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蛋白激酶D1促血管新生的体内外实验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杨雷 刘暖 +4 位作者 毛秉豫 徐国昌 叶松山 张培华 张瓅方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6-150,155,共6页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D1(PKD1)促血管新生的作用,为心肌梗死等缺血性疾病以PKD1为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体外培养、分离和鉴定内皮祖细胞(EPCs),观察PKD1及其特异性阻断剂CID755673对EPCs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KDR表达的...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D1(PKD1)促血管新生的作用,为心肌梗死等缺血性疾病以PKD1为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体外培养、分离和鉴定内皮祖细胞(EPCs),观察PKD1及其特异性阻断剂CID755673对EPCs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KDR表达的影响。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分析PKD1及CID755673干预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受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微血管和内皮细胞变化以及VEGF、KDR表达的影响。结果:EPCs体外细胞培养实验表明,PKD1可明显上调EPCs中VEGF和KDR的表达水平。大鼠心肌梗死动物实验结果表明,PKD1干预后的大鼠心肌组织排列较为有序,结构较为清晰,内皮细胞胞膜光滑、完整,周细胞可见,心肌组织中的VEGF和KDR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结论:PKD1有明显的促血管新生作用,该作用可能是通过VEGF介导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D1 心肌梗死 血管新生 内皮祖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激酶D1在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中的促血管新生作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暖 杨雷 +4 位作者 毛秉豫 徐国昌 叶松山 张培华 张瓅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59-1264,共6页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D1(PKD1)对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黏附、迁移、增殖、血管形成能力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 NOS)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分离和鉴定大鼠骨髓源性EPCs,观察PKD1及其特异性阻断剂CID755673对EPCs的黏附、迁...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D1(PKD1)对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黏附、迁移、增殖、血管形成能力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 NOS)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分离和鉴定大鼠骨髓源性EPCs,观察PKD1及其特异性阻断剂CID755673对EPCs的黏附、迁移、增殖、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以及对EPCs中e NOS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EPCs体外细胞培养实验表明,PKD1可明显促进EPCs的黏附、迁移和增殖,提升EPCs的血管形成能力,上调EPCs中e NOS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PKD1具有调控EPCs促血管新生的作用,其促血管新生的作用可能以一种依赖e NOS的方式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D1 内皮祖细胞 血管新生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迁移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提取物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PKD1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6
3
作者 杨雷 毛秉豫 +3 位作者 徐国昌 叶松山 卞华 曾小涛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35-539,共5页
目的探讨黄芪提取物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蛋白激酶D1(PKD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功构建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芪提取物3个不同剂量组,每组8只大鼠,另设假手术组8只。术后48 h,黄芪提取物组分别给予低、中、高10,2... 目的探讨黄芪提取物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蛋白激酶D1(PKD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功构建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芪提取物3个不同剂量组,每组8只大鼠,另设假手术组8只。术后48 h,黄芪提取物组分别给予低、中、高10,20,40 mg.(kg.d)-1灌胃;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20 ml.(kg.d)-1灌胃。8周后测定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应用HE染色分析左心室心肌细胞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Masson染色法检测左心室心肌胶原纤维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法和免疫印迹法分析左心室心肌组织PKD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表明,和模型组相比,假手术组、各治疗组心脏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内压曲线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均明显升高(P<0.05),左室舒张末压(LVEDP)均明显降低(P<0.05)。HE染色分析,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坏死严重,成纤维细胞增生明显,伴有炎症细胞浸润;黄芪提取物低、中剂量组大鼠心肌细胞淡染,界限欠清晰,部分细胞核肥大,伴有成纤维细胞增生和少量炎症细胞浸润;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细胞形态较清晰,成纤维细胞和炎症细胞少见。Masson染色表明,模型组大鼠心肌以胶原组织为主,各治疗组大鼠以红色心肌组织为主,间杂以胶原组织。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分析表明,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胞质中PKD1蛋白的表达明显;和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心肌细胞胞质中PKD1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但仍清晰可见。结论黄芪提取物可明显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异常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组织病变及胶原纤维构成比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心肌组织PKD1蛋白的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提取物 心肌梗死 胶原纤维 蛋白激酶D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提取物对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暖 毛秉豫 +4 位作者 杨雷 徐国昌 叶松山 张培华 张瓅芳 《天津医药》 CAS 2015年第10期1093-1096,I0001,共5页
目的探讨黄芪提取物对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黏附、迁移、活力、血管形成能力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 NOS)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分离和鉴定EPCs,设10-4、10-3、10-2g/L黄芪提取物组和对照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比较各组... 目的探讨黄芪提取物对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黏附、迁移、活力、血管形成能力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 NOS)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分离和鉴定EPCs,设10-4、10-3、10-2g/L黄芪提取物组和对照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比较各组EPCs黏附、迁移、血管形成能力的差异;MTT法检测EPCs的活力变化;RT-PCR法检测EPCs中e NOS m 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EPCs中e NOS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黄芪提取物组促EPCs黏附、迁移、血管形成能力均显著增强,且呈浓度依赖性(F值分别为15.256、13.633、97.549,均P<0.05);EPCs的活力显著增加,呈时间(F时间=9.755)和浓度依赖性(F组间=10.018);且EPCs中e NOS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呈浓度依赖性(F值分别为56.356、77.125,均P<0.05)。结论黄芪提取物具有调控EPCs促血管新生的作用,该作用可能与上调e NOS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骨髓祖代细胞 细胞黏附 细胞运动 内皮祖细胞 血管新生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提取物促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血管新生的作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暖 杨雷 +2 位作者 毛秉豫 徐国昌 叶松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90-1494,1499,共6页
目的:观察丹参提取物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血管新生的作用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经典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造模方法成功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将大鼠分为模型组以及丹参提取物低(10 mg·kg-1·d-1)、中(20 ... 目的:观察丹参提取物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血管新生的作用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经典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造模方法成功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将大鼠分为模型组以及丹参提取物低(10 mg·kg-1·d-1)、中(20 mg·kg-1·d-1)、高(40 mg·kg-1·d-1)剂量治疗组,另设假手术组大鼠为对照组,各组大鼠数量均为8只。丹参提取物各治疗组给予上述对应的各药物剂量灌胃给药,模型组及对照组大鼠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连续饲养4周后应用HE染色、Masson染色和电镜法观察大鼠左心室心肌组织和血管结构病理成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心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CD34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组织病理学分析表明,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形态较为紊乱,部分心肌细胞轮廓消失,坏死心肌组织呈现明显的纤维化,血管不完整,血管超微结构模糊或者消失;丹参提取物治疗之后,新生的血管数量明显增多,且超微结构分析表明,内皮细胞形态相对完整。心肌组织中VEGF及CD34蛋白表达结果证实,模型组较假手术组大鼠表达略有增加,但没有统计学差异;和模型组比较,丹参提取物各治疗组VEGF及CD34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1)。结论:丹参提取物可明显促进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的血管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心肌梗死 血管新生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养阴化浊通络方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卞华 吕芹 +2 位作者 胡久略 毛秉豫 叶松山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4432-4434,共3页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化浊通络方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转化生长因子(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对DN的作用机制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40只。造模组大鼠接受单侧肾切除手术2 w后,给予...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化浊通络方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转化生长因子(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对DN的作用机制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40只。造模组大鼠接受单侧肾切除手术2 w后,给予高糖高脂饮食4 w,再加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30 mg/kg)腹腔注射,造模组在DN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中药组给予益气养阴化浊通络方煎剂,西药组给予贝那普利,治疗8 w后处死大鼠。测定血糖、24 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及肌酐的变化,同时检测肾组织TGF-β1、p-Smad2/3、Smad7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血糖、24 h尿蛋白量、血尿素氮及肌酐均显著降低(P<0.01),TGF-β1、p-Smad2/3蛋白表达下调,Smad7蛋白表达增强(P<0.05,P<0.01)。结论在DN大鼠模型中,益气养阴化浊通络方能够改善肾功能,保护肾组织,调节TGF-β1/Smad信号通路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益气养阴化浊通络方 转化生长因子(TGF)-β1 SMAD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糊精-冠醚用作毛细管气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曾昭睿 刘敏 丁玉强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90-392,共3页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气相色谱固定相6-(1-苯并氮杂-15-冠-5)-2,3,6-O-全甲基-β-环糊精,并用于一些对映体与芳香族位置异构体的分离。结果表明,新型固定相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拆分能力,显示了环糊精与冠醚对化合...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气相色谱固定相6-(1-苯并氮杂-15-冠-5)-2,3,6-O-全甲基-β-环糊精,并用于一些对映体与芳香族位置异构体的分离。结果表明,新型固定相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拆分能力,显示了环糊精与冠醚对化合物分离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气相色谱 手性固定相 环糊精 冠醚 固定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慢性心衰辨证论治 被引量:27
8
作者 孟媛 毛秉豫 韦汉文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474-477,共4页
[目的]从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角度阐述慢性心力衰竭的辨证论治,使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辨证更加准确,治疗效果更加理想。[方法]以慢性心力衰竭病情进展的四个阶段为依托,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进行遣方用药,使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 [目的]从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角度阐述慢性心力衰竭的辨证论治,使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辨证更加准确,治疗效果更加理想。[方法]以慢性心力衰竭病情进展的四个阶段为依托,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进行遣方用药,使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在临床诊疗上有机结合。[结果]慢性心力衰竭的前心衰阶段和前临床心衰阶段,临床辨证多为心肺气虚、气阴两虚证;临床心衰阶段,辨证为气虚血瘀证、痰浊水饮内停证;难治性终末期心衰阶段,可辨证为心肾阳衰、水饮泛滥,脾肾阳衰、痰浊内生,甚或阴竭阳脱证。[结论]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产物,有助于中医临床诊疗。慢性心力衰竭西医辨病分期下对应的中医证型及其论治,使中医辨证论治更具针对性和准确性,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胸痹 西医辨病 中医辨证 阶段 诊疗模式 辨证论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甲基化2,3,6-三-(O-2’-羟丙基)β-环糊精固定液热力学性质和分离机理 被引量:4
9
作者 曾昭睿 刘敏 +2 位作者 丁玉强 李焰 张容颖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940-944,共5页
将合成的全甲基化2,3,6-三(O-2’-羟丙基)β-环糊精(PMHP-β-CD)固定液直接涂渍 在弹性石英毛细管柱内壁,14组对映异构体、6组芳香族位置异构体化合物等在该柱上得到 满意分离。通过测定以上化合物在该柱上... 将合成的全甲基化2,3,6-三(O-2’-羟丙基)β-环糊精(PMHP-β-CD)固定液直接涂渍 在弹性石英毛细管柱内壁,14组对映异构体、6组芳香族位置异构体化合物等在该柱上得到 满意分离。通过测定以上化合物在该柱上的热力学参数:焓、熵、自由能及焓变差、熵变差,探 讨了固定液对所测化合物的分子识别和色谱分离机理。结果表明,芳香族化合物的-△S值在 PMHP-β-CD柱上比 TB-β-CD高20~30 J/mol·K,构型效应明显,极性选择性也比后者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气相色谱 环糊精衍生物 固定相 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激酶D1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eNOS及Ang1表达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雷 毛秉豫 刘暖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67-471,共5页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D1(PKD1)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及促血管生成素1(Ang1)表达调控的影响.方法: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造模方法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术后存活达2d以上的心肌梗死大鼠随机被分为模型组、P...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D1(PKD1)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及促血管生成素1(Ang1)表达调控的影响.方法: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造模方法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术后存活达2d以上的心肌梗死大鼠随机被分为模型组、PKD1处理组与CID755673处理组,每组8只.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分析PKD1及其阻断剂CID755673对大鼠心肌组织中e NOS及Ang1 mRNA表达的影响,应用免疫组化法和免疫印迹法分析e NOS及Ang1的蛋白表达.结果:和心肌梗死模型组相比较,PKD1处理组大鼠心肌组织中e NOS及Ang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和PKD1处理组比较,CID755673处理组大鼠心肌组织中e NOS及Ang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接近于模型组水平.结论:PKD1显著上调大鼠心肌梗死后受损心肌组织中e NOS及Ang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D1 心肌梗死 一氧化氮合成酶 促血管生成素1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提取物对大鼠心肌梗塞后心肌组织PKD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雷 毛秉豫 +3 位作者 徐国昌 叶松山 卞华 曾小涛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067-2070,共4页
目的探讨丹参提取物对大鼠心肌梗塞后心肌组织PKD1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功构建大鼠心梗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丹参提取物3个不同剂量组,每组8只大鼠,另设假手术组8只。术后48 h,丹参提取物组分别给予低、中、高10,20,40 mg/(kg·d)... 目的探讨丹参提取物对大鼠心肌梗塞后心肌组织PKD1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功构建大鼠心梗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丹参提取物3个不同剂量组,每组8只大鼠,另设假手术组8只。术后48 h,丹参提取物组分别给予低、中、高10,20,40 mg/(kg·d)灌胃;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20 ml/(kg·d)灌胃。8周后应用HE染色分析左心室心肌细胞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Masson染色法检测左心室心肌胶原纤维变化;反转录PCR(RT-PCR)法测定蛋白激酶D1(PKD1)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法分析左心室心肌组织PKD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分析,模型大鼠心肌细胞出现大片坏死,成纤维细胞增生明显,伴明显炎性细胞浸润;丹参提取物低、中剂量组大鼠,心肌细胞淡染,轮廓较为模糊,部分细胞核肥大,排列较为杂乱,伴有老化的肉芽组织和少量炎症细胞浸润;丹参提取物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细胞形态较清晰,成纤维细胞增生明显减轻。Masson染色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心肌中大片的胶原组织取代了正常的心肌组织,丹参提取物各剂量组大鼠以红色心肌组织为主,间杂以胶原组织。RT-PCR结果表明,和模型组相比,丹参提取物各剂量组PKD1 mRN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组心肌组织胞浆中PKD1蛋白的表达十分丰富;和模型组相比,丹参提取物各剂量组心肌组织胞浆中PKD1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丹参提取物可能通过下调PKD1的表达而改善心肌梗塞后的心肌组织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提取物 心肌梗塞 蛋白激酶D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霉菌NG-715的抗真菌活性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袁敏 卞华 +2 位作者 李晶 张雪鹏 程琳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7-39,共3页
目的研究链霉菌NG-715的抗真菌活性及稳定性,建立其生物活性的检测方法。方法以链霉菌NG-715所产抗真菌组分为材料,测试其对啤酒酵母、桔青霉、黑曲霉、黑根霉的最低抑制浓度和最低杀灭浓度。以黑曲霉为指示菌,测其生物检测法和稳定性... 目的研究链霉菌NG-715的抗真菌活性及稳定性,建立其生物活性的检测方法。方法以链霉菌NG-715所产抗真菌组分为材料,测试其对啤酒酵母、桔青霉、黑曲霉、黑根霉的最低抑制浓度和最低杀灭浓度。以黑曲霉为指示菌,测其生物检测法和稳定性。结果链霉菌NG-715所产抗真菌组分对啤酒酵母、桔青霉、黑曲霉、黑根霉的最低抑制浓度和最低杀灭浓度分别为1.25、2.5、3.75、3.75μg/mL和2.5、10、17.5、17.5μg/mL。生物检测法求得抑菌圈直径(mm)-浓度(μg/mL)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26.963x-27.6,R2=0.9991。该抗真菌组分耐热和酸碱,对紫外线较敏感。结论本研究为下一步对该抗真菌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提供了有益的试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霉菌 抗真菌组分 最低抑制浓度 最低杀灭浓度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性色谱固定相——全甲基化2,3,6-三(O-2′-混旋羟丙基)-β-环糊精的立体选择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丁玉强 李焰 +1 位作者 曾昭睿 吴采樱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2-154,共3页
合成了一种新的手性色谱固定相——全甲基化2,3,6-三(O-2′-混旋羟丙基)-β-环糊精(PMRHP-β-CD),以静态法将其涂于0.25mm×16000mm弹性石英毛细管柱上,以醇、氨基酸、酯、卤代烃等手性化... 合成了一种新的手性色谱固定相——全甲基化2,3,6-三(O-2′-混旋羟丙基)-β-环糊精(PMRHP-β-CD),以静态法将其涂于0.25mm×16000mm弹性石英毛细管柱上,以醇、氨基酸、酯、卤代烃等手性化合物考察了新固定相对对映异构体的拆分能力。结果表明,新的固定相具有较高的立体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糊精衍生物 固定相 手性色谱固定相 G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链霉菌NG-715抗真菌组分的含量 被引量:3
14
作者 袁敏 罗建成 +2 位作者 侯俊然 李晶 陈志国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8-170,174,共3页
目的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链霉菌NG-715抗真菌组分的含量。方法以链霉菌NG-715抗真菌组分为指标性成分,在339 nm波长处进行含量测定。结果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链霉菌NG-715抗真菌组分浓度在8μg/mL^20μg/mL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目的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链霉菌NG-715抗真菌组分的含量。方法以链霉菌NG-715抗真菌组分为指标性成分,在339 nm波长处进行含量测定。结果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链霉菌NG-715抗真菌组分浓度在8μg/mL^20μg/mL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9.98%(n=6),RSD=0.11%。结论本法快速准确,重现性好,简便易行,可用于链霉菌NG-715抗真菌组分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霉菌NG-715 抗真菌组分 紫外分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生产黄酒原料中微量元素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卫国 赵永亮 高琦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9-20,共2页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首次测定了生产黄酒用曲及原料中的K、Na、Ca、Mg、Fe、Mn、Zn、Cu、P、Se等10种人体必需的宏量元素及微量元素,不仅为新型黄酒的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而且也为人们饮食中的配餐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黄酒 原料 酿酒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性骨病患者BMD与TRAP、D-Pyr/Cr、NTX/Cr、HOP/Cr的检测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吕俊杰 钟彩琴 +1 位作者 马长德 丁吉善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10期902-905,共4页
目的检测代谢性骨病患者跟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四种骨吸收标志物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y,TRAP)、脱氧吡啶酚(deoxy pyridinoline,D-Pyr)、Ⅰ型胶原N端肽(N-telope tide of typeⅠcol... 目的检测代谢性骨病患者跟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四种骨吸收标志物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y,TRAP)、脱氧吡啶酚(deoxy pyridinoline,D-Pyr)、Ⅰ型胶原N端肽(N-telope tide of typeⅠcollagen,NTX)、尿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OP)水平,探讨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定量超声法、酶联免疫法、氯氨T化学法测定82例代谢性骨病患者跟骨BMD T值、Z值以及血清TRAP、尿D-Pyr/Cr、尿NTX/Cr、尿HOP/Cr水平,多元回归分析其相关性,并以85例健康人群作对照组。结果代谢性骨病患者跟骨BMD T值、Z值、骨硬度指数下降(P<0.05),男女性T值与年龄负相关,与体质量正相关(P<0.05),而与身高、BMI相关关系不大;患病组血清TRAP、尿D-Pyr/Cr、尿NTX/Cr、尿HOP/Cr水平升高(P<0.05),男性BMD除Z值与TRAP外,T值、Z值均与TRAP、D-Pyr/Cr、NTX/Cr、HOP/Cr负相关(P<0.05),女性T值、Z值与D-Pyr/Cr、NTX/Cr负相关(P<0.05)。结论代谢性骨病患者跟骨BMD下降,骨吸收标志物TRAP、D-PYR、NTX、HOP水平升高,两者存在一定相关性,联合检测可较准确评估患者的骨量变化及病情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性骨病 骨密度 脱氧吡啶酚 I型胶原N端肽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尿羟脯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转移癌患者跟骨骨密度与骨形成标志物的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泊 朱冉 +3 位作者 王卿 刘荣志 袁海胜 马长德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3037-3040,共4页
目的探讨骨转移癌患者跟骨骨密度(BMD)与血清骨钙素(BGP)、骨性碱性磷酸酶(B-ALP)、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定量超声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法)、酶联免疫法(ELISA法)测定101例骨转移癌患者跟骨BMD以及血... 目的探讨骨转移癌患者跟骨骨密度(BMD)与血清骨钙素(BGP)、骨性碱性磷酸酶(B-ALP)、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定量超声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法)、酶联免疫法(ELISA法)测定101例骨转移癌患者跟骨BMD以及血清BGP、B-ALP、PINP水平,并以101例健康人群作对照组,然后按性别分组,分别进行性别内的患病组与对照组比较。结果骨转移癌患者跟骨BMD T值、Z值下降(P<0.05),与年龄呈负相关、与体质量呈正相关(P<0.05),女性患者Z值还与身高、BMI正相关(P<0.05);血清BGP、B-ALP、PINP水平升高(P<0.05),与BMD T值、Z值负相关(P<0.05)(女性患病组Z值与BGP无相关关系)。结论骨转移癌患者跟骨BMD下降,骨形成标志物BGP、B-ALP、PINP升高,两者存在一定相关性;跟骨BMD与骨形成标志物联合检测,可较好地评估患者局部及整体骨量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转移癌 骨密度 骨钙素 骨性碱性磷酸酶 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枝茯苓丸对自发性髙血压大鼠血流状态的影响及心肌纤维化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暖 毛秉豫 +2 位作者 杨雷 徐国昌 叶松山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11-115 117,117,共6页
目的:探讨桂枝茯苓丸对自发性髙血压(SHR)大鼠血流状态的影响及心肌纤维化的改善作用。方法:将28只12周龄的SH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桂枝茯苓丸低(10 mg·(kg·d)-1)、中(20 mg·(kg·d)-1)、高(40 mg·(kg·d)... 目的:探讨桂枝茯苓丸对自发性髙血压(SHR)大鼠血流状态的影响及心肌纤维化的改善作用。方法:将28只12周龄的SH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桂枝茯苓丸低(10 mg·(kg·d)-1)、中(20 mg·(kg·d)-1)、高(40 mg·(kg·d)-1)剂量治疗组,另设同源正常的京都大鼠(WKY)为对照组,各组大鼠数量均为7只。桂枝茯苓丸各治疗组给予上述对应的各药物剂量灌胃给药,模型组及对照组大鼠给予20 mg·(kg·d)-1的生理盐水灌胃,连续饲养12 w后检测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指标,ELISA检测试剂盒分析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 WF)、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应用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大鼠左心室心肌组织病理成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心肌组织中PKD1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和模型组相比,桂枝茯苓丸各治疗组大鼠心肌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明显,左室收缩期平均压(LVSP)、左心室内压力曲线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 max)、PAI-1和v WF活性均显著升高(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t-PA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组织病理成分变化分析表明和模型组相比,桂枝茯苓丸各治疗组大鼠心肌组织成纤维细胞构成比例显著下降(P<0.01),肥大细胞数量减少,细胞胞浆中PKD1蛋白的表达显著下调(P<0.01)。结论:桂枝茯苓丸可有效改善髙血压引发的血液高凝状态,抑制SHR大鼠的心肌纤维化,改善心室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茯苓丸 自发性髙血压 高凝状态 纤维化 蛋白激酶D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丹参配伍对大鼠骨髓源EPCs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孟媛 杨雷 毛秉豫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2435-2438,2465,共5页
目的:观察黄芪丹参配伍对体外培养大鼠骨髓源内皮祖细胞(EPCs)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配合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源EPCs,用MTT法、Transwell小室法、黏附能力实验和Matrigel胶法检测黄芪、丹参、当归等配伍对体外培... 目的:观察黄芪丹参配伍对体外培养大鼠骨髓源内皮祖细胞(EPCs)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配合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源EPCs,用MTT法、Transwell小室法、黏附能力实验和Matrigel胶法检测黄芪、丹参、当归等配伍对体外培养大鼠骨髓源EPCs增殖、迁移、黏附和形成管状结构功能的影响。结果:单味黄芪、丹参、当归以及黄芪丹参配伍、黄芪当归配伍均具有改善EPCs生物学功能的作用,其中以黄芪丹参配伍组改善EPCs功能的作用最显著,与黄芪组、丹参组、当归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黄芪丹参配伍较黄芪、丹参、当归单味中药能更好地提高EPCs的增殖、迁移、黏附和形成管状结构的能力,黄芪和丹参中的某些活性成分在提高EPCs生物学功能的过程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亦提示益气活血治法可能对改善EPCs的某些功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丹参配伍 大鼠骨髓源内皮祖细胞 益气活血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酒发酵过程中微量元素的转化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卫国 赵永亮 +1 位作者 丁明丽 高琦 《酿酒科技》 2001年第2期61-62,共2页
同种原料中不同微量元素在黄酒发酵中转化率不同 ,同样 ,同种微量元素在黄酒生产常用的4种原料中的转化率也不同 ,特点为 :①在粳米、小米和籼米中Zn的转化率最高 ,其次为Mg,转化率最低的为Cu和Se;②在糯米中元素Mg的转化率最高 ,其次为... 同种原料中不同微量元素在黄酒发酵中转化率不同 ,同样 ,同种微量元素在黄酒生产常用的4种原料中的转化率也不同 ,特点为 :①在粳米、小米和籼米中Zn的转化率最高 ,其次为Mg,转化率最低的为Cu和Se;②在糯米中元素Mg的转化率最高 ,其次为Zn,微量元素Se转化率最低 ,其次为Cu。(孙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 发酵 微量元素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