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灌注CT影像参数对高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1
作者 许禹 耿云平 +1 位作者 尤国庆 马新强 《临床医学工程》 2025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探讨脑灌注CT影像参数对高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4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高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脑灌注CT检查,获取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 目的探讨脑灌注CT影像参数对高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4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高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脑灌注CT检查,获取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等参数,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比较两组患者的CBF、CBV、MTT、TTP参数,并分析各参数与mRS评分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各参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两组患者脑灌注CT影像参数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CBF、CBV高于预后不良组,MTT、TTP低于预后不良组。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显示,CBF(r=-0.648)、CBV(r=-0.522)与mRS评分呈负相关性,MTT(r=0.591)、TTP(r=0.439)与mRS评分呈正相关性(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BF、CBV、MTT、TTP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预后均具有显著的评估价值(AUC>0.7,P<0.05)。结论脑灌注CT影像参数与高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对其预后评估具有显著价值,可作为临床评估患者预后的有效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灌注CT影像参数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预后 脑血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学科护理团队模式在接受影像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秋楠 董飒 曹民 《临床研究》 2024年第3期153-156,共4页
目的探讨多学科护理团队模式对接受影像学检查患者护理风险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期间的临床科室护士30名,所有护士均接受多学科护理团队模式培训。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7月期间在本院接受... 目的探讨多学科护理团队模式对接受影像学检查患者护理风险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期间的临床科室护士30名,所有护士均接受多学科护理团队模式培训。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7月期间在本院接受影像检查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接受影像检查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多学科护理团队模式干预。比较护士培训前后影像检查知识测试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影像检查相关项目、心理状态、护理风险和护理满意度。结果30名临床护士培训后影像检查知识评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候检时间、扫描时间短于对照组,准备完好率、一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和护理风险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学科护理团队模式可提高临床护士专业技能,提高影像学检查效率,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检查 多学科护理团队模式 护理风险 护理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系膜脂膜炎的CT定量影像与分型
3
作者 李文华 熊瑶 +2 位作者 耿云平 张毅 李天然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995-998,共4页
目的 分析肠系膜脂膜炎(mesenteric panniculitis, MP)的定量影像学特点并进行分型,提高对MP的影像认识。方法 对64例MP患者的临床和CT检查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CT表现和临床综合诊断将患者分为炎性渗出型、脂肪坏死型和纤维化型... 目的 分析肠系膜脂膜炎(mesenteric panniculitis, MP)的定量影像学特点并进行分型,提高对MP的影像认识。方法 对64例MP患者的临床和CT检查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CT表现和临床综合诊断将患者分为炎性渗出型、脂肪坏死型和纤维化型。通过对肠系膜病变组织和同层面正常腹膜后脂肪组织进行ROI勾画和CT值测量。结果 64例MP患者中50例炎性渗出型,8例脂肪坏死型,6例纤维化型。病变部位均发生在肠系膜根部,并且向左侧延伸至小肠肠袢,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并出现增生结节。64例患者中50例出现“脂肪环征”,56例出现“假包膜征”,37例同时出现“假包膜征+脂肪环征”,9例同时出现“假包膜征+脂肪环征+血管僵硬、粗细不均”。病变肠系膜脂肪密度高于正常腹膜后脂肪组织,MP区域CT值为(-55.01±17.88)HU,正常腹膜后脂肪组织为(-99.44±8.67)HU,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分型的肠系膜病变CT值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MP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同时肠系膜病变的CT值可作为MP分型的依据,有助于临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脂膜炎 计算机断层扫描 假包膜征 脂肪环征 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足X线与CT影像表现比较分析及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7
4
作者 张磊 《糖尿病新世界》 2016年第20期97-98,共2页
目的对糖尿病足患者X线与CT影像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4年9月—2016年3月该院确诊的97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给予糖尿病足患者下肢X线平片及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同时还进行螺旋CT扫... 目的对糖尿病足患者X线与CT影像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4年9月—2016年3月该院确诊的97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给予糖尿病足患者下肢X线平片及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同时还进行螺旋CT扫描,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将两种影像资料分为X线组和CT组,比较两组影像表现差异,并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 CT影像对糖尿病足患者足部骨质疏松、骨质破坏、骨关节变形脱位、病理性骨折、软组织病变及血管壁钙化等方面较X线影像阳性显示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线平片检查及CT扫描均为临床中诊断糖尿病足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虽然两者均能够对患者的骨质改变、关节蜕变、软组织病变和血管病变有所显示,但CT影像更加清晰,阳性显示率较高;同时CT影像对足部小血管病变情况及早期骨质改变显示更为准确,对提高临床糖尿病足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X线 CT扫描 影像表现 诊断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联合头颈CT血管成像对早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的诊断应用
5
作者 李飞 郑颖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5年第1期118-120,123,共4页
目的:探究CT灌注成像(CTP)联合头颈CT血管成像(CTA)对早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严重程度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4年4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AIS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P、CTA检查,记录CTP灌注参数和侧支循环评分,比... 目的:探究CT灌注成像(CTP)联合头颈CT血管成像(CTA)对早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严重程度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4年4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AIS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P、CTA检查,记录CTP灌注参数和侧支循环评分,比较不同区域的灌注参数差异;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估AIS患者严重程度,比较不同严重程度患者的灌注参数、侧支循环评分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AIS患者严重程度与灌注参数、侧支循环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灌注参数、侧支循环评分对AIS患者严重程度的诊断效能。结果:病灶平均区的CBF、CBV低于健侧区,MTT、TTP高于健侧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中心区的CBF、CBV低于病灶周围区,MTT、TTP高于病灶周围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组的CBF、CBV、侧支循环评分高于重度组,MTT、TTP低于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IS患者严重程度与CBF、CBV、侧支循环评分呈负相关性,与MTT、TTP呈正相关性(P<0.05);CBF、CBV、MTT、TTP、侧支循环评分的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0.840、0.818、0.772、0.794、0.772,截断值依次为23.91 mL/100 g/min、2.95 mL/100 g、12.41 s、9.67 s、2.45分,上述指标联合的AUC为0.977。结论:CTP联合CTA对重度AIS的诊断效能较高,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灌注成像 头颈CT血管成像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影像伪影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探讨 被引量:6
6
作者 张磊 《中国卫生产业》 2016年第28期196-198,共3页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CT成像技术越来越成熟,图像越来越清晰,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和应用,为一些疑难疾病的确诊提供资料支持,并参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但在工作中,由于射线硬化效应、容积效应、金属物的干扰、患者在检查时移动、扫...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CT成像技术越来越成熟,图像越来越清晰,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和应用,为一些疑难疾病的确诊提供资料支持,并参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但在工作中,由于射线硬化效应、容积效应、金属物的干扰、患者在检查时移动、扫描参数设置不当、设备故障等原因,容易导致CT影像产生伪影,影响临床诊断准确性,甚至造成误诊。临床可通过应用检查技巧、协助患者摆放体位、科学设置扫描参数、定期校对探测器和准直器、后期计算机处理等方法来消除伪影的影响,以提升CT影像质量,提高疾病检出率,为临床医师对疾病的确诊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伪影 影像质量 消除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壁增厚和密度CT影像特征变化对小肠梗阻的诊断效果 被引量:2
7
作者 任悠悠 尤国庆 耿云平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5年第17期2825-2829,共5页
目的:探讨肠壁增厚和密度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特征变化对小肠梗阻的诊断价值,为肠梗阻的诊断提供临床可参考依据.方法:共纳入42例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确诊为单纯性小肠梗阻(simpl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SI)... 目的:探讨肠壁增厚和密度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特征变化对小肠梗阻的诊断价值,为肠梗阻的诊断提供临床可参考依据.方法:共纳入42例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确诊为单纯性小肠梗阻(simpl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SI)及38例确诊为绞窄性小肠梗阻(strangulated small bowel obstruction,ST)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记录CT显示肠壁增厚密度,评价不同密度对不同类型小肠梗阻的诊断价值.结果:平扫时SI患者内层密度正常比例明显高于ST患者,而全层密度减低比例低于ST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时ST患者全层密度减低比例高于SI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内层密度正常诊断ST的灵敏度为34.2%,特异度为33.3%;平扫全层密度减低的灵敏度为73.7%,特异度为71.4%;增强全层密度减低的灵敏度为84.2%,特异度为73.8%.结论:增强CT显示小肠壁全层密度减低更多倾向于考虑ST,对于该类患者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可及早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壁增厚 密度 CT影像 小肠梗阻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影像诊断对直肠癌临床术前分期价值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任悠悠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年第2期161-163,共3页
目的探讨CT影像诊断在直肠癌临床术前分期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对2012年2月-2015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79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比较CT影像资料和病理诊断结果的差异,评价CT影像诊断在直肠癌分期中的价值。结果 79例患者均经CT... 目的探讨CT影像诊断在直肠癌临床术前分期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对2012年2月-2015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79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比较CT影像资料和病理诊断结果的差异,评价CT影像诊断在直肠癌分期中的价值。结果 79例患者均经CT检出,检出率为100%,T1-T2期、T3期、T4期诊断率分别为56.14%、71.97%、67.12%,总准确率为68.09%。结论 CT影像诊断可准确检出直肠癌,同病理分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CT影像诊断在直肠癌分期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影像诊断 直肠癌 术前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神经损伤64排CT检查及多平面重建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视神经损伤64排CT检查及多平面重建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姜涛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9年第2期96-98,共3页
目的:探讨64排CT扫描、多平面重建用于视神经损伤检查的影像学特征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5月收入本院诊治的20例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64排螺旋CT扫描、MRI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螺旋C... 目的:探讨64排CT扫描、多平面重建用于视神经损伤检查的影像学特征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5月收入本院诊治的20例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64排螺旋CT扫描、MRI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螺旋CT检査视神经损伤检出率为75%,显著低于MRI检查中T2WI序列检出率(95%),显著高于T1WI序列检出率(40%)(P<0.05),与STIR序列检出率(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用于视神经损伤诊断.均可清晰显示损伤部位以及影像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损伤 CT检查 MRI检查:平面重建 影像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护理联合危机护理干预在影像学检查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秋楠 董飒 《临床研究》 2023年第4期132-134,共3页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联合危机护理干预在影像学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92例接受影像学检查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联...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联合危机护理干预在影像学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92例接受影像学检查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联合危机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图像优良率、不良情绪、护理风险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护理效果、图像优良率、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护理风险及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影像学检查应用优质护理联合危机护理干预可提高图像优良率,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护理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学检查 优质护理 危机护理干预 图像优良率 意外事件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对ACI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飞 马新强 +3 位作者 耿云平 姜涛 米玉霞 张冉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分析、探究CT血管成像技术在ACI患者颈动脉狭窄、侧支循环等病情诊断方面的成效。方法对我院2021.3-2022.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一般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对CT血管成... 目的分析、探究CT血管成像技术在ACI患者颈动脉狭窄、侧支循环等病情诊断方面的成效。方法对我院2021.3-2022.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一般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对CT血管成像技术(CTA)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以临床出具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血管成像技术(CTA)在临床上的诊断价值,评估此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效能。结果与临床金标准相比,CTA诊断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评估价值[Kappa>0.8~1.0,曲线下面积(AUC)>0.9,P<0.01];CTA诊断技术在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等方面与临床金标准具有一定的一致性[Kappa>0.6~0.8,曲线下面积(AUC)>0.7~0.9,P<0.01];而在评估侧支循环临床诊断中,CTA诊断技术与临床金标准具有一致性,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Kappa>0.8~1.0,曲线下面积(AUC)>0.9,P<0.01]。结论以临床“金标准”的诊断结果为依据分析,CTA诊断技术能够对ACI患者出现病变的血管形态及侧支循环状态等进行全面的评估,CTA诊断结果可为治疗工作提供准确性相对较高且客观的医学依据,确实是评估ACI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侧支循环状态的可靠办法;而与DSA技术相比,CTA与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说明在病情发作早期为ACI患者实施CTA检查可获悉颈动脉的狭窄及侧支循环状态,有利于改善患者群体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ACI患者 颈动脉 狭窄程度 侧支循环 研究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柔比星联合奥沙利铂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森 邓俊魁 胡欣 《癌症进展》 2024年第9期1033-1036,共4页
目的目的探讨表柔比星联合奥沙利铂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方法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96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53),对照组患者采取奥沙利铂TACE治疗,观察组患者... 目的目的探讨表柔比星联合奥沙利铂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方法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96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53),对照组患者采取奥沙利铂TACE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表柔比星联合奥沙利铂TACE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肿瘤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甲胎蛋白(AFP)]水平、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EGF、AFP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观察组患者VEGF、AF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LT、TBIL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ALB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观察组患者ALT、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AL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论表柔比星联合奥沙利铂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肝功能,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 奥沙利铂 表柔比星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CT灌注成像在脑动脉狭窄介入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应用
13
作者 李飞 马新强 +5 位作者 尤国庆 任悠悠 王彦平 牛犇 曾庆 李闪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859-863,共5页
目的:探讨脑CT灌注成像(cerebral CT perfusion imaging,CTP)检查用于颅内外动脉狭窄(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ICAS)的诊断应用及预测支架成形术后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CHS... 目的:探讨脑CT灌注成像(cerebral CT perfusion imaging,CTP)检查用于颅内外动脉狭窄(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ICAS)的诊断应用及预测支架成形术后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CHS)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分析南阳市中心医院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100例经支架置入术前检查确诊为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同时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CTP检查。分析支架置入术后发生CHS与非CHS患者的术前CTP的CTP参数,对患者术后发生CHS的预测价值。结果:CTP检查显示低灌注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患侧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较健侧降低,患侧脑血流体积(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较健侧增加,局部平均通过时间(regional mean transit time,rMTT)、局部达峰时间(regional time to peak,r TTP)较健侧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发生CHS的患者的术前rTTP、rMTT较非CHS组患者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CTP参数rMTT、rTTP对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发生CHS具有预测价值。结论:CTP可以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临床诊断工具来诊断颅内外狭窄的患者,能反应血流动力学变化。rMTTP、rTTP对支架成形术后是否发生CHS有一定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CT灌注成像检查 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颅内外动脉狭窄 支架置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DKK1、FGF19联合CT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14
作者 李森 曾庆 +1 位作者 马彦高 何行昌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4期96-99,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Dickkopf-1(DKK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的疗效评估价值。方法分别纳入2022年1月-2023年2月本院136例PHC患者,TACE治疗2个月后依据疗效分为... 目的探讨血清Dickkopf-1(DKK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的疗效评估价值。方法分别纳入2022年1月-2023年2月本院136例PHC患者,TACE治疗2个月后依据疗效分为灭活组(59例)与残留组(77例)。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DKK1、FGF19水平,并对患者进行CT扫描。ROC曲线获取血清DKK1、FGF19诊断PHC患者TACE治疗后疗效的最佳截断值。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为金标准,探讨血清DKK1、FGF19联合CT扫描对TACE治疗后疗效的诊断价值。采用Kappa检验分析血清DKK1、FGF19联合CT诊断PHC疗效与DSA结果一致性。结果残留组患者血清DKK1、FGF19水平分别为(2.41±0.33)ng/mL、(206.72±21.60)pg/mL,明显高于灭活组的(1.87±0.29)ng/mL、(169.57±18.4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DKK1、FGF19水平诊断PHC患者TACE治疗后疗效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5、0.916,敏感度为83.12%、84.42%,特异度为91.52%、94.92%。CT扫描评估PHC患者TACE治疗疗效与DSA结果一致性高,Kappa值=0.766(P<0.05)。血清DKK1、FGF19联合CT扫描诊断疗效的准确度为93.38%,敏感度、特异度为96.10%、89.83%,且联合检测的敏感度明显优于单独DKK1、FGF19、CT扫描(P<0.05)。结论血清DKK1、FGF19联合CT扫描对PHC患者TACE治疗后疗效有一定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DICKKOPF-1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 计算机断层扫描 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发高尿酸血症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15
作者 王云香 许孟 周玲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9期1613-1617,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并发高尿酸血症的影响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CHF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并发高尿酸血症分为合并组(42例)、未合并组(58例...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并发高尿酸血症的影响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CHF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并发高尿酸血症分为合并组(42例)、未合并组(58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分析高尿酸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依据影响因素分别建立2个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1、模型2),评价模型区分度、拟合度及临床实用价值。结果心房颤动、高嘌呤饮食、单核细胞计数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丙二醛(MDA)为高尿酸血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经常锻炼为高尿酸血症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将心房颤动、高嘌呤饮食、经常锻炼、MHR、LDL-C纳入模型1,将心房颤动、高嘌呤饮食、MHR、LDL-C、MMP-9、MDA、SOD、经常锻炼纳入模型2,模型1、模型2诊断高尿酸血症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3、0.908,模型2与观测值拟合度良好,当高风险阈值为0.02~0.73时模型2净获益率具有临床价值。结论心房颤动、高嘌呤饮食、MHR、LDL-C、MMP-9、MDA为CHF患者并发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SOD、经常锻炼为CHF患者并发高尿酸血症的独立保护因素,基于上述影响因素建立的回归模型对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效能更优,临床可依据上述模型筛选高危人群,并给予干预措施,以降低高尿酸血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高尿酸血症 影响因素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调节MEK/ERK通路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在恶性肿瘤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君昳 王琦 +8 位作者 张凯 王大丰 左燕雨 裴书飞 赵先群 张晓亚 耿云平 李治岐 万里新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4期444-451,共8页
二甲双胍是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其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肝脏糖异生等途径降低血糖。近年发现,二甲双胍还可通过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激酶/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信号通路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细胞周期停滞、促进细胞凋亡、... 二甲双胍是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其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肝脏糖异生等途径降低血糖。近年发现,二甲双胍还可通过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激酶/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信号通路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细胞周期停滞、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侵袭迁移,并可与各种抗肿瘤药物联用发挥协同作用以抑制肿瘤进展。但目前仍缺乏二甲双胍可以抑制癌症患者病情进展的研究证据,未来还需要对二甲双胍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有效性、安全性进行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二甲双胍 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激酶/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信号通路 基质金属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中晚期食管癌放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
17
作者 马菁宇 左燕雨 +4 位作者 王大丰 惠双 鲍登克 张晓亚 万里新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4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中晚期食管癌放化疗疗效中的评估价值。方法随机纳入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南阳市中心医院行根治性放化疗的32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于放化疗前后实施MRI及DWI扫描,根据实体肿瘤疗效评价结果分为...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中晚期食管癌放化疗疗效中的评估价值。方法随机纳入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南阳市中心医院行根治性放化疗的32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于放化疗前后实施MRI及DWI扫描,根据实体肿瘤疗效评价结果分为缓解组和未缓解组,比较两组放化疗前后ADC值、肿瘤最大径、ADC值变化率及肿瘤最大径变化率有无差异。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使用ROC曲线分析各参数对于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放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结果共32例接受放化疗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缓解组25例,未缓解组7例。放化疗前,缓解组的ADC值、ADC值变化率大于未缓解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疗结束后,缓解组的ADC值高于未缓解组,肿瘤最大径小于未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的ADC值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放化疗后的ADC值达到2.540×10^(-3)/(mm^(2)·s^(-1))时为最佳阈值,此时可以诊断食管癌患者在放化疗后达到缓解,其敏感度为72.0%,特异度为71.4%,ROC曲线下面积为0.791。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评估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放化疗效果有重要价值,其中放化疗后的ADC值可较为精准地预测其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放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序列MRI联合CT多平面重组诊断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价值
18
作者 齐玉晓 郭广春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7期771-772,共2页
目的探讨多序列MRI联合CT多平面重组诊断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疑似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124例,均予以多序列MRI、CT多平面重组,以患者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依据进行一致性分析,比较多序列MRI、C... 目的探讨多序列MRI联合CT多平面重组诊断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疑似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124例,均予以多序列MRI、CT多平面重组,以患者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依据进行一致性分析,比较多序列MRI、CT多平面重组及联合检测诊断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结果124例患者经临床综合诊断确定为腰椎压缩性骨折阳性99例,阴性25例;多序列MRI及CT多平面重组诊断结果与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一致性均较高(κ=0.847、0.826,P<0.001),多序列MRI联合CT多平面重组诊断结果与临床综合诊断结果几乎完全一致(κ=0.977,P<0.001);多序列MRI联合CT多平面重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显著高于单一多序列MRI、CT多平面重组(P<0.05)。结论多序列MRI联合CT多平面重组诊断腰椎压缩性骨折较单一诊断效果更好,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序列核磁共振成像 CT多平面重组 腰椎压缩性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辅助化疗对Ⅲ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及CD4^(+)、CD8^(+)T淋巴细胞的影响研究
19
作者 潘平 许禹 朱征全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23期2851-2853,共3页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Ⅲ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及CD4^(+)、CD8^(+)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Ⅲ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Ⅲ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及CD4^(+)、CD8^(+)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Ⅲ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新辅助化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细胞增殖指数及T淋巴细胞(CD4^(+)、CD8^(+)、CD4^(+)/CD8^(+))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3,P>0.05);观察组患者保肛率、术后病理学完全缓解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00、4.943,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肿瘤细胞增殖指数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68,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4^(+)、CD4^(+)/CD8^(+)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CD8^(+)T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29、13.717、10.256,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对Ⅲ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抑制其肿瘤细胞增殖,提高其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辅助化疗 Ⅲ期中低位直肠癌 肿瘤细胞增殖能力 CD4^(+)、CD8^(+)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注CT微血管通透性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血性转化的预测 被引量:15
20
作者 耿云平 郭广春 +2 位作者 刘蕾 任悠悠 杨磊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286-1288,共3页
目的探讨灌注CT微血管通透性(PS)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80例在我院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后是否发生出血性转化分为出血组38例与未出血组42例... 目的探讨灌注CT微血管通透性(PS)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80例在我院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后是否发生出血性转化分为出血组38例与未出血组42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评价灌注CT参数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结果 80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47.5%发生出血性转化。出血组患者平均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及大面积脑梗死比例明显高于未出血组[(73.2±5.0)岁vs(66.2±4.7)岁、(15.4±2.6)分vs(9.1±1.3)分及34.2%vs 14.3%,P<0.05]。出血组PS明显高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S曲线下面积为0.924,诊断界值为5.86ml/(min·100g),敏感性为94.7%,特异性为88.1%,阳性似然比为0.88,阴性似然为比0.95。结论 PS值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有较好的预测价值,PS值>5.86ml/(min·100g)时出血性转化的风险明显提高,可作为临床静脉溶栓的应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梗死 毛细血管通透性 抗凝药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