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市级骨科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顾海燕 徐冠华 崔佰红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9年第8期172-174,共3页
目的为了提高基层医院骨科专科护士专业化水平,探讨市级骨科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的效果。方法从一级及以上医院择优选取25名骨科护士为研究对象,按计划实施市级骨科专科护士培训。采取集中理论学习、专科技能与临床实习相结合的方法培训。... 目的为了提高基层医院骨科专科护士专业化水平,探讨市级骨科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的效果。方法从一级及以上医院择优选取25名骨科护士为研究对象,按计划实施市级骨科专科护士培训。采取集中理论学习、专科技能与临床实习相结合的方法培训。分别通过课堂教学、操作示教、床边查房、临床跟班等方式实施教学,培训结束后进行理论、骨科护理操作、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及结业答辩。结果市级专科护士培训开展后专科理论、操作技能及临床实践能力较培训前明显提高(P<0.001),所有学员通过结业答辩,获得市级骨科专科护士证书。结论市级骨科专科护士培训是进行基层医院骨科护理人才培养的可行途径,它可促进基层骨科护理专业建设,提升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专科护士 培训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与硬膜外自控镇痛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与护理 被引量:4
2
作者 陈春梅 王燕 《现代医药卫生》 2006年第19期3042-3043,共2页
关键词 骨科手术 镇痛泵 静脉 PCIA PCEA 留置导尿 术后镇痛 硬膜外导管 镇痛效果 三通开关 芬太尼 解热镇痛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kin平衡系统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崔佰红 顾海燕 +1 位作者 刘巍 逸泓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12期1123-1126,共4页
目的探究Pro-kin平衡系统结合血流限制训练治疗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在促进膝本体感觉、膝关节功能及运动协调性恢复中的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 目的探究Pro-kin平衡系统结合血流限制训练治疗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在促进膝本体感觉、膝关节功能及运动协调性恢复中的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术后采用血流限制训练,其中女9例,男32例;年龄18~45岁,平均(29.01±3.56)岁。研究组采用血流限制训练联合Pro-kin平衡系统训练,其中女7例,男34例;年龄18~44岁,平均(29.13±3.71)岁。比较两组的股四头肌横截面积、屈伸肌比值、相对峰力矩、膝本体感觉指标、膝关节功能及运动协调性。结果两组股四头肌横截面积比较:术后7 d、3个月,两组患侧均小于健侧(P<0.05),研究组患侧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侧小于术后7 d(P>0.05),对照组患侧小于术后7 d(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屈伸肌比值、相对峰力矩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30°位置感觉偏差、60°位置感觉偏差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后1周,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后1个月,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协同收缩率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平均能量频率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ro-kin平衡系统结合血流限制训练治疗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有助于抑制股四头肌萎缩,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膝本体感觉及肌肉运动协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血流限制 Pro-kin平衡系统 膝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小切口下缝线桥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效果分析
4
作者 徐大伟 丁晓敏 +4 位作者 周进 费毫 成冬冬 周思怡 刘巍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4期326-329,共4页
目的:比较经肩关节前外侧入路缝线桥技术与经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钢板螺钉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4年1月诊治的肱骨大结节骨折40例,根据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分为缝线桥组(n=18)和钢板组(n=2... 目的:比较经肩关节前外侧入路缝线桥技术与经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钢板螺钉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4年1月诊治的肱骨大结节骨折40例,根据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分为缝线桥组(n=18)和钢板组(n=22),缝线桥组予肩关节前外侧入路缝线桥技术治疗,钢板组予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钢板螺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并记录两组内固定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钢板组相比,缝线桥组切口长度短,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少,术后1 d疼痛VAS评分低,术后1、3个月和末次随访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无神经损伤,术后半年随访X线片均提示骨折愈合良好。钢板组发生头静脉损伤3例,肩峰下撞击并发症4例。结论:运用微创小切口结合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疼痛缓解和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佳,是一种微创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大结节骨折 微创 锚钉 缝线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置换方式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中期疗效及生存质量 被引量:18
5
作者 范建波 崔胜宇 +2 位作者 逸弘 朱新辉 刘巍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38-842,共5页
目的探究不同关节置换方式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中期疗效及预后生存治疗情况。方法回顾分析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69例患者基本情况及随访结果,按照置换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全髋关节置换术组(观察组,28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组(对... 目的探究不同关节置换方式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中期疗效及预后生存治疗情况。方法回顾分析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69例患者基本情况及随访结果,按照置换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全髋关节置换术组(观察组,28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组(对照组,41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假体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年、3年以及5年时的简明健康调查(SF-36)量表评分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观察组(P<0. 05),下床行走时间明显短于观察组(P<0. 05)。两组住院时间、髋臼外展角和髋臼前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术前及术后1年Harris评分及SF-36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而术后3年及术后5年,观察组Har-ris评分及SF-36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随访期间出现2例股骨假体下沉,1例髋臼磨损,均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出现2例假体后脱位,于麻醉下复位皮牵引固定2 w后,未再脱位。结论两种手术各存在明显优缺点,其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中期疗效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移位型股骨颈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漂浮体位下后外侧联合前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 被引量:12
6
作者 崔胜宇 刘巍 +2 位作者 朱新辉 逸弘 张伟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71-974,共4页
目的:探讨漂浮体位下后外侧联合前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1例三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漂浮体位下后外侧入路治疗外踝后踝骨折、前内侧入路治疗内踝骨折,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21例患者中除1例切口感染经扩创... 目的:探讨漂浮体位下后外侧联合前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1例三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漂浮体位下后外侧入路治疗外踝后踝骨折、前内侧入路治疗内踝骨折,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21例患者中除1例切口感染经扩创换药后愈合外,其他患者切口均甲级愈合。21例术后随访4~20个月,平均14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未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根据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标准,21例患者中优12例、良5例、可4例,优良率为80.95%。结论:采用漂浮体位下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三踝骨折,便于踝关节内、外、后侧骨折的暴露,特别有利于兼顾后踝与内踝的直视下解剖复位内固定,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浮体位 三踝骨折 后外侧入路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髓核的自身免疫性 被引量:20
7
作者 张海平 张烽 姚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48期8931-8937,共7页
背景:引起椎间盘源性腰腿痛的发病机制很多,在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T,B淋巴细胞的表达与突出类型、病程等是否具有相关性还未完全清楚。目的:观察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间盘组织中T,B淋巴细胞及血... 背景:引起椎间盘源性腰腿痛的发病机制很多,在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T,B淋巴细胞的表达与突出类型、病程等是否具有相关性还未完全清楚。目的:观察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间盘组织中T,B淋巴细胞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分析其与患者症状、体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间盘标本作为实验组,包括游离脱出型、突出型及膨出型;以腰椎骨折患者的正常椎间盘作为对照。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椎间盘标本中血管形成及周边淋巴细胞聚集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CD4,CD8,IgG,IgM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布。结果与结论:①在突出髓核组织中有大量新生血管形成并可见血管内皮细胞,在其周围可见明显的淋巴细胞聚集。②实验组均有活化的CD4,CD8阳性T细胞、IgG,IgM阳性B细胞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其中脱出游离组和突出组的阳性细胞率高于膨出组(P<0.05),而对照组均无阳性表达。提示髓核组织暴露于自身免疫系统中可以激活T、B细胞,引起自身免疫反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参与了退变椎间盘新生血管的形成,并可能与T,B细胞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对椎间盘突出腰腿痛机制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核 自身免疫反应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T细胞 B细胞 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吸收树脂用作气压止血带保护衬垫在小儿四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5
8
作者 陈黎敏 徐冠华 +1 位作者 沈碧玉 何燕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14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高分子吸收树脂用作气压止血带保护衬垫在小儿四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3年1-11月在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手术室使用气压止血带的四肢手术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 目的探讨高分子吸收树脂用作气压止血带保护衬垫在小儿四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3年1-11月在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手术室使用气压止血带的四肢手术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儿在气压止血带受压处垫柔软的棉纸以保护,观察组患者采用高分子吸收树脂衬垫,比较两组患儿受压处皮肤损伤情况及手术医生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儿局部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观察组有2例患儿受压局部皮肤出现轻微皱褶压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手术医生满意度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分子吸收树脂衬垫能降低四肢手术患儿受压皮肤损伤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压止血带 四肢手术 皮肤损伤 并发症 高分子吸收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moFix钢板固定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 被引量:6
9
作者 范建波 崔胜宇 +3 位作者 逸弘 张伟 朱新辉 刘巍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3432-3436,共5页
目的研究膝关节内翻性骨关节炎患者胫骨高位截骨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术后对患者骨关节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的研究。方法膝关节内翻性骨关节炎的患者40例,应用2000 IKDC对患者术前、术后的功能状况进行评价,同时对膝关节内翻性骨关节炎... 目的研究膝关节内翻性骨关节炎患者胫骨高位截骨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术后对患者骨关节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的研究。方法膝关节内翻性骨关节炎的患者40例,应用2000 IKDC对患者术前、术后的功能状况进行评价,同时对膝关节内翻性骨关节炎患者胫骨高位截骨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术后采用Lysholm评分、2000 IKDC评分、Cincinnati评分、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评价及Tegner、Lysholm运动水平评级,根据患者体重指数(BMI)、年龄、性别进行分组并对其结果差异进行分析;应用2000 IKDC评分评价患者疼痛指标及分析胫骨高位截骨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术对膝关节内翻性骨关节炎的临床改善情况。结果术后2000 IKDC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患者疼痛明显改善,且术后1个月时所有患者疼痛程度均可接受;SF-36评价术后生理职能得分较术前明显升高;SF-36心理职能术后得分较术前明显升高;Tegner、Lysholm评级自术前3级升至6级;将年龄、BMI和性别作为分组条件,经比较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胫骨高位截骨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术对膝关节内翻性骨关节炎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治愈患者膝关节内翻性骨关节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内翻性骨关节炎 胫骨高位截骨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从植骨融合到螺钉和融合器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崔道然 保国锋 崔志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9期7375-7378,共4页
背景:腰椎关节突关节是脊柱后柱的重要结构,其固定与融合在腰椎后路手术被广泛应用。目的:阐述了各种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技术的优缺点和疗效。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CNKI数据库中有关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方法的文献。结果与... 背景:腰椎关节突关节是脊柱后柱的重要结构,其固定与融合在腰椎后路手术被广泛应用。目的:阐述了各种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技术的优缺点和疗效。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CNKI数据库中有关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方法的文献。结果与结论:传统的关节突关节融合方法为关节突关节V形开槽,然后植入松质骨,不需要作大范围的剥离,创伤小,所需植骨量较少,融合率高,缺点是即刻的稳定性较差。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联合横突间融合可以提高植骨融合率,但存在融合失败、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螺钉松动和断裂、硬膜撕裂、螺钉穿刺到椎管引起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圆柱体嵌入椭圆体的融合器有利于融合器与关节面充分的接触,同时提高了融合器的稳定性和抗移位能力。目前对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的研究远没有对后外侧融合的研究那么充分,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和中远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研究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关节突关节 融合 螺钉 融合器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股骨髁上骨折伴大块骨缺损的治疗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健 时欣 +1 位作者 赵建宏 严建军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年第5期363-364,共2页
目的:探讨股骨髁上骨折伴大块骨缺损手术治疗的方法、植骨技巧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股骨髁上骨折伴大块骨缺损11例,用钢板固定加大块自体或异体骨移植5例,钢板固定加钛网固定自体或异体骨粒移植6例,术后早期予以CPM功能锻炼。结果:用... 目的:探讨股骨髁上骨折伴大块骨缺损手术治疗的方法、植骨技巧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股骨髁上骨折伴大块骨缺损11例,用钢板固定加大块自体或异体骨移植5例,钢板固定加钛网固定自体或异体骨粒移植6例,术后早期予以CPM功能锻炼。结果:用钢板固定加大块自体或异体骨移植5例,随访11~39个月,平均25个月,出现钢板折断2例,愈合时间平均15个月。钢板固定加钛网固定自体或异体骨粒移植6例,随访10~30个月,平均20个月,无钢板折断,愈合时间平均9个月。一期愈合9例(81.8%)。结论:对股骨髁上骨折伴大块骨缺损治疗,符合局部解剖需要的良好的内固定、有效的植骨融合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髁上骨折 骨缺损 骨移植 股骨髁上骨折钢板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25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新辉 杨建 +3 位作者 刘巍 赵建宏 时欣 严建军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年第5期417-417,419,共2页
目的:分析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用单边外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25例,年龄72~95岁,平均79.6岁。在C型臂监视下,经皮穿针或小切口法安装外固定架。结果:本组病例均得以随访5~21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 目的:分析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用单边外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25例,年龄72~95岁,平均79.6岁。在C型臂监视下,经皮穿针或小切口法安装外固定架。结果:本组病例均得以随访5~21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2.5~6个月,平均3.2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21例(84%),可3例(12%),差1例(4%)。结论:微创外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可获得较好疗效,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外固定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sL受体在突出腰椎间盘髓核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袁锟 崔志明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年第5期337-339,共3页
目的:检测突出的腰椎间盘髓核中FasL受体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与发展的关系。方法:根据美国矫形外科学会(AAOS)及国际腰椎研究会(ISSLS)分类,将20例术中取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标本分成退变组(10例)、脱出组(10... 目的:检测突出的腰椎间盘髓核中FasL受体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与发展的关系。方法:根据美国矫形外科学会(AAOS)及国际腰椎研究会(ISSLS)分类,将20例术中取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标本分成退变组(10例)、脱出组(10例),并以7例外伤性脑死亡青年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髓核中FasL受体表达情况并通过电镜查找凋亡细胞。结果:(1)FasL受体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呈均匀的棕黄色细颗粒状或粗细不等;(2)3组FasL阳性表达率明显不同(P<0.05);(3)Fas阳性表达率的高低同年龄有关(r=0.4102,P<0.05),但与性别及病程无关;(4)电镜可观测到细胞凋亡的一些形态学变化。结论:腰椎间盘、突出髓核细胞中存在FasL受体的表达,突出类型不同,FasL受体表达的程度也不同,其异常表达诱导了髓核细胞的凋亡,可能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髓核细胞 凋亡 FASL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关节突关节炎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中β-1,4-GalT-I和TNF-α的表达及意义
14
作者 徐大伟 崔胜宇 +3 位作者 薛鹏飞 朱新辉 刘巍 崔志明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1年第3期209-213,共5页
目的:探讨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I(β-1,4-galactosyltransferase-I,β-1,4-GalT-I)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腰椎关节突关节炎(lumbar facet arthritis,LFA)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 目的:探讨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I(β-1,4-galactosyltransferase-I,β-1,4-GalT-I)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腰椎关节突关节炎(lumbar facet arthritis,LFA)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将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使用弗氏完全佐剂制作大鼠LFA模型。检测大鼠机械性缩足阈值的变化;运用蛋白质印迹检测大鼠DRG中β-1,4-GalT-I和TNF-α的表达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运用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大鼠DRG中β-1,4-GalT-I和TNF-α的分布和共定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在第3、5和7天机械性缩足阈值明显降低;DRG中β-1,4-GalT-I和TNF-α蛋白水平在第3、5和7天升高并在第5天达到峰值,然后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β-1,4-GalT-I和TNF-α在DRG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中均有表达,而且在第5天时,β-1,4-GalT-I和TNF-α在实验组大鼠DRG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实验组大鼠DRG中β-1,4-GalT-I和TNF-α存在共定位和MAPK信号通路激活。结论:大鼠LFA炎症可以导致DRG中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β-1,4-GalT-I和TNF-α表达增加,可能与LFA引起的下肢神经症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关节突关节炎 背根神经节 β-1 4-半乳糖基转移酶-I 肿瘤坏死因子-α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骨盆骨折内固定治疗36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曹建华 杨健 《交通医学》 2006年第6期679-679,共1页
目的:评价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Tile分类方法对骨折进行分类,确定为B、C型并行手术治疗,采用骨盆重建钢板、拉力螺钉复位,对骨盆及髋臼骨折复位固定,恢复稳定骨盆前后环的解剖结构。结果:36例随访6~38个月,平... 目的:评价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Tile分类方法对骨折进行分类,确定为B、C型并行手术治疗,采用骨盆重建钢板、拉力螺钉复位,对骨盆及髋臼骨折复位固定,恢复稳定骨盆前后环的解剖结构。结果:36例随访6~38个月,平均14个月,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及行走功能,按Majeed疗效评价,优26例,良7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91.6%。结论:不稳定型骨盆骨折采用重建钢板、拉力螺钉复位固定,能较好地恢复骨盆的稳定性,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不稳定型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叶草型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15例分析
16
作者 崔道然 杨建 +1 位作者 朱新辉 严建军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年第5期431-432,共2页
目的:探讨三叶草型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三叶草型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15例,Neer分型Ⅱ型3例,Ⅲ型5例,Ⅳ型5例,Ⅴ型2例。结果:经6~15个月随访,无1例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均骨性愈合,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目的:探讨三叶草型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三叶草型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15例,Neer分型Ⅱ型3例,Ⅲ型5例,Ⅳ型5例,Ⅴ型2例。结果:经6~15个月随访,无1例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均骨性愈合,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三叶草型接骨板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组织相容性,对肱骨外科颈骨折起到坚强固定作用,能满足肩关节早期功能锻炼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外科颈骨折 三叶草型钢板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s受体在突出腰椎间盘髓核细胞中的表达其意义
17
作者 袁锟 崔志明 《中国医学工程》 2010年第1期57-57,59,共2页
目的检测突出的腰椎间盘髓核中Fas受体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与发展的关系。方法 20例术中取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标本根据美国矫形外科学会(AAOS)及国际腰椎研究会(ISSLS)分类[1],分成退变(10人)、脱出(10人)两... 目的检测突出的腰椎间盘髓核中Fas受体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与发展的关系。方法 20例术中取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标本根据美国矫形外科学会(AAOS)及国际腰椎研究会(ISSLS)分类[1],分成退变(10人)、脱出(10人)两组,并以7例外伤性脑死亡青年患者作为正常对照,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髓核中Fas受体表达情况。结果 1Fas受体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呈均匀的棕黄色细颗粒状或粗细不等,2三组的Fas阳性表达率明显不同(P<0.05)3Fas阳性表达率的高低同年龄有关(r=0.4102P<0.05〉,但与性别及病程无关。结论腰退变、突出髓核细胞中存在Fas受体的表达,突出类型不同,Fas受体表达的程度也不同,其异常表达诱导了髓核细胞的凋亡,可能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髓核细胞 凋亡 F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18例
18
作者 朱新辉 严建军 +2 位作者 杨建 赵建宏 时欣 《交通医学》 2007年第2期156-157,共2页
目的:分析双重固定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的效果。方法:应用外固定加局部克氏针、螺钉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18例。按AO分型:A3型5例,C2型7例,C3型6例,开放性骨折2例。手术中用手法复位,结合透视下克氏针撬拔复位进行固定。结... 目的:分析双重固定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的效果。方法:应用外固定加局部克氏针、螺钉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18例。按AO分型:A3型5例,C2型7例,C3型6例,开放性骨折2例。手术中用手法复位,结合透视下克氏针撬拔复位进行固定。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7个月。根据影像学结果,解剖复位5例,功能复位13例,手术前尺倾角-10°~12°,掌倾角-20°~5°,术后尺倾角18°~30°(平均24°),掌倾角0-16°(平均11°)。关节功能按Dienst评定,优6例,良11例,可1例,无钉道感染,无神经血管损伤,无创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双重固定(外固定加局部克氏针、螺钉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疗效确切,简便、实用,并发症少,易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固定 内固定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3K/AKT信号通路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9
作者 张行 保国锋 崔志明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9年第2期358-363,共6页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繁杂且累及全身多系统,参与病变过程的细胞及细胞因子众多,所以发病机制未明,治疗棘手,预后不良。PI3K/AKT信号通路是重要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与RA的发生发展...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繁杂且累及全身多系统,参与病变过程的细胞及细胞因子众多,所以发病机制未明,治疗棘手,预后不良。PI3K/AKT信号通路是重要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与R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靶向PI3K/AKT信号通路的药物被大量研究,为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奠定了理论及实验基础。因此,深入明确PI3K/AKT信号通路在RA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很有必要。本文中作者就PI3K/AKT信号通路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PI3K/AKT信号通路 骨破坏 滑膜炎症 血管翳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臂丛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20
作者 缪娟娟 张常伟 +1 位作者 范建波 姚晓平 《安徽医药》 CAS 2020年第7期1415-1419,共5页
目的探讨分析肩关节镜手术中臂丛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喉罩全身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病人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目的探讨分析肩关节镜手术中臂丛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喉罩全身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病人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各60例,分别给予罗哌卡因20 mL,罗哌卡因浓度分别为低剂量组(0.15%),中剂量组(0.25%),高剂量组(0.375%)。记录麻醉阻滞后15 min、30 min臂丛各主要神经的痛觉阻滞效应、运动阻滞程度;记录麻醉维持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比较麻醉阻滞后30 min及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30 min时膈肌麻痹程度及肺功能;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注药15 min后低、中、高剂量组肌皮神经阻滞例数分别为25例、37例、48例,桡神经阻滞例数分别为24例、36例、47例,正中神经阻滞例数分别为20例、32例、44例,尺神经阻滞例数分别为11例、22例、34例,低、中、高剂量组各神经痛觉完全阻滞例数依次递增;中、高剂量组神经完全阻滞例数显著高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运动阻滞3级为32例显著多于低剂量组16例(P<0.05)。注药30 min,三组各神经痛觉完全阻滞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注药后持续镇痛时间分别为(9.8±1.6)h、(9.4±1.6)h显著高于低剂量组(7.0±1.3)h(P<0.05)。麻醉阻滞后30 min时,高剂量组出现27例膈肌部分麻痹,9例全身麻痹,显著高于中剂量组13例部分麻痹,2例全身麻痹及低剂量组11例部分麻痹,2例全身麻痹(P<0.05);PACU30 min时,高剂量组34例膈肌部分麻痹,11例全身麻痹显著高于中剂量组17例膈肌部分麻痹,3例全身麻痹及低剂量组15例膈肌部分麻痹,2例全身麻痹(P<0.05)。麻醉阻滞30 min时,高剂量组用力肺活量(FVC)和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为(2 457.07±130.17)mL、(3 37.23±93.56)mL/s显著低于中剂量组(2 710.38±133.45)mL、(374.65±89.52)mL/s及低剂量组(2 770.41±133.67)mL、(383.67±91.27)mL/s;PACU30 min时,高剂量组用力肺活量(FVC)和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为(2 258.37±129.38)mL、(332.15±89.62)mL/s显著低于中剂量组(2 522.17±130.92)mL、(373.56±90.12)mL/s及低剂量组(2 546.82±130.48)m L、(376.35±90.68)mL/s,肺功能下降程度高剂量组显著高于中、低剂量组(P<0.05)。三组病人均未出现典型的不良反应。结论肩关节术中臂丛0.25%浓度罗哌卡因20 mL复合喉罩全身麻醉起效快,麻醉效果好,对膈肌和肺功能影响小,安全有效,为该容量下的最佳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传导阻滞/方法 臂丛 罗哌卡因 喉面罩 关节镜检查 肩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