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9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1
作者 朱文君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于2004年被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现有专职研究员17人、兼职研究员5人。中心主任孙正聿,副主任孙利天、贺来,主任助理张盾,行政副主任朱文君;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社会科学...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于2004年被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现有专职研究员17人、兼职研究员5人。中心主任孙正聿,副主任孙利天、贺来,主任助理张盾,行政副主任朱文君;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景源研究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理论 大学哲学 吉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 重点研究基地 人文社会科学 副主任 学术委员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用心于“真”--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孙正聿先生访谈 被引量:4
2
作者 孙正聿 赵龙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8,共6页
孙正聿教授多年来从事哲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他提出,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要用心于"真":一是真诚,要有抑制不住的渴望;二是真实,要有水滴石穿的积累;三是真切,要有举重若轻的... 孙正聿教授多年来从事哲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他提出,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要用心于"真":一是真诚,要有抑制不住的渴望;二是真实,要有水滴石穿的积累;三是真切,要有举重若轻的洞见;四是真理,要有抽丝剥茧的论证。以真诚的渴望、真实的研究和真切的体悟而形成真正的道理,才能产生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真诚 真实 真切 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顾与展望:高清海与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3
作者 李生琦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2-44,共3页
20世纪50-80年代,高清海主持的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改革转变了传统的哲学观念,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由此得出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则开启了整个哲学观念变革的大幕。其晚年融会贯通中、西、马哲学传统创立的类哲学思想体系... 20世纪50-80年代,高清海主持的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改革转变了传统的哲学观念,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由此得出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则开启了整个哲学观念变革的大幕。其晚年融会贯通中、西、马哲学传统创立的类哲学思想体系,则以一种当代中国哲学的完成形式启示着后人去创建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我们自己的哲学理论。继承并发扬高清海的哲学精神,直面社会现实发展所提出的问题,是当代中国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清海 哲学精神 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改革 哲学观念变革 当代中国哲学 类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基础理论与当代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
4
作者 贺来 《国际学术动态》 2008年第2期57-57,共1页
由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哲学社会学院与《哲学研究》杂志合作举办的“哲学:基础理论与当代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7月26~27日在吉林大学举行。会议的学术负责人是孙正聿、孙利天和贺来教授,共有37名来自美国、加拿... 由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哲学社会学院与《哲学研究》杂志合作举办的“哲学:基础理论与当代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7月26~27日在吉林大学举行。会议的学术负责人是孙正聿、孙利天和贺来教授,共有37名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新加坡与中国的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34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学术研讨会 基础理论 哲学 吉林大学 澳大利亚 学术论文 负责人 加拿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的变革 ——以吉林大学四本马哲著作为例
5
作者 白刚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9年第2期13-20,共8页
不断追求和推动哲学观念的变革,是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最为鲜明的理论风格和最为突出的理论特色。高清海先生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是站在实现了"认识论反省"的德国古典哲学的高度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不断追求和推动哲学观念的变革,是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最为鲜明的理论风格和最为突出的理论特色。高清海先生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是站在实现了"认识论反省"的德国古典哲学的高度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教科书体系",孙正聿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是从"学说""学术"和"学养"的统一来探索和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体系",孙利天先生的《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是在"中西马"哲学的比较和会通中分析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落到实处",而贺来先生的《马克思哲学与现代哲学变革》则是立足于现代哲学的视野来挖掘和揭示马克思哲学的"现代哲学意蕴"。这四本书共同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觉从"教科书体系"向"学术体系"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观念变革 教科书体系 学术体系 中西马会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当代效应——以西美尔《货币哲学》为案例 被引量:9
6
作者 张盾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30,共9页
马克思是现代社会理论的奠基者,现代社会理论的基本主题(即反思现代性和资本主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它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论域(即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分析),都是由马克思奠定的。这一理论规划在西美尔货币哲学中得到拓展。西美尔开发的... 马克思是现代社会理论的奠基者,现代社会理论的基本主题(即反思现代性和资本主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它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论域(即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分析),都是由马克思奠定的。这一理论规划在西美尔货币哲学中得到拓展。西美尔开发的现代生活体验分析新论域,以其对现代性的历史分析和批判态度,形成对马克思经济结构分析的深刻回应,并由此显示了马克思在现代社会理论中的巨大理论效应。但西美尔对“货币作为货币”的有限理解,终未达到马克思“货币作为资本”的认知水平,成为其货币哲学的重大缺陷,也由此证明,马克思对现代性和资本主义批判的深刻性和有效性至今无人能够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西美尔 社会理论 现代性 资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哲学维度” 被引量:4
7
作者 贺来 武姗姗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186,共8页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具有重要意义。以往人们习惯于从实证主义角度去理解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导致它的真实意蕴被无形中掩盖。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必须重申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哲学维度”。从哲学视野理解...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具有重要意义。以往人们习惯于从实证主义角度去理解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导致它的真实意蕴被无形中掩盖。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必须重申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哲学维度”。从哲学视野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超越实证主义对“社会形态”的碎片化理解,把它理解为一个蕴含“结构总体”和“历史总体”的“总体性哲学范畴”;其次,超越实证的知性化思维方式,为理解“社会形态总体”提供符合其特性的矛盾性、历史性和否定性等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最后,超越实证主义“价值中立”和“价值无涉”的价值旨趣,使社会形态理论彰显出与其辩证法的批判思维立场一致的价值旨趣,即对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价值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形态理论 哲学维度 总体性 辩证思维 现实的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克风险社会理论与高清海类哲学思想的一个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福生 朱翠微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3-60,共8页
贝克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立足于一种经验性的社会理论,指出西方现代化进程正在消解初次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规划,一种新的现代性正在形成。这就是自反性的现代性,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形态是风险社会。在风险社会中,风险生产的逻辑取代财... 贝克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立足于一种经验性的社会理论,指出西方现代化进程正在消解初次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规划,一种新的现代性正在形成。这就是自反性的现代性,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形态是风险社会。在风险社会中,风险生产的逻辑取代财富生产的逻辑开始占据统治地位,它以个体化为核心重塑社会的内在结构与人们基本生活行为如家庭模式和职业体系的确定性,从而动摇了科学与进步的信念,并改变了政治的概念、地位和媒介。10年之后,高清海先生的论文《“类哲学”引论——人与哲学的未来》发表,标志着其类哲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出场。类哲学从人的双重生命的观点出发,指出现代社会正在从个人本位走向类本位,哲学也正在从个人体验性哲学走向具有更广阔视野的类哲学,人们应该从理解人的类本性及其发展出发来认识和解决现代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而论,前者侧重于经验性,后者侧重于哲学性,二者结合起来考虑,可能会对解决各种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社会 类哲学 现代化 个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研究的理论想象 被引量:2
9
作者 孙正聿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共5页
赋予哲学理念、哲学范畴、哲学问题以新的思想内涵,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的理论想象。在哲学的理论想象中,重新探索哲学的历史任务与人的历史形态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时代主题的关系、哲学的时代性与人类性的关系、哲学与人类把... 赋予哲学理念、哲学范畴、哲学问题以新的思想内涵,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的理论想象。在哲学的理论想象中,重新探索哲学的历史任务与人的历史形态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时代主题的关系、哲学的时代性与人类性的关系、哲学与人类把握世界诸种方式之间的关系、哲学的"形上本性"与"形上追求"之间的关系,是推进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研究 理论想象 前提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发展的哲学省思——论发展伦理学的哲学基础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飞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2-154,共3页
近代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把人看作个人主体、无所不能的绝对主体,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造成了环境危机而且也引起了价值观和伦理观危机。发展伦理学在反省人类生存危机的基础上,超越了传统发展理论并积极吸收生态伦理学的合理成分... 近代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把人看作个人主体、无所不能的绝对主体,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造成了环境危机而且也引起了价值观和伦理观危机。发展伦理学在反省人类生存危机的基础上,超越了传统发展理论并积极吸收生态伦理学的合理成分,其目的是为了探索出一条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发展观 生态伦理发展观 发展伦理学 伦理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正聿 杨晓 《师资建设》 2011年第8期101-105,共5页
一、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双重自觉 面向现实和坚持学术,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积淀的宝贵经验。哲学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和“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面向现实生活是哲学的“天命”。任何真诚的哲学思考不仅深入自... 一、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双重自觉 面向现实和坚持学术,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积淀的宝贵经验。哲学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和“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面向现实生活是哲学的“天命”。任何真诚的哲学思考不仅深入自然、生命和历史的深处,并且有着成为现实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研究 自觉 时代精神 “天命” 现实生活 学术性 现实性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物史观理论基础与和谐社会研究
12
作者 沈亚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52-54,共3页
我们要从唯物史观基本思想出发去研究和谐社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从社会基本结构和被其所制约的社会基本矛盾问题入手,在此基础之上认清和解决各个最基本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党中央提出要确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 我们要从唯物史观基本思想出发去研究和谐社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从社会基本结构和被其所制约的社会基本矛盾问题入手,在此基础之上认清和解决各个最基本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党中央提出要确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出发,我们还应进一步看到,和谐社会问题的一切认识和实践所要贯穿的最根本价值导向就是消灭一切不公不义,实现社会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社会基本结构 和谐社会 社会平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的反省与马克思哲学研究纵深推进的生长点 被引量:34
13
作者 贺来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7-41,共5页
在当代各种社会思潮和各种学术观点的交汇和碰撞中 ,大概没有哪个问题像现代性这样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现代性毫无疑问已经成为贯穿我们时代文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众多领域的焦点性话题。在实践层面上 ,由于发达... 在当代各种社会思潮和各种学术观点的交汇和碰撞中 ,大概没有哪个问题像现代性这样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现代性毫无疑问已经成为贯穿我们时代文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众多领域的焦点性话题。在实践层面上 ,由于发达国家的现代文化危机和后发展或欠发达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所遭遇的文化冲突 ,关于现代性的价值判断已经成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关于现代性的研究 ,需要理论的、实践的、历史的、现实的、比较的和综合的等多维视角 ,而其中 ,认真梳理和挖掘已有的关于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性的理论资源和学术资源 ,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实际上 ,我们已经发现 ,在目前关于现代性问题的各种反思和讨论中 ,人们普遍借用和发挥 2 0世纪许多著名批判性思想家的观点 ,例如 ,胡塞尔、韦伯、齐美尔、卢卡奇、葛兰西、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利奥塔、福柯、德里达、波德里亚、吉登斯、鲍曼等人关于欧洲科学危机、启蒙理性、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现代国家等问题的文化批判。我们在本栏目中曾经尝试着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进行挖掘。然而 ,相比之下 ,人们迄今为止对于马克思学说与现代性问题的关系阐发得并不充分。实际上无论是在马克思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研究 现代性 视域 普遍 反省 马克思主义研究 笔谈 当代 文学 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与新世纪哲学的理论自觉 被引量:34
14
作者 孙正聿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16,共8页
20世纪中叶以来以当代技术革命为基础而实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及转换 ,构成了当代人类特殊的生存困境 :一是以技术革命为基础的对自然的攫取所造成的“全球问题”,二是由对物的依赖性所造成的人的“物化问题”。人的“物化”问题 ,... 20世纪中叶以来以当代技术革命为基础而实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及转换 ,构成了当代人类特殊的生存困境 :一是以技术革命为基础的对自然的攫取所造成的“全球问题”,二是由对物的依赖性所造成的人的“物化问题”。人的“物化”问题 ,是当代愈益突出和最为根本的“全球问题”,它构成了当代人类生存的深层的文化危机。当代世界的“全球化”过程 ,在文化意义上是空前的价值观剧烈震荡的过程。“后工业文明”既以“大众文化”的形式表现为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 ,又以“哲学”的方式表现人类对当代生存困境的理论自觉。因此 ,新世纪哲学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的理论自觉 ,又具体地表现为对当代社会思潮和当代哲学思潮的理论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 生存困境 新世纪哲学 理论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朴素地追问我们自己的问题和希望——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会通的基础 被引量:15
15
作者 孙利天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21,共6页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互动、交流和融会贯通,需要生活世界的基础。朴素地追问我们自己的问题和希望,为了我们自己平凡、真实、快乐地生活,考察和选择既有的哲学理论资源,我们发现,批判传统哲学的虚假崇高,批判资本逻辑...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互动、交流和融会贯通,需要生活世界的基础。朴素地追问我们自己的问题和希望,为了我们自己平凡、真实、快乐地生活,考察和选择既有的哲学理论资源,我们发现,批判传统哲学的虚假崇高,批判资本逻辑的统治和支配,创造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理论,是当代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共同任务,是三者会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生活理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奠基于新哲学的发展伦理学——论发展伦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被引量:12
16
作者 刘福森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11,共6页
近代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变成无伦理约束的绝对主体,把物变成失去本体论根基的“为我之物”。传统的人道主义也阻塞了通向自然的伦理之路,否定了对人的改造自然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的必要。发展伦理学从回... 近代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变成无伦理约束的绝对主体,把物变成失去本体论根基的“为我之物”。传统的人道主义也阻塞了通向自然的伦理之路,否定了对人的改造自然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的必要。发展伦理学从回答当代人类的生存问题出发,在“天道”、“人道”和“物道”的关系中重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的实践行为和发展的限度的论断,并以此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道 人道 发展伦理学 形而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理论的哲学维度与理论存在样式的转换 被引量:6
17
作者 贺来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18,共7页
澄清马克思哲学特殊的理论存在样式,是理解和捍卫马克思理论的哲学维度,阐发其哲学性质、内容和功能的关键点。马克思以一种“非哲学”的态度摒弃了传统哲学的理论存在样式,但与此同时创造了另一种新的理论存在样式,那就是把哲学变成了... 澄清马克思哲学特殊的理论存在样式,是理解和捍卫马克思理论的哲学维度,阐发其哲学性质、内容和功能的关键点。马克思以一种“非哲学”的态度摒弃了传统哲学的理论存在样式,但与此同时创造了另一种新的理论存在样式,那就是把哲学变成了“哲学实践”,即变成了一种干涉、介入和变革现实生活的方式,并因此使得哲学表现出与传统哲学有着重大不同的理论性质、言说方式和话语方式。自觉地认识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这种理论存在样式的转换,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不能以传统哲学的理论存在样式来衡量和评价马克思的哲学性质,更不能用传统思辨哲学的话语方式和言说方式来理解和阐发马克思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存在样式 马克思理论的哲学维度 哲学实践 话语方式的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的理论特质:马克思哲学不是什么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福森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23,共11页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质就在于它特有的历史的观念或历史的原则。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关键在于,不应该用西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解释原则去诠释和重构马克思哲学,也不应该用西方现代哲学某些哲学派别的解释原则去诠释和改造马克思哲...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质就在于它特有的历史的观念或历史的原则。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关键在于,不应该用西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解释原则去诠释和重构马克思哲学,也不应该用西方现代哲学某些哲学派别的解释原则去诠释和改造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生活(实践)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与此相适应,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物质(自然)决定意识"的旧唯物主义,而是生活(实践)决定意识的新唯物主义,即历史的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的存在论"———"历史生存论"的唯物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的理论特质 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哲学的新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思马克思哲学中“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性
19
作者 贺来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28,48,共8页
当我们使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等概念表述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理论性质和理论形态时,意味着在马克思哲学中“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但由于对二者这种统一性的基础和内在机... 当我们使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等概念表述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理论性质和理论形态时,意味着在马克思哲学中“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但由于对二者这种统一性的基础和内在机制缺乏充分的自觉,在具体阐释中导致马克思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支离和分裂现象。为此,我们必须深入哲学史,反思为何一般唯物主义无法超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并自觉地意识到只有能包容唯心辩证法合理内核的新型唯物主义形态才能实现对后者的克服。马克思哲学以感性实践观点为基础所确立的“新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唯物主义的新形态,同时由于它内蕴的辩证本性,因而也就是辩证法的新形态。因此,在马克思那里,唯物主义理论形态的变革与辩证法理论的变革是一同呈现并同时发生的。只有对此有充分的自觉,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哲学中“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唯物主义 辩证法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正义的社会是否可能?——罗尔斯对马克思《资本论》的政治哲学解读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庆丰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11 146,146,共8页
罗尔斯认为《资本论》澄清和深化了马克思的观点。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如何被侵吞的,其潜在的理论意图在于论证资本主义是一个支配和剥削的制度。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谴责存在着一个正义预设:劳动是生产的... 罗尔斯认为《资本论》澄清和深化了马克思的观点。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如何被侵吞的,其潜在的理论意图在于论证资本主义是一个支配和剥削的制度。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谴责存在着一个正义预设:劳动是生产的唯一相关要素,所有社会成员都拥有获得和使用社会生产资料和自然资源的平等权利。共产主义作为没有强制的、激进的平等主义,实质上是一个超越了正义的社会。在罗尔斯看来,这一超越正义的社会是不可能的,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人类丧失了正义感。马克思的真正价值在于其"民主的计划经济"的思想对于弥补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致命缺陷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尔斯 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 正义预设 超越正义 共产主义 《资本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