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河镇群”年代地层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
作者 陈跃军 彭玉鲸 +2 位作者 刘跃文 孙罡 G. MATTHEW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0-177,共8页
本文根据“清河镇群”(或“开原岩群”)年代地层学研究新进展,即在上肥地剖面原划入北大沟组、吴家堡子组,尖山子水库大坝原划入北大沟组等地层中获得的岩浆结晶锆石(SHRIMP)年龄2497±27Ma、2522±17Ma,250±5Ma;在“白砬... 本文根据“清河镇群”(或“开原岩群”)年代地层学研究新进展,即在上肥地剖面原划入北大沟组、吴家堡子组,尖山子水库大坝原划入北大沟组等地层中获得的岩浆结晶锆石(SHRIMP)年龄2497±27Ma、2522±17Ma,250±5Ma;在“白砬子组”(或“照北山岩组”)之建组剖面东杨木林子的大理岩(结晶灰岩)中获得震旦纪之微古植物化石——Stictosphaeridiumtortutosum,Synsphaeridiumsp.,Hystrisphaeridiumsp.等,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提出清河断裂为华北板块(清原地块)与北部陆缘活动带(兴蒙或吉黑造山带)的界线,前人划分的“辽河群”或“清河镇群”或“开原岩群”是分布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内的、不同属性的地质体的拼合物。并重新划分为清河断裂带之南华北板块内的新太古代英云闪长岩和古元古代芦家堡子岩组;清河断裂带以北华北板块北部陆缘活动带的构造岩石地层—新元古代(震旦纪)西保安岩组、早寒武世佟家屯岩组和晚二叠世尖山子火山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地层 清河镇群 开原岩群 辽河群 色洛河群 华北地台北缘 辽宁 吉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吴—嘉荫盆地嘉D1井孢粉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乔秀云 孙跃武 +4 位作者 万传彪 王淑芝 徐衍彬 高平 刘彤彦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1-17,共7页
对孙吴—嘉荫盆地北部逊克县的嘉D1井采集的孢粉和沟鞭藻类化石进行了分析研究,划分出4个特征较明显的孢粉组合:富饶组Betulaepollenites-Schizaeoisporites-Polypodiaceaesporites组合,总体反映晚白垩世晚期Maastrichtian期的特点;太... 对孙吴—嘉荫盆地北部逊克县的嘉D1井采集的孢粉和沟鞭藻类化石进行了分析研究,划分出4个特征较明显的孢粉组合:富饶组Betulaepollenites-Schizaeoisporites-Polypodiaceaesporites组合,总体反映晚白垩世晚期Maastrichtian期的特点;太平林场组Gothanipollis-Gabonisporis-Balmeisporites组合,时代为晚白垩世Santonian-Campanian期;淘淇河组上段Hammenia-Taxodiaceaepollenites-Appendicisporites组合,时代为早白垩世Aptian-Albian期;淘淇河组下段Cicatricosisporites-Cyathidites-Osmundacidites组合,时代为早白垩世Valanginian-Barremian期。这是迄今该地区据钻井实际资料所发现的较连续孢粉组合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吴-嘉荫盆地 嘉DI井 白垩纪 孢粉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古生物证据探讨日本海的形成
3
作者 孙革 杨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9-92,共4页
日本海是西北太平洋水域最大的边缘海,全长超过2000km,最宽处约850km。日本海两岸呈“反S”形的“相嵌状”相似一直引起众多科学工作者的兴趣。由于日本海的形成与地史时期亚洲大陆东缘的中、俄、日等幅域的陆地长期而复杂的地质构造... 日本海是西北太平洋水域最大的边缘海,全长超过2000km,最宽处约850km。日本海两岸呈“反S”形的“相嵌状”相似一直引起众多科学工作者的兴趣。由于日本海的形成与地史时期亚洲大陆东缘的中、俄、日等幅域的陆地长期而复杂的地质构造变动密切相关,日本海海底又具有丰富的石油及天然气等资源,因此,搞清日本海的成因及其地质历程一直是中、日等国地学家探索的科学目标之一。当然,研究日本海形成的诸多地质学问题需要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资料作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海 古生物 科学工作者 证据 西北太平洋 地质学 亚洲大陆 构造变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德合作新疆古生物、地质演化及环境变迁学术研讨会
4
作者 孙革 《国际学术动态》 2005年第3期46-46,共1页
为总结和展示中德双方科学家在新疆地质古生物学领域合作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商讨未来进一步开展的科学合作,在中德科学中心支持和资助下,2004年4月25日至5月4日,由我校主持的“中德合作新疆古生物、地质演化及环境变迁学术研讨会... 为总结和展示中德双方科学家在新疆地质古生物学领域合作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商讨未来进一步开展的科学合作,在中德科学中心支持和资助下,2004年4月25日至5月4日,由我校主持的“中德合作新疆古生物、地质演化及环境变迁学术研讨会”在乌鲁木齐举行,并于会后赴新疆吉木萨尔、郝家沟及陕北等地进行了野外考察。来自中德两国地学界近20所大学及科研机构的30位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研讨会 中德合作 环境变迁 地质演化 古生物 2004年4月 生物学领域 合作研究 新疆地质 科学合作 科学中心 乌鲁木齐 野外考察 专家学者 科研机构 科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古生代海相地层—东北地区油气勘查的一个新层系 被引量:40
5
作者 王成文 马志红 +1 位作者 孙跃武 刘立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13-118,共6页
中国东北地区是佳—蒙地块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晚古生代海相地层发育,属于大陆边缘沉积,发育了巨厚的暗色泥岩和碳酸盐岩(潜在的烃源岩),主体未遭受低绿片岩相区域变质;有些层位见有油气显示。中国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可能具有较大的... 中国东北地区是佳—蒙地块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晚古生代海相地层发育,属于大陆边缘沉积,发育了巨厚的暗色泥岩和碳酸盐岩(潜在的烃源岩),主体未遭受低绿片岩相区域变质;有些层位见有油气显示。中国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可能具有较大的生烃潜力,是东北地区油气勘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新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 海相地层 油气勘查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海相地层属于大陆边缘沉积的确定 被引量:7
6
作者 李宁 王成文 +2 位作者 孙跃武 马小琴 刘慧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4期548-552,共5页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海相地层围绕佳—蒙地块呈环带状分布。岩屑长石砂岩等非稳定型沉积发育,岩性横向变化较大,岩相不稳定,火山岩发育等说明其属于活动型沉积。从佳—蒙地块的核心到边缘缝合带可见有古陆—类陆表海—陆棚海—深海的较为...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海相地层围绕佳—蒙地块呈环带状分布。岩屑长石砂岩等非稳定型沉积发育,岩性横向变化较大,岩相不稳定,火山岩发育等说明其属于活动型沉积。从佳—蒙地块的核心到边缘缝合带可见有古陆—类陆表海—陆棚海—深海的较为明显岩相带变化。从环带状分布、活动型沉积和构造岩相带有规律分布等方面确定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海相地层属于佳—蒙地块的大陆边缘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佳—蒙地块 大陆边缘沉积 晚古生代地层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万昌地区始新世—中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地层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淑芹 刘玉英 李明松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3期357-362,共6页
吉林省万昌地区万参一井孢粉化石丰富,自下而上划分5个孢粉组合。Z1组合孢粉化石较少,均为古近系常见孢粉,偶见褶皱粉,时代为早始新世;Z2组合出现始新世特征分子杵纹粉,还有小刺鹰粉、高腾粉及褶皱粉等零星出现,时代为中晚始新世;Z3组... 吉林省万昌地区万参一井孢粉化石丰富,自下而上划分5个孢粉组合。Z1组合孢粉化石较少,均为古近系常见孢粉,偶见褶皱粉,时代为早始新世;Z2组合出现始新世特征分子杵纹粉,还有小刺鹰粉、高腾粉及褶皱粉等零星出现,时代为中晚始新世;Z3组合蕨类植物孢子含量为剖面最高值,草本被子植物花粉较Z1、Z2组合有所增加,时代为早渐新世;Z4组合仍含较多的蕨类植物,草本被子植物花粉与Z3组合相当,时代为晚渐新世;Z5组合草本被子植物花粉含量较高,达剖面最高值,尤其以蒿粉+藜粉+菊粉+禾本粉等为代表,时代为中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 始新世—中新世 万昌 吉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黑造山带古生代地层与混杂岩 被引量:4
8
作者 彭玉鲸 陈跃军 +1 位作者 殷长建 李睿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1期24-29,共6页
为确立吉-黑造山带内古生代地层的地层层序及其属性,本文应用生物地层学研究方法,同时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将吉黑造山带内的早志留世至晚二叠世地层划分为15个岩石地层单位,并证明绝大多数不是“外来岩块”。所谓的“混杂岩”,尚需进... 为确立吉-黑造山带内古生代地层的地层层序及其属性,本文应用生物地层学研究方法,同时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将吉黑造山带内的早志留世至晚二叠世地层划分为15个岩石地层单位,并证明绝大多数不是“外来岩块”。所谓的“混杂岩”,尚需进一步工作求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北部造山带 古生代地层 混杂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叠系的阶与牙形刺生物地层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成源 郎嘉彬 《世界地质》 CAS 2019年第1期20-33,共14页
三叠纪的3统7阶时限相差极大,晚三叠世的时限最长。牙形刺是三叠纪生物地层的主导化石门类,在生物地层划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三叠纪牙形刺生物地层的牙形刺带已达50带,还会增加,特别是在晚三叠世。阶是全球的地质年代单位,应全... 三叠纪的3统7阶时限相差极大,晚三叠世的时限最长。牙形刺是三叠纪生物地层的主导化石门类,在生物地层划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三叠纪牙形刺生物地层的牙形刺带已达50带,还会增加,特别是在晚三叠世。阶是全球的地质年代单位,应全球统一,使用共同的名称和定义。不要按国别建阶,更不能按岩相或生物群建阶。陆相地层不适宜建阶,陆相地层的阶名也不宜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阶 牙形刺 生物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流域白垩纪生物群及K/T界线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10
作者 孙跃武 《国际学术动态》 2005年第3期F003-F003,共1页
由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3届黑龙江流域白垩纪生物群及K/T界线国际学术研讨于2004年8月31日至9月9日在长春举行,会议期间,中外专家赴黑龙江嘉荫地区进行了为期6天的野外地质考察。来自德国、英国、俄罗斯、日本... 由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3届黑龙江流域白垩纪生物群及K/T界线国际学术研讨于2004年8月31日至9月9日在长春举行,会议期间,中外专家赴黑龙江嘉荫地区进行了为期6天的野外地质考察。来自德国、英国、俄罗斯、日本、比利时、巴西及中国等7个国家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其中包括国外著名专家19人。吉林大学副校长裘式纶教授、副校长孙春林教授等应邀出席了会议开幕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流域 生物群 白垩纪 K/T界线 2004年8月 野外地质考察 吉林大学 K/T界线 学术研讨 研究中心 古生物学 专家学者 副校长 地层学 会议 俄罗斯 比利时 开幕式 教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山地层界面的地质属性、地质内涵和储层意义——以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新生代火山岩为例 被引量:29
11
作者 衣健 王璞珺 +4 位作者 唐华风 赵然磊 姚瑞士 郝国丽 高有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4-336,共13页
火山地层界面指广泛发育在火山岩中的地层界面,是火山地层学研究的基础,目前从火山地层角度对火山地层界面的系统性研究较少。为了进一步厘定火山地层界面的类型,明确识别特征,探索地质内涵和储层意义,对野外剖面中的火山地层界面进行... 火山地层界面指广泛发育在火山岩中的地层界面,是火山地层学研究的基础,目前从火山地层角度对火山地层界面的系统性研究较少。为了进一步厘定火山地层界面的类型,明确识别特征,探索地质内涵和储层意义,对野外剖面中的火山地层界面进行了详细的地质特征描述和分类。按接触关系将火山地层界面分为喷发整合、喷发不整合、喷发间断不整合和侵入不整合4类,为了便于识别,又按表观特征细分为熔岩表面结构构造面、火山碎屑岩表面结构构造面、熔岩结构构造突变面等10种。不同类型、特征的火山地层界面反映了火山喷发的间隔和火山作用变化,为建立火山地层等时格架提供了理论依据。以熔岩和火山碎屑熔岩为例探讨火山地层界面的储层意义,熔岩中原生孔隙主要沿喷发整合/喷发不整合界面分布,酸性和中基性熔岩中高孔隙度储层多发育在距离这两种界面30 m和15 m以内;次生溶蚀孔隙主要沿喷发间断不整合界面分布。火山碎屑熔岩中次生溶蚀孔是主要的储集空间,有利储层主要形成在喷发间断不整合界面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火山地层界面 地质属性 地质内涵 储层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东部晚古生代构造格局:来自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砂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29
12
作者 赵英利 李伟民 +4 位作者 温泉波 梁琛岳 冯志强 周建平 申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807-2822,共16页
内蒙东部的克旗-林西-阿鲁科尔沁-扎鲁特-索伦-蘑菇气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所夹持的中亚造山带东段,西拉木伦缝合带与贺根山-黑河缝合带之间,是古亚洲洋晚古生代残余海盆最后消失的地区,保存了上述两缝合带构造演化过程的相... 内蒙东部的克旗-林西-阿鲁科尔沁-扎鲁特-索伦-蘑菇气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所夹持的中亚造山带东段,西拉木伦缝合带与贺根山-黑河缝合带之间,是古亚洲洋晚古生代残余海盆最后消失的地区,保存了上述两缝合带构造演化过程的相关信息。本文针对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砂岩开展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测试的上二叠统林西组与下三叠统陶海营子组、老龙头组砂岩均具有成分成熟度低,近源快速沉积的特点,碎屑骨架成分显示多为火山岩区物源供给。锆石CL图和Th/U值也指示了绝大多数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区域内已获得的2533粒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为3组:约230-570Ma(峰值年龄为270-315Ma、430Ma和500Ma)、700-1100Ma(峰值970Ma)及&gt;1500Ma(峰值1800Ma和2500Ma)。较古老的峰值年龄1800Ma和2500Ma,暗示了华北克拉通基底的物源信息。其余两组年龄则与西拉木伦缝合带北侧的额尔古纳-兴安-锡林浩特地块内部岩浆事件的时间相吻合。对比分析内蒙东部不同区域(克旗-林西地区、阿鲁科尔沁-扎鲁特地区和索伦-蘑菇气地区)、不同时代(中、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物碎屑组分变化趋势,推测古亚洲洋最终沿西拉木伦缝合带自西向东呈“剪刀”式闭合,时间持续至早三叠世。此外,索伦-蘑菇气地区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相对稳定的物源供给,证实了额尔古纳-兴安地块与松辽-锡林浩特地块至少在中二叠世沉积以前就已经沿贺根山-黑河缝合带完成拼贴,应为前人提出的早石炭世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东部 中亚造山带 中、晚二叠-早三叠世 碎屑锆石U-PB年龄 构造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性熔岩火山地层单元类型、特征及其储层意义 被引量:15
13
作者 衣健 唐华风 +2 位作者 王璞珺 高有峰 赵然磊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9-158,共10页
为了探索基性熔岩的火山地层单元类型、特征与叠置关系,精选中国东北3个具有代表性的基性熔岩露头区和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典型钻井,进行露头剖面二维测量、钻井岩心观察、盆内钻井和地震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基性熔岩火山地层单元由冷... 为了探索基性熔岩的火山地层单元类型、特征与叠置关系,精选中国东北3个具有代表性的基性熔岩露头区和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典型钻井,进行露头剖面二维测量、钻井岩心观察、盆内钻井和地震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基性熔岩火山地层单元由冷凝固结成岩方式形成,根据外部形态可分为辫状、扇状、板状和管状4类,前3类均由基性岩浆地表溢流形成,管状熔岩流由岩浆于隐伏管道(lava tube)中流动形成。基性熔岩火山地层单元内部结构可用孔-缝带进行表征。辫状熔岩流从上到下由泡沫状气孔带、稀疏气孔带和底部气孔带构成。扇状熔岩流在泡沫状气孔带上部发育自碎角砾岩带,在稀疏气孔带下部发育厚度不大的致密带。板状熔岩流在稀疏气孔带下部发育厚度较大的致密带。管状熔岩流由外圈环形柱状节理带和内部自碎角砾核心构成。火山地层单元的形态和叠置关系直接约束了火山岩岩性、岩相和储层在火山地层中的时空分布特征,形成了基性熔岩火山地层内部层状、似层状和交织-透镜状3种孔隙分布模式。该研究可以为利用露头、钻井、地震实现火山地层和储层的精细刻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地层 火山地层界面 火山地层单元 叠置关系 火山岩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嘉荫乌云组地层划分及时代的新认识 被引量:12
14
作者 孙革 全成 +3 位作者 孙春林 孙跃武 雒昆利 吕建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7-142,共6页
黑龙江嘉荫乌云煤矿等地的早第三纪乌云组及其植物群的划分、对比及时代等问题长期争论。笔者等在乌云组下部发现以Tiliaephyllum tsagajanicum 等为标志的大植物及孢粉化石组合,显示古新世达宁早期的时代。并据此将乌云组划分为两段:... 黑龙江嘉荫乌云煤矿等地的早第三纪乌云组及其植物群的划分、对比及时代等问题长期争论。笔者等在乌云组下部发现以Tiliaephyllum tsagajanicum 等为标志的大植物及孢粉化石组合,显示古新世达宁早期的时代。并据此将乌云组划分为两段:下段为“白山头段”(新建),代表乌云组下部的地层,时代为达宁早期;上段为“含煤段”,时代可能主要为达宁晚期。结合与北邻俄罗斯布列亚盆地同期地层及植物群的对比,认为整个乌云组应与上查加扬组(并包括中查加扬组上部)相对比。嘉荫乌云露天煤矿所出露的含煤地层及其植物化石的时代,仅大体上属于古新世达宁晚期,并非达宁期全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云组 白山头段 古新世这宁早期 嘉荫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火石岭组地层序列划分与区域对比 被引量:15
15
作者 瞿雪姣 王璞珺 +2 位作者 姚瑞士 高有峰 白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716-2727,共12页
从火石岭组沿革分析入手,以松辽盆地南部双辽、长岭、德惠、王府和榆树等5个断陷钻遇火石岭组的42口深层钻井,以及营城煤矿226孔和50孔层型剖面和盆缘野外剖面为对象,通过岩性和连井地震剖面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火石岭组可分为... 从火石岭组沿革分析入手,以松辽盆地南部双辽、长岭、德惠、王府和榆树等5个断陷钻遇火石岭组的42口深层钻井,以及营城煤矿226孔和50孔层型剖面和盆缘野外剖面为对象,通过岩性和连井地震剖面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火石岭组可分为2个岩性段。火石岭组一段为深色泥质岩与灰色砂岩不等厚互层的正常沉积岩,断陷边缘多为粗碎屑沉积。火石岭组二段以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沉积岩为特征。火石岭组二段自下而上包含5个火山喷发旋回,分别为中性熔岩旋回、酸性火山碎屑岩旋回、中基性熔岩旋回、偏碱性的中性熔岩旋回、酸性熔岩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喷发旋回 地层序列 火石岭组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微生物过程与潜在烃源岩的形成:钙质微生物岩 被引量:17
16
作者 杨浩 王永标 +1 位作者 陈林 董曼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97-802,共6页
钙质微生物岩是各种微生物生命活动引起的特殊的碳酸盐建造,主要集中发育在前寒武纪及显生宙等重大地质转折期,在我国华北及华南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微生物岩中大量微生物化石的存在反映当时的海洋具有很高的初级生产力.明显偏低的钼同... 钙质微生物岩是各种微生物生命活动引起的特殊的碳酸盐建造,主要集中发育在前寒武纪及显生宙等重大地质转折期,在我国华北及华南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微生物岩中大量微生物化石的存在反映当时的海洋具有很高的初级生产力.明显偏低的钼同位素值显示在前寒武纪相当长的时期里,海洋底部处于缺氧状态.Th/U值的急剧降低和黄铁矿在浅水台地区的广泛出现显示二叠纪大绝灭后,海洋环境也同样呈现缺氧的还原状态.高生产力和还原的沉积环境为生物有机质的埋藏及烃源岩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前寒武纪及晚泥盆世微生物岩中沥青的发现,进一步增加了钙质微生物岩作为潜在碳酸盐型烃源岩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微生物岩 潜在烃源岩 地球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九台白垩系一新的蜥脚类恐龙 被引量:9
17
作者 吴文昊 董枝明 +2 位作者 孙跃武 李春田 李涛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1期6-9,共4页
记述了蜥脚类恐龙(Sauropoda)中一新的属种—西地九台龙(Jiutaisaurusxidiensisgen.etsp.nov.),包括18个相关节的尾椎及13个脉弧。化石产于吉林九台白垩纪泉头组的紫色-杂色砂岩中。其主要特征为:中部尾椎椎体两侧出现前后延长的棱脊,前... 记述了蜥脚类恐龙(Sauropoda)中一新的属种—西地九台龙(Jiutaisaurusxidiensisgen.etsp.nov.),包括18个相关节的尾椎及13个脉弧。化石产于吉林九台白垩纪泉头组的紫色-杂色砂岩中。其主要特征为:中部尾椎椎体两侧出现前后延长的棱脊,前-中部尾椎双凹型,神经弓位于椎体前半部,脉弧不分叉,血管孔长度约占脉弧长度的1/2以上。新属种的发现对进一步研究白垩纪蜥脚类恐龙的系统演化、古地理分布等提供了新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 蜥脚类 九台龙 白垩纪 吉林九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白垩系大陆科学钻探松科2井:井底温度、地层压力预测 被引量:11
18
作者 瞿雪姣 杨立伟 +2 位作者 薛璇 高有峰 王璞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57-264,共8页
松辽盆地白垩系大陆科学钻探松科2井设计井深达6 400m,是东亚地区最深的科学探井。松辽盆地地温梯度高,深层孔隙流体压力组成与分布十分复杂,因此准确预测地层温度和压力,对整个钻探工程至关重要。通过对松科2井井区探井测温、试油数据... 松辽盆地白垩系大陆科学钻探松科2井设计井深达6 400m,是东亚地区最深的科学探井。松辽盆地地温梯度高,深层孔隙流体压力组成与分布十分复杂,因此准确预测地层温度和压力,对整个钻探工程至关重要。通过对松科2井井区探井测温、试油数据的整理分析,探索目的层地温、地温梯度、地层压力与深度规律,对井底温度进行预测,并对主要目的层地层压力和地层破裂压力进行分段预测。利用深度与地温关系、深度与地温梯度关系和深井对比等方法,综合预测6 400m井底温度为238.83~265.11℃。利用松科2井井区地层压力与深度关系,破裂压力系数平均值和DrillWorks软件计算结果,综合预测营城组、沙河子组、火石岭组-井底地层压力分别为30.54~37.72、33.22~59.52和59.52~67.18 MPa,地层破裂压力分别为52.35~58.62,61.88~105.68和104.57~118.03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底温度预测 地层压力预测 松科2井 白垩系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南部杉松岗植物群及其地质时代 被引量:7
19
作者 孙春林 孙跃武 +2 位作者 刘风香 吕建生 赵衍华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09-213,共5页
吉林南部杉松岗盆地早侏罗世植物群主要由松柏类、银杏类、真蕨类和茨康类组成,迄今已发现22属37种。其典型特征是锥叶蕨(Coniopteris)与准苏铁果(Cyacadocarpidium)共生,显示了欧亚大陆早侏罗世植物群早期组合的特征,其地质时代似为早... 吉林南部杉松岗盆地早侏罗世植物群主要由松柏类、银杏类、真蕨类和茨康类组成,迄今已发现22属37种。其典型特征是锥叶蕨(Coniopteris)与准苏铁果(Cyacadocarpidium)共生,显示了欧亚大陆早侏罗世植物群早期组合的特征,其地质时代似为早侏罗世早期。这一发现对确定杉松岗盆地含煤地层的地质时代和建立我国北方侏罗纪植物群序列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探讨吉林南部的地质发展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南部 杉松岗盆地 早侏罗世早期 植物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北清原地体上的一个新的特殊岩石地层单位—芦家堡子岩组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跃军 孙春林 +2 位作者 刘跃文 孙罡 王秀萍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13-220,244,共9页
辽宁北部清河镇—吉林南部山城镇一带的一套变质地层最早被称为古元古代辽北“辽河群”,后来又称为早古生代清河镇群、太古宙沙河岩群+寒武纪开原岩群、中新元古代开原岩群等。最新研究证明,这是一套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内的、不同时代、... 辽宁北部清河镇—吉林南部山城镇一带的一套变质地层最早被称为古元古代辽北“辽河群”,后来又称为早古生代清河镇群、太古宙沙河岩群+寒武纪开原岩群、中新元古代开原岩群等。最新研究证明,这是一套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内的、不同时代、不同属性的地质体的拼合物。以清河断裂为界,北部属于陆缘活动带,可划分为新元古代西保安岩组、寒武纪佟家屯岩组和晚二叠世尖山子火山岩;南部为华北板块辽北清原地体,除太古代TTG岩系和少量的表壳岩外,还有一套变质石英砂岩大理岩变质火山岩为主的地层,即一个新的特殊岩石地层单位。本文作者提出新命名为古元古代芦家堡子岩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家堡子岩组 古元古代 清原一开原 辽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