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罗格列酮对体外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GW9662的干预作用
1
作者 游三丽 刘厂辉 刘翔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9年第2期245-248,共4页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凋亡的影响及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罗格列酮处理及处理前GW9662干预体外培养的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AVSMCs),用流式细胞学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原位凋亡检测法(TUNEL)检测细胞...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凋亡的影响及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罗格列酮处理及处理前GW9662干预体外培养的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AVSMCs),用流式细胞学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原位凋亡检测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罗格列酮对大鼠VSMCs凋亡诱导存在时间依赖和浓度依赖:随着罗格列酮诱导时间的增加,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24h细胞凋亡率最高,超过24h凋亡率没有继续增加;随着罗格列酮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100μmol/L时细胞凋亡率最高,超过100μmol/L细胞凋亡率不再增加。并且GW9662可逆转罗格列酮对AVSMCs凋亡的诱导。[结论]罗格列酮可能通过与PPAR—r结合并使PPAR—r激活诱导AVSMCs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滑 血管/细胞学 脱噬作用 降血糖药/药理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瘦素水平与冠心病危险分层及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2
作者 杨军 王光辉 +6 位作者 丁赛良 王苏燕 邝孛 邓彪 褚春 江振涛 文格波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8-160,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危险分层冠心病患者血清瘦素(leptin)水平的变化,探讨血清leptin浓度与冠脉病变程度和冠脉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及其在冠心病危险分层中的价值。方法 120例研究对象分为4组,分别为非冠心病组,稳定性心绞痛(SAP)组,不稳定性... 目的观察不同危险分层冠心病患者血清瘦素(leptin)水平的变化,探讨血清leptin浓度与冠脉病变程度和冠脉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及其在冠心病危险分层中的价值。方法 120例研究对象分为4组,分别为非冠心病组,稳定性心绞痛(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及心肌梗死(AMI)组,检测并分析各组leptin水平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危险评估生化标志物的相关性。结果 AMI组血清leptin水平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和SAP组,leptin水平随着冠脉病变程度及Gensini积分的增加有逐步上升趋势,并与常用冠心病危险分层指标心肌肌钙蛋白、吸烟指数呈线性正相关,与血尿酸呈负相关。结论 leptin水平可作为评估急性冠脉事件发生有价值的标志物,并与常用冠心病危险分层生化标志物及冠脉病变程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LEPTIN GENSINI评分 危险分层 生化标记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力农与洋地黄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1
3
作者 李颖庆 柳娜 +1 位作者 符晖 文红艳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8年第12期891-893,共3页
目的探讨米力农与洋地黄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10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米力农组(38例)、洋地黄组(38例)和对照组(30例)。米力农组用米力农(10mg+生理盐水250ml)5~10mg·kg-1·min-1静滴;洋地黄组口服... 目的探讨米力农与洋地黄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10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米力农组(38例)、洋地黄组(38例)和对照组(30例)。米力农组用米力农(10mg+生理盐水250ml)5~10mg·kg-1·min-1静滴;洋地黄组口服洋地黄(地高辛0.125~0.25mg/d);对照组仅口服和静注利尿剂和安慰剂,疗程均为10d。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心功能级别并做心脏超声心功能指数测定。结果米力农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89.47%,洋地黄组为81.5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米力农组明显高于对照组(36.67%)(P<0.05)。两治疗组治疗后,心脏超声心功能指数有明显改善。结论米力农与洋地黄对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明显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力农 洋地黄 心力衰竭 充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丁注射液与黄芪注射液合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魏武杰 洪娅丽 文红艳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7年第6期905-906,共2页
目的:观察杏丁注射液(银杏叶提取物和双嘧达莫混合物)与黄芪注射液合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WHO诊断标准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治疗加用中药黄芪注射液,治疗组48例除了常规治疗外,... 目的:观察杏丁注射液(银杏叶提取物和双嘧达莫混合物)与黄芪注射液合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WHO诊断标准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治疗加用中药黄芪注射液,治疗组48例除了常规治疗外,加用中药杏丁注射液联合黄芪注射液,以14d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后控制心绞痛疗效及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与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17%、66.67%(P<0.05)。结论:杏丁注射液与黄芪注射液合用具有改善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无明显毒副作用,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理想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丁注射液 黄芪注射液 冠心病 心绞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对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李颖庆 符晖 文红艳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8年第9期664-666,共3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短期应用对心功能失代偿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8例心功能均为Ⅳ级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和对照组(82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4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改...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短期应用对心功能失代偿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8例心功能均为Ⅳ级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和对照组(82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4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超声心动图心功能参数变化。结果两组心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有效率为79.0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02%(P<0.05)。治疗后治疗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仅LVEF改善(P<0.01);治疗后两组LVEDD、LVESDD、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依达拉奉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扩张型心肌病的心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扩张型心肌病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烟指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预后相关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王光辉 杨军 +4 位作者 丁赛良 谭芳 谭小进 吴洁 文格波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2年第3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人群吸烟指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及对心血管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和回顾性分析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导管室(DSA)2010年1月至2011年08月行冠脉造影的1203例可疑冠心病患者,将吸烟指数依据国际通用标准即吸烟支数... 目的探讨人群吸烟指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及对心血管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和回顾性分析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导管室(DSA)2010年1月至2011年08月行冠脉造影的1203例可疑冠心病患者,将吸烟指数依据国际通用标准即吸烟支数乘以吸烟年数分为5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通过Gensini评分系统定量评定,分为5组。结果随吸烟指数增加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病变范围明显加重,具有显著量效关系,吸烟是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也发现年龄和男性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吸烟指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禁烟和控烟刻不容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冠脉病变程度 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 控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ARγ基因修饰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及ADRP、LPL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刘厂辉 曾艳辉 +2 位作者 唐海林 罗怡军 陈代钦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年第4期386-389,共4页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转染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探讨PPARγ在脂肪细胞早期分化中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原代培养新西兰大白兔MSCs,应用脂质体介导法将pEGFP-N1-PPARγ表达载体转...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转染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探讨PPARγ在脂肪细胞早期分化中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原代培养新西兰大白兔MSCs,应用脂质体介导法将pEGFP-N1-PPARγ表达载体转入MSCs中,G418筛选。分成不诱导组、空转染诱导组及转染诱导组以成脂诱导剂诱导分化,每日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镜下计数并计算脂肪细胞分化率,采用RT-PCR方法检测脂肪分化相关蛋白(ADRP)、脂蛋白脂酶(LPL)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ADRP、LPL蛋白表达。结果不诱导组细胞内没有脂滴出现,空转染诱导组和转染诱导组部分细胞成功分化为脂肪细胞,转染诱导组分化率明显高于空转染诱导组(P<0.05);不诱导组ADRP、LPLmRNA及蛋白均不表达,转染诱导组ADRP、LPL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空转染诱导组(P<0.05)。结论PPARγ基因转染MSCs可促进其向脂肪细胞分化,增强其分化能力,可能与促进ADRP、LPL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脂肪分化相关蛋白 脂蛋白脂酶 基因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C治疗高血压疗效观察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光辉 《中国现代医生》 2010年第28期132-132,154,共2页
目的高血压患者维生素C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108例高血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大剂量维生素C,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随访疗效明显好于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患者血压基本都能够... 目的高血压患者维生素C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108例高血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大剂量维生素C,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随访疗效明显好于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患者血压基本都能够稳定在120/80mmHg,患者的各种高血压症状均消失。结论大剂量维生素C有助于降低高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维生素C 胶原蛋白 抗氧化剂 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张功能不全大鼠心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被引量:3
9
作者 唐惠芳 吴书林 +1 位作者 邓春玉 薛玉梅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年第4期382-385,共4页
目的探讨心肌线粒体在舒张功能不全心力衰竭(DHF)大鼠心脏功能损伤中的作用。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和DHF组。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建立DHF模型,4周末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颈动脉插管记录血流动力学,分光光度计检测心肌线... 目的探讨心肌线粒体在舒张功能不全心力衰竭(DHF)大鼠心脏功能损伤中的作用。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和DHF组。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建立DHF模型,4周末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颈动脉插管记录血流动力学,分光光度计检测心肌线粒体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水平,电镜检测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结果DHF组大鼠左心室后壁(LVPW)、室间隔(IVS)、左心室心脏指数(LVM)和E/A比值增高,主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左心室收缩压(LVSP)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升高,左心室松弛时间常数(Tau)延长,平均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LV-dp/dtm ax)下降,心肌SOD和GSH Px下降,MDA增加,电镜示心肌细胞肌丝排列不整齐、线粒体肿胀及空泡化等线粒体损伤。结论心肌线粒体损伤在DHF大鼠心脏功能损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张功能不全 心肌细胞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颖庆 谭小进 +1 位作者 符晖 文红艳 《现代医药卫生》 2009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极化液、维生素C等常规药物治疗;依达拉奉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依...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极化液、维生素C等常规药物治疗;依达拉奉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依达拉奉组临床治愈率56%(vs 32%),差异有显著性(P<0.05)。依达拉奉重症亚组与对照重症亚组比较,临床治愈率(50%vs 14%)、心律失常治愈率(33%vs 18%)和治疗后3个月LVEF(69.9%±1.9%vs 64.5%±1.7%),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进一步提高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炎 依达拉奉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KC在S1P激活大鼠心肌细胞核转录因子-κB中的作用
11
作者 李跃艳 熊升林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629-633,共5页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在1-磷酸鞘氨醇(Sphingosine 1-phosphate,S1P)激活大鼠心肌细胞核转录因子(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NF)-κB信号传导通路中的作用。方法心肌细胞NF-κB的核内浓度采用夹心ELISA的方法检测;免疫印记观察S1P作用...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在1-磷酸鞘氨醇(Sphingosine 1-phosphate,S1P)激活大鼠心肌细胞核转录因子(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NF)-κB信号传导通路中的作用。方法心肌细胞NF-κB的核内浓度采用夹心ELISA的方法检测;免疫印记观察S1P作用前后核内NF-κB的改变;RT-PCR及免疫印记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变化。结果 S1P刺激可诱导心肌细胞下游NF-κB活化,两者之间存在浓度与时间的依赖关系;免疫印记显示S1P作用后,细胞核内NF-κB表达明显增加;而特异性PKC抑制剂(Staurospo-rine)和NF-κB阻断剂(PDTC)均能在不同程度上抑制S1P的这种作用。S1P作用心肌细胞使TGF-β1表达上调,S1P的这种作用可被Staurosporine和PDTC所抑制。结论 PKC作为NF-κB活化的上游信使,参与了S1P激活NF-κB的信号传导通路。通过以上途径使TGF-β1合成增加,从而诱导心肌细胞纤维化,导致心肌肥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C 1-磷酸鞘氨醇 核因子ΚB 信号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壁间动脉瘤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对策
12
作者 邝四兰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年第6期845-847,共3页
目的总结主动脉壁间动脉瘤患者治疗中的护理经验,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方法对42例主动脉壁间动脉瘤患者,结合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了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结果 31例采用内科保守疗法的病例临床治愈率为61.3%、好转率为3... 目的总结主动脉壁间动脉瘤患者治疗中的护理经验,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方法对42例主动脉壁间动脉瘤患者,结合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了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结果 31例采用内科保守疗法的病例临床治愈率为61.3%、好转率为35.8%、死亡率为3.2%;11例采用内科介入疗法的患者临床治愈率为81.8%,好转率为18.2%,且介入治疗效果优于内科保守疗法。结论护理人员周密细致的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果断地采取科学的护理对策可以提高主动脉壁间动脉瘤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壁间动脉瘤 内科介入治疗 护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族人群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致咳嗽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及缓激肽β2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刚 杨军 +3 位作者 唐振旺 宁国庆 曹燕 万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2年第31期6011-6014,共4页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所致咳嗽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及缓激肽β2受体(BDK-RB2)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汉族人群中151例由于服用ACEI引起的咳嗽患者及151例未发生咳...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所致咳嗽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及缓激肽β2受体(BDK-RB2)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汉族人群中151例由于服用ACEI引起的咳嗽患者及151例未发生咳嗽的患者的ACE I/D及BDKRB2 C/T的多态性,并采用紫外法检测ACE活性。结果:发现ACE基因分布在咳嗽组中II型为47.0%,ID型为42.4%,DD型为10.6%;无咳嗽组分别为39.7%、47.0%、13.3%,两组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DKRB2基因分布在咳嗽组中CC型为21.3%,CT型为50.0%,TT型为28.7%,无咳嗽组分别为22.5%、47.7%、29.8%,两组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组ACE活性水平为([28.3±10.1)U/L]明显低于无咳嗽组([40.2±9.4)U/L],两组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汉族人群中ACEI所致咳嗽与ACE基因多态性及血清ACE水平有关,BDKRB2 C/T与咳嗽间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咳嗽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 缓激肽β2受体基因
原文传递
经肱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刚 刘厂辉 +3 位作者 唐振旺 宁国庆 曹燕 万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2年第27期5288-5290,共3页
目的:评价130例次经肱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局部并发症情况。方法:连续入选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我院经肱动脉途径冠状动脉PCI术的病例130例次。分析经肱动脉介入治疗操作并发症情况。结果:共24例患者发生了局部并发症,并... 目的:评价130例次经肱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局部并发症情况。方法:连续入选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我院经肱动脉途径冠状动脉PCI术的病例130例次。分析经肱动脉介入治疗操作并发症情况。结果:共24例患者发生了局部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8.5%。其中穿刺局部发生血肿22例(16.9%),其中1例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及正中神经损伤(0.8%),局部神经损伤1例(0.8%),假性动脉瘤1例(0.8%)。经处理后血肿全部吸收,最后仍有1例正中神经损伤和1例假性动脉瘤未能完全康复。结论:经肱动脉途径冠状动脉PCI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熟悉肱动脉穿刺方法、掌握标准的压迫止血包扎方案、术后肢体夹板制动、并对其并发症有足够的认识和处理对策的充分准备可以减少并发症及其不良后果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肱动脉 并发症
原文传递
主动脉夹层1例治疗体会
15
作者 王刚 万娟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3-385,共3页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流通过内膜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而形成,并沿着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严重心血管急症。本病是心血管疾病的灾难性危重急症,如不及时诊治,48h内死亡率可高达50%。美国心脏协会2006年报道本病年发病率为(...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流通过内膜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而形成,并沿着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严重心血管急症。本病是心血管疾病的灾难性危重急症,如不及时诊治,48h内死亡率可高达50%。美国心脏协会2006年报道本病年发病率为(25-30)/100万,国内的发病率高于西方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高血压 胸腔积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