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38例IgA肾病病理分型与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侯媛媛 张立 +2 位作者 苏森森 刘金瑞 邹洪斌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年第1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IgA肾病病理分级与临床特征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经肾活检病理确诊为IgA肾病的病理资料,系统分析各个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及病理分级与年龄、血白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素氮、血肌酐、血红蛋白、C3、C4、IgA、... 目的探讨不同IgA肾病病理分级与临床特征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经肾活检病理确诊为IgA肾病的病理资料,系统分析各个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及病理分级与年龄、血白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素氮、血肌酐、血红蛋白、C3、C4、IgA、IgA/C3、IgM、IgG、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等临床表现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病理分型中Ⅰ级占5.80%,Ⅱ级占18.84%,Ⅲ级占50.00%,Ⅳ级占21.74%,V级占3.62%。病理分型以Ⅲ级较为多见;IgA肾病病理分级之间血肌酐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年龄、血白蛋白、尿素氮、C4、IgA、IgM、低密度胆固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IgA肾病病理表现多样性,与临床各实验室指标具有不平行性,早期行肾活检明确病理类型有助于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A肾病 临床表现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范廷廷 董丹 +1 位作者 张鲁 张立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7年第7期1285-1287,共3页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上约30%-50%的1型DM患者及5%-10%的2型DM患者发展为DN,且有1/3的患者最后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上约30%-50%的1型DM患者及5%-10%的2型DM患者发展为DN,且有1/3的患者最后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足细胞损伤 终末期肾病 早期诊断 肾小球基底膜 NEPHRIN 尿蛋白 足突 肾脏疾病 肾活检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观遗传学与IgA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林静 邹洪斌 +1 位作者 陆荣华 杜玉君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年第4期778-781,共4页
IgA肾病(IgAN)是我国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估算从IgAN诊断确立后每年约有1%-2%患者最终可发展为尿毒症。因此对IgAN致病机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发病率的人种差异及家族聚集起病均提示遗传因素为IgAN重要致病机制之一。近年来表观遗... IgA肾病(IgAN)是我国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估算从IgAN诊断确立后每年约有1%-2%患者最终可发展为尿毒症。因此对IgAN致病机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发病率的人种差异及家族聚集起病均提示遗传因素为IgAN重要致病机制之一。近年来表观遗传学在生命科学蓬勃发展下应运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A肾病 表观遗传学 IGAN 致病机制 肾小球疾病 遗传因素 家族聚集 人种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甲基化与IgA肾病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欣 管文瑜 +1 位作者 谭虹 杜玉君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6年第7期1209-1211,共3页
众所周知,IgA肾病又称为Berger病,是我国肾小球源性血尿最常见的病因,也是亚太地区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性肾炎,它以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为特点,有时可有蛋白尿的出现,病理上以肾小球系膜区IgA免疫球蛋白沉积为特征。近几年,Ig... 众所周知,IgA肾病又称为Berger病,是我国肾小球源性血尿最常见的病因,也是亚太地区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性肾炎,它以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为特点,有时可有蛋白尿的出现,病理上以肾小球系膜区IgA免疫球蛋白沉积为特征。近几年,IgA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也逐渐趋年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性肾炎 肾小球源性血尿 表观遗传学 肾小球系膜 免疫调节 免疫球蛋白 镜下血尿 Berger 发病机理 肾脏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毒症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7
5
作者 王红月 李贞兰 +1 位作者 陈燕 安莲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35-937,共3页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尿毒症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08年6月~2009年12月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就诊的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发生尿毒症脑病(32例)及对照组(89例,无尿毒症脑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尿毒症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08年6月~2009年12月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就诊的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发生尿毒症脑病(32例)及对照组(89例,无尿毒症脑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原发病、血压情况、血液透析时间、血液透析频率、是否定期血液滤过或血液灌流治疗及实验室检查情况,以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确立尿毒症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尿毒症脑病组年龄、尿毒症的原发病、血液透析频率、是否定期血液滤过或血液灌流、血BUN、HGB、Ca2+、iPTH、GLU2+、K+、CO2CP值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示血K+小于3.5mmol/L、糖尿病导致的尿毒症以及未定期行血液滤过或血液灌流治疗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尿毒症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值和95%可信限分别为2.879、1.069~6.661,4.124、1.534~9.723,5.620、2.184~11.783。结论血K+小于3.5mmol/L、糖尿病导致的尿毒症以及未定期行血液滤过或血液灌流治疗是尿毒症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脑病 独立危险因素 血液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抵抗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张鸿浩 杜玉君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年第3期560-562,共3页
抵抗素是在小鼠脂肪细胞中发现,属于RELM/FIZZ家族的一种新型蛋白质类物质[1,2]。认为与啮齿类动物抵抗肥胖型小鼠胰岛素有关,在肥胖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3,4]。
关键词 抵抗素 肥胖型糖尿病 啮齿类动物 脂肪细胞 蛋白质类 发病机制 胰岛素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狼疮性肾炎治疗方案的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苑克晶 孙珉丹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41-1442,共2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其临床表现多样,肾脏为最常见的受累脏器,即为狼疮性肾炎(LN)。LN是导致继发性肾脏损害的重要病因,是影响SLE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LN随病程的延长可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其临床表现多样,肾脏为最常见的受累脏器,即为狼疮性肾炎(LN)。LN是导致继发性肾脏损害的重要病因,是影响SLE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LN随病程的延长可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用于LN的治疗及治疗方案的改进及非药物疗法如免疫吸附、干细胞或肾脏移植等治疗手段的发展,LN患者的肾功能保护及生存质量均显著提高。1 LN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诊断目前研究尚未完全阐明LN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性肾炎 免疫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致右冠状动脉闭塞1例 被引量:1
8
作者 赵佳 刘丽 +3 位作者 孙慧源 托丽斯 刘培培 孙健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年第3期509-510,共2页
川崎病(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该病病因至今未明,婴幼儿高发,成人发病罕见,属于急性血管炎性综合征。主要影响中小型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冠状动脉炎在川崎病急性期后可持续存在,形成冠状动脉瘤(CAA)、血管腔狭窄,发生率可... 川崎病(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该病病因至今未明,婴幼儿高发,成人发病罕见,属于急性血管炎性综合征。主要影响中小型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冠状动脉炎在川崎病急性期后可持续存在,形成冠状动脉瘤(CAA)、血管腔狭窄,发生率可达25%。CAA常不能自行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冠状动脉闭塞 川崎病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冠状动脉炎 冠状动脉瘤 血管腔狭窄 血管炎性 自行消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质细胞在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石肖女 杜玉君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年第1期153-155,共3页
在骨髓中,除了含有大量造血干细胞,还含有相当数量的非造血干细胞,在这些非造血干细胞中有一群能分化为骨髓基质细胞,起到维持造血干细胞存活及其功能作用的细胞,目前学术界将其称为骨髓间质细胞(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MSC).骨... 在骨髓中,除了含有大量造血干细胞,还含有相当数量的非造血干细胞,在这些非造血干细胞中有一群能分化为骨髓基质细胞,起到维持造血干细胞存活及其功能作用的细胞,目前学术界将其称为骨髓间质细胞(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MSC).骨髓间质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起源于中胚层,可跨胚层分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为多种细胞,如骨、软骨、肌肉、神经细胞、肺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对于骨髓间质细胞(MSC)的多向分化潜能即其可塑性的原因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MSC在特定环境中可以跨系甚至跨胚层分化,称之为转分化或横向分化[1],另一种观点认为在骨髓本身中就存在组织定向干细胞[2-4].因为骨髓间质细胞可以直接通过骨髓穿刺获得,简单、安全、无移植排斥反应,加之其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使其在细胞治疗方面独具优势.现就其免疫学特性、培养方法及其在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中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质细胞 心血管系统 神经系统 多向分化潜能 造血干细胞 骨髓基质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移植排斥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霉酚酸酯对实验性大鼠IgA肾病的MMP-9、TIMP-1的影响
10
作者 邹秋阳 张华 +3 位作者 赵凯姝 张丽 赵冷月 马青山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1期91-95,共5页
目的:观察霉酚酸酯(MMF)对实验性IgA肾病(IgAN)大鼠肾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及其组织抑制剂(TIMP-1)表达的影响,探讨 MMF 对 IgAN 的治疗作用以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 目的:观察霉酚酸酯(MMF)对实验性IgA肾病(IgAN)大鼠肾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及其组织抑制剂(TIMP-1)表达的影响,探讨 MMF 对 IgAN 的治疗作用以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8只),分别为模型组、MMF组、对照组。模型组、MMF组均采用灌服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的方法建立IgAN模型,共8周,于第9周起MMF组给MMF每日灌胃1次,按10 mg&#183;kg-1&#183;d-1,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持续至12周末。三组均每4周检测1次尿红细胞计数、24 h尿蛋白定量;于12周末测定血生化指标,并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和免疫复合物沉积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中MMP-9、TIMP-1的表达。结果前4周,各组尿红细胞计数、尿蛋白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周至8周末,模型组与 MMF组尿红细胞及尿蛋白定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0~12周末,MMF 组尿红细胞及尿蛋白定量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生化指标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肾小球系膜区增宽,系膜细胞、系膜基质增生,伴有强IgA荧光及较多电子致密物沉积,MMP-9、TIMP-1均明显升高(P<0.05),其中MMF组上述病理改变均明显轻于模型组,MMP-9及TIMP-1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MMF可降低尿蛋白,减少免疫复合物在肾组织中的沉积,推测其治疗IgAN的病理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MMP-9、TIMP-1的表达延缓肾脏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肾炎 IGA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 霉酚酸酯
原文传递
影响腹膜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鲁 宋丽 +1 位作者 范廷廷 张立 《中国地方病防治》 CAS 2019年第1期104-106,共3页
目的分析导致腹膜透析(PD)患者丧失残余肾功能(RRF)的因素。方法选取本科腹膜透析中心的PD患者73例,建立回归模型,进行临床全面评估,观察以下指标:是否发生腹膜炎、是否患有糖尿病、是否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 目的分析导致腹膜透析(PD)患者丧失残余肾功能(RRF)的因素。方法选取本科腹膜透析中心的PD患者73例,建立回归模型,进行临床全面评估,观察以下指标:是否发生腹膜炎、是否患有糖尿病、是否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类药物、血浆白蛋白、收缩压、铁蛋白、C反应蛋白(CRP)、血磷、超滤量、Kt/V、血压控制情况等,分析其与RRF下降的关系。终点事件定义为RRF<1ml/w/1.73㎡或尿量连续2次<100ml/24h。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6.67±11.30)月,发生终点事件的人数为26例,占35.6%,终点事件发生的平均时间为(18.38±13.11)月。发生终点事件患者与未发生终点事件的患者相比拥有较低的基线身体质量指数(BMI)(22.8±2.93)kg/m^2与(24.9±3.86)kg/m^2,P=0.011,P<0.05。血磷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终点事件的患者(1.88±0.42)mmol/L与(1.53±0.36)mmol/L,P=0.001,P<0.05。Cox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提示,Kt/V、超滤量、是否使用ACEI或ARB类药物、BMI及血磷水平是患者RRF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血压控制不良的患者会较早发生终止事件,适量的BMI和良好的透析充分性对PD患者的RRF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患者使用ARB或ACEI类药物、血磷水平过高及超滤量过多,则RRF下降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肾功能不全 残余肾功能
原文传递
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治疗体会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枢苗 石海菊 +1 位作者 窦海川 王红月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2019年第4期697-699,共3页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尿毒症)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方案.方法本文收集了2014年至2016年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肾病科,并长期规律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腹膜透析患者3例,3例患者均合并有EPO抵抗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结...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尿毒症)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方案.方法本文收集了2014年至2016年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肾病科,并长期规律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腹膜透析患者3例,3例患者均合并有EPO抵抗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结果病例1应用激素联合环孢素治疗方案,其预后不佳,出现严重肺部感染.病例2采用更换促红细胞生成素方案,费用昂贵且治疗效果差.病例3采用停用促红细胞生成素,间断输血的维持治疗方案,转归较好.结论目前发现,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发生EPO抵抗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的病例逐年增多,治疗上可应用免疫调节治疗或更换EPO剂型及给药方式,但均各有利弊.笔者认为仅停用EPO,短期内联合输血度过重度贫血期,亦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 肾透析 贫血 再生障碍性
原文传递
血浆置换治疗儿童溶血尿毒综合征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6
13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血液净化专家委员会 郑悦 +59 位作者 徐可 雷晔飞 冯仕品 王墨 郝志宏 高岩 李宇红 周萍 肖政辉 赵凯妹 夏正坤 栾春丽 刘雪梅 赵丽君 陆国平 张育才 陈朝英 栾江威 张建江 刘翠华 陈丽植 赵成广 吴玉斌 姚勇 曲强 谢敏 刘喜 万俊丽 焦佳 石咏琪 杨琴 于力 张瑶 李颖杰 许自川 蒋新辉 邵晓珊 张思佳 卢秀兰 张岩 马青山 何旭 史卓 李倩 孙书珍 张洪霞 潘艳艳 仇三玲 蔡小狄 徐虹 朱艳 史婧奕 耿海云 祝高红 戚畅 贾莉敏 刘俊梅 厉洪江 李广波 蒋小云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1022-1027,共6页
目的了解全国儿科血浆置换治疗溶血尿毒综合征(HUS)的现状,为进一步规范诊疗共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血液净化专家委员会讨论并制定调查表,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22家单位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住院的146... 目的了解全国儿科血浆置换治疗溶血尿毒综合征(HUS)的现状,为进一步规范诊疗共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血液净化专家委员会讨论并制定调查表,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22家单位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住院的146例行血浆置换的HUS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共收集数据146例,其中男91例,女55例;平均年龄5.68岁(2个月~18岁);病因主要为感染(60例,41.1%),其次为补体缺陷(18例,12.3%)、药物(15例,10.3%)、风湿性疾病(9例,6.2%)及遗传代谢病(6例,4.1%)等。2.血液置换前患儿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101例),其次为意识障碍(45例)、高血压(58例)、消化道出血(42例)等症状,置换后明显缓解。3.血浆置换前实验室指标主要表现为血红蛋白[(68.26±18.17) g/L]、红细胞计数[(2.43±0.70) ×10^9/L]、血小板计数[(77.49±72.93) ×10^9/L]、补体C3[(0.70±0.26) g/L]、肾小球滤过率(GFR) [(26.98±17.16) mL/1.73 m2]下降,总胆红素[(44.33±42.07) μmol/L]、非结合胆红素[(30.78±26.68) μmol/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12.52±14.97) mg/L]、D-二聚体[(2 306.20±2 354.97) μg/L]、肌酐[(305.45±290.19) μmol/L]、24 h尿蛋白[(2.17±2.55) g/d]升高,置换后以上指标均显著好转[分别为(85.08±18.98) g/L、(2.80±0.98)×10^9/L、(183.80±131.95)×10^9/L、(0.85±0.25) g/L、(98.58±66.02) mL/1.73 m2、(19.71±33.24) μmol/L、(9.60±10.00) μmol/L、(7.33±9.81) mg/L、(1 322.05±1 595.23) μg/L、(139.28±163.75) μmol/L、(1.46±2.03) g/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出现并发症5例,2例低血压休克,管路堵塞、血小板减少、贫血加重各1例。5.经治疗后好转130例(89%),死亡16例(11%)。结论血浆置换治疗儿童HUS在国内已较广泛开展,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证实,其治疗时机有待循证医学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血尿毒综合征 血浆置换 儿童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