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7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骨为证:破译中华民族的开天辟地——访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王传超教授
1
作者 徐杰舜(问) 王传超(答) 《百色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25-30,共6页
文章是对厦门大学分子人类学研究的王传超教授专访,介绍了王传超教授复旦大学毕业之后进入美国哈佛医学院和德国马普所进行古DNA的研究经历以及分子人类学的发展概况。王传超教授团队所开展的分子人类学研究是通过对更多的考古墓葬和遗... 文章是对厦门大学分子人类学研究的王传超教授专访,介绍了王传超教授复旦大学毕业之后进入美国哈佛医学院和德国马普所进行古DNA的研究经历以及分子人类学的发展概况。王传超教授团队所开展的分子人类学研究是通过对更多的考古墓葬和遗址的古代样本取样提取DNA,建立起一条时间轴线来研究古今人群关系,尤其对丰富和完善东亚人群历史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人类学 古人类DNA 东亚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远古来信看人类的起源与发展——访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传超
2
作者 祝叶华 王传超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33-34,共2页
王传超,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物考古、分子人类学和群体遗传学等。人类的起源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为世界古人类学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近年来,田园洞、崇左、道县、许昌等... 王传超,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物考古、分子人类学和群体遗传学等。人类的起源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为世界古人类学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近年来,田园洞、崇左、道县、许昌等人类化石的发现及其相关研究进展,使得国际古人类学界对中国古人类起源与演化的关注不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人类学 古人类学 人类化石 人类的起源 厦门大学 群体遗传学 科学研究 生物考古
原文传递
从“文学人类学”到“旅游人类学”——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访谈 被引量:1
3
作者 彭兆荣 邹赞 张玉霞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共7页
彭兆荣教授结合自己在西南民族地区的生活经历,回顾了由外国文学到古希腊文化酒神精神与文学仪式的研究转向,这种转向主要缘于西方知识考古学思潮的影响,尝试通过西方文化的知识考古以探究文学中所谓诗学的源头。访谈还涉及以下重要论题... 彭兆荣教授结合自己在西南民族地区的生活经历,回顾了由外国文学到古希腊文化酒神精神与文学仪式的研究转向,这种转向主要缘于西方知识考古学思潮的影响,尝试通过西方文化的知识考古以探究文学中所谓诗学的源头。访谈还涉及以下重要论题:首先,如何正确认识中国语境下比较文学与文学人类学的特定关联;其次,文学人类学的跨学科交叉视角对于当下文学批评的现实意义;再次,如何认识民族志的"真实性",如何重估"大传统"与"小传统";最后,彭教授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从民族仪式、家园意识与民族认同角度评价了旅游人类学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涉及的国家政治认同与民族文化认同间的关联,并大力倡导建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人类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牧文化的人类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10
4
作者 彭兆荣 李春霞 葛荣玲 《民族学刊》 2010年第1期45-54,163-164,共12页
随着游牧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日渐缩小,以及我国草原牧区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游牧文化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为了给学者提供一份有参考价值的研究"图景",作者对国内外近30年有关游牧地区和游牧文化的人类学研究进行... 随着游牧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日渐缩小,以及我国草原牧区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游牧文化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为了给学者提供一份有参考价值的研究"图景",作者对国内外近30年有关游牧地区和游牧文化的人类学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并对我们今天该有怎样的游牧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文化 游牧人类学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人类学关于衰老和老年问题研究述评 被引量:4
5
作者 杨晋涛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0-77,共8页
西方人类学界关注有关衰老和老年的文化问题,是对现实世界的学科回应,构成了跨学科的老年问题研究。其特点具体表现为:通过跨文化比较进行理论反思和建构;关注不同文化有关衰老和老年定义的意义和象征领域;在方法论上具有实践论的特色... 西方人类学界关注有关衰老和老年的文化问题,是对现实世界的学科回应,构成了跨学科的老年问题研究。其特点具体表现为:通过跨文化比较进行理论反思和建构;关注不同文化有关衰老和老年定义的意义和象征领域;在方法论上具有实践论的特色等。此类研究对中国研究相关的问题有着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 衰老 比较 意义 实践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人类学研究及其理论的发展 被引量:4
6
作者 董建辉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6-19,26,共5页
通过介绍半个多世纪以来政治人类学对传统政治制度和现代政治制度的研究,对政治人类学进行学科界定,并从理论和现实意义两个层面说明中国需要开展政治人类学研究。
关键词 政治人类学 政治制度 政治过程 研究对象 社会发展 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人类学研究》发刊词 被引量:2
7
作者 叶舒宪 徐新建 彭兆荣 《百色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15-16,共2页
文学人类学,就是文学和人类学结缘后的新生事物。文学人类学作为新学科,是在中国比较文学界的开放和宽容氛围里孕育而出的。走向文学与人类学相互打通的大方向。那么四十年后,我们为这个新兴交叉学科的成长壮大而欣喜,更需要在新的起点... 文学人类学,就是文学和人类学结缘后的新生事物。文学人类学作为新学科,是在中国比较文学界的开放和宽容氛围里孕育而出的。走向文学与人类学相互打通的大方向。那么四十年后,我们为这个新兴交叉学科的成长壮大而欣喜,更需要在新的起点上盘点家底,承前启后,重新出发。让《文学人类学研究》的面世,成为这个学术团队再出发的"集结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人类学 文学人类学研究 发刊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学的田野——读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温春香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09年第8期145-148,共4页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史研究在西方学科模式影响下渐渐发展起来。伴随着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民族史研究成为近代学术研究的一个主要任务,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识别时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也因此笼罩上了一层政治色彩...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史研究在西方学科模式影响下渐渐发展起来。伴随着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民族史研究成为近代学术研究的一个主要任务,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识别时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也因此笼罩上了一层政治色彩,并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裹足不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人类学 王明珂 历史学 新中国成立 民族史研究 羌族 川西 3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学与艺术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彭兆荣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8-97,共10页
人类学与原始艺术的缘分是天然的,这由学科性质所决定。然而,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段和不同的文明背景,决定了"艺术"无论在"名"或"类"上都差异甚殊;而人类学对艺术的研究是在"原始主义"的语境中切... 人类学与原始艺术的缘分是天然的,这由学科性质所决定。然而,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段和不同的文明背景,决定了"艺术"无论在"名"或"类"上都差异甚殊;而人类学对艺术的研究是在"原始主义"的语境中切入,而"原始"从一开始就面临着由欧洲中心的"话语"所制定的无法开解的"结",这也促使人类学家进行各种反思性的实验。在今天可能出现最大的误区就是"艺术"与"技术"的分离与区隔,然而,在人类学家眼里,二者是一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原始艺术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学民族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五人谈
10
作者 周大鸣 彭兆荣 林敏霞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1-57,共7页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换为普及教育、素质教育。适应这种变化,人类学民族学硕士研究的工作应该强化。在增加数量的同时,不降低质量。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广西民族学院等单位的...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换为普及教育、素质教育。适应这种变化,人类学民族学硕士研究的工作应该强化。在增加数量的同时,不降低质量。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广西民族学院等单位的做法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民族学 硕士研究生 人才培养 素质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学人类学专题: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研究
11
作者 彭兆荣 《百色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23-23,共1页
主持人语:从2018年开始,我们将借《百色学院学报》这一学术阵地,以“乡土中国”(费孝通语)为名,连续对我国的传统村落、村寨进行专题和个案研究。这也是人类学、民族学擅长之处。我们选择一些村落和村寨进行前期调研,以“解剖麻雀”的... 主持人语:从2018年开始,我们将借《百色学院学报》这一学术阵地,以“乡土中国”(费孝通语)为名,连续对我国的传统村落、村寨进行专题和个案研究。这也是人类学、民族学擅长之处。我们选择一些村落和村寨进行前期调研,以“解剖麻雀”的方式逐一进行分析,一期一村。希望我们的认识和认知,即——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华文明的基因在乡土之中——能够引起学者的共鸣,并达成一定程度上的共识:我们今天的保护村落这一家园遗产,与保护大熊猫等生物多样性一样,都在进行“留住我们的根”的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文化遗产 人类学 民族学 专题 生物多样性 乡土中国 前期调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中国 建设中国——人类学本土化五人谈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冶 徐新建 +2 位作者 彭兆荣 纳日碧力戈 郭净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4期23-39,49,共18页
研究中国建设中国——人类学本土化五人谈●徐冶徐新建彭兆荣纳日碧力戈郭净/著编者按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于1997年1月初分别在北京和昆明两地举办,本刊于1997年第二期刊登了周星和王铭铭撰写的《发扬文化自觉,... 研究中国建设中国——人类学本土化五人谈●徐冶徐新建彭兆荣纳日碧力戈郭净/著编者按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于1997年1月初分别在北京和昆明两地举办,本刊于1997年第二期刊登了周星和王铭铭撰写的《发扬文化自觉,坚持田野研究——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家 “本土化” 人类学本土化 文化认同 中国人类学 少数民族 “国际化” 社会变迁 东南亚华人 社会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人类学的研究主题
13
作者 平锋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2期1-2,共2页
一直以来,学术界普遍存在着一种误解,即如同其他学科一样,人类学对全球化的研究是近些年才兴起的。然而事实上,作为一门伴随全球殖民主义而兴起的学科,人类学自从诞生以来,就一直以全球化为其研究主题。为此,本文特地对该观点进行了澄清。
关键词 全球化 人类学 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份·参与·书写——家乡人类学研究的三个困惑 被引量:2
14
作者 毛伟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2-57,共6页
以"异文化"研究为圭皋的人类学研究者在从事对家乡的研究时往往遭遇质疑,其核心焦点在于研究者成为"他者"的可能性、参与程度的多少对于研究进程的影响以及民族志文本书写时所代表的"主体性"。针对这些... 以"异文化"研究为圭皋的人类学研究者在从事对家乡的研究时往往遭遇质疑,其核心焦点在于研究者成为"他者"的可能性、参与程度的多少对于研究进程的影响以及民族志文本书写时所代表的"主体性"。针对这些质疑和困惑,笔者结合自己的田野经历进行阐述,试图加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乡人类学 他者 自我 身份 参与 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份 参与 书写——家乡人类学研究的三个困惑 被引量:2
15
作者 毛伟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9-83,共5页
以"异文化"研究为圭皋的人类学研究者在从事对家乡的研究时往往遭遇质疑,其核心焦点在于研究者成为"他者"的可能性、参与程度的多少对于研究进程的影响以及民族志文本书写时所代表的"主体性"。作者的调... 以"异文化"研究为圭皋的人类学研究者在从事对家乡的研究时往往遭遇质疑,其核心焦点在于研究者成为"他者"的可能性、参与程度的多少对于研究进程的影响以及民族志文本书写时所代表的"主体性"。作者的调查经验表明,从事家乡人类学研究的学者可以做到在研究中既重回"自我"又能达到对家乡的客位认知,还要根据不同时空背景下的田野改变自己的身份才能将调查顺利进行下去,但其不管用任何身份书写,始终受到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乡人类学 他者 自我 参与 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化世界里人类学家与传播学家的际会:文化多样性与媒体人类学 被引量:21
16
作者 李春霞 彭兆荣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19,共7页
媒介世界(media world),媒介化世界(mediation world)或者媒介塑造的世界(mediastatued world)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大众传媒日渐普及,成为人类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如今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有很大部分源自或经由大众传媒。这样的状况在全球化的... 媒介世界(media world),媒介化世界(mediation world)或者媒介塑造的世界(mediastatued world)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大众传媒日渐普及,成为人类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如今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有很大部分源自或经由大众传媒。这样的状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一种更为明确地方式提醒学者,人类学和传播学必须联手面对、解释"地球村",或者"媒介世界",更为重要的是保护和维持我们文化的多样性,这正是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学家和传播学者必须共同面对的研究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多样性 传媒 媒体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人类学三人谈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杰 彭兆荣 +1 位作者 覃德清 苏东晓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5-22,共8页
审美人类学是美学中的人类学旨趣同中外人类学历史上审美习俗研究资料与理论积累相互交汇的逻辑结果 ,注重理论思辨的美学研究与强调田野调查的人类学研究的相互补充和相互阐发 ,激发出一些意蕴深厚的新的学科生长点。社会现实当中的文... 审美人类学是美学中的人类学旨趣同中外人类学历史上审美习俗研究资料与理论积累相互交汇的逻辑结果 ,注重理论思辨的美学研究与强调田野调查的人类学研究的相互补充和相互阐发 ,激发出一些意蕴深厚的新的学科生长点。社会现实当中的文化建设、旅游开发和文化语境包含着许多可供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广阔学术空间。审美人类学的深化发展对于美学和人类学的学科建设 ,都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人类学 文化语境 文化符号 审美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文化” 被引量:34
18
作者 彭兆荣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0-27,共8页
旅游人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是许多应用学科中的“后进者”。但是 ,旅游人类学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不仅成为该分支最具学科性的核心价值 ,也成了其他学科乃至决策部门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对旅游人类学研究视野中“旅游文化”以... 旅游人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是许多应用学科中的“后进者”。但是 ,旅游人类学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不仅成为该分支最具学科性的核心价值 ,也成了其他学科乃至决策部门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对旅游人类学研究视野中“旅游文化”以及相关的问题作一些评述和分析 ,借此提出一些问题以期引起学界的注意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人类学 旅游文化 移动性 范式 民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学写作”的多重含义——三种“转向”与四个议题 被引量:9
19
作者 叶舒宪 彭兆荣 徐新建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40-41,共2页
人类学是在20世纪成长起来的新兴学科。 20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创作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无不深受人类学的影响。同时,20世纪的人类学表述范式也经历了从"科学"到"文学"的转向。梳理这两方面的重要转向及其相互关联,是把握新世纪思... 人类学是在20世纪成长起来的新兴学科。 20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创作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无不深受人类学的影响。同时,20世纪的人类学表述范式也经历了从"科学"到"文学"的转向。梳理这两方面的重要转向及其相互关联,是把握新世纪思想变革和学术创新的极好契机.也是本次会议的主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写作” 若从字面上理解 具有双重含义——兼指文艺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事求是:文化人类学的追求——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十一 被引量:4
20
作者 徐杰舜 石奕龙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1-57,共7页
人类学首要的目标是反映社会事实 ,多做田野调查能使我们的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更贴近社会事实。以对中国南方的宗族组织为例 ,田野作业的成果显示 ,宗族组织的等级结构应该是 :家庭、家族、房支、宗族四个层次 ;宗族组织的功能首先是协... 人类学首要的目标是反映社会事实 ,多做田野调查能使我们的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更贴近社会事实。以对中国南方的宗族组织为例 ,田野作业的成果显示 ,宗族组织的等级结构应该是 :家庭、家族、房支、宗族四个层次 ;宗族组织的功能首先是协作功能 ,其次才是政治功能 ;2 0世纪 50年代以后 ,宗族组织实际上一直存在着 ,改革开放后它则从隐性转向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人类学 社会事实 宗教组织 实事求是 结构层次 协作功能 历史事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