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纤热塑联合软组织填充在鼻唇沟整形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郑旭东 柳大烈 麦跃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4年第6期431-434,428,共4页
背景:鼻唇沟是面中部老化过程中的突出表现之一,目前软组织填充材料是改善鼻唇沟的常用手段。40岁以上人群鼻唇沟加深最为明显,但此时往往伴有鼻唇沟外上方软组织松弛,以及脂肪堆积下垂。单独如果填充材料往往不能获得满意效果。目的:... 背景:鼻唇沟是面中部老化过程中的突出表现之一,目前软组织填充材料是改善鼻唇沟的常用手段。40岁以上人群鼻唇沟加深最为明显,但此时往往伴有鼻唇沟外上方软组织松弛,以及脂肪堆积下垂。单独如果填充材料往往不能获得满意效果。目的:本研究探索光纤热塑联合软组织填充在改善重度和极重度鼻唇沟中的应用。方法:对20例鼻唇沟患者进行光纤热塑联合瑞兰2号透明质酸填充治疗,先以瑞兰对鼻唇沟进行填充,在使用25G针头穿刺皮肤获得激光光纤入路,对鼻唇沟外上方皮下脂肪及局部组织进行光热塑形。结果:从2013年1月到9月,行光纤热塑联合瑞兰鼻唇沟整形20例,手术创伤小,不良反应少,恢复时间短。随访3个月,20例重度和极重度鼻唇沟患者获得明显改善。结论:光纤热塑和软组织填充技术的联合应用可以改善鼻唇沟形态、缩小鼻唇沟外上方组织量并收紧局部皮肤,特别适用于重度和极重度鼻唇沟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热塑 软组织填充 鼻唇沟整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纤热塑-睑袋整形的新技术 被引量:3
2
作者 郑旭东 柳大烈 麦跃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3年第15期1598-1601,共4页
目的:研究介入式激光技术对各型睑袋的治疗作用。方法:对33例睑袋患者进行光纤热塑,其中单纯型9例,轻型11例,中型10例,重型3例。在外眦下方,以22G针头穿刺皮肤获得激光光纤入路,对眶隔内脂肪及局部组织进行光热塑形。结果:从2012年4月... 目的:研究介入式激光技术对各型睑袋的治疗作用。方法:对33例睑袋患者进行光纤热塑,其中单纯型9例,轻型11例,中型10例,重型3例。在外眦下方,以22G针头穿刺皮肤获得激光光纤入路,对眶隔内脂肪及局部组织进行光热塑形。结果:从2012年4月到12月,行光纤热塑睑袋整形33例,手术创伤小,不良反应少,恢复时间短。随访3个月,22例患者获得明显改善,8例获有效改善,另3例重型睑袋患者,效果不明显。结论:光纤热塑技术有改善睑袋形态和收紧局部皮肤的作用,特别适用于单纯、轻、中型睑袋患者,对于重型睑袋作用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热塑 睑袋整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纤维素减轻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邱竣 柳大烈 +6 位作者 张阳 王晋煌 奚廷斐 张志雄 赖琛 钟春燕 盛高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5期4597-4601,共5页
背景:国内外已有研究报道细菌纤维素对皮肤创伤愈合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其对增生性瘢痕是否有治疗作用尚不清楚。目的:观察细菌纤维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疗效。方法:建立兔耳腹侧增生性瘢痕模型,术后第21天创面上皮化后,对每只兔耳5个不... 背景:国内外已有研究报道细菌纤维素对皮肤创伤愈合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其对增生性瘢痕是否有治疗作用尚不清楚。目的:观察细菌纤维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疗效。方法:建立兔耳腹侧增生性瘢痕模型,术后第21天创面上皮化后,对每只兔耳5个不同瘢痕面随机给予5种不同处理方式:持水性分别为1:5,1:6,1:8细菌纤维素组、阳性对照组(贴敷瘢痕贴)、阴性对照组(未贴任何敷料且瘢痕自然生长)。观察不同处理后第0,14,21,28,42,56天瘢痕面大体形态学及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结论:持水性1:5,1:6,1:8细菌纤维素组瘢痕增生厚度低于阴性对照组,但高于阳性对照组(P<0.0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持水性1:5,1:6,1:8细菌纤维素组瘢痕组织中真皮层薄,成纤维细胞少,胶原纤维较细、排列较整齐;与阳性对照组组比较,持水性1:5,1:6,1:8细菌纤维素组成纤维细胞数稍多,胶原也稍粗、排列也稍不整齐。3种细菌纤维素组间瘢痕厚度及成纤维细胞数量为1:5细菌纤维素组>1:6细菌纤维素组>1:8细菌纤维素组(P<0.05)。说明细菌纤维素有效抑制了兔耳创面愈合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并且持水性越高,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纤维素 纳米生物材料 动物模型 增生性瘢痕 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oukroun's PRF对体外培养人脂肪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元媛 柳大烈 +2 位作者 南华 黄佳诚 单磊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3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观察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Choukroun's PRF(Choukroun's pl at el et-ri ch fi bri n)对体外培养人脂肪来源干细胞(adi pose-deri ved st em cel l s,ADSCs)增殖及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取吸脂术者自愿捐献的脂肪组织... 目的:观察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Choukroun's PRF(Choukroun's pl at el et-ri ch fi bri n)对体外培养人脂肪来源干细胞(adi pose-deri ved st em cel l s,ADSCs)增殖及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取吸脂术者自愿捐献的脂肪组织分离培养ADSCs,采用Choukroun法制备自体PRF备用,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取第3代ADSCs分别向骨细胞、脂肪细胞、神经球细胞定向诱导分化鉴定,并行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5、CD90流式检测鉴定。将第3代ADSCs分别采用含PRF的普通培养基(PRF组Ⅰ)和不含PRF的普通培养基(对照组Ⅰ)进行培养,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培养1天、3天、5天、7天后采用CCK-8试剂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另外分别采用含PRF的成骨诱导培养基(PRF组Ⅱ)、不含PRF的成骨诱导培养基(对照组Ⅱ)及不含PRF的普通培养基(空白组)进行培养,第7天、14天、21天、28天行碱性磷酸酶活性(ALP活性)检测;诱导细胞培养后第7天、14天天各组分别行von Kossa染色观察钙结节形成情况。结果:第3代ADSCs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大多呈梭形,向骨细胞、脂肪细胞、神经干细胞定向诱导鉴定均为阳性,流式检测鉴定CD29、CD90为阳性,CD45为阴性。CCK-8法示PRF组Ⅰ的OD值均大于对照组Ⅰ,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LP活性检测示PRF组Ⅱ第7天、14天、21天、28天细胞活性较对照组Ⅱ均大,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RF组Ⅱ成骨诱导7天后von Kossa染色阳性;14天后阳性细胞增多,对照组Ⅱ诱导7天未见钙结节,14天见少量阳性钙结节,空白组培养14天未见黑色钙结节。结论:Choukroun's PRF明显促进脂肪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为骨组织工程提供了新的技术。PRF与干细胞共同培养可能还有许多潜在的临床及生物工程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PRF 人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 增殖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钝针扇形连续注射法在肉毒毒素治疗咬肌肥大中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郑旭东 柳大烈 麦跃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3年第22期2183-2185,共3页
目地:探索一种损伤小、不良反应少、效果稳定的新型肉毒毒素治疗咬肌肥大的注射方法。方法:对60例咬肌肥大的患者,双侧咬肌分别使用27G钝针扇形连续注射和30G锐针多点注射法治疗,对术后局部瘀青和肿胀情况,以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目地:探索一种损伤小、不良反应少、效果稳定的新型肉毒毒素治疗咬肌肥大的注射方法。方法:对60例咬肌肥大的患者,双侧咬肌分别使用27G钝针扇形连续注射和30G锐针多点注射法治疗,对术后局部瘀青和肿胀情况,以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术后3天复诊,钝针扇形连续注射后出现局部瘀青的2例,肿胀2例,锐针多点注射后出现局部瘀青11例,肿胀8例;术后4周复诊,60例咬肌肥大患者对肉毒毒素治疗均有效,无特殊不良反应。治疗局部触诊,仍可触及一定量咬肌的,钝针扇形连续注射后有7例,锐针多点注射后出现12例。结论:钝针扇形注射法作为一种新型的肉毒毒素治疗咬肌肥大的方法,相比于锐针多点注射法,对局部皮肤损伤少,可明显降低术后瘀青肿胀的发生率,并获得更加稳定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针 肉毒毒素 咬肌肥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背宽度的美学分析及宽鼻畸形的截骨治疗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吉 蒋萱 +2 位作者 陈兵 王晋煌 柳大烈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4年第19期1668-1671,共4页
鼻的外形对良好的容貌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男女都梦想拥有挺拔俊秀的鼻子.而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患者在接受了隆鼻手术之后都能得到满意的效果.究其原因,只是增加了鼻背的高度却忽视了鼻背的宽度.过宽的鼻背会使人显得... 鼻的外形对良好的容貌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男女都梦想拥有挺拔俊秀的鼻子.而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患者在接受了隆鼻手术之后都能得到满意的效果.究其原因,只是增加了鼻背的高度却忽视了鼻背的宽度.过宽的鼻背会使人显得慵懒、拖沓、不精神,而宽度适中的鼻背则显得俊朗清秀.鉴于此,笔者就鼻背宽度相关美学及宽鼻背截骨矫正作此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分析 截骨矫正 鼻畸形 鼻背 宽度 治疗 临床观察 隆鼻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直径种植体对上颌窦黏膜形变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7
作者 刘晓芳 胡玲玲 +3 位作者 宋光保 侯雅蓉 柳大烈 章锦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2期9742-9745,共4页
背景:上颌窦黏膜形变温和均匀是减少骨挤压式上颌窦提升手术中黏膜穿孔的重要因素。目的:比较两种直径种植体对上颌窦黏膜形变的影响。方法:在ANSYS有限元软件的特定单元中分别建立直径4.1mm和4.8mm的ITI种植体与厚0.3mm的上颌窦黏膜的... 背景:上颌窦黏膜形变温和均匀是减少骨挤压式上颌窦提升手术中黏膜穿孔的重要因素。目的:比较两种直径种植体对上颌窦黏膜形变的影响。方法:在ANSYS有限元软件的特定单元中分别建立直径4.1mm和4.8mm的ITI种植体与厚0.3mm的上颌窦黏膜的有限元模型,模拟上颌窦提升手术抬高黏膜,根据大变形理论计算不同提升高度黏膜表面Vonmises应力值。结果与结论:结果显示,最大Vonmise应力发生在黏膜中心,最小Vonmise应力发生在黏膜边缘。两种直径种植体对黏膜中心作用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对黏膜边缘作用力,直径4.8mm种植体较4.1mm种植体具有更加均匀温和的作用力。因此,在骨宽度允许的情况下,直径4.8mm的种植体更适合用于骨挤压式上颌窦提升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体 上颌窦黏膜 不同直径 Vonmise应力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溶脂对面颊部的精细塑形和紧肤作用 被引量:8
8
作者 郑旭东 柳大烈 麦跃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174-177,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激光溶脂技术消除面颊部多余脂肪,同时通过持续热刺激皮肤收紧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面部脂肪堆积伴局部皮肤松弛患者使用可控功率的半导体激光、定量溶解脂肪,并在脂肪浅层持续加热皮肤真皮,刺激胶原收缩和再生。手术... 目的探讨采用激光溶脂技术消除面颊部多余脂肪,同时通过持续热刺激皮肤收紧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面部脂肪堆积伴局部皮肤松弛患者使用可控功率的半导体激光、定量溶解脂肪,并在脂肪浅层持续加热皮肤真皮,刺激胶原收缩和再生。手术前后分别使用彩超测量双侧面颊脂肪厚度,进行对比。医患双方以明显、有效、无效、变差4级共同评价术后3个月皮肤收紧的效果。结果在定量激光的作用下,面部多余脂肪得到溶解,25例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B超测量双侧面颊脂肪厚度分别为(21.2±3.4)mln、(15.3±2.3)mln,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医患双方对皮肤收紧程度判断的明显收紧率分别为72%、64%。结论激光溶脂作为一种新型的微创方法,可以对面颊部的局部轮廓进行精细塑形,并且收紧局部皮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溶脂 紧肤 面部塑形
原文传递
咬肌神经切除和化学去神经对大鼠下颌骨骨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黄进军 柳大烈 +1 位作者 耿健 王晋煌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3年第4期291-294,共4页
目的探讨咬肌神经切除和化学去神经对大鼠下颌骨骨密度的影响。方法以28d龄Wistar大鼠为实验模型。实验分为4组:手术1组:切除右侧咬肌神经;手术2组:显露但不切除右侧咬肌神经;肉毒毒素组:右侧咬肌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照组:... 目的探讨咬肌神经切除和化学去神经对大鼠下颌骨骨密度的影响。方法以28d龄Wistar大鼠为实验模型。实验分为4组:手术1组:切除右侧咬肌神经;手术2组:显露但不切除右侧咬肌神经;肉毒毒素组:右侧咬肌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照组:仅麻醉。75d时取各组双侧完整下颌骨,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感兴趣区的骨密度。结果大鼠下颌骨骨密度(BMD):手术1组左侧为(0.184士0。012)g/cm2,右侧为(0.184±0.026)g/cm2;手术2组左侧为(O.179±0.022)g/cm2,右侧为(0.173±0.019)g/cm2;肉毒毒素组左侧为(0.165±0.061)g/cm2,右侧为(0.158±0.051)g/cm2;对照组左侧为(O.196±0.026)g/cm2,右侧为(0.185±0.022)g/cm2。组问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下颌骨BMD组间比较:手术1组、手术2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毒毒素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除幼龄大鼠咬肌神经、咬肌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成年后下颌骨骨密度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 神经切除术 A型肉毒毒素 骨密度
原文传递
脂肪来源干细胞体外成骨和成脂及成神经的诱导分化研究
10
作者 黄子龙 柳大烈 +2 位作者 黄佳诚 南华 李丹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4年第5期811-813,共3页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干细胞体外成骨和成脂及成神经的诱导分化情况。方法:选取10只SPF级雄性SD大鼠,将其不同部位的脂肪组织取出,分别采用不同方法对其向成骨、成脂及成神经等方向进行诱导分化并对其结果进行鉴定。结果:ADSC表达中,CD29占...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干细胞体外成骨和成脂及成神经的诱导分化情况。方法:选取10只SPF级雄性SD大鼠,将其不同部位的脂肪组织取出,分别采用不同方法对其向成骨、成脂及成神经等方向进行诱导分化并对其结果进行鉴定。结果:ADSC表达中,CD29占(99.11±0.13)%,CD44占(95.94±0.71)%,CD45占(0.12±0.09)%。经4周的成骨诱导后,茜素红S染色在细胞团中央发现红色钙化结节存在,碱性磷酸酶染色在细胞的胞质内观察到紫红色颗粒,经7d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在细胞质内观察到橙红色脂滴;经过6d的神经干培养基诱导后,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证明诱导的Nestin细胞、神经丝蛋白-200以及GFAP等均出现阳性表达。结论:ADSC具备向脂肪、成骨及神经元等细胞进行多向分化的潜能,具有来源广、易于操作、体外增殖快速等优越性,并且不存在免疫排斥及医学伦理学问题,发展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来源干细胞 诱导分化
原文传递
阴囊前侧双蒂肉膜皮瓣移植覆盖在阴茎皮肤坏死早期处理中的应用
11
作者 陈日娴 张吉 +5 位作者 蒋萱 陈兵 王晋煌 陈伯华 柳大烈 杨晓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7期407-410,共4页
目的探索阴囊前侧双蒂肉膜皮瓣覆盖在阴茎坏死早期处理中的重要性。方法自2003—2019年,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共治疗了11例行包皮环切术后阴茎皮肤坏死缺损的患者,局部清创后即刻应用阴囊前侧双蒂肉膜皮瓣覆盖创面,供区直... 目的探索阴囊前侧双蒂肉膜皮瓣覆盖在阴茎坏死早期处理中的重要性。方法自2003—2019年,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共治疗了11例行包皮环切术后阴茎皮肤坏死缺损的患者,局部清创后即刻应用阴囊前侧双蒂肉膜皮瓣覆盖创面,供区直接缝合。结果11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皮瓣坏死。其中9例就诊及时,患者对治疗后阴茎外观恢复较满意;1例就诊时尿道海绵体已严重缺损,伴有尿管外露,采用阴囊皮瓣修复后仍遗留尿瘘,但患者对阴茎外观基本满意;1例就诊时阴茎体前2/3组织坏死,因缺损严重,采用阴囊皮瓣手术治疗2周后,阴茎头部出现坏死脱落,但残余阴茎体形态尚可。结论阴囊前侧双蒂肉膜皮瓣的血运及皮源丰富,色泽、质地与阴茎皮肤相近,修复阴茎皮肤缺损后的感觉和形状均良好,故应用于包皮环切术后阴茎皮肤坏死缺损的早期覆盖,可阻止创面的进一步恶化,挽救阴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茎皮肤缺损 阴囊前侧双蒂肉膜皮瓣 早期处理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氯化钴预处理对大鼠脂肪干细胞成脂及增殖的影响
12
作者 黄佳诚 柳大烈 +1 位作者 黄子龙 南华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235-239,共5页
目的观察脂肪来源问充质干细胞(ADSCs)在经氯化钴(CoCl2)预处理的条件下,其增殖、细胞状态变化以及成脂肪化倾向。方法通过有限稀释法分离、培养SD大鼠ADSCs,取第3代ADSCs,分别向骨细胞、脂肪细胞定向诱导分化鉴定,利用流式细... 目的观察脂肪来源问充质干细胞(ADSCs)在经氯化钴(CoCl2)预处理的条件下,其增殖、细胞状态变化以及成脂肪化倾向。方法通过有限稀释法分离、培养SD大鼠ADSCs,取第3代ADSCs,分别向骨细胞、脂肪细胞定向诱导分化鉴定,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ADSCs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34,CIM4,CIM5的表达。将ADSCs经不同浓度CoCl2干预,利用Westernblot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d(HIF-101)的表达情况。同时,利用MT'F实验来检测大鼠ADSCs在不同浓度的CoCl2下细胞增殖的改变;并且通过油红O定量检测大鼠ADSCs在经历缺氧后的成脂情况。结果第3代ADSCs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大多呈梭形,经流式鉴定,大鼠ADSCs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44表达率高,而CD34、CD45表达率低,体外诱导培养的大鼠ADSCs能够向成骨细胞和成脂细胞分化,具有较高的自我更新能力。在MTr实验中,400、200ixmol/LCoCl2组,ADSCs增值减弱;而100、50Ixmol/LCoCl2的实验组,缺氧造成的对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没有变化(P〉0.05)。HIF-1d的表达随着培养基中的CoCl2的浓度而增加。在光镜下观察发现,随着CoCl2浓度的升高以及时间的延长,大鼠ADSCs的成脂倾向越发明显(P〈0.001)。结论ADSCs在处于体外适量的CoCl2干预情况时,其增殖并不会受到影响,并且呈显著的增强其成脂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来源干细胞 氯化钴 成脂分化
原文传递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进展为纤维肉瘤亚型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德衡 廖杨柳 +2 位作者 苏晓阳 齐向东 黄文博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2年第8期485-487,共3页
目的对比典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及纤维肉瘤亚型(fibrosarcomatous subtype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FS-DFSP)的差异,总结不同特征,并寻找DFSP进展为FS-DFSP病变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2... 目的对比典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及纤维肉瘤亚型(fibrosarcomatous subtype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FS-DFSP)的差异,总结不同特征,并寻找DFSP进展为FS-DFSP病变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21年8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诊断为DFSP和FS-DFSP的34例患者,根据诊断将患者分为典型DFSP组(24例)及FS-DFSP组(10例),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并随访,对比两组的发病时间、肿瘤大小、位置、病灶免疫组化、术前治疗等差异,并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FS-DFSP组的肿瘤直径(59.80±31.48)mm大于典型DFSP组(40.71±19.67)mm,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S-DFSP组平均发病时间7.7年,典型组DFSP平均5.2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S-DFSP组Ki67表达率(25.60±13.43)%高于典型DFSP组(13.94±9.96)%,FS-DFSP组SMA阳性率高于典型DFSP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S-DFSP组有70%来源于单纯切除后复发高于DFSP组的25%,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S-DFSP更具强侵袭性,转移复发率较高,与典型DFSP具有明显不同的临床特征表现;单纯切除是典型DFSP进展为FS-DFSP的高危因素,建议尽早Ⅱ期扩大切除,减少肿瘤进展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纤维肉瘤亚型 肿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