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卧龙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与模式 被引量:8
1
作者 张黎明 夏绪辉 +1 位作者 罗安民 王永跃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65-868,共4页
关键词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熊猫 生态旅游 经验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羚牛舔盐习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叶平 唐莉 +6 位作者 谭伟洪 杨凌瀚 程跃红 张静 唐浩 王鹏彦 唐卓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3-151,共9页
为深入理解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舔盐行为的活动模式,于2017年7月1日—2019年6月30日,基于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持续观察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羚牛的舔盐行为,分析了不同性别、年龄段个体舔盐行为的年、日活动节律和时间分... 为深入理解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舔盐行为的活动模式,于2017年7月1日—2019年6月30日,基于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持续观察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羚牛的舔盐行为,分析了不同性别、年龄段个体舔盐行为的年、日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舔盐与排尿行为的相互关系以及不同区域、月份盐井水的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1)四川羚牛偏好夜间舔盐,白天和夜晚在观察点的滞留时间分别占28.98%和71.02%;(2)四川羚牛舔食盐井水的高峰为5月,成年雌性有更高的累计出现只次;(3)舔盐行为的日活动节律呈U型,08∶00—13∶00为活动低谷,22∶00至次日06∶00为活动高峰;(4)四川羚牛进入盐井的第一次排尿间隔时间显著低于第二、三次排尿;(5)天然盐井水的Na含量较溪水高。本研究为相关保护区对四川羚牛的保护和其栖息地管理提供了基础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羚牛 天然盐井 远程视频监控系统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腹角雉占域模式及其季节性变化
3
作者 许兴如 郭艳 +4 位作者 陈黎 周天祥 杨华林 程跃红 王彬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5-395,共11页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是西南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受胁雉类,目前对该物种占域模式及其影响因子的季节性变化尚缺乏了解。本研究于2021年4月—2023年4月在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地森林(海拔1500~3000 m)内分层抽样49个1 km...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是西南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受胁雉类,目前对该物种占域模式及其影响因子的季节性变化尚缺乏了解。本研究于2021年4月—2023年4月在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地森林(海拔1500~3000 m)内分层抽样49个1 km×1 km的网格,共布设52台红外相机,累计监测29943个相机日,红腹角雉独立探测647次。占域模型结果显示:繁殖季(4—8月)红腹角雉占域率为0.71、探测率为0.33,倾向于选择阴坡,占域率随距最近公路距离、坡度、乔木平均胸径、草本盖度增加而降低,随海拔和天敌相对多度指数增加而升高;非繁殖季(9月至次年3月)红腹角雉的占域率为0.57、探测率为0.32,占域率随坡度、距最近公路距离和家畜相对多度指数增加而降低,随海拔、乔木平均胸径和灌木均高增加而升高。占域模式影响因子的季节性差异,表明红腹角雉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栖息地需求和面临的外部压力变化,建议保护区开展红腹角雉保护工作时考虑其资源需求和威胁来源的周期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腹角雉 占域模式 影响因子 捕食风险 人为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鹿在群落中的种间关联初步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李谦 钟义 +4 位作者 周厚熊 刘卓涛 王晓娟 施小刚 李兆元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4-322,共9页
利用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获红外相机数据,分析水鹿(Rusa unicolor)与其所生活的地栖动物群落中其他物种的生态学关系,旨在探讨水鹿的群落环境。结果显示:(1)水鹿与羚牛(Budorcas taxicolor)、林麝(Moschus ber... 利用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获红外相机数据,分析水鹿(Rusa unicolor)与其所生活的地栖动物群落中其他物种的生态学关系,旨在探讨水鹿的群落环境。结果显示:(1)水鹿与羚牛(Budorcas taxicolor)、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野猪(Sus scrofa)、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和豪猪(Hystrix brachyura)发生直接正关联。从关联物种数来看,水鹿是群落中积极物种之一,对维持群落稳定具有重要作用。(2)水鹿与多数物种的生态学关系是共享食物和生境类型。值得注意的是:水鹿与野猪、中华鬣羚、毛冠鹿存在偏利生态学关系,可能为这些物种的生存创造适宜生境。(3)随着虎(Panthera tigris)、豹(P.pardus)等大型捕食物种种群密度的下降或消失,以水鹿为代表的有蹄类在群落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中失去部分生态学功能,失去制约。随着时间推移,群落可能会走向崩溃。因此,如何恢复中大型食肉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将成为该群落继续生存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鹿 生物群落 生态学关系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热水河区域保护管理策略探讨
5
作者 程跃红 陈诚 +3 位作者 冯娟 乔麦菊 杨建 何明武 《农业与技术》 2016年第3期150-152,共3页
本文以香港特区支援四川灾后重建——川港卧龙保护区持续合作SC08项目(《利用红外相机对卧龙自然保护区热水河温泉附近高原野生动物行为监测研究》)为基础,结合红外相机监测,样线调查、社区问卷调查等手段对卧龙保护区热水河区域野生动... 本文以香港特区支援四川灾后重建——川港卧龙保护区持续合作SC08项目(《利用红外相机对卧龙自然保护区热水河温泉附近高原野生动物行为监测研究》)为基础,结合红外相机监测,样线调查、社区问卷调查等手段对卧龙保护区热水河区域野生动植物资源及保护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客观分析了热水河区域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保护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龙 热水河 保护 策略 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徒步旅游管理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被引量:3
6
作者 余小英 李文德 +1 位作者 杨凌瀚 明杰 《乡村科技》 2019年第17期56-57,共2页
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在简要说明该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概况下,分别从管理机制欠缺、旅游事故频发和管理方式传统等方面入手,探究当前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徒步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实际,... 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在简要说明该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概况下,分别从管理机制欠缺、旅游事故频发和管理方式传统等方面入手,探究当前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徒步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实际,尝试对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徒步旅游管理问题提出几点有效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徒步旅游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红外相机研究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尾虹雉的活动规律 被引量:18
7
作者 唐卓 杨建 +3 位作者 刘雪华 王鹏彦 李周园 LIU Cheng Simon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82-587,共6页
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是一种仅分布在中国西部山区的珍稀雉类。由于缺乏监测研究,目前关于绿尾虹雉行为与栖息地的一手资料较少。2013年11月—2016年3月,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带布设20台红外相机,总相机工作日7 056 d... 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是一种仅分布在中国西部山区的珍稀雉类。由于缺乏监测研究,目前关于绿尾虹雉行为与栖息地的一手资料较少。2013年11月—2016年3月,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带布设20台红外相机,总相机工作日7 056 d,拍摄记录约12万条。其中,绿尾虹雉有效探测106次,相对多度指数15.02。统计结果显示,绿尾虹雉年活动高峰是7月;日活动高峰是08∶00—10∶00和18∶00—20∶00,日活动节律存在季节和性别差异。绿尾虹雉活动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0~10℃,有集群和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目前在保护区生存状况较好。雄性绿尾虹雉的活动强度约为雌性的2倍。本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绿尾虹雉的生态习性,为进一步保护和研究绿尾虹雉提供了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尾虹雉 红外相机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活动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同域分布地栖动物群落内种间关联度 被引量:6
8
作者 杨虎 李君 +3 位作者 姜楠 施小刚 王鹏彦 李兆元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54-662,共9页
使用红外相机技术于2017年2月—2018年4月所获数据对卧龙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及其同域地栖动物进行空间关系分析,建立物种的空间关联网络,旨在探讨羚牛与其群落的关系现状。结果显示:①在研究区域发现的35种动物中,20种构成1个包... 使用红外相机技术于2017年2月—2018年4月所获数据对卧龙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及其同域地栖动物进行空间关系分析,建立物种的空间关联网络,旨在探讨羚牛与其群落的关系现状。结果显示:①在研究区域发现的35种动物中,20种构成1个包含羚牛、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等重要物种的空间网络。②海拔、地形、生境类型和植被覆盖度对羚牛分布没有限制作用,表明羚牛分布区可以在不同海拔上下移动。③网络中不存在制约羚牛种群增长的物种,表明群落结构存在缺损,可能是健康完整的群落在重大人为干扰后的结果:干扰前,羚牛高海拔种群受雪豹(Panthera uncia)捕食,低海拔受虎(P.tigris)捕食;干扰后,随着虎消失,种群向低海拔迁移,摆脱雪豹捕食,种群增长失去制约。④羚牛种群不受制约地增长,可能会威胁到其他物种的生存,最终导致群落崩溃。因此,建议就羚牛种群人为干预以及虎的再引入可行性进行深入细致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牛 地栖动物 种间关联性 空间网络分析 卧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雪豹(Panthera uncia)适宜栖息地预测 被引量:15
9
作者 乔麦菊 唐卓 +4 位作者 施小刚 程跃红 胡强 李文静 张和民 《四川林业科技》 2017年第6期1-4,16,共5页
2013年11月到2016年3月,在卧龙自然保护区27个位点布设了红外相机,其中10个位点成功拍摄到雪豹影像,基于MaxEnt模型预测雪豹在卧龙的适宜栖息地。结果显示:雪豹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345km2,占总面积的12%。其中,279km2(81%)位于核心区,49... 2013年11月到2016年3月,在卧龙自然保护区27个位点布设了红外相机,其中10个位点成功拍摄到雪豹影像,基于MaxEnt模型预测雪豹在卧龙的适宜栖息地。结果显示:雪豹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345km2,占总面积的12%。其中,279km2(81%)位于核心区,49km2位于缓冲区,17km2位于实验区。植被类型、年均温度和坡向是影响雪豹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雪豹主要选择年均温度为-8~0℃的阳坡,最偏好的植被类型为草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豹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适宜栖息地 MaxEn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食肉动物多样性及部分物种的食性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金森龙 瞿春茂 +6 位作者 施小刚 邹晓艳 刘俊 邵昕宁 姚蒙 何廷美 李晟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58-964,共7页
2018年3月—2019年1月,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片区和其他3个重要区域布设120个红外相机监测点对食肉动物(Carnivora)进行调查,以了解保护区内食肉动物的物种组成与垂直分布;依据粪便采样与DNA宏条形码分析,对粪便产生者及其食物种... 2018年3月—2019年1月,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片区和其他3个重要区域布设120个红外相机监测点对食肉动物(Carnivora)进行调查,以了解保护区内食肉动物的物种组成与垂直分布;依据粪便采样与DNA宏条形码分析,对粪便产生者及其食物种类进行鉴定,了解重要物种的食物组成和同域分布物种间的捕食关系。结果表明:在卧龙保护区共记录到13种食肉动物,其中分布海拔跨度最高的物种为猪獾(Arctonyx collaris),其次为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与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分布海拔跨度最小的物种为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其次为狼(Canis lupus)、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与香鼬(Mustela altaica)。从群落组成的角度来看,记录到的高山食肉动物8种,包括猪獾、石貂(Martes foina)、香鼬、黄鼬(Mustela sibirica)、雪豹(Panthera uncia)、豹猫、狼与赤狐(Vulpes vulpes);中低山食肉动物5种,包括小熊猫、大熊猫、黑熊(Ursus thibetanus)、花面狸(Paguma larvata)、黄喉貂;海拔3500 m为这2个动物群的大致分界线。在赤狐的粪便样品中共发现5个食物MOTU,主要来自鸡形目(Galliformes)、兔形目(Lagomorpha)和啮齿目(Rodentia);豹猫样品中共发现9个食物MOTU,分别属于兔形目、啮齿目、偶蹄目(Artiodactyla)、雀形目(Passeriformes)和鸡形目。初步弄清了卧龙保护区内野生食肉动物的组成、海拔分布,结果有助于保护区食肉动物的保护与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肉动物 红外相机 粪便DNA 非损伤性采样 卧龙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雪豹地栖动物群落初探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厚熊 姜楠 +5 位作者 李君 杨虎 吴艳蓉 王鹏彦 施小刚 李兆元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45-653,共9页
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采集到的红外相机数据,分析了地栖动物群落种间空间关联性、结构、维持机制,以及雪豹(Panthera uncia)在群落维持中的生态学作用,从而判断雪豹的生态价值。结果显示:①... 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采集到的红外相机数据,分析了地栖动物群落种间空间关联性、结构、维持机制,以及雪豹(Panthera uncia)在群落维持中的生态学作用,从而判断雪豹的生态价值。结果显示:①从有效红外照片中共鉴定出6目15科35种地栖动物。②通过phi系数检验,发现13种地栖动物与雪豹存在直接或间接空间关联,它们分别是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赤狐(Vulpes vulpes)、香鼬(Mustela altaica)、石貂(Martes foina)、猪獾(Arctonyx collaris)、岩羊(Pseudois nayaur)、藏鼠兔(Ochotona thibetana)、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雪鹑(Lerwa lerwa)、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和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这些物种构成的地栖动物群落,分布于3531—4430 m的高山灌丛、草甸、流石滩等生境中。③群落分析发现,赤狐、雪豹、岩羊以及喜马拉雅旱獭在群落维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雪豹与赤狐是群落中的重要次级消费者,在群落中相互补充,控制初级消费者种群数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雪豹的顶级捕食者角色——只有雪豹能对成体岩羊产生捕食。研究表明,目前卧龙保护区雪豹群落是一个健康的群落,拥有继续演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群落 种间关联 雪豹 卧龙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岩羊行为谱及PAE编码系统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盼 李玉杰 +2 位作者 张晋东 杨建 周材权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1-218,共8页
2015年1月—2016年6月,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方法对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岩羊Pseudois nayaur进行了行为谱研究。结合照片和视频建立了岩羊行为谱及PAE编码系统,分析了岩羊的9种姿势、68种动作、7种环境和61种行为,并总结出各种行为... 2015年1月—2016年6月,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方法对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岩羊Pseudois nayaur进行了行为谱研究。结合照片和视频建立了岩羊行为谱及PAE编码系统,分析了岩羊的9种姿势、68种动作、7种环境和61种行为,并总结出各种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相对发生频次。本研究为岩羊行为特征及其栖息地保护提供基础信息,也为其他高海拔珍稀野生动物开展行为谱研究奠定基础。将建立的行为谱与圈养或半圈养状态下的岩羊行为谱进行对比,有助于更深入理解分析动物行为的生物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行为谱 PAE编码系统 红外相机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鹿越冬食性 被引量:3
13
作者 管晓 何鸣 +3 位作者 李文静 唐卓 刘明冲 王鹏彦 《四川林业科技》 2020年第5期111-115,共5页
采用粪便显微图像分析法,对卧龙保护区水鹿的食性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分析。结果显示:水鹿有采食竹叶的习性,采食竹叶的量随季节变化。食物较丰富时多取食木本树叶和双子叶草本植物,取食利用竹叶比例相对较低。随着冬季来临,食物资源减少... 采用粪便显微图像分析法,对卧龙保护区水鹿的食性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分析。结果显示:水鹿有采食竹叶的习性,采食竹叶的量随季节变化。食物较丰富时多取食木本树叶和双子叶草本植物,取食利用竹叶比例相对较低。随着冬季来临,食物资源减少,水鹿会逐步增加对竹叶的依赖,特别是积雪较厚的二月,水鹿大量依赖竹叶为食,粪便中竹叶残渣的相对密度高达91.82%。水鹿的采食活动在冬季构成了与大熊猫的食物竞争关系,有效管理和控制水鹿密度是大熊猫栖息地保护需要考虑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堆 粪便分析 食性 水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的群落环境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卓涛 钟义 +4 位作者 王晓娟 李谦 周厚熊 施小刚 李兆元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14-622,共9页
利用2017—2018年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数据进行空间关联性分析,探讨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群落环境。结果发现:监测到的35个物种属于2个空间关联网络,其中,川金丝猴处于海拔较低、由20个物种构成的网络中。结合... 利用2017—2018年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数据进行空间关联性分析,探讨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群落环境。结果发现:监测到的35个物种属于2个空间关联网络,其中,川金丝猴处于海拔较低、由20个物种构成的网络中。结合文献,分析认为:(1)川金丝猴与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之间存在互利关系,这可能源于它们的活动对生境形成的改变有利于对方的活动。(2)现有生态学资料尚无法解释川金丝猴与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之间的互利关系,以及川金丝猴与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之间的偏利关系,二者有待进一步观察。(3)川金丝猴与小熊猫(Ailurus fulgens)之间的偏利关系可能是小熊猫活动改变的生境有利于川金丝猴生存。(4)川金丝猴与水鹿(Rusa unicolor)、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豪猪(Hystrix brachyura)间存在对称空间关联,它们存在资源竞争的同时具有适度的生态位分离。(5)川金丝猴不仅从群落中受益,还对群落维持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金丝猴 空间关联性 网络分析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为干扰对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栖鸟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卓涛 张玲 +4 位作者 周厚熊 李谦 王晓娟 施小刚 李兆元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97-906,共10页
利用2017年4月—2018年4月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数据进行空间关联性分析,探讨人为干扰对野生地栖鸟兽的影响。数据显示:保护区内有4种人为活动,包括村民进山,放牧家养黄牛、家养山羊和家养牦牛。村民和家养黄牛与低海拔网络(LAN... 利用2017年4月—2018年4月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数据进行空间关联性分析,探讨人为干扰对野生地栖鸟兽的影响。数据显示:保护区内有4种人为活动,包括村民进山,放牧家养黄牛、家养山羊和家养牦牛。村民和家养黄牛与低海拔网络(LAN)的野生地栖鸟兽,家养牦牛与高海拔网络(HAN)的野生地栖鸟兽产生了空间关联,家养山羊与野生地栖鸟兽没有空间关联。分析发现:(1)人为干扰对野生地栖鸟兽多样性有较大影响。(2)村民与野猪(Sus scrofa)、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存在资源竞争关系。(3)黄牛与野猪、红腹锦鸡、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竞争相同资源。(4)牦牛与赤狐(Vulpes vulpes)、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岩羊(Pseudois nayaur)、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存在食物和生境资源竞争关系。基于此,建议保护区管理部门严格限制村民进山和放牧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干扰 群落分析 种间关联 自然保护区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热水河温泉周边有蹄类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初报 被引量:4
16
作者 程跃红 张卫东 +2 位作者 彭晓辉 杨建 何明武 《农业与技术》 2016年第1期178-180,共3页
2015年4月~2015年9月,利用14台红外相机对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热水河温泉周边野生动物进行了连续监测;根据监测影像资料分析:温泉周边有岩羊、羚牛、水鹿、野猪4种有蹄类野生动物;相对丰富度指数分析表明:4种有蹄类野生动物在温泉周... 2015年4月~2015年9月,利用14台红外相机对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热水河温泉周边野生动物进行了连续监测;根据监测影像资料分析:温泉周边有岩羊、羚牛、水鹿、野猪4种有蹄类野生动物;相对丰富度指数分析表明:4种有蹄类野生动物在温泉周边总丰富度达到了89.93%,其中羚牛的相对丰富度是46.49%,岩羊42.69%,水鹿0.45%,野猪0.28%;建议后续研究应该从季节性活动规律差异、年活动格局以及这些动物是否对温泉存在依赖等方面入手,继续对温泉周边有蹄类野生动物进行监测,为该区域野生动物的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卧龙 温泉 有蹄类动物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利用方式的最优选择——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于博洋 李明川 +3 位作者 高岚 何廷美 倪兴怀 格桑格玛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0年第2期48-59,共12页
自然保护区最大的问题在于农户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冲突,而选择保护区林业资源利用的最优方式是缓解该冲突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卧龙保护区林业资源利用利益相关者的访谈,利用参与式情境的研究方法,进而总结出利益相关者选择的最优林业资... 自然保护区最大的问题在于农户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冲突,而选择保护区林业资源利用的最优方式是缓解该冲突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卧龙保护区林业资源利用利益相关者的访谈,利用参与式情境的研究方法,进而总结出利益相关者选择的最优林业资源利用方式,并系统阐述了引入行为偏好的多属性决策理论,通过该理论丰富了选择结果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林业资源利用最优方式表明,利益相关者更偏向于经济主导式的林业资源利用方式,即通过合理利用保护区林业资源、提供相关政府扶持政策、发展林业产业和带动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这四个方面,作为当地农户林业资源利用未来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并由此提供了相应的建议与改进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林业资源利用 参与式情境 多属性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植物调查 被引量:5
18
作者 程跃红 乔麦菊 +6 位作者 唐莉 金国名 高光玖 唐卓 刘明冲 杨建 何明武 《四川林业科技》 2015年第3期125-132,共8页
调查发现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外来植物224种,隶属86科173属,约占卧龙已知高等植物总数的10%;经筛选有外来入侵植物16种,涉及11科16属,其中菊科5种,豆科2种,禾本科1种,旋花科1种,苋科1种,柳叶菜科1种,桑科1种,茄科1种,紫茉莉科1种,紫... 调查发现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外来植物224种,隶属86科173属,约占卧龙已知高等植物总数的10%;经筛选有外来入侵植物16种,涉及11科16属,其中菊科5种,豆科2种,禾本科1种,旋花科1种,苋科1种,柳叶菜科1种,桑科1种,茄科1种,紫茉莉科1种,紫草科1种,久雨花科1种;调查分析表明菊科的牛膝菊、小白酒草,豆科的白车轴草,紫草科的聚合草,禾本科的黑麦草已在调查区域广泛分布,并产生一定的危害,应引起高度重视;同时结合保护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防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龙 外来植物 调查 防控 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畜牧业发展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明冲 苟世兴 +2 位作者 王敏 谭伟洪 李文静 《林业调查规划》 2021年第5期36-39,共4页
依据卧龙特区统计资料和大熊猫等野生动物调查统计报告,结合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畜牧业发展实际,针对畜牧业发展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境内放养的马、牛、羊数量持续增长,而圈养的猪数量持续下降。养殖户数... 依据卧龙特区统计资料和大熊猫等野生动物调查统计报告,结合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畜牧业发展实际,针对畜牧业发展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境内放养的马、牛、羊数量持续增长,而圈养的猪数量持续下降。养殖户数量减少而放牧总头数持续增加,且呈现增长势头。由于放养牲畜与野生动物竞争生存空间,牧民为保护放养牲畜而采伐薪柴扩充草场并建设铁丝围栏等,导致保护区部分野生动物生存空间有所缩减,数量有所下降,其生态平衡和食物链受到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栖息地 野生动物 畜牧业 放养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种群结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管晓 瞿桂英 +2 位作者 唐卓 刘明冲 王鹏彦 《四川林业科技》 2021年第2期33-39,共7页
远程红外视频监控技术的引入,为深入了解羚牛种群的种群结构提供了新的手段。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对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羚牛种群进行了连续监测。通过视频在线和回放的形式,以15 min为间隔的固定时间抽样法,在9968次有效观察中,... 远程红外视频监控技术的引入,为深入了解羚牛种群的种群结构提供了新的手段。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对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羚牛种群进行了连续监测。通过视频在线和回放的形式,以15 min为间隔的固定时间抽样法,在9968次有效观察中,记录羚牛45188只次。雌雄性比为1.64∶1,雌性成年与亚成体、幼体的构成比例为1:0.39∶0.48,表明牛群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不同季节雌雄羚牛共同出现的比率关系,表明在繁殖季节成年雌雄个体间有大量的时间共同出现,非繁殖季节成年雌雄间处于相对分离状态。本文作者倾向于认为: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是以雌性成年个体为主导地位的,有亲缘关系的亚成体和幼年个体构成的家群为基本单元,在繁殖季节由于繁殖配种的需要,多个家群聚集在一起,并与雄性个体会合形成30~50只个体的聚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牛 种群结构 远程视频监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