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四家三级甲等医院急诊患者输血前相容性试验调查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焦伟 黎海澜 +5 位作者 王友新 钟月华 邱威 莫柱宁 王巍华 阳子骥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0年第7期621-623,共3页
目的探讨急诊患者输血前血液相容性试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方法对4家三级甲等医院急诊患者用血和急诊患者的输血前血液相容性试验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4家三级甲等医院急诊患者746501例中,申请输血例数为1848例,占0.25%,实际... 目的探讨急诊患者输血前血液相容性试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方法对4家三级甲等医院急诊患者用血和急诊患者的输血前血液相容性试验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4家三级甲等医院急诊患者746501例中,申请输血例数为1848例,占0.25%,实际用血例数为920例,占申请输血例数的49.78%。接受调查的医院输血前检查项目完善,都能在血液发出前准确完成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结论对急诊患者输血前联合应用快速有效的临床输血相容性试验,是非常有必要及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输血 血液相容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血科技术人员心理压力分析及对策
2
作者 冯时青 王友新 马自梅 《蛇志》 2013年第3期360-361,共2页
目的分析输血科技术人员工作中面临的心理压力,探讨减轻输血科技术人员心理压力的有效措施。方法以信函调查的方式,对在3家医院输血科工作的18名技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输血科技术人员在工作性质、劳动强度、社会环境、经济待遇方... 目的分析输血科技术人员工作中面临的心理压力,探讨减轻输血科技术人员心理压力的有效措施。方法以信函调查的方式,对在3家医院输血科工作的18名技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输血科技术人员在工作性质、劳动强度、社会环境、经济待遇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压力。结论输血科技术人员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应采取有力措施,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帮助其减轻心理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科技术人员 心理压力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血前四项感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友新 钟瑜 黄玉香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年第5期373-373,共1页
目的探讨4项感染性指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在临床输血前测定的价值。方法对2007年至2009年在我院各科住院,需要输注血液制品的3 926例患者... 目的探讨4项感染性指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在临床输血前测定的价值。方法对2007年至2009年在我院各科住院,需要输注血液制品的3 926例患者的输血前四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BsAg阳性率12.33%,梅毒抗-TP阳性率2.42%,抗-HCV阳性率1.53%,抗-HIV阳性率为4.87%。结论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指标检测,可及时了解其输血前的感染状况,同时对阳性患者进行相关治疗,对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控制医院内感染,妥善保存原始资料防范输血纠纷的发生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感染性指标检测 医源性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患者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测调查分析
4
作者 焦伟 黎海澜 +5 位作者 王友新 钟月华 邱威 莫柱宁 王巍华 阳子骥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63-664,共2页
关键词 急诊 输血 血液相容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血传播性病毒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友新 邱威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第6期51-52,共2页
输血能救治患者,但也会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除了免疫学方面外,还有各种输血传播的性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疟原虫、梅毒螺旋体等,尤其是有多种病毒可经输血传播,引起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虽然献血前均对献血者进行病毒检测... 输血能救治患者,但也会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除了免疫学方面外,还有各种输血传播的性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疟原虫、梅毒螺旋体等,尤其是有多种病毒可经输血传播,引起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虽然献血前均对献血者进行病毒检测,但病毒感染的"窗口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病毒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168例不规则抗体筛查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滕艺艳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3年第3期335-336,共2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需要输血患者血清中不规则抗体的存在情况,探讨不规则体筛查在临床输血的重要性。方法利用微柱凝胶技术筛查本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及急诊备血患者6168例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检与鉴定。结果检出... 目的回顾性分析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需要输血患者血清中不规则抗体的存在情况,探讨不规则体筛查在临床输血的重要性。方法利用微柱凝胶技术筛查本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及急诊备血患者6168例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检与鉴定。结果检出不规则抗体25例,阳性率为0.41%,其中男8例,女17例,有输血及妊娠史的22例,无输血及妊娠史的3例。结论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1],有输血及妊娠史的比无输血及妊娠史的阳性率高[2],与以往的报道相一致。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有必要做不规则抗体的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不规则抗体 微柱凝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周期蛋白E1基因rs1406(G/T)位点多态性与肝细胞癌高发家系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
7
作者 赵瑞强 温燕 +1 位作者 廖燕 谢裕安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337-341,346,共6页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E1(CCNE1)基因rs1406(G/T)位点多态性与肝细胞癌高发家系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11年10月广西扶绥县壮族肝细胞癌高发地区20个肝细胞癌家系,包括肝细胞癌患者20例(A组)及其直系亲属59例(B组);另...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E1(CCNE1)基因rs1406(G/T)位点多态性与肝细胞癌高发家系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11年10月广西扶绥县壮族肝细胞癌高发地区20个肝细胞癌家系,包括肝细胞癌患者20例(A组)及其直系亲属59例(B组);另选10个生活在同一地区的正常家系(共40例)作为对照(C组)。各家系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具有人群代表性。利用质谱方法检测CCNE1基因rs1406(G/T)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采用PLINK软件分析各家系人群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结果CCNE1基因rs1406(G/T)位点存在GG、TT、GT 3种基因型。A组GG基因型3例,TT基因型3例,GT基因型14例;B组GG基因型14例,TT基因型14例,GT基因型31例;C组GG基因型23例,TT基因型2例,GT基因型15例。A组与B组人群CCNE1 rs1406(G/T)位点上G、T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与C组人群rs1406(G/T)等位基因G、T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值比=3.639,95%可信区间:1.533~8.637,P<0.05)。结论CCNE1基因rs1406(T)为广西扶绥县壮族人群肝细胞癌发生的风险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细胞周期蛋白E1 单核苷酸多态性 遗传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寿命测定在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诊疗中的研究现状
8
作者 廖燕 黄景宁 谢裕安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38-45,共8页
肿瘤相关性贫血(CRA)在恶性肿瘤患者中发生率高,但是诊断率低,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对CRA患者进行病因分析,并且对终末期肿瘤患者进行相关检测及加强支持治疗十分重要。对CRA患者进行红细胞寿命测定,可以分析肿瘤类型、恶性程度等不... 肿瘤相关性贫血(CRA)在恶性肿瘤患者中发生率高,但是诊断率低,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对CRA患者进行病因分析,并且对终末期肿瘤患者进行相关检测及加强支持治疗十分重要。对CRA患者进行红细胞寿命测定,可以分析肿瘤类型、恶性程度等不同因素对患者红细胞寿命的影响,探讨CRA的发病机制。然而,既往传统红细胞寿命测定的方法因耗时长并伴随严重的不良反应,未能在临床常规开展,国内外对肿瘤患者红细胞寿命测定的研究亦较少。笔者拟就CRA的不良影响、发病机制,以及红细胞寿命测定在CRA患者的诊断标准、病情评估、治疗原则和手段中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旨在探讨红细胞寿命测定在CRA患者临床诊疗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 贫血 红细胞寿命测定 肿瘤相关性贫血 CO呼气试验法 红细胞生成刺激素
原文传递
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血小板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
9
作者 罗凯 吴声田 +5 位作者 沈合春 李智恒 唐彪 廖燕 姚洁民 符黄德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2年第6期341-345,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发生血小板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97例因TBI住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GCS评分、是否多发伤、是否... 目的探讨影响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发生血小板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97例因TBI住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GCS评分、是否多发伤、是否存在颅脑开放伤、纤维蛋白原浓度、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数量及血小板功能。根据最大血凝块坚固度值将患者分为血小板功能障碍组(MA值<50 mm)和血小板功能正常组(50≤MA值≤70)。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影响TBI后出现血小板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相关危险因素对TBI后出现血小板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结果97例患者中,血小板功能障碍组38例,血小板功能正常组5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的GCS评分、纤维蛋白原浓度、PT、APTT、血小板数量、血小板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CS评分(OR=0.765,95%CI:0.618~0.947)、纤维蛋白原浓度(OR=0.073,95%CI:0.014~0.387)是TBI患者出现血小板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P<0.05);GCS评分的AUC为0.827(95%CI:0.618~0.947),纤维蛋白原浓度的AUC为0.915(95%CI:0.014~0.387)。结论TBI后低GCS评分、低纤维蛋白原浓度易出现血小板功能障碍,其中,GCS评分具有一定的预测准确性,纤维蛋白原浓度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血小板功能障碍 因素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