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3篇文章
< 1 2 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突破机制体制壁垒 组建培育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文显 张保生 +1 位作者 王树义 柳经纬 《中国高等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0-33,共4页
实施“2011计划”,旨在通过深化改革,突破现行机制体制的壁垒,促进高校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相关行业的深度合作,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为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高智力支撑。
关键词 创新中心 司法文明 体制壁垒 创新型国家建设 协同 培育 创新能力 机制体制
原文传递
论司法文明传承创新服务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机理
2
作者 吴子越 邓都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48-56,共9页
明晰司法文明传承创新服务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内在机理,是助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理论命题。二者在追寻严格公正司法的核心目标、人民性的价值基础以及发展性的形成逻辑三个方面存在理念上的融通与契合。除此之外,不断传承与创... 明晰司法文明传承创新服务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内在机理,是助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理论命题。二者在追寻严格公正司法的核心目标、人民性的价值基础以及发展性的形成逻辑三个方面存在理念上的融通与契合。除此之外,不断传承与创新的司法文明还能通过强化司法运作中的主体权利本位和促进司法文化中的“情理法贯通”,而提升司法公信力,满足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在司法领域的工作要求。这表明,司法文明作为法治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助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文明 全面依法治国 公正司法 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司法文明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型法治智库研究的实践探索与制度创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暨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徐汉明教授访谈
3
作者 徐汉明 周玉林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7,共5页
瞄准国家与社会需求,"捏着"问题搞智库研究,明确提出聚焦社会治理法治化,打造现代新型高端法治智库。徐汉明教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生产法治智库产品,研究重大法治问题,破解重大法治难题,服务法治社会发展。以检察学研究为发端... 瞄准国家与社会需求,"捏着"问题搞智库研究,明确提出聚焦社会治理法治化,打造现代新型高端法治智库。徐汉明教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生产法治智库产品,研究重大法治问题,破解重大法治难题,服务法治社会发展。以检察学研究为发端,徐汉明教授将研究领域延伸至诉讼法学、刑事政策、职务犯罪惩治和预防、产权制度创新理论、社会治理法治建设等。三年时间,他率领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暨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心-研究院")研究团队,从"零起步"摸索到如今的"超常规"发展,开创全国高校新型法治智库建设"中南模式"。对徐汉明教授而言,这既是他从检察系统领导岗位卸任后的"华丽转身",更是他不断求索与播种新型法治智库建设结出的累累硕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智库 检察学 学术 创新 跨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监管中心主义”语境下的社区矫正权责失衡问题——以浙江省J县司法局社区矫正监管工作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章安邦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3期32-38,共7页
通过对浙江省J县社区矫正工作的调研,发现社区矫正仍然处于"监管中心主义"的实践状态下。目前社区矫正重中之重的监管工作却存在着"权力小、责任大"的权责失衡困境。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在监管中承担了风险极高的脱管... 通过对浙江省J县社区矫正工作的调研,发现社区矫正仍然处于"监管中心主义"的实践状态下。目前社区矫正重中之重的监管工作却存在着"权力小、责任大"的权责失衡困境。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在监管中承担了风险极高的脱管责任,却缺少采取强制羁押措施的权力和追捕权等必要的监管权力。同时,监管主体在人力资源上存在着执法人员数量配备不足、特定岗位的司法警察配置缺失等问题。在理论上,从契约论的拟制视角与科层制下的权责观念这两个角度对监管权力的正当性来源进行初步探讨,把社区矫正拟制为国家与公民之间签订的约束双方行为的契约,社区矫正人员应当承担相应的契约义务,监管权力作为在契约一方国家的权力,在本质上是一种契约理论上追究违约责任、保证契约目的实现的权力;在韦伯意义上的现代官僚制当中,责任与权力须保持一致,责任的承担需要相应的权力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司法行政机关 监管工作 社区矫正 权责失衡 监管中心主义 契约论 科层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司法规律:“以审判为中心”的本质定位 被引量:5
5
作者 谢澍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7-85,共9页
"以审判为中心"作为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方向,是克服刑事司法实践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规律的总结和提炼。二者间存在互动关系:"以审判为中心"的理论体系以刑事司法规律为基础;"以审判为中... "以审判为中心"作为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方向,是克服刑事司法实践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规律的总结和提炼。二者间存在互动关系:"以审判为中心"的理论体系以刑事司法规律为基础;"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推动刑事司法规律的生成。因而,需要在总结刑事司法规律、建构"以审判为中心"之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正确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相关表述,对现有认识误区加以澄清,避免"以审判为中心"理论之虚化、刑事司法规律之违背,藉此保障改革的正确方向和实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审判为中心 刑事司法 司法规律 司法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判中心主义的中国理据及其司法要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婷婷 《西部法学评论》 2016年第2期1-12,共12页
我国刑事诉讼构造历经"侦查中心说"的主导与"诉讼阶段论"的认识,在对司法规律的探索中逐步确立了"审判中心主义"模式。这一模式的确立符合司法的中立性、对抗性、终局性的基本属性,是社会历史变迁与制度... 我国刑事诉讼构造历经"侦查中心说"的主导与"诉讼阶段论"的认识,在对司法规律的探索中逐步确立了"审判中心主义"模式。这一模式的确立符合司法的中立性、对抗性、终局性的基本属性,是社会历史变迁与制度文明进化的产物。在"审判中心主义"的指导下,我国刑事司法须将定罪量刑确定为审判者的专属职权,引导控辩双方围绕证据展开对抗,在程序正义的保障下追寻实体正义,确保被告人的充分参与和律师有效辩护,将权力控制与权利保障统一于审判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判中心主义 权力控制 证据 人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之协同化建设路径——兼与单一立法路径说商榷 被引量:3
7
作者 张保生 贠丹 +1 位作者 陈邦达 董帅 《中国司法鉴定》 2023年第1期1-11,共11页
通过对我国司法鉴定规范的相对供给不足与立法模式分歧的研究,基于对《司法鉴定法》立法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分析和质疑,论证了从法律规范、司法解释、部门规章和司法鉴定标准四个层面推进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协同化建设路... 通过对我国司法鉴定规范的相对供给不足与立法模式分歧的研究,基于对《司法鉴定法》立法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分析和质疑,论证了从法律规范、司法解释、部门规章和司法鉴定标准四个层面推进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协同化建设路径,即通过四个层面之间的协同作用产生合力,共同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司法鉴定规范四个层面的区别有相对性,不同层面的规范可能具有同样的功能。鉴于我国司法鉴定实践中的许多问题均源于司法鉴定管理体制“顶层设计”方面的薄弱,未来应该加强司法鉴定基本原则与司法鉴定评价标准建设,并将其贯彻于现行司法鉴定技术标准之中,这是完善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一条捷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鉴定 管理体制 协同化路径 基本原则 评价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司法协同治理 被引量:39
8
作者 李景豹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20年第6期94-103,共10页
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和生态区,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民族交融一体和脱贫攻坚的重要区域,其生态环境案件的跨区域性、跨部门性、跨学科性等特征,带来流域环境司法在管辖、审理、认定、执行、修复、监督等方面的适用难题,加之当... 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和生态区,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民族交融一体和脱贫攻坚的重要区域,其生态环境案件的跨区域性、跨部门性、跨学科性等特征,带来流域环境司法在管辖、审理、认定、执行、修复、监督等方面的适用难题,加之当前流域司法依据缺乏、标准尺度各异、地方保护主义频发、衔接合作机制虚无,使得司法效能施展空间严重受限。司法本应发挥的重要服务和保障功能在治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严重缺位。需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资源的复杂性特点及其所涉案件违法行为和相应司法需求的特殊性出发,突破传统环境司法理论基础、体制机制和区域竞争、紧张关系或利益桎梏等原因造成的历史束缚、实践困境,以协同论为基础,构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的协同治理理论架构,在该理论基础上将黄河流域环境司法专门化建设作为着力点,创新黄河流域环境司法协作机制,进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司法协同保护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治理 协同治理理论 流域司法 环境司法 整体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湖泊环境司法之检视与完善——以洞庭湖环境资源法庭为中心 被引量:7
9
作者 彭中遥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2-113,共12页
我国湖泊环境司法保障之关键在于推进其环境司法专门化,切入点为构建专门的、针对特定湖泊的环境资源审判机构。为顺应新时代洞庭湖环境司法之现实需求,湖南省于2017年成立了专门的洞庭湖环境资源法庭。然而在实践中,洞庭湖环境资源法... 我国湖泊环境司法保障之关键在于推进其环境司法专门化,切入点为构建专门的、针对特定湖泊的环境资源审判机构。为顺应新时代洞庭湖环境司法之现实需求,湖南省于2017年成立了专门的洞庭湖环境资源法庭。然而在实践中,洞庭湖环境资源法庭存在法律依据缺失、司法资源匮乏、案件来源不足、跨行政区域管辖困难等挑战。亟需通过明确法律依据、优化资源配置、拓宽案件来源、规范跨区域管辖等措施来应对上述挑战。洞庭湖环境资源法庭之探索经验与运行实践,既可助力于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司法改革,亦可为全国其他湖泊环境资源审判机构之专门化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洞庭湖环境资源法庭 环境司法 跨区域集中管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海统筹视域下海洋与陆地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协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佩霖 邵丞玉 《中国环境管理》 CSSCI 2024年第2期129-135,共7页
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系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海洋环境问题较强的涉外属性决定了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适格主体、管辖法院等方面存在特殊的规定,此种特殊规定不宜废除。但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双轨... 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系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海洋环境问题较强的涉外属性决定了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适格主体、管辖法院等方面存在特殊的规定,此种特殊规定不宜废除。但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双轨并行的关系造成了海陆交叉污染案件存在适格主体、管辖等争议,且存在两诉协同上的挑战。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限制在地理概念上的海域,这割裂了同一污染行为下陆地与海洋的联系。陆海统筹理念要求打通陆地与海洋之间的联系,以陆海一体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可对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受案范围进行陆海一体化调整,以克服陆地与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双轨并行造成的协同问题。具体而言,在海陆交叉污染案件中可以损害发生地为判断标准,当损害发生地在海洋时,则以海统陆,属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受案范围;当损害发生地在陆地时,则以陆统海,属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受案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统筹 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海洋主权 陆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级化视野下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标准体系的解析与借鉴
11
作者 张洺睿 王旭 《标准科学》 2024年第6期16-23,共8页
法庭科学提供的科学证据有助于司法机关更好地进行事实认定,进而保证司法公正。因此对于保障法庭科学有效性的大量标准,有必要进行系统研究与分析。当前我国法庭科学/司法鉴定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涵盖了法庭科学的不同分领域... 法庭科学提供的科学证据有助于司法机关更好地进行事实认定,进而保证司法公正。因此对于保障法庭科学有效性的大量标准,有必要进行系统研究与分析。当前我国法庭科学/司法鉴定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涵盖了法庭科学的不同分领域。然而现行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如:标准之间缺乏逻辑联系,重视技术标准而忽视基础和管理标准,以及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等,我国法庭科学标准体系建设仍需加强。针对于此,本文系统梳理当前国际法庭科学标准体系建设现状,介绍法庭科学标准层级化理论,分析其理论合理性,讨论我国现行法庭科学体系建设的内涵及不足之处,并基于此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旨在为中国法庭科学标准体系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庭科学 标准体系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政法院校司法鉴定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出路——以研究生教育为视角
12
作者 段黎宇 贾治辉 《法学教育研究》 2024年第1期285-303,共19页
我国政法院校以司法鉴定学、物证技术学、法庭科学为专业或研究方向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这与公安院校培养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研究生有显著区别,形成了人才培养的错位发展格局。前者注重“法学+鉴定技术”,后者突出刑事鉴识技术。然而... 我国政法院校以司法鉴定学、物证技术学、法庭科学为专业或研究方向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这与公安院校培养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研究生有显著区别,形成了人才培养的错位发展格局。前者注重“法学+鉴定技术”,后者突出刑事鉴识技术。然而,由于国家层面上未能对前述学科按各自的特点进行合理设置,在把公安技术学增设为工学学科下的一级学科后,政法院校获得的刑事科学技术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之间存在学科冲突,因而政法院校的该类学科生存和发展亟待根据培养人才的特点确定新的科学归属。司法鉴定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法学教育对鉴定技术的轻视以及政法院校资源的有限导致我国司法鉴定学科的发展陷入瓶颈。目前,政法院校司法鉴定学科发展面临名称分散化、定位边缘化、研究成果局限化的难题。故以国家法治建设需求为统领,统一学科名称与学科特色定位,明确学科的独立新文科地位已经成为该学科建设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提出司法鉴定学科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明确“法学+鉴定技术”的学科特色、构筑独立学科的共同体发展平台、力争各种资源扶持等思路,以期更好推动该学科的建设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鉴定学科 研究生教育 新文科 独立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事故调查报告的证据归类与司法审查
13
作者 卢迪 赵艺绚 《风险灾害危机研究》 2024年第1期3-24,共22页
事故调查报告对关联刑事案件事实通常起到重要的证明作用,其刑事证据能力已经得到司法解释的认可,但其证据种类归属以及司法审查规则尚不明确。刑事诉讼场域中,事故调查报告本质上属于行政机关收集的鉴定意见,目的在于解决事实认定过程... 事故调查报告对关联刑事案件事实通常起到重要的证明作用,其刑事证据能力已经得到司法解释的认可,但其证据种类归属以及司法审查规则尚不明确。刑事诉讼场域中,事故调查报告本质上属于行政机关收集的鉴定意见,目的在于解决事实认定过程中的专门性问题,兼具“实践科学证据”和“经验科学证据”两种属性。对事故调查报告的司法审查应当注意对专门性问题的拆分,结合相关行政法律规范,并且侧重对其科学性、可靠性的实质性审查。为了事故调查与刑事诉讼的有序衔接,应当坚持技术调查与司法调查相结合,并明确监察机关、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在事故调查过程中的职责与权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故调查 科学证据 司法审查 行刑衔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被引量:115
14
作者 樊崇义 张中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4-60,共7页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实质上是强调审判阶段尤其是第一审程序中的法庭审判在整个刑事诉讼程序中的中心地位,强调把事实认定和证据采信限定在审判阶段,并通过制度提升法院的权威,保证判决的终局性。为此,一方面,应当对现行刑事审...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实质上是强调审判阶段尤其是第一审程序中的法庭审判在整个刑事诉讼程序中的中心地位,强调把事实认定和证据采信限定在审判阶段,并通过制度提升法院的权威,保证判决的终局性。为此,一方面,应当对现行刑事审前程序进行诉讼化改造,引入司法令状原则,加强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侦查工作的引导和监督,通过权力制约,保障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另一方面,应当对法庭审判进行实质化改革,确立、完善证据开示制度和庭前会议制度,改革全案卷宗移送制度,贯彻直接言词原则。此外,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还要求全面落实证据裁判原则,落实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贯彻疑罪从无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侦查中心 审判中心 庭审实质化 证据裁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发展路径与管理探索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灿发 郑振玉 +1 位作者 王旭 王元凤 《环境保护》 CSSCI 2017年第9期12-15,共4页
两院两部出台的系列文件令环境损害司法鉴定遵循环保与司法"双结合"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逐渐明朗。与既往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相比,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工作增添了浓重的法学色彩。本文从司法鉴定、司法鉴定登记管理制度、环境... 两院两部出台的系列文件令环境损害司法鉴定遵循环保与司法"双结合"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逐渐明朗。与既往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相比,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工作增添了浓重的法学色彩。本文从司法鉴定、司法鉴定登记管理制度、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新格局及其质量控制四个方面入手,详细探讨了我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管理的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 环境污染 环境诉讼 科学证据 登记管理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遇与挑战:网络舆情对我国刑事司法的影响及应对 被引量:12
16
作者 汪海燕 董林涛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2-28,共7页
网络舆情对刑事司法的关注与参与,在发挥准确查明案件事实与正确适用法律、实现司法公正、推动制度变革等正面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妨碍依法办案、损害司法独立与当事人权利等负面影响。对于刑事司法而言,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quo... 网络舆情对刑事司法的关注与参与,在发挥准确查明案件事实与正确适用法律、实现司法公正、推动制度变革等正面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妨碍依法办案、损害司法独立与当事人权利等负面影响。对于刑事司法而言,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有必要在把握网络舆情的具体影响及路径的基础上,秉持宽容、区分的理性态度并构建合理的监管、规制机制,以期消除二者的紧张对立关系,实现二者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舆情 刑事司法 网络舆论 依法治国 互联网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司法语音及声学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康锦涛 王莉 +3 位作者 王晓笛 盛卉 李敬阳 黄文林 《刑事技术》 2018年第3期179-186,共8页
司法语音及声学在2017年发展迅速,本文对其中的代表性成果进行梳理。在语音同一认定方面,VPA成为听觉分析的热点,一些机构对鉴定意见表述分类更加细致,自动识别技术不断发展,其与专家鉴定的关系各方仍有不同意见,部分机构与学者开始推... 司法语音及声学在2017年发展迅速,本文对其中的代表性成果进行梳理。在语音同一认定方面,VPA成为听觉分析的热点,一些机构对鉴定意见表述分类更加细致,自动识别技术不断发展,其与专家鉴定的关系各方仍有不同意见,部分机构与学者开始推动检验过程向更加透明化的方向发展。在语音人身分析方面,除了传统的对性别、年龄、地域、体形等属性的推断,语音情感分析也成为研究热点,无论是专家分析还是自动分析都取得了进步。录音的真实性检验中,除了传统检验流程的深入研究,电网频率仍是关注热点。降噪及语音增强开始使用深度神经网络技术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语音及声学 语音同一认定 语音人身分析 录音的真实性检验 降噪及语音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角色困境及其合理解脱--以2018年《检察公益诉讼解释》为中心的分析 被引量:29
18
作者 占善刚 王译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8-105,共8页
检察机关一般通过"抗诉"启动审判监督程序以实现民事法律监督职能,但因立法赋予其民事公益诉讼直接起诉资格而引发了角色冲突。司法解释虽将检察机关定位为"公益诉讼起诉人",但这绝非作为法律监督机关之应然结果。... 检察机关一般通过"抗诉"启动审判监督程序以实现民事法律监督职能,但因立法赋予其民事公益诉讼直接起诉资格而引发了角色冲突。司法解释虽将检察机关定位为"公益诉讼起诉人",但这绝非作为法律监督机关之应然结果。公益诉讼中若存在不特定多数之受害人,应肯认检察机关基于任意诉讼担当形成的"原告"身份;若不存在受害人而仅为维护将来之扩散利益,检察机关乃是固有的当事人适格。基于民事诉讼构造之原理,检察机关在证据收集过程中不得以国家强制力作为证据方法;而以受害人是否实际存在为标准重塑检察机关诉讼实施权的来源及实现方式,是走出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角色困境之不二法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察机关 《检察公益诉讼解释》 角色困境 原告 扩散利益 诉讼担当 诉讼实施权 重复起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