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播散型皮肤假性淋巴瘤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丽琴 曹先伟 +2 位作者 万红萍 郭竹秀 陈丽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49-551,共3页
报告1例播散型皮肤假性淋巴瘤。患者男,48岁。因躯干及头面部丘疹、结节伴瘙痒3年余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基本正常,真皮内见致密结节状、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还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及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形状大小较为一致,... 报告1例播散型皮肤假性淋巴瘤。患者男,48岁。因躯干及头面部丘疹、结节伴瘙痒3年余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基本正常,真皮内见致密结节状、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还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及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形状大小较为一致,无非典型性核,病变以真皮上半部为主,皮下组织未见异常。免疫组化检查:部分细胞CD4(++),CD8(++),CD3(++),CD45Ro(++),细胞毒颗粒相关蛋白(TIA)-1(+),穿孔素(perforin)(-),CD56(-);少数细胞CD20(++),CD79a(++);S-100蛋白部分(+),CDla部分(+)提示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特殊染色示:结核杆菌及麻风杆菌抗酸染色均(-)。诊断:播散型皮肤假性淋巴瘤(以T细胞增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假性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RNA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杨馨悦 张志彬 +1 位作者 刘藕根(指导) 彭亚婷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2543-2549,共7页
微小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20~24个核苷酸的内源性、保守的非编码RNA分子。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是一种较常见的自身免疫病,在全球每年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也逐渐上升,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发现miRNA在细胞、... 微小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20~24个核苷酸的内源性、保守的非编码RNA分子。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是一种较常见的自身免疫病,在全球每年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也逐渐上升,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发现miRNA在细胞、组织和血液的异常表达与许多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并认为miRNA可能成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早期诊断、预后评估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miRNA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调控功能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状RNA与皮肤病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志彬 彭亚婷 +2 位作者 余凯慧 杨馨悦 刘藕根 《生理科学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72-376,共5页
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类新的内源性非编码RNA,与传统线性RNA不同,circRNA的特征在于它是由反向剪接形成的、没有5'端和3'端的环状闭合结构。目前研究发现circRNA在皮肤组织和血液的异常表达与许多皮肤疾病的发生... 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类新的内源性非编码RNA,与传统线性RNA不同,circRNA的特征在于它是由反向剪接形成的、没有5'端和3'端的环状闭合结构。目前研究发现circRNA在皮肤组织和血液的异常表达与许多皮肤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并认为有可能成为皮肤疾病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治疗靶点的重要生物标志物。本文总结了关于circRNA的分类、功能以及其在皮肤疾病中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RNA 皮肤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线上教学法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谢婷 徐建明 +1 位作者 曹先伟 张杰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第13期63-66,共4页
目的分析全线上教学法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1年1—7月选取南昌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87名为对照组,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2022年1—7月选取本校2019级同专业学生169名为试验组,采用全线上教学... 目的分析全线上教学法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1年1—7月选取南昌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87名为对照组,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2022年1—7月选取本校2019级同专业学生169名为试验组,采用全线上教学法。比较两组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学生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期末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线上教学可提高学生皮肤性病学考试成绩,但全线上教学并不能取代混合式教学。可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线上教学的优势,不断优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 线上教学法 皮肤性病学 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 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慢性期湿疹患者细胞因子及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及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张志彬 吴红宣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24年第5期33-36,47,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期和慢性期湿疹患者细胞因子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表达及与湿疹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期和慢性期湿疹患者的临床特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细胞... 目的分析急性期和慢性期湿疹患者细胞因子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表达及与湿疹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期和慢性期湿疹患者的临床特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细胞因子、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评分)等资料。比较急性期和慢性期湿疹在嗜酸性粒细胞、细胞因子、淋巴细胞亚群、EASI评分之间的差异,分析嗜酸性粒细胞、细胞因子、淋巴细胞亚群和急性期、慢性期湿疹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期和慢性期湿疹患者嗜酸性粒细胞、IL-22、CD4^(+)T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急性期湿疹中CD4^(+)T细胞与EASI评分呈正相关(r=0.236,P<0.05)。慢性期湿疹中嗜酸性粒细胞、IL-5、IL-10、IL-22与EASI评分呈正相关(r=0.338、0.267、0.271、0.228,P<0.05)。结论急性期与慢性期湿疹之间存在细胞因子及淋巴细胞亚群差异,异常指标可作为急性期与慢性期湿疹严重程度评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期湿疹 慢性期湿疹 细胞因子 淋巴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头-乳晕复合体基底细胞癌
6
作者 李雨晨 谢东 万川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43-744,共2页
报告1例乳头乳晕复合体基底细胞癌。患者女,47岁。左侧乳房斑块1年。皮肤科检查:左侧乳晕周围可见一黑色斑块,形状不规则,大小1.2 cm×0.4 cm,质硬,表面凹凸不平,边界清楚。皮损组织病理:表皮突底部见间隔性的基底样细胞增生团块,... 报告1例乳头乳晕复合体基底细胞癌。患者女,47岁。左侧乳房斑块1年。皮肤科检查:左侧乳晕周围可见一黑色斑块,形状不规则,大小1.2 cm×0.4 cm,质硬,表面凹凸不平,边界清楚。皮损组织病理:表皮突底部见间隔性的基底样细胞增生团块,外周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可见收缩间隙,部分团块内含色素。诊断:乳头乳晕复合体基底细胞癌。治疗:肿物切除术及皮瓣修复术,愈合良好,术后随访2年未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细胞癌 乳头乳晕复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马西平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6
7
作者 孟伟 王淳良 +2 位作者 徐奖 郭竹秀 王剑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1期3848-3848,共1页
卡马西平是一种常用抗癫痫药物,应用时各种不良反应亦常有报道,常见的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头晕、头痛、共济失调、嗜睡、疲劳、复视)、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以及皮肤过敏反应。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比较少见,伴发全身多脏... 卡马西平是一种常用抗癫痫药物,应用时各种不良反应亦常有报道,常见的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头晕、头痛、共济失调、嗜睡、疲劳、复视)、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以及皮肤过敏反应。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比较少见,伴发全身多脏器损害的更是少见。本院神经外科在2012年3月26日收治1例脑外伤后使用卡马西平预防癫痫出现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患者。患者因服用卡马西平治疗出现了高热、药物性皮炎,口腔、阴囊黏膜破溃,且伴有肝功能损害及肺部感染,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卡马西平 文献复习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全身多脏器损害 抗癫痫药物 皮肤过敏反应 胃肠道不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疱疹病人血清NSE水平及与疼痛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罗辉 李东金 +2 位作者 肖喻 万辰 陈丽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7期538-540,共3页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所引起的常见皮肤病,主要表现为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常伴明显的神经痛[1]。NSE可以作为评价神经细胞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敏感指标,当...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所引起的常见皮肤病,主要表现为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常伴明显的神经痛[1]。NSE可以作为评价神经细胞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敏感指标,当神经元细胞受到损伤时,血清中的NSE水平普遍升高。有文献报道在HZ病人血清中,多种神经损伤因子(如神经肽Y、P物质等)、细胞炎症因子(如5-羟色胺、前列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水平可明显升高。但血清NSE在HZ神经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确切作用目前还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人血清 带状疱疹 NSE水平 ZOSTER 簇集性小水疱 神经分布 常见皮肤病 神经损伤 神经元细胞 HERP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层状鱼鳞病两家系TGM1基因的突变 被引量:4
9
作者 曹先伟 林志淼 +4 位作者 张黎黎 李岩 陈丽 吴红萱 杨勇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31-433,共3页
目的:检测2个板层状鱼鳞病家系TGM1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采用PCR-DNA直接测序方法明确两个家系TGM1基因突变位点,并以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其中一家系患者皮肤中转谷氨酰胺酶的活性。结果:在1个家系的患者中发现TGM1基因第13号外显子第2... 目的:检测2个板层状鱼鳞病家系TGM1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采用PCR-DNA直接测序方法明确两个家系TGM1基因突变位点,并以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其中一家系患者皮肤中转谷氨酰胺酶的活性。结果:在1个家系的患者中发现TGM1基因第13号外显子第2060位碱基发生G→A纯合突变,使密码子CGT→CAT,导致R687H突变;在另一个家系的患者中发现TGM1基因第4号内含子第一个核苷酸发生G→T及第5号外显子第760位碱基发生G→A杂合突变,分别导致IVS4+1G>T及D254N的复合杂合突变,其父母均为相应突变的携带者。在50名无关正常人中未发现相同突变。R687H纯合突变患者皮肤转谷氨酰胺酶的活性降低。结论:R687H纯合突变及D254N和IVS4+1G>T复合杂合突变为新发现的TGM1基因突变位点,可能是引起两家系板层状鱼鳞病患者的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鳞病 板层状 突变 TGM1基因 转谷氨酰胺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微针联合氨甲环酸精华液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0
作者 于瑞星 刘悦 +3 位作者 费文敏 陈博智 郭新东 崔勇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2-78,共7页
针对皮肤科中常见但治疗难度大的黄褐斑,提出基于聚乳酸微针的外用药物治疗方案。纳入12例黄褐斑患者,对照侧皮损处仅外用0.1 mL 2.9%氨甲环酸精华液,实验侧皮损处先使用聚乳酸微针预处理皮肤,然后外用0.1 mL 2.9%氨甲环酸精华液,治疗... 针对皮肤科中常见但治疗难度大的黄褐斑,提出基于聚乳酸微针的外用药物治疗方案。纳入12例黄褐斑患者,对照侧皮损处仅外用0.1 mL 2.9%氨甲环酸精华液,实验侧皮损处先使用聚乳酸微针预处理皮肤,然后外用0.1 mL 2.9%氨甲环酸精华液,治疗共持续8周,从黄褐斑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MASI)评分、患者满意度、黑素指数和红斑指数、CBS相关参数、不良反应方面比较了对照侧和实验侧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与仅外用氨甲环酸精华液相比,聚乳酸微针联合氨甲环酸精华液治疗黄褐斑的效果更佳,能够更大程度地降低黑色素水平、改善血管病变,但对局部炎症没有进一步改善作用;患者对实验侧治疗的满意率(83.33%)远大于对照侧(41.67%),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微针 氨甲环酸 黄褐斑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瘤患儿血清VEGF、E2及尿bFGF的检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丽琴 郭竹秀 +7 位作者 郑威 武志红 吴星恒 陈晓 吴俭 刘赟 吴红宣 黄爱花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2年第6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瘤患儿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雌二醇(E2)及尿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的变化,以鉴别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并为血管瘤临床分期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患儿138例,其中增生期血管瘤(增生期血管瘤组... 目的探讨血管瘤患儿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雌二醇(E2)及尿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的变化,以鉴别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并为血管瘤临床分期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患儿138例,其中增生期血管瘤(增生期血管瘤组)60例,消退期血管瘤(消退期血管瘤组)38例,血管畸形(血管畸形组)40例。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VEGF及尿bFGF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使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各组血清E2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增生期血管瘤组患儿血清VEGF、E2及尿bFGF水平显著高于消退期血管瘤组、血管畸形组、正常对照组(均P<0.01)。消退期血管瘤组、血管畸形组患儿血清VEGF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消退期血管瘤组患儿血清E2水平显著高于血管畸形组、正常对照组(P<0.05)。消退期血管瘤组、血管畸形组患儿尿bFGF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增生期血管瘤组女性血清VEGF、E2及尿bFGF水平均显著高于男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VEGF、尿液bFGF及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E2简便、易行、可靠,可为临床鉴别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并为临床划分血管瘤分期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期血管瘤 消退期血管瘤 血管畸形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雌二醇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例原发性红斑肢痛症患者SCN9A基因突变检测 被引量:2
12
作者 林志淼 李岩 +3 位作者 张黎黎 曹先伟 张燕灵 杨勇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06-508,共3页
目的:检测5例原发性红斑肢痛症患者SCN9A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DNA,采用PCR扩增SCN9A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结果:在5例患者中分别发现SCN9A基因4个新的突变位点(L823R、Q10R、V872G、S... 目的:检测5例原发性红斑肢痛症患者SCN9A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DNA,采用PCR扩增SCN9A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结果:在5例患者中分别发现SCN9A基因4个新的突变位点(L823R、Q10R、V872G、S211P)及1个已报道过的突变(I848T)。在50名正常人对照中未发现相同突变。结论:SCN9A基因的L823R、Q10R、V872G、S211P及I848T突变可能为引起这5例患者临床症状的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肢痛症 原发性 基因 SCN9A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592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检测及药敏结果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罗辉 万辰 +1 位作者 王小红 陈丽 《江西医药》 CAS 2016年第11期1264-1266,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门诊患者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的检测及药敏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我院门诊5592例疑似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进行支原体(Uu、Mh)检测及药敏试验。结果 5592例疑似支原体感染患者中支原体阳性1865例,女... 目的通过分析门诊患者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的检测及药敏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我院门诊5592例疑似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进行支原体(Uu、Mh)检测及药敏试验。结果 5592例疑似支原体感染患者中支原体阳性1865例,女性阳性率为50.6%,男性为2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Uu感染阳性率为22.9%,高于Mh的1.0%,Uu+Mh的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中41-50岁支原体感染阳性率最高,支原体感染有低龄化趋势,≤20岁年龄段感染阳性率高达27.1%;支原体近3年的年度感染阳性率分别为32.5%,33.5%,34.1%,呈逐年上升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敏结果显示,Uu对环丙沙星耐药率最高,为69.3%,Mh、Uu+Mh对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耐药率均高于84%,此外,Uu+Mh对环丙沙星耐药率也大于84%。Uu、Uu+Mh对强力霉素、美满霉素、交沙霉素敏感率最高,Mh除了上述3种药物敏感外,对壮观霉素敏感性也较高。结论本地区支原体感染阳性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感染年龄有低龄化趋势,支原体对多种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临床上应尽量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美满霉素、强力霉素、交沙霉素可作为本地区支原体感染经验性首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生殖道 解脲支原体 人型支原体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血管瘤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郭竹秀 胡可婷 +1 位作者 吴红宣 陈岩 《江西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41-43,共3页
目的观察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血管瘤的疗效及优越性。方法选择200例血管瘤(草莓状、海绵状及混合性)患者,常规消毒,瘤体内注射平阳霉素及地塞米松备用溶液。结果痊愈92例,显效84例,有效9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92.5%(185/200... 目的观察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血管瘤的疗效及优越性。方法选择200例血管瘤(草莓状、海绵状及混合性)患者,常规消毒,瘤体内注射平阳霉素及地塞米松备用溶液。结果痊愈92例,显效84例,有效9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92.5%(185/200)。无1例出现发热、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血管瘤安全有效,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阳霉素 地塞米松 血管瘤 局部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血管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丽琴 郭竹秀 曹先伟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2年第3期92-94,共3页
血管形成因子在血管瘤病理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管形成因子很多,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血管生长素(angiogenin)、转化生长因... 血管形成因子在血管瘤病理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管形成因子很多,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血管生长素(angiogenin)、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郭竹秀 喻文球 陈岩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6年第10期3-5,共3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IgG、补体C3、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的改善情况。方法:50例SLE分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0例,活动期均用皮质激...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IgG、补体C3、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的改善情况。方法:50例SLE分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0例,活动期均用皮质激素及(或)免疫抑制剂常规治疗,治疗组于缓解期加服中药益气养阴汤,日1剂水煎服,疗程3~6个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85.0%)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IgG、补体C3、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改善有显著意意义(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补体C3、CD8^+、CD4^+/CD8^+细胞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泼尼松维持量[(7.11±5.32)mg/d]低于对照组[(11.68±6.53)mg/d](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SLE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治疗血管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竹秀 刘征宇 +1 位作者 郑威 吴红宣 《江西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38-40,44,F0003,共5页
目的观察平阳霉素和地塞米松对兔耳缘静脉的组织学改变,探讨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治疗血管瘤的机制。方法将2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即生理盐水组、平阳霉素组、地塞米松组、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组。各组动物注药后观察其全身及... 目的观察平阳霉素和地塞米松对兔耳缘静脉的组织学改变,探讨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治疗血管瘤的机制。方法将2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即生理盐水组、平阳霉素组、地塞米松组、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组。各组动物注药后观察其全身及局部反应,并分别于注药后7、14、21、283、5 d光镜下观察其组织学变化,7、14 d分取部分标本固定后于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结果(1)肉眼观:注药1h后各组动物均无发热,呼吸及心率平稳。(2)光镜下:生理盐水组注药后各时段均无明显变化;地塞米松组注药后14 d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无血栓形成;平阳霉素组注药7 d后血管腔扩张,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肥大,14 d部分血栓形成,21、28、35 d管壁增厚,管腔未完全闭塞;联合组7 d血管腔血栓形成,14 d血管壁水肿及增厚,21、28、35 d血管壁结构消失,管腔闭塞。(3)电镜下:生理盐水组注药后各时段均无明显变化;地塞米松组注药14 d后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平阳霉素组注药7 d线粒体扩张,胞质不均,14 d内皮细胞空泡变性,线粒体肿胀,管腔内见血浆蛋白纤维;联合组注药7d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吞噬小体增多,14 d血管壁胶原层裸露,血管腔内见血浆蛋白纤维。结论平阳霉素和地塞米松可使血管腔闭塞,且周围组织反应轻,可作为血管瘤尤其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治疗的一种较理想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阳霉素 地塞米松 实验模型 血管瘤 动物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8nm准分子激光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白癜风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剑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6年第10期83-84,共2页
目的:分析308nm准分子激光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科室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110例白癜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308nm准分子激光治... 目的:分析308nm准分子激光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科室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110例白癜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5%,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7.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躯干、面部以及肢体的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白癜风患者而言,采取308nm准分子激光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可取得较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8NM准分子激光 他克莫司软膏 白癜风 皮肤 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巨大色素痣并发白癜风1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褚昕 陈丽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794-794,共1页
患者男,37岁。因腰背部出现黑褐色斑片37年,全身散在白斑20年,于2008年7月16日就诊。患者自出生右侧腰背部即有大片黑褐色斑片.随着年龄增长斑片逐渐增大,其上有粗的黑色毛发,无任何不适。20年前患者无任何诱因于面部出现色素脱... 患者男,37岁。因腰背部出现黑褐色斑片37年,全身散在白斑20年,于2008年7月16日就诊。患者自出生右侧腰背部即有大片黑褐色斑片.随着年龄增长斑片逐渐增大,其上有粗的黑色毛发,无任何不适。20年前患者无任何诱因于面部出现色素脱失斑,迅速扩大,躯干部黑斑内亦发现大片色素脱失斑,胸部及上肢也有色素脱失斑。未予治疗。面部及躯干部色素脱失斑逐渐稳定。无其他免疫性疾病或系统性疾病病史。家族成员中未发现巨大色素痣及白癜风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 白癜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锐湿疣与外生殖器癌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丽 褚昕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7年第8期132-133,共2页
关键词 外生殖器癌 人乳头瘤病毒 尖锐湿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