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8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层医院护士对院内卒中识别和救治流程的知晓程度及培训需求分析
1
作者 杨楠 宋学梅 +4 位作者 蒋旭萍 曾水英 丁梅 李梦如 邱红 《护士进修杂志》 2025年第1期39-45,共7页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护士对院内卒中(in-hospital stroke,IHS)识别和救治流程的知晓程度及培训需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23年3月采用护士IHS速识别和救治流程的知晓程度及培训需求问卷对赣州市基层医院在职护士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护士对院内卒中(in-hospital stroke,IHS)识别和救治流程的知晓程度及培训需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23年3月采用护士IHS速识别和救治流程的知晓程度及培训需求问卷对赣州市基层医院在职护士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IHS快速识别和救治流程的知晓程度、IHS快速识别和救治流程相关知识及培训需求共24个条目。结果共回收来自85家单位的1236份有效问卷,基层护士对IHS识别和救治流程知晓程度得分为(18.59±3.98)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职称、脑卒中患者接触史、所在科室IHS发生的频率是知晓程度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在IHS快速识别和急救知识方面,有93名(7.50%)护士知晓静脉溶栓时间窗4.5 h内,780名(63.10%)能选择“通过平衡、眼、面、上肢、语言、时间(balance-eyes-face-arms-speech-time,BEFAST)卒中识别量表”判断,745名(60.30%)能通过“卒中120”识别。在IHS快速识别与救治的培训需求方面,1208名(97.7%)护士非常愿意学习相关知识,被调查者期望通过科室或医院培训(66.80%)、现场救治或模拟训练(65.70%)等多种形式接受相关卒中识别及救治培训,提升其在快速识别(84.60%)、识别后急救处理(84.20%)等相关能力。结论基层医院护士对IHS识别及救治流程知晓程度偏低,缺乏相关知识的培训。未来应开展常态化培训,强化基层护士对IHS防控重要性的认知,以提升IHS识别率和改善基层医院服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内卒中 基层医院 护士 快速识别 培训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科ICU设置兼职护理质控小组长的做法与成效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晓梅 邓逃生 +3 位作者 肖瑞 陈琼 赖琳艳 谭庙琴 《护士进修杂志》 2013年第15期1362-1364,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ICU按管理内容设置质控小组长的做法与成效。方法在原有层级模式护士长-护理组长-带班护士-责任护士的基础上,按管理内容设置护理质控小组长。采用护理部季度质量检查分数和问卷调查法,对设置护理质控小组长前后的护理...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ICU按管理内容设置质控小组长的做法与成效。方法在原有层级模式护士长-护理组长-带班护士-责任护士的基础上,按管理内容设置护理质控小组长。采用护理部季度质量检查分数和问卷调查法,对设置护理质控小组长前后的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医生满意度、护士职业承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设置护理质控小组长前后,患者满意度总分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t=-4.395,P<0.01);医生满意度总分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t=-23.13,P<0.01);护士职业承诺总分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t=-6.566,P<0.01),护理质量分数提高。结论设置护理质控小组长后,医护患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级管理 护理质量 职业承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位对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颅内压脑灌注压的影响 被引量:34
3
作者 张晓梅 姬仲 +2 位作者 吴永明 邓逃生 潘速跃 《护理学报》 2012年第17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体位与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颅内压、平均动脉压、脑灌注压的关系,进而确立最合适的床头抬高角度。方法纳入27例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均采用持续颅内压监测,即通过传感器直接与颅内某些间隙或结构接触而测压。同时利用心电监护... 目的探讨体位与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颅内压、平均动脉压、脑灌注压的关系,进而确立最合适的床头抬高角度。方法纳入27例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均采用持续颅内压监测,即通过传感器直接与颅内某些间隙或结构接触而测压。同时利用心电监护仪测出平均动脉压,再以平均动脉压减去颅内压得出脑灌注压。所有患者均分别进行平卧位、抬高床头10°、20°、30°、40°的5种体位改变。每变换一种体位,均于5 min后进行测量。结果床头抬高0~40°时颅内压与床头抬高角度呈负相关关系(r=-0.88,P〈0.05);平均动脉压与床头抬高角度也呈负相关关系(r=-0.83,P〈0.05);床头抬高0~30°脑灌注压有上升趋势,但在40°时出现明显下降,床头抬高40°时患者颅内压较抬高30°时降低(P〈0.05),且平均动脉压、脑灌注压,也随之显著降低(P〈0.05)。结论体位对颅内压有重要影响,床头抬高30°时对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较为适宜,既能显著降低颅内压,又能较好避免低血压和脑供血不足等不良后果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 颅内压 脑灌注压 平均动脉压 体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护理需求调查 被引量:4
4
作者 王静新 蔡文智 +1 位作者 金充 张秀华 《武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0期791-793,共3页
【目的】调查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护理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自行设计量表,调查5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住院期间的护理需求,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结果】50例患... 【目的】调查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护理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自行设计量表,调查5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住院期间的护理需求,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结果】50例患者对安全需要层次需求的应答率和赋分值最高,分别为97%和4.0666分;在自尊需求方面,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学历患者较低学历患者需求高;在安全需求方面,不同年龄层次患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护理需求有所差别,护士需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个体化的健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 住院患者 护理需求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重症患者留置双腔胃肠营养管护理专家共识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晓梅 袁超 +6 位作者 罗彦嗣 李慧娟 杜敏 张小培 李淑恩 项丽君 崔艳丽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48-52,81,共6页
目的形成神经重症患者留置双腔胃肠营养管护理专家共识,推动护士规范、安全、有效地实施双腔胃肠营养管喂养,满足患者营养需求。方法检索、评价和汇总神经重症患者胃肠营养管护理的相关证据,提取相关的推荐意见,形成专家共识初稿,通过1... 目的形成神经重症患者留置双腔胃肠营养管护理专家共识,推动护士规范、安全、有效地实施双腔胃肠营养管喂养,满足患者营养需求。方法检索、评价和汇总神经重症患者胃肠营养管护理的相关证据,提取相关的推荐意见,形成专家共识初稿,通过1轮专家函询和2轮专家论证会,结合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各条目内容,形成专家共识终稿。结果最终形成的专家共识包括神经重症患者双腔胃肠营养管喂养的操作性定义、置管适应证、置管禁忌证、置管及维护、拔管指征5个方面。结论形成的专家共识实用性较强,可为神经重症患者双腔胃肠营养管的临床护理实践和质量控制提供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重症 肠内营养 双腔胃肠营养管 胃管 肠管 管饲喂养 胃肠减压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与丹参对脑缺血再灌注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4
6
作者 周宏珍 吕田明 +2 位作者 申鹏 王梦龙 罗炳德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65-969,共5页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与丹参对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54只健康成年雄性Z:ZCLA长爪沙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GF治疗组、丹参治疗组,通过尼氏染色观察各组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6h、3d和7d)海马CA1区锥体...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与丹参对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54只健康成年雄性Z:ZCLA长爪沙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GF治疗组、丹参治疗组,通过尼氏染色观察各组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6h、3d和7d)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存活状况,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免疫组化结果。结果全脑缺血再灌注6h后,海马CA1区基本未见死亡神经元;与6h组相比,3d组和7d组死亡神经元明显增加(P<0.05);与生理盐水组相比,NGF或丹参治疗3d组和7d组死亡神经元明显减少(P<0.05);两个治疗组第3天神经细胞元死亡数无明显差别,而第7天NGF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丹参治疗组(P<0.05);Bcl-2在NGF组表达最高;同组内不同时间相比,Bcl-2在6h表达最高;Bax在生理盐水组有阳性表达,同组内不同时间相比,Bax表达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NGF与丹参均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损伤有保护作用,NFG优于丹参,为中风病人使用脑保护剂或中药治疗可减轻缺血造成的再损伤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神经生长因子 丹参 海马神经元 凋亡Bcl-2 BA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内神经巢蛋白的变化及通心络对它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尹瑞雪 陆兵勋 +3 位作者 王立新 范建中 卢昌均 刘忆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77-779,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巢蛋白(nestin)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的活化增殖情况及通心络对其影响。方法采用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缺血后3、7、14以及21d缺血侧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区(SVZ)、海马齿状回(HDG)神... 目的探讨神经巢蛋白(nestin)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的活化增殖情况及通心络对其影响。方法采用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缺血后3、7、14以及21d缺血侧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区(SVZ)、海马齿状回(HDG)神经巢蛋白的变化。给予模型大鼠通心络灌胃,观察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变化。结果神经巢蛋白阳性细胞随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荧光强度值增加,第7、14、21天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造模后通心络组BrdU阳性细胞荧光强度值和BrdU+nestin免疫双标荧光强度值均高于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可引起其缺血侧SVZ、HDG区神经干细胞反应和增殖;而通心络可显著增加MCAO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神经巢蛋白 通心络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潴留型神经原性膀胱的康复护理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蔡丽丹 汪军红 杨曼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982-984,共3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结合功能训练的护理方式在潴留型神经原性膀胱功能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106例潴留型神经原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康复护理组,n=56)和对照组(传统护理组,n=50),对康复护理组患者采用间歇性导尿结合功能训练的护理...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结合功能训练的护理方式在潴留型神经原性膀胱功能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106例潴留型神经原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康复护理组,n=56)和对照组(传统护理组,n=50),对康复护理组患者采用间歇性导尿结合功能训练的护理方式进行康复护理,而对照组患者只采用传统护理方式,观察和随访1个月后比较两组膀胱功能康复情况和出现并发症情况。结果康复护理组的膀胱功能恢复明显优于传统护理组(P<0.05),其并发症发生率则明显低于传统护理组(P<0.001)。结论间歇性导尿结合功能训练的护理方式可以有效促进膀胱功能恢复,且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适合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原性膀胱 尿潴留 间歇性导尿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血糖控制模式对神经危重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干预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静新 金充 +3 位作者 廖黎 张钦缔 杨曼 潘速跃 《护士进修杂志》 2012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比较动态血糖控制模式与传统血糖控制模式对并发应激性高血糖的神经危重症患者的干预效果,确定更为安全有效的血糖控制模式,从而降低异常血糖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预后及减少医护工作量。方法将使用传统血糖控制模式进行血... 目的比较动态血糖控制模式与传统血糖控制模式对并发应激性高血糖的神经危重症患者的干预效果,确定更为安全有效的血糖控制模式,从而降低异常血糖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预后及减少医护工作量。方法将使用传统血糖控制模式进行血糖干预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将使用动态血糖控制模式进行血糖干预的患者设为实验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异常血糖发生率、血糖波动范围、血糖恢复时间、患者住院时间、死亡率等指标。结果实验组异常血糖发生率、血糖值波动范围、血糖恢复时间、患者住院天数、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动态血糖控制模式较传统血糖控制模式能有效地维持患者血糖的稳定,减少异常血糖发生率,从而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性高血糖 动态血糖控制模式 神经危重症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心络对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蒋海山 李求实 +2 位作者 陆兵勋 王立新 尹瑞雪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79-683,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通心络含药血清对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自E12~14大鼠胚胎中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添加不同剂量通心络含药血清干预,在干预后不同时段通过免疫荧光双标观察含药血清对大鼠胚胎神...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通心络含药血清对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自E12~14大鼠胚胎中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添加不同剂量通心络含药血清干预,在干预后不同时段通过免疫荧光双标观察含药血清对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经通心络含药血清干预后,Nestin(+)细胞比例先下降后回升,β-tubulin(+)细胞比例3d与7d时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7d时大剂量组β-tubulin(+)细胞比例与小剂量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通心络可以促进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向神经元分化,大剂量组效应更明显及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心络 神经干细胞 细胞分化/药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0对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国忠 陆兵勋 +2 位作者 潘速跃 姜立 钟敏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5期52-54,共3页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0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比较侧脑室和尾静脉注入两种给药方式的效果。方法:实验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内进行。①将6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20),所有大鼠均采用三氯化铁化学...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0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比较侧脑室和尾静脉注入两种给药方式的效果。方法:实验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内进行。①将6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20),所有大鼠均采用三氯化铁化学诱导法制作大脑中动脉血栓闭塞模型,造模4h后进行神经症状评分(评分越低提示脑损害越轻,越高提示脑损害越严重)。②评分后侧脑室注射组大鼠右侧侧脑室注射20mg/L的白细胞介素101μg/kg,注射速度为15μg/h;尾静脉注射组大鼠尾静脉注射20mg/L白细胞介素101μg/kg,注射速度为15μg/h;对照组大鼠右侧侧脑室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③给药后24h再次进行神经症状评分,然后断头处死大鼠取脑,测量各组大鼠脑梗死范围。结果:6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范围:侧脑室注射组和尾静脉注射组均显著小于对照组[(2.47±0.51)%,(2.43±0.62)%,(3.29±0.78)%,P<0.01],但两组间无差异。②神经症状评分:给药前3组无差异(P>0.05),给药后侧脑室注射组和尾静脉注射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32±0.72,2.43±0.62,3.29±0.78,P<0.01),但两组间无差异。结论:无论侧脑室还是尾静脉注入白细胞介素10均可显著缩小急性缺血性大鼠的脑梗死面积并减轻脑梗死症状,两种给药方式无差异。提示白细胞介素10对大鼠脑缺血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疾病模型 动物 白细胞介素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心络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神经巢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立新 尹瑞雪 +1 位作者 孙景波 陆兵勋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1-594,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巢蛋白(nestin)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内表达变化的关系及中药通心络干预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模型,设大、小剂量组和对照组。大、小剂量组按照每只1g/(kg.d)、0.... 目的探讨神经巢蛋白(nestin)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内表达变化的关系及中药通心络干预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模型,设大、小剂量组和对照组。大、小剂量组按照每只1g/(kg.d)、0.5g/(kg.d)给予2ml通心络溶液,2/d,分别给药至造模后3、5、7、14、21、30d,对照组同时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应用荧光免疫组化法检测缺血后缺血侧室管膜下区(SVZ)、海马齿状回(DG)区域nestin的表达,RT-PCR法检测缺血病灶周围脑组织内IGF-1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经通心络治疗后,各时间点SVZ、DG区nestin阳性细胞荧光强度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14d时点最高。除外21、30d时点,其他各时点大剂量组nestin阳性细胞的数目均多于小剂量组(P<0.01)。大、小剂量组缺血病灶周围脑组织内IGF-1 mRNA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除3d时点无差异以外,其余时点均高于对照组(P<0.01),但通心络大、小剂量组各时点的IGF-1 mRNA含量无显著差异。结论通心络可明显促进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SVZ、DG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其部分机制可能与其诱导缺血病灶周围脑组织内IGF-1 mRNA的表达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神经巢蛋白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射频温度及时间对大鼠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罗高权 刘晓加 +3 位作者 彭凯润 刘雁 杨红军 杨忠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79-583,共5页
目的解剖大鼠坐骨神经,使用不同的射频热凝温度及作用时间,观察不同状态下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潜伏期、峰-峰值、负相波面积作用前后的变化。方法解剖70只成年SD大鼠双侧坐骨神经,分组予以30、50、55、60、70℃不同射频热凝作用时... 目的解剖大鼠坐骨神经,使用不同的射频热凝温度及作用时间,观察不同状态下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潜伏期、峰-峰值、负相波面积作用前后的变化。方法解剖70只成年SD大鼠双侧坐骨神经,分组予以30、50、55、60、70℃不同射频热凝作用时间,另30~50℃每隔5℃一组予以60s射频热凝作用时间,观测处理前后坐骨神经MCV各参数变化情况。结果不同温度射频热凝作用前后MCV各参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55℃10s时);50℃以下处理组处理前后MCV与射频作用时间并无相关关系;55℃不同时间组,除55℃处理组15、20、25、30s时处理后潜伏期与时间无相关关系及50s以上无法测出数据外,其余处理后潜伏期与时间呈显著正相关,峰-峰值、负相波面积与时间呈显著负相关;60s不同温度组(50℃以下)与MCV各参数呈正相关;55℃50s以及60℃10s以上处理组无法测出MCV。结论低温射频热凝(50℃以下)对于MCV有明确影响,与时间无相关关系,机制尚不明确;同时予以一定温度的射频热凝,只要予以适当够长的热凝时间,同样可以取得完全阻滞MCV的作用;当予以高温射频时,阻断神经传导的效果是肯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 热凝 坐骨神经 运动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与中文配对词语联想学习记忆的脑区和神经机制--脑功能磁共振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郑金龙 舒斯云 +6 位作者 刘颂豪 郭周义 吴永明 包新民 张增强 金梅 马翰章 《中国工程科学》 2008年第5期38-45,共8页
通过脑功能磁共振技术,研究健康人参与语言的词语配对联想学习记忆任务的脑区和神经机制。对16名右利手健康志愿者进行一项词语配对联想学习记忆任务作业的同时,进行脑功能磁共振扫描。实验采用组块设计,实验任务(包括记忆编码相和记忆... 通过脑功能磁共振技术,研究健康人参与语言的词语配对联想学习记忆任务的脑区和神经机制。对16名右利手健康志愿者进行一项词语配对联想学习记忆任务作业的同时,进行脑功能磁共振扫描。实验采用组块设计,实验任务(包括记忆编码相和记忆提取相)与对照任务(共两个相)交替进行;数据采用SPM99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脑功能区定位。结果表明:左侧额叶,特别是左侧额叶的额中下回和枕叶的18,19区在词语联想学习记忆的编码阶段中起重要作用;而左侧顶上小叶、缘上回和角回则在进行记忆提取阶段起重要作用;左侧纹状体边缘区参与了人脑词语联想学习记忆作业的编码阶段。揭示了人大脑完成语言联想学习记忆任务时,除额、顶、枕和颞叶的皮层结构参与外,还新发现有皮层下结构如纹状体参与了词语联想学习记忆。在配对词语的编码和提取阶段,激活的脑区有所变化,显示了这两个语言阶段的神经活动变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脑功能磁共振 配对词语 语言 联想学习记忆 皮层和皮层下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急性脊髓炎与多发性硬化及视神经脊髓炎转归的关系 被引量:6
15
作者 罗纯 潘速跃 +1 位作者 欧世宁 罗彦妮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338-340,共3页
目的 探讨特发性急性横贯性脊髓炎(IAT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预后.方法 对78例临床诊断为IATM的患者病程各阶段EDSS评分、脑脊液、脊髓MRI检查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对患者平均随访4.7年.单相组病情高峰及恢复阶段病情更重,但长期随... 目的 探讨特发性急性横贯性脊髓炎(IAT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预后.方法 对78例临床诊断为IATM的患者病程各阶段EDSS评分、脑脊液、脊髓MRI检查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对患者平均随访4.7年.单相组病情高峰及恢复阶段病情更重,但长期随访显示两组患者预后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达到轻度功能受损.初发表现为部分性急性脊髓炎(APTM)的患者更易出现复发.脊髓累计≥3个节段较多见于单相组.末次随访显示18例转化为视神经脊髓炎(NMO),未发现转化为多发性硬化(MS)的病例.结论 APTM可能更易复发,长段脊髓受累可能是复发的保护性因素.脊髓单相组与复发组预后均尚可,IATM易转化为NM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脊髓炎 临床特征 预后
原文传递
基底神经节的书写功能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晓加 金梅 +2 位作者 吴湖炳 陆兵勋 尹文刚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6年第4期294-296,共3页
目的通过葡萄糖代谢率比值的测定评价基底神经节在汉语书写中的作用,探讨其神经心理学机制。方法10名大学本科一年级学生,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为检测手段,观察和比较受试者在假写状态及文字书写状态下基底神经节的葡萄糖代谢情... 目的通过葡萄糖代谢率比值的测定评价基底神经节在汉语书写中的作用,探讨其神经心理学机制。方法10名大学本科一年级学生,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为检测手段,观察和比较受试者在假写状态及文字书写状态下基底神经节的葡萄糖代谢情况。结果10名受试者在文字书写状态较假写状态,左侧豆状核差值(0.0435±0.0396),右侧豆状核差值(0.0634±0.0301),左侧尾状核差值(0.0463±0.0384),右侧尾状核差值(0.0566±0.0396),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5);双侧豆状核、尾状核的激活值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双侧基底神经节均参与了汉语文字书写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写 基底神经节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亚健康情结心理者脑电事件相关电位检测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旻烨 俞守义 +2 位作者 舒斯云 周曙 陈璇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46-947,共2页
目的验证心理亚健康群体与心理健康水平对照群体均存在情结心理,探讨心理健康者与心理亚健康者的情结反应时间(RT)类型差异。方法应用脑电事件相关电位实验对心理健康对照组(30例)与心理亚健康观察组(30例)进行修订过的荣格经典情结心... 目的验证心理亚健康群体与心理健康水平对照群体均存在情结心理,探讨心理健康者与心理亚健康者的情结反应时间(RT)类型差异。方法应用脑电事件相关电位实验对心理健康对照组(30例)与心理亚健康观察组(30例)进行修订过的荣格经典情结心理词表测试。结果通过记录的大脑皮层脑电活动,将情结的相关反应分类,得出不同类型的反应时间以及叠加后所呈现的波幅、潜伏期;脑电地形图反映了两组对于不同情结类型反应的脑区内的变化现象。结论心理健康者与心理亚健康者均存在情结心理现象,额、顶叶波形有较显著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结 词语联想测验 亚健康 脑电事件相关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和雌二醇变化及通心络对其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卢昌均 陆兵勋 +2 位作者 王立新 尹瑞雪 刘忆星 《四川中医》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29,共3页
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情况,以及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后血浆雌二醇(E2)含量变化和通心络对其影响。方法:采用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模型,应用放免方法观察缺血后3天、7天、14天以及21... 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情况,以及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后血浆雌二醇(E2)含量变化和通心络对其影响。方法:采用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模型,应用放免方法观察缺血后3天、7天、14天以及21天E2含量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缺血后缺血侧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区(SVZ)、海马齿状回(SGZ)BrdU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造模后通心络组BrdU阳性细胞荧光强度值明显高于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MCAO血浆E2浓度显著降低(P<0.05),通心络能升高E2浓度。结论: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可引起其缺血侧SVZ、SGZ区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细胞反应和增殖;而通心络可显著增加MCAO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能力,E2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雌二醇 神经干细胞 通心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神经功能检测评价实验性脑梗死病变的范围 被引量:3
19
作者 管玉青 陆兵勋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4-117,共4页
目的探讨能够可靠地评价实验性脑梗死范围的定量神经功能检测方法。材料与方法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大鼠脑梗死模型。49只7~9周龄雄性SD大鼠接受大脑中动脉1h栓塞手术(n=40)或假手术(n=9),手术前和术后第1,3,7,14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 目的探讨能够可靠地评价实验性脑梗死范围的定量神经功能检测方法。材料与方法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大鼠脑梗死模型。49只7~9周龄雄性SD大鼠接受大脑中动脉1h栓塞手术(n=40)或假手术(n=9),手术前和术后第1,3,7,14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定量检测(加速转轮试验和贴纸去除试验)。术后14d处死动物,脑组织行HE染色,用Winroof图象分析软件分析计算梗死病变面积(间接法),分析不同病变面积的实验动物之间神经功能检测结果的差异,并对病变面积与各时间点神经功能检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据梗死面积,大脑中动脉线栓的大鼠可分为两组:(1)皮层+基底节梗死组(n=18),梗死面积(68.56±12.54%);(2)基底节梗死组(n=22),梗死面积(12.45±9.06)%。两组间的改良贴纸去除试验和加速转轮试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梗死面积与术后1d的神经功能检测结果之间呈相关关系。结论神经功能定量检测指标可以可靠地评价和预测大鼠大脑中动脉线栓模型的梗死面积及严重程度,这些试验可用于实验性脑梗死治疗研究中样本的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检测 病变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神经节与皮层脑损害致汉语失写症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金梅 刘晓加 +2 位作者 陆兵勋 林军华 尹文刚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5年第10期872-874,共3页
目的研究基底神经节与皮层损害致汉语失写症的异同。方法对41例基底神经节损害及21例病变累及左侧大脑皮层区患者,采用ABC法及CAB法测试其口语和书写能力,统计言语障碍类型,计算各项书写得分和失写指数,比较基底神经节与皮层之间的差异... 目的研究基底神经节与皮层损害致汉语失写症的异同。方法对41例基底神经节损害及21例病变累及左侧大脑皮层区患者,采用ABC法及CAB法测试其口语和书写能力,统计言语障碍类型,计算各项书写得分和失写指数,比较基底神经节与皮层之间的差异。结果24例基底神经节损害失写患者与21例皮层损害失写患者在自动书写(86.58%,51.64%)、听写(71.03%,33.48%)、看图书写(54.62%,22.3%)及主动书写(50.87%,18.57%)的失写指数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句法、完全性失写率及简单词汇记忆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基底神经节损害导致的失写与皮层损害导致的失写有各自特点,两者相互之间部分性质存在交叉重叠现象。基底神经节作为皮层下结构,对皮层参与的书写句法形成起调控作用,两者间存在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神经节 汉语 失语症 失写症 神经心理学 基底神经节损害 汉语失写症 大脑皮层区 脑损害 书写能力 皮层损害 皮层下结构 ABC法 言语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