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三维重建引导下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对脑出血治疗效果
1
作者 黄骥 党帅 陈烈冉 《实用医技杂志》 2024年第10期729-732,共4页
目的不同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对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7例脑出血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接受传统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的对照组(56例),以及接受CT三维重建引导下... 目的不同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对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7例脑出血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接受传统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的对照组(56例),以及接受CT三维重建引导下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的试验组(61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插管一次性成功率、12 h脑内血肿清除率、术后住院时间),血清脑原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通道蛋白4(AQP4)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脑内血肿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插管一次性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4 d,试验组血清BDN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AQP4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CT三维重建引导下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效果血肿清除率与常规微创穿刺引流术相当,且其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提高插管成功率,对神经功能损伤小,能有效调节血清BDNF、AQP4水平,术后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三维重建 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 脑出血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水通道蛋白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倍他司汀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程琳 苏宁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3期44-46,共3页
目的:观察倍他司汀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230例BPPV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15例。对照组采用Epley耳石复位... 目的:观察倍他司汀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230例BPPV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15例。对照组采用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眩晕症状严重程度[眩晕评定量表(DARS)、前庭症状指数(VSI)]、生命质量[眩晕障碍量表(DHI)]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8%(109/115),高于对照组的86.96%(100/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DARS、VSI、DH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倍他司汀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患者效果确切,可加快眩晕、前庭症状缓解,提高生命质量,效果优于单用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耳石症 倍他司汀 Epley耳石复位法 前庭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重代谢术后患者皮肤管理困境的质性研究
3
作者 贾锋 朱晓娟 +2 位作者 和青森 郝阳 白东艳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5年第11期1436-1441,共6页
目的了解减重代谢术后患者皮肤管理中的困境,为构建患者皮肤管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现象学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4年3—5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复诊的18例减重代谢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化深入访谈。采用C... 目的了解减重代谢术后患者皮肤管理中的困境,为构建患者皮肤管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现象学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4年3—5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复诊的18例减重代谢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化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共提炼出3个主题、10个亚主题,分别为自我应对困难(难以应对皮肤症状带来的身体不适、生活困扰和负性情绪困扰);社会支持不足(遭遇家人冷暴力、遭受社交孤立、专业人员支持不足、信息共享受限);减重塑形决策困难(认知不足、并发症担忧和经济困难)。结论减重代谢术后患者皮肤管理过程中面临多重困境,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面临的具体问题制订有针对性的皮肤管理方案,提高患者对皮肤管理的重视和自我管理能力,维持身心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性研究 肥胖症 减重代谢手术 皮肤管理 困境
原文传递
急性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微生态免疫制剂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应用效果
4
作者 和青森 钱国武 +3 位作者 张雪丹 史娟 闪海霞 孙晓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402-3407,共6页
目的探究急性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IPN)微生态免疫制剂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3年10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IPN患者97例为研究对象,按不同EN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52例(给予常规EN干预及微生态免疫制... 目的探究急性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IPN)微生态免疫制剂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3年10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IPN患者97例为研究对象,按不同EN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52例(给予常规EN干预及微生态免疫制剂治疗)和常规组45例(给予常规EN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实验室指标、肠道菌群;比较随访28 d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血钙水平及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淀粉酶、脂肪酶、乳酸脱氢酶水平及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干预后腹内压及Ranson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28 d内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相较于常规EN支持,微生态免疫制剂EN支持可提高急性IPN患者免疫功能,减轻炎症,缓解病情,改善肠道菌群,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态免疫制剂 肠内营养 急性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 胃肠功能 免疫球蛋白
原文传递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外用药偏差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构建与验证
5
作者 和青森 范崇桂 +3 位作者 杨钰 郝丹 石玲红 孙晓林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4年第36期4945-4951,共7页
目的构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外用药偏差风险的列线图模型,为临床护理策略制定提供思路。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9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基本资料,出院8周后采用用药... 目的构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外用药偏差风险的列线图模型,为临床护理策略制定提供思路。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9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基本资料,出院8周后采用用药偏差评估工具调查患者用药偏差情况,根据结果分为无用药偏差组和用药偏差组。应用单因素和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出院后用药偏差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最终424例患者完成资料收集,应答率为96.36%(424/440)。424例患者用药偏差发生率为58.02%(246/424)。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固定照护者(OR=2.113,P=0.001)、合并慢病数量多(OR=1.773,P<0.001)、服药不依从(OR=2.443,P=0.003)、消极应对(OR=2.255,P<0.001)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外用药偏差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4个危险因素建立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H-L偏差度检验结果显示χ2=10.569,P=0.227,校正曲线均趋近于理想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70(95%置信区间:0.584~0.866)。结论无固定照护者、服药依从性差、消极应对、合并慢病数量多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用药偏差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精准度,能够为制定相应护理策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用药偏差 院外护理 列线图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血清GFAP、MIP-1α水平评估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的价值
6
作者 彭亚楠 华银玲 郝丹 《中国实用医刊》 2024年第22期23-25,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水平评估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抽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9例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作为观察组,另抽取63例脑梗死患者作为... 目的探讨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水平评估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抽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9例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作为观察组,另抽取63例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反应检测所有患者入院时的血清GFAP、MIP-1α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评估血清GFAP、MIP-1α水平对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GFAP、MIP-1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血清GFAP、MIP-1α评估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的曲线下面积(AUC)的95%CI分别为0.769(0.718~0.819)、0.801(0.756~0.847),两者联合预测的AUC(95%CI)为0.912(0.868~0.962);血清GFAP、MIP-1α的截点值是74.11 ng/L、30.17 pg/mL。结论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血清GFAP、MIP-1α水平均呈高表达,可作为评估脑梗死患者继发癫痫的生物学指标,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评估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癫痫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
原文传递
舒血宁注射液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分析
7
作者 查艳青 李浩 郝丹 《中国实用医刊》 2023年第22期120-122,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舒血宁注射液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21年6月至2022年9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舒血宁注射液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21年6月至2022年9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舒血宁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Barthel指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2.31%,48/52)高于对照组(77.59%,54/58),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cy和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SS-QOL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低切和高切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舒血宁注射液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降低血清Hcy和hs-CRP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急性 舒血宁注射液 替罗非班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