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
作者 邵寒娟 陈亮 林涛 《生命科学》 CSCD 2004年第1期27-30,共4页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从属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KGF基因表达受多种细胞因子调控。KGF与受体KGFR特异性的结合发挥其多种生物学功能:参与组织、器官的发育;参与皮肤、胃、肠、肾、膀胱、肺等上皮的损伤修复;减少放、化疗所带来的...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从属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KGF基因表达受多种细胞因子调控。KGF与受体KGFR特异性的结合发挥其多种生物学功能:参与组织、器官的发育;参与皮肤、胃、肠、肾、膀胱、肺等上皮的损伤修复;减少放、化疗所带来的副作用,具有损伤防护功能;KGF与肿瘤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生物学功能 表达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对甜菊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影响(简报) 被引量:1
2
作者 熊玲媛 徐金森 +1 位作者 洪付祥 陈睦传 《实验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1-154,共4页
钙离子不仅是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一种大量元素,而且起了偶联细胞外刺激与胞内反应第二信使的作用,是多种受体激动后信息传递过程的中心环节。近年的研究表明:高温、干旱、触摸、低渗、低温、风、机械刺激、病原菌感染等多种环境胁迫均... 钙离子不仅是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一种大量元素,而且起了偶联细胞外刺激与胞内反应第二信使的作用,是多种受体激动后信息传递过程的中心环节。近年的研究表明:高温、干旱、触摸、低渗、低温、风、机械刺激、病原菌感染等多种环境胁迫均能引起胞质Ca^(2+)水平的改变。这种变化被认为是植物细胞感受环境胁迫的原初反应之一,它通过启动基因表达和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调节细胞对环境改变的适应反应。胞质Ca^(2+)水平的改变有两种来源:胞外Ca^(2+)跨膜内流和胞内钙库如内质网中的Ca^(2+)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甜菊 细胞内游离Ca^2+浓度 胞质Ca^2+ LSCM 肌醇磷脂调节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检测CD11b在PTCA手术前后的临床应用
3
作者 刘莉莉 张忠英 +1 位作者 陈亮 陆程翔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6-429,共4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造影(CA)手术前及术后中性粒细胞(PMN)和单核细胞CD11b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6例CHD患者,其中41例行PTCA手术、25例行CA手术,23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造影(CA)手术前及术后中性粒细胞(PMN)和单核细胞CD11b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6例CHD患者,其中41例行PTCA手术、25例行CA手术,23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健康体检者及CHD患者PTCA和CA手术前3d、手术当天、术后30min、术后1d、术后3d外周血PMN和单核细胞表面CD11b的表达。结果CHD患者外周血PMN和单核细胞CD11b平均荧光强度(MFI)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TCA手术后PMN和单核细胞CD11bMFI明显升高,与手术前3d和手术当天CD11b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核细胞CD11bMFI在手术后1d较手术后30min高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施行CA前后CHD患者外周血PMN和单核细胞CD11b的表达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PMN和单核细胞表面CD11b含量评价选择平均荧光强度比选择百分率更能反映CD11b的变化。CHD患者PTCA术后确有炎症反应发生,CD11b表达可作为PTCA后炎症反应发生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流式细胞术 巨噬 细胞1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内生真菌抗肿瘤活性菌株的筛选 被引量:44
4
作者 李桂玲 王建锋 +2 位作者 黄耀坚 郑忠辉 苏文金 《菌物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87-391,共5页
从三尖杉、南方红豆杉及香榧中分离到172株植物内生真菌,利用抗肿瘤体外细胞毒筛选模型(MTT法)对其进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25株内生真菌(占总分离菌株的14.5%)对KB(人口腔上皮癌)或HL-60(人白血病)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三尖... 从三尖杉、南方红豆杉及香榧中分离到172株植物内生真菌,利用抗肿瘤体外细胞毒筛选模型(MTT法)对其进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25株内生真菌(占总分离菌株的14.5%)对KB(人口腔上皮癌)或HL-60(人白血病)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三尖杉、南方红豆杉及香榧内生真菌的抗肿瘤活性菌株占各供测菌株的3.3%, 19.6%和8.6%。其中7个菌株的细胞毒ID50为1,000以上,占总供测菌株的4.1%。抗肿瘤活性菌株主要分布在拟青霉属及头孢霉属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内生真菌 筛选 抗肿瘤活性 三尖杉 南方红豆杉 香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丁基锡对文蛤鳃的抗氧化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被引量:22
5
作者 黄周英 王重刚 +2 位作者 左正宏 赵扬 陈奕欣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408-1413,共6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质量浓度分别为高、中、低(0·1,1,10ng·L-1(以Sn计))3组的三丁基锡(TBT)暴露2、8、20d以及恢复7d和20d后对文蛤鳃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质量浓度分别为高、中、低(0·1,1,10ng·L-1(以Sn计))3组的三丁基锡(TBT)暴露2、8、20d以及恢复7d和20d后对文蛤鳃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除了高浓度TBT(10ng·L-1)暴露在早期(2d)对GSH含量、GST和CAT活性产生抑制之外,TBT暴露对GSH含量、GST和CAT活性的作用主要为诱导效应.在暴露8d后,MDA的含量表现出显著的诱导.恢复7d后除了高浓度组对MDA还有影响外,其它各指标均恢复到与对照组相当的水平.结果表明,环境水平的TBT暴露对文蛤产生明显的氧化胁迫,抗氧化防御系统可以作为海洋环境有机锡污染监测的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丁基锡 文蛤 还原型谷胱甘肽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过氧化氢酶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β-胶原降解产物及骨钙素联合检测评价骨转换的意义 被引量:18
6
作者 刘莉莉 张忠英 +4 位作者 陈亮 陈健 林永志 王叶 陈岩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8-270,共3页
目的:分析中老年人骨密度与血清β-胶原降解产物、骨钙素的关系,以及其在骨质疏松症中评价骨转换的价值。方法:①选择来自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老年科2003-06/2005-06门诊健康体检者238例,年龄50~86岁。正常组99例,女69例,男30例,骨质... 目的:分析中老年人骨密度与血清β-胶原降解产物、骨钙素的关系,以及其在骨质疏松症中评价骨转换的价值。方法:①选择来自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老年科2003-06/2005-06门诊健康体检者238例,年龄50~86岁。正常组99例,女69例,男30例,骨质疏松症组139例,女94例,男45例,两组均以每10岁为1个年龄组。②采集受试者空腹时肘静脉血,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析血清β-胶原降解产物、骨钙素的含量,同时用LUNAR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髋骨骨密度。观察两组股骨头、大转子、Ward三角区骨密度,β-胶原降解产物和骨钙素浓度变化。结果:纳入238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健康人血清中的β-胶原降解产物与年龄呈正相关(r=0.7629,P<0.05),骨钙素水平与年龄呈负相关(r=-0.9897,P<0.05),二者都与性别无关(P>0.05)。②骨质疏松症各年龄组的β-胶原降解产物水平高于正常组(P<0.01),骨钙素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③50岁以上骨质疏松症患者股骨颈、大转子、Ward三角区骨密度较正常组显著下降(P<0.01)。④骨质疏松症患者各部位骨密度与β-胶原降解产物和骨钙素浓度无相关性。⑤β-胶原降解产物骨钙素分别取截断值时,诊断敏感性为69.6%,21.5%,特异性为70.0%,78.3%,阳性似然比为2.32,0.99,阴性似然比为0.434,1.002,假阳性率为30.0%,21.6%,假阴性率为30.3%,78.4%,阳性预测值为75.3%,56.6%,阴性预测值为63.6%,43.1%。联合检测两指标,诊断的敏感性达77.2%。结论:联合检测血清β-胶原降解产物、骨钙素、骨密度能全面合理评价骨转换,在中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早期筛查及诊断,预防危险性骨损伤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Ⅰ型/血液 骨钙素 骨密度滑质疏松 化学发光测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同源重组质粒pUTK转化蓝藻Synechococc us sp.PCC7942及胸腺素α_1的表达 被引量:10
7
作者 章军 宋新强 +2 位作者 徐虹 陈天圣 楼士林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3,34,共4页
采用本实验室构建的丝状蓝藻Calothrixsp.PCC7601基因整合平台系统供体质粒pUTK转化单胞蓝藻Synechococcussp.PCC7942,通过抗性筛选获得了具卡那霉素抗性的转化藻株。经Southern杂交证实 pUTK部分序列已整合到Synechococcussp.7942染色... 采用本实验室构建的丝状蓝藻Calothrixsp.PCC7601基因整合平台系统供体质粒pUTK转化单胞蓝藻Synechococcussp.PCC7942,通过抗性筛选获得了具卡那霉素抗性的转化藻株。经Southern杂交证实 pUTK部分序列已整合到Synechococcussp.7942染色体DNA上 ;红光诱导后通过蛋白质SDS PAGE电泳 ,Westernblot证实 pUTK的胸腺素α1 基因得以有效表达,表达量达到总蛋白的4.8 %。结果表明,基因整合平台系统供体质粒 pUTK不仅可转化丝状蓝藻Calothrixsp.PCC7601,还可转化单胞蓝藻Synechococcussp.PCC79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Wynechococcus sp.PCC9742 同源重组 胸腺素α 转基因 抗性筛 卡那霉素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CA153、CA125和CEA联合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莉莉 陈亮 +2 位作者 林永志 叶辉铭 张忠英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9期858-859,共2页
目的探讨检测外周血肿瘤标志物CA153、CA125和CEA在乳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技术检测20例健康对照者、55例乳腺癌患者以及20例乳房良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CA1 53、CA125和CEA含量。结果乳腺癌患者组血清CA153、C... 目的探讨检测外周血肿瘤标志物CA153、CA125和CEA在乳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技术检测20例健康对照者、55例乳腺癌患者以及20例乳房良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CA1 53、CA125和CEA含量。结果乳腺癌患者组血清CA153、CA125、CEA含量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其中CEA和CA153含量较乳房良性肿瘤患者组显著升高(P<0.05)。手术后,患者血清中CA153含量较手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的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EA和CA153含量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Ⅲ、Ⅳ期的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A153含量较Ⅰ、Ⅱ期患者显著升高(P<0.05)。联合检测CA153、CA125、CEA,敏感性达53.8%,特异性为83.3%。结论检测CA1 53、CA125、CEA对乳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其中CA153和CEA对良、恶性乳腺肿瘤的鉴别诊断、乳腺癌病情进程的监测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125抗原 癌胚抗原 乳腺肿瘤 电化学 化学发光测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毛细管电泳法分析甜菊糖苷的含量 被引量:3
9
作者 邵寒娟 胡涌刚 +3 位作者 丁亮 沈明山 陈睦传 张向红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3-117,共5页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法筛选甜菊糖苷突变体的有效方法。根据实验结果 ,优化的电泳条件为 :60mmol/LTris 硼酸缓冲液 (pH 8.0 ) ,柱温 30℃ ,工作电压 2 5kV。优化条件下 ,甜菊苷 (Ste vioside)迁移时间的R .S .D为 0 .45% (...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法筛选甜菊糖苷突变体的有效方法。根据实验结果 ,优化的电泳条件为 :60mmol/LTris 硼酸缓冲液 (pH 8.0 ) ,柱温 30℃ ,工作电压 2 5kV。优化条件下 ,甜菊苷 (Ste vioside)迁移时间的R .S .D为 0 .45% (1 5次 ) ,且在 7.45× 1 0 - 5~ 1 .74× 1 0 - 2 mol/L的浓度范围内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 (r=0 .9994) ,甜菊主要糖苷在 5min内均可实现分离。在优化条件下 ,本实验研究了低能离子注入后甜菊主要糖苷含量变化 ,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离子注入 毛细管区带电泳法 甜菊 甜菊苷 糖料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菊钙调蛋白基因的克隆及结构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熊玲媛 徐金森 陈睦传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76-480,共5页
钙调蛋白 (Calmodulin)是生物细胞内一种重要的调控蛋白 ,通过其与靶酶的相互作用控制细胞正常的生长发育及细胞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 .我们从甜菊顶芽和花芽中提取总RNA ,逆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 ,以此为模板 ,参考GenBank上已发表植物... 钙调蛋白 (Calmodulin)是生物细胞内一种重要的调控蛋白 ,通过其与靶酶的相互作用控制细胞正常的生长发育及细胞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 .我们从甜菊顶芽和花芽中提取总RNA ,逆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 ,以此为模板 ,参考GenBank上已发表植物的钙调蛋白基因序列合成 5’端和 3’端引物 ,利用多聚酶链式反应 (PCR)扩增并克隆得到了甜菊钙调蛋白基因的两个异型基因 .序列分析表明 ,它们均由 4 5 0个核苷酸组成 ,编码 14 8个氨基酸 .在核苷酸序列上与迄今已知的多种植物钙调蛋白基因均有很高的同源性 ,同源率在 83%以上 ,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更高 ,同源率高达 95 %以上 .这两个基因之间存在差异 ,其核苷酸序列同源率为 85 % ,编码区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率为 99% ,仅在第 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分析 甜菊 钙调蛋白基因 CDNA克隆 聚合酶链式反应 基因克隆 氨基酸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PKCs表达与其分化程度的相关性
11
作者 张鸣青 郑宇 +2 位作者 吴乔 王爱民 苏文金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05-609,共5页
为了研究蛋白激酶C(PKC)和乳腺癌分化及转移的相关性 ,采用免疫组化SABC方法检测 48例人乳腺癌的PKC蛋白表达 ,包括PKCα、βI、η和ξ等蛋白 .结果表明 ,与分化低的乳腺癌对比 ,分化高的乳腺癌PKC蛋白表达水平提高 .在临床I II和III级... 为了研究蛋白激酶C(PKC)和乳腺癌分化及转移的相关性 ,采用免疫组化SABC方法检测 48例人乳腺癌的PKC蛋白表达 ,包括PKCα、βI、η和ξ等蛋白 .结果表明 ,与分化低的乳腺癌对比 ,分化高的乳腺癌PKC蛋白表达水平提高 .在临床I II和III级的乳腺癌中 ,PKCη蛋白表达率分别为 6 1.5 %和 9.1% ,具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PKCξ蛋白表达率分别为 92 .3%和 2 7.3% ,具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 .另外 ,在乳腺癌未转移的病例中 ,PKCs蛋白表达水平普遍较高 ,其中PKCξ与肿瘤转移相关性极显著 (P <0 .0 1) .此外 ,PKCs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癌患者年龄无关 .以上结果提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KCs 分化程度 相关性 乳腺癌 蛋白激酶 肿瘤转移 免疫组化学方法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病毒潜伏膜蛋白1介导c-Jun/Jun B异源二聚体对p16的调节 被引量:5
12
作者 宋鑫 艾米丹 +5 位作者 陈晓曦 邓锡云 陶永光 龚建平 吴乔 曹亚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68-474,共7页
EB病毒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LMP1)是重要的致瘤蛋白,可活化包括AP-1在内的多个转录因子。转录因子功能性活化体现在其与靶基因启动子结合,反式激活靶基因转录,调节靶基因的表达,从而发挥其生物学效应。最近发现LMP1可介导c-Jun/Jun B活性... EB病毒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LMP1)是重要的致瘤蛋白,可活化包括AP-1在内的多个转录因子。转录因子功能性活化体现在其与靶基因启动子结合,反式激活靶基因转录,调节靶基因的表达,从而发挥其生物学效应。最近发现LMP1可介导c-Jun/Jun B活性异源二聚体的形成,为寻找其靶基因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确定了c-Jun/Jun B活性异源二聚体调控的潜在靶基因p16;在此基础上,利用建立的Tet-on系统调控LMP1表达的细胞系,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联合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技术、Western blot方法、荧光素酶活性检测、Super-EMSA方法和流式细胞术,探讨LMP1介导c-Jun/Jun B异源二聚体对p16的调节功能。结果表明,LMP1介导的c-Jun/Jun B异源二聚体可下调p16启动子活性及其表达,并影响细胞的演进,该研究在AP-1信号传导通路和细胞周期之间建立了新的直接联系,从而为肿瘤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膜蛋白1 C-JUN JUN B 异源二聚体 P16 细胞周期 EB病毒 生物信息学 肿瘤
原文传递
EB病毒潜伏膜蛋白1介导c-Jun/JunB活性异源二聚体形成 被引量:2
13
作者 宋鑫 陶永光 +4 位作者 谭运年 黎民敬 邓锡云 吴乔 曹亚 《中国科学(C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25-334,共10页
EB病毒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可以活化AP-1转录因子, 其中c-Jun和JunB的相互关系和复杂作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以Tet-on-LMP1 HNE2鼻咽癌细胞系为动态研究模型, 主要应用c-Jun/Jun B双染色间接免疫荧光法联合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技术、... EB病毒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可以活化AP-1转录因子, 其中c-Jun和JunB的相互关系和复杂作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以Tet-on-LMP1 HNE2鼻咽癌细胞系为动态研究模型, 主要应用c-Jun/Jun B双染色间接免疫荧光法联合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技术、Western blot方法、免疫共沉淀-Western blot方法以及Super-EMSA方法, 同时, 结合信号转导通路研究中的阻断策略, 研究证实EB病毒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介导c-Jun/Jun B异源二聚体形成, 而且该二聚体具有与DNA结合活性. 该研究为LMP1调控下, AP1二聚体家族成员在不同时空信号传导通路中的动态组合和作用模式提供了新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MP1 JUNB C-JUN 异源二聚体 DNA结合活性 EB病毒潜伏膜蛋白 免疫共沉淀 肿瘤
原文传递
EB病毒潜伏膜蛋白1介导c-Jun/Jun B异源二聚体对cyclin D1的调节 被引量:2
14
作者 宋鑫 陶永光 +6 位作者 曾亮 杨静 唐发清 黎民敬 龚建平 吴乔 曹亚 《中国科学(C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55-563,共9页
研究发现LMP1可介导c-Jun/JunB活性异源二聚体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利用建立的Tet-on系统调控LMP1表达的细胞系,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联合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徽镜技术、Westernblot方法、荧光素酶活性检测、Super-EMSA方法和流式细胞术,探讨L... 研究发现LMP1可介导c-Jun/JunB活性异源二聚体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利用建立的Tet-on系统调控LMP1表达的细胞系,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联合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徽镜技术、Westernblot方法、荧光素酶活性检测、Super-EMSA方法和流式细胞术,探讨LMP1介导c-Jun/JunB异源二聚体对cyclinD1的调节功能.结果表明,LMP1介导的c-Jun/JunB异源二聚体可上调cyclinD1启动子活性及其表达,并影响细胞周期的行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JUN LMP1 介导 潜伏膜蛋白1 表达 EB病毒 间接免疫荧光法 荧光显微镜技术 启动子活性 利用
原文传递
Retinoic acid receptor β is required for anti-activator protein-1 activity by retinoic acid in gastric cancer cells
15
作者 吴乔 张鸣青 +2 位作者 刘苏 陈玉强 苏文金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6期810-814,共5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retinoic acid receptor β (RARβ) in mediating inhibitory effect of 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 on activator protein-1 (AP-1) activity in gastric cancer cells. Methods Transien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retinoic acid receptor β (RARβ) in mediating inhibitory effect of 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 on activator protein-1 (AP-1) activity in gastric cancer cells. Methods Transient transfection and chloramphenicol acetyltransferase (CAT) assay, Northern blot, gene transfection, 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 (MTT) assay, and anchorage-independent growth assay were used.Results Transient transfection of RARβ expression vector into MKN-45 cells resulted in the RARβ concentration-dependent repression of AP-1 activity induced by 12-o-tetradecanoylphorbol-13-acetate (TPA), regardless of the presence of ATRA. When the c-jun and c-fos expression vectors were cotransfected with the RARβ expression vector into MKN-45 cells, AP-1 activity was also obviously repressed. The inhibitory effect, again, was RARβ-concentration-dependent. The stable transfection of the RARβ gene into MKN-45 cells led to cell growth inhibition and colony formation inhibition by ATRA. Furthermore, Cotransfection of both RARβ/DNA binding domain (DBD) and reporter gene could not alter AP-1 activity, even in the presence of ATRA. However, when the cotransfection was substituted with the RARβ/ligand binding domain (LBD), the inhibition w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by ATRA. Conclusion RARβ might be required for anti-AP-1 activity, and contribute to growth inhibition of gastric cancer cells by AT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tinoic acid receptor β · activator protein-1 · all-trans retinoic acid · gastric cancer cel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