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下腹膜外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可行性研究(附3例报道) 被引量:7
1
作者 潘晓玉 林华 +3 位作者 王雅楠 赵亚薇 程娇影 孙霭萍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膜外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 3例患者采用腹腔镜下经腹膜外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第1例患者36岁,诊断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Ⅰa期。第2例患者54岁,诊断宫颈中分化鳞癌Ⅱa期。第3例患者3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膜外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 3例患者采用腹腔镜下经腹膜外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第1例患者36岁,诊断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Ⅰa期。第2例患者54岁,诊断宫颈中分化鳞癌Ⅱa期。第3例患者31岁,诊断中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Ⅰb期。手术采用水囊加CO2充气扩张法建立腹膜外间隙,分离切断圆韧带和子宫动脉。按由上到下,从外到内的原则,依次清扫双侧髂总、髂外、腹股沟、髂内及闭孔淋巴结。结果第1例术中穿透腹膜,行腹腔镜下腹膜内盆腔淋巴结清扫。后2例腹腔镜下腹膜外盆腔淋巴结清扫成功。手术时间分别为72和50min,出血量分别为200和100mL,清除盆腔淋巴结分别为31和14枚,均为阴性淋巴结。1例术后并发淋巴囊肿,经充分引流后淋巴囊肿消失。术后随访12~17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腹腔镜下腹膜外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是可行的。为清除更多的淋巴结和避免淋巴囊肿等并发症的发生,需要进一步提高手术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清扫术 腹膜外 腹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莪术油对人乳头状瘤病毒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0
2
作者 张小燕 丁晓萍 +3 位作者 叶梅 徐海燕 卞美璐 陈庆云 《武警医学》 CAS 2014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探讨莪术油对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16亚型的抑制作用。方法以不同浓度的含莪术油培养液体外培养宫颈癌细胞系SiHa、CaSki和宫颈永生化细胞H8,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活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流... 目的探讨莪术油对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16亚型的抑制作用。方法以不同浓度的含莪术油培养液体外培养宫颈癌细胞系SiHa、CaSki和宫颈永生化细胞H8,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活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莪术油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亚型E6E7的表达。结果不同浓度的莪术油可以抑制细胞的增殖;莪术油作用于SiHa细胞,G1期细胞减少(P<0.05),G2、S期细胞增加(P<0.01),细胞阻滞于G2、S期。莪术油作用于CaSki、H8细胞,G1期细胞减少(P<0.01),S期细胞增加(P<0.01),使细胞阻滞于S期。加药组SiHa、CaSki和H8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1,P<0.05);三种细胞HPV16E6E7基因片段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莪术油在体外抑制宫颈癌细胞系SiHa、CaSki和宫颈永生化细胞H8增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HPV16E6E7表达而抑制细胞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莪术油 人乳头状瘤病毒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默 Piwil2表达对子宫颈癌细胞增殖和衰老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张红丽 冯定庆 +4 位作者 凌斌 尤青叶 李兵 伍娇娇 赵婷婷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9-593,共5页
目的采用shRNA沉默Piwil2基因的表达,探讨其对宫颈癌细胞株增殖和衰老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转染技术和嘌呤霉素筛选,建立稳转Sh-piwil2宫颈癌细胞株,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Western blo... 目的采用shRNA沉默Piwil2基因的表达,探讨其对宫颈癌细胞株增殖和衰老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转染技术和嘌呤霉素筛选,建立稳转Sh-piwil2宫颈癌细胞株,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Western blot法验证沉默效果。采用细胞增殖实验、集落形成实验、细胞周期和细胞衰老等实验观察沉默Piwil2表达对宫颈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建立稳定转染Sh-piwil2宫颈癌细胞株,与对照组相比,沉默Piwil2表达后细胞的增殖和集落形成能力均显著降低(P<0.05);细胞G0/G1期比例增加、S期比例明显下降(P<0.05),同时沉默Piwil2后细胞衰老数量明显增多(P<0.05)。结论沉默Piwil2基因可发挥抗宫颈癌作用,推测Piwil2基因可作为宫颈癌临床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SHRNA Piwil2 细胞增殖 细胞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V感染年龄与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 被引量:15
4
作者 程娇影 卞美璐 +2 位作者 马莉 刘军 陈颖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1年第2期119-121,共3页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患者年龄分布与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关系。方法 2008年7月至2009年4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同时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LCT)和HPV检测行宫颈癌筛查的妇女948例,对LCT≥ASC-US和/或HR-HPV阳性的36...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患者年龄分布与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关系。方法 2008年7月至2009年4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同时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LCT)和HPV检测行宫颈癌筛查的妇女948例,对LCT≥ASC-US和/或HR-HPV阳性的367例患者进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结果 <50岁年龄组妇女的HR-HPV感染率(34.27%)与≥50岁年龄组妇女(18.98%)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0岁、30~49岁和≥50岁3个年龄组HR-HPV阳性者中,≥CIN2患者的例数分别为18例(39.13%)、81例(43.78%)和17例(32.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个年龄段感染HR-HPV的妇女发生≥CIN2的机会无明显差异,均应加强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治疗腹壁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9
5
作者 孙霭萍 李京宏 辛育龄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2424-2427,共4页
目的:观察电化学治疗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切口内异症患者分为两组:①治疗组:电化学治疗10例,其中腹壁切口内异症9例,会阴切口内异症1例;②对照组:手术切除10例,均为腹壁切口内异位症。术后随访5~1... 目的:观察电化学治疗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切口内异症患者分为两组:①治疗组:电化学治疗10例,其中腹壁切口内异症9例,会阴切口内异症1例;②对照组:手术切除10例,均为腹壁切口内异位症。术后随访5~12个月。③将1例手术切除后标本行实验性电化学治疗。结果:①全部病例术后月经期疼痛基本消失,5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例和3例症状复发;电化疗组10例术后病灶平均缩小(80.16±20.88)%;手术组病灶去除,但新增切口疤痕50~70 mm,平均47 mm,局部皮下缺损性凹陷持续存在;比较两组年龄、术前病灶体积,手术时间、手术前后VA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术后住院天数治疗组比对照组少(P=0.000 0),住院费用治疗组比对照组低(P=0.002 6)。②离体标本电化学实验治疗显示:电化学治疗后子宫内膜细胞和组织结构完全受损,变成组织碎片,完全失去原有结构和形态。结论:电化学治疗切口内异症是一种疗效确切,操作简单的新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外形美观、治疗费用低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切口 子宫内膜异位症 电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间充质细胞的神经生物学特性及其治疗帕金森模型小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蔡哲 周忠蜀 +11 位作者 向青 胡景伟 潘琳 张岚 舒峻 徐波 梁妍 左萍萍 贺春 徐杨 高艳 崔晓慧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4期318-321,I0002,F0003,共6页
目的评价人羊膜组织来源间充质细胞(hAMCs)的神经生物学特性及其脑移植对帕金森病(PD)小鼠的治疗观察。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通过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多巴胺能神经元和神经发生相关标记物Vimentin、STRO-1、nestin、CD133、... 目的评价人羊膜组织来源间充质细胞(hAMCs)的神经生物学特性及其脑移植对帕金森病(PD)小鼠的治疗观察。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通过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多巴胺能神经元和神经发生相关标记物Vimentin、STRO-1、nestin、CD133、β-tubulin、TH、DAT、Ngn2和mash-1抗体,鉴定在hAMCs中的表达;RT-PCR检测神经干细胞标记物Vimentin及nestin mRNA在hAMCs的表达。C57BL/6小鼠MPTP(i.p.)建立PD模型,将hAMCs移植到右侧纹状体内。通过自发运动和转杆实验以及抗人线粒体和TH抗体在脑纹状体免疫组织化学形态学,评价hAMCs对PD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经神经细胞培养基诱导培养后的hAMCs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多巴胺能神经元和上述所有与神经发生相关的特异性标记物。hAMCs移植后的PD小鼠自发运动次数增加(P<0.05),转杆时间延长(P<0.05)。结论hAMCs经体外诱导培养后具有神经细胞特性,移植到PD模型小鼠纹状体内能够改善MPTP所致的运动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间充质细胞 脑移植 帕金森病 多巴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培养人羊膜间充质细胞的神经生物学特点 被引量:5
7
作者 胡景伟 蔡哲 +10 位作者 周忠蜀 张岚 舒峻 潘琳 黄小杰 徐波 向青 贺春 徐杨 高艳 崔晓慧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70-1073,1086,I0002,共6页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人羊膜间充质细胞(hAMCs)的神经生物学特征。方法:应用MTS分析法、BrdU掺人法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免疫荧光染色.探讨体外培养hAMCs的增殖活性。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AMCs中间充质细胞标记(STRO-1、Vimentin)...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人羊膜间充质细胞(hAMCs)的神经生物学特征。方法:应用MTS分析法、BrdU掺人法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免疫荧光染色.探讨体外培养hAMCs的增殖活性。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AMCs中间充质细胞标记(STRO-1、Vimentin)、神经干细胞标记蛋白(Nestin、PSA-NCAM)、神经细胞标记蛋白(β-tubulin-Ⅲ、TH)和神经分化相关蛋白(math-1、mash-1)的表达。结果:MTS分析法显示hAMCs在接种后第6-8天增殖速度最快,第8-24天活细胞数基本保持稳定;BrdU和PCNA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体外培养hAMCs中具有大量BrdU和PCNA阳性细胞存在;体外培养的hAMCs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标记物STRO-1和Vimentin,也表达神经干细胞标记物Nestin和PSA-NCAM,同时还可见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β-tubulin-Ⅲ和TH,以及神经元分化相关蛋白math-1和mash-1的表达;体外培养hAMCs中存在有TH/BrdU和β-tubulin-Ⅲ/BrdU双阳性细胞。结论:体外培养的hAMCs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神经元的特异性标记蛋白,同时具有增殖活性:hAMCs表达神经元分化相关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间充质细胞 神经细胞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宫颈人乳头瘤病毒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程娇影 卞美璐 +2 位作者 马莉 陈颖 刘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5-347,共3页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已被证明是宫颈癌的直接病因,Woodman等研究发现其归因危险性达到90%以上。有研究证明,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肿瘤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真实世界大数据ⅠA1(LVSI+)~ⅠB1期子宫颈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长期肿瘤学结局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陈春林 王莉 +12 位作者 范辉健 段慧 凌斌 徐燕 马奔 王中海 朱前勇 王晓红 林忠 朱斌 宾晓农 郎景和 刘萍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37-645,共9页
目的比较真实世界研究条件下中国ⅠA1(LVSI+)~ⅠB1期子宫颈癌患者腹腔镜与开腹手术长期肿瘤学结局。方法基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大数据库,纳入ⅠA1(LVSI+)~ⅠB1期子宫颈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病例,在真实世界及1∶1倾向性评分匹配(PSM)... 目的比较真实世界研究条件下中国ⅠA1(LVSI+)~ⅠB1期子宫颈癌患者腹腔镜与开腹手术长期肿瘤学结局。方法基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大数据库,纳入ⅠA1(LVSI+)~ⅠB1期子宫颈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病例,在真实世界及1∶1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条件下比较两种手术途径的5年总体生存率(OS)及无病生存率(DFS)。结果(1)从数据库中纳入2009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的全部ⅠA1(LVSI+)~ⅠB1期子宫颈癌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病例8490例,其中腹腔镜组3247例,开腹组5243例。匹配前两组5年OS无差异,但腹腔镜组5年DFS低于开腹组(88.3%vs.90.5%,P=0.008),Cox多因素分析提示腹腔镜手术是患者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危险比)=1.329,95%CI 1.129~1.564,P=0.001]。经1∶1 PSM匹配后两组各纳入3077例,两组5年OS无差异,腹腔镜组5年DFS低于开腹组(87.9%vs.90.6%,P=0.015),Cox多因素分析提示腹腔镜手术是患者复发/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HR=1.277,95%CI 1.062~1.535,P=0.009)。(2)进一步纳入术式为QM-B型或QM-C型子宫切除术的病例,共7952例(腹腔镜组3115例,开腹组4837例)。匹配前两组5年OS无差异,但腹腔镜组5年DFS低于开腹组(87.9%vs.90.3%,P=0.013),Cox多因素分析提示腹腔镜手术是患者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26,95%CI 1.123~1.567,P=0.001)。1∶1 PSM匹配后两组各纳入2957例,两组5年OS无差异,但腹腔镜组5年DFS低于开腹组(88.4%vs.90.7%,P=0.033),Cox多因素分析提示腹腔镜手术是患者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67,95%CI 1.048~1.532,P=0.015)。结论在真实世界研究下,经多层次分析显示,对于中国ⅠA1(LVSI+)~ⅠB1期子宫颈癌患者,腹腔镜手术5年无病生存率低于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与更高的复发/死亡风险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腹腔镜手术 开腹手术 肿瘤学结局 真实世界研究
原文传递
实时荧光PCR检测高危型HPV的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程娇影 卞美璐 +2 位作者 马莉 陈颖 刘军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3-114,共2页
目的评价杂交捕获二代(HC-Ⅱ)和实时荧光PCR(real-time PCR)两种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方法的一致性;探讨两法筛查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为实时荧光PCR试剂盒的应用提供临床资料。方法对877名就诊的妇女用HC-Ⅱ和real... 目的评价杂交捕获二代(HC-Ⅱ)和实时荧光PCR(real-time PCR)两种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方法的一致性;探讨两法筛查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为实时荧光PCR试剂盒的应用提供临床资料。方法对877名就诊的妇女用HC-Ⅱ和real-time PCR两种方法检测HPV,并进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LCT),其中任一结果异常者再进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877名妇女中有804名两种HPV检测法结果一致,总符合率达91.7%,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792。在对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检测中,HC-Ⅱ和real-time PCR的敏感性分别为96.7%和94.6%,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5%和99.2%。结论real-time PCR与HC-Ⅱ检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可用于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实时荧光PCR 杂交捕获Ⅱ代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预防子宫颈癌 被引量:1
11
作者 卞美璐 《中老年保健》 2012年第5期8-9,共2页
子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生殖道恶性肿瘤的第一位。研究证明,子宫颈癌是一种感染性疾病,也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自从德国学者豪森教授(200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在1970年发现人乳头瘤病毒(HP... 子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生殖道恶性肿瘤的第一位。研究证明,子宫颈癌是一种感染性疾病,也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自从德国学者豪森教授(200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在1970年发现人乳头瘤病毒(HPV)引发子宫颈癌.至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癌 女性恶性肿瘤 生殖道恶性肿瘤 诺贝尔奖获得者 感染性疾病 预防 人乳头瘤病毒 发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预防子宫颈癌
12
作者 卞美璐 《健康促进》 2013年第4期8-9,共2页
子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生殖道恶性肿瘤的第一位。研究证明,子宫颈癌是一种感染性疾病,也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自从德国学者豪森教授(200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在1970年发现人乳头瘤病毒(HP... 子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生殖道恶性肿瘤的第一位。研究证明,子宫颈癌是一种感染性疾病,也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自从德国学者豪森教授(200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在1970年发现人乳头瘤病毒(HPV)引发子宫颈癌,对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癌 女性恶性肿瘤 生殖道恶性肿瘤 诺贝尔奖获得者 感染性疾病 预防 人乳头瘤病毒 发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漫谈妇科微创手术治疗恶性肿瘤
13
作者 凌斌 《妇产与遗传(电子版)》 2013年第1期9-11,共3页
手术是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既然手术就难免创伤,因此而产生的皮肉之苦,生死之虞,皆为病家必需面对的残酷现实,千百年来医者虽然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或被誉为妙手回春,实则始终也无法避免手术所造成的伤害,徒有虚名耳。
关键词 妇科恶性肿瘤 手术治疗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甲酸受体β2在宫颈癌靶向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红丽 冯定庆 凌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2506-2508,共3页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癌症之一。手术治疗是早期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对于常伴有复发或转移的晚期宫颈癌,手术常不能根治,而且晚期宫颈癌对化疗或放疗具有抵抗性.通常预后不良。
关键词 早期宫颈癌 维甲酸受体β2 靶向治疗 晚期宫颈癌 女性生殖系统 手术治疗 治疗方法 预后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戊酸钠联合全反式维甲酸促进子宫颈癌细胞衰老的发生
15
作者 尤青叶 冯定庆 +4 位作者 凌斌 张红丽 李兵 伍娇娇 赵婷婷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5-139,共5页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VPA)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子宫颈癌细胞衰老作用,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VPA组、ATRA组、VPA+ATRA组,采用3 mmol/L VPA、1μmol/L ATRA单独或联合作用于人子宫颈癌He La及Si Ha细胞,对照组仅加...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VPA)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子宫颈癌细胞衰老作用,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VPA组、ATRA组、VPA+ATRA组,采用3 mmol/L VPA、1μmol/L ATRA单独或联合作用于人子宫颈癌He La及Si Ha细胞,对照组仅加溶媒;采用Cell Titer96AQueous法检测细胞增殖;β-半乳糖苷酶化学染色法检测细胞衰老;Q-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衰老相关基因P16、P63、h TERT的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VPA对He La及Si Ha细胞均有生长抑制作用,与ATRA联合抑制效果明显优于单独用药(P<0.05);β-半乳糖苷酶染色显示,VPA+ATRA组衰老细胞比例显著增加,与对照组及VPA组、ATR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PCR和Western blot法结果显示,VPA单独和联合ATRA可上调P16、P63的表达,降低h TERT的表达,且联合用药优于单独用药及对照组(P<0.05)。结论 VPA联合ATRA可抑制子宫颈癌细胞增殖,上调P16和P63的表达,下调h TERT的表达,可能是其诱导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癌 丙戊酸 维甲酸 细胞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相关宫颈细胞形态学特点及其临床处理 被引量:6
16
作者 马莉 卞美璐 +3 位作者 刘军 王秀红 庞春红 陈颖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妊娠相关宫颈细胞形态学特点及其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0年1月间,在中日友好医院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妊娠期(含早、中、晚期妊娠)及产后42d妇女5152例的宫颈液基细胞学(LCT)涂片,采用Bethesda分类系统(... 目的探讨妊娠相关宫颈细胞形态学特点及其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0年1月间,在中日友好医院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妊娠期(含早、中、晚期妊娠)及产后42d妇女5152例的宫颈液基细胞学(LCT)涂片,采用Bethesda分类系统(TBS)进行诊断,对诊断为上皮细胞异常者均随访至产后3个月,观察其变化。对诊断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和鳞状细胞癌(SCC)者孕期进行阴道镜下活检,对不典型腺细胞(AGC)者产后6周进行宫颈管活检;并与活检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妊娠相关细胞学改变:5152例中检出舟状细胞3215例(62.40%),蜕膜细胞783例(15.20%),反应性腺细胞369例(7.16%),滋养叶细胞55例(1.07%)。(2)LCT结果:5152例中未见异常者4125例(80.07%);感染性病变542例(10.52%);上皮细胞异常485例(9.41%),其中不典型鳞状细胞(ASC)291例(5.65%),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153例(2.97%),HSIL33例(0.64%),SCC1例(0.02%),AGC7例(0.14%)。(3)组织病理学结果:对HSIL和SCC妇女行阴道镜检查及活检,病理结果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28例,腺鳞癌1例。对AGC妇女行宫颈管活检,病理结果均为阴性。细胞学与组织病理学结果的总符合率为71%(29/41)。(4)随访:485例上皮细胞异常者均随诊至产后3个月。HSIL、SCC、AGC临床处理后LCT随访均无异常;ASC和LSIL未活检,LCT随访病变消退者占72.3%(321/444)。结论妊娠期和产后妇女宫颈细胞学特点是以舟状细胞为主,部分改变极易与恶性病变相混淆,应仔细甄别,避免过度诊断或误诊。应密切随诊异常涂片,适当放宽阴道镜活检的指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活组织检查 阴道涂片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腺鳞状
原文传递
杂交捕获二代与核酸扩增荧光检测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6
17
作者 程娇影 卞美璐 +2 位作者 马莉 刘军 陈颖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65-367,共3页
目的探讨核酸扩增荧光检测(real-timePCR)方法在筛查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09年4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妇产科就诊的948例妇女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测、杂交捕获二代(HCⅡ)和real-timePCR两种高危型人乳头瘤病... 目的探讨核酸扩增荧光检测(real-timePCR)方法在筛查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09年4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妇产科就诊的948例妇女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测、杂交捕获二代(HCⅡ)和real-timePCR两种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对其中液基细胞学(LCT)、HCⅡ和real-timePCR3种检测任一或一个以上结果异常者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948例妇女中有870例妇女两种HPV检测结果一致,总体符合率达91.77%,一致性检验Kappa值=0.789;两者之间具有极好的一致性。在对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检测中LCT、HCⅡ和real-timePCR的敏感性分别为90.98%、95.08%和94.26%,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37%、99.10%和98.97%。结论 real-timePCR与HCⅡ检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可用于临床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筛查;联合LCT和高危型HPV检测可明显提高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肿瘤 核酸杂交 阴道涂片
原文传递
新型口服避孕药屈螺酮炔雌醇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观察 被引量:50
18
作者 范光升 卞美璐 +9 位作者 程利南 曹晓明 黄紫蓉 韩字研 经小平 李坚 武淑英 熊承良 熊正爱 岳天孚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8-44,共7页
目的观察屈螺酮炔雌醇片(商品名:优思明)用于健康育龄期妇女的避孕效果、出血模式、副作用及避孕以外的其他作用。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对768例要求避孕的健康育龄期妇女,以3: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屈螺酮组(服用屈螺酮... 目的观察屈螺酮炔雌醇片(商品名:优思明)用于健康育龄期妇女的避孕效果、出血模式、副作用及避孕以外的其他作用。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对768例要求避孕的健康育龄期妇女,以3: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屈螺酮组(服用屈螺酮炔雌醇片,573例)和去氧孕烯组(服用去氧孕烯一炔雌醇,195例),均服药13个周期,在服药后的第4、7、10和13个周期进行随访,观察身高、体重、月经情况等。在服药前和服药后第7、13个周期完成月经不适问卷(MDQ)。结果屈螺酮组的方法失败率(Pearl指数)为0.208/百妇女年,优于去氧孕烯组的0.601/百妇女年。两组受试者的出血模式相似,发生出血和(或)点滴出血、仅有点滴出血的天数、次数及每次出血最长时间在各个参考时相基本相似。第7个周期与服药前比较,两组受试者用药后在经期水潴留和食欲增加方面的MDQ量表评分变化、月经间期水潴留和身心健康感方面的MDQ量表评分变化,屈螺酮组(分别为-0.297、-0.057、0.033、0.150分)较去氧孕烯组(分别为-0.108、0.023、0.231、-0.023分)改善明显,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皮肤异常方面,第13个周期月经前期时,屈螺酮组的改善率(18.0%,89/494)较去氧孕烯组(11.3%,19/168)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房疼痛或触痛方面,在第7个周期经期时,屈螺酮组改善率(12.6%,62/494)较去氧孕烯组(5.4%,9/168)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螺酮组妇女的体重呈下降趋势,去氧孕烯组反之;在第13个周期随访时,两组体重的变化(与服药前比较)分别为-0.28、0.57k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屈螺酮炔雌醇片和去氧孕烯-炔雌醇均具有良好的避孕效果,出血模式相似,而在体重变化、经前期症状改善等方面,屈螺酮炔雌醇片优于去氧孕烯-炔雌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避孕药 口服 复合 雄甾烯类 脱氧孕烯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阴道斜隔综合征分型和诊治 被引量:23
19
作者 卞美璐 马莉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67-769,共3页
探讨阴道斜隔综合征(OVSS)的病因、分型、诊断和治疗。OVSS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增加了诊治的难度。年轻、盆腔包块、原发痛经、伴有一侧肾缺如者,应高度怀疑OVSS。切除斜隔引流积液是基本治疗方法。术前正确诊断是关键。
关键词 阴道斜隔综合征 痛经 肾缺如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在宫颈分布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贺桂芳 李华军 +1 位作者 卞美璐 林华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08-1411,共4页
目的:寻找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在宫颈的分布特征。方法:通过对575例CIN行宫颈锥切术后的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宫颈按最常见的点、发病最重的点、每个象限和象限的组合进行研究,寻找CIN在宫颈各部位的分布特征以及年龄组... 目的:寻找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在宫颈的分布特征。方法:通过对575例CIN行宫颈锥切术后的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宫颈按最常见的点、发病最重的点、每个象限和象限的组合进行研究,寻找CIN在宫颈各部位的分布特征以及年龄组、HPV感染的分布特点并比较其差异。结果:575例中CIN1为146例,≥CINⅡ为429例。CIN主要分布在30~39岁年龄段,与其他年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病变的发病率伴随HPV阳性率高达92.72%,两者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P<0.01)。在146例CINI和429例≥CINII两组病变中,均是12点出现的频次最高,分别为43.84%和37.06%;2点最低,分别为33.57%和2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病变中,CINI组病变最重点以8点出现频次最高(12.33%),≥CINII组病变最重点以7点频次最高(11.42%),两组均是2点最低分别为2.74%和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2、3、4象限发病率与第1象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146例CINI和429例≥CINII两组病变中,宫颈后唇分布分别为58.22%和54.55%,均比前唇41.78%和45.45%多见(P<0.01),宫颈右侧分别为54.79%和56.18%均比左侧45.21%和43.82%多见(P<0.05)。结论:要加强30~39岁年龄段和HPV阳性CIN患者的管理。CIN患者临床活检时,从病变某点分布上要重视对12、8和7点的取材,从病变象限分布上要重视宫颈后唇和右侧的取材,以提高CIN的活检率和临床诊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宫颈锥切术 活检 分布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