。基于多目标决策理论对原油罐区的布局进行研究,首先分别计算出每种布局方案下土地使用面积、罐区内多米诺效应发生的综合失... 原油罐区是重大的火灾爆炸危险源,储罐之间易产生多米诺效应加之危险源与居民区的距离较近,使罐区的风险较大。基于多目标决策理论对原油罐区的布局进行研究,首先分别计算出每种布局方案下土地使用面积、罐区内多米诺效应发生的综合失效概率、罐区对周边居民区的个人风险;然后运用多目标决策理论中的理想优基点法对各备选方案进行综合比较,选择最优的布局方案;最后通过对某居民区附近的原油罐区布局计算,从而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罐区布局 理想优基点法 多目标决策 多米诺效应 个人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敞开式隧道火灾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彦富 蒋军成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66-868,共3页
本文设计并实施了顶部开口半敞开式隧道火灾全尺寸实体试验;在实验基础上,建立了半敞开式公路隧道的物理模型和隧道火灾烟气流动的数学模型,并利用CFD场模拟方法模拟该隧道在与实验条件相同工况下的火灾现象,对数值模拟结果和全尺寸实... 本文设计并实施了顶部开口半敞开式隧道火灾全尺寸实体试验;在实验基础上,建立了半敞开式公路隧道的物理模型和隧道火灾烟气流动的数学模型,并利用CFD场模拟方法模拟该隧道在与实验条件相同工况下的火灾现象,对数值模拟结果和全尺寸实体试验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两者规律比较吻合,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火灾 全尺寸实体实验 场模拟 烟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硫油品自燃倾向性的热分析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声萍 蒋军成 杨永喜 《工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3-34,37,共3页
基于热分析实验,研究了FeS从室温到1 000℃之间的氧化分解基本规律,实验结果表明,FeS对温度变化不敏感,一般在250℃以上才开始受热氧化,而且氧化过程比较缓慢。通过对热重数据的计算,分析了FeS在不同动力学机制模型函数中的相关系数,结... 基于热分析实验,研究了FeS从室温到1 000℃之间的氧化分解基本规律,实验结果表明,FeS对温度变化不敏感,一般在250℃以上才开始受热氧化,而且氧化过程比较缓慢。通过对热重数据的计算,分析了FeS在不同动力学机制模型函数中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市场购买的FeS样品其自燃氧化过程符合Valensi模型。确定了在873~1 143 K范围FeS的活化能E=260.228 3 kJ/mol,指前因子A=1.06×10-6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硫油品 自燃 氧化 活化能 指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