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炔基化聚天冬酰胺开环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相容性研究
1
作者 高红林 韩京华 +3 位作者 杨翠红 刘雅洁 宋娜玲 王燕铭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1-3,7,共4页
目的合成一种新的炔基化聚天冬酰胺-g-苯丙氨酸衍生物用作功能化药物载体。方法以L-苯丙氨酸为原料制备苯丙氨酸甲酯盐酸盐,对聚琥珀酰亚胺(polyasparamide,PSI)进行开环反应得到聚天冬酰胺-g-苯丙氨酸衍生物PSI-Phe-OMe,使用炔丙胺进... 目的合成一种新的炔基化聚天冬酰胺-g-苯丙氨酸衍生物用作功能化药物载体。方法以L-苯丙氨酸为原料制备苯丙氨酸甲酯盐酸盐,对聚琥珀酰亚胺(polyasparamide,PSI)进行开环反应得到聚天冬酰胺-g-苯丙氨酸衍生物PSI-Phe-OMe,使用炔丙胺进一步开环得到炔基化的聚天冬酰胺-g-苯丙氨酸衍生物PSI-Phe-OMe-PA;通过1HNMR进行聚合物结构确证;通过MTT法、显微观察法和碘化丙啶(PI)染色法等确定PSI-Phe-OMe-PA对细胞增殖、形态以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1HNMR确证了PSI-Phe-OMe-PA的分子结构,苯丙氨酸甲酯盐酸盐对PSI的开环率为40%,炔丙胺进一步开环后可使开环率接近100%;MTT实验表明PSI-Phe-OMePA对NIH 3T3和Hep G2 2种细胞的毒性较小,在浓度为100μg/m L时细胞存活率仍在80%左右,且对细胞形貌和细胞周期无显著影响。结论苯丙氨酸甲酯和炔丙胺可依次对聚琥珀酰亚胺进行开环合成炔基化的聚天冬酰胺开环衍生物PSI-Phe-OMe-PA,且PSIPhe-OMe-PA是一类安全的功能化药物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天冬酰胺衍生物 炔基化 药物载体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药学本科生三位一体的医院带教新模式 被引量:2
2
作者 卞冬燕 古建春 《天津药学》 2012年第5期38-40,共3页
为提高医院实习生的带教水平和药学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应从学生、高校、医院三方面着手,贯穿整个本科学习体系,循序渐进,采用新型带教模式,三位一体制定个性化的带教计划,提高药学本科生的实习效果,以培养新时期具有学习能力、适应能力... 为提高医院实习生的带教水平和药学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应从学生、高校、医院三方面着手,贯穿整个本科学习体系,循序渐进,采用新型带教模式,三位一体制定个性化的带教计划,提高药学本科生的实习效果,以培养新时期具有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社会认可的药学专业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学本科生 医院药剂科 三位一体 实习带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精准医学”的中药质量认识与评价研究路径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铁军 白钢 +3 位作者 许浚 韩彦琪 龚苏晓 张洪兵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1期35-43,共9页
"精准医学"的提出为未来医药学指明了方向,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中药质量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本文基于"精准医学"概念的核心内涵,结合中药自身特点,按照转化研究的思维模式和研... "精准医学"的提出为未来医药学指明了方向,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中药质量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本文基于"精准医学"概念的核心内涵,结合中药自身特点,按照转化研究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阐述和剖析了基于中药的基本属性、临床运用方式和作用特点的中药质量的"精准"内涵;在对中药质量"精准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实践,提出中药质量"科学评价"和"有效控制"的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医学 中药质量 精准认识 科学评价 有效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肺主治节”与植物神经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4
作者 白钢 姜民 +3 位作者 侯媛媛 高洁 张艳军 罗国安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51-1457,共7页
本文以中医"肺主治节"理论为切入点,在吸收和融合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肺主治节"的内涵与植物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的生理功能相关,并进一步通过肾上腺素能受体和胆碱能受体的功能探讨,受体... 本文以中医"肺主治节"理论为切入点,在吸收和融合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肺主治节"的内涵与植物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的生理功能相关,并进一步通过肾上腺素能受体和胆碱能受体的功能探讨,受体激动剂/拮抗剂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用药情况分析,以及治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解析等方式,来诠释"肺气"的运行与交感及副交感神经功能的相关性。希望通过深入解读"肺主治节"相关理论,旨在发展符合中西医协同创新思想的整合医学,充分发挥中医藏象理论对现代药物研发以及临床疑难疾患治疗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主治节 中医理论 植物神经 肾上腺素能受体 胆碱能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氨酸酶转化生产D-精氨酸和L-鸟氨酸 被引量:3
5
作者 郭婷婷 彭佳敏 +2 位作者 侯媛媛 王利强 丁国钰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56-659,共4页
以L-精氨酸为原料,经水杨醛催化消旋反应得到DL-精氨酸,在精氨酸酶的作用下,定向地将L-精氨酸转化为L-鸟氨酸和尿素,并经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D-精氨酸和L-鸟氨酸盐酸盐。该文通过水杨醛对L-精氨酸进行消旋化,反应2.5 h,消旋率可达74.5%;... 以L-精氨酸为原料,经水杨醛催化消旋反应得到DL-精氨酸,在精氨酸酶的作用下,定向地将L-精氨酸转化为L-鸟氨酸和尿素,并经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D-精氨酸和L-鸟氨酸盐酸盐。该文通过水杨醛对L-精氨酸进行消旋化,反应2.5 h,消旋率可达74.5%;同时,对L-精氨酸酶促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37℃,pH=10,反应时间24 h,底物质量浓度40 g/L,酶质量浓度0.2 g/L,在该条件下转化率可达98.0%。经该法制备得到的产物D-精氨酸和L-鸟氨酸盐酸盐纯化后光学纯度可达9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精氨酸转化酶 D-精氨酸 L-鸟氨酸 酶法转化 化学消旋 生物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肾上腺素受体相关肺主宣发的藏象理论及药效物质基础的现代生物学思考 被引量:4
6
作者 白钢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69-1077,共9页
藏象理论认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如何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生理和病理学相结合,用现代科学诠释中医药理论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研究发现"宣肺解表"药物中存在着与肾上腺素受体信号转导相关的药效物质;而肺主... 藏象理论认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如何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生理和病理学相结合,用现代科学诠释中医药理论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研究发现"宣肺解表"药物中存在着与肾上腺素受体信号转导相关的药效物质;而肺主宣发"宣散浊气、转输精微、宣发卫气、助心行血"的内涵又与肾上腺素受体调控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官的生理功能相吻合。围绕"肺主宣发"与肾上腺素受体及其信号通路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论述,通过对"宣肺解表"在现代生物学理论上的演绎,旨在揭示其生理病理的分子机制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具体关联,希望能更有效地发挥中医藏象理论对现代药物研发的指导作用。同时通过深入研究肺主宣发的理论,对于应用中医治肺理论指导由于环境、气候、生活方式等改变而导致的各种疑难疾患的防治以及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肺解表 肾上腺素受体 药效物质基础 分子作用机制 中医药
原文传递
基于质量标志物的当归抗炎功效近红外快速评价 被引量:20
7
作者 闫孟琳 丛龙飞 +3 位作者 张子玥 姜民 聂磊 白钢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20-1326,共7页
该文通过筛选当归中对NF-κB具有抑制活性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建立了一种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快速评价当归抗炎功效的方法。采用UPLC/Q-TOF技术结合NF-κB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对当归中具有NF-κB抑制活性的成分进行筛选,并通过... 该文通过筛选当归中对NF-κB具有抑制活性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建立了一种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快速评价当归抗炎功效的方法。采用UPLC/Q-TOF技术结合NF-κB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对当归中具有NF-κB抑制活性的成分进行筛选,并通过单体、整体及等效性验证确立了关键Q-marker。以UPLC分别对多批当归药材中的Q-marker进行含量测定,建立其NIRS定量模型,并进一步将Q-marker的含量与当归的NF-κB抑制活性相关联,构建“量-效”拟合函数。结果表明,绿原酸(X1)、洋川芎内酯I(X3)和Z-藁本内酯(X4)为NF-κB抑制活性的关键Q-marker,其含量波动与整体抗炎活性(Y)的变化相吻合,符合拟合方程:Y=16.13-14.84X1+7.981X3+0.1126X4,且基于NIRS的预测效果良好。该方法通过整合分析实现了基于关键Q-marker的当归药材抗炎功效的快速评价,为中药材品质的快速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和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质量标志物 NF-ΚB 近红外技术 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拉伸导体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何文倩 周湘 刘遵峰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219-242,共24页
可拉伸导体因能够适应较大的变形以及与三维不规则表面实现无缝接触,受到了广泛关注,在信息、能源、医疗、国防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开发出了很多性能优异的导电纳米材料,如金属纳米线、碳纳米管、石墨烯和... 可拉伸导体因能够适应较大的变形以及与三维不规则表面实现无缝接触,受到了广泛关注,在信息、能源、医疗、国防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开发出了很多性能优异的导电纳米材料,如金属纳米线、碳纳米管、石墨烯和导电聚合物等.将导电纳米填料均匀分散到聚合物基质中是制备弹性导体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实现导电性和拉伸性;另一种方法则是对导电复合物进行结构设计,引入可拉伸结构(如褶皱,网型,蛇形等),实现大形变下的性能稳定.本文主要总结了近五年来在弹性导体领域的最新进展,并指出了当前弹性导体领域存在的挑战.另外还讨论了一些柔性电子器件,如发光二极管、传感器、加热器等的研究现状,指明了柔性电子器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电子设备 导电纳米材料 可拉伸结构 弹性导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公共sRNAs库的病毒检测分析研究
9
作者 王亚静 王珲 +1 位作者 王敏 徐峰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35-41,共7页
以公共的small RNAs(sRNAs)新一代测序数据为材料,通过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方法检测生物实验系统样品中存在的病毒,讨论病毒与宿主间的关系,病毒的种属特性,进而指导生物实验设计.从GEO Datasets数据库下载917个已发表的sRNAs高通量测序数... 以公共的small RNAs(sRNAs)新一代测序数据为材料,通过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方法检测生物实验系统样品中存在的病毒,讨论病毒与宿主间的关系,病毒的种属特性,进而指导生物实验设计.从GEO Datasets数据库下载917个已发表的sRNAs高通量测序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共检测出来自334个样品库的2,107条高度同源的病毒序列和2,930条疑似的病毒序列.这些病毒主要是正链RNA病毒、反转录病毒和双链DNA病毒,集中在花椰菜花叶病毒科、反转录病毒科、杆状病毒科和芜菁黄花叶病毒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检测 SMALL RNAS 病毒分类 生物信息学 抗病毒免疫 下一代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芹菜素通过PDK1/AKT信号通路抑制小鼠肝纤维化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鑫栋 仲威龙 +5 位作者 闫佩瑶 匡佳妮 乔锴亮 孙涛 黄飚 秦源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10-1016,共7页
目的评价芹菜素对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及其药理机制。方法建立四氯化碳(CCl_(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分别设置对照组、模型组、水飞蓟宾组(55 mg·kg^(-1)·d^(-1)),芹菜素低(15 mg·kg^(-1)·d^(-1))、中(30 mg... 目的评价芹菜素对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及其药理机制。方法建立四氯化碳(CCl_(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分别设置对照组、模型组、水飞蓟宾组(55 mg·kg^(-1)·d^(-1)),芹菜素低(15 mg·kg^(-1)·d^(-1))、中(30 mg·kg^(-1)·d^(-1))、高剂量(60 mg·kg^(-1)·d^(-1))组,评价芹菜素对疾病小鼠一般生活状态、体重、肝脏系数等影响,利用HE、Masson染色、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芹菜素对各组小鼠肝脏病理变化、肝脏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标志物和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中、高剂量芹菜素可以显著改善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的一般生活状态、增加体质量、降低肝系数,并显著改善肝脏的病变。中、高剂量芹菜素可以显著提高模型小鼠肝脏组织中上皮标志蛋白E-cadherin的表达,显著降低间充质标志蛋白Vimentin的表达。进一步结果显示,中、高剂量芹菜素可以抑制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磷酸化PDK1和磷酸化AKT蛋白的表达。结论芹菜素可以通过抑制PDK1/AKT信号通路抑制肝组织细胞EMT,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芹菜素具有进一步研发为保肝护肝、治疗肝纤维化药物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芹菜素 肝纤维化 上皮间充质转化 PDK1/AKT信号通路 黄酮 水飞蓟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抗炎作用的质量标志物的金银花口服液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凯昕 程传景 +4 位作者 田璐 崔晶 王鹤辰 侯媛媛 白钢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469-3477,共9页
目的以金银花口服液为研究对象,通过抗炎质量标志物的辨识和筛选,建立工艺全过程的质量溯源评价方法。方法采用UPLC/Q-TOF-MS对口服液中的环烯醚萜和酚酸类成分进行解析,通过分子网络技术构建关联关系;采用HPLC法建立多批次口服液的指... 目的以金银花口服液为研究对象,通过抗炎质量标志物的辨识和筛选,建立工艺全过程的质量溯源评价方法。方法采用UPLC/Q-TOF-MS对口服液中的环烯醚萜和酚酸类成分进行解析,通过分子网络技术构建关联关系;采用HPLC法建立多批次口服液的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分析辨识关键药效分子;通过NF-κB双荧光报告系统确证关键抗炎质量标志物;进一步基于双波长HPLC技术分别建立口服液中环烯醚萜和酚酸类12种质量标志物的定量方法。通过对原料药材、制剂加工过程中质量标志物提取转移率以及热稳定性等的考察,实现对口服液的质量评价。结果口服液中共鉴定出9种环烯醚萜和6种酚酸类成分,描绘了成分之间可能存在的转换关系。11批次口服液的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显示主要色谱峰组成基本一致,相似度大于90%,其中6种环烯醚萜(马钱苷酸、断氧化马钱苷酸、断马钱子酸、当药苷、断氧化马钱子苷、断马钱子苷)和6种酚酸成分(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为具有NF-κB抑制活性的主要药效成分,可作为质量标志物。利用双波长HPLC法在多批次的生产过程中对上述12种质量标志物的溯源传递进行了考察发现口服液的制备工艺稳定,总环烯醚萜和总酚酸的含量基本保持稳定,但成分之间部分会发生转化。在提取、浓缩以及制剂工艺过程中,环烯醚萜和酚酸类成分的转移率分别超过了76%和63%。结论本文所建方法稳定可靠、操作简便,可以对金银花口服液工艺全过程进行高效的质量溯源评价,为药材和制剂的全程质量监管提供了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口服液 环烯醚萜 酚酸 质量标志物 溯源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活性导向的UPLC-Q/TOF方法的玫瑰花抗炎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韩彦琪 周梦鸽 +2 位作者 王增勇 姜民 白钢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2797-2802,共6页
目的探究玫瑰花的抗炎活性,并建立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结合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筛选玫瑰花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抑制剂的方法。方法通过建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小鼠急性肺感染模型来进行玫瑰... 目的探究玫瑰花的抗炎活性,并建立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结合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筛选玫瑰花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抑制剂的方法。方法通过建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小鼠急性肺感染模型来进行玫瑰花水提物的抗炎药效学评价,同时采用UPLC-Q/TOF结合NF-κB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筛选玫瑰花提取物的抗炎药效物质基础。结果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玫瑰花给药组能显著改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小鼠肺部中性粒细胞浸润,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8等细胞炎症因子水平。得到玫瑰花谱效关系图并筛选出7个NF-κB抑制剂。结论玫瑰花能减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小鼠炎症反应。7个单体物质(包括没食子酸、4-O-没食子酰基奎宁酸、没食子酸甲酯、矢车菊黄素、小木麻黄素、木麻黄鞣质及并没食子酸)可能为玫瑰花中潜在的NF-κB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花 抗炎 UPLC-Q/TOF NF-ΚB抑制剂 药效物质基础
原文传递
基于整合UPLC/Q-TOF-MS技术-网络药理学-蛋白质组学的坤心宁颗粒质量标志物(Q-Marker)研究
13
作者 王雯爽 刘凯昕 +4 位作者 李云鹃 周桂荣 张曼 侯媛媛 白钢 《中草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3-854,共12页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网络药理学及蛋白质组学方法,对坤心宁颗粒中的潜在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s,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并建立坤心宁颗粒的质量评价方法。方法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网络药理学及蛋白质组学方法,对坤心宁颗粒中的潜在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s,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并建立坤心宁颗粒的质量评价方法。方法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坤心宁颗粒及给药后大鼠血浆中的化学成分(入血成分)进行解析;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挖掘坤心宁颗粒改善肾阴阳两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PMS)的关键信号通路;通过网络药理学对入血成分进行靶点预测,联合蛋白质组学差异通路分析,确定坤心宁颗粒的潜在Q-Marker;基于HPLC技术建立坤心宁颗粒中8种Q-Marker的定量方法,实现对坤心宁颗粒的质量评价。结果UPLC/Q-TOF-MS检测结合质谱数据及文献数据分析,鉴定出坤心宁颗粒中20种入血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最终确定梓醇、地黄苷D、芍药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丁香树脂酚-4-O-β-D-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仙茅苷、淫羊藿苷和宝藿苷Ⅰ共8种成分为坤心宁颗粒的QMarker;建立HPLC分析方法对15批坤心宁颗粒样品进行定量测定,结果显示各批样品中8种Q-Marker含量均保持稳定。结论借助多维分析技术确定了坤心宁颗粒中的8种潜在Q-Marker,为其全面质量控制提供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坤心宁颗粒 围绝经期综合征 质量标志物 UPLC/Q-TOF-MS技术 网络药理学 蛋白质组学 梓醇 地黄苷D 芍药苷 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 (-)-丁香树脂酚-4-O-β-D-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 仙茅苷 淫羊藿苷 宝藿苷Ⅰ
原文传递
戈谢病的药物分子伴侣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京 谢小丽 +3 位作者 王佳佳 王晓敏 李静 王鹏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89-897,共9页
戈谢病(Gaucher disease,GD)是一种由于β-酸性葡萄糖脑苷脂酶(acidβ-glucocerebrosidase,GCase)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也是发病率最高的溶酶体贮积病。突变GCase的内质网关联降解和靶向溶酶体运转受阻是主要病因。酶替... 戈谢病(Gaucher disease,GD)是一种由于β-酸性葡萄糖脑苷脂酶(acidβ-glucocerebrosidase,GCase)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也是发病率最高的溶酶体贮积病。突变GCase的内质网关联降解和靶向溶酶体运转受阻是主要病因。酶替代疗法(enzyme replacement therapy,ERT)和底物降低疗法(substrate reduction therapy,SRT)是临床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只对未涉及神经病变的Ⅰ型GD有效,且存在体内稳定性差和难以透过血脑屏障等弊端。GCase酶竞争性抑制剂可在低浓度底物的胞质中与突变酶结合,诱导酶折叠和运转;在高浓度底物的溶酶体中与酶解离,释放酶分子。因此,基于竞争性抑制剂的药物分子伴侣(pharmacological chaperone,PC)成为最具前景的药物。结合本课题组对GCase PC的研究,本文介绍了GCase的结构、催化机理及目前GCase PC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脱氧野尻霉素类、环己亚胺醇类、C-糖苷衍生物、氨基环醇类和双环类PC的构效关系,简单介绍了其他非糖来源的PC,最后展望了GCase PC的前景,指出了今后研究中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谢病 β-葡萄糖脑苷脂酶 药物分子伴侣
原文传递
糖基化在新型冠状病毒侵染中的机制及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文杰 刘凯会 +3 位作者 张彦伟 王良 张梦裔 李静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4-532,共9页
冠状病毒(Coronavirus,CoV)是一类具有包膜的正股单链RNA病毒,可感染人类和多种动物。2019年末,一种新的β-冠状病毒SARS-CoV-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coronavirus-2)开始在人际间传播,该病毒引发的疾病"COVID-19&quo... 冠状病毒(Coronavirus,CoV)是一类具有包膜的正股单链RNA病毒,可感染人类和多种动物。2019年末,一种新的β-冠状病毒SARS-CoV-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coronavirus-2)开始在人际间传播,该病毒引发的疾病"COVID-19"(Coronavirus disease 2019)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糖基化是一种存在于蛋白质上的翻译后修饰,可影响蛋白质的折叠、稳定性及和受体之间的结合等,研究表明SARS-CoV-2包膜中的病毒嗜性决定因子-刺突蛋白(Spike,S)及宿主细胞上的主要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均为高度糖基化蛋白。为探明糖基化修饰在SARS-CoV-2病毒侵染及与宿主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该病毒的侵染机制,体外重组病毒S蛋白和宿主受体ACE2的糖基化类型及糖基化对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影响,并提出基于糖基化的COVID-19诊断和药物研发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糖基化 刺突蛋白 诊断 抗病毒药物
原文传递
特发性肺纤维化抗体药物研发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苗洋 李霄鹤 +6 位作者 翟芸芊 白佳坤 马晓阳 希布日 张建伟 周红刚 杨诚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881-2886,共6页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纤维化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而且没有确切治疗效果的药物用于此疾病。抗体药物经过4个阶段的发展,以其自身优势正成为药物研发的新热点。目前,已有多款药物进入临床试验研究阶段。基于此,本文总结...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纤维化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而且没有确切治疗效果的药物用于此疾病。抗体药物经过4个阶段的发展,以其自身优势正成为药物研发的新热点。目前,已有多款药物进入临床试验研究阶段。基于此,本文总结了针对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试验研究阶段的抗体药物,以期对抗体药物的发展进行总结,为抗体药物的研发提供一定的依据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肺纤维化 发病机制 抗体药物 靶点 临床试验
原文传递
L-脯氨酸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在苯乙酮类化合物立体选择性还原反应中的应用
17
作者 李萌 李巧 +2 位作者 高恩 李琳 李月明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2期81-86,共6页
目的设计制备手性脯氨酸衍生物,考察其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方法以L-脯氨酸和L-哌啶羧酸为起始原料,经酯化、氨基保护及进一步衍生化得到脯氨醇类似物,通过核磁共振谱、高分辨质谱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确证。所得手性化合物与三甲... 目的设计制备手性脯氨酸衍生物,考察其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方法以L-脯氨酸和L-哌啶羧酸为起始原料,经酯化、氨基保护及进一步衍生化得到脯氨醇类似物,通过核磁共振谱、高分辨质谱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确证。所得手性化合物与三甲基环三硼氧烷作用得到催化剂。结果与结论制备了2个含有环丙烷基团的手性氨基醇类化合物,与三甲基环三硼氧烷作用得到催化剂。在该手性催化剂作用下,以硼烷二甲硫醚为还原剂,在50℃条件下与苯乙酮类化合物发生还原反应,产物收率最高可达99%,产物的对映体过量最高达88%。所得到的氨基醇类手性配体较含二苯基的配体在苯乙酮类化合物的立体选择性还原反应中具有更好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脯氨酸 CBS催化剂 苯乙酮 硼烷 还原反应
原文传递
过表达Msx2促进小鼠胚胎干细胞向滋养层干细胞命运转变
18
作者 姚春萌 王晴 帅领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38,共5页
第一次细胞命运决定中相同的卵裂球逐渐分化形成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ICM)和滋养外胚层(trophectoderm,TE)两个不同的谱系,这一过程的正确进行是小鼠胚胎正常发育的必要条件.然而小鼠的ICM与TE尽管最初来源于相同的卵裂球,却有着... 第一次细胞命运决定中相同的卵裂球逐渐分化形成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ICM)和滋养外胚层(trophectoderm,TE)两个不同的谱系,这一过程的正确进行是小鼠胚胎正常发育的必要条件.然而小鼠的ICM与TE尽管最初来源于相同的卵裂球,却有着不可逾越的屏障,自然情况下ICM与TE两个谱系之间不能相互转变.在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中利用piggyBac(PB)转座子系统过表达基因Msx2,并将Msx2过表达的小鼠ESCs培养在滋养层干细胞(trophoblast stem cells,TSCs)的条件培养基中进行诱导,可以使小鼠ESCs转变为TSCs,这一结果为研究第一次细胞命运决定的潜在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滋养层干细胞 Msx2 PIGGYBAC
原文传递
基于“五原则”的复方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研究路径 被引量:207
19
作者 张铁军 白钢 +5 位作者 陈常青 许浚 韩彦琪 龚苏晓 张洪兵 刘昌孝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3,共13页
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是近年来提出的中药质量评价与质量控制的核心概念,自提出后我国科技工作者广泛开展了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相关研究,但迄今为止,大多数研究仍仅限于单味药材和饮片的质量标志物研究,尚不能全面反映质量标志物概念... 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是近年来提出的中药质量评价与质量控制的核心概念,自提出后我国科技工作者广泛开展了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相关研究,但迄今为止,大多数研究仍仅限于单味药材和饮片的质量标志物研究,尚不能全面反映质量标志物概念的所用要素。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定义和基本要求,从质量传递与溯源、成分特有性、成分的有效性、成分可测性以及复方配伍环境5方面,系统论述了中药质量标志物的5要素的科学内涵及其发现和确定的原则、思路和方法,提出基于"五原则"的复方中药质量标志物研究和发现的路径,并以代表性的研究实例,为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研究和发现提供系统的研究思路和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中药 质量标志物 中药质量标志物五原则 质量传递与溯源 研究路径
原文传递
用于妇科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四物汤类方主要活性成分网络药理学分析 被引量:38
20
作者 刘培 段金廒 +1 位作者 白钢 宿树兰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3-120,共8页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用于妇科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四物汤类方主要活性成分的分子作用机制分析,探索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相关关系。方法:针对类方中藁本内酯、正丁烯基酜内酯、川芎内酯、阿魏酸、没食子酸、芍药苷、焦地黄素A、...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用于妇科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四物汤类方主要活性成分的分子作用机制分析,探索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相关关系。方法:针对类方中藁本内酯、正丁烯基酜内酯、川芎内酯、阿魏酸、没食子酸、芍药苷、焦地黄素A、梓醇等共有的活性成分及各方差异的代表性活性成分,依据PharmMapper数据库构建多成分-蛋白网络,获取的靶点信息利用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数据库,采用Cytoscape软件建立四物汤类方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模型。结果与结论:网络分析表明,在细胞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是四物汤及其类方共有的潜在作用靶点群;四物汤主要活性成分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相关的51条通路,除与四物汤相同的通路外,少腹逐瘀汤偏重于脂质代谢;香附四物汤偏重于氨基酸代谢通路;桃红四物汤偏重于碳水化合物代谢;芩连四物汤偏重于ErbB,VEGF信号转导通路。四物汤及衍化方既有共同的作用靶点及通路,又各有偏重,体现了方剂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作用模式,该研究为深入研究四物汤类方分子作用机制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四物汤 类方 分子对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