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输血病历2562份质量合格情况调查 被引量:1
1
作者 龙敏 赖冬 赖飞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142-143,共2页
目的通过检查临床输血病历,调查其质量合格情况,加强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规范临床合理用血。方法依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同时结合"厦门市临床输血合理性标准",对本院2009年1月至2010... 目的通过检查临床输血病历,调查其质量合格情况,加强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规范临床合理用血。方法依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同时结合"厦门市临床输血合理性标准",对本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输血病历进行检查,比较2009年与2010年输血过程的各个环节质量合格情况。结果 2010年输血病历的各输血环节质量合格情况相对于2009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01)。2009年输血病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输血申请单不完整,输血指征把握不当,输血病历中无输血病程记录和输血后评价,或输血病程记录过于简单、不规范等问题;2010年上述问题有所改观,但仍存在输血后评价不及时等问题。结论输血病历中存在问题,输血病历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需要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病历 合理用血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在创伤后大出血患者输血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33
2
作者 田艳 赖冬 +3 位作者 董婉妮 林姝婷 熊泳梅 姬长甫 《中国输血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24-1026,共3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创伤后大出血患者血液输注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分析自2014年3月到2016年3月本院需要大量输血的创伤后大出血患者122例,将血栓弹力图指导下用血的患者57例为A组,只用凝血四项指导下用血的患者65例为B组。比较...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创伤后大出血患者血液输注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分析自2014年3月到2016年3月本院需要大量输血的创伤后大出血患者122例,将血栓弹力图指导下用血的患者57例为A组,只用凝血四项指导下用血的患者65例为B组。比较2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4项和血栓弹力图各指标水平变化,创伤性凝血病的阳性率,输血后的预后情况及输血量的差异。结果在输血后A组和B组患者凝血指标APTT(s)、PT(s)、FIB(g/L)和TT(s)的平均水平(35.82±8.58,34.82±8.58)、(12.22±2.57,13.22±2.16)、(2.82±1.33、2.56±1.25)和(15.49±4.01、14.62±3.85)都比输血前有明显改善(P<0.01);A组病人输血后好转率66.7%高于B组的47.7%(P<0.05),而手术后渗血时间(30.68±22.76)h和病死率15.8%低于B组的(39.73±25.59)h和32.3%(P<0.05或P<0.01);A组患者TEG检测创伤性凝血病的阳性率73.7%高于凝血4项检测的阳性率28.1%(χ2=17.36,P<0.01)。在用血方面,A组红细胞(U)和血浆(mL)的使用量(6.93±5.16,700±604.53)明显低于B组(12.38±9.01,1032.86±846.56)(P<0.05或P<0.01);而血小板(治疗量)和冷沉淀(U)(0.89±0.80,16.31±12.80)高于B组(0.37±0.77,8.69±11.85)(P<0.01),A组用血总量低于B组。结论 TEG不仅能针对性指导创伤后大出血病人的血液输注,还能更有效地改善病人预后并节约血液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创伤 出血 凝血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D)阴性患者常规与紧急情况下不同输血方法的探讨
3
作者 游江成 柯惠平 赖飞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86-87,共2页
Rh(D)阴性血型的人群在我国汉族中仅占0.4%[1],属于稀有血型,Rh(D)阴性血型的血源尤为珍贵.笔者常见到寻求Rh(D)阴性供血者的报道,也见过患者因等待Rh(D)阴性血,错过抢救时机而失去生命的报道,在现实的工作中也能遇见上述情况.... Rh(D)阴性血型的人群在我国汉族中仅占0.4%[1],属于稀有血型,Rh(D)阴性血型的血源尤为珍贵.笔者常见到寻求Rh(D)阴性供血者的报道,也见过患者因等待Rh(D)阴性血,错过抢救时机而失去生命的报道,在现实的工作中也能遇见上述情况.为了更好地挽救患者生命,笔者在常规情况下和急性大出血时,对Rh(D)阴性患者采用不同输血方法,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血型 输血 抢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IL-4及外周全血T细胞亚群水平动态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3
4
作者 张晶 赖飞 梁小亮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69-74,共6页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严重程度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IL-4及外周全血CD4^+、CD8^+T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探讨上述指标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诊断、治疗及病情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后...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严重程度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IL-4及外周全血CD4^+、CD8^+T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探讨上述指标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诊断、治疗及病情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IL-4、干扰素-γ(IFN-γ)及外周全血CD4^+、CD8^+、CD3^+T细胞亚群水平,并同时检测正常人上述指标的水平,将治疗前后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与正常人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后血清IL-2、IL-4、IFN-γ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周全血CD4^+T细胞水平治疗前后,以及与正常人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外周全血CD8^+T细胞水平与正常人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哮喘患者治疗前后外周全血CD3^+T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重度哮喘治疗前后外周全血CD3^+T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测定IL-2、IL-4及CD4^+、CD8^+T细胞亚群水平是判断支气管哮喘病情变化的有效指标,对哮喘的诊断、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4 CD4^+T细胞 CD8^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肺癌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在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7
5
作者 赖飞 张晶 赖冬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5856-5857,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老年肺癌患者抗凝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6、TNF-α的水平,并分别与...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老年肺癌患者抗凝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6、TNF-α的水平,并分别与正常老年人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小细胞肺癌组与非小细胞肺癌组CD3^+、CD3^+CD4^+、CD4^+/CD8^+和自然杀伤(NK)细胞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CD3^+CD8^+、CD3^-CD19^+略高于正常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较,小细胞肺癌组与非小细胞肺癌组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Ⅲ~Ⅳ期组CD3^+、CD3^+CD4^+、CD4^+/CD8^+、CD3^-CD19^+和NK细胞数均低于Ⅰ~Ⅱ期组,且CD3^+CD8^+细胞数高于Ⅰ~Ⅱ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组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组(P<0.05)。结论老年肺癌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网络紊乱,共同参与了肺癌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 淋巴细胞亚群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21-DFF40融合蛋白体内的抗肿瘤活性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晶 赖飞 +2 位作者 黄连江 梁小亮 孙红琰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178-2179,共2页
目的初步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21-DFF40融合蛋白体内抗肿瘤活性。方法利用水动力转染法通过尾部注射HepG2细胞建立裸鼠肝癌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进行皮内注射PBS 0.1 ml、融合蛋白(0.1 mg)0.1 ml,分别记录小鼠的生... 目的初步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21-DFF40融合蛋白体内抗肿瘤活性。方法利用水动力转染法通过尾部注射HepG2细胞建立裸鼠肝癌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进行皮内注射PBS 0.1 ml、融合蛋白(0.1 mg)0.1 ml,分别记录小鼠的生存时间、肿瘤生长情况、成瘤率、40 d存活率,并对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用药组小鼠生存天数延长、肿瘤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并且40 d存活率升高,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用药组肿瘤组织内坏死区明显扩大。结论 VEGF121-DFF40融合蛋白具有一定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能力,并明显延长了肝癌小鼠的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融合蛋白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及与血小板抗体的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赖冬 田艳 +1 位作者 龙敏 赖飞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02-104,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影响因素与血小板抗体的关系。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技术,PTR计算公式及诊断标准采用CCI标准。将121例血小板输注患者分别分为血液病组和非血液病组,血小板计数<20×109/L组和血小板计数<50×10...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影响因素与血小板抗体的关系。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技术,PTR计算公式及诊断标准采用CCI标准。将121例血小板输注患者分别分为血液病组和非血液病组,血小板计数<20×109/L组和血小板计数<50×109/L组,有无输血史组,输血次数>3次组和输血次数<3次组。分别检测其血小板抗体,并计算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和PTR发生率。结果 121例输注血小板患者PTR发生率为34.7%,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19.8%。血液病组PTR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血液病组(P<0.05),而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却没有明显差异(P>0.05);血小板计数<20×109/L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血小板计数<50×109/L组(P<0.05),而PTR发生率却明显低于血小板计数<50×109/L组(P<0.05);有输血史组和输血次数>3次组的以上两指标均明显高于无输血史组和输血次数<3次组(P<0.05,P<0.01)。结论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疗效与患者有无输血史和血小板输注次数以及血小板输注的临界值均有关联,患者的病因也会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高校教职工体检结果分析
8
作者 赖冬 张以勤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08年第4期350-351,共2页
目的了解高校教职工的常见疾病及其患病率,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教职工预防保健意识。方法对1382名教职工进行血压、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乙肝标志物、血糖、血脂、胸透、心电图、B超等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影响高效教... 目的了解高校教职工的常见疾病及其患病率,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教职工预防保健意识。方法对1382名教职工进行血压、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乙肝标志物、血糖、血脂、胸透、心电图、B超等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影响高效教职工健康的主要疾病是脂代谢异常、高血压、脂肪肝、肾脏病。结论高校教职工常见慢性疾病患病率较高,应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慢性病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职工 慢性疾病 患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4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水平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晶 赖飞 梁小亮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5369-5370,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4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SO)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ELISA检测轻、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IL-2、IL-4水平;用血常规仪检测外周血ESO水平,并分别与正常老年人(对照组)结... 目的探讨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4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SO)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ELISA检测轻、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IL-2、IL-4水平;用血常规仪检测外周血ESO水平,并分别与正常老年人(对照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IL-4及ESO水平高于对照组、IL-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各指标虽有改善(P<0.05),但与对照组仍有显著差异(P<0.05)。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IL-2与IL-4水平分别与外周血ESO水平显著相关(r=-0.55;r=0.48,均P<0.05)。不同程度哮喘患者之间IL-2、IL-4及ESO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随病情加重、IL-2降低更明显、IL-4、ESO升高明显(P<0.05)。结论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IL-2、IL-4及外周血ESO水平对其疾病预测及诊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4 嗜酸性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沉淀联合红细胞输注治疗急性大出血41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游江成 赖飞 李清芹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冷沉淀联合红细胞在抢救急性大出血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41例急性大出血患者,比较患者冷沉淀输注前与输注后6~24h内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的变化情况。结果 4... 目的探讨冷沉淀联合红细胞在抢救急性大出血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41例急性大出血患者,比较患者冷沉淀输注前与输注后6~24h内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的变化情况。结果 41例急性大出血患者输注冷沉淀后6~24h与输注前相比,患者的PT、APTT、TT均明显缩短,FIB水平显著提高(P<0.001)。结论冷沉淀联合红细胞在抢救急性大出血患者中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沉淀 急性大出血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后大出血患者血细胞比容和酸碱度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赖冬 田艳 +2 位作者 龙敏 姬长甫 林姝婷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461-464,共4页
目的探讨创伤性失血患者血细胞比容(Hct)和酸碱度(pH)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从2015年1月—2017年1月来本院急诊科和ICU救治的创伤后大出血的多发伤危重病例中,选择符合创伤评分和大量失血标准以及排除标准的108例。用血液分析仪检... 目的探讨创伤性失血患者血细胞比容(Hct)和酸碱度(pH)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从2015年1月—2017年1月来本院急诊科和ICU救治的创伤后大出血的多发伤危重病例中,选择符合创伤评分和大量失血标准以及排除标准的108例。用血液分析仪检测并分别统计Hct(%)≤10、10—20和〉20—30,以及pH≤7.20、〉7.20—7.35、〉7.35—7.45和〉7.45的患者所占比例;用血凝仪(凝固法)检测各不同Hct组和pH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用血栓弹力图(TEG)仪检测R、Angle和MA值,收集患者各预后指标做相关法分析。结果 Hct(%)各组中,20—30的患者比例最高48.2%(52/108),≤10所占者比例最低14.8%(16/108);各pH组中,7.20—7.35和≤7.20的患者比例占前2位,分别为40.7%(44/108),和30.6%(33/108)。随着Hct降低,PT(s)、APTT(s)、TT(s)和R(min)值逐渐增高,分别从16.86±5.55,46.13±23.26,21.21±9.72,10.21±3.91上升到25.01±9.84,94.44±43.84,27.83±11.07,17.6±4.86(P〈0.05或〈0.01),Fib(g/L)、Angle(°)和MA(mm)值却逐渐降低,分别从1.43±0.97,43.74±9.05,46.52±10.27下降到0.83±0.63,32.52±8.46,26.88±10.21(P〈0.05或〈0.01);pH〈7.45时,随着酸度增加,PT、APTT、TT逐渐增高,分别从14.84±3.79,35.06±16.68,16.24±4.11上升到25.1±10.38,86.9±39.61,29.5±12.75,MA、Angle值逐渐降低,分别从46.77±14.21,43.74±9.05下降到33.3±11.07,30.52±9.46(P〈0.01或〈0.05)。相关性分析:pH和Hct呈正相关(P〈0.01);R值、PT、APTT及预后指标与Hct、pH呈负相关(P〈0.05或〈0.01),Angle和MA值与Hct、pH呈正相关(P〈0.05或〈0.01);Fib与pH呈正相关(P〈0.01),TT与pH呈负相关(P〈0.01)。结论随着创伤性失血患者Hct和pH的下降,其凝血功能障碍逐渐加重,且Hct水平越低其酸中毒越严重,预后越差;Hct和pH都是影响创伤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大出血 血细胞比容 酸碱度 凝血功能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注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后发生迟发性溶血反应1例
12
作者 游江成 赖冬 +1 位作者 龙敏 陈丽娜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178-179,共2页
关键词 迟发性溶血反应 少白细胞红细胞 输注 输血感染 抢救生命 输血反应 输血风险 输血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地区2200例女性不孕患者AMH水平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田艳 赖冬 +2 位作者 龙敏 赖飞 马芳芳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6年第9期103-104,共2页
目的探讨厦门地区女性不孕患者病因分布、年龄分布及其抗缪勒管激素(AMH)水平的改变。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来厦门生殖中心就诊的的2200例20-44岁不孕女性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因分为卵巢良性肿瘤组、多囊卵巢组、子宫肌瘤组、子... 目的探讨厦门地区女性不孕患者病因分布、年龄分布及其抗缪勒管激素(AMH)水平的改变。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来厦门生殖中心就诊的的2200例20-44岁不孕女性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因分为卵巢良性肿瘤组、多囊卵巢组、子宫肌瘤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盆腔炎组、输卵管不通组、其他病因(免疫、遗传)组以及因男方因素引起不孕的对照组。1190例女方因素引起不孕分3组:<25岁组、25-34岁组和>34岁组。AMH值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女方因素不孕组中输卵管不通组所占比例最高21.0%,多囊卵巢组次之11.2%,其它组比例较少。不同年龄组25-34岁组所占比例最高52.9%。AMH值与年龄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2。除输卵管不通及其他病因组外,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多囊卵巢组AMH值出现病理性增高,而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子宫肌瘤组和盆腔炎组AMH值均明显降低。结论病因和年龄是影响不孕女性AMH水平改变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H 不孕 病因 年龄
原文传递
厦门地区0~6个月婴儿ABO血型IgM抗体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符虹 林朝霞 +1 位作者 林姝婷 江清华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7年第14期2167-2170,I0002,共5页
目的 探讨厦门地区出生的0~6个月婴儿ABO血型正反定型符合情况,分析不同年龄组婴儿及不同ABO血型抗-A或抗-B抗体产生的差异.方法 选取厦门市五家医院0~6个月婴儿2 993例,采集EDTA-K2抗凝全血标本,微柱凝胶法进行ABO血型鉴定.将2 993... 目的 探讨厦门地区出生的0~6个月婴儿ABO血型正反定型符合情况,分析不同年龄组婴儿及不同ABO血型抗-A或抗-B抗体产生的差异.方法 选取厦门市五家医院0~6个月婴儿2 993例,采集EDTA-K2抗凝全血标本,微柱凝胶法进行ABO血型鉴定.将2 993例婴儿按出生年龄大小分为0~7 d、8~14 d、15~31 d、1~2个月、3~4个月和5~6个月共6组,比较各组正反定型符合率.结果 2 993例婴儿中AB型303例,其他血型2 690例.0~7 d、8~14 d、15~31 d、1~2个月、3~4个月和5~6个月婴儿的正反定型符合率分别为57.0%、61.0%、63.0%、71.8%、84.9%和91.0%.不同血型之间的正反定型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42,P=0.657),不同年龄之间的ABO正反定型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5.683,P〈0.05).结论 0~6个月婴儿体内已产生ABO血型IgM抗体,婴儿ABO血型鉴定时应进行正反定型,以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血型系统 免疫球蛋白M 婴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