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省农田土壤肥力现状及变化特征 被引量:62
1
作者 焉莉 王寅 +1 位作者 冯国忠 高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4800-4810,共11页
【目的】距离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已有近30年的时间,受种植活动、作物品种、耕作方式等变化的影响,农田土壤肥力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明确农田土壤养分的现状与变化特征。【方法】通过... 【目的】距离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已有近30年的时间,受种植活动、作物品种、耕作方式等变化的影响,农田土壤肥力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明确农田土壤养分的现状与变化特征。【方法】通过对2005—2010年吉林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中大量的土壤养分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吉林省农田土壤肥力现状,并与第二次普查数据对比以了解农田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结果】目前,吉林省农田土壤的pH平均为6.6,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6.1 g·kg-1,碱解氮含量平均为146.8 mg·kg-1,有效磷含量平均为26.7 mg·kg-1,速效钾含量平均为121.9 mg·kg-1。吉林省不同区域土壤养分存在显著差异,pH自东向西逐渐升高,而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从东到西逐渐降低,速效钾含量东部地区显著低于其他地区。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目前吉林省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大幅提高,速效钾含量略有降低。【结论】在长期耕作和较高施肥量条件下,吉林省农田土壤养分变化明显。建议今后在作物种植过程中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技术,重视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适当控制氮、磷肥施用,推进秸秆还田,以实现吉林省农田土壤肥力的提高和养分的平衡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不同生态区 吉林省 测土配方施肥 土壤普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玉米施肥效果与肥料利用效率现状研究 被引量:36
2
作者 王寅 冯国忠 +4 位作者 焉莉 高强 宋立新 刘振刚 房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41-1448,共8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2005~2013年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吉林省布置的1110个"3414"田间试验,分析了施用氮、磷、钾肥对玉米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测算了氮、磷、钾肥的利用效率,目的在于明确当前生产条件下吉林省玉米... 【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2005~2013年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吉林省布置的1110个"3414"田间试验,分析了施用氮、磷、钾肥对玉米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测算了氮、磷、钾肥的利用效率,目的在于明确当前生产条件下吉林省玉米的施肥效果与肥料利用效率,为肥料的合理施用与配置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玉米"3414"田间试验的处理1(N_0P_0K_0)、处理2(N_0P_2K_2)、处理4(N_2P_0K_2)、处理6(N_2P_2K_2)和处理8(N_2P_2K_0),分别记为不施肥(CK)、不施氮(–N)、不施磷(–P)、氮磷钾配施(NPK)和不施钾(–K)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下的玉米产量、产值、施肥利润和产投比,比较增施氮、磷、钾肥的增产效应以及不同肥料的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肥料贡献率。另外,分析不施肥处理(缺素处理)玉米产量与相应肥料贡献率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模型进行模拟。【结果】不施肥条件下,当前吉林省玉米的平均产量和产值分别为6.6 t/hm^2和1.21×103 yuan/hm^2。施肥可显著提高玉米的产量和经济收益,其中以NPK处理的玉米产量和施肥利润最高,平均分别为10.1 t/hm^2和5.07×103 yuan/hm^2,其后分别为–K处理(8.9 t/hm^2、3.27×103 yuan/hm^2)、–P处理(8.7 t/hm^2、2.83×103yuan/hm^2)和–N处理(7.7 t/hm^2、1.39×103 yuan/hm^2)。在其他养分施用基础上,增施氮、磷、钾肥可平均分别增产2.36 t/hm^2(35.1%)、1.39 t/hm^2(18.0%)和1.18 t/hm^2(14.9%),平均施肥利润分别为3.68×103、2.24×10~3和1.80×10~3 yuan/hm^2。当前生产条件下,吉林省玉米在氮磷钾配施条件下的肥料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肥料贡献率分别为11.4 kg/kg N、32.8 kg/kg和34.7%,而增施氮、磷、钾肥的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14.3 kg/kg N、20.5kg/kg P_2O_5和17.2 kg/kg K_2O,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61.1、146.4和142.4 kg/kg,平均肥料贡献率分别为23.4%、14.1%和11.9%。分析发现,氮磷钾肥配施(或某一肥料)的肥料贡献率随不施肥处理(或相应缺素处理)玉米产量的提高而显著下降,且关系符合对数函数模型,说明提高基础地力可减少对外源肥料的依赖。【结论】吉林省玉米氮磷钾肥的增产效果和肥料利用率相比全国平均水平较高,但仍需重视氮肥管理以稳产增效,继续大力推广平衡适量施肥理念及相应技术,在实现作物增产的同时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并促进土壤培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施肥 产量 经济效益 肥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不同生态区玉米施氮效果与氮肥利用效率差异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寅 郭聃 +3 位作者 高强 焉莉 宋立新 刘振刚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64-1475,共12页
整理2005—2013年吉林省"3414"田间试验,选取不施氮和推荐施氮处理数据,研究不同生态区玉米的氮肥施用效果和肥料利用效率现状,探讨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吉林省不同生态区的玉米产量水平差异显著,总体上以中部半... 整理2005—2013年吉林省"3414"田间试验,选取不施氮和推荐施氮处理数据,研究不同生态区玉米的氮肥施用效果和肥料利用效率现状,探讨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吉林省不同生态区的玉米产量水平差异显著,总体上以中部半湿润平原区最高,其次是东部湿润山区,西部半干旱平原区相对较低。不同生态区玉米施氮效果也存在差异,其中东部最高,施氮的平均增产量与增产率分别为2.44 t hm-2和38.4%,其次为中部(2.40 t hm-2,34.3%),西部则显著偏低(2.21 t hm-2,33.4%)。相比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玉米的氮肥利用效率显著较高,其平均氮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肥料贡献率分别为16.6 kg kg-1、65.9 kg kg-1和25.0%。随不施氮处理产量的提高,各生态区施氮处理产量均呈上升趋势而氮肥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其中,西部地区的相对变幅较中、东部地区更为明显。可见,应根据区域气候环境条件和施氮响应特征对氮肥进行合理的配置与施用,建议吉林中部地区以维持作物需求为标准适当减少施氮量,东部地区可适度增加施氮量并配合栽培措施以消减光温资源不足对产量的限制,而西部地区应在培肥地力基础上推广高效节水用水技术,发挥水氮耦合效应以促进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生态区 区域差异 氮肥 产量 肥料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复混肥料“产—销—用”现状调研与产业发展建议
4
作者 陈安吉 姜国壮 +2 位作者 侯文峰 高强 王寅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8-228,共11页
采用抽样调查方法,2021—2022年对吉林省复混肥企业、不同地区的乡/镇肥料经销商和玉米种植户开展问卷调查,分别收到有效问卷20、85和255份,分析了“产—销—用”环节的产品类型、养分含量及群体特征,为区域化肥产业发展、农田减肥增效... 采用抽样调查方法,2021—2022年对吉林省复混肥企业、不同地区的乡/镇肥料经销商和玉米种植户开展问卷调查,分别收到有效问卷20、85和255份,分析了“产—销—用”环节的产品类型、养分含量及群体特征,为区域化肥产业发展、农田减肥增效提供参考。结果表明,40年来吉林省农业生产中复混肥投入量持续增加,目前肥料复合化率达70%,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总体上,吉林省复混肥企业的复合肥、掺混肥产品占比平均分别为46.1%和53.9%,具有缓/控释功能产品占比平均为51.6%。不同规模企业的产品类型差异明显,大中型企业以复合肥为主(占比分别为75.4%和58.9%),小型企业以掺混肥为主(占比85.5%),大、中、小型企业生产缓/控释肥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1.7%、50.6%和74.8%。乡/镇肥料经销商销售的复混肥品牌大多在3~4个(占比55%),吉林省内肥料企业产品平均占比46.7%。复合肥、掺混肥平均销售比例分别为47.9%和52.1%,缓/控释肥平均销售比例为37.4%。玉米种植户采用一次性施肥方式的平均比例达76%,复合肥、掺混肥平均施用比例分别为43.6%和56.4%,缓/控释肥平均施用比例为42.7%。相比西部地区,中东部地区掺混肥、缓/控释肥的销售与使用比例明显更高。总养分含量45%~50%、含氮量≥25%的复混肥是吉林省生产、销售及施用的主要产品,小型企业的高氮肥产品占比更高,中东部地区总养分含量≥50%、含氮量≥25%的肥料售用比例也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肥料经销商和玉米种植户年龄主体分别为40~50和50~60岁,受教育程度分别以高中和初中学历为主,部分有较高学历的中青年经销商(38.8%)和农户(19.6%)认为控释肥材料可能存在环境污染风险。不同地区农户选购肥料首要的考虑因素均为肥料价格(占比24.9%),而后为肥料效果、肥料品牌和经销商宣传等。可见,目前掺混肥及高浓度、高含氮量肥料成为吉林省复混肥“产—销—用”主流产品,缓/控释产品比例大幅增加,建议未来从肥料立法、产品创新、优化营销和强化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推进肥料行业转型、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复混肥料 缓/控释肥 肥料生产 肥料销售 肥料施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旱地土壤有效硫含量及其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关系 被引量:8
5
作者 崔帅 刘烁然 +4 位作者 王寅 夏晨真 焉莉 冯国忠 高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372-2383,共12页
【目的】明确吉林省旱地土壤有效硫含量状况及其分布差异,为区域作物合理施硫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吉林省不同生态区8种主要土壤类型的232个表层(0—20 cm)土壤样品,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有效硫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比较不同类型土壤... 【目的】明确吉林省旱地土壤有效硫含量状况及其分布差异,为区域作物合理施硫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吉林省不同生态区8种主要土壤类型的232个表层(0—20 cm)土壤样品,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有效硫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比较不同类型土壤有效硫含量差异,并建立土壤有效硫和有机质、全氮的相关关系。【结果】吉林省旱地土壤有效硫含量为5.8—40.7 mg·kg^(-1),均值为18.1 mg·kg^(-1),所有样本中缺硫和潜在缺硫的比例分别为27.2%和20.7%。空间分布上,土壤有效硫含量总体呈自东向西逐渐下降趋势,相应的缺硫发生率自东向西逐渐上升。东、中、西三大生态区的土壤有效硫含量均值(缺硫或潜在缺硫发生率)分别为22.3 mg·kg^(-1)(24.2%)、18.1 mg·kg^(-1)(40.0%)和14.3 mg·kg^(-1)(75.6%)。主要分布于东部湿润山区的白浆土、暗棕壤有效硫含量均值分别为22.1和22.0 mg·kg^(-1),缺硫或潜在缺硫样本分别占15.2%和28.3%;中部半湿润平原区的黑土、冲积土和草甸土有效硫含量均值分别为18.8、17.1和16.2 mg·kg^(-1),缺硫或潜在缺硫样本占比分别为37.9%、63.5%和55.5%;西部半干旱平原区的黑钙土、风沙土和盐碱土有效硫含量均值分别为11.9、14.0和13.9 mg·kg^(-1),缺硫或潜在缺硫风险较高,分别占比73.6%、73.3%和75.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吉林省旱地土壤有效硫和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均呈显著的对数相关关系,随着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含量增加,土壤有效硫含量也随之提升。【结论】吉林省旱地土壤有效硫含量在不同区域和土壤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硫素缺乏现象也较为普遍,47.9%的土壤样本存在缺硫或潜在缺硫问题,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风沙土、盐碱土和黑钙土缺硫风险较高,在土壤培肥和作物管理中应注重硫素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生态区 区域差异 土壤有效硫 土壤类型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春玉米氮磷钾养分需求与利用效率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寅 高强 +5 位作者 冯国忠 焉莉 李翠兰 宋立新 刘振刚 房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6-315,共10页
【目的】明确吉林春玉米的氮、磷、钾养分需求和利用效率,为区域春玉米的高效合理施肥提供技术参数。【方法】整理2005—2013年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吉林省开展的680个"3414"田间试验,选取N_0P_0K_0、N_0P_2K_2、N_2P_0K_2... 【目的】明确吉林春玉米的氮、磷、钾养分需求和利用效率,为区域春玉米的高效合理施肥提供技术参数。【方法】整理2005—2013年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吉林省开展的680个"3414"田间试验,选取N_0P_0K_0、N_0P_2K_2、N_2P_0K_2、N_2P_2K_2和N_2P_2K_0 5个处理,研究氮、磷、钾肥对春玉米籽粒产量、植株养分吸收量的影响,明确产量、养分吸收量与土壤基础养分供应能力的关系,评估春玉米的氮、磷、钾养分需求量和利用效率。【结果】吉林春玉米在氮磷钾配施处理(N_2P_2K_2)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和植株养分吸收量,平均产量达9.6t/hm^2,玉米氮、磷、钾养分平均吸收量分别为N 190.8 kg/hm^2、P_2O_5 87.0 kg/hm^2和K_2O 215.1 kg/hm^2。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氮磷钾配施处理平均增产42.5%,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平均分别提高57.5%、64.2%和49.5%。在其他养分充分供应基础上,增施氮、磷、钾肥平均分别增加吸收N 57.2 kg/hm^2(42.9%)、P_2O_5 19.2kg/hm^2(28.4%)和K_2O_3 2.1 kg/hm^2(17.5%)。以缺素处理植株养分吸收量表征土壤养分基础供应能力,发现氮磷钾配施处理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量均随土壤基础养分供应能力的提高而逐渐上升,变化趋势均符合显著的对数关系。经测算,吉林春玉米氮磷钾配施处理生产百公斤籽粒平均需吸收N 1.98 kg、P_2O_5 0.90 kg和K_2O 2.24 kg,比例为1∶0.45∶1.13。减氮、减磷和减钾处理的百公斤籽粒氮、磷、钾素需求量平均分别为N 1.69 kg、P_2O_50.79 kg和K_2O 2.11 kg,与氮磷钾配施处理相比均显著下降,而且试验点间变异也明显增大。目前,吉林春玉米生产中氮、磷、钾肥的平均养分回收利用效率分别为33.7%、27.5%和45.3%,而平均生理利用效率分别为28.8、52.8和28.3 kg/kg。【结论】吉林春玉米对肥料养分的依存度较高,合理施肥是保持高产高效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氮素 磷素 钾素 养分需求 肥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不同生态区玉米施磷的增产效应差异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寅 郭聃 +5 位作者 高强 李翠兰 焉莉 冯国忠 刘振刚 房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635-1645,共11页
【目的】明确吉林省玉米施用磷肥的增产效应在生态区及县域尺度上的差异,为优化区域磷肥的施用与配置,实现粮食进一步增产和提高磷肥效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5—2013年吉林省玉米"3414"田间试验中不施磷和推荐施磷处理... 【目的】明确吉林省玉米施用磷肥的增产效应在生态区及县域尺度上的差异,为优化区域磷肥的施用与配置,实现粮食进一步增产和提高磷肥效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5—2013年吉林省玉米"3414"田间试验中不施磷和推荐施磷处理数据,通过分析区域与县域尺度的作物产量反应、磷肥的农学利用率和肥料贡献率等指标,评估不同生态区玉米施用磷肥的增产效应及其差异。另外,通过建立不施磷处理玉米产量与施磷处理产量、磷肥贡献率的关系,分析不同生态区土壤基础供磷能力的差异对玉米施磷增产效应的影响。【结果】施用磷肥对保障吉林省玉米高产具有重要作用,东部湿润山区、中部半湿润平原区和西部半干旱平原区玉米施磷后分别增产1.4 t·hm^(-2)(18.4%)、1.2 t·hm^(-2)(14.5%)和1.7 t·hm^(-2)(24.7%)。当前推荐施磷条件下,东、中、西部生态区玉米施用磷肥的平均农学利用率分别为23.2、17.5和24.1 kg·kg^(-1),而平均肥料贡献率分别为14.6%、11.9%和18.3%。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西部地区玉米施磷的增产效果和肥料贡献率高于东、中部地区,而农学利用率东部地区低于中、西部地区。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生态区玉米施磷产量与基础产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均符合显著的线性模型,东部地区为y=0.855x+2605(R^2=0.697**),中部地区为y=0.846x+2658(R^2=0.739**),西部地区为y=0.761x+3545(R^2=0.623**)。各生态区玉米的磷肥贡献率与基础产量之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均符合显著的对数模型,东部地区为y=-21.8 ln(x)+211.7(R^2=0.248**),中部地区为y=-18.8 ln(x)+183.3(R^2=0.230**),西部地区为y=-26.7 ln(x)+257.4(R^2=0.342**)。随着土壤基础供磷能力的提升,西部地区玉米施磷产量的增幅和肥料贡献率的降幅较东、中部地区更为明显。【结论】不同生态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土壤地力条件显著影响了玉米的磷肥增产效应,生产中应根据区域磷素供应能力和施磷反应特征合理配置和施用磷肥。相比东、中部地区,吉林省西部地区农田的基础磷素供应能力偏低,因而其玉米施磷的增产效应较高,该地区需重视磷肥的科学管理和调控,同时结合其他栽培管理措施以协同提高产量水平和肥料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生态区 磷肥 玉米产量 肥料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玉米施钾增产效应及区域差异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寅 高强 +6 位作者 李翠兰 焉莉 冯国忠 王少杰 刘振刚 宋立新 房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35-1344,共10页
【目的】本研究利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田间试验的大样本数据,分析吉林省玉米施钾增产效应在生态区及县域尺度上的差异,为促进玉米高产稳产和钾肥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05-2013年吉林省玉米"3414"田间试验中推... 【目的】本研究利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田间试验的大样本数据,分析吉林省玉米施钾增产效应在生态区及县域尺度上的差异,为促进玉米高产稳产和钾肥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05-2013年吉林省玉米"3414"田间试验中推荐施钾(N2P2K2)和不施钾(N2P2K0)处理,分析生态区及县域尺度上玉米施钾的产量反应、农学利用率和肥料贡献率,建立玉米施钾产量、钾肥贡献率与基础产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评估吉林省玉米施钾的增产效应及区域差异。【结果】不施钾条件下,吉林东部湿润山区、中部半湿润平原区和西部半干旱平原区玉米的基础产量平均分别为8.44 t/hm^2 (3.29~14.5 t/hm^2)、9.45 t/hm^2 (3.77~15.3 t/hm^2)和8.11 t/hm^2(3.89~12.84 t/hm^2)。施用钾肥显著提高三大区域玉米产量,东、中、西部平均分别增产1.31 t/hm^2 (18.1%)、1.06t/hm^2 (12.2%)和1.30 t/hm^2 (17.4%)。推荐施钾条件下,东、中、西部玉米施钾的平均农学利用率分别为19.7、14.6和20.2 kg/kg,平均肥料贡献率分别为13.9%、10.2%和13.6%。统计分析显示,三大区域之间玉米施钾的增产量无显著差异,东部增幅显著高于中部,农学利用率和肥料贡献率东部也显著高于中、西部。回归分析发现,各区域玉米的施钾产量均与基础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符合线性模型,东部为y=0.769 x+3261 (R^2=0.616^**),中部为y=0.883 x+2158 (R^2=0.757^**),西部为y=0.873 x+2328 (R^2=0.637^**);而钾肥贡献率均与基础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符合对数模型,东部为y=–28.4 ln(x)+270.1 (R^2=0.348^**),中部为y=–15.9 ln(x)+156.1 (R2=0.172^**),西部为y=–16.3 ln(x)+160.6 (R2=0.123^**)。随土壤基础供钾能力的提高,东部玉米施钾产量的增幅和钾肥贡献率的降幅明显高于中、西部。【结论】吉林省玉米的钾肥管理应根据区域土壤钾素状况、自然气候条件和钾肥效应进行合理配置,现阶段应适当增加东部湿润山区玉米生产的钾肥资源配置,提高土壤供钾能力,促进玉米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土壤钾素 区域差异 钾肥利用率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吉林省水稻种植区施氮效果及减排潜力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焉莉 冯国忠 +1 位作者 兰唱 高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3365-3374,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水稻种植区施氮效果差异,旨在加强氮肥精准养分管理,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效率,从而减少农田氮排放。【方法】通过对2005—2013年吉林省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中不施氮肥处理(N0P2K2)及3个氮梯度(0.5N_2P_2K_2)、(N_2P_2K... 【目的】研究不同水稻种植区施氮效果差异,旨在加强氮肥精准养分管理,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效率,从而减少农田氮排放。【方法】通过对2005—2013年吉林省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中不施氮肥处理(N0P2K2)及3个氮梯度(0.5N_2P_2K_2)、(N_2P_2K_2)、(1.5N_2P_2K_2)处理进行分析,研究不同水稻种植区的产量、氮肥施用效果及氮肥农学利用率,探讨各区域施氮效果及减排潜力。【结果】吉林省各地区水稻产量差异显著,西部地区最高,东部地区最低。在不施氮肥条件下西部地区平均产量可达7.6 t·hm-2,其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平均产量差可达到2.1和2.2 t·hm-2。施用氮肥后,中部和东部地区最低增产率29.8%(最高59.5%)显著高于西部地区12.6%(最高29.4%)。中部和东部的氮肥利用效率分别为12.2—19.7和12.5—19.5 kg·kg-1,远高于西部地区的8.8—13.1 kg·kg-1。采用最大经济收益法MRTN方法建立氮肥用量与净收益间的函数关系,从而计算各地区最佳施氮量。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最佳施氮量分别为114.9、128.9和134.1 kg·hm-2,与推荐施肥相比可减少25.6、18.3和5.3kg·hm-2。在产量没有显著差异的条件下,各地区均可减少氮肥施用量,尤其是西部和中部地区。通过节氮成本和粮食收入核算发现,各地区均可增加经济效益,其中中部地区农民增收显著。在保证产量条件下,采用最佳施肥量,吉林省西部、中部和东部每年可减少氮投入量分别为4 378、7 064和604 t;减少氮排放98.2、158.6和13.6 t。【结论】吉林省西部地区应控制氮肥施用;中部地区为全省减排重点区域;东部地区目前施肥量适中,可以配合其他管理模式消减自然因素的限制,从而提高水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水稻 产量 施氮量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产量和施肥效果差异——以吉林省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焉莉 冯国忠 +2 位作者 王寅 谢林蓓 高强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23-1030,共8页
为探究吉林省不同地区水稻产量和施肥效果差异,本研究以吉林省水稻主流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2005-2013年吉林省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数据,研究不施肥(N0P0K0)、不施氮只施磷钾肥(N0PK)和均衡施用氮磷钾肥(NPK)3个处理对吉林省各州市水稻... 为探究吉林省不同地区水稻产量和施肥效果差异,本研究以吉林省水稻主流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2005-2013年吉林省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数据,研究不施肥(N0P0K0)、不施氮只施磷钾肥(N0PK)和均衡施用氮磷钾肥(NPK)3个处理对吉林省各州市水稻产量、增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吉林省各市州不施肥时水稻产量可达4.0~7.8 t·hm^(-2),在仅施磷钾肥和均衡施肥后增产效果差异显著,增产率分别为10.3%~30.4%(除辽源市外)和35.4%~109.0%,且施肥在长春市、吉林市增产效果明显,均衡施肥对通化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水稻产量提升影响较大。吉林省氮肥利用率在16.4%~32.7%之间,以吉林市、四平市最高;氮肥偏生产力在52.5~76 kg·kg-1之间,以松原市为最高。根据吉林省各市州的土壤基础理化性质、产量及肥料利用率将吉林省水稻划分为西部、中部和东部三大施肥区。综上,均衡施肥是提高水稻产量的最佳施肥方式,同时根据各区域之间的基础地力、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差异建立施肥分区,在此基础上制定并优化施肥用量,是实现精确施肥,提高产量和肥效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为吉林省不同地区水稻高产和肥料高效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土配方施肥 水稻 产量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临江硅藻土及其尾矿对钾的吸附性能
11
作者 高将 赵兰坡 +3 位作者 荣立杰 姜亦梅 刘胜楠 李昕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0-56,共7页
【目的】揭示吉林省临江硅藻土及其尾矿对钾的吸附性能,为开发和利用硅藻土尾矿作为土壤钾肥肥力调控物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临江优质硅藻土原矿及尾矿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静态平衡吸附法... 【目的】揭示吉林省临江硅藻土及其尾矿对钾的吸附性能,为开发和利用硅藻土尾矿作为土壤钾肥肥力调控物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临江优质硅藻土原矿及尾矿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静态平衡吸附法研究了优质硅藻土及其尾矿对K+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硅藻土尾矿与优质硅藻土相比,Si O2质量分数有较大差异,分别为78.57%和89.29%;两者的矿质组成均以非晶质蛋白石为主,同时尾矿比优质硅藻土含有更多的石英、高岭石、云母及有机质等杂质;优质硅藻土及其尾矿对K+的动力学吸附均符合伪二阶动力学模型;对K+的热力学吸附均整体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吸附反应容易进行;对K+的解吸均符合Elovich方程;2种硅藻土解吸过程达到平衡之前,K+的解吸率与反应时间的对数(lnt)均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硅藻土尾矿的矿物组成以非晶质蛋白石为主,对钾具有一定的吸附解吸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土 尾矿 吸附动力学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分影响的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政 王呈玉 +4 位作者 米洋辰 韩华 冯秋苹 高云航 刘淑霞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5-845,共11页
为了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并揭示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机理,本研究设置对照(CK)与6种处理[秸秆翻埋还田(SB)、秸秆轮耕还田(SRT)、秸秆碎混还田(SC)、秸秆覆盖还田(SM)、秸秆留高茬还田(SHS)、秸秆条带还田(SS... 为了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并揭示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机理,本研究设置对照(CK)与6种处理[秸秆翻埋还田(SB)、秸秆轮耕还田(SRT)、秸秆碎混还田(SC)、秸秆覆盖还田(SM)、秸秆留高茬还田(SHS)、秸秆条带还田(SS)],开展室内室外分析和定位试验,测定土壤水分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的蓄水和供水能力,具体表现为土壤的含水量、饱和持水量、最大分子含水量、比水容量的提高,与对照相比SB处理效果最好;秸秆还田可以增强土壤中水分的运动能力,提高土壤中可被植物利用的水分含量,具体表现为土壤田间最小持水量、毛管持水量、自由水含量、有效水含量的提高;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容重,提高黏粒含量,增大土壤总孔隙占比、大孔隙占比、中孔隙占比,提高土壤水分的有效性,与对照相比SB处理效果最好;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黏粒含量、土壤总孔隙占比、大孔隙占比、中孔隙占比、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与土壤饱和持水量、田间最小持水量、萎蔫系数、水力传导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AD)、不稳定团粒指数(E_(LT))与土壤饱和持水量、自由水含量、萎蔫系数、最大分子含水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结合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影响的作用机制:秸秆在土壤中被分解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高,容重降低,大大增加了土壤颗粒的比表面积,土壤中黏粒含量增多,总孔隙、大孔隙、中孔隙的占比提高,土壤结构得到了优化,综合提高了土壤的蓄水和供水能力,促进了土壤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综合来看,秸秆翻埋还田方式适合中国东北地区,本研究结果为农民选择合适的秸秆还田方式提供了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水分 机理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类型和施氮量对连作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24
13
作者 冯国忠 王寅 +2 位作者 焉莉 米国华 高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44-455,共12页
以吉林省春玉米连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多年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以探讨土壤类型变异对土壤―作物系统氮素平衡的影响。通过在相同气候条件下,2种土壤类型(黑土(黏化湿润均腐土)和风砂土(湿润冲积新成... 以吉林省春玉米连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多年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以探讨土壤类型变异对土壤―作物系统氮素平衡的影响。通过在相同气候条件下,2种土壤类型(黑土(黏化湿润均腐土)和风砂土(湿润冲积新成土))上开展的连续4年的氮肥施用量(0、168、312 kg hm^(-2))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类型间玉米产量、氮素矿化、残留及氮素表观损失的差异。结果表明,土壤类型显著影响玉米产量,黑土的玉米籽粒产量较高(6 469~10 106 kg hm^(-2)),平均为8 623 kg hm^(-2),风砂土的玉米籽粒产量较低(1 386~8 196kg hm^(-2)),平均为5911 kg hm^(-2);黑土和风砂土玉米籽粒产量的年际间(2009―2012年)变异系数分别为13.4%和59.1%,黑土的玉米籽粒产量稳定性显著大于风砂土;黑土连续4季氮素总表观矿化量为328 kg hm^(-2),为风砂土的2.2倍;受土壤质地影响,黑土收获后0~10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残留量为99~321 kg hm^(-2),显著高于风砂土(38~77 kg hm^(-2));在中等施氮(168 kg hm^(-2))条件下,黑土与风砂土的氮肥表观损失量无显著差异,分别为320 kg hm^(-2)和315 kg hm^(-2);当施氮量增加至312 kg hm^(-2)时,黑土和风砂土的氮肥表观损失量均显著增加,且风砂土的氮肥表观损失量达到827 kg hm^(-2),显著高于黑土。由于受土壤质地和土壤供肥能力的影响,土壤类型会对玉米产量、氮素矿化和表观损失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氮肥优化管理中应考虑土壤类型的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连作 土壤类型 产量 氮素矿化 氮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素硝铵溶液对黑土区春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王寅 徐卓 +5 位作者 李博凝 高强 冯国忠 李翠兰 焉莉 王少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18-727,共10页
【目的】尿素硝铵溶液(urea ammonium nitrate solution,UAN)是集硝态氮、铵态氮和酰胺态氮于一身的液体氮肥品种,兼有3种氮源优势。本研究目的在于明确黑土区春玉米施用UAN的肥效和氮素利用效率,为进一步科学应用及推广提供依据。【方... 【目的】尿素硝铵溶液(urea ammonium nitrate solution,UAN)是集硝态氮、铵态氮和酰胺态氮于一身的液体氮肥品种,兼有3种氮源优势。本研究目的在于明确黑土区春玉米施用UAN的肥效和氮素利用效率,为进一步科学应用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2015和2016年在吉林省黑土区设置大田试验,施肥处理包括:不施氮(N0)、尿素一次性基施200 kg N·hm^(-2)(U200)、UAN一次性基施200 kg N·hm^(-2)(UAN200)、尿素基施80 kg N·hm^(-2)+追施120 kg N·hm^(-2)(U80-120)、UAN基施80 kg N·hm^(-2)+追施120 kg N·hm^(-2)(UAN80-120)、尿素基施64 kg N·hm^(-2)+追施96 kg N·hm^(-2)(U64-96)、UAN基施64 kg N·hm^(-2)+追施96 kg N·hm^(-2)(UAN64-96),追肥时期为拔节—大喇叭口期,施肥深度均为12 cm。测定指标包括籽粒产量、产量性状、植株吸氮量、土壤无机氮含量,并计算土壤-作物系统的氮素平衡、氮素的表观利用、残留和损失状况。【结果】2015和2016年施氮处理的玉米产量、植株吸氮量相比不施氮处理显著提高,均以UAN200处理最高(10.3、11.9 t·hm^(-2)和187.4、288.2 kg·hm^(-2)),而U64-96处理最低(9.14、10.2 t·hm^(-2)和159.1、243.8 kg·hm^(-2))。相同施氮量、施用方式条件下,UAN处理的玉米产量均等于或高于尿素处理。2015年UAN在200 kg N·hm^(-2)一次性、分次施用和160 kg N·hm^(-2)分次施用条件下相比尿素分别增加6.1%、2.0%和5.3%,2016年分别增加0.1%、7.8%和7.4%,其中UAN80-120处理显著增产。UAN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减少果穗秃尖长度而增加单穗粒数。UAN处理的植株氮素吸收量在相同施氮量、施用方式条件下均高于尿素处理,而收获后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和氮素表观盈余量相对较低,因而获得较高的氮素利用率。与UAN200处理相比,UAN64-96处理在减氮40 kg N·hm^(-2)条件下两年玉米产量分别达到9.6和11.0 t·hm^(-2),其中2015年干旱条件下与UAN200处理无显著差异。而且,UAN64-96处理的土壤氮素表观残留率最低,2015和2016年分别为2.4%和4.4%,而氮素表观利用率最高,分别达到42.6%和52.0%。【结论】相同用量和施用方式下,黑土区玉米施用UAN可获得与尿素相同甚至更高的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同时土壤氮素残留和盈余较少,氮素利用率明显较高,环境效应较好。从施氮量、产量和氮素利用及损失等方面综合考虑,黑土区春玉米推荐施用160 kg N·hm^(-2)的UAN,以基肥40%和拔节-大喇叭口期追肥60%分次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硝铵溶液 春玉米 黑土 产量 氮素吸收 氮素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农田耕层土壤pH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30
15
作者 王寅 张馨月 +3 位作者 高强 李翠兰 焉莉 冯国忠 《土壤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87-391,共5页
本研究通过分析2005~2013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吉林省采集的大量土壤样品,明确了不同地区农田耕层土壤pH的空间变异特征,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对比探讨了土壤pH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目前吉林省农田耕层土壤pH分布在3.8~9.1之间,平均... 本研究通过分析2005~2013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吉林省采集的大量土壤样品,明确了不同地区农田耕层土壤pH的空间变异特征,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对比探讨了土壤pH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目前吉林省农田耕层土壤pH分布在3.8~9.1之间,平均值为6.5。不同类型农田土壤pH的高低顺序为:黑钙土>风沙土>草甸土>黑土>白浆土≈暗棕壤>水稻土。空间上,吉林省农田耕层土壤呈现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以西部白城市的通榆县最高而东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汪清县最低。时间上,与第二次土壤普相比,吉林省各种土类的pH存在共性的土壤酸化趋势。不同土类间pH的降幅存在较大差异,代表性的黑土下降约0.5个单位,酸化程度较大的草甸土和水稻分别下降了1.4和1.6个单位,而酸化程度较小的白浆土下降了0.1个单位。吉林省农业生产中应控制化肥用量,调整肥料品种,合理增施有机肥,大力推广秸秆还田,从而缓解土壤酸化趋势,改善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农田 土壤类型 土壤PH 土壤酸化
原文传递
氮肥用量对吉林省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寅 陈琪 +4 位作者 高强 焉莉 李翠兰 宋立新 刘振刚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2-117,共6页
选取2005~2013年吉林省"3414"田间试验中的氮肥用量处理,研究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明确不同生态区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不施氮条件下吉林省玉米的平均产量为7 596 kg/hm^2。氮肥施用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以... 选取2005~2013年吉林省"3414"田间试验中的氮肥用量处理,研究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明确不同生态区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不施氮条件下吉林省玉米的平均产量为7 596 kg/hm^2。氮肥施用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以适宜施氮量(N3)处理表现最好,产量最高达9 967 kg/hm^2,较不施氮(N1)处理平均增产2 371 kg/hm^2。玉米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以适宜施氮量的1/2(N2)处理最高,随施氮量增加氮肥利用效率均逐渐降低。不同生态区显著影响玉米的增产效果和氮肥利用效率,吉林省中部半湿润平原区的产量水平最高,东部湿润山区次之,西部半干旱平原区最低。施氮增产量和农学利用率以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偏生产力以东部地区最高而西部地区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生态区 氮肥 产量 肥料利用效率 吉林省
原文传递
我国马铃薯产量和化肥利用率区域特征研究 被引量:38
17
作者 徐亚新 何萍 +6 位作者 仇少君 徐新朋 马进川 丁文成 赵士诚 高强 周卫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2-35,共14页
【目的】本研究汇总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田间试验数据,分析中国马铃薯产区施用氮、磷和钾肥的马铃薯产量(可获得产量、产量反应和相对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特征,以期为优化马铃薯养分管理奠定理论基础。【方法】本试验数据来源于... 【目的】本研究汇总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田间试验数据,分析中国马铃薯产区施用氮、磷和钾肥的马铃薯产量(可获得产量、产量反应和相对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特征,以期为优化马铃薯养分管理奠定理论基础。【方法】本试验数据来源于:1)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International Plant Nutrition Institute, IPNI)1992—2012年间在我国马铃薯主产区开展的117个田间试验;2)采用字段或字段组合(马铃薯,马铃薯+产量,马铃薯+利用率,等)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检索的2000—2016年间407篇马铃薯田间试验中文文献。将我国马铃薯种植区分为东北(NE)、西北(NW)、华北(NC)、长江中下游(MLYR)、东南(SE)和西南(SW)产区。试验处理包括氮磷钾肥优化处理(OPT)、不施氮(OPT-N)处理、不施磷(OPT-P)处理和不施钾(OPT-K)处理,研究我国马铃薯不同种植区优化施肥下马铃薯可获得产量,氮、磷和钾肥产量反应,相对产量,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养分回收率特征。【结果】我国马铃薯施用氮、磷和钾产量反应平均分别为8.6、5.9和6.6 t/hm^2,氮素是马铃薯产量的首要限制因子,东北地区产量及施氮产量反应平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地区(P <0.05)。马铃薯施氮、磷、钾相对产量平均值分别为71.0%、79.4%、77.2%,其中,华北地区施氮相对产量平均值最高,东南地区施磷相对产量平均值最高,西北地区施钾相对产量平均值最高。马铃薯氮、磷和钾肥用量平均分别为N 164.2 kg/hm^2、P_2O_5 100.3 kg/hm^2和K_2O 188.0 kg/hm2,东南地区氮和钾肥用量平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地区(P <0.05),东北地区施氮量和施钾量较低,东北、西南和西北施磷量高于其他地区,长江中下游施磷量最低。马铃薯氮、磷和钾素农学效率平均值分别为52.2 kg/kg N、58.5 kg/kg P_2O_5和42.3 kg/kgK_2O,东北地区氮和钾素农学效率平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地区(P <0.05)。马铃薯氮、磷和钾素偏生产力平均值分别为205.7 kg/kg N、339.0 kg/kg P_2O_5和209.2 kg/kg K_2O,东北地区氮和钾素偏生产力平均值分别显著(P <0.05)高于其他地区。马铃薯氮、磷和钾素养分回收率平均值分别为36.4%、18.5%和27.6%,东南地区磷素回收率平均值显著高于其它地区(P <0.05)。【结论】我国马铃薯不同产区产量、施肥量和肥料利用率差异较大,氮素是马铃薯产量的第一限制因子,华北地区氮素、东南地区磷素和西北地区钾素土壤基础养分供应能力相对较高,不同地区马铃薯需要因地制宜,制定有针对性的马铃薯优化施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产量 养分利用率 养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区玉米施用新型肥料的效果和环境效应 被引量:32
18
作者 韩蔚娟 王寅 +2 位作者 陈海潇 邹春野 高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7-311,共5页
为明确新型肥料在黑土区春玉米上的一次性施用效果及其环境效应,通过开展田间试验,测定了不同新型肥料施用与常规施肥条件下玉米的产量、氮素吸收利用、氨挥发状况、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并估算了氧化亚氮量。结果表明:施氮肥处理的产量明... 为明确新型肥料在黑土区春玉米上的一次性施用效果及其环境效应,通过开展田间试验,测定了不同新型肥料施用与常规施肥条件下玉米的产量、氮素吸收利用、氨挥发状况、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并估算了氧化亚氮量。结果表明:施氮肥处理的产量明显高于对照处理,增产幅度在34.9%~46.7%之间,不同氮肥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明显,其中硅酸盐肥料处理的产量相对较高,为14 140kg/hm^2,硫包衣肥料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最高为50.8%。常规施肥处理(底肥+追肥)的氨挥发累积量最高,占氮肥施用量的9.38%。新型肥料中,肥包肥、硅酸盐包膜肥料和控释肥料的氨挥发累积量相对较小,分别为28.8,28.7,28.6kg/km^2,比掺混肥料氨挥发累积量低23.2%,23.8%和24.5%。与掺混肥料相比,高塔工艺肥料、控释肥料、脲甲醛肥料玉米收获后0—100cm土层的无机氮积累量较低,分别为31.4,52.8,46.1kg/km^2。经估算,高塔工艺肥料处理N_2O排放量最高,为1.49kg/hm^2,稳定态肥料和硫包衣肥料处理相对较低,分别为1.45,1.44kg/hm^2。几种新型肥料中,稳定性肥料、硫包衣肥料、硅酸盐包膜肥料能有效降低氨挥发和N_2O排放,从而提高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新型肥料 氨挥发 一次性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集约化管理提高东北春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 被引量:7
19
作者 许瑞 徐新朋 +5 位作者 侯云鹏 张佳佳 黄少辉 丁文成 刘迎夏 何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61-471,共11页
【目的】针对我国春玉米生产中存在的肥料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生态集约化养分管理对东北春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率和氮素平衡的影响,旨在指导氮肥科学施用,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氮素损失。【方法】2009—2017年在吉... 【目的】针对我国春玉米生产中存在的肥料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生态集约化养分管理对东北春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率和氮素平衡的影响,旨在指导氮肥科学施用,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氮素损失。【方法】2009—2017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开展9年长期定位试验,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两种养分管理措施:生态集约化养分管理(EI)和农民习惯施肥(FP);副区为3种施氮方式,不施氮肥处理(N0)、3年中2年施氮肥处理(N2/3)和3年均施氮肥处理(N3/3)。EI处理中P2O575 kg/hm^2、K2O 90 kg/hm^2、S 30 kg/hm^2和Zn 5 kg/hm^2全部基施,每年N用量2009—2014年为180 kg/hm^2,2015—2017年为200 kg/hm^2,其中基施、玉米拔节期追施和抽雄期追施的比例分别为1/4、1/2和1/4;FP处理N 251 kg/hm^2、P2O5145 kg/hm^2、K2O 100 kg/hm^2均一次性基施。调查了玉米产量、氮素吸收量、氮素累积吸收量以及土壤氮素平衡。【结果】在N0处理中,从2010年开始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呈现下降趋势。在N2/3处理中,不施氮年份的产量和氮素吸收量较低,而在随后一年施氮的情况下,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又增加到N3/3处理的水平。在EI养分管理措施下,N3/3处理9年平均产量为11505 kg/hm^2,而FP管理措施下N3/3的平均产量明显低于EI处理,为10764 kg/hm^2。与FP处理相比,EI处理下氮素农学效率(AEN)、氮素回收率(REN)和氮素偏生产力(PFPN)分别提高了47.4%、39.6%和43.8%;EI处理的氮素残留量和氮素表观损失分别降低了49.2%和63.9%【结论】9年长期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施肥量和施肥时间,配合采用优良的玉米品种和种植密度,生态集约管理能在减少氮素投入的前提下,保持作物产量,提高植株氮素吸收量和养分利用率,减少土壤氮素残留和氮素损失。持续适宜的氮肥投入对于保障东北玉米高产和稳产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集约化养分管理 春玉米 氮素利用率 氮素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粪肥对苏打盐碱地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韩雨航 马玉涛 +2 位作者 苑佰飞 王永 张晋京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0-397,共8页
【目的】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牛粪和羊粪等碳量施用对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土的改良和培肥效果,为揭示苏打盐碱土有机培肥机制、科学培肥苏打盐碱土壤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年开始在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典型苏打盐碱土地区进行田间试验,设... 【目的】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牛粪和羊粪等碳量施用对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土的改良和培肥效果,为揭示苏打盐碱土有机培肥机制、科学培肥苏打盐碱土壤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年开始在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典型苏打盐碱土地区进行田间试验,设3个处理:对照(不施用粪肥)、牛粪和羊粪,对试验设置的土壤pH值、可溶盐总量及其组成、交换性钠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和有机碳各组分进行含量测定与结果分析。【结果】与对照处理相比,施用2种粪肥对土壤pH值、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和平均重量直径没有显著的影响;施用牛粪使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胡敏素碳含量分别增加27.2%、55.6%和36.8%,羊粪则分别增加了52.8%、122%和82.1%;施用2种粪肥可以显著提高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施用牛粪相比,施用羊粪条件下土壤具有更高的全盐量、交换性钠、阳离子交换量、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胡敏酸碳、胡敏素碳、水稳性团聚体碳、烷基碳和芳香碳比例以及烷基碳/烷氧碳和疏水碳/亲水碳比值,同时具有更低的碱化度、烷氧碳和羧基碳比例以及脂族碳/芳香碳比值。【结论】施用粪肥能够提高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含量,同时改善土壤有机质品质,但短期内对于土壤结构性没有改善作用;施用羊粪对于降低土壤碱化程度和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效果更为明显,而施用牛粪则更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品质,两者的合理配施将会促进苏打盐碱土的改良和肥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粪 牛粪 苏打盐碱土 土壤碱化度 土壤有机碳 土壤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