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表面与界面》课程的“产教研”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1
作者 吴超 杭祖圣 +2 位作者 李华冠 熊桑 张旭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2年第1期156-158,共3页
本文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代表南京工程学院所开设的《材料表面与界面》课程为研究对象,针对该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要求,通过引进校企合作机制和科研创新平台,优化产业-教学-科研课程体系,进而改... 本文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代表南京工程学院所开设的《材料表面与界面》课程为研究对象,针对该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要求,通过引进校企合作机制和科研创新平台,优化产业-教学-科研课程体系,进而改革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在未来面对实际工作和科研问题时的解决能力,通过学生的学习反映和相关就业单位对学生综合表现的反馈,说明改革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产教研教学模式 《材料表面与界面》课程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尼橡胶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肖晖 黄春辉 +3 位作者 王经逸 柳童 郭飞 王一迪 《合成橡胶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7-72,共6页
由阻尼橡胶材料的设计要求出发,从橡胶分子结构和相态结构的改性、新型填充剂(包括增强填充剂和非增强填充剂)的选择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阻尼橡胶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关键词 阻尼 橡胶材料 改性 填充剂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制备SiO_2材料及其微波介电性能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吕学鹏 胡杰 +3 位作者 陈贤 张文宇 郑勇 董作为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11-15,共5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非晶SiO_2粉体,并研究了不同溶液配比对所得粉体粒度和分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H2O和TEOS摩尔比为20:1和40:1时,可以制备出分散性较好的非晶SiO_2粉体,其粒度分别为700 nm和120 nm。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原料...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非晶SiO_2粉体,并研究了不同溶液配比对所得粉体粒度和分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H2O和TEOS摩尔比为20:1和40:1时,可以制备出分散性较好的非晶SiO_2粉体,其粒度分别为700 nm和120 nm。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原料粉体对SiO_2材料烧结特性和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粉体粒度较小,有利于降低SiO_2材料的烧结温度,提高其相对密度,抑制其析晶现象。当烧结温度为1050~1200℃时,SiO_2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为2.50~3.75,Q·f值为9850~61 272 GHz,τf值的变化范围为±15×10–6/℃(温度范围为25~85℃),适合用于制作微波介质基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SIO2 烧结 显微组织 相组成 微波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和微米TiO_2颗粒对PTFE/PEEK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穆立文 梅书琴 +2 位作者 周忠鑫 吴健 冯新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1-36,共6页
研究不同体积分数纳米和微米TiO2填充聚四氟乙烯/聚醚醚酮(PTFE/PEEK)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考察载荷、滑动速率对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和微米TiO2均有助于提高PTFE/PEEK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当TiO2体积分数为1%时,... 研究不同体积分数纳米和微米TiO2填充聚四氟乙烯/聚醚醚酮(PTFE/PEEK)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考察载荷、滑动速率对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和微米TiO2均有助于提高PTFE/PEEK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当TiO2体积分数为1%时,TiO2/PTFE/PEEK复合材料具有最佳摩擦学性能。1%纳米TiO2填充PTFE/PEEK复合材料的磨损率仅为PTFE/PEEK复合材料的50%左右和1%微米TiO2/PTFE/PEEK复合材料的70%。此外,在相同的试验条件和填充比例时,纳米TiO2填充PTFE/PEEK复合材料比微米TiO2填充的复合材料表现出更好的减摩、抗磨性能以及更低的接触面温度。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显示:1%纳米TiO2有助于PTFE/PEEK复合材料形成均匀、光滑的转移膜,并减少PTFE/PEEK复合材料的黏着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四氟乙烯/聚醚醚酮复合材料 TiO2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温度对C/C复合材料表面SiC纳米线制备的影响
5
作者 强新发 严龙 +2 位作者 方青 陈宁宇 张薛佳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50-955,共6页
为了提升C/C复合材料表面SiC涂层的韧性及其与基体的结合强度,以三氯甲基硅烷为前驱体,采用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法在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了SiC纳米线,研究了不同合成温度对纳米线的物相、形貌和结构的影响。借助XRD、SEM、TEM和EDS对所制... 为了提升C/C复合材料表面SiC涂层的韧性及其与基体的结合强度,以三氯甲基硅烷为前驱体,采用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法在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了SiC纳米线,研究了不同合成温度对纳米线的物相、形貌和结构的影响。借助XRD、SEM、TEM和EDS对所制备的纳米线进行物相、形貌和结构的表征,结果表明1300℃下可制备得到较为纯净的Si C纳米线,形状平直,表面光滑,取向随机呈网状分布,直径大约为100~160 nm,长度可达几百微米;随着合成温度的不断升高,纳米线的物相逐渐由β-SiC和Si双相转变为单一的β-SiC相,其中Si相是以单晶Si纳米线的形式夹杂在SiC纳米线中;另外,纳米线的沉积速率也随着温度的升高大幅度增加,产量增多,致密性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SIC纳米线 化学气相沉积 SI纳米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时效对含0.1%In的Al-Mg-Si合金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徐亚琪 翁瑶瑶 +3 位作者 陈家浩 张宗庆 解茂轩 孙琪琛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1-110,共10页
采用硬度测试、拉伸测试、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系统研究微量In添加与不同预时效工艺对Al-Mg-Si合金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0.1%(质量分数)In的Al-Mg-Si合金在100℃/3 h预时效下,同时具有较低的T4P态硬度以及更高的烘烤... 采用硬度测试、拉伸测试、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系统研究微量In添加与不同预时效工艺对Al-Mg-Si合金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0.1%(质量分数)In的Al-Mg-Si合金在100℃/3 h预时效下,同时具有较低的T4P态硬度以及更高的烘烤硬度(118.56HV,相比于无预时效的Al-Mg-Si合金硬度提高了15.08%)和抗凹陷性。这说明预时效处理和In微合金化的复合作用能够抑制自然时效的有害影响,并提高合金的烘烤硬化性。微量In添加能够细化Al-Mg-Si合金中的含Fe相,促进合金时效过程中β″相的形成,从而提高合金的硬度。但是,In元素添加降低了Al-Mg-Si合金的伸长率,这是由In在铝基体中固溶度较低,形成了In颗粒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MG-SI合金 预时效 In添加 自然时效 析出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缺陷陶瓷材料强度预测的研究现状
7
作者 王安哲 王帅 +3 位作者 赵欣源 张洁 程业红 周鹏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共8页
陶瓷具有轻质、高硬、耐磨等优异性能,但在结构材料领域的实际应用仍极为谨慎,根本原因在于陶瓷的缺陷敏感性及尚不完善的陶瓷失效预测理论。介绍了陶瓷制备过程中常见的缺陷,分析了陶瓷强度随机分布的物理本质,综述了缺陷作用下陶瓷强... 陶瓷具有轻质、高硬、耐磨等优异性能,但在结构材料领域的实际应用仍极为谨慎,根本原因在于陶瓷的缺陷敏感性及尚不完善的陶瓷失效预测理论。介绍了陶瓷制备过程中常见的缺陷,分析了陶瓷强度随机分布的物理本质,综述了缺陷作用下陶瓷强度预测的研究现状;提出未来可综合运用无损检测、原位测试和计算机模拟技术,探究缺陷致裂机制及陶瓷强度响应定量规律,同时关注在实际服役环境(疲劳、热冲击等)下缺陷对陶瓷强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 强度预测 缺陷 统计 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微合金化和时效温度对Al‑Mg‑Si合金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孙琪琛 陈家浩 +3 位作者 赵瑞欣 解茂轩 李瑞明 翁瑶瑶 《现代交通与冶金材料》 CAS 2023年第6期88-94,共7页
通过硬度测试、DSC热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系统研究了Sn微合金化和时效温度对Si过量Al⁃Mg⁃Si合金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Sn元素的添加可以有效地抑制自然时效期间团簇(1)(Mg⁃Si共同团簇)的形成,降低合金自然时效的... 通过硬度测试、DSC热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系统研究了Sn微合金化和时效温度对Si过量Al⁃Mg⁃Si合金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Sn元素的添加可以有效地抑制自然时效期间团簇(1)(Mg⁃Si共同团簇)的形成,降低合金自然时效的硬度,以及在随后人工时效过程中促进弥散相的析出强化作用。Al⁃Mg⁃Si(⁃Sn)合金在200℃人工时效下较170℃有更佳的析出强化效果。随着人工时效温度的升高,β"相的析出速率增加并伴有粗化效果。此外,促进Al⁃Mg⁃Si(⁃Sn)合金析出强化的最佳人工时效温度为200℃。Si过量Al⁃Mg⁃Si合金通过添加Sn元素,并在自然时效处理后进行高温人工时效,可以改善其力学性能,从而使峰值硬度达到128.6 HV。最佳热处理方法为:自然时效(2周)+人工时效(200℃×30 min)。本论文的研究对开发使用新型铝合金的汽车具有潜在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Mg⁃Si合金 Sn添加 自然时效 人工时效 析出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i-Cr-Fe-Si-B)混合粉末中间层真空扩散钎焊连接钨与钢 被引量:5
9
作者 杨宗辉 沈以赴 +1 位作者 初雅杰 李晓泉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41-946,共6页
以高能球磨态90W-10(Ni-Cr-Fe-Si-B)(质量分数,%)混合粉末为钎料中间层,分别采用1000、1050和1100℃,均保温60 min并加压5 MPa的工艺参数,对纯钨(W)和0Cr13Al钢进行真空扩散钎焊连接。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SEM、EDS和电子万能试验机等... 以高能球磨态90W-10(Ni-Cr-Fe-Si-B)(质量分数,%)混合粉末为钎料中间层,分别采用1000、1050和1100℃,均保温60 min并加压5 MPa的工艺参数,对纯钨(W)和0Cr13Al钢进行真空扩散钎焊连接。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SEM、EDS和电子万能试验机等研究混合粉末形态、接头的微观组织、成分、力学性能及断口特征。结果表明:接头中的混合粉末中间层通过液相烧结过程,实现钨与钢的扩散钎焊连接,并在接头中生成均匀致密的钨基高密度合金层。高能球磨制备混合粉末对钨基高密度合金层压力下的均匀化与致密化生成具有关键作用。连接温度越高,钨基高密度合金层的液相烧结组织特征越明显。钨/钢接头剪切强度在125~130 MPa之间,断裂均发生在钨基高密度合金层/钨母材的结合区,断口主要呈现为钨母材的脆性沿晶断裂和钨基高密度合金层粘结相与钨颗粒相的韧性脱离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层 钎焊 钨基高密度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离子注入对固溶态Mg-Nd-Sr-Zr合金生物腐蚀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陶学伟 王章忠 +2 位作者 章晓波 巴志新 董强胜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319-2325,共7页
对固溶态Mg-Nd-Sr-Zr合金进行了钆(Gd)离子注入改性处理;采用SRIM 2008软件对Gd离子注入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采用光学显微镜(OM)观察了镁合金的显微组织,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改性层中的物相组成,同时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 对固溶态Mg-Nd-Sr-Zr合金进行了钆(Gd)离子注入改性处理;采用SRIM 2008软件对Gd离子注入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采用光学显微镜(OM)观察了镁合金的显微组织,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改性层中的物相组成,同时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改性层中化学成分与元素价态,采用电化学实验及析氢实验评价了基体镁合金与注入镁合金在模拟体液(SBF)中的生物腐蚀行为。结果表明:Gd离子注入有助于提高固溶态Mg-Nd-Sr-Zr合金在SBF中耐生物腐蚀性能,且当注入剂量为2.5×10^(16)cm^(-2)时,注入镁合金的耐生物腐蚀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GD 离子注入 生物腐蚀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碳钢/不锈钢TLP扩散连接层组织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2
11
作者 柳秉毅 杨宗辉 +2 位作者 初雅杰 谈淑咏 陈锐杰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79-184,共6页
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显微硬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65钢和T10钢与304不锈钢瞬间液相(TLP)扩散连接形成的结合区组织,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以铜箔作中间层,采用TLP扩散连接工艺可实现高碳钢与不锈钢之间的良好冶金结合;... 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显微硬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65钢和T10钢与304不锈钢瞬间液相(TLP)扩散连接形成的结合区组织,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以铜箔作中间层,采用TLP扩散连接工艺可实现高碳钢与不锈钢之间的良好冶金结合;结合区组织为明显的层状结构,从高碳钢向不锈钢方向依次为铜扩散层、高碳富铬层和定向生长的铁-铬-镍柱状晶层。分析认为,高碳钢/不锈钢TLP扩散连接过程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高碳钢/铜液界面析出的强稳定性高碳富铬层具有屏蔽作用,阻止高碳钢母材向铜液中溶解;而不锈钢母材则持续向铜液中溶解,溶解的铁、铬、镍原子经最短扩散路径朝高碳富铬层一侧迁移,进而发生等温凝固并择优定向生长出铁-铬-镍固溶体柱状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碳钢 不锈钢 瞬间液相扩散连接 组织 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微球填充丁腈橡胶的性能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经逸 张林锐 +5 位作者 陆涛 张家宾 王华进 盛家亮 黄春辉 杭祖圣 《合成橡胶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2-66,共5页
采用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微球(MF)填充丁腈橡胶(NBR),研究了MF对NBR硫化特性、硫化动力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MF的加入能有效缩短NBR混炼胶的硫化时间、提高硫化速率,Ghoreisy模型能较好地描述MF/NBR混炼胶的硫化历程。随着MF用量... 采用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微球(MF)填充丁腈橡胶(NBR),研究了MF对NBR硫化特性、硫化动力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MF的加入能有效缩短NBR混炼胶的硫化时间、提高硫化速率,Ghoreisy模型能较好地描述MF/NBR混炼胶的硫化历程。随着MF用量的增加,MF/NBR硫化胶的力学性能逐渐提高,当其用量达到20份(质量)时,与未填充的NBR相比,100%和300%定伸应力、拉伸强度及撕裂强度分别提高了155%、90%、110%和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微球 丁腈橡胶 填充 硫化特性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Fe-Cr混合粉末中间层的钨/钢连接研究
13
作者 杨宗辉 沈以赴 +3 位作者 张旭 李晓泉 成家林 初雅杰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6-50,共5页
以质量百分数组成为90W-8.5Fe-1.5Cr的W-Fe-Cr混合粉末为中间层,纯铜箔为钎料,采用1120℃保温60min并加压5MPa的工艺参数,对纯钨和0Cr13AI钢进行真空连接。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SEM、EDS和电子万能试验机等手段研究了W-Fe-Cr混合粉末形... 以质量百分数组成为90W-8.5Fe-1.5Cr的W-Fe-Cr混合粉末为中间层,纯铜箔为钎料,采用1120℃保温60min并加压5MPa的工艺参数,对纯钨和0Cr13AI钢进行真空连接。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SEM、EDS和电子万能试验机等手段研究了W-Fe-Cr混合粉末形态、粒度分布以及接头的微观组织、成分、机械性能、剪切断口特征。结果表明,接头由钨母材/W-Fe-Cr高密度合金层/钢母材三部分组成,其中W-Fe-Cr高密度合金层由W-Fe-Cr混合粉末中间层固相烧结形成;W-Fe-Cr高密度合金层/钨母材界面通过极薄的钎缝实现钎焊连接;W-Fe-Cr高密度合金层/钢母材界面则通过先钎焊再固相扩散焊的机制连接。高能球磨制备W-Fe-Cr混合粉末对较小连接压力下生成均匀化、致密化的W-Fe-Cr高密度合金层具有关键作用。钨/钢接头剪切强度为41MPa,断裂发生在W-Fe-Cr高密度合金层/钨母材结合界面,断面呈现为脆性断裂特征。本研究为线膨胀系数可调且不含活性元素Ni的钨/钢连接中间层设计提供了新思路,为进一步提高钨/钢连接结构在核聚变堆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钢连接 高密度合金层 W-Fe-Cr混合粉末 高能球磨 钎焊 固相烧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vacuum pre-oxidation process on thermally-grown oxides layer of CoCrAlY high temperature corrosion resistance coating
14
作者 韩玉君 朱志莹 +2 位作者 李晓泉 申赛刚 叶福兴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3305-3314,共10页
The influence of the certain specific vacuum pre-oxidation process on the phase transformation of thermally-grown oxides(TGO) was studied.The CoCrAlY high temperature corrosion resistance coatings were produced onto... The influence of the certain specific vacuum pre-oxidation process on the phase transformation of thermally-grown oxides(TGO) was studied.The CoCrAlY high temperature corrosion resistance coatings were produced onto the nickel-based superalloy substrate by high velocity oxygen fuel(HVOF).It suggests that the TGO usually consists of a great number of chromium oxides,cobalt oxides and spinel oxides besides alumina during the initial period of the high temperature oxidation if the specimens are not subjected to the appropriate vacuum pre-oxidation process.Furthermore,the amount of alumina is strongly dependent on the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while the CoCr2O4 spinel oxides are usually forme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higher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during the initial period and the lower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during the subsequent period of the isothermal oxidation.After the appropriate vacuum pre-oxidation process,the TGO is mainly composed of alumina that contains lower Y element,while alumina that contains higher Y element sporadically distributes,and the spinel oxides cannot be found.After a longer period of the isothermal oxidation,a small amount of porous CoCr2O4 and the chrome oxide sporadically distribute near the continuous alumina.Additionally,after the appropriate vacuum pre-oxidation process,the TGO growth rate is relatively s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cuum pre-oxidation process thermally-grown oxides(TGO) high velocity oxygen fuel(HVOF) spinel oxid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蜜胺微球对橡胶硫黄硫化动力学的影响
15
作者 王经逸 孟宇 +4 位作者 陆涛 盛家亮 王华进 黄春辉 杭祖圣 《合成橡胶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65-469,共5页
以硫黄为硫化体系,将蜜胺微球(MF)分别填充到丁腈橡胶(NBR)和丁苯橡胶(SBR)中,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MF和2种橡胶的相互作用,考察了MF用量对2种混炼胶硫化特性的影响,并利用Ghoreisy模型研究了硫化动力学。结果表明,MF与NB... 以硫黄为硫化体系,将蜜胺微球(MF)分别填充到丁腈橡胶(NBR)和丁苯橡胶(SBR)中,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MF和2种橡胶的相互作用,考察了MF用量对2种混炼胶硫化特性的影响,并利用Ghoreisy模型研究了硫化动力学。结果表明,MF与NBR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强,而与SBR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随着MF用量的增加,NBR和SBR混炼胶的焦烧时间和正硫化时间均缩短,硫化速率和转矩差值均增大,硫化反应活化能均逐渐降低,且相比NBR混炼胶,MF对SBR混炼胶的影响更显著;利用Ghoreisy模型能很好地描述NBR和SBR混炼胶的硫化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胺微球 丁腈橡胶 丁苯橡胶 硫黄 硫化特性 硫化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钒添加量对Mo2FeB2基金属陶瓷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万发 周佳 +2 位作者 王浩 吕学鹏 郑勇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2-36,共5页
采用真空液相烧结技术制备了Mo2FeB2基金属陶瓷,研究了钒添加量(质量分数,0~7.5%)对其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钒添加量不大于2.5%时,金属陶瓷的孔隙率无明显变化,当钒添加量大于2.5%时,金属陶瓷中的孔隙明显增多,金属陶瓷的... 采用真空液相烧结技术制备了Mo2FeB2基金属陶瓷,研究了钒添加量(质量分数,0~7.5%)对其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钒添加量不大于2.5%时,金属陶瓷的孔隙率无明显变化,当钒添加量大于2.5%时,金属陶瓷中的孔隙明显增多,金属陶瓷的致密性下降;钒的添加对金属陶瓷的相组成无显著影响,Mo2FeB2硬质相均匀分布在铁基黏结相中;当钒添加量为2.5%时,硬质相呈长条状且明显细化;当钒添加量大于2.5%时,硬质相发生团聚,且形貌由长条状向等轴状转变;随着钒添加量的增加,金属陶瓷的硬度、抗弯强度和断裂韧度均先增后降,当钒添加量为2.5%时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0.6HRA、2 350MPa和15.1MPa·m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2FEB2基金属陶瓷 显微组织 硬度 抗弯强度 断裂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氢键的羧化丁腈橡胶/聚乙烯醇的高拉伸强度复合膜(英文) 被引量:1
17
作者 柳童 孟宇 +3 位作者 王经逸 赵学娟 陈佳钡 沈碧莲 《合成橡胶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6-236,共1页
将聚乙烯醇(PVA)溶液与羧化丁腈橡胶胶乳(XNBR)室温共混,浇铸成膜制备了XNBR/PVA复合膜。结果表明,PVA与XNBR之间形成氢键相互作用,有效提高了复合膜的拉伸强度。
关键词 聚乙烯醇 羧化丁腈橡胶 共混 复合膜 氢键 拉伸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235钢旋转电弧埋弧焊成形及组织 被引量:2
18
作者 林皓 李晓泉 +1 位作者 郝本行 云叶菱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7-80,共4页
在厚30 mm的Q235钢板上,利用缆式H10Mn2焊丝进行旋转电弧埋弧堆焊,探究焊接参数与焊缝熔深和熔宽之间的关系,研究了Q235钢旋转电弧埋弧焊成形及焊接接头微观组织。结果表明,控制好焊接电流、电弧电压和焊接速度能够极大地提高焊接效率... 在厚30 mm的Q235钢板上,利用缆式H10Mn2焊丝进行旋转电弧埋弧堆焊,探究焊接参数与焊缝熔深和熔宽之间的关系,研究了Q235钢旋转电弧埋弧焊成形及焊接接头微观组织。结果表明,控制好焊接电流、电弧电压和焊接速度能够极大地提高焊接效率。焊缝组织主要为细晶铁素体和粒状珠光体,其分布均匀,使焊缝具有良好的强度和韧性,但是较多的粒状珠光体会使焊缝区冲击韧性下降。当焊接速度较慢时,旋转电弧搅动熔池能力下降,夹杂物不能完全随焊渣浮出,导致夹杂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电弧 埋弧焊接 微观组织 夹杂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锥齿轮锻造工艺与碳排放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戴浩文 王安哲 +1 位作者 查光成 孔凡新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21年第5期78-81,共4页
针对螺旋锥齿轮的开式模锻工艺,系统研究锻压速度、模具预热温度、坯料温度以及摩擦系数4个工艺参数对成形过程中成型载荷及碳排放的影响,建立基于响应面法的碳排放二次回归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坯料温度对碳排放的影响最大,... 针对螺旋锥齿轮的开式模锻工艺,系统研究锻压速度、模具预热温度、坯料温度以及摩擦系数4个工艺参数对成形过程中成型载荷及碳排放的影响,建立基于响应面法的碳排放二次回归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坯料温度对碳排放的影响最大,摩擦系数和模具预热温度影响次之,锻压速度对碳排放量几乎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锥齿轮 刚塑性有限元法 响应面法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pre-straining on structure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precipitates in Al−Mg−Si−Cu alloy 被引量:6
20
作者 Yao-yao WENG Zhi-hong JIA +4 位作者 Li-peng DING Jin LIAO Ping-ping ZHANG Ya-qi XU Qing LIU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2期436-447,共12页
The effect of pre-straining on the structure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precipitates in an Al−Mg−Si−Cu alloy was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by atomic resolution high-angle annular dark-field 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 The effect of pre-straining on the structure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precipitates in an Al−Mg−Si−Cu alloy was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by atomic resolution high-angle annular dark-field 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HAADF-STEM).Elongated and string-like precipitates are formed along the dislocations in the pre-strained Al−Mg−Si−Cu alloy.The precipitates formed along the dislocations exhibit three features:non-periodic atomic arrangement within the precipitate;Cu segregation occurring at the precipitate/α(Al)interface;different orientations presented in one individual precipitate.Four different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hese heterogeneous precipitates were proposed as follows:elongated precipitates are formed independently in the dislocation;string-like precipitates are formed directly along the dislocations;different precipitates encounter to form string-like precipitates;precipitates are connected by other phases or solute enrichment regions.These different formation mechanisms are responsible for forming different atomic structures and morphologies of precipit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Mg−Si−Cu alloy pre-straining Cu segregation PRECIPITATE HAADF-S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