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V感染者130例皮肤黏膜表现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子海 华云晖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20-722,共3页
目的:通过研究HIV感染者皮肤黏膜所患疾病及其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关系,评估皮肤黏膜病变作为预测和评价患者免疫状态的可行性。方法:对130例HIV感染者和(或)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研究,记录皮肤黏膜表现及当时的CD4^+T淋巴细... 目的:通过研究HIV感染者皮肤黏膜所患疾病及其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关系,评估皮肤黏膜病变作为预测和评价患者免疫状态的可行性。方法:对130例HIV感染者和(或)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研究,记录皮肤黏膜表现及当时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观察HIV感染人群中各种皮肤病的发生率,并研究各种皮肤黏膜疾病与患者免疫缺陷的关系。结果:HIV感染者中皮肤黏膜疾病的发生率为86.2%,其中以鹅口疮发生率最高,达21.5%,其他包括带状疱疹、尖锐湿疣、痒疹等都有较高的发生率。有皮肤黏膜疾病组患者的平均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无皮肤黏膜疾病组患者(P<0.05)。结论:HIV感染者皮肤表现多样,感染者免疫功能越差,越易并发皮肤黏膜疾病,可以根据特定皮肤黏膜病变预测和评价HⅣ感染者的免疫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感染 艾滋病 皮肤黏膜表现 CD4+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抗生素对老年晚期潜伏梅毒患者血清RPR滴度及IL-17、IL-23水平的影响
2
作者 闫宁 于晓云 +1 位作者 李子海 刘文丽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10期1275-1280,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抗生素对老年晚期潜伏梅毒患者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及白细胞介素(IL)-17、IL-23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抽样便利法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7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皮肤科收治的100例老年晚期潜伏... 目的探讨不同抗生素对老年晚期潜伏梅毒患者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及白细胞介素(IL)-17、IL-23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抽样便利法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7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皮肤科收治的100例老年晚期潜伏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抗生素治疗分为头孢曲松钠组和苄星青霉素组,各50例。头孢曲松钠组给予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每次1 g,每日1次,连续治疗10 d;苄星青霉素组给予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每次240万U,每周1次,连续治疗3次。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年血清RPR滴度转阴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IL-17、IL-23及免疫功能变化情况,并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年,头孢曲松钠组患者血清RPR滴度转阴率均高于苄星青霉素组[28.00%(14/50)比12.00%(6/50)、58.00%(29/50)比38.00%(19/50)](P<0.05)。IL-17、IL-23治疗前后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考虑测量时间,各指标组间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各指标组间和时点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或P<0.01),治疗后1年,头孢曲松钠组IL-17、IL-23水平低于苄星青霉素组(P<0.05)。CD3^(+)、CD8^(+)、CD4^(+)/CD8^(+)治疗前后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考虑测量时间,各指标组间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组间和时点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或P<0.01),治疗后1年,头孢曲松钠组CD3^(+)、CD4^(+)/CD8^(+)高于苄星青霉素组,CD8^(+)低于苄星青霉素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腹泻、局部皮疹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苄星青霉素相比,头孢曲松钠治疗老年晚期潜伏梅毒更能提高患者血清RPR滴度转阴率,降低IL-17、IL-23水平,提高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潜伏梅毒 老年患者 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滴度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快速血浆反应素高滴度妊娠梅毒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于晓云 华云晖 +2 位作者 李子海 闫宁 鲁严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754-1756,共3页
目的 :探讨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快速血浆反应素(rapid plasma reagin,RPR)高滴度(≥1∶16)的妊娠梅毒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治的RPR高滴度妊娠梅毒患者65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2例。其中治... 目的 :探讨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快速血浆反应素(rapid plasma reagin,RPR)高滴度(≥1∶16)的妊娠梅毒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治的RPR高滴度妊娠梅毒患者65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2例。其中治疗组给予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对照组给予苄星青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和妊娠结局。结果:随访至治疗后的第12个月时,治疗组中妊娠梅毒患者有26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78.79%;对照组中妊娠梅毒患者有17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53.13%。两组妊娠梅毒痊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均未发生先天梅毒、死胎、低体重儿及新生儿死亡,对照组接受治疗后出现早产1例,妊娠结局无差异。结论: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RPR高滴度妊娠梅毒效果较单一使用苄星青霉素显著,表现在血清RPR阴转时间缩短,转阴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曲松钠 苄星青霉素 妊娠梅毒 梅毒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 妊娠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抗生素联合治疗老年晚期潜伏梅毒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闫宁 刘文丽 +2 位作者 于晓云 李子海 陈斌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63-265,共3页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老年晚期潜伏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我科治疗的176例老年晚期潜伏梅毒患者分观察组(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85例和对照组(单纯苄星青霉素)91例,比较两组患者1年后血清RPR...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老年晚期潜伏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我科治疗的176例老年晚期潜伏梅毒患者分观察组(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85例和对照组(单纯苄星青霉素)91例,比较两组患者1年后血清RPR及脑脊液检测结果转归情况。结果:观察组1年后21.18%患者血清RPR转阴,48.24%血清RPR下降≥2个滴度,30.59%血清RPR不变;对照组1年后12.09%患者血清RPR转阴,36.26%血清RPR下降≥2个滴度,51.54%血清RPR不变。两组治疗前后脑脊液检测结果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老年晚期潜伏梅毒患者血清RPR转阴率与单用苄星青霉素无差异,但总有效率优于后者,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潜伏 晚期 老年 头孢曲松钠 苄星青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特殊皮损为首发临床表现的抗磷脂抗体综合征2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子海 侯麦花 +4 位作者 鲁严 龚晴丽 王飞 夏济平 张美华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09-510,514,共3页
报告2例以不规则多发性皮肤瘀斑和坏死为首发表现的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例1女,42岁。臀部及下肢大片瘀斑、坏死,血小板减少,抗核抗体、抗心磷脂抗体异常升高,补体降低,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血管有血栓存在。给予抗凝、血管扩张剂、糖皮质... 报告2例以不规则多发性皮肤瘀斑和坏死为首发表现的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例1女,42岁。臀部及下肢大片瘀斑、坏死,血小板减少,抗核抗体、抗心磷脂抗体异常升高,补体降低,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血管有血栓存在。给予抗凝、血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等控制病情的同时,外科手术修复大片坏死皮肤。例2女,47岁。腹部、四肢大片瘀斑、水疱,抗心磷脂抗体异常升高,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浅层小血管血栓形成。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及红光照射,皮损恢复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特殊皮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及诊断价值分析
6
作者 于晓云 陈韡 +3 位作者 李子海 蒋洁瑶 华云晖 鲁严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3-70,共8页
目的:分析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中的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IL-1ra)、趋化因子I-TAC/CXCL11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1α,MIP-1α)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 目的:分析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中的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IL-1ra)、趋化因子I-TAC/CXCL11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1α,MIP-1α)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12月南京市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50例神经梅毒患者和50例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神经梅毒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及全程驱梅治疗。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试剂盒对CSF中的IL-1ra、I-TAC/CXCL11和MIP-1α进行检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结果:与梅毒患者相比,神经梅毒患者的脑脊液IL-1ra、I-TAC/CXCL11和MIP-1α水平均升高(P <0.001)。与早期神经梅毒患者相比,晚期神经梅毒患者的脑脊液IL-1ra水平升高(P <0.01)。但早期和晚期患者的脑脊液I-TAC/CXCL11和MIP-1α水平无显著差异(P> 0.05)。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IL-1ra水平与1/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RPR)滴度、CSF蛋白和CSF白细胞计数均显著正相关(P <0.05)。脑脊液I-TAC/CXCL11和MIP-1α水平与1/血清RPR滴度和CSF蛋白显著正相关(P <0.05)。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的脑脊液IL-1ra、I-TAC/CXCL11和MIP-1α水平均降低(P <0.001)。脑脊液IL-1ra、I-TAC/CXCL11和MIP-1α联合诊断神经梅毒的曲线下面积、敏感性和特异性依次为0.91、94.0%和88.0%。结论:IL-1ra、I-TAC/CXCL11和MIP-1α是诊断神经梅毒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可用作神经梅毒的辅助诊断工具,并且可用于监测神经梅毒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梅毒 脑脊液 细胞因子 诊断 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 趋化因子 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壁部一淡红色结节——颗粒细胞瘤1例
7
作者 李子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6-56,共1页
诊断: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组织病理所见:表皮突增生,真皮中下部肿瘤细胞呈巢状或索状排列,周围以细胶原间隔,细胞呈卵圆形,胞体较大,胞质淡染,含有淡嗜伊红颗粒,细胞核小,未见明显核分裂象(图2、3)。免疫... 诊断: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组织病理所见:表皮突增生,真皮中下部肿瘤细胞呈巢状或索状排列,周围以细胶原间隔,细胞呈卵圆形,胞体较大,胞质淡染,含有淡嗜伊红颗粒,细胞核小,未见明显核分裂象(图2、3)。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瘤细胞强阳性表达S-100蛋白、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波形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细胞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为表现的Epstein-Barr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被引量:1
8
作者 吴园琴 孙蔚凌 +3 位作者 范卫新 李子海 苏忠兰 鲁严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87-590,共4页
报告1例以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为表现的Epstein-Barr病毒(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女,30岁。因全身红斑、丘疹伴瘙痒5个月,面部红肿脱屑10 d入院。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嗜酸性粒细胞计数6.62×109/L,白细胞分类中嗜酸性粒细胞0.... 报告1例以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为表现的Epstein-Barr病毒(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女,30岁。因全身红斑、丘疹伴瘙痒5个月,面部红肿脱屑10 d入院。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嗜酸性粒细胞计数6.62×109/L,白细胞分类中嗜酸性粒细胞0.597,骨髓涂片示各阶段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均增高。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局部可见可疑Munro微脓肿,血管周围少量淋巴单一核细胞浸润,个别细胞核大;右腋下肿块组织病理检查:肿瘤组织位于真皮深部及皮下组织层,由密集的淋巴细胞组成,异形及病理性核分裂象明显,片状胶原及脂肪组织凝固性坏死,并可见血管浸润,符合恶性淋巴瘤。免疫组化:异形细胞CD20(+)、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因子(Bcl)-2(+)、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MUM)-1(+)、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90%+)及EBV编码小RNA(EBER)原位杂交(+)。诊断: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治疗:予静脉滴注甲泼尼龙(80 mg/d)及对症支持治疗,确诊淋巴瘤后转血液科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stein-Barr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谱强脉冲光联合噻吗洛尔治疗轻中度痤疮患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9
9
作者 蒋洁瑶 华云晖 +3 位作者 李子海 闫宁 陈韡 于晓云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17期151-154,共4页
目的 探讨窄谱强脉冲光(DPL)联合噻吗洛尔治疗轻中度痤疮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102例轻中度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组(51例)与对照组(51例)。对照... 目的 探讨窄谱强脉冲光(DPL)联合噻吗洛尔治疗轻中度痤疮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102例轻中度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组(51例)与对照组(51例)。对照组采用DPL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予噻吗洛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12周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痤疮特异性生活质量调查表(Acne-QOL)、血清白细胞介素1α(IL-1α)水平,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联合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Acne-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Acne-QOL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血清IL-1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1α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DPL联合噻吗洛尔治疗轻中度痤疮患者效果确切,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谱强脉冲光 噻吗洛尔 轻中度痤疮 临床效果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儿肛周扁平湿疣误诊为尖锐湿疣1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文丽 闫宁 +2 位作者 于晓云 李子海 陈韡 《中国性科学》 2020年第1期128-130,共3页
患儿,女,28个月。肛周扁平丘疹2月,无自觉症状,实验室检查:梅毒螺旋体凝集试验(TPPA)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1∶128,祖父祖母TPPA均为阳性,RPR均为1∶8,父母梅毒血清学检查结果均阴性,诊断为获得性二期梅毒(肛周扁平湿疣)。予苄... 患儿,女,28个月。肛周扁平丘疹2月,无自觉症状,实验室检查:梅毒螺旋体凝集试验(TPPA)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1∶128,祖父祖母TPPA均为阳性,RPR均为1∶8,父母梅毒血清学检查结果均阴性,诊断为获得性二期梅毒(肛周扁平湿疣)。予苄星青霉素60万u/周治疗,3周后皮损基本消退,一月后患儿RPR降至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平湿疣 幼儿 获得性二期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潜伏梅毒临床观察
11
作者 闫宁 于晓云 +1 位作者 李子海 刘文丽 《中国药业》 CAS 2023年第S02期42-44,共3页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潜伏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南京市第二医院皮肤科门诊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潜伏梅毒患者247例,按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119例)和对照组(128例)。两组患者均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肉注射,...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潜伏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南京市第二医院皮肤科门诊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潜伏梅毒患者247例,按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119例)和对照组(128例)。两组患者均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续3次;观察组患者加用头孢曲松钠1.0g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10 d。结果观察组早期潜伏梅毒患者治疗后的血清RPR及RPR转阴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晚期潜伏梅毒患者治疗后的血清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RPR)及RPR转阴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血清RPR滴度均为1∶8时,观察组患者的治疗转阴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χ^(2)=5.90,7.26,P<0.05)。结论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早期潜伏梅毒疗效优于单一用药,对提高晚期潜伏梅毒治疗总有效率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梅毒 头孢曲松钠 苄星青霉素 梅毒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RARRES2、MACF1和DCN的表达及诊断价值
12
作者 于晓云 李子海 +4 位作者 闫宁 陈韡 蒋洁瑶 侯申 华云晖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413-417,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CSF)中的视黄酸受体应答基因2(RARRES2)、微管微丝交联因子1(MACF1)和核心蛋白多糖(DCN)的表达及其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6月至2022年9月期间南京市第二医院收治的64例非神经梅毒的梅毒患者...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CSF)中的视黄酸受体应答基因2(RARRES2)、微管微丝交联因子1(MACF1)和核心蛋白多糖(DCN)的表达及其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6月至2022年9月期间南京市第二医院收治的64例非神经梅毒的梅毒患者(梅毒组)和78例神经梅毒患者(神经梅毒组)。神经梅毒患者中包括48例早期神经梅毒患者(早期组)和30例晚期神经梅毒患者(晚期组)。神经梅毒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及抗生素驱梅治疗。通过qRT-PCR检测各患者治疗前及神经梅毒患者治疗前后的CSF中RARRES2、MACF1和DCN mRNA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梅毒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结果神经梅毒组患者CSF中的RARRES2、MACF1和DCN mRNA水平均高于梅毒组(均P<0.001)。晚期神经梅毒组患者CSF中的RARRES2、MACF1和DCN mRNA水平均高于早期组(均P<0.001)。与治疗前相比,神经梅毒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以及RARRES2、MACF1和DCN mRNA水平均降低(均P<0.001)。CSF中RARRES2、MACF1和DCN mRNA联合诊断神经梅毒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95、100.00%和93.75%,AUC和灵敏度高于单独诊断。结论神经梅毒患者CSF中RARRES2、MACF1和DCN表达升高,并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反应有关,这三种基因可能是诊断神经梅毒的候选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梅毒 视黄酸受体应答基因2 微管微丝交联因子1 核心蛋白多糖
原文传递
铒激光、Q开关755 nm激光与强脉冲光对面部脂溢性角化病患者局部色素改变和疼痛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熊潇 胡瑜霞 +4 位作者 李翠婷 陈友丽 马迁迁 刘菡 闫宁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3年第9期1407-1410,共4页
目的探讨铒激光、Q开关755 nm激光与强脉冲光对面部脂溢性角化病(SK)患者局部色素改变和疼痛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于国药东风总医院治疗的150例面部SK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50例(2940 nm铒激光治疗)... 目的探讨铒激光、Q开关755 nm激光与强脉冲光对面部脂溢性角化病(SK)患者局部色素改变和疼痛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于国药东风总医院治疗的150例面部SK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50例(2940 nm铒激光治疗)、B组50例(Q开关755 nm激光治疗)和C组50例(强脉冲光治疗)。对比三组的治疗效果、治疗次数、局部色素改变情况、疼痛因子水平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结果三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三组均有患者发生色素沉着及少量色素减退情况,术后3个月色素沉着、色素减退情况均消失,三组术后局部色素改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C组的血清β-内啡肽(β-Ep)水平高于A、B组,5-羟色胺(5-HT)水平低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组的治疗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B组的治疗次数均少于C组(P<0.05)。三组的DL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创面结痂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短于A、B组(P<0.05)。结论铒激光、Q开关755 nm激光与强脉冲光治疗面部SK均具有良好效果,且安全性较高。铒激光、Q开关755 nm激光治疗次数少,但强脉冲光的疼痛程度更低、创面愈合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化病 脂溢性 铒激光 激光 Q开关 强脉冲光疗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