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某综合医院5856张门急诊处方用药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朱彩红 黄彩玲 +1 位作者 王鹏 郑雪琼 《上海医药》 CAS 2015年第21期53-56,共4页
目的:分析医院门急诊处方书写质量和不合理用药情况,以提高医院处方书写质量,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抽查2014年1月-12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门急诊处方5 856张,采用逐张审查方式审核,从书写规范性及用药合理性角度,判断不合理处方并... 目的:分析医院门急诊处方书写质量和不合理用药情况,以提高医院处方书写质量,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抽查2014年1月-12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门急诊处方5 856张,采用逐张审查方式审核,从书写规范性及用药合理性角度,判断不合理处方并进行归类分析。结果 :5 856张门急诊处方中,不合理处方率为7.85%(460/5 856),门诊共选取4 051张处方,其中不合理处方率为6.44%(261/4 051),急诊共选取1 805张处方,其中不合理处方率为11.02%(199/1 805),门诊与急诊不合理处方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急诊不合理处方主要表现为书写不合格、溶媒选用不合理、用药方法不合理、药物选择不合理、药物联合应用不合理、抗菌药物应用不当与重复用药,其中抗菌药物应用不当处方率明显高于其他不合理处方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我院门急诊处方尚存在较多书写不合格与不合理用药情况,药师应强化处方审核、调配与核对门急诊处方,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经济、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诊 急诊用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CA循环理论促进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持续改进的效果探讨 被引量:21
2
作者 肖伯安 关嘉良 +1 位作者 李彦璋 王鹏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8年第9期1267-1269,共3页
目的:为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持续改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供依据。方法:运用PDCA循环理论对医院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实施干预。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广州市某医院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医院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时... 目的:为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持续改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供依据。方法:运用PDCA循环理论对医院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实施干预。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广州市某医院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医院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时间及持续改进过程分为干预前(2016年1—6月)、干预期(2016年7—12月)、巩固期(2017年1—6月)],以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使用率、微生物送检率和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等为观察指标,对比干预前后抗菌药物控制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实施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干预前的46.61 DDDs/(100人·d)降至巩固期的31.30 DDDs/(100人·d);门、急诊和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由干预前的19.70%、30.03%和41.44%降至巩固期的13.99%、26.10%和38.94%;总体微生物送检率由干预前的51.16%升至巩固期的61.27%;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送检率由干预前的90.83%升至巩固期的100%;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由干预前的37.49%降至巩固期的16.86%,术前0.5~1.0 h给药病例数所占比例由80.00%升至95.36%,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由88.65%升至95.36%,疗程<24 h病例数所占比例由33.78%升至92.86%。结论:PDCA循环理论对促进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持续改进的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 抗菌药物管理 持续改进 专项整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红注射液对急性期脑梗患者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郑雪琼 朱彩红 邹杏坚 《上海医药》 CAS 2015年第9期25-27,30,共4页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期脑梗患者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7月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急性期脑梗患者168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丹红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脑内压控制等基础治疗,丹红组...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期脑梗患者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7月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急性期脑梗患者168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丹红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脑内压控制等基础治疗,丹红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检测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和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丹红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丹红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丹红组患者治疗后NIHS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可有效提高急性期脑梗患者的疗效和改善患者脑部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利于缓解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红注射液 急性期脑梗 血液流变学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氧氟沙星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6
4
作者 郑雪琼 翟燕珍 朱彩红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第11期59-61,共3页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给予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给予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治疗1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发热、咳痰、肺部啰音及喘鸣音改善时间;比较两组患者致病菌清除率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并观察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头痛失眠、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热、咳痰、肺部啰音及喘鸣音改善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缩短(P<0.05);观察组致病菌清除率93.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22/30)(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67%(29/30)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6.67%(23/30)(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头痛失眠、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4/30)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3/3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值得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 头孢曲松钠 获得性肺炎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心衰患者BNP和cTn1的影响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朱彩红 黄彩玲 关嘉良 《北方药学》 2016年第1期107-108,共2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心衰患者B型脑钠肽(BNP)和血清肌钙蛋白1(c Tn1)的变化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6月收治的80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心衰患者B型脑钠肽(BNP)和血清肌钙蛋白1(c Tn1)的变化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6月收治的80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BNP和c Tn1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c Tn1和BNP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 Tn1和BNP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血管死亡、卒中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再住院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抗心衰相比,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患者BNP和c Tn1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血清肌钙蛋白1 B型脑钠肽 阿托伐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慢性加急性肝衰竭临床探讨
6
作者 郑雪琼 温海泉 肖伯安 《海峡药学》 2015年第6期157-158,共2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慢性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06月-2014年06月我院收治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给予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为治疗组患者...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慢性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06月-2014年06月我院收治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给予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为治疗组患者应用中药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TBil、Cr、PTA、BLA水平分别为(165.21±94.21)μmol·L^-1、(68.51±15.21)、μmol·L^1、(52.12±10.15)%、(48.54±10.25)μmol·L^-1,腹膜炎、肝性脑病、肾病综合征发病率为12.0%、8.0%、4.0%,以上数据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慢性加急性肝衰竭,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临床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合并新冠肺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安全性评估 被引量:1
7
作者 钟秀媚 王凌嵩 +1 位作者 骆碧云 杨彩华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第29期179-181,共3页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呈全球性大流行,妊娠期妇女为易感人群,且病情发展迅速,需积极干预。抗病毒治疗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的重要部分,妊娠期患者使用抗病毒治疗的安全性评估目前尚无专题报道。本文通...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呈全球性大流行,妊娠期妇女为易感人群,且病情发展迅速,需积极干预。抗病毒治疗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的重要部分,妊娠期患者使用抗病毒治疗的安全性评估目前尚无专题报道。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数据库,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推荐药物,综述了α-干扰素、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利巴韦林、磷酸氯喹/硫酸羟氯喹、阿比多尔等在妊娠期使用的数据及经验,并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估,旨在为抗病毒药物在妊娠合并新冠肺炎患者中的使用提供更多安全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抗病毒治疗 妊娠期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碘海醇致迟发性过敏反应的病例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关嘉良 刘贺萍 季波 《药学服务与研究》 CAS 2020年第5期396-399,共4页
碘海醇是临床进行诊断和介入治疗时常用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与离子型碘对比剂相比药品不良反应(ADRs)发生率明显降低,但恶心、呕吐、荨麻疹和瘙痒等ADRs在临床常见,严重的ADRs如过敏性休克等也会发生[1]。非离子型碘对比剂急性过敏反应... 碘海醇是临床进行诊断和介入治疗时常用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与离子型碘对比剂相比药品不良反应(ADRs)发生率明显降低,但恶心、呕吐、荨麻疹和瘙痒等ADRs在临床常见,严重的ADRs如过敏性休克等也会发生[1]。非离子型碘对比剂急性过敏反应常发生在用药后1 h内,而迟发性过敏反应发生在用药后1 h至7 d[2],国内有文献报道两者的发生率相当[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碘海醇 迟发性过敏反应 药物副反应报告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夏枯草治疗甲状腺癌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2
9
作者 涂星强 张晶晶 +4 位作者 彭小彬 杜国能 许礼笑子 许永辉 肖玉根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20年第5期567-572,共6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联合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夏枯草治疗甲状腺癌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预测夏枯草的主要活性成分,并用TCMSP和PubChem数据库获取所有活性成分对应靶点;通过GeneCards及OMIM数据库收集甲状腺治疗甲状腺癌的靶点。...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联合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夏枯草治疗甲状腺癌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预测夏枯草的主要活性成分,并用TCMSP和PubChem数据库获取所有活性成分对应靶点;通过GeneCards及OMIM数据库收集甲状腺治疗甲状腺癌的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获取蛋白间的相互作用信息,并通过R语言进行拓扑学分析及可视化。利用R包clusterProfiler对上述取得的药物和疾病的交集靶点进行GO和KEGG pathway分析。利用Cytoscape 3.7.2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并进行拓扑学分析,得到核心化合物,用分子对接对核心靶点和化合物进行验证。结果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谷甾醇可能是夏枯草治疗甲状腺癌的核心成分,AKTI、VEGFA、CASP3、MYC、JUN、MAPK8、IL6、EGFR、MAPK1、EGF可能是治疗的重要靶点。结论夏枯草治疗甲状腺癌体现了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为夏枯草有效成分的筛选及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枯草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甲状腺癌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
10
作者 程文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第18期85-87,共3页
目的评价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 7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老年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进行支气管哮喘常规治疗,给予氨茶碱静脉滴注和沙丁胺醇雾化吸... 目的评价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 7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老年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进行支气管哮喘常规治疗,给予氨茶碱静脉滴注和沙丁胺醇雾化吸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及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aCO_2、PaO_2、FEV1、FEV1/FV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aCO_2水平低于对照组,PaO_2、FEV1、FEV1/FV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给予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及血气指标,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丁胺醇 布地奈德 支气管哮喘 急性发作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配中心机器人配药试运行后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方法探讨 被引量:10
11
作者 黄彩玲 蔡倩萍 李宝瑜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第24期17-18,20,共3页
目的探讨通过配药机器人如何有效提高静配中心工作质量和效率。方法分析配药机器人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及其效果,总结切实可行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的策略。结果通过调整抽拉次数以及静置时间可显著改善机器配药质量。结论配药机器人的运... 目的探讨通过配药机器人如何有效提高静配中心工作质量和效率。方法分析配药机器人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及其效果,总结切实可行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的策略。结果通过调整抽拉次数以及静置时间可显著改善机器配药质量。结论配药机器人的运用促进静脉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实现静配中心自动化配药,提高了静配中心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药机器人 静配中心 自动化配药 工作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2
作者 肖伯安 李彦璋 +2 位作者 关嘉良 朱彩红 郑雪琼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2年第22期158-160,170,共4页
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中的应用效果,旨在提高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水平,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开展品管圈活动,对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AUD值超过核定指标的前五名科室实施干预,对比干预前后入选科室... 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中的应用效果,旨在提高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水平,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开展品管圈活动,对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AUD值超过核定指标的前五名科室实施干预,对比干预前后入选科室AUD值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全院及入选的四个科室AUD值由37.91、91.76、88.67、24.47和28.12降至33.14、53.48、65.86、5.82和22.89 DDDs/(100人·d),且控制在核定指标内。结论品管圈活动对降低AUD值及改善抗菌药物管理的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AUD 抗菌药物管理 医疗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药学在干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中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肖伯安 郑雪琼 关嘉良 《北方药学》 2017年第9期183-183,182,共2页
目的:探索临床药学干预用于保证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价值。方法:在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中选出200例作为研究对象,2015年1~12月的100例患者为对照组,未采用临床药学干预;2016年1~12月的100例患者为观察组... 目的:探索临床药学干预用于保证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价值。方法:在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中选出200例作为研究对象,2015年1~12月的100例患者为对照组,未采用临床药学干预;2016年1~12月的100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临床药学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类型。结果:观察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为6.0%,对照组为38.0%,观察组在无适应症用药、越级用药、不合理联合用药、选药不当、用法用量不当这几种不合理用药类型上的概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临床药学干预用于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助于保证用药的合理性,缩短抗菌药物治疗的疗程,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药学干预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对代谢综合征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14
作者 林影 林柳微 +6 位作者 王鹏 谢彩丽 袁惠 乐炯 黄文涛 梁惠欣 秦淑兰 《今日药学》 CAS 2024年第6期473-480,共8页
近年来,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不断增加,发病逐渐年轻化。目前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管理策略有效性不足,亟需更有效的治疗新方法。大量研究表明姜黄素对代谢综合征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姜黄素可通过多种机制在控制肥胖、调节糖脂代谢以及改善胰... 近年来,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不断增加,发病逐渐年轻化。目前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管理策略有效性不足,亟需更有效的治疗新方法。大量研究表明姜黄素对代谢综合征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姜黄素可通过多种机制在控制肥胖、调节糖脂代谢以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姜黄素对代谢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以期为姜黄素治疗代谢综合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代谢综合征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