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女性糖尿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完全与不完全血运重建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刘洋 薛斌 +4 位作者 陈奇 姬劲锐 贾凯龙 韩文杰 刘恒亮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2年第1期32-37,共6页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糖尿病(DM)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完全及不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郑州人民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多支血管病变的389例老年女性DM合并ACS患者...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糖尿病(DM)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完全及不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郑州人民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多支血管病变的389例老年女性DM合并AC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方式分为完全血运重建(CR)组187例,不完全血运重建(IR)组202例。观察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次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复合终点,包括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驱动的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和脑卒中。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及PCI术后随访3年的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及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CI术后随访3年,与CR组比较,IR组的MACCE[30.7%(62/202)比14.4%(27/187),χ^(2)=14.541,P=0.00]、非致死性心肌梗死[7.4%(15/202)比2.1%(4/187),χ^(2)=4.759,P=0.02]、缺血驱动的再次血运重建[14.4%(29/202)比3.7%(7/187),χ^(2)=13.024,P=0.00]、心绞痛复发[28.2%(57/202)比6.4%(12/187),χ^(2)=31.629,P=0.00]和再次住院[36.1%(73/202)比8.0%(15/187),χ^(2)=43.857,P=0.00]的发生率均显著增加;而两组支架内血栓、脑卒中及大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老年女性DM合并ACS患者行IR与CR相比,术后MACCE、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驱动的再次血运重建、心绞痛复发和再次住院率均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女性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糖尿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运重建 心脑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绍一种配制多西他赛减少泡沫的方法 被引量:2
2
作者 胡小梅 陈明义 李宁 《护理学杂志》 2012年第3期44-44,共1页
抗肿瘤药物多西他赛(多帕菲)配有专用对应溶剂,即注射用乙醇水溶液,配制时极易产生泡沫。传统配制方法是药液与溶剂混合后手工反复倒置1min(避免剧烈摇动),然后在室温下静置5~10min。此时瓶底黏稠药液附着较多。
关键词 多西他赛 溶媒 药物配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差异对多支血管病变不完全血运重建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洋 薛斌 +3 位作者 陈奇 姬劲锐 贾凯龙 刘恒亮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2年第4期434-438,共5页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不完全血运重建(IR)对不同性别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郑州人民医院接受PCI治疗的多支血管病变(MVD)的IR患者1536例。按照性别分为男性组875例,女性组661例。主要终点...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不完全血运重建(IR)对不同性别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郑州人民医院接受PCI治疗的多支血管病变(MVD)的IR患者1536例。按照性别分为男性组875例,女性组661例。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次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复合终点,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驱动的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和脑卒中。结果 PCI后36个月内女性组与男性组主要终点事件对比:全因死亡(8.93%vs.5.94%)、心源性死亡(4.38%vs.3.09%)、心肌梗死(3.93%vs.2.71%)有显著性差异(P<0.05);次要终点MACCE事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缺血驱动的再次血运重建率分别是7.87%(52/661)、5.26%(46/875),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分别是1.2%(8/661)、0.34%(3/875);女性组心绞痛发生率、再次住院率和大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组(P=0.000,P<0.05);脑卒中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女性MVD患者不完全血运重建与男性对比,术后主要终点事件及MACCE事件发生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性别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血运重建 心脑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脂蛋白(a)与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关系 被引量:7
4
作者 丘伟达 夏爽 +2 位作者 徐兰 吴泽佳 黎励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04-1308,共5页
目的分析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浆脂蛋白(a)[Lp(a)]水平与颈动脉超声造影(CEUS)检查斑块内新生血管(IPN)评分的关系。方法选择年龄≥60岁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72例,根据CEUS检查IPN评分分为稳定斑块组98例(IPN评分<2分)和不稳定斑块组74... 目的分析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浆脂蛋白(a)[Lp(a)]水平与颈动脉超声造影(CEUS)检查斑块内新生血管(IPN)评分的关系。方法选择年龄≥60岁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72例,根据CEUS检查IPN评分分为稳定斑块组98例(IPN评分<2分)和不稳定斑块组74例(IPN评分≥2分)。同时还将患者分为Lp(a)≥300 mg/L组49例和Lp(a)<300 mg/L组123例。回顾性分析入选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采用肯德尔相关性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稳定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颈内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及总厚度更高(P<0.05)。与Lp(a)<300 mg/L组比较,Lp(a)≥300 mg/L组HDL-C水平、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及脑动脉缺血比例更高(P<0.05,P<0.01)。血浆Lp(a)水平与颈内动脉斑块最大厚度、斑块总厚度、狭窄程度和闭塞均不相关(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血浆Lp(a)水平可预测老年颈内动脉狭窄患者IPN(OR=1.284,P=0.002);与Lp(a)<300 mg/L患者比较,Lp(a)≥300 mg/L患者双侧颈内动脉IPN评分≥2分的风险升高2.232倍(OR=2.232,P=0.0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相关协变量后,Lp(a)水平每升高100 mg/L,双侧颈内动脉IPN评分≥2分的风险升高1.360倍(OR=1.360,P=0.001);与Lp(a)<300 mg/L患者比较,Lp(a)≥300 mg/L患者双侧颈内动脉IPN评分≥2分的风险升高3.376倍(OR=3.376,P=0.008)。结论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颈动脉IPN评分与血浆Lp(a)水平独立相关,血浆Lp(a)是颈动脉斑块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脂蛋白(A)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检查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沉浸式虚拟现实平台下正常视力人群和屈光参差患者的双眼不平衡状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罗汇慧 姜志东 +1 位作者 林青梅 徐莉 《新医学》 CAS 2021年第7期500-503,共4页
目的应用非沉浸式虚拟现实平台,探寻屈光参差和双眼不平衡情况的关系。方法对体检人群中不同屈光状态的127名志愿者进行研究,检查其屈光状态和视功能(非沉浸式虚拟现实平台),记录和统计分析结果。结果1 Hz频率的双眼整合刺激模式下,正... 目的应用非沉浸式虚拟现实平台,探寻屈光参差和双眼不平衡情况的关系。方法对体检人群中不同屈光状态的127名志愿者进行研究,检查其屈光状态和视功能(非沉浸式虚拟现实平台),记录和统计分析结果。结果1 Hz频率的双眼整合刺激模式下,正常视力组与屈光参差组的双眼不平衡情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正常视力组中双眼不平衡(S1)的比例高于屈光参差组,单眼抑制(S2)的比例低于屈光参差组;而正常视力组和近视组、屈光参差组和近视组双眼不平衡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17)。轻度屈光参差组和重度屈光参差组的双眼不平衡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9)。结论在非沉浸式虚拟现实平台的检查模式下发现屈光参差组和正常视力组双眼不平衡情况的构成有差异,屈光参差者中双眼严重不平衡的情况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眼不平衡 屈光参差 双眼整合刺激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ocabulary Alignment in the Continuation Task of Translation
6
作者 Qinghua LI Kai YAO Zengzheng GE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20年第4期455-468,525,526,共16页
Alignment effect in language research refers to the social cognition process in which people cooperate,adjust,and adapt to each other in interaction.Through empirical study,this paper explores alignment effect in the ... Alignment effect in language research refers to the social cognition process in which people cooperate,adjust,and adapt to each other in interaction.Through empirical study,this paper explores alignment effect in the continuation task of translation(CTOT)and its possible influence on learning of English as foreign languge(EFL).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a CTOT.Participants were chosen from non-English major freshmen of similar capacity from a university in Guangzhou.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experimental group(EG)and the control group(CG),with 13 students each.The students in EG were asked to carefully read some English-Chinese bilingual material.Then,the 26 participants were tasked with translating the paragraphs,which followed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After that,they were asked to write down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which they found difficult.Some of the participants were interviewed one month later for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memories of the vocabulary and their opinions on the CTOT.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direct comparison and non-parametric tes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vocabulary alignment does occur in CTOT.The EG members tended to take advantage of words that appeared in the bilingual reading text.If multiple words from the reading appeared,with the same contextual meaning,they tended to choose the repeated words.As for influence of vocabulary alignment on EFL learning,it seemed that CTOT could no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translation itself,but could assist short-term vocabulary learning though no significant help to long-term vocabulary learning was revealed.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provide support and explanation for some features and effects of CTOT,an important form of CT.However,the nature of CTOT itself,and its role in EFL learning deserve further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uation task of translation ALIGNMENT translation teaching EFL learne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多器官捐献的脑死亡病例中提取子宫的技术及改良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陈高文 刘翔宇 +15 位作者 崔曾营 郑友红 江海炜 杨海艳 林燕真 祝颖 王颖 王袁 李肖璇 唐莺 贾琳琳 梁晓媚 杨雨露 龙雨生 朱琳 王沂峰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9期3178-3182,共5页
目的探讨在多器官捐献的脑死亡病例中提取子宫的技术及改良方法。方法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对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4例多器官捐献的脑死亡女性病例进行子宫提取手术(广泛子宫切除术+宫旁血管游离术)。前2例子宫提取手术在多器官提取... 目的探讨在多器官捐献的脑死亡病例中提取子宫的技术及改良方法。方法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对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4例多器官捐献的脑死亡女性病例进行子宫提取手术(广泛子宫切除术+宫旁血管游离术)。前2例子宫提取手术在多器官提取手术中为第3顺位,后2例均为第1顺位,前2例子宫提取手术位列肝脏和肾脏提取手术之后。子宫动脉系统采用顺行分离,而子宫静脉系统采用逆行分离的原则。子宫提取后即采用4 ℃的生理盐水和低分子肝素钠的混合液经动脉端进行灌注冲洗,以评估离体子宫的可用性。子宫提取术中,每间隔30 min取子宫肌层组织送病理检查,以评估子宫缺血损伤情况。结果第1例脑死亡多器官捐献患者提取子宫静脉血管失败,第2例右侧子宫静脉撕裂;其余2例均成功提取了包括双侧子宫动静脉、髂内动静脉和卵巢动静脉在内的血管蒂。手术时间152.5±39.0(115~215) min。第3、4枚离体子宫能进行有效体外灌注。结论从脑死亡的多器官捐献病例中提取子宫是可行的,所提取的子宫理论上可用于进行活体的子宫移植。但是子宫静脉回流系统分离是手术最困难的一个环节,而卵巢静脉取代子宫静脉作为移植子宫的静脉主要回流途径有待更多的临床活体子宫移植试验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移植 多器官捐献 脑死亡 子宫静脉 卵巢静脉
原文传递
加速康复理念和疼痛管理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8
作者 黎伟豪 冯兴宇 +7 位作者 王俊江 罗志坚 黄成智 李胜 胡伟贤 吕泽坚 郑佳彬 姚学清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14-317,共4页
目的探讨术后加速康复和疼痛管理在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行直肠癌根治术100例直肠癌患者,分别采用加速康复理念加疼痛管理和传统方法进行治疗,分为加速康复组(50例)和传... 目的探讨术后加速康复和疼痛管理在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行直肠癌根治术100例直肠癌患者,分别采用加速康复理念加疼痛管理和传统方法进行治疗,分为加速康复组(50例)和传统组(50例)。结果加速康复组与传统组相比,术后首次排气时间[(1.8±0.6)d比(3.4±0.6)d,t=-8.1,P〈0.001]、术后进食时间[(1.3±0.6)d比(3.2±0.6)d,t=-10.1,P〈0.001]、腹腔引流放置时间[(3.6±0.7)d比(5.3±0.8)d,t=-6.7,P〈0.001]、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1±0.3)d比(2.7±0.5)d,t=-12.7,P〈0.001]均提前,术后住院时间减少[(4.6±0.6)d比(6.1±0.6)d,t=-7.7,P〈0.001],住院费用降低[(4.5±0.5)万元比(5.4±0.8)万元,t=-1.8,P=0.014]。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643,P〈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比10%,P〉0.05)。结论加速康复理念和疼痛管理在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疼痛管理 围手术期 加速康复外科
原文传递
2型糖尿病对女性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不完全血运重建后预后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奇 刘洋 +4 位作者 薛斌 姬劲锐 贾凯龙 韩文杰 刘恒亮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10期77-81,共5页
背景2型糖尿病(T2DM)是冠心病的等危症,约80%的T2DM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目前有关T2DM对女性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MVD)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探讨T2DM对女性冠心病MVD患者不完全血运重建(IR)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201... 背景2型糖尿病(T2DM)是冠心病的等危症,约80%的T2DM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目前有关T2DM对女性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MVD)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探讨T2DM对女性冠心病MVD患者不完全血运重建(IR)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2017年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附属郑州人民医院行IR的女性冠心病MVD患者638例,根据有无T2DM分为T2DM组(n=122)和无T2DM组(n=516)。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住院期间及IR后3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T2DM组患者MVD类型为三支病变者占比、病变部位为左主干者占比、合并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者占比、SYNTAX积分高于无T2DM组,植入支架长度长于无T2DM组(P<0.05)。T2DM组患者IR后36个月内心源性死亡率、心肌梗死发生率、再次血运重建率、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再次住院率及大出血发生率高于无T2DM组(P<0.05)。结论与未合并T2DM的女性冠心病MVD患者相比,合并T2DM的女性冠心病MV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更复杂,IR后严重并发症发生风险及疾病复发风险较高,预后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冠心病 女性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不完全血运重建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细胞来源生物标志物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大鼠中的变化特点 被引量:3
10
作者 林锦乐 史旻 +7 位作者 卢彦秀 卫剑 傅萱 曾世永 叶剑滨 陶伍元 窦清理 张文武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417-1424,共8页
目的观察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大鼠的肺表面活性蛋白B(surfactant proteins B,SP-B)、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因子(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 目的观察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大鼠的肺表面活性蛋白B(surfactant proteins B,SP-B)、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因子(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mobility group box B1,HMGB1)和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soluble 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sRAGE)等四项生物标志物的早期变化特点,为临床联合检测提供依据。方法实验在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完成,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LPS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LPS组采用肺内注射LPS 10μg/mL诱导建立ARDS模型,对照组则肺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造模后6 h、12 h、24 h留取血清、肺泡灌洗液及肺组织,每个时间点各6只大鼠,动脉血气及病理分析确认建模成功后用ELISA、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SP-B、PAI-1、HMGB1和sRAGE的表达变化。采用成组t检验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LPS组PaO2(mmHg)随时间进行性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38±1.74 vs 84.17±1.96;72.20±1.70 vs 81.26±1.57;68.52±2.45 vs 81.45±1.51,P<0.05),HE染色提示肺损伤程度持续恶化。LPS组血清中HMGB1(ng/mL)(0.34±0.08,0.43±0.12,0.50±0.03),SP-B(ng/mL)(2.21±0.11,2.74±0.15,3.07±0.28)和PAI-1(ng/mL)(40.38±3.06,50.02±4.82,57.34±4.67)进行性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sRAGE(ng/mL)与对照组相比进行性下降(0.17±0.04,0.14±0.04,0.11±0.02),仅24 h与其他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S组肺泡灌洗液中HMGB1(ng/mL)(0.08±0.02,0.13±0.02,0.21±0.03)、PAI-1(ng/mL)(48.88±4.17,56.66±4.01,65.83±4.96)和SP-B(ng/mL)(0.68±0.13,0.80±0.17,1.12±0.14)进行性升高;而sRAGE(ng/mL)进行性下降(0.14±0.05,0.12±0.02,0.11±0.02),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分析提示6 h起PAI-1在肺间质逐步上调表达而HMGB1和SP-B则呈现肺泡内向肺实质扩散表达的趋势,但sRAGE则随时间呈下调表达趋势。Western blot提示SP-B、PAI-1和HMGB1表达量随时间升高,sRAGE表达量随时间逐渐降低。结论ARDS早期病程中,SP-B、PAI-1和HMGB1在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及肺组织中呈一致性变化,选择其一或组合检测均可协助临床早期识别A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生物标志物 肺表面活性蛋白B 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因子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
原文传递
基层医院血源性职业暴露态势及应对措施 被引量:10
11
作者 朱嗣远 李锐 李彩枝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613-615,共3页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态势及危险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方法对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2012-2015年发生的149例职业暴露案例中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过程、暴露物品、处理过程等进行追踪和调查,掌握医务人员职业认知和预...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态势及危险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方法对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2012-2015年发生的149例职业暴露案例中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过程、暴露物品、处理过程等进行追踪和调查,掌握医务人员职业认知和预防标准的依从性,根据该院实际情况建立预防体系,防止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结果 2012-2015年血源性职业暴露人次达149例,平均每年受伤37.25例,其中锐器伤139名(93.29%)。暴露地点:病房占52.35%,门急诊注射输液室占26.17%,手术室占10.74%,污物间占6.04%,其他占4.70%。暴露后处理:及时规范伤口处置占比75.84%,伤口处置不规范、不及时占比17.45%,未现场伤口处置占比6.71%。结论基层医院护理队伍不稳定是血源性锐器伤发生率逐年递增的主要原因。暴露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素质、职业暴露防护认知缺乏,个人自我保护意识及操作过程不规范等。建立并强化血源性职业防控机构工作制度,可有效避免锐器伤引发的血源性传播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 危险因素 应对措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