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春艳 方雅兰 +3 位作者 刘国荣 常丽君 陈少红 丁文双 《广州医药》 2023年第3期30-34,共5页
目的学习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总结该少见肿瘤的病理诊断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例BPDCN患者临床资料,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分析肿瘤组织及细胞形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肿瘤免疫表型,通... 目的学习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总结该少见肿瘤的病理诊断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例BPDCN患者临床资料,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分析肿瘤组织及细胞形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肿瘤免疫表型,通过流式细胞学检测骨髓有无肿瘤侵犯,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本报道中1例为97岁女性,临床以皮肤瘀斑结节为首发症状,肿瘤细胞真皮内弥漫浸润,不侵犯表皮,细胞中等大小,核形不规则,核仁不明显。另1例为69岁男性,临床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淋巴结结构完全破坏,肿瘤细胞弥漫浸润,细胞呈中等大小的母细胞样,核仁明显。2例免疫表型均表达CD123、CD4、CD56、TDT,不表达B系、T系淋巴细胞及髓系标志物,肿瘤均累及骨髓。结论BPDCN是一种罕见的淋巴造血肿瘤,临床常以皮肤病变或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临床过程具高度侵袭性,通常伴有骨髓侵犯。该肿瘤需与具有母细胞形态的淋巴系肿瘤和白血病相鉴别,诊断需结合临床信息、HE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 皮肤 淋巴结 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仿IgG4相关淋巴结病的多中心型Castleman病:易误诊病例的鉴别诊断及文献复习
2
作者 李春艳 刘国荣 +2 位作者 常丽君 李秀博 丁文双 《广州医药》 2024年第2期121-126,共6页
目的通过学习1例少见的组织学特征与IgG4相关性淋巴结病类似的浆细胞型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PC-iMCD),总结两种易误诊疾病的鉴别要点,提高病理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PC-iMCD患者临床资料,常规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分析淋巴... 目的通过学习1例少见的组织学特征与IgG4相关性淋巴结病类似的浆细胞型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PC-iMCD),总结两种易误诊疾病的鉴别要点,提高病理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PC-iMCD患者临床资料,常规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分析淋巴结组织结构及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杂交分析免疫表型及EB病毒(EBV)感染状态,并结合文献分析讨论其与IgG4相关淋巴结病的鉴别诊断。结果48岁女性患者,临床表现为口干、多饮、皮肤瘙痒伴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血清IgG、IgA、IgM及IgE水平均升高,血清IgG4显著升高(14.7 g/L),白介素-6(IL-6)异常升高(150.84 pg/mL)。病理检查显示淋巴结生发中心萎缩,套区淋巴细胞呈“洋葱皮”样围绕生发中心排列,滤泡间区扩张,其内见大量成熟的浆细胞呈片状浸润,灶区见含铁血黄素沉积及血管增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IgG4阳性浆细胞数大于100/高倍视野,IgG4阳性细胞/IgG阳性细胞比值>40%,Kappa及Lambda轻链呈非限制性表达;EB病毒编码RNA原位杂交(EBER)阴性。结论部分PC-iMCD与IgG4相关淋巴结病具有相似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单纯根据组织学及免疫表型难以将两者鉴别,正确诊断需结合IgG4相关病变诊断标准、排除性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TLEMAN病 IgG4相关淋巴结病 淋巴结 浆细胞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经期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及发生生殖道萎缩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7
3
作者 张达衡 柯玲 +2 位作者 曾海莲 陈红玲 侯舒倩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0年第18期3567-3571,共5页
目的:评估绝经期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其与发生生殖道萎缩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8年于本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20例绝经期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获取所有患者阴道分泌物清洁度,优势菌群种类、密集度、多样性,阴道p H值、H_... 目的:评估绝经期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其与发生生殖道萎缩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8年于本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20例绝经期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获取所有患者阴道分泌物清洁度,优势菌群种类、密集度、多样性,阴道p H值、H_2O_2、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滴虫性阴道炎(TV)、细菌性阴道病(BV)、需氧菌性阴道病(AV)阳性率;采用相关统计资料分析阴道微生态状态与发生生殖道萎缩相关性。结果:绝经期女性阴道清洁度Ⅲ/Ⅳ度占比70%、Ⅰ/Ⅱ度占比30%;优势菌群以G染色不定球杆菌、G-大杆菌为主,G-小杆菌较少;菌群密集度、多样性程度较高;PH值为>4.5占比70%,提示阴道环境处于中性/碱性状态居多;H_2O_2、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VVC、BV阳性占比高而TV、AV阳性占比低。清洁度Ⅰ/Ⅱ度、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PH值3.8~4.5、H_2O_2(-)、唾液酸苷酶(-)、VVC(-)、BV(-/中介)时阴道萎缩发生率低于清洁度Ⅲ/Ⅳ度、菌群密集度未见/+、菌群多样性未见/+、p H值>4.5、H_2O_2(+)、唾液酸苷酶(+)、VVC(+)、BV(+)时阴道萎缩发生率(P<0.05);清洁度Ⅰ/Ⅱ度、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p H值3.8~4.5、H_2O_2(-)、唾液酸苷酶(-)、BV(-/中介)时阴道萎缩严重程度更低(P<0.05)。清洁度、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p H值、H_2O_2、唾液酸苷酶、BV是阴道萎缩病情进展为中/重度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绝经期女性阴道微生态处于失衡状态,且微生态状况与阴道萎缩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期女性 阴道微生态状况 生殖道萎缩程度 相关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