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一流”背景下应用型大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体系模式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盛红坤 张晨 李国东 《高教学刊》 2023年第4期19-22,共4页
“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在全国范围内一流专业建设掀起热潮。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也暴露一些问题,所以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与创新实施方式。如何运用合理的建设方法,凸显出不同本科院校的学科优势,以便完成一流专业的建设,对于应... “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在全国范围内一流专业建设掀起热潮。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也暴露一些问题,所以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与创新实施方式。如何运用合理的建设方法,凸显出不同本科院校的学科优势,以便完成一流专业的建设,对于应用型大学可谓是挑战很大。因此,通过对各应用型大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体系现有模式的研究,以及分析建设中的关键性因素,总结提炼并优化出一套应用型大学的管理、教学、资源等体系,构建一个高效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模式,为我国育人体系的完善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 应用型大学 一流本科 教学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型院校环境专业实验室建设与人才培养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挺 刘玺 刘庆余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3年第6期337-339,共3页
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专业以培养应用型环境人才为目标,实验室对于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实验室为例,对其建设、管理和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作一简要介绍,并对今后实验室发展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环境专业 实验室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凸显环境学科特色的普通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5
3
作者 王佳楠 《实验室科学》 2012年第6期25-26,30,共3页
立足于独立学院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从重视培养环境专业人才的实践性和专业性的角度出发,对传统普通生物学实验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使该课程更适应于环境专... 立足于独立学院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从重视培养环境专业人才的实践性和专业性的角度出发,对传统普通生物学实验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使该课程更适应于环境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专业 普通生物学 实验教学 改革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开展科研实验之必要性 被引量:1
4
作者 殷艳艳 李挺 +3 位作者 张乐喜 王佳楠 高歆 李亚宁 《高教学刊》 2018年第12期88-90,共3页
新形势下,二本、三本合并招生导致独立学院生源质量明显提高;大量博士任教使得科研水平提高,最终给独立学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文章提出利用上述优势,在独立学院以教师的研究课题为导向开展创新型科技实验(科研实验),达到培养... 新形势下,二本、三本合并招生导致独立学院生源质量明显提高;大量博士任教使得科研水平提高,最终给独立学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文章提出利用上述优势,在独立学院以教师的研究课题为导向开展创新型科技实验(科研实验),达到培养未来社会所需新型人才的目标。文章主要从开展科研实验对社会发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升学生自信心、促进教师知识更新,打造特色专业等几方面阐述了独立学院开展科研实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形势 独立学院 科研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专业气相色谱-质谱法实验教学的探索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挺 殷艳艳 《山东化工》 CAS 2020年第6期184-185,共2页
气相色谱-质谱法是环境样品核心检测技术之一,在各大环境检测机构普及率极高,本文围绕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专业GC/MS实验教学展开,探讨了引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层次、多梯度地设计实验内容的可操作性,以邻苯二甲酸酯的... 气相色谱-质谱法是环境样品核心检测技术之一,在各大环境检测机构普及率极高,本文围绕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专业GC/MS实验教学展开,探讨了引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层次、多梯度地设计实验内容的可操作性,以邻苯二甲酸酯的分析为例,说明了GC/MS实验实施方法。以期达到提升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 实验教学 邻苯二甲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吩羧酸铜配合物合成与气敏性能研究
6
作者 胡芮彬 龚霄芸 +5 位作者 冯学英 李如茵 王秋童 方子双 谢宜萱 殷艳艳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 2024年第4期654-659,共6页
本工作以一水合乙酸铜、3-噻吩丙二酸和1,10-邻菲罗啉为原料,采用室温挥发法制备了一例噻吩羧酸铜配合物Cu-TMPE。该配合物为一维链状超分子结构,中心铜离子采取五配位模式,具有空的配位点,有利于吸附环境中的气体分子。以Cu-TMPE为敏... 本工作以一水合乙酸铜、3-噻吩丙二酸和1,10-邻菲罗啉为原料,采用室温挥发法制备了一例噻吩羧酸铜配合物Cu-TMPE。该配合物为一维链状超分子结构,中心铜离子采取五配位模式,具有空的配位点,有利于吸附环境中的气体分子。以Cu-TMPE为敏感材料构建了化学电阻型气体传感器,并研究了其气敏特性。结果表明,基于Cu-TMPE的气体传感器在室温下对氨气显示了良好的响应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物 气体传感器 氨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配体铜配合物合成及湿敏性能研究
7
作者 冯学英 胡芮彬 +6 位作者 李挺 龚霄芸 方子双 谢宜萱 王秋童 李如茵 殷艳艳 《自然科学》 2024年第4期761-765,共5页
本工作以3-噻吩丙二酸为主配体,以3-氰基吡啶为辅助配体,采用简单的挥发法制备了一例双配体铜配合物Cu-TCP。该配合物具有二维网格结构,且网格上含有大量亲水原子(N和S),有利于吸附环境中的水分子。进一步以Cu-TCP为敏感材料组装了阻抗... 本工作以3-噻吩丙二酸为主配体,以3-氰基吡啶为辅助配体,采用简单的挥发法制备了一例双配体铜配合物Cu-TCP。该配合物具有二维网格结构,且网格上含有大量亲水原子(N和S),有利于吸附环境中的水分子。进一步以Cu-TCP为敏感材料组装了阻抗型湿敏传感器,初步探究了其湿敏特性。结果表明,基于Cu-TCP的湿敏传感器件显示了良好的感湿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配体 配合物 湿敏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维铜基超分子配合物的合成与感湿性能
8
作者 寸晓丹 周杨 +4 位作者 张政坤 赵云翔 崔海洋 冯学英 殷艳艳 《材料化学前沿》 CAS 2024年第3期121-125,共5页
本工作以乙酸铜、3-噻吩丙二酸和2,2'-联吡啶为原料,采用简单的溶剂挥发法制备了含铜零维超分子配合物Cu-TP。该配合物分子中含有丰富的氢键受体原子(N、O和S)和结晶水分子,有利于吸附环境中的水分子。以Cu-TP为活性层构建了阻抗型... 本工作以乙酸铜、3-噻吩丙二酸和2,2'-联吡啶为原料,采用简单的溶剂挥发法制备了含铜零维超分子配合物Cu-TP。该配合物分子中含有丰富的氢键受体原子(N、O和S)和结晶水分子,有利于吸附环境中的水分子。以Cu-TP为活性层构建了阻抗型湿敏传感器,初步探究了其湿敏特性。结果表明,基于Cu-TP的湿敏传感器件显示了良好的感湿性能,在相对湿度从11%切换到97%时,其阻抗降低超过3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维 配合物 湿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胺甲恶唑对小麦叶片蛋白和叶绿素含量及SOD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李亚宁 陈春 +2 位作者 李国东 刘庆余 田莉莉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43-548,共6页
为了探明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e,SMZ)的生态毒理效应,通过实验室人工控制毒理实验,研究了低浓度SMZ暴露对小麦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叶绿素(CHL)和蛋白质(SP)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染毒7d后,各浓度组小麦叶片的SOD活性均... 为了探明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e,SMZ)的生态毒理效应,通过实验室人工控制毒理实验,研究了低浓度SMZ暴露对小麦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叶绿素(CHL)和蛋白质(SP)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染毒7d后,各浓度组小麦叶片的SOD活性均被显著诱导(P<0.01),并且染毒浓度的升高增强了SOD的活性,表明SMZ暴露胁迫下,小麦可启动自身的保护机制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由基损伤。而小麦叶片的CHL含量,随着SMZ染毒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并且当SMZ暴露浓度较高时,小麦叶片的CHL含量被显著抑制(P<0.05))。当SMZ染毒浓度为0.05~0.50mg·L-1时,SP的含量被显著诱导(P<0.01));1.00mg·L-1SMZ对SP的含量产生显著(P<0.01)抑制,这说明SMZ染毒剂量将对蛋白质的合成产生严重影响。综上,SOD的活性变化可反映出SMZ暴露对小麦的污染效应及其生态毒性作用,但将其作为评估SMZ污染暴露的生物标志物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甲恶唑 小麦 生态毒理效应 超氧化物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国东 张泓 +1 位作者 李亚宁 刘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93-96,119,共5页
介绍了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在安全玻璃、胶粘剂、陶瓷花纸、膜分离技术、油墨、太阳能光伏电池等领域的应用;概述了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新技术的应用状况,同时结合工程技术、经济等方面展望了技术、应用的发展动态。
关键词 聚乙烯醇缩丁醛 树脂 膜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胺甲恶唑对颤蚓的氧化胁迫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亚宁 高歆 +4 位作者 安鑫龙 刘伟 李国东 侯捷 陈军宁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95-601,共7页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分别采用动、静态生物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e,SMZ)对颤蚓(Monopyle phorus limosus)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以及颤蚓暴露于单一浓度的SMZ后,其体内典型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分别采用动、静态生物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e,SMZ)对颤蚓(Monopyle phorus limosus)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以及颤蚓暴露于单一浓度的SMZ后,其体内典型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随时间的响应。结果显示:染毒8d后,颤蚓体内SOD的活性先降低后逐渐升高。SMZ染毒浓度达到1.00mg·L-1时,SOD的活性被显著诱导(P<0.01),为对照组的1.30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趋势明显分为先升高、再降低2个阶段。染毒浓度达到0.25mg·L-1时,POD的活性受到最大诱导(P<0.01),约为对照组的1.40倍。各处理组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并且随着SMZ暴露浓度的增加,CAT活性的变化趋势是逐渐降低的,与SMZ染毒浓度间存在较好的剂量-效应关系。随着SMZ暴露时间的延长,SOD、POD和CAT的活性变化趋势类似,均为先升高后降低,并在第8天时达到最大值(P<0.01),增长率分别为32%、26%和82%。综上,SMZ能诱导颤蚓体内产生氧化胁迫,而CAT在活性氧自由基的清除中发挥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颤蚓(Monopylephorus limosus ) 磺胺甲恶唑(SMZ)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过氧化物酶(POD) 过氧化氢酶(CA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法热处理对蓝藻厌氧发酵生物转化及微囊藻毒素降解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刚 屠春宝 +1 位作者 毕相东 董少杰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547-553,共7页
以蓝藻为原料的厌氧发酵生物转化效率差,产气量低,恰当的预处理工艺可以调整蓝藻特性,提升厌氧发酵的产气效率。本文研究碱法热处理耦联的预处理工艺对蓝藻降解效果的影响,采用旋转组合设计法,以蓝藻藻浆SCODcr为响应值,研究预处理3个... 以蓝藻为原料的厌氧发酵生物转化效率差,产气量低,恰当的预处理工艺可以调整蓝藻特性,提升厌氧发酵的产气效率。本文研究碱法热处理耦联的预处理工艺对蓝藻降解效果的影响,采用旋转组合设计法,以蓝藻藻浆SCODcr为响应值,研究预处理3个主要参数变化对蓝藻细胞的分解效果。结果表明,三次多项式数学模型可以很好的拟合联合预处理工艺参数对蓝藻藻浆SCODcr的影响,模型的R^2为0.983 9。验证试验表明:当NaOH处理浓度为3%、78℃处理5.6 h时,蓝藻藻浆SCODcr为5 446 mg·L^(-1),是采用1%NaOH、40℃处理3 h,蓝藻藻浆SCODcr值(2 570 mg·L^(-1))的2.12倍。厌氧发酵结果表明,经优化处理后的蓝藻藻浆产气率较对照提高了4.72倍,达425.4 mL·g^(-1)VS。同时,研究发现经预处理的蓝藻厌氧发酵后,烘干的藻粉中不含MC-RR,MC-YR含量仅为0.58×10-2μg·kg^(-1),可安全地用于制备复合有机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厌氧发酵 碱法热处理 旋转组合 微囊藻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溴环十二烷在土壤中的归趋及植物吸收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亚宁 冯秀娟 +2 位作者 刘庆余 陈春 李国东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5-9,共5页
在实验室人工控制条件下对典型溴化阻燃剂六溴环十二烷(HBCD)的3种异构体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对照组(无植物种植)与单种组(分别单独种植白菜、萝卜)土壤中总HBCD浓度下降了90%以上,混种组(混合种植白菜与萝卜)土... 在实验室人工控制条件下对典型溴化阻燃剂六溴环十二烷(HBCD)的3种异构体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对照组(无植物种植)与单种组(分别单独种植白菜、萝卜)土壤中总HBCD浓度下降了90%以上,混种组(混合种植白菜与萝卜)土壤中HBCD的浓度下降了50%以上,土壤对HBCD的物理吸附是导致土壤HBCD浓度下降的重要原因。混种组土壤中HBCD的质量浓度约为420μg/kg,远高于单种组,充分说明植物种间竞争会增强HBCD的生物有效性。白菜和萝卜对HBCD的吸收量很小,其中α-HBCD倾向于在白菜和萝卜组织中蓄积,而γ-HBCD则倾向于在土壤中分布。由此可知,土壤吸附会降低HBCD的生物有效性以及人类暴露风险,而植物种间的竞争作用可能使HBCD的环境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溴环十二烷 环境归趋 植物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特色实验室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庆余 吴扬 +1 位作者 王佳楠 李挺 《实验室科学》 2014年第2期1-4,7,共5页
从我系实际出发,说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理工科专业实验室的特色建设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对我们的具体做法和效果进行了介绍。从实践中使我们体会到,理工科专业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建设,需从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两个方面... 从我系实际出发,说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理工科专业实验室的特色建设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对我们的具体做法和效果进行了介绍。从实践中使我们体会到,理工科专业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建设,需从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两个方面下功夫。以建设一流实验室、打造一流实验教学水平为追求目标,才能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实验室建设 实验教学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尖尾藻培养液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安鑫龙 李雪梅 李亚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3期7827-7828,共2页
[目的]研究海洋尖尾藻培养液的基本特征。[方法]以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作为海洋尖尾藻(Oxyrrhis marina)的饵料进行室内静置培养。[结果]海洋尖尾藻静置培养过程中培养液颜色发生变化... [目的]研究海洋尖尾藻培养液的基本特征。[方法]以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作为海洋尖尾藻(Oxyrrhis marina)的饵料进行室内静置培养。[结果]海洋尖尾藻静置培养过程中培养液颜色发生变化,先由饵料藻培养液的颜色变为淡粉红色至粉红色,最终变为无色。海洋尖尾藻培养过程中瓶底首先出现少量沉淀物,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沉淀物上附着的饵料藻开始逐渐增多然后慢慢减少直至消失。[结论]该研究获得了海洋尖尾藻培养液的基本牲征,为海洋尖尾藻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尖尾藻 培养液 颜色变化 胞外分泌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电膜表面电性能对截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国东 王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63-66,共4页
研究了流动电位和Zeta电位与无机盐溶液的浓度及测试压力的关系,以及随操作压力、无机盐溶液种类和浓度等因素的变化荷电膜对无机盐溶液截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荷电膜由于离子吸附而带有负电荷,在低浓度溶液中荷电膜的表面电学性能... 研究了流动电位和Zeta电位与无机盐溶液的浓度及测试压力的关系,以及随操作压力、无机盐溶液种类和浓度等因素的变化荷电膜对无机盐溶液截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荷电膜由于离子吸附而带有负电荷,在低浓度溶液中荷电膜的表面电学性能对膜的截留性能有重要影响,而在高浓度溶液中荷电膜电性能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电膜 流动电位 截留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混凝剂-催化氧化处理采油污水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伟 刘素伊 +2 位作者 王佳楠 李国东 王素芳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6-78,共3页
针对采油污水高COD、高油质量浓度的情况,采用粉煤灰、烟道灰及硫酸铝以不同物质的量比配成复合混凝剂,联合Fenton氧化对其进行处理。考察了复合混凝剂的物质的量比、p H、混凝剂的投药量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 针对采油污水高COD、高油质量浓度的情况,采用粉煤灰、烟道灰及硫酸铝以不同物质的量比配成复合混凝剂,联合Fenton氧化对其进行处理。考察了复合混凝剂的物质的量比、p H、混凝剂的投药量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复合混凝剂的最佳物质的量比为2∶2∶1,p H为6.8,投药量为60 g/L,Fenton氧化反应时间为35 min时,COD去除率达98.7%、除油率达到9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污水 复合混凝剂 FENT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滤膜制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国东 王晓璐 《中国材料科技与设备》 2013年第4期1-4,共4页
对纳滤膜技术进行了简单介绍,包括纳滤膜的特点、种类、应用领域。综述了国内外纳滤膜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主要有L—s相转化法、共混法、荷电化法、复合法等。其中复合法是用的最多的,比较容易得到高性能的纳滤膜。最后,总结了纳滤... 对纳滤膜技术进行了简单介绍,包括纳滤膜的特点、种类、应用领域。综述了国内外纳滤膜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主要有L—s相转化法、共混法、荷电化法、复合法等。其中复合法是用的最多的,比较容易得到高性能的纳滤膜。最后,总结了纳滤膜制备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纳滤膜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滤膜 膜技术 膜制备方法 复合纳滤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磺胺类抗生素对油菜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及抗氧化酶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亚宁 张丽红 +3 位作者 殷艳艳 张晨 刘刚 李凤祥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09-1212,共4页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典型磺胺类抗生素磺胺甲恶唑(SMZ)、磺胺甲基嘧啶(SM1)和磺胺噻唑(ST)对油菜叶片内抗氧化酶(POD)活性、叶绿素(CHL)含量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浓度染毒处理(15.0mg/kg)和高浓度染毒处理(45.0mg/...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典型磺胺类抗生素磺胺甲恶唑(SMZ)、磺胺甲基嘧啶(SM1)和磺胺噻唑(ST)对油菜叶片内抗氧化酶(POD)活性、叶绿素(CHL)含量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浓度染毒处理(15.0mg/kg)和高浓度染毒处理(45.0mg/kg)下,SM1、ST对油菜叶片中的CHL含量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SMZ对油菜叶片中的CHL含量有极显著抑制作用(P<0.01)。3种磺胺类抗生素对油菜叶片SP含量的抑制作用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强,其中SMZ对SP含量的抑制作用最大。两种浓度的染毒处理下,3种磺胺类抗生素对油菜叶片的POD活性均产生极显著诱导(P<0.01)作用,并且SMZ对POD活性的诱导作用最为显著。综上,SMZ、SM1和ST均显著影响了油菜体内的生化过程,并且3种抗生素中SMZ的毒性效应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类抗生素 油菜 叶绿素 可溶性蛋白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磺胺类抗生素对土壤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晨 张丽红 +5 位作者 李亚宁 韩锐 李国东 张彦峰 盛红坤 李凤祥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379-2382,共4页
随着磺胺类抗生素(Sulfonamides)的大规模生产和使用,其对环境的危害日益加重。通过试验室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3种典型磺胺类抗生素磺胺甲恶唑(SMZ)、磺胺甲基嘧啶(SM1)、磺胺噻唑(ST),在不同染毒剂量下,单一与两两复合污染对油菜种... 随着磺胺类抗生素(Sulfonamides)的大规模生产和使用,其对环境的危害日益加重。通过试验室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3种典型磺胺类抗生素磺胺甲恶唑(SMZ)、磺胺甲基嘧啶(SM1)、磺胺噻唑(ST),在不同染毒剂量下,单一与两两复合污染对油菜种植土壤脱氢酶(DHA)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MZ和SM1均对DHA活性产生抑制作用,而ST对DHA的活性呈现诱导作用,并且随着染毒质量比的增加,作用效应均呈增强趋势。SM1与ST对CAT活性产生诱导作用,同时随染毒质量比增加,诱导作用明显减弱。而SMZ对CAT的活性呈抑制作用,低质量比时,这种抑制作用不显著(p<0.05),高质量比时,SMZ对CAT的活性产生极显著(p<0.01)抑制作用。复合组并未显著增强对DHA和CAT的毒性效应,复合污染对土壤酶活性的效应与染毒质量比及土壤酶的种类等均相关。由以上可见,用土壤酶活性指标来表征土壤磺胺类抗生素污染情况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磺胺类抗生素 油菜 复合污染 脱氢酶 过氧化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