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V/AIDS患者伴发肝损伤的肝脏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黄志忠 吕建楠 +3 位作者 覃江龙 李品超 牟敏红 覃亚勤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1年第4期285-288,共4页
目的探讨伴发肝损伤的HIV/AIDS患者肝脏病理学类型及其特点,为AIDS患者的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取HIV/AIDS患者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通过苏木精-伊红、过碘酸雪夫和淀粉酶消化过碘酸雪夫染色,光学显微... 目的探讨伴发肝损伤的HIV/AIDS患者肝脏病理学类型及其特点,为AIDS患者的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取HIV/AIDS患者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通过苏木精-伊红、过碘酸雪夫和淀粉酶消化过碘酸雪夫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形态学并描述组织病理特点,结合临床病例资料对病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4例HIV/AIDS患者的肝脏病理检查表现为病毒性肝炎22例(34.4%),肝脏肿瘤23例(35.9%),药物性肝炎5例(7.8%),机会性感染7例(10.9%),非特异性病变7例(10.9%)。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例12例,丙型病毒性肝炎10例,肝细胞癌1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8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3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2例,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2例。结论 HIV/AIDS患者肝损伤的病因中病毒性肝炎主要为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脏肿瘤主要为肝细胞癌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上需加强对HIV/AIDS患者伴发各种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肝损伤 病毒性肝炎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AIDS合并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
2
作者 黄志忠 覃江龙 +3 位作者 卢亦波 农兰伟 牟敏红 邵宏华 《内科》 2024年第2期117-122,共6页
目的总结HIV/AIDS合并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53例HIV抗体阳性合并肝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肝脏组织病理结果分为病毒性肝炎组(n=27)、肝细胞肝癌组(n=15)和肝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n=11)。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腹部C... 目的总结HIV/AIDS合并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53例HIV抗体阳性合并肝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肝脏组织病理结果分为病毒性肝炎组(n=27)、肝细胞肝癌组(n=15)和肝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n=11)。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腹部CT影像学特征,以及肝脏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结果三组在消瘦、发热、上腹痛、浅表淋巴结肿大、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甲胎蛋白升高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在多发结节、单发结节、病灶不均匀强化、病灶轻度强化、病灶重度强化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毒性肝炎组镜下见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细胞肝癌组镜下见凝固性坏死组织,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镜下见肝小叶结构广泛破坏和星空现象。结论不同类型HIV/AIDS合并肝损伤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腹部CT影像学特征有一定差异,但其较难区分肝细胞癌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两者鉴别诊断需借助肝脏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AIDS 肝损伤 肝细胞癌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鉴别诊断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AIDS女性宫颈病变及组织表达p16和Ki67相关情况研究
3
作者 李英伟 蒙华 +2 位作者 牟敏红 陈人 陆梅燕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3年第17期8-12,共5页
目的 探讨HIV/AIDS女性宫颈病变及组织表达p16和Ki67相关情况。方法 选取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57例HIV阳性CINⅡ~Ⅲ级女性患者为CIN组,32例HIV阳性宫颈分化鳞状上皮细胞癌ⅠB期女性患者为宫颈癌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不同年龄患... 目的 探讨HIV/AIDS女性宫颈病变及组织表达p16和Ki67相关情况。方法 选取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57例HIV阳性CINⅡ~Ⅲ级女性患者为CIN组,32例HIV阳性宫颈分化鳞状上皮细胞癌ⅠB期女性患者为宫颈癌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不同年龄患病人数、p16及Ki67表达情况。结果 CIN组40~49岁人群最为常见(35.09%),宫颈癌组50~59岁人群最为常见(31.25%);CIN组p16表达阳性率、Ki67表达阳性率、p16与Ki67共同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2.46%、87.72%、82.46%,低于宫颈癌组的93.75%、93.75%、93.75%(P<0.05)。结论 HIV/AIDS女性人群中,一定年龄范围内,宫颈病变严重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病毒感染时间越长,宫颈病变程度越重;p16及Ki67表达与HIV/AIDS女性宫颈组织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表淋巴结肿大的151例艾滋病患者淋巴结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卢祥婵 邓建宁 +5 位作者 黄爱春 李雪琴 牟敏红 欧汝志 黄磊 赵敏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06-409,共4页
目的 探讨浅表淋巴结肿大的HIV/AIDS患者的淋巴结病理类型及其特点.方法 取浅表淋巴结肿大的151例HIV/AIDS患者的淋巴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通过HE、抗酸、过碘酸雪夫和淀粉酶消化后过碘酸雪夫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描述和分析其病理... 目的 探讨浅表淋巴结肿大的HIV/AIDS患者的淋巴结病理类型及其特点.方法 取浅表淋巴结肿大的151例HIV/AIDS患者的淋巴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通过HE、抗酸、过碘酸雪夫和淀粉酶消化后过碘酸雪夫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描述和分析其病理结果及其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关系.数据行卡方检验.结果 在151例HIV/AIDS患者的淋巴结病理结果中,表现为良性病变的有145例,占96.0%,表现为恶性肿瘤的有6例,占4.0%,其中结核病72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34例,淋巴真菌感染23例(其中青霉病19例),AIDS相关淋巴结病1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5例,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病1例,结核伴发真菌感染1例,间叶性恶性肿瘤1例.在所有患者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106/L的有83例,占55.0%.青霉病随着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减少,发病率明显升高(x2=7.757,P=0.021).结论 HIV/AIDS患者浅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大多数为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结核病及真菌感染,且多数发生在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下的患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感染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淋巴系统疾病 结核 真菌病
原文传递
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浅表淋巴结肿大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相关性 被引量:6
5
作者 卢祥婵 邓建宁 +5 位作者 黄爱春 李雪琴 牟敏红 欧汝志 黄磊 赵敏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22-625,共4页
目的 探讨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简称HIV感染者/AIDS患者)浅表淋巴结肿大的病理改变及其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相关性。方法 对1066例HIV感染者/AIDS患者浅表淋巴结肿大的发生情况及其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进行分析... 目的 探讨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简称HIV感染者/AIDS患者)浅表淋巴结肿大的病理改变及其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相关性。方法 对1066例HIV感染者/AIDS患者浅表淋巴结肿大的发生情况及其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进行分析;并对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行淋巴结活检。结果 在1066例HIV感染者/AIDS患者中有126例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为11.8%,其中17例检出合并有两种类型的病理改变。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有69例,包括结核病37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8例,艾滋病相关淋巴结病18例,青霉病12例,真菌感染5例,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1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200)个/μl有26例,包括结核病12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8例,艾滋病相关淋巴结病6例,青霉病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有31例,包括结核病11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12例,艾滋病相关淋巴结病3例,青霉病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合并浅表淋巴结肿大的结核病、艾滋病相关淋巴结病及青霉病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861,P=0.O12)。另外,浅表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存在相关性(X2=375.41,P=0.000)。结论 导致HIV感染者/AIDS患者浅表淋巴结肿大的最常见疾病为结核病,其次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艾滋病相关淋巴结病、青霉病。CD4+T淋巴细胞计数越低,发生浅表淋巴结肿大的几率越高,合并机会性感染的风险也越大,测定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浅表淋巴结肿大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活组织检查 CD4阳性T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