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细胞介素12诱导肝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临床应用
1
作者 张一心 徐青 +2 位作者 咸华 汪晓莺 陈易人 《南通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389-391,共3页
目的 :对 IL -12 + IL -2培养的肝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TIL)与 IL-2诱导的 TIL作对照研究观察 TIL的特异性杀伤力、增殖能力、细胞因子的改变及临床疗效。方法 :将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进行体外分离 ,分别用含 IL -2的培养液和含 IL-12 ... 目的 :对 IL -12 + IL -2培养的肝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TIL)与 IL-2诱导的 TIL作对照研究观察 TIL的特异性杀伤力、增殖能力、细胞因子的改变及临床疗效。方法 :将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进行体外分离 ,分别用含 IL -2的培养液和含 IL-12 +IL-2的培养液培养 ,诱导 TIL的生长。培养 10~ 14天测定细胞杀伤率、细胞因子和增殖能力 ,待细胞扩增达 10 8~ 9· ml- 1 时进行回输 ,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1) IL-12 + IL -2组 TIL对自体肝癌细胞的细胞杀伤率比 IL -2组明显增高 (P<0 .0 1) ;(2 ) IL -12+ IL -2组 TIL比 IL-2组扩增能力明显增强 (P<0 .0 5 )。 (3 ) IL-12 + IL -2组较 IL-2组细胞因子γ干扰素 (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水平明显增高 (P<0 .0 5 )。 (4 ) TIL 回输后 IL-12 + IL-2组与 IL-2组 CD3+、CD4 +、CD8+均升高 ,以 CD3+、CD8+ 升高为主。与输注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IL-12 + IL-2组与 IL-2组间比较 ,前者 CD3+ 、CD8+ 、CD56 + 上明显高于后者 ,差异显著 (P<0 .0 5 )。 (5 )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6) IL-12 + IL-2组 1年、3年、5年生存率与 IL-2组 TIL回输肝癌患者对比差异均显著且复发率降低。结论 :白介素 12诱导肝癌 TIL可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发性肝细胞癌 浸润淋巴细胞 免疫治疗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杉醇脂质体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丁令池 张晓东 +1 位作者 姚卫东 陆俊国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2年第21期75-77,共3页
目的探讨紫杉醇脂质体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8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 19例:紫杉醇脂质体13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顺铂25 mg/m2 静脉滴注,第1~3天;对照组19例:氟尿嘧啶0.75/m2静脉... 目的探讨紫杉醇脂质体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8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 19例:紫杉醇脂质体13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顺铂25 mg/m2 静脉滴注,第1~3天;对照组19例:氟尿嘧啶0.75/m2静脉滴注,第1~5天;顺铂25 mg/m2 静脉滴注,第1~3天。21 d为1周期。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49.65%和26.31%,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及对照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mTTP)分别为4.6个月和3.7个月,中位生存期(mOS)分别为10.3个月和9.2个月,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血液学毒性、消化道反应、周围神经毒性及脱发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醇脂质体联合顺铂方案治疗晚期食管癌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醇脂质体 顺铂 晚期食管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超声引导14G粗针活检在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何英 季秀珍 +4 位作者 徐小红 陈旭东 尹海兵 吴云松 蒋晓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9-102,共4页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引导下14G粗针活检在淋巴瘤确诊和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行高频超声引导下14G粗针活检术,且经病理证实为淋巴瘤患者的超声、临床和病理资料。穿刺部位包括颈部、锁骨上、腋下、腹股沟及乳腺、竖直肌...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引导下14G粗针活检在淋巴瘤确诊和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行高频超声引导下14G粗针活检术,且经病理证实为淋巴瘤患者的超声、临床和病理资料。穿刺部位包括颈部、锁骨上、腋下、腹股沟及乳腺、竖直肌、臀部、背部、大腿根部。病理检查包括HE染色及免疫组化。结果:高频超声引导14G粗针活检加病理检查确诊为淋巴瘤28例(均为非霍杰金淋巴瘤,NHL),诊断阳性率93.3%(28/30),假阴性2例。穿刺确诊病例中26例获得淋巴瘤的组织学分型,占92.9%(26/28),另2例仅诊断为淋巴瘤,未做出具体分型。30例均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高频超声引导下14G粗针活检术对淋巴瘤的确诊和分型具有确诊率高、创伤小、取材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超声 14G 穿刺活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组织原发灶和转移灶中EGFR基因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剑英 陈华飞 +4 位作者 徐建平 许春伟 周冬梅 朱有才 杜开齐 《贵州医药》 CAS 2017年第4期342-344,共3页
目的研究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灶和转移灶EGFR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相关性。方法收集原发灶288例,其中配对转移灶184例,统计得出EGFR基因突变率并分析原发灶与转移灶EGFR基因的一致性、EGFR基因突变与临床基线资料间的关系。结果 ... 目的研究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灶和转移灶EGFR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相关性。方法收集原发灶288例,其中配对转移灶184例,统计得出EGFR基因突变率并分析原发灶与转移灶EGFR基因的一致性、EGFR基因突变与临床基线资料间的关系。结果 EGFR基因突变率原发灶为38.89%。EGFR基因突变率配对原发灶为35.87%,配对转移灶为40.76%;配对的184对原发灶、转移灶组织中,转移灶基因突变而对应的原发灶基因野生16例,原发灶基因突变而对应的转移灶基因野生7例;转移灶较原发灶检出EGFR基因突变率高,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00.807,P=0.000);转移灶和原发灶EGFR基因突变的一致率好(κ=0.740),通过转移灶判断原发灶基因突变的情况,敏感性为89.39%,特异性为86.44%。结论非小细胞肺癌中转移灶可以预测原发灶EGFR基因突变情况,在难以取得原发灶的情况下转移灶可以作为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备选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EGFR基因 原发灶 转移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GF方案同期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疗效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锋 蔡晶 季斌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676-679,共4页
目的 观察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联合吉西他滨(GEM)+氟脲嘧啶(5-FU)(GF方案)同期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LAPC)的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 将39例LAPC患者分为同期放化疗组(同期组)19例和序贯放化疗组(序贯组)20例.所有... 目的 观察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联合吉西他滨(GEM)+氟脲嘧啶(5-FU)(GF方案)同期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LAPC)的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 将39例LAPC患者分为同期放化疗组(同期组)19例和序贯放化疗组(序贯组)20例.所有患者化疗均予以GEM 800 mg/m2,5-FU 500 mg/m2,d1、d8、d15.放疗予以3D-CRT,常规分割,2 Gy/次,5次/w,肿瘤剂量30~64 Gy/3~6.5 w,中位剂量46 Gy.比较两组的生存率、近期疗效、不同病灶的疗效、全身情况及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CA19-9及放疗剂量与肿瘤生存的关系.结果 同期组的生存率明显优于序贯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序贯组,且远处转移发生率明显低于序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胰体尾癌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胰头癌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腹泻及皮疹;同期组患者治疗后KPS评分下降者明显少于序贯组.在随访过程中发现,放疗剂量与肿瘤生存具有一定相关性.结论 3D-CRT加固期GF方案化疗能明显延长LAPC患者的生存期,改善全身状况,减少远处转移的发生,且不良反应患者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化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接受埃克替尼治疗进展后继发性T790M突变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剑英 许春伟 +4 位作者 黄韵坚 黄章洲 庄武 陈华飞 魏建国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7年第10期2038-2042,共5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接受埃克替尼治疗进展后的继发性T790M突变情况。方法:应用突变扩增阻滞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方法检测209例EGFR 19del或L858R突变NSCLC...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接受埃克替尼治疗进展后的继发性T790M突变情况。方法:应用突变扩增阻滞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方法检测209例EGFR 19del或L858R突变NSCLC患者接受埃克替尼治疗进展后T790M突变状态,并分析临床特征。结果:209例NSCLC样本中,19del有123例,L858R有86例,接受埃克替尼治疗耐药后检测T790M突变型患者占45.93%(96/209),耐药后T790M突变与19del/L858R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EGFR常见突变的NSCLC患者,19del患者接收埃克替尼治疗后更易出现T790M突变,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19del L858R T790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预防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陈希 苏小琴 +2 位作者 羊林林 顾红兵 谭清和 《交通医学》 2017年第4期327-328,332,共3页
目的:评估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在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45例乳腺癌患者采用EC-T/AT/TC/EC方案化疗,化疗后48h单次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100μg/kg或6mg,化... 目的:评估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在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45例乳腺癌患者采用EC-T/AT/TC/EC方案化疗,化疗后48h单次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100μg/kg或6mg,化疗21d为1个周期。结果:出现IV度中性粒细胞减少22例(48.8%),其中发热伴IV度中性粒细胞减少4例(8.9%)。化疗结束到中性粒细胞出现最低值的时间为(7.78±1.80)d,IV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1.2±0.8)d,中性粒细胞恢复>2.0×10~9/L的时间(2.5±1.1)d。23例(51.2%)在全程化疗中未出现粒细胞缺乏,并且治疗耐受性良好,提示PEG-rhG-CSF具有良好的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效果和安全性。结论: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中性粒细胞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单药口服希罗达二线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 被引量:3
8
作者 田思源 徐爱兵 +3 位作者 王建红 葛伯建 黄洪华 丁令池 《江苏医药》 CAS 2016年第9期1031-1033,共3页
目的分析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单药口服希罗达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一线化疗失败的非手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3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试验组经TACE 3周后予以希罗达口服化疗,停药1周后评价疗效;对照组给予标准... 目的分析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单药口服希罗达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一线化疗失败的非手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3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试验组经TACE 3周后予以希罗达口服化疗,停药1周后评价疗效;对照组给予标准mFOLFOX6/FOLFIRI方案化疗,2个周期后予以评价疗效。比较两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均无完全缓解病例,试验组部分缓解(PR)4例,疾病稳定(SD)6例、疾病进展(PD)5例,对照组PR 3例、SD 6例、PD 6例。试验组年平均住院日少于对照组[(56.27±2.19)d vs.(85.33±2.52)d](P<0.05);试验组肝功能损害、发热、腹痛和手足综合征发生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但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发生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TACE联合希罗达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有一定疗效,能缩短年均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肝转移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希罗达
原文传递
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临床分析及护理 被引量:5
9
作者 鞠小梅 许燕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年第35期4337-4339,共3页
目的通过对22例输卵管癌患者的临床分析,总结原发性输卵管癌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2010年收治的22例原发性输卵管癌病例的临床资料和护理过程,对护理工作重点进行回顾、分析、总结。结果本组患者中浆液性腺癌1... 目的通过对22例输卵管癌患者的临床分析,总结原发性输卵管癌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2010年收治的22例原发性输卵管癌病例的临床资料和护理过程,对护理工作重点进行回顾、分析、总结。结果本组患者中浆液性腺癌17例,恶性苗勒氏混合瘤5例,术后均恢复良好,10—15d顺利出院,无并发症发生,5年生存率为41%。结论对原发性输卵管癌手术患者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采取有针对性的专科护理措施,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能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5年生存率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卵管肿瘤 护理 临床分析
原文传递
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10
作者 陆琴 张娣娣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23年第10期741-745,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水平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医院2014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初诊MM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根据患者初诊时血清PA的中位数,分为低水平组和高水平组,...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水平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医院2014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初诊MM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根据患者初诊时血清PA的中位数,分为低水平组和高水平组,绘制2组生存曲线,比较2年生存状况;同时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一步分析血清PA对初诊MM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共入选83例患者,其中2例失访,1例中途放弃治疗,最终80例患者进入研究。80例MM患者血清PA中位数为13.64 mg/dL,低水平组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白蛋白水平低于高水平组,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高水平组(P<0.05)。高、低血清PA水平患者生存时间分别为(22.89±0.45)个月、(19.17±1.13)个月,低血清PA水平患者2年生存时间明显低于高水平组(χ^(2)=6.400,P=0.001)。无论是否调整混杂因素,血清PA低表达均可增加MM患者病死的风险(P<0.05);且每增加2 mg/dL血清PA,MM患者2年病死的风险明显降低(P<0.05)。结论:血清PA是影响初诊M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前白蛋白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