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入课程思政的医学生物化学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1
作者 李曙波 李根亮 +3 位作者 李朝敢 胡红柳 龙芳敏 农嵩 《右江医学》 2023年第8期757-760,共4页
医学生物化学是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研究内容包括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更多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人才。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 医学生物化学是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研究内容包括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更多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人才。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思想政治课程和辅导员来完成,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完全脱节或联系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医学生物化学 混合式翻转课堂 教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生医学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中TBL教学模式初探 被引量:8
2
作者 李根亮 《基础医学教育》 2015年第11期937-940,共4页
基于团队的学习(TBL)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教学理念,在团队协作的基础上以学生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认知、身体和心理上都与学习过程密切联系。文章从转变教育观念、编修... 基于团队的学习(TBL)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教学理念,在团队协作的基础上以学生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认知、身体和心理上都与学习过程密切联系。文章从转变教育观念、编修教学大纲和明确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构建评价体系、编写各类问题(包括病例)、师生培训和组建学习小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及完善教学大纲、编写病例集、优化教学策略等方面对研究生医学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中实施TBL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在实践中系统构建医学研究生分子生物学课程的TBL教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分子生物学 TBL教学模式 研究生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修饰双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结合SYBR Green Ⅰ荧光PCR法检测GSTP1基因多态性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曙波 廖长秀 +1 位作者 罗莹 贺珊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1998-2001,2004,共5页
目的建立人工修饰双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结合SYBR Green Ⅰ荧光PCR法检测GSTP1第105个密码子基因多态性的方法,并利用该法研究GSTP1第105个密码子在广西百色市人群遗传特征,为进一步研究GSTP1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发生易感性研究奠定基础... 目的建立人工修饰双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结合SYBR Green Ⅰ荧光PCR法检测GSTP1第105个密码子基因多态性的方法,并利用该法研究GSTP1第105个密码子在广西百色市人群遗传特征,为进一步研究GSTP1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发生易感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人工修饰双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结合SYBR Green Ⅰ荧光PCR法技术对211例广西百色市健康成人进行GSTP1 Ile105Val基因分型,并分析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及与国内外其他人群分布频率差异。结果人工修饰双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结合SYBR Green Ⅰ荧光PCR法GSTP1基因型检测结果与PCR产物测序结果一致,用此法检测出广西百色市女性和男性人群GSTP1 Ile105Val均以A等位基因为主,分别为79.7%和84.5%;AA野生纯合子型、AG杂合子型和GG突变纯合型在女性人群中分别为62.2%、35.1%和2.7%,男性人群则为71.0%、27.0%和2.0%。经统计学分析,广西GSTP1Ile105Val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频率无性别差异,与辽宁、回族、印度、俄罗斯族等人群相应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无差异,但与国内维族、朝鲜族、蒙古族、高加索女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修饰双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结合SYBR Green Ⅰ荧光PCR法是一种快捷、准确的基因多态性检测方法。广西人群GSTP1基因Ile105Val呈多态性分布,基因型分布频率无性别差异,与其他部分种族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TP1 Ile105Val 基因多态性 SYBR Green Ⅰ荧光PCR 人工修饰双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售含铝油条对大鼠行为及AD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钱绘 李根亮 李韬 《职业与健康》 CAS 2018年第5期604-607,共4页
目的探讨饲喂市售含铝油条对大鼠AD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可能分子机制。方法将24只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2组:饲喂含油条组和对照组(饲喂普通饲料),饲喂量都是15g/d,连续6个月。饲喂6个月后,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光光度计法... 目的探讨饲喂市售含铝油条对大鼠AD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可能分子机制。方法将24只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2组:饲喂含油条组和对照组(饲喂普通饲料),饲喂量都是15g/d,连续6个月。饲喂6个月后,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光光度计法,分析大鼠血清、海马组织中NOS、MDA、T-SOD、Aβ1-42、AchE、T-tau、P-tau及GSK-3β的含量或活性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6个月的饲喂含铝油条导致大鼠穿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减少(对照组与油条组分别为2.667±0.492和1.833±0.577)和在目的象限的活动时间缩短(对照组与油条组分别为50.089±3.423和43.521±2.140),血清中NOS活性升高(对照组与油条组分别为14.773±1.611和18.727±1.740)、T-SOD活性下降(对照组与油条组分别为275.959±6.405和250.659±6.918)及MDA含量升高(对照组与油条组分别为5.225±0.835和7.553±1.067),海马组织中T-SOD活性下降(对照组与油条组分别为138.894±4.697和107.121±10.641)及GSK-3β和Ach E活性升高(对照组分别为2.306±0.113和0.643±0.101,油条组分别为2.837±0.170和1.469±0.123)、Aβ1-42、T-tau及P-tau等含量则皆增加(对照组分别为88.417±1.803、106.224±4.260和98.271±9.269,油条组分别为99.621±2.056、133.551±4.766和115.125±8.105)(均P<0.01)。结论长期饲喂含铝油条会引起大鼠的记忆能力下降及以上AD相关组分的异常改变,从而引起AD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痴呆症 市售含铝油条 行为 血清 海马组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