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剂量CT灌注联合影像组学评估非小细胞肺癌的纵隔淋巴转移 被引量:9
1
作者 孙国臣 王明甫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6-193,共8页
目的:探究基于低放射剂量CT灌注影像提取CT灌注参数以及影像组学参数联合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转移的效能。方法:纳入2017年3月-2020年5月经病理证实为纵隔淋巴转移的NSCLC患者以及非纵隔淋巴转移的NSCLC患者,所有患者于术... 目的:探究基于低放射剂量CT灌注影像提取CT灌注参数以及影像组学参数联合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转移的效能。方法:纳入2017年3月-2020年5月经病理证实为纵隔淋巴转移的NSCLC患者以及非纵隔淋巴转移的NSCLC患者,所有患者于术前行低剂量CT灌注扫描。术中系统性清扫患者N1及N2站淋巴结,并取肿瘤组织以及淋巴结分别做微血管密度免疫组化检验以及淋巴结病理检测。将所有患者按照分层随机的原则以7:3的比例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诊断医师基于CT灌注图像进行肿瘤感兴趣区域分割,并提取CT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血管通透性(PMB)以及396个影像组学参数。基于训练组人群的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后采用LASSO构建影像组学标签Radscore,联合Radscore以及CT灌注参数构建多元逻辑回归模型评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转移的可能性。结果:经过特征降维后,利用LASSO构建Radscore,选择惩罚系数log(λ)=0.867,共计7个影像组学。Radscore在训练组中和验证组中评估NSCLC纵隔淋巴细胞转移时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0.840 vs 0.841);训练组中纵隔转移和非纵隔转移患者的CT灌注参数:MTT以及BV具有统计学差异,且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的诊断效能高于随机诊断[(0.687 vs 0.698>0.500)(0.672 vs 0.698>0.500)]。联合Radscore以及CT灌注参数BV和MTT构建的联合模型Image model的诊断效能在训练组中高于Radscore、BV、MTT(P=0.378、0.014、0.010),在验证组中低于Radscore,高于BV、MTT(P=0.563、0.631、0.093)。Image model Hosmer-Lemeshow统计结果显示模型与实际观察情况无显著差异,可拟合(P>0.05)。结论:CT灌注参数与影像组学标签可用以评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是否转移,同时联合CT灌注参数与影像组学标签可构建联合模型评估纵隔淋巴是否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纵隔淋巴结转移 CT灌注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淋巴结病变在MSCT中的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何丽 王颖 王正营 《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第6期28-29,共2页
目的 探究颈部淋巴结病变在多层螺旋CT(MSCT)中的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CT室2021年1月至12月期间80例颈部淋巴结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理标准将其分为淋巴瘤组(33例)、淋巴结转移瘤组(47例),并选60例... 目的 探究颈部淋巴结病变在多层螺旋CT(MSCT)中的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CT室2021年1月至12月期间80例颈部淋巴结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理标准将其分为淋巴瘤组(33例)、淋巴结转移瘤组(47例),并选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均应用MSCT检查,比较其影像学特征及检出结果 差异性。结果 淋巴瘤组33例患者中,共检出49个病变淋巴结;淋巴结转移瘤组47例患者中,共检出61个病变淋巴结;血流量(BF)水平:淋巴瘤组>淋巴结转移瘤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坏死率:淋巴结转移瘤组>淋巴瘤组(50.82%vs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坏死病灶强化类型中,厚环状强化占比:淋巴结转移瘤组>淋巴瘤组(22.95%vs2.04%);不均匀强化占比:淋巴结转移瘤组<淋巴瘤组(8.20%vs2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薄环状强化、融合坏死占比:淋巴结转移组与淋巴瘤组相近(4.92%vs6.12%)、(3.28%vs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征象:(1)淋巴瘤:病灶多发性;病灶直径一般>1.5cm;坏死病灶相对较少;单发病灶多见颈淋巴结群融合呈块状;(2)淋巴结转移瘤:主要分布在颈静脉链周围,淋巴结主要表现为周围增厚强化,中心区域呈现低密度无强化坏死区。结论 颈部淋巴结病变会出现血流量增强变化,且与淋巴结转移瘤相比,淋巴瘤血流量水平升高,坏死病灶检出率下降,坏死病灶中以不均匀强化、不规则坏死病灶为主,淋巴结转移瘤以厚环状强化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淋巴结转移瘤 多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扫描体位设计在桡骨头骨折分型中的作用
3
作者 孙红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第21期36-36,共1页
目的对比分析100例桡骨头骨折患者的计算机摄影(CR)平片、CT冠状面和轴面体位扫描影像,设计确定桡骨头骨折的CT扫描常规体位。方法 100例桡骨头骨折患者,分别摄取桡骨头部位CR平片、冠状面和轴面CT扫描影像。按临床采用的Mason分型,... 目的对比分析100例桡骨头骨折患者的计算机摄影(CR)平片、CT冠状面和轴面体位扫描影像,设计确定桡骨头骨折的CT扫描常规体位。方法 100例桡骨头骨折患者,分别摄取桡骨头部位CR平片、冠状面和轴面CT扫描影像。按临床采用的Mason分型,对全部桡骨头骨折影像进行Ⅰ~Ⅳ分型。结果 100例桡骨头骨折患者CT扫描诊断阳性率为96%,CR平片诊断阳性率为78%,经CT冠状面体位、轴面体位设计扫描,确定分型者分别为94例(94%)、82例(82%)。结论 CT扫描体位设计对于桡骨头骨折分型意义明确。采用冠状面扫描体位可以满足常规临床影像诊断分型的需要,对于Ⅲ和Ⅳ型骨折应加扫轴面和进行三维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体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骨远端骨折CT扫描体位和成像方位的选择
4
作者 孙红伟 《中国伤残医学》 2015年第2期86-86,共1页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CT扫描体位和成像方位的选择及临床意义。方法:60例患者中,21例按体位1扫描,14例按体位2扫描,17例按体位3扫描,8例按体位4扫描。每个体位横断面扫描后,再进行矢状位和冠状位扫描,并根据检查时间长短、...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CT扫描体位和成像方位的选择及临床意义。方法:60例患者中,21例按体位1扫描,14例按体位2扫描,17例按体位3扫描,8例按体位4扫描。每个体位横断面扫描后,再进行矢状位和冠状位扫描,并根据检查时间长短、所接受辐射量及图像质量等,对每种投照体位进行评价。结果:体位1扫描图像伪影多而影响图像质量,且受照辐射大。体位4摆位难,检查时间长,图像伪影多而总体评价最差。体位3评价最好,体位的摆放难易度适中,患者容易接受,该种体位方式所摄取的图像伪影少,图像质量较高,完成检查时间相对较短,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低,易于进行多体位扫描而有助于病变的显示和分型。结论:选择合适的体位和成像方位有助于快速而有效完成检查,并准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横断位 冠状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体位
原文传递
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X线检查的临床效果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郭科研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0年第3期253-254,共2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X线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研究对象X线检查作临床诊断,并以多层螺旋CT(MSCT)为标准,比较所有患者采用X线检查后的诊断结果及检出...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X线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研究对象X线检查作临床诊断,并以多层螺旋CT(MSCT)为标准,比较所有患者采用X线检查后的诊断结果及检出率。结果 98例患者采用X线检查后,明确96例患者均为踝关节骨折,检出率为98%(96/98)。其中:18例内踝骨折,21例外踝骨折,15例距骨骨折,32例踝骨粉碎性骨折,10例合并跟骨骨折。2例关节囊肿胀合并周围软组织肿胀患者。X线检查与MS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X线对踝关节骨折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率,且可以准确辨别具体骨折类型及隐匿性损伤,应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袁玉新 孙国臣 魏冰 《中国实用医刊》 2023年第2期92-95,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肺动脉造影在肺动脉栓塞(P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经临床综合诊断为PE的106例患者,并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分为危重组(70例)与非危重组(36例)。所有患者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肺动脉造影在肺动脉栓塞(P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经临床综合诊断为PE的106例患者,并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分为危重组(70例)与非危重组(36例)。所有患者均有完整资料,均接受过MSCT肺动脉造影检查,总结PE影像学表现、MSCT肺动脉造影诊断结果,以及病情评估结果。结果完全闭塞型、中心型、偏心型PE之间存在影像学差异,其中完全闭塞型多表现为血管截断征,中心型多表现为轨道征,偏心型多表现为低密度充盈缺损。MSCT肺动脉造影可见管腔内栓子,累及动脉共计220处,其中左肺88处,右肺132处;完全闭塞65处,管腔内充盈缺损155处。危重组CT肺动脉栓塞指数、中央肺动脉受累比率均高于非危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肺动脉造影对PE有着不错的诊断价值,可清晰显示病变位置、累及范围与形态,还可了解病变的严重程度,提供更多可靠的依据,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栓塞 多层螺旋CT 肺动脉造影 影像学表现 诊断价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