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策略 被引量:1
1
作者 陈亮元 曹奇 +2 位作者 杨铁军 唐国军 陈小明 《现代医药卫生》 2012年第12期1841-1843,共3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多节段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结核28例,术后继续全身营养支持及抗结核药物治疗,并给予定期复查肝肾功能、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摄X线片和CT扫描观察植骨块、钛网位置... 目的探讨胸、腰椎多节段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结核28例,术后继续全身营养支持及抗结核药物治疗,并给予定期复查肝肾功能、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摄X线片和CT扫描观察植骨块、钛网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同时了解有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用Frankel法了解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8例患者手术时间3.1~6.3 h,平均4.2 h,出血量890~1 900 mL,平均1 100 mL。输血450~1 500 mL,平均860 mL,随访19~46个月,平均28.7个月。2例出现窦道形成,1例经换药1个月后愈合,另1例经二期清创痊愈,但无椎体结核复发,无椎弓根钉、棒和钛网松动、断裂等。术前神经损害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3例,C级10例,D级13例,E级1例。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3例,E级24例。结论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结核行一期前后路病灶清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结合合理的全身营养支持及抗结核药物治疗,可以达到最终治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外科学 胸椎 腰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TDO教学法在脊柱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被引量:2
2
作者 唐晓军 罗玲丽 +2 位作者 邓宏军 黄新云 张洁 《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第9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观察(observation)-教学(teaching)-讨论(discussion)-临床实践(operation)”相结合的OTDO教学法在脊柱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脊柱外科实习学生共80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 目的探讨“观察(observation)-教学(teaching)-讨论(discussion)-临床实践(operation)”相结合的OTDO教学法在脊柱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脊柱外科实习学生共80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40名。对照组采用OTD教学法,试验组采用OTDO教学法。采用理论考核和临床考核对学生掌握情况及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对照组、试验组理论考核成绩及优良率分别为(80.52±8.89)分、(82.38±8.51)分和85.0%(34/40)、90.0%(36/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试验组临床考核成绩及优良率分别为(72.00±8.32)分、(78.05±9.09)分和62.5%(25/40)、82.5%(3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TDO教学法对于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的教学效能与OTD教学法基本一致,但在促进实习学生提高临床诊疗思维和技能方面,具有更好的教学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TD教学法 OTDO教学法 脊柱外科 临床实习 教学成效 考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课联合CBL教学模式在脊柱外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刘国萍 曹奇 廖会英 《科教导刊》 2020年第28期156-158,共3页
目的研究微课联合CBL教学在脊柱外科见习中的应用效果及学生反馈情况。方法从2017年6月-2018年6月分配到我院见习的全日制本科临床医学学生中选取120名,随机分为A、B组,各60人,A组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B组应用微课联合CBL教学模式,... 目的研究微课联合CBL教学在脊柱外科见习中的应用效果及学生反馈情况。方法从2017年6月-2018年6月分配到我院见习的全日制本科临床医学学生中选取120名,随机分为A、B组,各60人,A组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B组应用微课联合CBL教学模式,教学结束后,通过理论、操作考核及调查问卷综合评估两组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结果两组基础知识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学生的实践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均优于A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学生调查问卷满意度高于A组。结论微课联合CBL教学不仅提高学习效率,还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可为后期见习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课 CBL教学法 脊柱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脊柱内镜下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3
4
作者 陈小明 张洁 +3 位作者 颜学亮 杨铁军 陈亮元 曹奇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7-61,共5页
目的评估经皮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9月该科采用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FLDH 27例,年龄41~64岁,平均52.3岁,通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 目的评估经皮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9月该科采用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FLDH 27例,年龄41~64岁,平均52.3岁,通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术前及术后患者腰腿痛情况,改良Mac Nab评分评估患者腰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单节手术时间为69 min(58~109 min)、术中出血量为18 ml(11~40 ml)、住院时间为5.0 d(3.0~10.0 d),术前VAS评分(8.12±1.25),术后第3天VAS评分(2.80±1.12),术后3个月VAS评分(1.59±1.06),末次随访VAS评分(1.31±0.89),术后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估,优良率为88.9%。结论 PELD治疗FLDH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 腰椎间盘切除术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微创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多节段跳跃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0
5
作者 颜学亮 曹奇 陈小明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368-370,共3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骨水泥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多节段跳跃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室采取小剂量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53例老年骨质疏松症多节段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疗效。53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35例... 目的探讨小剂量骨水泥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多节段跳跃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室采取小剂量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53例老年骨质疏松症多节段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疗效。53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67.10±6.52岁。患者术前均行骨密度测量(T值〈-2.5)、MRI或ECT检查以确诊。患者均经单侧椎弓根穿刺注射药物,单个椎体注射骨水泥剂量为1.2—2.1mL,平均1.8±0.38mL.所有手术均一次性成功。术前、术后2天、术后半年随访时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以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53例的病椎至少2个,多至5个。平均2.31个。使用小术剂量骨水泥前患者VAS评分为7.83±0.75,治疗后2天VAS评分为4.32±0.72,随访时VAS评分为2.23±0.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剂量骨水泥可有效缓解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多节段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 跳跃性 压缩性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氨蝶呤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MMP-3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小明 曹奇 +4 位作者 杨铁军 陈亮元 唐国军 颜学亮 唐晓军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477-478,496,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甲氨蝶呤和环磷酰胺联合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改变,了解甲氨蝶呤和环磷酰胺联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效果及机制。方法 3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甲氨蝶呤组、环磷酰胺组、甲氨喋呤联合环磷酰... 目的通过检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甲氨蝶呤和环磷酰胺联合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改变,了解甲氨蝶呤和环磷酰胺联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效果及机制。方法 3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甲氨蝶呤组、环磷酰胺组、甲氨喋呤联合环磷酰胺用药组,每组12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4周时留取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MMP-3的浓度;分析比较胃肠道损害、肝损害和血象变化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甲氨蝶呤联合环磷酰胺组MMP-3水平显著下降,与甲氨蝶呤组和环磷酰胺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甲氨蝶呤联合环磷酰胺组出现胃肠道损害、肝损害和血象变化等不良比单一用药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氨蝶呤联合环磷酰胺的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用药,降低患者血清MMP-3浓度效果更佳,且不良反应发生少,这可能是其发挥临床疗效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 脊柱炎 基质金属蛋白酶-3 甲氨喋呤 环磷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三维重建与快速成型技术在脊柱畸形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国萍 曹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4-176,共3页
脊柱畸形多由特发性、先天性、创伤性等病因所致.严重者可同时伴有侧弯、后凸及椎体发育异常等多种畸形。脊柱解剖本身复杂,而脊柱畸形又常常伴有结构变异,因此其矫形手术非常棘手且极具挑战性。随着数字化三维重建与快速成型技术在... 脊柱畸形多由特发性、先天性、创伤性等病因所致.严重者可同时伴有侧弯、后凸及椎体发育异常等多种畸形。脊柱解剖本身复杂,而脊柱畸形又常常伴有结构变异,因此其矫形手术非常棘手且极具挑战性。随着数字化三维重建与快速成型技术在医学中的逐渐应用和成熟,临床医生开始认识到其在脊柱矫形中的必要性和实用性。本文就数字化三维重建和快速成型技术及其在脊柱畸形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成型技术 脊柱畸形 三维重建 数字化 应用 发育异常 结构变异 矫形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重建技术辅助后路手术治疗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 被引量:1
8
作者 曹奇 刘国萍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6期74-77,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在后路手术治疗陈旧性脊柱后凸畸形中的意义。方法该院自2006年4月-2012年4月共收治20例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26-58岁,平均41.2岁。术前常规行X线、CT、MRI检查,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制...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在后路手术治疗陈旧性脊柱后凸畸形中的意义。方法该院自2006年4月-2012年4月共收治20例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26-58岁,平均41.2岁。术前常规行X线、CT、MRI检查,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制作立体图像,指导手术设计并模拟手术。根据手术前后后凸角度变化及后凸矫正率来评定矫形效果;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评价疼痛缓解情况;应用Frankel分级来评价下肢神经功能障碍情况。结果该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矫形及内固定满意,仅1例出现一过性神经损伤。术后随访时间为12-38个月,平均28.2个月。患者后凸角从平均60.6°减小至平均15.9°,后凸矫正率为73.8%;VAS评分从平均6.1降低至1.9;Frankel分级E级从5例增加至10例。术前与术后1周、末次随访比较,后凸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7.7和17.1,P〈0.05);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1.8和31.1,P〈0.05)。结论应用三维重建技术辅助治疗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可指导手术设计,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取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技术 结核 脊柱后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唑来膦酸对行脊柱内固定融合术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疗效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章献 陈泰祥 +3 位作者 陈小明 王庆 刘小剑 戴哲浩 《现代医药卫生》 2017年第15期2306-2308,共3页
目的探讨新型二膦酸盐药物唑来膦酸对行脊柱内固定融合术的骨质疏松症(OP)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需要行脊柱内固定融合术的OP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 目的探讨新型二膦酸盐药物唑来膦酸对行脊柱内固定融合术的骨质疏松症(OP)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需要行脊柱内固定融合术的OP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静脉滴注唑来磷酸,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骨转换指标β-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CTX)、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股骨颈骨密度及运用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BALP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外,术后6、12个月两组患者β-CTX、ODI评分,术后12个月时β-CTX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患者β-CTX、BALP水平,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观察组患者术后股骨颈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对行脊柱内固定融合术的OP患者疗效较好,可促进骨融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脊柱融合术 脊柱固定术 二磷酸盐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被引量:1
10
作者 曹奇 刘国萍 《现代医药卫生》 2012年第8期1130-1131,1133,共3页
目的观察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 目的观察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42例(52椎)合并DS的OVCF患者采用单侧PVP治疗。患者术前均行站立位X线片、CT、MRI检查,比较术前、术后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活动能力评分(locomotor activity scale,LAS)及侧凸、后凸Cobb角情况。结果 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9.6月,所有患者疼痛均缓解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VP具有止痛和稳定椎体、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合并DS的OVCF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椎体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P术治疗溶骨性脊柱转移瘤
11
作者 陈亮元 曹奇 +1 位作者 杨铁军 唐国军 《现代医药卫生》 2007年第24期3670-3671,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形成术(PVP术)治疗脊柱溶骨性转移瘤的疗效。方法: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经皮穿刺椎弓根途径进入病椎瘤灶内,行肿瘤活检,再注入牙膏状骨水泥稳定病椎。结果:11例17椎均手术顺利,术后无脊髓神经根受损表现。48小时内...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形成术(PVP术)治疗脊柱溶骨性转移瘤的疗效。方法: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经皮穿刺椎弓根途径进入病椎瘤灶内,行肿瘤活检,再注入牙膏状骨水泥稳定病椎。结果:11例17椎均手术顺利,术后无脊髓神经根受损表现。48小时内疼痛均缓解,未发现骨水泥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PVP术治疗脊柱溶骨性转移性肿瘤,能有效地强化病椎,提高生活质量,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转移 脊柱 脊柱穿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访视护理对脊柱损伤截瘫患者睡眠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资雅玲 《右江医学》 2013年第5期701-703,共3页
目的探讨家庭访视护理对脊柱损伤合并截瘫患者睡眠和生存质量的影响,为脊柱损伤截瘫患者后期康复护理指导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脊柱损伤截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出院后在常规指导的基础上实施家庭访视护理,... 目的探讨家庭访视护理对脊柱损伤合并截瘫患者睡眠和生存质量的影响,为脊柱损伤截瘫患者后期康复护理指导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脊柱损伤截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出院后在常规指导的基础上实施家庭访视护理,对照组患者出院时按照常规进行出院指导。两组分别于出院时及出院后3、6、9、12个月对患者进行PSQI及Barthel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出院后3、6、9、12个月的PSQI评分较出院时明显降低,Barthel评分则明显提高,Barthel评分与对照组同时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家庭访视护理能提升脊柱损伤截瘫患者的睡眠和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损伤 睡眠质量 家庭访视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定向导板联合低剂量氨甲环酸治疗脊柱畸形 被引量:3
13
作者 伍涛 颜学亮 +2 位作者 曹奇 唐国军 陈亮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34-1339,共6页
目的探讨3D打印定向导板技术联合低剂量联合氨甲环酸治疗脊柱畸形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我科治疗的113例脊柱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56例,采取3D打印定向导板技术联合低剂量氨甲环酸治疗,对... 目的探讨3D打印定向导板技术联合低剂量联合氨甲环酸治疗脊柱畸形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我科治疗的113例脊柱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56例,采取3D打印定向导板技术联合低剂量氨甲环酸治疗,对照组57例,采取常规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等围术期情况。记录患者VAS评分、ODI指数、ASIA评分,Cobb角及Cobb角矫正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围手术期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指数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椎弓钉置入优良率100%,对照组为8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Cobb角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术后1年,观察组Cobb角均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1年矫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定向导板技术联合低剂量氨甲环酸可明显缩短脊柱畸形患者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提高矫正率,降低并发症率,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定向截骨导板 脊柱畸形 治疗效果 氨甲环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膜外自控镇痛技术在脊柱内镜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邓丁玲 申佳凡 +4 位作者 陈莹 王燕 唐国军 曾奕程 王德明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337-340,共4页
探讨硬膜外自控镇痛在脊柱内镜手术应用的临床效果。选择120例脊柱内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0.2%罗哌卡因+0.2%利多卡因局麻),0.1%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组(0.1%罗哌卡因+0.3μg/mL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0.2%罗哌... 探讨硬膜外自控镇痛在脊柱内镜手术应用的临床效果。选择120例脊柱内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0.2%罗哌卡因+0.2%利多卡因局麻),0.1%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组(0.1%罗哌卡因+0.3μg/mL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0.2%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组(0.2%罗哌卡因+0.3μg/mL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采用视觉模拟(VAS)评分法评估手术中镇痛效果,采用改良Bromage评分评估术毕运动神经阻滞程度,统计0.1%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组和0.2%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组自控镇痛泵(PCA)按压次数和用药量。结果显示0.2%罗哌卡因和0.3μg/mL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应用于脊柱内镜手术,可以达到明显的镇痛效果,满足手术需要,又同时保留患者双下肢运动功能,即有"感觉和运动阻滞分离"现象,从而避免脊柱内镜下马尾神经损伤的可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脊膜外自控镇痛 罗哌卡因 舒芬太尼 镇痛评分 感觉运动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联合经皮网袋成形技术治疗伴有神经根压迫症状的脊柱转移瘤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国萍 曹奇 陈小明 《中国内镜杂志》 2018年第11期51-55,共5页
目的评估经皮椎间孔镜联合经皮网袋成形技术(PMCP)治疗腰椎单节段伴有神经根压迫症状的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6年12月应用经皮椎间孔镜联合PMCP治疗腰椎单节段伴有神经根压迫症状的脊柱转移瘤患者1... 目的评估经皮椎间孔镜联合经皮网袋成形技术(PMCP)治疗腰椎单节段伴有神经根压迫症状的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6年12月应用经皮椎间孔镜联合PMCP治疗腰椎单节段伴有神经根压迫症状的脊柱转移瘤患者19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按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结果患者手术时间(105.52±14.25)min、术中出血量(35.58±6.76)ml、住院时间(8.25±2.14)d,术后第3天VAS评分(3.18±1.96)分、术后第3个月VAS评分与术前相比[(1.67±1.05)和(8.45±1.35)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按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为84.21%。结论经皮椎间孔镜联合PMCP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创伤小及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点,是治疗腰椎单节段伴有神经根压迫症状的脊柱转移瘤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 经皮网袋成形术 腰椎 脊柱转移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rcRNA_09505介导M2型巨噬细胞极化失衡在强直性脊柱炎模型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玄 张洁 +4 位作者 向伟能 蒋林 王惟达 周乾 唐烨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0-527,共8页
目的:探讨circRNA_09505(circ09505)是否通过介导M2型巨噬细胞极化失衡参与强直性脊柱炎(AS)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高通量circRNA测序分析确定AS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将SKG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circRNA_09505(circ09505)是否通过介导M2型巨噬细胞极化失衡参与强直性脊柱炎(AS)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高通量circRNA测序分析确定AS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将SKG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h-NC组和sh-circ09505组,每组10只。各组小鼠通过腹腔注射3 mg可德胶以建立AS模型。对sh-circ09505组小鼠尾静脉注射circ09505敲减慢病毒,以检查circ09505敲减对AS进展的影响。体外考察circ09505过表达或敲减对巨噬细胞极化影响,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M1和M2型巨噬细胞比例。结果:circ09505是AS患者PBMC中上调最显著的circRNA。sh-circ09505组小鼠脊柱免疫细胞浸润和软骨破坏较sh-NC组减轻,脊柱炎评分显著降低(P<0.01)。与sh-NC组相比,sh-circ09505组中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并且脊柱组织中CD11b+CD40+细胞数目显著降低(P<0.01),CD11b+CD206+细胞数目显著增加(P<0.01)。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circ09505过表达降低了M2巨噬细胞比例(P<0.01),而circ09505敲减则增加了M2巨噬细胞比例(P<0.01)。circ09505过表达增加了LPS+IFN-γ处理组的M1巨噬细胞比例(P<0.01),而circ09505敲减则降低了M1巨噬细胞比例(P<0.01)。结论:circ09505通过促进M1巨噬细胞极化和抑制M2巨噬细胞极化来加重AS小鼠的脊柱炎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rcRNA_09505 巨噬细胞极化 强直性脊柱炎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在脊柱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barthel指数影响观察 被引量:4
17
作者 高瑛霞 刘海燕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第16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在脊柱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barthel指数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8年3月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 目的:探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在脊柱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barthel指数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8年3月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护理满意度、VA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2组患者护理前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VAS评分为(2.73±0.12)分,对照组VAS评分为(3.13±0.25)分,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2组患者护理前barthel指数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为(84.05±5.95)分,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为(75.21±5.67)分,2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护动机理论应用于脊柱骨折患者的护理中,可以让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更加满意,有效提高脊柱骨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动机理论 脊柱骨折 护理干预 BARTHEL指数
原文传递
靶点穿刺技术在脊柱内镜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颜学亮 张洁 +2 位作者 陈小明 杨铁军 曹奇 《现代医药卫生》 2017年第18期2793-2795,共3页
目的探讨靶点穿刺技术在脊柱内镜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该科收治的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6例,根据患者病史、体征及影像学资料确定腰椎间盘游离的不同类型,术前制订麻醉计划,术中采... 目的探讨靶点穿刺技术在脊柱内镜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该科收治的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6例,根据患者病史、体征及影像学资料确定腰椎间盘游离的不同类型,术前制订麻醉计划,术中采用靶点穿刺技术,术后复查磁共振成像(MRI)。结果 56例患者共行经皮脊柱内镜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56次。在56次穿刺中,55例一次性穿刺成功,1例穿刺角度偏小,经及时调整后成功到位。56例患者中,1例发生术中硬膜撕裂,术中采用明胶海绵填塞,动态观察,未出现脑脊液漏;1例术中神经根袖损伤,术后并发患肢麻木、无力,经营养神经、加强锻炼等对症支持治疗,3个月后逐渐好转;1例发生手术椎间隙感染,经严格卧床、使用合理抗生素治疗,1.5个月后病情痊愈。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2.5~15.0个月,平均(8.6±1.3)个月。术前功能障碍指数(ODI)为81.5±12.5,术后末次随访ODI为10.4±5.1,92.9%(52/56)的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对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其髓核游离的方向和部位采用靶点穿刺技术,有助于椎间孔镜手术的成功开展,该技术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刺术 内窥镜检查 脊柱 腰椎/外科学 椎间盘移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级甲等医院规范化培训护士沟通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9
作者 郑静纯 贺洁 +3 位作者 曾桂珍 徐秋兰 黄兰香 李焕梅 《医药前沿》 2023年第7期33-36,共4页
目的:了解三级甲等医院规范化培训(简称规培)护士临床沟通能力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1月—2月在3所三级甲等医院接受规培的350名临床护士。共发放并收回350份问卷,其中325份问卷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 目的:了解三级甲等医院规范化培训(简称规培)护士临床沟通能力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1月—2月在3所三级甲等医院接受规培的350名临床护士。共发放并收回350份问卷,其中325份问卷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9%。运用护士沟通能力评估量表对其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规培护士临床沟通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规培护士沟通能力评估量表总得分为(242.61±35.94)分,条目均分为(4.18±0.62)分,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团队沟通维度得分最高,条目均分为(4.34±0.61)分;困难情景沟通维度得分最低,条目均分为(4.13±0.65)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工作满意度、学生时期是否有沟通培训经历及在院接受沟通培训的次数是规培护士沟通能力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规培护士的临床沟通能力仍有待提高,医学院校和各医院单位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沟通能力培训,注重临床结合实际,切实提高规培护士的沟通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化培训 护士 沟通能力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管狭窄症马尾神经冗余征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20
作者 邓波 李旭东 +1 位作者 罗小中 颜学亮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8期824-827,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马尾神经冗余征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16例,根据是否发生马尾神经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分为冗余组和非冗余组,其中非冗余组74例,男38例,...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马尾神经冗余征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16例,根据是否发生马尾神经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分为冗余组和非冗余组,其中非冗余组74例,男38例,女36例,年龄(62.00±10.41)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3.09±2.22) kg·m^(-2);最大狭窄节段分别为L_(2)-L_(3)12例,L_(3)-L_(4)38例,L_(4)-L_(5)20例,L_(5)-S_(1)4例。冗余组42例,男18例,女24例,年龄(63.36±8.73)岁,BMI为(22.63±2.60) kg·m^(-2);最大狭窄节段分别为L2-L33例,L3-L49例,L4-L527例,L5-S14例。仰卧位行MRI检查,观察矢状位马尾神经的走形以及形态。分析比较术前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比较两组患者发生腰椎滑脱及黄霞韧带肥厚发生率;同时测量最狭窄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体高度,椎间隙层面正中矢状径,椎体层面正中矢状径以及狭窄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11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42例患者发生RNRs,发生率为36.2%。两组性别、年龄、BMI、术前腰腿痛VAS及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症状持续时间、腰椎滑脱率以及黄韧带肥厚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体高度、椎间隙层面正中矢状径、RO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椎体层面正中矢状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体高度、椎间隙层面正中矢状径是腰椎管狭窄症马尾神经冗余征形成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神经冗余征 椎间高度 椎间孔高度 腰椎管狭窄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