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郭本标 张俊 +2 位作者 王慧琴 汪家安 尹晓光 《安徽医学》 2011年第2期190-191,共2页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30例患儿应用固尔苏,随即予以鼻塞式CPAP治疗,观察治疗后临床反应、血气分析的变化及疗效。结果应用固尔苏后患儿呼吸困难、呻吟、三凹征、发绀症状减轻或消失,患儿...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30例患儿应用固尔苏,随即予以鼻塞式CPAP治疗,观察治疗后临床反应、血气分析的变化及疗效。结果应用固尔苏后患儿呼吸困难、呻吟、三凹征、发绀症状减轻或消失,患儿用药后30 min均下调CPAP参数;患儿用药前后PaO2、PaCO2、pH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25例患儿痊愈出院,5例患儿好转出院。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表面活性物质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陈莉 《安徽医学》 2007年第5期425-427,共3页
目的对216例高胆红素血症进行回顾性发病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对216例患儿进行血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肝功能(SGPT+A/G)检查,并选择性做血培养,病灶分泌物培养和Torch抗体等检查。结果216例高胆中,母乳性黄疸75例,多因素混... 目的对216例高胆红素血症进行回顾性发病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对216例患儿进行血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肝功能(SGPT+A/G)检查,并选择性做血培养,病灶分泌物培养和Torch抗体等检查。结果216例高胆中,母乳性黄疸75例,多因素混和55例,围产因素43例,感染因素27例,原因不明13例。治愈204例,未愈12例。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胆红素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非感染性黄疸中,母乳性黄疸已排居首位。对具有高胆红素血症致病因素的新生儿进行早期血清胆红素监测、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高胆红素血症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尹晓光 王慧琴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29-30,共2页
目的:观察大剂量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疗效。方法:对63例ABO溶血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大剂量IVIG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分别监测血清总胆红素和血红蛋白,记录... 目的:观察大剂量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疗效。方法:对63例ABO溶血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大剂量IVIG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分别监测血清总胆红素和血红蛋白,记录两组患儿的光疗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结果:治疗组的血清总胆红素显著低于对照组[(112.50±50.43)ummol/L VS(202.50±60.51)ummol/L,P<0.05],光疗时间[(29.25±15.43)h VS(41.46±17.54)h,P<0.05]及黄疸消退时间[(4.52±1.41)h VS(6.15±1.67)h,P<0.05)]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血红蛋白无明显差异,但对照组的血红蛋白较治疗组有下降趋势。结论: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可有效降低血清总胆红素,缩短患儿的光疗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ABO溶血病 丙种球蛋白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ABO溶血病193例分析
4
作者 陈莉 《安徽医学》 2006年第5期414-415,共2页
关键词 新生儿ABO溶血病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ABO血型不合 胆红素脑病 早期治疗 免疫性溶血 常见病因 重度贫血 早期诊断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丙种球蛋白不同给药方式对新生儿ABO溶血病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张丽丽 李明 +1 位作者 李梦娇 朱海娟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98-101,共4页
目的探讨免疫丙种球蛋白不同给药方式对新生儿ABO溶血病(ABO-HDN)的影响。方法选取96例ABO-HDN患儿,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模式均分为A、B、C 3组。所有患儿采取常规蓝光照射治疗,A、B组在此基础上分别静脉注射免疫丙种球蛋白单次高剂量(1.0 ... 目的探讨免疫丙种球蛋白不同给药方式对新生儿ABO溶血病(ABO-HDN)的影响。方法选取96例ABO-HDN患儿,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模式均分为A、B、C 3组。所有患儿采取常规蓝光照射治疗,A、B组在此基础上分别静脉注射免疫丙种球蛋白单次高剂量(1.0 g·kg^(-1))及2次低剂量(0.5 g·kg^(-1)),C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生理盐水安慰剂。比较3组患儿的光疗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空腹血糖(FPG)、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以及贫血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患儿光疗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短于B、C组(P<0.05),B、C组患儿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4、48、72 h,A组患儿血清TBIL明显低于B、C组(P<0.05),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组患儿FP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儿的PCT、hs-CRP水平明显低于B、C组(P<0.05),且B组低于C组(P<0.05);A组患儿的贫血发生率明显低于B、C组(P<0.05),且B组低于C组(P<0.05);3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次高剂量静脉注射免疫丙种球蛋白治疗ABO-HDN,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降低患儿的PCT、hs-CRP水平及贫血发生率,且不会增加患儿的高血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ABO溶血病(ABO-HDN) 免疫丙种球蛋白 不同给药方式 血糖 降钙素原(PCT)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0例新生儿黄疸治疗体会 被引量:1
6
作者 胡煜 王鑫鑫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年第8期75-75,共1页
目的研究联合蓝光照射及联合口服茵栀黄口服液、思密达治疗新生儿黄疽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院我科收治新生儿黄疸患儿300例。随机分为2组,光照组为对照组只给予光疗治疗。联合治疗组为实验组除常规给予... 目的研究联合蓝光照射及联合口服茵栀黄口服液、思密达治疗新生儿黄疽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院我科收治新生儿黄疸患儿300例。随机分为2组,光照组为对照组只给予光疗治疗。联合治疗组为实验组除常规给予光照治疗外还给于口服茵栀黄口服液、思密达治疗:茵栀黄口服液给予口服5m12次/天;思密达给予口服1.0g3次,天。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在早产儿率及治疗前的总胆红素水平上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72H后的总胆红素水平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在住院时间上实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联合蓝光照射及联合口服茵栀黄口服液、思密达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更佳,可以有效的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 光疗 茵栀黄口服液 思密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出生24 h内血糖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贾贤芬 李小燕 《安徽医学》 2021年第12期1428-1431,共4页
目的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新生儿出生24 h内低血糖发生率及平均血糖波动幅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合肥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110例GDM新生儿,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n=54)与对照组(n=56)。研究组给... 目的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新生儿出生24 h内低血糖发生率及平均血糖波动幅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合肥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110例GDM新生儿,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n=54)与对照组(n=56)。研究组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包括环境护理、血糖监测、识别早期饥饿信号及低血糖的早期干预。对照组患儿行常规新生儿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出生后、第6、12和24小时血糖值及低血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儿低血糖发生率为1.85%,对照组为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GDM新生儿出生后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提示,时间与不同护理干预方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出生后不同时间点组内比较,早期护理干预组血糖值上升趋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出生后相同时间点组内比较,研究组患儿血糖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GDM新生儿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护理干预 妊娠期糖尿病 新生儿 低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产科及儿科应用的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48
8
作者 邓业芹 柳玉红 +1 位作者 许业梅 吴燕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年第22期40-43,共4页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发展正在从强调“治愈”向强调“关怀照顾”转化,医学模式也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在此背景下,国际医学和护理界提出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amily ce...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发展正在从强调“治愈”向强调“关怀照顾”转化,医学模式也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在此背景下,国际医学和护理界提出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amily centered ca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家庭为中心 护理模式 产科 儿科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LR和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的相关性分析
9
作者 宋启建 张舒 +1 位作者 李小燕 王慧琴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35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早产儿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和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的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4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妇幼医学中心收治的57例早产儿LOS患儿及同期收治的110... 目的探讨早产儿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和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的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4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妇幼医学中心收治的57例早产儿LOS患儿及同期收治的110例非败血症早产儿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NLR与LOS的关联,采用限制三次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s,RCS)分析NLR与LOS间的非线性关联,分析连续性监测的炎性指标间差异。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LR是早产儿LOS独立的风险因素。基于RCS,当NLR<1.02时,与LOS风险相关性不明显,当NLR≥1.02时,与LOS的风险呈指数上升。NLR连续监测评估治疗效果比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更有价值。结论NLR是早产儿LOS独立的风险因素,当NLR≥1.02时,早产儿发生LOS的风险呈指数上升,连续监测NLR在评估治疗效果方面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早产儿 晚发型败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NICU早产儿实施发育支持护理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2
10
作者 邓业芹 黄正玲 +1 位作者 柳玉红 吴燕 《护理管理杂志》 2011年第9期655-656,664,共3页
目的探讨发育支持护理对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及病重儿的影响。方法将NICU住院的120例早产儿按收住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传统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制订照顾计划、优化治疗环境、减轻疼痛、鸟巢式护理... 目的探讨发育支持护理对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及病重儿的影响。方法将NICU住院的120例早产儿按收住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传统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制订照顾计划、优化治疗环境、减轻疼痛、鸟巢式护理和袋鼠式护理、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并比较两组早产儿在体质量、进奶量、平均住院时间方面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在体质量、进奶量及缩短住院日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发育支持护理可以促进早产儿及危重儿生长发育,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发育支持 护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曲线研制 被引量:199
11
作者 朱丽 张蓉 +36 位作者 张淑莲 石文静 严卫丽 王晓莉 吕勤 刘玲 周勤 邱全芳 李晓莺 何海英 汪吉梅 黎瑞春 陆嘉荣 尹兆青 苏萍 林新祝 郭芳 张慧 李树军 新华 韩彦青 王红云 陈冬梅 李占魁 王慧琴 邱银萍 刘华艳 杨杰 杨晓丽 李明霞 李文静 韩树萍 曹蓓 易彬 张亦慧 陈超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7-103,共7页
目的 调查我国新生儿出生体重状况,制定新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标准,绘制不同出生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曲线.方法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生儿协作网,收集产科出生的新生儿数据.在全国七大区域23个省、市、自治区,共有63家医院设立监测点.研究对象... 目的 调查我国新生儿出生体重状况,制定新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标准,绘制不同出生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曲线.方法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生儿协作网,收集产科出生的新生儿数据.在全国七大区域23个省、市、自治区,共有63家医院设立监测点.研究对象为2011-2014年各监测点出生的单胎活产儿,采用连续收集的方法收集产科出生新生儿的胎龄和出生体重数据.新生儿生后2h内用电子秤进行裸身体重测量,胎龄判断为母亲末次月经、孕早期超声检查和出生后胎龄评分相结合的方法.出生体重曲线拟合方法采用LMSP方法,利用R2.11.1软件中的基于位置、尺度、形状的广义可加模型(GAMLSS) 1.9-4软件包进行曲线绘制和检验.结果 共收集单胎新生儿159 334名,其中男84 447名,女74 907名,平均出生体重(3 232±555)g,其中男性平均体重(3 271±576)g,女性平均出生体重(3 188±528)g.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数据的正态分布进行检验,结果提示胎龄和体重数据分布均不符合正态分布,BCT分布拟合度最优.用虫形图检测和拟合模型残差图检验,提示本曲线较好拟合了本研究的数据分布.采用同样的方法分别绘制男性新生儿和女性新生儿出生体重曲线.结论 对我国不同出生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参考值进行了更新,使用GAMLSS方法建立新生儿出生体重曲线,分性别制定不同参考曲线,制定的出生体重曲线经统计学检验提示较为准确拟合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出生体重 生长曲线表 参考标准
原文传递
腋静脉留置针穿刺过程中两种送管方法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4
12
作者 邓业芹 席章艳 《临床护理杂志》 2010年第6期69-70,共2页
目的探讨有效的穿刺方法,提高腋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方法将入住NICU治疗的100例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在见回血后降低进针角度继续进针约0.2cm,左手持Y接口,右手后撤针芯0.5cm,持针座将针芯与软管一起送入血管;... 目的探讨有效的穿刺方法,提高腋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方法将入住NICU治疗的100例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在见回血后降低进针角度继续进针约0.2cm,左手持Y接口,右手后撤针芯0.5cm,持针座将针芯与软管一起送入血管;实验组见回血后停止进针芯,固定针芯,沿针芯顺血管方向缓慢推进外导管,至外导管全部进入血管后退出针芯。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结果穿刺成功率实验组为96%,对照组为7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5.66,P<0.05)。结论腋静脉留置针穿刺时见回血后不退针芯直接缓慢推进外导管的进针进管方法,有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静脉 静脉留置针 穿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慧琴 郭本标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2年第10期1443-1444,共2页
目的观察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方法67例呼吸系统疾病新生儿采用NCPAP机+常规临床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气变化。结果治疗后1h血氧饱和度(SpO2)、氧分层(Pa02)较治疗前明显上升(t=3.84,15... 目的观察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方法67例呼吸系统疾病新生儿采用NCPAP机+常规临床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气变化。结果治疗后1h血氧饱和度(SpO2)、氧分层(Pa02)较治疗前明显上升(t=3.84,15.50,均P〈0.05),二氧化碳分压(PaCO2)无明显变化(t=I.96,P〉0.05)。持续气道正压(CPAP)治疗成功54例,CPAP治疗失败13例。最终治愈51例,好转11例,放弃治疗4例,死亡1例。结论早期使用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疗效显著,可减少机械通气应用,且方法简便易行、无创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塞 正压 通气 呼吸系统疾病 新生儿
原文传递
极低出生体重儿11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莉 《中华全科医学》 2008年第7期704-705,共2页
目的观察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对113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病原因、转归、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原因等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并按出生体重分成3组,按胎龄分成大于30周和小于30周2组,比较其病死率。结... 目的观察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对113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病原因、转归、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原因等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并按出生体重分成3组,按胎龄分成大于30周和小于30周2组,比较其病死率。结果导致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主要原因有多胎妊娠、妊娠合并症、胎膜早破、高龄产妇和原因不明等。所有患儿均有一种或多种并发症,主要为低体温、呼吸暂停、低钙血症、早产儿贫血、感染性肺炎、高胆红素血症、肺透明膜病(RDS)、高血糖、喂养不耐受等。本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为73.5%,死亡率为23.9%。胎龄大于30周患儿的病死率明显低于胎龄小于30周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随体重增加而降低(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必须密切监护,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并发症,从而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回顾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邓业芹 《临床护理杂志》 2010年第2期61-63,共3页
关键词 婴儿 极低出生体重 喂养不耐受 新生儿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肺炎心肌酶谱及血小板功能变化与病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邵丽君 黄蔓玲 李明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第3期123-126,共4页
目的:探究新生儿肺炎的心肌酶谱和血小板功能的变化,并分析其病情与心肌酶谱和血小板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10月~2021年9月收治的96例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的病情发展情况将其分为重症组(45例)和轻症组(51例),比较两... 目的:探究新生儿肺炎的心肌酶谱和血小板功能的变化,并分析其病情与心肌酶谱和血小板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10月~2021年9月收治的96例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的病情发展情况将其分为重症组(45例)和轻症组(51例),比较两组新生儿的心肌酶谱及血小板功能相关指标,包括心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小板分布密度(PDW)、平均血小板容积(MPV)、血小板计数(PLT)及血小板压积(PCT),并分析新生儿肺炎病情与心肌酶谱和血小板功能的相关性.结果:轻症组患儿的CK、CK-MB、LDH以及AST水平均显著低于重症组患儿;轻症组患儿的PDW、MPV以及PCT水平均显著低于重症组患儿,PLT水平显著高于重症组患儿;新生儿肺炎病情与心肌酶谱相关指标CK、CK-MB、LDH以及AST呈正相关,与血小板功能相关指标PDW、MPV和PCT呈正相关,与PLT呈负相关.结论:心肌酶谱和血小板功能相关指标与新生儿肺炎病情关系密切,通过检查心肌酶谱和血小板功能相关指标可以评估患儿的疾病发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心肌酶谱 血小板 相关性
原文传递
无缝隙护理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留置PICC导管护理中的应用及对堵管、脱管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胜 王国琴 胡晓静 《河北医药》 CAS 2021年第17期2713-2715,2720,共4页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留置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护理中的应用及对堵管、脱管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12月确诊并治疗的100例VLBW,所有新生儿都在医院接受留置PICC导管;依据不同护理...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留置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护理中的应用及对堵管、脱管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12月确诊并治疗的100例VLBW,所有新生儿都在医院接受留置PICC导管;依据不同护理干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每组5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无缝隙护理。比较2组发生相关PICC置管并发症(堵管、脱管及感染)差异,比较2组的相关导管使用情况指标(维护时间及留置时间水平)和2组家属的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相关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导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置管维护时间较对照组更长(P<0.05)。研究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VLBW留置PICC导管期间应用无缝隙护理,可显著性的降低VLBW发生相关导管并发症的风险及比率,提高家属满意度,延长VLBW的PICC导管留置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满意度 堵管 脱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产儿出院后生长发育监测与随访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李小燕 王慧琴 +6 位作者 柴竹青 汪家安 梁修云 杨蓉 童玲 郭本标 尹晓光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16年第7期749-752,共4页
目的探讨早产儿出院后矫正生理月龄至18月时生长发育状况,为提高早产儿生命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纵向研究合肥市妇幼保健院自2012-2015年于合肥市妇幼保健院高危儿随访中心随访的174例早产儿(其中小于胎龄儿64例,适于胎龄儿110例),同... 目的探讨早产儿出院后矫正生理月龄至18月时生长发育状况,为提高早产儿生命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纵向研究合肥市妇幼保健院自2012-2015年于合肥市妇幼保健院高危儿随访中心随访的174例早产儿(其中小于胎龄儿64例,适于胎龄儿110例),同期,按矫正月龄随机抽取本院儿童保健科常规体检的同龄足月儿183例作为对照组。在早产儿矫正生理月龄6、12、18个月时,分别测量两组的体格发育指标和运动发育指标,并进行分析评估。结果矫正生理月龄6月时早产儿体重、身长和头围三方面体格发育指标均落后于足月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矫正生理月龄12、18月时早产儿大运动发育已追赶上同龄足月儿(P>0.05),而早产儿尤其小于胎龄儿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会、适应行为均存在差距(P<0.05)。结论早产儿出生后前半年体格发育均落后于正常足月儿,尤其小于胎龄儿早产儿的生长潜力低于适于胎龄儿早产儿。早期充分的营养供给和智能训练对于提高早产儿的生命质量将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生长发育 适于胎龄儿 小于胎龄儿
原文传递
婴儿早期母乳喂养影响因素的随访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尹晓光 桂娟娟 +3 位作者 王慧琴 黄晓曼 周明月 朱鹏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48-152,共5页
目的了解婴儿生后2个月和4个月时的母乳喂养终止率,探讨生后4个月内母乳喂养终止及喂养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841名待产初产妇在分娩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孕妇的一般人口统计学信息、分娩前抑郁状况以及孕期社会支持情况。在分娩... 目的了解婴儿生后2个月和4个月时的母乳喂养终止率,探讨生后4个月内母乳喂养终止及喂养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841名待产初产妇在分娩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孕妇的一般人口统计学信息、分娩前抑郁状况以及孕期社会支持情况。在分娩后记录分娩方式、孕周、出生体重和新生儿出生情况,新生儿生后2个月和4个月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母乳喂养状况。对研究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各变量的RR值。结果早产儿组生后2个月和4个月的母乳喂养终止率分别为24.8%和34.3%,明显高于足月儿的14.5%和23.0%。早产(RR=1.94,95%CI:1.20~3.14)、剖宫产(RR=1.95,95%CI:1.45~2.62)、自评家庭经济为上等(RR=1.65,95%CI:1.01~2.69)、社会支持得分≥44分(RR=2.71,95%CI:1.18~6.22)是生后2个月时母乳喂养终止的危险因素;生后4个月时,早产(RR=1.85,95%CI:1.21~2.83)和剖宫产(RR=1.58,95%CI:1.25~2.00)仍是母乳喂养终止的危险因素。居住在城镇是导致婴儿生后2~4个月母乳喂养行为改变的危险因素(RR=1.58,95%CI:1.03~2.43)。结论早产和剖宫产是导致婴儿生后早期母乳喂养终止的重要危险因素。与农村居民相比,城镇居民更易在2~4个月放弃母乳喂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乳喂养 危险因素 婴儿 新生
原文传递
易感基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TATA盒突变与高胆红素血症及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的相关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小燕 唐久来 +5 位作者 梁兵 尚清 徐玲 潘家华 王慧琴 刘维民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7-139,共3页
目的探讨易感基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GT1A1)TATA盒的突变与高胆红素血症及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脑瘫)发病的相关性,为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治疗提供理论根据。方法选取不随意运动型脑瘫41例(A组),高胆红素血症38例(B组),健... 目的探讨易感基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GT1A1)TATA盒的突变与高胆红素血症及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脑瘫)发病的相关性,为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治疗提供理论根据。方法选取不随意运动型脑瘫41例(A组),高胆红素血症38例(B组),健康对照36例(C组)。分别抽取患儿及健康新生儿外周静脉血2mL,参照试剂盒说明分别提取其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UGT1A1基因,设计UGT1A1基因启动子TATA盒、引物序列,产物片段长度528bp。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找出相应的突变点。结果3组儿童孕龄、体质量、性别及喂养方式均无统计学差异(Pa>0.05);3组基因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1)。A组41例患儿杂合子A(TA)6TAA/A(TA)7TAA型基因突变占36.6%,B组38例患儿(TA)6/7占15.8%,C组儿童无;而纯合子A(TA)7TAA/A(TA)7TAA型基因突变,A组占2.4%,B、C组均无;A组、B组基因型突变率明显高于C组,A组高于B组。结论易感基因-UGT1A1TATA盒突变与高胆红素血症及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具有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感基因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TATA盒突变 高胆红素血症 脑性瘫痪 不随意运动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