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低剂量在肺动脉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小进 白卓杰 +1 位作者 王秀锦 黄敏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第16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剂量时采集的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图像能否满足临床应用需求。方法:纳入68例拟行CTPA检查的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扫描(管电压为120k V,管电流250m As... 目的:探讨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剂量时采集的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图像能否满足临床应用需求。方法:纳入68例拟行CTPA检查的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扫描(管电压为120k V,管电流250m As,碘对比剂50ml);实验组采用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剂量扫描(管电压70k V,管电流250m As,碘对比剂30ml)。记录两组的CT剂量指数容积(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测量两组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CT值;评价两组图像质量。结果:实验组的CTDIvol、DLP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影像质量、肺动脉干CT值、左肺动脉CT值、右肺动脉CT值与对照组相应参数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采用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剂量行CTPA所获取的图片满足临床应用需求,同时降低了辐射剂量及碘对比剂的摄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CT血管造影 低电压 低对比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在胃肠间质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4
2
作者 白卓杰 王秀锦 +3 位作者 王小进 卜顺林 黄敏 王国兰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6期833-836,共4页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在诊断胃肠间质瘤(GIST)中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 36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CT征象评估包括肿瘤的大小、轮廓、表面形态、边缘、生长...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在诊断胃肠间质瘤(GIST)中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 36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CT征象评估包括肿瘤的大小、轮廓、表面形态、边缘、生长方式、增强方式及程度。结果 GIST发生于胃部(胃底、胃窦、胃体)28例,空回肠7例,结肠降部1例。良性16例,潜在恶性6例,恶性14例。肿块生长方式主要为腔外生长(52.8%,18/36),其次为腔内型(27.8%,10/36)及跨壁腔内外型(22.2%,8/36)。大体形态呈类圆形或类椭圆形肿块29例,分叶状或不规则肿块8例。CT平扫27例瘤体呈均匀密度;肿块周边呈等密度,呈不均匀密度者9例,5例可见钙化,4例黏膜面溃疡形成,其中1例瘤内积气。增强扫描病灶中等至明显强化者20例;15例瘤体强化密度不均匀,内见囊变坏死。淋巴结转移1例。CT影像诊断GIST良恶性总体符合率为66.7%(24/36)。CT定性准确率66.7%(24/36),定位准确率100%(36/36)。结论 GIST是一种黏膜下起源的肿瘤,其CT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该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断层摄影 X线计算机 病理学 螺旋CT
原文传递
3.0T MR SWI结合常规序列在脑出血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4
3
作者 卜顺林 白卓杰 +3 位作者 张雨涵 王秀锦 曾德材 寇君伟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12期1707-1709,共3页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结合常规序列在脑出血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3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SWI及常规横向弛豫加权成像(T2WI)、纵向弛豫加权成像(T1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结合常规序列在脑出血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3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SWI及常规横向弛豫加权成像(T2WI)、纵向弛豫加权成像(T1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进行头颅扫描,采用Philips MR Systems Ingenia 3.0T全数字超导型磁共振。分析SWI序列和磁共振常规序列对病变的显示效果。结果脑出血诊断阳性率:SWI 100%(31/31)、T2WI 48%(15/31)、T1WI 58%(18/31)、FLAIR 52%(16/31)。其中3例脑内微出血的阳性诊断SWI 3例,其余序列T2WI、T1WI、FLAIR都未见明显显示。10例海绵状血管瘤阳性诊断:SWI 10例、T2WI 8例,T1WI 2例。静脉畸形阳性诊断:SWI 2例,其余序列T2WI、T1WI、FLAIR均未显示。3例出血性脑梗死阳性诊断:SWI 3例、T1WI 1例。结论 SWI对脑出血的敏感性明显高于MR常规序列,是检查脑内微出血灶的一种有效方法,结合MR常规序列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磁共振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磁共振常规序列 海绵状血管瘤 脑内微出血 静脉畸形 出血性脑梗死
原文传递
MSCT与MRI诊断2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王小进 白卓杰 +1 位作者 冯湛 王秀锦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9期1278-1281,共4页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 (MSCT)与MRI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收集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26例,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20例,MRI平扫、增强扫描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6例,对MSCT...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 (MSCT)与MRI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收集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26例,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20例,MRI平扫、增强扫描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6例,对MSCT与MRI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6例患者中,MSCT诊断20例,影像学分型:3例为主胰管型; 16例为分支胰管型,发病部位:10例为胰头部,其中交界性肿瘤5例,腺瘤5例,6例在胰体部,其中腺瘤5例,腺癌1例; 1例为混合型,发病部位为胰头部。MRI诊断6例中,发病部位:3例为胰体部,3例为胰尾部。病理诊断26例中,交界性肿瘤6例,腺癌4例,腺瘤16例,分别占总数的23. 1%、15. 4%、61. 5%。结论 MSCT与MRI在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MRI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影像学分型 发病部位 病理诊断
原文传递
周围型小肺癌50例的CT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秀锦 白卓杰 +3 位作者 王小进 闵钢 胡宁 黄敏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10期1412-1414,共3页
目的探讨周围型小肺癌的特征性CT表现及其形成的病理基础,并对个别误诊病例进行重点分析。方法对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50例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较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结果 50... 目的探讨周围型小肺癌的特征性CT表现及其形成的病理基础,并对个别误诊病例进行重点分析。方法对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50例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较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结果 50例周围型小肺癌全部为单发,右肺31例,左肺19例。46例首次诊断为肺癌或高度怀疑肺癌,4例误诊为结核,其中1例酷似结核并伴有肺内弥漫分布的粟粒样结节影,回顾分析发现此例临床癌性指标极高,1例误诊为良性结节。50例中47例CT表现为密度不均的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结节影,1例表现为单发薄壁空腔影,1例表现为多个小结节堆积影,1例表现为密度欠均匀的小结节影;42例边缘见毛刺征,37例周围见血管集束征,分叶征32例,内见空洞并壁内结节者4例,含有空泡征者4例,胸膜凹陷征28例。结论周围型小肺癌具有一定的特征,如分叶征、空泡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及强化差值等,有利于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同时因其表现亦具有一定的多样性,要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减少误诊及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周围型 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 特征性 多样性
原文传递
16例脑发育性静脉畸形磁共振影像诊断
6
作者 白卓杰 卜顺林 +4 位作者 王小进 张雨涵 寇君伟 曾德材 王国兰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11期1567-1570,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技术在诊断脑发育性静脉畸形(DVAs)中的应用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8年5月16例DVAs患者的磁共振影像资料,观察其常规序列及特殊序列[磁敏感加权序列(SWI)以及增强序列]的影像表现,分析其病灶本身特点... 目的探讨磁共振技术在诊断脑发育性静脉畸形(DVAs)中的应用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8年5月16例DVAs患者的磁共振影像资料,观察其常规序列及特殊序列[磁敏感加权序列(SWI)以及增强序列]的影像表现,分析其病灶本身特点及其伴发病变的影像特征。结果 16例DVAs均为单发病灶,小脑幕上区8例,小脑幕下区8例。DVAs合并海绵状血管瘤(CA)者11例,其中2例合并多发CA。DVAs在SWI图像和增强T1WI显示清晰(16/16),呈"海蛇头"征、"水母头"征或"伞"征;11例DVAs伴发的CA共15个病灶在SWI图像均表现为大小不等结节样低信号(15/15)。T1WI、T2WI检出DVAs引流静脉4例(4/16),髓静脉2例(2/16)。位于小脑幕上的8例DVAs的引流静脉有3例汇入室管膜下静脉,3例汇入上矢状窦,2例汇入下矢状窦;小脑幕下的8例DVAs的引流静脉5例汇入乙状窦,1例汇入颈静脉窦,2例汇入横窦。伴发的CA病灶均位于引流静脉的"远心端",部分病灶位于中央引流静脉的起始端附近。结论磁共振常规序列结合SWI及增强序列可以提高DVAs的诊断率,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特点,为临床提供形态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发育性静脉畸形 脑血管畸形 断层摄影 磁共振
原文传递
TOF MRA结合3D-ASL在脑动脉狭窄及闭塞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7
作者 卜顺林 白卓杰 +3 位作者 张雨涵 曾德材 寇君伟 王国兰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12期1689-1691,共3页
目的探讨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 MRA)结合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3D-ASL)灌注信息综合评价脑动脉狭窄及闭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本院42例脑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TOF MRA的血管形态,测量相对脑血流量(r CBF),对比TOF MRA与3D-ASL... 目的探讨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 MRA)结合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3D-ASL)灌注信息综合评价脑动脉狭窄及闭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本院42例脑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TOF MRA的血管形态,测量相对脑血流量(r CBF),对比TOF MRA与3D-ASL的诊断结果。结果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TOF MRA与3D-ASL诊断一致率为100%;脑动脉狭窄及闭塞伴3D-ASL灌注异常者39例(93%),不伴3D-ASL灌注异常者3例(7%)。结论 3D-ASL可定量分析脑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的脑组织血流灌注信息,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两者诊断准确率较一致,而对部分TOF MRA上脑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由于侧支循环代偿,可不伴有大面积脑梗死,不伴3D-ASL灌注异常,两者结合可更准确的评估脑血管疾病,对临床的治疗提供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时间飞跃法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 脑动脉狭窄 脑动脉闭塞 相对脑血流量
原文传递
预防使用地塞米松在降低碘对比剂不良反应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8
作者 陈辉 王骏 +4 位作者 谢叶 唐党玲 王国兰 王小进 白卓杰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12期1665-1666,1669,共3页
目的探讨预防使用地塞米松在降低碘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江北人民医院2014至2016年接受碘对比剂(碘海醇)CT检查的患者资料共6 782例,根据是否预防使用地塞米松分成两组: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干预组:于静... 目的探讨预防使用地塞米松在降低碘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江北人民医院2014至2016年接受碘对比剂(碘海醇)CT检查的患者资料共6 782例,根据是否预防使用地塞米松分成两组: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干预组:于静脉注射碘海醇前15 min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 mg;未干预组:不预防注射地塞米松。其中干预组3 108例,未干预组3 674例。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表现和不良反应严重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药物不良反应:干预组19例,发生率为0.61%;未干预组53例,发生率为1.44%。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干预组轻中度不良反应18例,严重1例;未干预组轻中度50例,严重3例,两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预防性使用地塞米松可以有效降低碘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预 碘对比剂 地塞米松 预防 不良反应 过敏性皮肤症状 全身性反应
原文传递
CT对胰腺癌诊断和临床评估价值 被引量:3
9
作者 闵钢 白卓杰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0年第8期1104-1107,共4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胰腺癌诊断和临床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10月行CT检查并经手术、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胰腺癌,并获随访的22例患者CT表现,对其肿块、胰周血管、神经、胰周脂肪间隙、邻近器官、转移的特点进行分析。...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胰腺癌诊断和临床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10月行CT检查并经手术、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胰腺癌,并获随访的22例患者CT表现,对其肿块、胰周血管、神经、胰周脂肪间隙、邻近器官、转移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胰腺癌位于胰头部13例,胰颈部2例,胰体部4例,胰体尾部2,胰尾部1例。胰管扩张12例,胆总管及肝内胆管扩张6例,腹腔动脉侵犯2例,肝总动脉侵犯1例,肠系膜上动脉侵犯3例,肠系膜上静脉侵犯1例,门静脉侵犯3例,脾静脉侵犯1例,胰周脂肪间隙侵犯6例,十二指肠侵犯4例,肝转移6例,胰周淋巴结转移3例,肝门部淋巴结转移1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4例,腹腔肠系膜转移5例,大网膜转移2例,腹腔积液4例。结论螺旋CT能正确诊断胰腺癌及胰周组织侵犯,是判断胰腺癌能否手术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胰外结构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